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本诗是儿童曲《快乐的节日》的歌词,诗歌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生动形象,旋律欢快、活泼,多年来一直是孩子们爱唱的歌曲之一。诗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反映了少先队员们欢庆自己节日时快乐、幸福和自豪的心情,表达了他们长大后决心报效祖国的志向。全诗以“乐”为线,心情之乐、成长之乐、理想之乐、场面之乐,贯穿全诗,生动地描绘了少年儿童欢庆节日时的快乐心境和欢乐热闹的情景。
1、能学会本课中的生字,会读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以用欢快的语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随着优美的曲调歌唱。
3、感受生活在祖国怀抱里的幸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从小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远大理想。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训练学生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
《快乐的节日》这首小诗共有四个小节,重点是第二、三小结。教学时应从诵读和引发学生想象为主,首先抓住题眼,从学生的旧知识入手,激发学生读的欲望,然后通过不同的朗读要求,引导学生不断的与文本对话,逐层感悟诗歌的内涵,体会其意境。要合理的将本课和其它课整合,利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诗歌内容的快乐和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语感。课文配有彩图,学习时可根据画面展开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本文是一首优美的儿歌,在设计片断教学前,我让学生事先充分预习课文,感知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在预习时熟读课文,自我探索识字,然后再进行课堂教学,检测学生预习效果,逐步指导归纳识字方法。
第一课时
歌曲导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激起学习的兴趣,通过不同形式地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齐读——指板书:快乐的节日
2、点击课件:(聪明猴来了,他说小朋友们要想去过快乐的节日,就一定要完成他设置的闯关任务,你们有信心吗?)
第一关:词语(点击课件)
祝贺 敬爱 丰满 红领巾
歌唱 希望 健康 白杨树
鲜艳的红领巾 美丽的衣裳 美丽的小鸟
可爱的祖国 敬爱的老师 亲爱的伙伴
快乐的时光 健康的成长 勇敢地飞翔
(1)你们会读吗?指名学生读。
(2)齐读。
第二关:句子
你能用上刚才的词语,说说课文内容吗?(指名2——3名学生说)
第三关:朗读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用闯关的游戏形式让学生朗读词语、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很好地激发。用上几个词语说说课文内容,训练了说话能力,并检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二、理解课文,感受意境:
过渡:小朋友们真棒,词语、课文都读得那么好!聪明猴要带大家一起享受快乐的节日!请打开书本81页。
(一)学习第一小节
出示: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着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像朵朵花儿开放。
1、喜欢这小节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吧!
2、没有读的小朋友评价:你们觉得他们读得怎样?
3、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一小节。
4、理解
(1)为什么把“我们”比成“春天”呢?
(春天充满生机,小朋友们也象春天一样充满活力。)
师:在小鸟和风儿的陪伴下,小朋友们在广阔的天地间尽情地玩耍,充满了活力。就像春天一样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所以说我们——引读。
(2)理解句意: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像朵朵花儿开放。
(讨论后小结:小朋友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穿着美丽的衣裳,就像一朵朵花儿一样美。)
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学生齐读。
5、小朋友们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最想说什么?最想做什么?(指名学生说)(板书:花园 草地)
6、师:他们是那么快乐,那么幸福,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员,读一读这一小节。
7、小朋友们,这么好听的儿歌,你们可要仔细听哦,感受那份快乐。(播放《快乐的节日》)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朗读课文,感悟字、词、句的意思,使学生的情感表现地淋漓尽致,进而体验到生活的快乐。最后听歌曲,优美的歌声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学习第二小节
过渡:小朋友们,在这快乐的节日里,还有谁也在为我们高兴呢?
出示:花儿向我们点头,白杨树哗啦啦地响。它们同美丽的小鸟,向我们祝贺,向我们歌唱。它们都说有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就更有希望。
1、指名读,思考:它们同美丽的小鸟,向我们祝贺,向我们歌唱。“它们”指谁?(板书:花儿 白杨树 小鸟)
2、理解“祝贺”。你能用“祝贺”说句话吗?
3、创设情境:家里爸爸生日了,你想对爸爸说什么?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说)那么花儿、白杨、小鸟都在向我们祝贺,为我们歌唱。它们会向我们说什么?(指名答)
4、老师也想想你们祝贺,想听吗?(教师范读)听懂老师的祝贺了吗?
