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时间:2024-03-07 14:31:51 教案 我要投稿

《理想的风筝》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1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它以传情的笔触,回忆了刘老师“谈腿疾、讲历史、放飞筝”的三件往事,细腻地刻画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他时时兢兢业业、处处自强不息、永远乐观自信,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字里行间浸透着刘老师在风筝中寄托的美好理想。

  成功之处:

  这篇课文比较长,在教学中尝试着长文短教。题目是理想的风筝,通过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令作者受到了启迪难以忘怀。因此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品析刘老师放风筝时的语句,初步了解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通过补白、课外资料的引入,进一步深入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这一点,在课堂上能够落实,收到了一些实效。

  整个教学环节层次清晰,从整体入手,回忆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引出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深的思念,在课的最后又回归整体,深入思考让作者思念的仅仅是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吗,同时理解了理想的风筝的含义,解决了学生理解的难点以及困惑。

  不足之处:

  1课堂上设计了不同方式的读书,但是缺少学生理解后的多角度的朗读。如:“你不要管,我自己来。”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学生会谈到感受到了老师放风筝时高兴的心情,也有的孩子会感受到刘老师很坚强,还有的会说刘老师战胜困难的决心很大。学生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师此时可以让学生交流之后,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这样会进一步的帮助孩子体会刘老师的品质,从而为突破难点服务。

  2课外资料的引入缺少层次感,没有充分的'起到辅助作用。这段资料很感人,可以让学生通过这段资料先来找一找苏叔阳与刘老师有什么相同?然后说说他的这些行为表现与刘老师有什么关系?最后出示苏叔阳写的《谢谢老师》。这样的设计,会很自然的激发学生的情感。

  3对于重点语句的理解,方法单一。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学习方式都是找重点词,从词语中去谈体会出什么,然后读出感受。例如:对刘老师放风筝时的三句话的理解,可以改变一下学习方式。例如:第一处:可以用换词比较,筛掉“亲自”;第二处:学生交流后,想象画面读出不同的理解。第三句话:补白刘老师的心理活动。

  修改之处:

  1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课堂上虽然搭设了突破难点的平台:看到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你觉得他会怎么想?学生补充的时候很少有学生想到刘老师是在借风筝寄托自己以及对学生的美好祝愿。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才理解到的。所以课堂上感觉有些牵。在评课中于校长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这个环节给学生一个有层次的支架,设计为:望着天上自由翱翔的风筝,刘老师很快乐,他想到了自己就像风筝……;

  望着天上自由翱翔的风筝,刘老师很快乐,他想到了()就像风筝……这样设计学生会理解到老师不仅借风筝在寄托自己的理想,而且也寄托了对学生们的希望。

  2在第三个环节对资料的引入进行修改。让学生先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苏叔阳的表现与刘老师有什么相同?然后进一步引发思考,这与刘老师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两个教学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刘老师的言行深深的影响着苏叔阳,在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后,出示:苏叔阳写的《谢谢老师》。

《理想的风筝》教案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教学重点:

  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谈话导入。

  介绍作者苏叔阳,回忆他的心灵独白。

  2、板书课题,指导生字“筝”的读音和写法。

  【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生活的谈话,引发学生情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规范的“筝”字,感受汉字的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把握特点,理清文脉。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特点。

  2、梳理文章脉络,理清课文中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引导概括四件事(师相机板书)

  笑谈残腿、上历史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

  3、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出示单元训练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依据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特点,明确学习任务,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体会情感,梳理方法。

  1、引言导入,出示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3、抓典型事例中的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重点句段一:“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

  重点句段二:“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

  (1)生谈体会,随文识字“翩”。

  (2)师相机引导作者是抓住典型事例,并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3)指导朗读,体会两个“最幸福”在不同情境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师相机引导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抓住典型事例、品读重点句、关注课题、感情朗读······

  4、师生共读,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依托文本,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取舍,通过品词析句,在对刘老师这个人物特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渗透“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

  (四)迁移练习,加深感悟。

  根据课堂生成,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进行补白练习。

  课件出示:刘老师,我深深地想念您……。

  想念您;

  想念您;

  想念您。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感悟,更要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表达。】

  (五)回归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学法,提出下节课学习要求。

  2、布置作业。

  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段并做批注。

  ⑵搜集有关名人成功的故事或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将课内向课外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板书设计:

  26理想的风筝

  笑谈残腿

  激情上课

  倾听发言

  放飞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第一课时梳理的阅读方法,自学其他三件事,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题和课文内容的联系。

  3、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学生回顾并板书)

