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
1.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不同人物拣麦穗的“细节”,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探究作品主题(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感伤,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2.在体会人物情感和探究作品主题中,品味文章丰富细腻、精妙动人的语言
3.赏析文章象征的表现手法(烟荷包和小火柿子的象征意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细节,品味语言
难点:探究主题,赏析象征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1)基于生本对话的多元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策略
(2)长文短教,化繁为简,重点落实文章的基本要素:人、事、物、情
2.预习安排
(1)熟读《拣麦穗》全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完成预习作业,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习作业:
①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②姑娘们和“我”各是如何拣麦穗的?目的是什么?
3.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拣麦穗
2.文章写了哪些人拣麦穗?
姑娘们拣麦穗,“我”(大雁)拣麦穗
(二)生本对话:解读“细节”,品味语言
1.阅读第二部分,解读姑娘们的“拣麦穗”
指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姑娘们是怎样拣麦穗的?她们拣麦穗是为了什么?
时间(环境):“月残星疏的清晨”到“月亮又回到天边” ——从早到晚(辛勤)
动作:“挎”“拣”(拼命)
内心:“遐想”“想”“痴想”“想象”“梦”——兴奋、喜悦,充满憧憬
收获:“装满篮子”“或许能拣上一斗”
目的:“卖”“攒”“扯”“买”“剪”“缝”“绣”“装”——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板书:
姑娘们——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
2.阅读第三部分,解读“我”的“拣麦穗”
(1)指一名同学朗读第1-8节,其他同学思考:
“我”和姑娘们的“拣麦穗”相比,有什么不同?
动作:“歪歪趔趔”“跟在姐姐们的身后”“跌跤”“追赶蚂蚱和蝴蝶”
收获:“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稀稀拉拉几个麦穗”
目的:“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板书:
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纯真)的梦
(2)指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我”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结合第三部分有关内容思考:
“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为什么想到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我”:
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贪吃、丑陋,少人疼爱,渴求并依恋老人那像“我”母亲一样的“朴素的爱”
卖灶糖的老汉:
衰老、孤独、居无定所,慈祥、纯朴,疼爱着“我”这个贪吃、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小女孩,给“我”依恋,让“我”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朴素美好的爱
(三)生生对话:探究主题,赏析手法
姑娘们和“我”拣麦穗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梦,而这两个梦最终都破灭了,那么,面对梦的破灭,姑娘们和“我”分别有着怎样的反应呢?
1.阅读第二部分最后三节,思考:
姑娘们面对梦想的破灭,有着怎样的反应?周围人又有着怎样的反应?
姑娘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不会过分地悲伤”
——甘于命运的安排,不再追求,不再梦想
周围人:“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因司空见惯而漠然、麻木
板书(接上):
姑娘……——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
2.有人说,姑娘们的“拣麦穗”是一个大背景,而“我”的“拣麦穗”是一个具体的“个案”,是对大背景的一个生动别样的“注脚”那么,“我”最终的命运会不会像姑娘们一样呢?
(学生讨论,阐述理由)
提示:从课文中找依据,一是要抓住姑娘们和“我”各自面对理想破灭的反应以及周围人的反应,二是要结合文中关于烟荷包与小火柿子的描写,揣摩其用意
思考相关问题:
(1)烟荷包寄托了“我”的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常常想找到它?
(2)作者描写小火柿子有什么用意?
烟荷包:
寄托“我”最初的纯真幼稚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小火柿子:
象征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暗示“我”不会像姑娘们那样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永存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板书(接上):
大雁……——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四)对话作者:知人论世,延伸阅读
1.点击链接——张洁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求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在20世纪80年代文坛,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她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的心理……”她的作品“常会通过儿童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
2.小结
“我手写我心”,在“我”的心中,在我们的心中,爱,是不能忘记的(板书)
五、布置作业
1.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成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课外阅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附:板书设计
姑娘: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
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的梦——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爱,是不能忘记的”)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2.使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二、难点、重点分析
1.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自写出了什么?
分析: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皇帝喜欢穿新衣服,写出故事发生的缘由。第二部分,第2至4段,叙述两个骗子向皇帝行骗,写出故事的发生。第三部分,第5至22段,叙述大臣和皇帝受骗、骗人,写出故事的发展。第四部分,第23段至末尾,叙述皇帝裸体参加游行大典,写出故事在高潮中结束。
2.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本文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分析: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板书:丰富想象,大胆夸张)。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板书:曲折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
3.本文想象丰富而且奇特,夸张大胆而且合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为什么却又能够令人信服?