5、男女生赛读,体会。
师:是啊,这个世界上有我们就更加美丽,有我们就充满希望,因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
6、出示:它们都说有了我们,可爱的祖国就更有希望。
7、指名读,评价。
8、齐读这一小节。
(设计意图:理解课文内容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发挥了他们的想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进行评价,既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也指导了朗读。)
(三)学习第三小节
过渡:可爱的祖国有了我们就更有希望。所以我们要感谢祖国。
出示:感谢亲爱的祖国,让我们健康地成长。我们像小鸟一样,等身上的羽毛长丰满,就勇敢地向着高空飞翔,飞向我们的理想。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
(1)为什么要感谢祖国?(板书:祖国)
(党和祖国就像妈妈一样,哺育着少年儿童幸福成长,没有祖国妈妈的培养、爱护,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2)出示句子,理解含义:
我们像小鸟一样,等身上的羽毛长得丰满,就勇敢地向着高空飞翔,飞向我们的理想。
(3)学生讨论后小结
(开始,小鸟羽毛没有长好,不能飞翔,等翅膀硬了,就能独立飞向蓝天。小朋友们也一样,随着身体、知识、思想等方面都比较成熟,就能独立生活,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4)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将来准备怎样建设祖国?
分小组讨论一下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什么样的本领?这些本领你现在还没有,应该怎么办呢?
小结: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认真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长大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3、指导朗读,读出自豪感和对祖国的感激之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然后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设计学生说自己的理想,意在让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
(四)学习第四小节
过渡:在这快乐的节日里,我们怎能不又唱又跳呢!
出示:唱啊,跳啊,敬爱的老师,亲爱的伙伴,我们一起度过这快乐的时光。
1、指名读,“伙伴”指谁?(同学们)
2、我们唱啊,跳啊,度过了——(板书:快乐的时光)
3、指导朗读第四小节。(欢快的语气)
(五)总结全文
过渡:聪明猴说小朋友们学得很认真,他要奖励我们(点击课件听录音朗读)
1、聪明猴读得怎么样?你知道她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吗?
2、小结:对,因为她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了,我们读书不但要声音洪亮,读流利,而且还要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你们想不想读好啊?
3、下面,我们就学学聪明猴的样子来读课文,也把它读得有感情!(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听录音朗读课文,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学生更能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
三、指导背诵
1、同学们真聪明!学得真快,有的同学偷偷地告诉老师说他已经会背诵这一篇课文了,还有的同学告诉老师说他还会边背边动作呢!真了不起,现在先让同学们准备一下,等下请你到上面来好好表现一下。(学生自由准备)
2、指名同学背诵,评一评谁最棒。
3、接龙背诵。
(设计意图:设置表演背诵和接龙背诵,激发了学生的背诵兴趣。)
四、唱诵诗文,升华内涵。
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非常神奇,它不但读起来好听,而且唱起来也非常好听,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歌吧!(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
2、学生听歌,可以一边听一边小声跟唱或是打节拍,做动作。
3、同学们,除了用歌声来表达我们快乐外,你还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的快乐呢?(学生回答:可以读诗歌,也可以唱歌曲,也可以表演诗歌,还可以画画等)
(设计意图:通过听歌曲,使学生对课文更感兴趣,更想把它背诵下来,珍藏起来。)
五、情感升华,总结全文。
1、同学们,今天你过得快乐吗?你有没有想过快乐是谁送给我们的?(学生回答)
2、对,是祖国妈妈。是我们的祖国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没有祖国妈妈对我们的培养、爱护,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希望同学们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说是谁让我们这么快乐,主要就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六、作业设计
回家把这篇课文用不同的形式演给父母看。
板书设计:
花园 草地
快乐的节日 花儿 白杨树 小鸟 快乐的时光
祖国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3、 了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从中学习层层烘托、步歩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
教学难点:
学习《日出》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20xx),当代作家,党员。北京人。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红玛瑙集》、《芳草集》等。1936年在《文学》月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冰天》,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37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草原上》。翌年春赴延安。抗战期间投身敌后战场,写出《五台山下》、《太阳》、《幸福》等小说。解放战争时期转战东北,写有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报告文学《光明照耀着沈阳》等。新中国成立后,在担任文化领导工作的同时,发表了《日出》、《长江三日》等大量散文通讯。晚年笔耕不辍,写有四部长篇:报告文学《大海》(朱德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3、 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魅力(mèi) 萧瑟(xiāo sè) 陡壁(dǒu) 弥漫(mí) 绯红(fēi) 朦胧(ménglóng) 泛滥(làn) 精辟(pì)炽热(chì) 晨曦(xī) 窒息(zhì) 天穹(qióng)衣襟(jīn) 俯瞰(kàn) 无羁(jī) 簇拥(cù)矗立(chù) 迸射(bèng) 酣睡(hān) 黛色(dài)
4、 互动学习
1)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2)再次默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日出图 观察角度 日出时节 描写景物色彩、形状变化的句子 景物特点
海涅 俯视 冬季 那绯红的……只有山尖分明出… 云雾缭绕
屠格涅夫 平视 秋季 朝阳初升时,……那种暗紫色……
露了露面,……一轮朝日。 柔和明丽
刘白羽 平视 冬季 日出前:上空游动……暗红色长带
日出时:红带在……闪着金光。
日出后:晶光耀眼,……照明了 雄伟瑰丽
3)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明确:日出富有魅力,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提问: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
明确: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齐读两幅日出图。
4)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没有看到?
