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桥教案

桥教案

时间:2022-06-25 22:47:10 教案 我要投稿

桥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桥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桥教案三篇

桥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 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播放《江雪》的FLASH,请同学们欣赏,简介《江雪》的有关知识。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意境美不美?(美)它美在哪里呢?

  3、对了,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什么都没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画面肯定是单调的,没有生机的。在这样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现了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儿钓鱼,整个画面都因为他而生机盎然了。这样绝美的意境造就了这首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将以这种美学的眼光来审视桥,看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桥美在哪里。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思考:“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的工艺品来欣赏”,作者欣赏的到底是什么?

  提示:从作者的身份来看。作者简介,出示几幅作者的美术作品,请同学欣赏。

  明确:作者欣赏的是一种形式作用,是从作为一个画家的.独特的审美角度、从构图的角度来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的美学效果。

  2、齐读第二段,体会其中的美学原理。

  3、由以上的美学原理欣赏下面两幅画。(课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块、线、面——大气沉稳。

  下降、上升——动静交错、和谐。

  (三)语段研读。

  1、课文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表现?

  2、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舒畅

  3、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 四段(。课件)

  4、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

  5、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

  6、《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7、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 五段(课件)

  8、高山峡谷中的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

  9、小结: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10、我们再来看以下两座桥(出示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的图片)作者对这两座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南京长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六段

  明确: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两座桥是不欣赏的。他认为这两座桥与周围景物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这九幅画里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试从美学的角度分析。

  (四)比较阅读。

  与《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比较,直观的看,你觉得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明确:语言——文艺性强。 复习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性说明文按写作对象分类。

  事理性说明文、一般性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按写法分。

  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文(如《桥之美》)。

  (五)体会文中的美句(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

  (六)总结课文。

  桥之美,概括的说是桥在不同的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桥只有与周围景致成为和谐的整体,才能共同构成美丽的画面,起到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美学作用。

  (七)拓展延伸。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卢、沟2个生字,灵活运用识字方法识字记字,能遵循汉字的书写原则把字写得正确、比较端正。

  2.正确地朗读课文及课后的词语,能用“举世闻名”说一句话。

  3.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非常有趣的特点,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为北京有这么著名的古建筑感到骄傲。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非常有趣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很多、形态各异、非常有趣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出示表现卢沟桥全景或远景图片,今天我们要去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去认识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它不仅应为狮子而有名,它更因为抗日战争由此开始,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今天我们就学习25课,《卢沟桥的狮子》

  板书课题:《卢沟桥的狮子》

  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在本节课的课题中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个生字,出示:卢、沟请同学们看拼音读一读这两个字。

  指名读

  你打算怎样记住这两个字呢?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忆。师重点指导“沟”的书写。

  学生描红后临写。

  二、初读,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读准字音,做到语句通顺,不丢字,不多字,不读错字。

  2.出示词语读一读

  卢沟桥 狮子 举世闻名 雕刻 栩栩如生

  甚至 蹲坐 长吼 倚在 大概 形态各异

  3.文里这些词语你还能读准确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4.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A: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B: 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

  三、细读,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估计学生回答:知道卢沟桥的位置,石桥的石柱上雕刻着许多栩栩如生的石狮子。

  对策: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栩栩如生”的理解吗?

  估计:a学生能理解 对策: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B学生不理解 教师告诉

  2.再读第一自然段从中找出描写这两个句子的词语。

  生动活泼的样子像活的一样。( )

  在全世界有名( )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一句话学生齐读

  教师:这句话写了狮子真有意思,下面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表示卢沟桥狮子特点的词语。

  估计学生能找到:有大有小、样子各不相同

  2.哪里写了狮子有大有小呢?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课文

  教师问:大狮子有多大?学生:几十厘米。

  教师:想一想10厘米有多高,再接着想一想这些狮子有几十厘米呢?用手比划出来。

  估计学生比划的'高矮不同。

  对策:快看一看你们比划的高矮怎样? 这说明了什么?

  狮子有高有矮,很多。

  教师:小的狮子小到什么样呢?怎样读能体现出狮子的小来?

  指导朗读。

  3.这些狮子有大有小,并且相差那样悬殊,真是太有意思了。那它们到底长得什么样呢?

  默读课文,边读边用“—”化出表示狮子动作的的词语。

  指名读

  再读课文找出表示狮子神态的词语,用“~” 画出。(教师解释什么是神态)

  指名读一读。

  4.指名完整的读第三、四句话,其他学生想象这些狮子的样子。

  教师:想象出这些狮子的样子了吗?快把你的想象用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狮子的样子。

  指名读后评读。

  5.你能像书中那样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还会有哪些形态吗?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卢沟桥狮子的图片,同学们看一看,边看边想象课文内容。

  学完,看完,你想说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就像真的一样等。

  6.这些狮子雕刻的像真的一样,用书中的词来说就是“栩栩如生”。

  再来读这段话,你能一边想象一边读吗?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出示第一句话。指名读后齐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大小不一,什么是形态各异。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说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小组交流后汇报。

  2.所以北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卢沟桥的狮子很多。这么多的狮子到底数的清数不清呢?曾经有八个人一起去数过,结果呢,数得都不一样。后来科学工作者用编号的方法,才数清楚。大小狮子合起来一共有501只!虽然数清楚了,但是到卢沟桥参观的人们都喜欢亲自去数一数,大家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四、细读体会:通读课文体会狮子的样子。用书上的词语概括。

  五、课堂小结:学完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剩下的8个生字,认读8个字。能在田字格中把字写端正。

  2.通过学生自己的识记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剩下的8个生字。

  教学难点:

  把“异”、“此”、“世”3个字在田字格中写端正。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读

  1.出示学过的字:耳 羽 不 狗

  出示学过的偏旁:门字框、木字旁、走之底、三撇。

  2.出示词你还记得这些词语吗?谁来读一读?