  笑谈腿疾上历史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

  3、回忆上节课梳理的学习方法

  通过“重点句、典型事例、课题、朗读”等方法体会文章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一)抓住重点语句,运用上节课梳理的学习方法,深入感受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思考:在“笑谈腿疾、上历史课、倾听发言”这几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运用上节课的方法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所得。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预设一)品悟外貌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其貌不扬、有残疾、慈祥忠厚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预设二)品悟“谈腿疾”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幽默风趣、坚强乐观、豁达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⑶指导朗读。

  ⑷抓住写作者感受的关键句品读。

  (预设三)品悟“上历史课”“倾听发言”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爱祖国、爱学生、热爱工作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二)突破难点,理解课题

  1、师:刘老师用心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他追求的是什么?

  2、反复引读课题。

  (三)补充了解作者坎坷经历,加深对文中人物的感受。

  三、体会景物描写的精妙

  文中除了讲这几件事,还有一段景物描写,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自由读读,想想文字描绘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师引导学生了解景物的衬托作用。

  四、总结全文,感情升华(播放音乐)

  师引读生接读读2、3、10、11、12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写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老师。

《理想的风筝》教案 3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

  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题。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但残疾人也是上个坚变的解体,

  他们用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生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个人。(板书课

  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试着自己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3.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

  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

  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了他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并通

  过风筝向上,在蓝天飞翔的特点,含蓄地说明了刘老师对生活、对理想的美好追求。

  (2)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对生活充满了爱,

  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3)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

  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四、学生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读后谈感受。

  可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谈咸。

  1. 课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 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练习。

  用一两件事来描述一个人,在写事的过程中可以写人物的外貌。

《理想的风筝》教案 4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然后作者回忆了自身同学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上课和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课文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学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课文借景抒情,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示人物精神境界,写人的方法值得借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能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朗读语段,导入

  1、出示语段: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身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身的心也飞上云端。

  2、谁愿意读一读?(提示轻声字:喇叭、风筝)大家再一起读一读。

  3、谈谈你们的感受。(可能会说春天的美好)

  3、小结:春天生机勃发,春天蕴含着希望,春天代表着美好生命。春天来了,作者想起了谁?他是怎样一个人?快读读课文吧。

  二、学习课文,评价

  1、边阅读边在课文中作上考虑的记号。

  2、检查生词:喇叭、天穹、屁帘儿、擎着、抻动。谁会做“擎”、“抻动”两个动作。

  3、评价人物: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加以说明。(残疾、热爱工作、关心同学、教学有方、热爱生活……)

  4、提问:为什么要把放风筝这件事写得这样具体呢?

  5、过渡:刘老师课上的表示,也许别的残疾人也能做到,但课后的表示,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也是让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所以作者发出感叹。出示句子:(最后一段)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波、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6、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和小组同学议论议论。

  7、交流体会。

  三、联系生活,感悟

  1、再出示第二自然段,品读。

  2、作者仅仅是写春天的美好吗?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象征着刘老师对生活充溢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对人生积极乐观,顽强不屈)

  3、在你的周围有没有像刘老师这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4、小结:同学们,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对待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是长吁短叹,还是积极面对,顽强克服?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人生。

  四、拓展延伸,表达

  1、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作题?

  2、学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教师引导同学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3、作业:写一个令你敬佩的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x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14理想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工作

  热爱生活

  教学效果:

《理想的风筝》教案 5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力求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谊。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课前准备

  1.(实物)风筝一只

  2.简单的PPT课件

  3.布置学生放一次风筝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我们已前放飞过风筝,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学生自由说。

  3.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22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学生各自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开始自学。

  3.交流。

  (1)请学生谈读后的感受,深浅不论,能谈就好。

  (2)按小节指名读课文,随机正音。

  (3)读自认为读得不错的地方。

  (4)把认为很值得好好读读的地方推荐给大家。

  (3、4要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5)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适时板书: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

  4.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说出这篇回忆性文章的结构。

  一(1~3)写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二(4~9)回忆刘老师笑谈腿疾、认真上课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三(10~11)抒发对刘老师的深深思念之情。

  (此环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不拘一格,要求不能太高。)

  5.读文(不拘形式),请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三、默读全文,进行质疑。(学生自由谈,浅层次的解决,深层次的存疑,留待下一课时解决。)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深情导入

  1.读题。

  2.我们知道这是著名作家苏叔阳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苏先生回忆了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说残腿写板书放风筝、追风筝)

  3.同学们,通过昨天的初读课文,刘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好,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苏叔阳先生回忆往事一幕又一幕,走近这位让人难以忘怀的刘老师。

  二.逐层渐进,走近人物

  (一)学习第4自然段

  1.请指读第4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你认为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知道的?