明确:两个看日出的胜地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5)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提问: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提问: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分三层来描写: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齐读有关日出的描写。
5、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图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描绘上,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出图作了衬托。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5、板书设计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教学总结】
《日出》与《长江三日》一样充分地体现了刘白羽散文境界雄沉宏阔的特点,是作者以新的审美观“对新的美的探索的结果”,与某些描写日出、歌颂自然、礼赞生命的礼品不同,它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描绘作者从国外出访归来,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上目睹的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并出神入化地将“光彩夺目的'黎明”与“新中国瑰丽的景象”相比拟,以一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的日出图,讴歌新生的、光明的社会主义祖国,表达无产阶级战士的豪情壮怀,反映了刘白羽散文对意境创造的追求及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使浓郁的诗情与深刻的哲理相交融,以造成一种深邃高远的艺术境界,这也是刘白羽散文追求的目标。《日出》在细致描写高空日出奇景的基础上,阐述“革命的哲学”,高唱“战斗的诗歌”,诠释“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盛赞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与无限光明的前景,从而大大加强了散文的思想内蕴和艺术感染力。
《日出》运用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奇景。文中有关日出的五幅图画,前四幅全是辅垫,全是曲写,是“杨”前的“抑”,是欲扬帮抑。在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作者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日出奇景,并对此进行充分的、细致的、油画般的描绘——它的色彩,它的形态,它的气势,它给人的思索与遐想,笔墨不多却令读者无法忘怀。
绚丽、雄放,善于用准确、新鲜而又富于变化的文词细致而完满地表现形象、描写细节和表达情感,是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特色。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8.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
重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
资源
《自相矛盾》的原文
预习
设计
1.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想一想第一则成语讲了一件什么事,给你什么启发?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3分钟)
1.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2.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10分钟)
1.学习理解生字。
(1)学生读准词语。
(2)多种形式理解词语意思。
▲戳: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学生做“戳”的动作。
▲说大话。
学生读句子。
▲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哑口无言。
2.学生自读故事。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16分钟)
学程单:1.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1)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
(2)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评价。
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
指名反馈表演读。
3.嘲笑讽刺。
4.因为别人问,用他的矛戳他的盾结果会怎么样,他不知道怎么回答好。
5.学生各抒己见。
6.学生联系实际交流。
7.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10分钟)
学程单:1.学生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学生结合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板书:寓言)
2.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板书:故事、道理)
3.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自相矛盾 张口结舌 楚国 买卖
锐利 戳穿 夸口
(1)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意思。
▲知道“戳”的意思吗?字典上怎么说啊?
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
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 “夸口”什么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读句子)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呢?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
2.自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桌再互相读一读,纠正评价。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
1.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出示句子: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1)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相机理解“自相矛盾”。
(2)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
3.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这时,有个围观的人是怎么问他的?应用怎样的语气来问?
4.那个楚国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呢?
5.是呀,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6.现在如果你是卖矛和盾的人,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和盾?怎样才能不自相矛盾了?
7.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8.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8.是啊!做人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
1.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 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读熟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3.《一课一练》中《自相矛盾》的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1)读准,读通故事。
(2)理解生字词:戳、茅、盾、锐利、坚固、夸口、张口结舌
1.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2.指名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3.教师相机补充
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可以通过找近义词,做动作,用词说话等多种方式。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
(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指导表演读。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任务驱动
【学习单二】
(1)他的话有问题吗?
(2)“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3)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有问题吗?