  卢沟桥 游戏 因此 流传 举世闻名 栩栩如生 形态各异

  指名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3.朗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

  1.出示卡片:这些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词语谁来读读?

  指名C等生读

  世 闻 栩 还 形 异 此 句

  2.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学生先自己说,然后全班汇报。

  估计学生会按熟字记新字的方法记忆。

  “异 ”、“此”、“世”按笔划记忆。

  对策:学生说后,教师在熟字旁边书写出本课的生字。

  (2)读新字。

  (3)观察每组字的不同,口头组词。

  3.指导书写。

  你认为这些字中那个字不好写?

  估计是:“异”、“栩”

  对策:教师指导

  “世”字笔画虽然少但教师也做重点指导。

  教师范写:上面生字,同时做重点笔画的位置及书写指导。

  4.生描红临写,描时注意笔画的起止位置。

  5.展示、评字。

  6.其他字学生独立看范字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写完后小组交流互相指导。

  三、词语积累

  重点:沟 世 形 闻

  1.先读读书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

  2.学生自由组词

  3.查字典看看字典中的词语,自己读读后面的解释。

  四、作业:抄写生字。

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枫桥夜泊》及张继的情况。

  2.了解张晓风及其创作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丰富的想像能力。

  2.学习本文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揣摩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情感目标

  1.结合课文的理解,教育学生正视人生的挫折,勇于战胜困难培养健全人格。

  2.本文富含人生哲理——祸福相依,有失必有得。认真体会蕴含文中的深刻的哲理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理解本文丰富的想像和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是学习的重点。作者虚构、敷衍此文的用意及文题中“不朽”一词的含义是学习时的难点。“重点”适宜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难点”宜由教师设置思考题,启发点拨,与学生讨论,结合解决。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的张继并未落榜,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此文?这是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疑点,这一点可由老师联系本文.写作目的的点拨完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

  录音机、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

  1.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读后自由质疑。

  2.教师就学生的所提问题,进行梳理,拣其中与理解本文中心、.写作特点紧密相关的问题,讨论释疑,以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思路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主人公张继的心理历程和文章的意境,最后概括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得与失,祸与福同生同在。

  教学过程

  1.导入:放《枫桥夜泊》朗诵录音,老师适时补充,我国古代文论史上早有“诗言志”说,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我们刚才听赏的这首诗,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诗人的忧愁,孤寂之情。张继愁什么?愁科举落第,苦读十年,饱学之士,却无用武之地。我们今天要学的《不朽的失眠》,是不是仅限于真实再现当年张继落魄的情景呢?带着这一疑问,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勾画出对张继进行心理描写的语言,分析体会用词的形象性、生动性,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张继受挫后的心理过程,简要分析外界景物激发了张继什么样的内心感情。

  简析:

  (1)心理描写的语句及用词的生动,形象特点的欣赏、分析。

  (2)张继受挫后的心理历程:羞愧沮丧一忧伤一心痛。

  (3)环境的凄清,烘托了人物落榜后失意惆怅、孤寂、凄切的心情。

  3.细读课文,思考投影出来的问题。

  (1)《枫桥夜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意境?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歌的大意是,月亮落去乌鸦啼叫寒霜茫茫遍布田野,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使人愁闷难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飘入到远来的航船上。

  描绘的意境,诗人在一个深秋的子夜,泊船时不能成眠,羁旅乡愁油然而生,全诗从远景描写着笔,首句写了三种景象:落月、乌啼、满天白霜。接着写在秋月渐落的背景下,描写近景中的枫叶和渔火,同时,抒发愁情。最后两句点明了诗中景物的具体地域在姑苏城外的客船上。一个“到”字准确地勾勒出钟声由远而近的听觉感受,衬托出诗人“对愁眠”的心境。

  (2)寒山寺的钟声为什么会激起张继强烈的心灵震憾?

  讨论后明确:钟声只是报时,但人此时的心境是落榜后失意惆怅无眠,孤寂之中,夜半低沉的钟声于他而言自然具有了某种特别的意义,更易引发其共鸣。

  (3)第16节“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种心情,就没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中,“我们的某种心情”指什么?

  明确:挫折后失落愁闷的.心情。

  (4)这篇小说,以张继的《枫桥夜泊》四句诗为背景,据史料记载,张继应无落榜之事,请结合课文第17节,分析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写作此文用意①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②表达“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人生体验。③写给考试失意的学生,希望他们扬起风帆,让生命重新振作起来。

  (5)结合全文理解文题:“不朽的失眠”中“不朽”一词的含义?

  明确:“不朽”原意是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去。文中张继因落榜失眠而写就了千古不朽的诗篇,故作者用“不朽”来修饰“失眠”。用意是借肯定“失眠”来肯定张继的《枫桥夜泊》千古不朽,并以此与他的考场失意相对照,有力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总结、扩展

  本文借一虚构的故事情节,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告诉人们得与失,祸与福同生同在的深刻哲理。想像丰富,也很自然。

  想像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多种渠道进行。请试作完成下题:

  请你展开联想、想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将月亮(色),树影笛(琴)声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一幅画面。(50字以内)

  布置作业

  设定情境:“张继金榜题名后”,展开合理想像,编写一则故事。

  板书设计

  不朽的失眠

  (1—15)想象虚构一情节:张继失眠 心理细腻

  (16—17)深刻揭示一哲理:祸福相依 想象丰富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教案04-04

《桥》的教案02-24

桥的教案03-10

象鼻桥教案04-04

关于桥的教案04-04

神奇的桥教案04-08

《奇妙的桥》教案04-08

奇怪的桥教案03-21

生命桥教案09-16

美丽的桥教案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