分析: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却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提炼概括、集中创造出来的。历史上穷奢极欲、昏庸暴虐、不理朝政的皇帝,做出逾乎常理、骇人听闻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高官巨宦一味阿谀逢迎皇帝,只求保住官位,更是非常普通的现象。童话家安徒生在这样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想象,进行大胆夸张,叙述出这样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这样的人物形象,既有现实生活的充分依据,又表达了对这样的皇帝和大臣的强烈憎恶之情。文中描写皇帝、大臣甘愿受骗、并且骗人,直到皇帝在游行中听到老百姓都道出了他在裸体游行的真象以后,还硬撑着把那丑剧扮演下去,都是人物特点的逻辑发展。因而能够让读者信服,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响。
4.本文是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从中可以看出童话这种文学样式具有什么艺术特点?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是想象丰富,大胆运用夸张。这也正是童话这种文学样式的'艺术特点。童话,正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驰骋想象,大胆夸张,来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童话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非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却更有代表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童话不但可以想象、夸张地叙写人间的故事,刻画人物的形象,还可以拟人化地描写动植物或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它们以人的生活经验和性格特点,通过描写他们的思想行为,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这种童话,就更充满丰富想象和大胆夸张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二)学生试分析段落,并概述段意。
(三)教师归纳:这篇童话的故事性很强,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破题,介绍故事的主人公。提问:皇帝是怎样一个人?(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回答。)明确:(1)为了穿新衣,他不惜花掉一切金银财宝;(2)他不关心军队,不去看戏,也不游公园,穿新衣就是一切;(3)他每一天每一点钟要换一套衣服,差不多整天都在更衣室里。教师小结:皇帝是一个爱慕虚荣,喜欢新衣成癖的人。这一段是故事的铺垫,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留下了有力的伏笔。
第二部分(“有一天”至“一直搞到深夜”)故事展开,叙述骗子利用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诱他上钩。(请两个小组同学分别朗读第2、3两自然段)提问:骗子怎样使皇帝上当?学生思考回答。小结:皇帝是个十分懒惰、虚荣心十足的人。他听说这种衣服是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的人所看不见的,心里想:我穿了这理想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哪些人与职位不相称;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瓜,于是马上要骗子开始工作。这一段,初步揭露了骗子的狡诈和皇帝的愚蠢。
第三部分(“我倒很想知道”至“封他们为‘御聘织师’”)故事发展,叙述骗子怎样施展伎俩,先发制人,大臣、官员和皇帝怎样受骗而互相欺骗。(提出三个小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皇帝为什么要派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的情况?(2)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为什么不敢说出事实真相,要瞒和骗?(3)皇帝在看骗子织布时心里想的是什么?(指定学生朗读回答)要求明确: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织造的情况,但一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新衣时,心里未免害怕,所以决定先派最有理智、最称职的老大臣去看,接着又派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他想,这样比较稳妥。两个臣子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都不敢讲真话。可见,所谓称职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其实是最不称职和最不诚实的人。这是很有讽刺意味的。全城都谈论美丽的衣料。皇帝再也耐不住了。特别圈定了一群称职的随员,跟随着去看衣料,可是,什么也没有看见。“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一想到这一点,他十分恐慌,不知所措,只得说道:“哎呀,真是美极了!”为了自欺欺人,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头衔,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这一部分进一步揭露了骗子的狡诈和皇帝的崇尚虚荣、愚蠢无知;朝廷上下你骗我,我骗你,全是骗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早上”至结束)故事推向高潮,叙述皇帝穿着“新衣”,举行游行大典,小孩的真话戳穿了骗局。(教师表情朗读)这一部分淋漓尽致地揭露了以皇帝为头子的封建统治者,是一伙地地道道的笨蛋,比真的骗子更虚伪。
(四)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一下)正确理解童话情节的夸张性的特点。
(五)通过口头复述和分角色朗读,体会语言口语的特色。
(六)简单复述一下第一、二、三部分的故事内容和情节,然后转入第四部分,指定一两位同学回答提出的问题。要求明确:在封建专制下,老百姓怕触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因而不敢讲真话。只有纯洁、天真无邪的小孩才敢于说出真话。皇帝最后还要坚持把大典举行完毕,更说明他的虚伪、愚蠢。小孩的真话,像一把匕首,戳穿了骗子、老大臣、官吏和皇帝自欺欺人的鬼把戏,这真话,就是真理,就是力量。这篇童话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
(七)引导学生概括人物特点。
本文刻画了皇帝、官员和两个骗子。主要表现什么人物?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主要表现皇帝和官员。表现了皇帝奢靡愚蠢(板书:皇帝奢靡愚蠢),官员阿谀逢迎(板书:官员阿谀逢迎),全都虚伪透顶(板书:全都虚伪透顶)。
(八)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理解童话的艺术特点。
1.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本文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想象、大胆夸张的写作特点(板书:丰富想象。大胆夸张)。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板书:曲折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王朝的腐朽。
2.本文想象丰富而且奇特,夸张大胆而且合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为什么却又能够令人信服?