2.评价:
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
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4.(相互抵触、不一致。)
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板书:张口结舌
(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
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五、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
这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它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则寓言,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读)。
任务驱动
读一读原文,尝试理解
1.出示原文:
2.都是古文,你有什么办法读懂它吗?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可以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这样很快你就能自己读懂它了。
3.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作业
设计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一课一练》中《自相矛盾》的题目。
读熟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内容
8. 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读准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
重难点
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
资源
原文、课件
预习
设计
1.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腮帮、俸禄、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意思。
2. 读读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了解故事内容,想一想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引入,揭示课题(3分钟)
1.学生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张僧繇应游客的一再要求,为龙点上眼睛,结果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6分钟)
●预习作业1
1.学生读词语。
2.交流词语意思。
▲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滥:不好、不合格;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
充:冒充;
数:数目。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第三板块:精读《滥竽充数》。(15分钟)
1.一是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二是每当演奏时,南郭先生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装腔作势。
▲学生练习说话。
2.理解南郭先生装不下去的原因。
▲学生齐读句子。
▲学生练习说话。
3.学生读课文。
联系生活实际交流。
4.寓意: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大家里面充数,一定是要败露的。
5.真才实学
第四板块:精读《画龙点睛》(15分钟)
1.自由读故事。
2.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人们:觉得奇怪、可惜、惋惜
预设:这四条龙,您虽然画得栩栩如生,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了眼睛,如果你给它们加上眼睛的话,那真是锦上添花了。
3.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4.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
人们:惊叹不已
学生自由交流。
5.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6.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1分钟)
第一板块: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课前,老师请大家预习了第二、三个成语故事,请你用简单的话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出示词语:
腮帮 俸禄 齐湣王 张僧繇 唬人
墙壁 逼真 神韵 腾空 张牙舞爪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
1.指名读词语,相机正音。齐读。
2.交流词语意思。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是什么意思?
▲说说“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词语意思呢?
课文中也有句子能解释这个成语,你能找到吗?
▲“画龙点睛”什么意思?
第三板块:精读《滥竽充数》。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南郭先生的样子,让你想到了一个什么成语?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2.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3.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
4.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5.你能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吗?
板书:真才实学
第四板块:精读《画龙点睛》
1.自由读故事。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如果你在现场,你看到没有画上眼睛的龙,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
3.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4.“点睛”的结果怎样?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5.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
6.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背出《画龙点睛》。
2.为南郭先生续编故事。
3.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相关题目。
《滥竽充数》
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1)读课文,完成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2)说说故事的寓意。
1.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2.指名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3.展示交流:
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 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
板书:爱讲排场
A: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
B: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板书:装腔作势
(课件出示句子):
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C:(点击:一次又一次)
D: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板书:结果 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5.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
板书:真才实学
严格把关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1.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 之类的事情 ,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
——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画龙点睛》
(1)读课文,分别画出“画上了眼睛的龙”和“没有画上眼睛的龙”的样子
(2)如果你在现场,你看到没有画上眼睛的龙,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
(3)说说成语的含义。
作业
设计
(1)背出《画龙点睛》。
(2)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相关题目。
为南郭先生续编故事。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
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二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学会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话说故事。
3、 情感与态度:
积极参与合作讨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使学生知道,学习寓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四、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五、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绚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同学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身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同学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身的理解,读出自身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同学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同学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同学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2.在同学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考虑: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同学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同学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同学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局部内容,引导同学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同学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个人简历]
崔雪梅,全国“自辅实验”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教育专家。她曾在全国、省、市教学 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参与编写人教版四川民族地区《语文》教材与北师大版教师教学用书, 30余篇优秀论文、文学作品获奖或发表,独著、参编10余本教学书籍。
※ 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武汉会场)教学设计集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识本课10个生字“株、芭、蕉、扇、谜、趾、搔、傅、授、侥”,理解“传授、侥幸”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提出问题。学习用“如果……就……”的句式,把句子写完整。
4、初步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那些不怀好意的人。
重点难点:
1、将文章中较拗口的句子读流利。
2、通过阅读,了解故事内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课文换个题目。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引出课题
1、板书:猫 老虎
2、请同学说说自己眼中的猫和老虎。
3、补充课题:猫是老虎的先生
4、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5、听课文录音,你知道了什么?
