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N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Q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R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教具学具:
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
课时分配: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 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同学们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7、同学们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 幽居 即兴 妥帖 吟哦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推敲 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 恰当 差人 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者新词(映示):
皎洁 妥帖 朝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避让 响亮 沉睡 推敲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
尚、妥:上小下大。
贾:上宽下窄。
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推敲
皎 斟 尚 愈
第二课时
教学的内容:
理解课文。
教学的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下列词语:皎洁 推敲 斟酌 妥帖
2、填空:
( )有个诗人叫( ),早年因( ),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第二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 月光皎洁
(1)同学们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这一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板书:发生 深夜访友 以诗相赠
第三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 ”画出有关的句子)
3、同学们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 适宜 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同学们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第四至六段
1、默读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同学们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板书:高潮 冲闯仪仗 请求宽恕
第七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同学们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映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
(1)指名朗读。
(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同学们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板书: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第八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段。
三、指导讲故事。
1、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同学们练读课文。
2、结合板书提示讲述顺序。
3、同学们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四、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同学们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3、练习:
把句子补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
这次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应该骄傲。
4、同学们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
妥帖( )推敲( )或许( )吟哦( )
4、用“即使……也……”造句。
板书设计: 11 推 敲
发生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
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高潮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将来,你的理想是什么?(学生畅谈)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妙的理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15 说勤奋)
3、解题。
“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
“宋、砸”是平舌音。
“枕、稍、础拙”是翘舌音。
“馁”的声母是n。“卵”的声母是l。
(2)读句子
你觉得哪些句子有些难读,你能读好它吗?
(3)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评议)
3、再读课文。
同座可以讨论说说课文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再集体讨论。
4、指导分段。
课文是分几部分来谈勤奋的?课文可以分几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3自然段)
第三段:(第4自然段)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2)这儿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意思吗?
(3)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板书: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学生齐读)
(4)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用他们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5)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话的意思吗?
2、指导朗读第一段。
四、生字练写
1、练读生字。
2、自己记忆学习,说一说什么字感到困难,集体讨论怎么记。
3、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试背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段。
(1)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围绕“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
(2)自学第二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看了这段你明白了些什么?)①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看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
②司马光的勤奋主要表现:别人玩他读书;用“警枕”自励自勉。找出关键词
③自由练读。
④集体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3)自学第三自然段(学法同上)
①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②经过努力,学习赶上来了。(抓关键词:“终于”说明什么)
③道理:勤能补拙,有付出才有收获。
④自由练读。
⑤集体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4)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可自暴自弃。成功与勤奋是分不开的。
2、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以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的刻苦勤奋的精神。
三、试背课文
1、自由练习背诵。
2、学生选择背诵2~4自然段中的任一段。
四、作业
1、说一说词意。
滚瓜烂熟 毫不弃馁 名列前茅 勤能补拙
2、造句。
既……又……
只有……才能……才能
五、板书:
15 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 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语文教案 篇4
一、课题单元体验活动:地震来了会应对主备人
通过视频的观看和材料的阅读,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震。通过人们应对地震时的不同方法与结果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和防震、避震知识的重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开展知识竞赛,巩固防震、避震知识
1.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宣布竞赛规则,组织大家积极参与竞赛。
2.教师及时补充或讲解,促进学生对防震、 避震知识的.了解与熟练掌握。
3.小结各组比赛晴况,评出优胜小组。
1.学生了解竞赛规则。
2.小组进行竞赛。
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是有效避震的关键。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既可以有效地检测学生对防震避震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使学生在竞赛中快速掌握新的避震如识。
三、防震小演练
同学们了解的防震、避震知识真不少!可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让我们在防震演练中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避震知识的能力吧!
1.教师宣读演练要求。
2.先请个别同学按要求演练,再组织全班有效练习。
创设地震中的各种情境,指导学生演练。
(1)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家中玩耍。
(2)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学校上课。
(3)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公交车上。
(4)地震发生时,你被困在屋里。
活动形式:可以先指导后演练,也可以先演练后指导。
活动方法:可以借助视频资料指导演练,也可以拍摄学生演练时的视频或照片,让学生对照所了解的地震中的自救自护方法进行反思和提高。
3.活动结束后,评出 “防震演练小标兵” 。1.学生听要求。
2.进行演练。
3.学生交流。课前查找防震避震知识,课上开展防震避震知识竞赛都是为防震演练作准备的,而平时的演练又是为地震真正来临时有效应对作准备的。因此,本活动设计的重点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学会在地震来临时能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危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实践演练中掌握防震的方法与技能。
四、学唱儿歌,掌握应对地震的方法
1.地震的危害虽然很大,但大的地震往往有预兆。只要掌猩一定的方法和技能,科学地防震避震,地震来了也是可以应对的。儿歌《地震来了会应对》也给我们许多提醒,我们来学习学习吧!