  2.交流。预:(1)慈祥忠厚的(2)幽默的(3)乐观的

  3.相机映示: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wā)”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所掉一条腿的。”请一两名学生读讲故事的部分,适当提醒读的语气及动作,读完谈谈感受。

  4.听了这个故事,生接读——,映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将关键字变红(泛、酸涩、尊敬),问:这是为什么呀?(笑是因为刘老师的幽默风趣,泛起、酸涩是为刘老师遭遇的不幸而悲伤、同情,尊敬是因为刘老师化悲苦为快乐,乐观地面对不幸)

  5.请齐读这个部分,再一次感受刘老师幽默与乐观,读出孩子们复杂的心情。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学生交流。预:

  (1)刘老师写板书很累。映示: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请你圈圈其中的动词。

  A、找出关键的动词(撑、离、转、写、转)。读一读,说说感受。

  B、请一生读,其他同学闭上眼想象一下画面。再请学生谈谈感受。

  C、所以,生接读——映示: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2)刘老师有着顽强的毅力。

  A、主要从“站上好几个小时”“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体会,请说说自己生活中长时间站立的感受。

  B、所以,生接读——映示: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3)刘老师是敬业的。

  A、问:我们都觉得刘老师为我们上课好累,那刘老师的内心是否和我们想得一样呢?(生自由回答)

  B、是的,刘老师是这样的爱着工作,爱着我们,真是让人感动。所以,生接读——映示: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3.是啊,这心跳里包含着多少钦佩、感动、感激、尊敬、爱,这真是一种别样的心情。齐读第5自然段。

  (三)学习第6——9自然段

  1.师述: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以述读的方式带过第7自然段。

  2.请同学们默读第8、9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想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开始吧,别忘了圈圈画画,写写批注。

  3.交流第8自然段。预:

  (1)心灵手巧的人。(各式风筝,以读带过。)

  (2)热爱生活的人。(做风筝有情趣,放风筝努力为生活添乐趣)

  (3)有童心的人。(笑得那么天真,风筝放得那么好)

  理解点一:刘老师放风筝时是快乐的

  映示图文: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A、看图感受快乐。

  B、理解“漾”字。(发自内心的,十分快乐)

  C、为什么他放风筝时是那么快乐?

  (他放的是亲手制作的风筝;以残疾的身体放起了风筝是很不容易的;他觉得放起的风筝自由自在,自己仿佛也自由自在……)

  理解点二:喜爱放风筝,实际是热爱生活。

  映示: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A、从“决不肯”中你感受到什么?(一种执着,执着地爱着生活)

  B、他不肯失去的到底是什么?(学生自由谈)

  (4)是啊,刘老师不肯失去的是为生活增添快乐的机会,由此可见他是多么热爱自己的生活啊!板书:热爱生活

  4.交流第9自然段

  (1)最让我难忘的是——出示: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2)谈感受。

  ①刘老师是个充满自信、勇于挑战自我的人。变红字: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故意说明在挑战自我、[更显示出他要用残疾之身为学生作出榜样,去影响去教育学生]笑着即不怕困难乐观、叫着即表示心中的快乐、蹦跳着是一种忘我、喊着是一种自信,虽然我有残疾但我能做得很好……)每说一种感受读一次。

  ②你能体会到他喊出的是什么吗?(快乐!幸福!激动!)所以,当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时,生接读——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③难怪我想,生接读——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其实,能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也完会相信,生接读——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3)师述:是的,刘老师就是这样热爱生活,那么自信,时常挑战自我,让生命发出最强音。板书:生命的顽强

  四、整合提升,理解题义

  1.师述:不见刘老师已经三十年了,可是刘老师的音容笑貌,一举手一投足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再回想起刘老师放飞风筝的画面,你觉得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理想)

  他的理想是什么?(自由、快乐、和常人一样地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培养学生、让自己的生命充实……)

  从刘老师的风筝中我得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预:热爱生活,挑战自我、挑战人生;

  笑对坎坷,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对生活要有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要做有理想的人,要有凌云壮志,要志向高远

  …………

  2.师述:是的,慈祥忠厚、心灵手巧的刘老师他是那样的幽默乐观,意志是那样的顽强,对生活是那样的热爱,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在我们的心田播种下一颗颗理想的种子,使我们的心中升腾起一只只理想的风筝,在广阔的天地中,我们越飞越远,大有作为。

  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柳枝染上了嫩绿,连翘花唱起生命之歌,风筝漫天飞舞的时候,我依然轻轻呼唤————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思念您————————

  思念您————————

  思念您————————

  思念您————————

  请学生说说思念的内容。

  五.积累表达,拓展延伸

  从以下两项练习中任选一项完成。

  1.从第2、5、6、9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

  2.将上面说的内容写成小诗或优美语段。

  板书:22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残

  热爱生活

  跳写板书

  生命的顽强

  争放风筝

  第三课时(略)

  教学点:

  1.品析三处省略号的作用。

  2.品读第1、2两节,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既然写“理想的风筝”,是否可以就写放风筝,其它不要写了?