二、自学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 形近字组词
①辨清每组形近字的不同之处
②指名组词
(2)写字指导
在教师带领下书空:右上部分先写“又”,再写一点。
(3)理解词义
①方法:传授——联系上下文,侥幸——查字典
②词义:传授——课文指猫教会老虎生存的本领。
侥幸——课文指猫由于偶然的原因免去灾害。
3、小组学习,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根据题目提出了问题,挑选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里讨论,解决。
(1) 开火车把课文读正确。
(2) 讨论:为什么叫“猫是老虎的先生”?
① 指导朗读出示的句子:
② 想象老虎向猫拜师时,它们会说些什么?又是怎么做的呢?
③ 学生演演。
(3)讨论:猫究竟是不是老虎的先生?
让学生体会出,猫的`的确确是老虎的师傅,因为它不但教会了老虎扑、捉、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料事如神,真是高明的很!
三、复习巩固
1、师生配合朗读
(1)老虎见猫教完了扑、捉、吃的方法,心想——
(2)它打定主意,——
(3)而猫是——
(4)老虎只能——
2、复习生字新词。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设计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方法设计
1 观察想象,口头交流,认真倾听别人的交流。
正 确目视,学会临摹。
敢于放手,留下拓展思维的空间。
一、导入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范读课文:边听边想泉水从哪来?最后又到哪去了?
2、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并把它画下来。
3、出示生词认读。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4、老师把熟字去掉,你还认识这些生字吗?
5、再读一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三写字:
1、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2、范写,重点指导:出示骨、鹃、股、脆:读读这些字,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异同?
3、学生总结: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塔:右下是合,中间的横短不能少。
一、《泉水》这篇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欢声,洒下一路爱心。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文章里去,感受到泉水的快乐,分享泉水的幸福,泉水乐于助人,奉献为乐的精神也如泉水般浸润学生的心田。
二、开课,伴随着叮咚的泉水声,教师深情描绘:叮咚,叮咚,是谁在山上弹琴?是一股清泉从石缝中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然后指导学生读出泉水的冲劲,引导学生想象泉水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看到了什么。音乐的渲染,朗读的感受,导语的创设,让学生初步走进泉水的世界,感受泉水的美。
三、精读课文时,教师给了学生自主感悟的空间,以读文本,读中对话,移位体验,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股泉水。
1、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泉水的几句话,特别注意孩子的个性化的朗读体验,通过激发想象,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乐趣。
如,山里姐姐那一部分,教师当作姐姐,和学生对话,学生很快进入泉水的角色,热情地招呼姐姐“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有了愉快的体验,孩子们的思维也活跃了。
2、质疑:“天然是什么意思?”其他孩子纷纷发表意见“就是大自然”“是自己流出来的`”
确实,从孩子们的只言片语来看,他们确实能悟到天然的意思,能结合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来谈,
一、谈话导入
师:丁冬、丁冬……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是谁在唱歌,泉水流动的声音……
师:同学样的想像真丰富。请同学打开书,从书中找到作案好吗?
生:丁冬,丁冬,是一股清泉石缝里冲出来
师:噢,的确是泉水姑娘,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这位泉水姑娘。板书课题:泉水
二、整体感知
师:泉水姑娘从哪里来?都去过哪些地方?
生:泉水姑娘从石缝里来,她去过水池地、果园、山坡、山谷。
三、熟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已喜欢的词语。
生:喜欢“丁冬”这个词,看到这个词我好像听到泉水姑娘欢快的唱着歌儿从山上跑下来。我用朗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丁冬,丁冬”。
师:全班同学和他一起来感受好吗?
生:齐读“丁冬,丁冬,”并放在句子里读。
生:我喜欢“冲出来”这个词,看到这个词我感觉到泉水的力量很大,也感受到了泉水姑娘想来到这个阳光明媚的世界
泉:下边是水,竖钩右边是两笔,不要合成一笔。脆:右下是横折钩,竖弯钩,不要写成巳。
4学生练习,把字写规范、美观。
四、快速读第一自然段
1谁能先说说,如果让你读这一段,你会怎么读呢?