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却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提炼概括、集中创造出来的。历史上穷奢极欲、昏庸暴虐、不理朝政的皇帝,做出逾乎常理、骇人听闻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高官巨宦一味阿谀逢迎皇帝,只求保住官位,更是非常普通的现象。童话家安徒生在这样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想象,展开大胆夸张,叙述出这样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这样的人物形象,既有现实生活的充分依据,又表达了对这样的皇帝和大臣的强烈憎恶之情。文中描写皇帝、大臣甘愿受骗、并且骗人,直到皇帝在游行中听到老百姓都道出了他在裸体游行的真相以后,还硬撑着把那丑剧扮演下去,都是人物特点的逻辑发展。因而能够让读者信服,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响。
3.本文是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从中可以看出童话这种文学样式具有什么艺术特点?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丰富想象、大胆夸张。这也正是童话这种文学样式的艺术特点。童话,正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驰骋想象,大胆夸张,来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童话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虽非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却更有代表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童话不但可以想象、夸张地叙写人间的故事,刻画人物的形象,还可以拟人化地描写动植物或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它们以人的生活经验和性格特点,通过描写他们的思想行为,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思想感情。这种童话,就更充满丰富想象和大胆夸张了。
(九)按照课后练习六的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
1、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2、品味本文优美丰富的语言。
3、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的运用。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门,大至国门,小至房门,林林总总,也有神奇的门,如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 。一扇陌生的大门,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门后面永远是那么神秘,那么充满诱惑,当穿过那扇门,你会发现一个新的天地。同学们,当你踏入中学大门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呢?(同学交流,学生评价)
今天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想把我们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揭开文学这片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的忠实读者。
二.朗读大比拼: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读音准确。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朗读比赛。方法如下:
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毛遂自荐,在此基础上各推出一名代表参赛。组织学生评委,确立评分标准,评出优胜者并陈述理由。教师对未获优胜的同学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大胆展示自我的精神。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 作者为我们打开的是一扇什么样的门?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从文中找答案)
四、合作探究,交流感受:
探究1: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文学之门,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文学?(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探究2:在无数关闭着的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就是文学之门,为什么说文学之门是“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试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回答。(学生踊跃发言,从第四节中找出了很多句子来理解文学之门的重要性。)
五、 拓展延伸:
文学之门实在是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门外与门内的风景大相径庭,请你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为徘徊在门外的和进入文学大门的人设计一段对话。(分组讨论,每组自己确定角色,推荐代表上台发言)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灿烂的智慧”。
2.为你熟悉的某一部文学作品中的某一文学形象写一段简介,字数80到100字之间。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三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知道“香”是多义词;“又”字连用可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2、理解重点词句,知道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雪孩子的善良、勇敢,懂得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难点: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这两种变化属于物理现象,对于刚刚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极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要通过演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自然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目标】
1、感悟雪孩子善良的心。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喜欢这个在别人遇到困难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的雪孩子。
【课时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雪孩子的善良和勇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看课件首页:“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雪孩子、雪人、雪娃娃……)
2、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3、“谁认识这个字(孩)?”“你是怎么认识的?”