2,播放儿歌《地震来了会应对》 ,学生理解儿歌内容并学唱儿歌。
地震虽然危险大,小朋友们别害怕。
地震来了快开门,地动不能往外跑。
枕头书包护头上,弯曲身体躲桌下。
大震小震有间隔,抓住机会往外奔。
万一被困别慌张,隔上一会敲敲墙,
多寻淡水和食物,保存体力等救助。
五、听儿歌。
学唱儿歌。朗朗上口的儿歌,形象生动,包含了防震避震方法的一些要点,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六、板书设计单元体验活动:地震来了会应对
七、作业设计
搜集避震小常识,带来和同学们分享。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嗅、奈”等6个生字,会写“嗅、呆、奈”等13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无可奈何、扎煞、掩护”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3、抓住重点词句,能够找出文中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学习作者通过神态、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4、感悟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感悟“母爱”的力量。
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2、感悟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感悟“母爱”的力量。
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能够找出文中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学习作者通过神态、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的生字较多且较为难读,对于平、翘舌音,要多做强调。在书写方面,要指导学生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描红时提示学生多加注意。
2、阅读教学
通过品析词句,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将阅读与实际生活相关联,促使学生把思想感情迁移到生活中,以表达真情实感。
3、情感态度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围绕“爱”字展开教学,先整体感知文章,再逐一品析重点词、句、段,在阅读和品析中感受老麻雀对幼鸟无私的爱,感悟爱创造的奇迹;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感恩生活中的爱。
【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认读生字、词语,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词,不懂的地方作标注。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嗅、奈”等6个生字,会写“嗅、呆”等13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无可奈何、掩护”等词语。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麻雀的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你们知道哪些与麻雀有关的成语或俗语呢?
课件出示:
预设:鸦雀无声;门可罗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出示猎狗的图片)那么关于狗的成语或俗语大家又知道哪些?
课件出示:
预设:鸡飞狗跳、鸡鸣狗盗、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画虎不成反类犬。
3、对比麻雀与狗,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预设:麻雀小而弱,猎狗大而强。
4、那么当这两者相遇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整体感知猎狗与麻雀的差别,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圈画出不懂的生字词,通过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语。
2、多媒体课件出示本课“我会认”中的生字。
课件出示:
嗅奈拯嘶哑庞
注意“拯”是翘舌音,“嘶”是平舌音。
3、出示本课“我会写”中的生字,指导记忆、书写。
课件出示:
嗅呆奈巢齿躯掩护幼搏庞量愣
(1)让学生观察生字,找出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
(2)区分形近字:“躯”与“驱”,“搏”与“博”。可以从偏旁入手,“躯”与身体相关,所以是身字旁,“搏”是用手搏斗,所以是提手旁。
(3)指导书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
教师着重指导:“嗅”,注意右部下面有一点;“齿”上宽下窄;“幼”字的偏旁不是“纟”,而是“幺”。
4、出示重点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
摇撼:摇动。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庞大:(形体、组织或数量等)很大。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根据课件提示,概括课文内容。(先出示填空,学生完成填空后再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在打猎回来的路上,亲眼看到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三、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1、看一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描述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预设: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第4、5自然段描述了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
2、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出各部分的大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归纳。
第一部分(1~3自然段):“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一只从巢里掉下来的小麻雀。(教师可教给学生用分清主次内容的方法进行归纳。)
第二部分(4~5自然段):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教师可教给学生用合并自然段段意的方法进行归纳。)
第三部分(6~7自然段):小麻雀得救了,“我”带走了猎狗。(用合并自然段段意的方法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
教师适时归纳分段常用的方法,一方面划分段落层次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分段的段意理解段中的关键词句,明确文章中心。
四、总结
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中却蕴含着一种浓浓的情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情感吗?(母爱)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也认识了更多的生字,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作者是如何把这个故事写清楚的。
五、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2、重点学习第4、5自然段,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回忆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
2、同学们说得真好,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下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小麻雀的。
设计意图: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防止学习断层,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新课程的学习,温故而知新。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弄清这一部分交代了什么内容,了解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开始。
2、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我”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麻雀?在书中画出描写小麻雀动作、外形的句子。
课件出示:
我顺着树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反复读一读这些句子,对“呆呆地”和“无可奈何”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深入理解这两个词语在句中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想一想从描写小麻雀动作和外形的句子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预设:“呆呆地”说明小麻雀吓傻了,“无可奈何”说明了小麻雀没有任何办法。从小麻雀的动作、外形中,可以看出小麻雀从鸟巢掉落到地上时的孤独和无助。
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书多读几遍,反复咀嚼文中的关键词语,教师适时给予指引,使得学生读起来有明确的方向。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比直接告诉学习的结果更重要。
3、小结第一部分的学习,过渡到第二部分。
猎狗发现了这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第二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小麻雀的危险是什么?课文中哪句话表明了这种危险?在文中画出来。
预设:小麻雀的危险就是猎狗想吃掉它。“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这句话表明了这种危险。
2、(课件出示句子)从猎狗的动作中,你觉得这只“分明是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遇到了一个怎样的敌人?