学生讨论得出: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泉水清脆的欢快的声音。
2泉水都流过哪些地方,遇见了谁,说了什么?轻声读第二——五自然段,把答案画在书上。
学生边读边画。
3自由读六、七自然段,练习填空:
泉水跑呀、跑呀,一路上遇到了()。他们互相问候:()。他们互相约定()。
五、总结:
1读完了课文,你喜欢泉水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像泉水学习呢,说说你打算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下来
3把你喜欢的段落读或背给你得好朋友听。
很可贵的。教师完全可以好好利用这个生成的资源,让孩子们对天然有更完整,更具体,更清晰的理解。
3、再如读到果园那一部分,让孩子们想象果树喝了泉水后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再让学生读书,学生作为泉水的那种自豪,那种付出的快乐自然表达得淋漓尽致。
4、读到为画眉鸟伴奏一部分,教师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感受泉水很美,再读出来。学生听后纷纷回答老师,很美。这个设计是好的,能帮助学生进入课文,体验情感。可是由于现场音乐声开得过大,放出来的声音不仅谈不上美,反而很刺耳,学生却异口同声附和很美,让人感觉是这堂课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xkb1.com
急切心情。我要用动作来表达个词语。(学生边读边用手比画)
生:我喜欢“阳光灿烂”这个词。看到这个词我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景色。
2、教师引导学生想,读一读,再读一读。
生:我体会到泉水姑娘是高高兴兴来到这个世界上。
生:因为泉水想快点看到美丽的世界……
3、学习第二、三、四、五、六自然段
读一读描写泉水姑娘流过的地方的自然段。想一想这几个自然段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生:都写了泉水流进什么地方,泉水流进不同的地方都在帮助别人。www.xkb1.com
生:小组交流:学生反复朗读并体会。抓住重点词语。 4、整体感悟。生:全班齐读课文。
四、拓展练习
泉水流到__________________,她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泉水说:“___________”的格式来完成。
师: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去自由创作吧!
生:小组交流:这节课不仅感受到泉水姑娘的美丽,更深深的体会到泉水美好的心灵。
板书设计
泉水
山腰 姐姐 多
平地 杜鹃花 清
果园 果树 甜
山谷 画眉鸟 美
语文教案 篇8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来猜个谜语: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能让树跳舞,能使土飞扬。(打一自然现象)。学生回答后,师评价: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
就是[风][出示一幅学生画]请大家看画面:圆圆的荷叶、美丽的荷花,两个小青蛙正在打电话,画面充满了童真童趣,真是太美了!这时一阵风吹来,池塘里的景物就会动起来,想不想把它画下来?下来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画风。板书[画风]
可是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今天我们就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去探讨。请大家把书打开,翻到六十六页。
二、初步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听课文录音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词。
3课件出示生字词、多音字,学生认读、交流识字方法。
三、学文
1、这么一会儿功夫你们就学会了生字,真了不起!大拇指送给你们。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A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你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朋友?为什么?学生读后汇报
[喜欢宋涛,因为他爱思考爱提问;喜欢陈丹,因为她善于向别人学习;喜欢赵小艺,因为她爱动脑筋,第一个画出了风。]师提问:“从文中哪里能看出赵小艺爱动脑筋?”学生在文中找、读抓住:“眨眨眼睛”“想了想”去体会。师追问:“经过思考赵小艺画出风了吗?”学生汇报,师板书[飘动的旗子]师追问:“旗子为什么会飘动?”学生汇报,师说:“原来风就在飘动的'旗子上。”
师接着问:“看到赵小艺的画,宋涛是怎么说的?”学生汇报,师指导朗读宋涛说的话。师继续问:“受到赵小艺的启发宋涛是怎样画风的?”学生汇报,师板书[斜斜的雨丝]
师接着问:“看到赵小艺画的风陈丹是怎么说的?”学生汇报,师追问:“之前陈丹是怎么说的?”学生汇报,师引导学生体会陈丹善于向别人学习,知错就改的好品质。师继续问:“陈丹是怎样画风的?”学生汇报,师板书[弯弯的小树]这时赵小艺又想出了一种画风的方法,她是怎样画的?学生汇报,师引导学生体会赵小艺善于动脑的好习惯,相机板书[转动的风车]
2、师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文中小朋友的好习惯。师说;“文中的小朋友都画出了风,解决了画风的难题。其实在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难题,当遇到难题时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汇报,师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文中小朋友的好习惯,并板书[勤于动脑善于创新]
3、指导朗读。范读、分角色朗读。
4、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动脑、画风。
四、布置作业:一阵香味飘来,香味怎么画?
这节课,我根据二年级学生逻辑思维差,但天生爱画、爱说的特点,对课文的感知主要通过朗读理解。通过实践,我觉得我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的教案03-21
语文的教案10-17
【经典】语文教案08-19
语文教案(精选)09-23
语文教案01-14
语文教案01-14
语文教案01-14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