这篇课文写了雪孩子的什么事呢?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边播放插图,师一边范读,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观察,这篇课文和别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图多,没有拼音。)
3、看书有几幅图,每幅图上画了什么?图文对照,练读图旁的.句子,再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4、说说有什么办法可以弄懂所画字的读音。(问老师、问同学查语文书后面的生字表,还可以进行猜读,、如果在家里可以问爸爸、问妈妈、以后学会了查字典,还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等。)
5、学生小组交流不认识字的读音。
三、初读课文,思考感悟
1、从小组中各选一名代表朗读课文。学生评价,老师正音。
2、同桌互读课文。
3、说说通过刚才多次朗读你知道了什么。(由于课时紧张,这个环节相机指导朗读并引导品味最后一句话。争取一节课结束教学。)
4、小白兔还会回来吗?课件展示最后一副图。(不要求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
四、拓展练习,巩固生字
1、读句子识记生字:孩子,你要知道,玩火可不好。万一火烧起来,往往会带来可怕的结果。
2、播放课件读读说说,完成课后“读读说说”。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表,逐个讲解写字的要点注意事项:写好“瓜、衣、来”的关键是撇与捺对称。
2、在学生看范字的基础上,重点指导两个字。
瓜:上撇平短,左撇竖长。“竖提”起笔对准上撇中部,“点”较小,“捺”起笔低于“竖提”并与它相接,与“左撇”对称。
衣:点居中,不与“横”相连。第三笔自“横”中间起笔,向左下撇出。“竖提”从“撇”的中上部起笔,转折处低于撇尾,第五笔“短撇”,从横收笔处下方起笔,方向与长撇一致,最后“捺”低于长撇并相接,向右伸展与撇对称。
六、作业布置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回家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语文教案 篇5
自读目标:引导学生把握本文托梅言志的特点。
延伸目标:启示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具体自读过程:
一、说“梅”。
问:“梅”在你的思想中是以怎样的形象存在的?或,梅在你的观念里代表何种精神?(引导学生想想说说——不畏艰险、与众不同、坚强、忠贞、美丽等。)
二、观“梅”。
投影显示以下文字资料以及各种各样的.梅图,帮助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梅”审美观: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抓住关键词,如:斜斜、横斜、疏影等,想象梅树的形态;然后通过欣赏名家梅图,体会“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特点:曲、欹、疏。)
三、读《病梅馆记》,在解决字、词、句的基础上,完成以下几题。
1.作者对符合传统审美观的“梅“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2.作者对符合传统审美观的“梅”采取了什么行动?这一行动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倾向?
3.联系时代背景,再领悟本文“托梅言志‘的特点。
四、扩张阅读:
材料一:(略)
[阅读提示]:以上各诗中,作者各自寄寓“梅”怎样的精神?
材料二:[略]
[阅读提示]: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和课文中作者的情感有相似之处吗?(参考解说略)
案例评析:在这个理解过程中,教师首先能充分给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情境,让他们自己去想、去观察、去分析、去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意识,并且给学生提供了训练创新思维的机会,引导他们能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很好的体现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语文教案 篇6
一、前期分析
本文的作者梭罗曾在瓦尔登湖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写成了一本“超凡入圣”的《瓦尔登湖》,《神的一滴》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梭罗以他特有的视角,描摹了他眼中的瓦尔登湖,可进可亲,可目可人;然而,作者离开之后,砍伐、工业及冰藏商人的贪欲,给美丽的瓦尔登湖带来了不幸。不过,瓦尔登湖并不因此消亡,她倔强地生长着,让作者读出了她的庄严与纯洁,给作者的精神带来了快乐,灵魂得到了净化。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优美与深刻的文字,编者才把它安排在苏教版必修1中“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的“湖山沉思”板块中。学习本文,对于本专题目标的达成,具有诸多方面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知人论世,进一步理解作者对自然深厚的感情和对宇宙人生深刻的思索,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作品以及相类作家作品的兴趣,希冀得到持久的自然与生命的教育。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首先他们被沉重的升学考试缠绕着,失去了亲近自然的机会,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其次,有一些孩子逐渐地淡漠了与自然的关系,另一些孩子很渴望走入自然的怀抱,但是,由于学习的紧张与压力,以及对于自然美的捕捉与感悟能力的退化,他们不懂得欣赏大自然,学习本文正是通过语言的魅力让他们理解作者对自然深厚的感情和对宇宙人生深刻的思索,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作品以及相类作家作品的兴趣;最后,本文可以让学生联想到归园田居、构想世外桃源的`陶渊明和那个没有更多奢求、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因此在教学的环节设计上,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延伸,认知—发现说认为学生这一时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认知的内驱动力”和“自我提高驱动力”,在课堂中应该结合这样的心理进行点拨、提问等引导,力求达到“激趣”和“激疑”的效果,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批判的精神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本文文脉,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散文的关键句,把握文脉,从而理解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提问点拨下整理文脉
(2)通过讨论加深文章感悟
(3)在朗读中体验文章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知人论世,进一步理解作者对自然深厚的感情和对宇宙人生深刻的思索。
(2)在思考与讨论中,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作品以及相类作家作品的兴趣,希冀得到持久的自然与生命的教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按六人一组给学生分好组
五、教学方法
通过自由朗读、独立思考、问题探究、小组讨论、对比阅读等过程,学生学会运用诵读法、比较法、圈点法、摘录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研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