课件出示: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预设:从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的动作看,小麻雀遇到了一个凶狠、比自身强大百倍的敌人。
设计意图:
将猎狗的凶神恶煞与上文中小麻雀的孤独无助进行对比,为下文写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幼儿做铺垫。
3、品读第4自然段的第2、3句话。
(1)教师指名学生读第4自然段的第2、3句话,并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
当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谁出现了?它是怎样出现的?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表明它的到来让猎狗意想不到?
预设:猎狗走近小麻雀的时候,老麻雀出现了。课文中用“突然”一词表明老麻雀来得迅猛,让猎狗意想不到。
(2)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第4自然段中的第2、3句话。(课件出示这两句话)
课件出示: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3)提问: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什么?为什么说老麻雀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地?
预设:作者把老麻雀比作了一块石头。因为老麻雀想拼命拯救自身的孩子,所以落下得很利落,很干脆。
(4)提问:“绝望”是什么意思?老麻雀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是什么样子的?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预设:“绝望”的意思是没有希望,老麻雀觉得没有什么胜算可以救小麻雀。“挓挲”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老麻雀临战时的紧张状态,“绝望地尖叫”突出了老麻雀虽然惊恐、害怕,但仍然勇于面对强敌的形象。这里说明了老麻雀拼尽全力,不顾自己的安危,只想着救小麻雀。
4、指名学生读第5自然段,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1)课件出示问题一:
课件出示:
“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准备着一场搏斗。”
老麻雀为什么会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
预设:因为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是弱小的,没有任何捍卫自身和幼鸟的武器,所以,它十分紧张,“浑身发抖”。但是,它又十分地愤怒,表示出绝不畏缩的态度,所以,“发出嘶哑的声音”。
(2)课件出示问题二:
课件出示: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预设:在猎狗面前,老麻雀没有只顾自身的安危而丢下自己的孩子不顾,而是毅然猛扑下去,为拯救自己的孩子准备与猎狗进行殊死的搏斗。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力量就是伟大无私的母爱!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文中用词的精妙,这对学生平时的习作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强调的那样: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6、7自然段,提出问题:猎狗愣住了,是因为害怕吗?
预设:猎狗愣住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害怕,而是被老麻雀奋不顾身救小麻雀的`行为所震动。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预设:因为“我”被老麻雀果敢、坚定的行动和奋不顾身、拯救幼子的精神所感动,也由于怜爱之心的驱使,所以“我”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五、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1、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正是这种无私的爱,吓退了猎狗;正是这种伟大的爱,感动了充满爱心的作者——屠格涅夫。
2、《麻雀》选自屠格涅夫的小说《猎人笔记》,在原文的结尾,其实还有这样一段话:
课件出示:
是的,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我想,爱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
3、因为爱,小麻雀得救了,我相信,这只小麻雀将沐浴着老麻雀那种浓浓的爱而健康成长。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也是沐浴着父母之爱在一天天长大,在你们的成长道路上,也会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爱的故事。谁来说说你的爱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2)学生自由畅谈故事。
(3)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时此刻的你们肯定有千言万语想对你们的父母说,就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行动来表达你们对父母养育的感激之情吧。
设计意图:
引用“原文”资料补充课内,体现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更加明确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爱,维系着生命,使生命充满活力。引出父母之爱的话题,既使文中的爱得到了升华,同时又将这种爱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来,勾起学生回想父母对他们的点点滴滴的爱,使他们明白要对父母的爱怀着感恩之心。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好词佳句。
2、阅读屠格涅夫的小说《猎人笔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阅读教学。
阅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创设多种途径阅读,达到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的效果,既有利于学生划分文章段落层次,还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如本文通过阅读,老麻雀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中,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体验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主题升华。
首先,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适时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其次,凭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老麻雀对孩子无私的爱。在教学的结尾阶段,当学生感受到了老麻雀的母爱之后,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爱,把思想感情迁移到生活中来,使同学们表达出真情实感。升华文章感情的同时,也使母爱这个话题得到了延伸,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作业设计。
在作业设计中增加了课外阅读推荐,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采用见闻录的形式,真实、具体、生动、形象,体裁风格多样,语言简练优美,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范例。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把人和景物综合在一起,有独到的好处,可以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很好的借鉴。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