  4.文中几次提到圆木拐?你有什么想法吗?

  教学反思:

  一、取与舍

  《理想的风筝》是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对孩子们来说这真的是一篇“长课文”。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是要和初中的内容相衔接,为初中的学习作准备。教长课文就有一个取舍的过程,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这是一个教师解读教材、体现理念的过程。上了课,又听了专家的指导,对“取舍”有一点理解。我以为到了高年级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文本真的很长,所以要挑最重要的教。二是学生的学情,会的少教、不教,要挑学生不会的教。再说“痛苦”。就以《理想的风筝》来说吧,篇幅长不说,就纵观全文其内容丰富,生动细腻,叙事抒情融合在一起,写作方法又蕴含其中。可以说全文既直白又含蓄,处处是抓手,又处处无抓手。想放又怕散,想收又怕牵,还真的是痛苦!在课上正是因为不肯“舍”,前面的时间花得较多,导致后面的课堂不能掀起高潮,甚至最后的练笔部分草草而过。听了导师朱丽春老师交流时的话,我想要真正解读文本把握教材不仅仅限于读、想,还在于不断地将全文上勾下连,尝试、比较、调整,将文本的真正内涵捏在手中,不断打磨头脑中现有的理念,将“取舍”成为联系后的“取舍”,只有这样舍了才能得。

  二、牵与引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学生的感知可能贫乏,感悟可能肤浅,第二课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让学生的感知丰富起来,感悟更深刻到位。所以今天这堂课主要的目标是感受人物形象,进而感悟人物品质,最终理解“理想的风筝”真正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了从感性提问到带着主线问题研读的方式进行,将“说残腿”“写板书”“放风筝”三个板块置于“你认为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这根主线上,让重点分散于课中,让课趋于散而不乱,逐层渐进,走近人物。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当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我的引导略显生硬,语言也不够简洁,使得课堂在某些地方显得牵强,不够流畅。其实细细品味,无论是牵还是引,教者心中都有一个方向,但质是不同的。牵,心中只有那个要的答案。引,是将学生、文本、课堂三者联系起来,教师像舵手,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将课堂引向文本真正的内涵。对于“引”我还有这样的理解:教师应该依着学情引导孩子学有层次,学有深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注重了层次的体现。在认识刘老师这个主人公的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三个层次:初识刘老师(看插图,说容貌,读句子);走近刘老师(体会故事中的风趣与乐观、感受板书背后的顽强);走进刘老师的内心深处(体会放飞风筝的快乐与幸福,感悟其生命的顽强与对生活的热爱)。在学习第5自然段中,体现了“写得累(感知)--意志顽强(感受)—敬业爱生(感悟)”的过程。也有意识地将教师的引导着重放在最深的那一层上,力求恰到好处而不是多余。

  三、课内与课外

  一提到这样一组词,不禁联想到一串内容。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作业(联系紧密而不过于宽泛),课内文本学习与课外拓展阅读(做到有效而有情趣),教师的课外备课与课内指导(大量涉猎又精挑细选),教师的课外修养度与课内影响力(内外兼修以外养内),刘老师的课内与课外(形成了知识与人格的合力),朱老师谈的课堂教学与她的课外生活(他山之石可经攻玉)……这一切都让我内心有所触动。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着联系二字。在为期两天的学习中,朱老师一再地强调联系的思想。她将语文课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许对于我来说有难度,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是认同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多读书,不苦钻于课堂,要时常抬头看方向,融于生活这个广阔的世界,善思考,巧联系,从而让广阔的世界为我们的课堂服务。

  导师诊断意见:

  四位老师都很有思想、很有见地、很有理念、很有功底。

  对我的印象:优雅、沉着、示范性强,追求的是润物无声的个人风格。

  (1)把握教材要抓“联系”

  四位老师对教材都有比较深透的把握。把握教材、把握课堂是教语文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当教材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是参与者。教师读教材,就是一个和作者对话的过程。把握教材有三个层次(1)文字层面;(2)文学层面;(3)哲学层面。只有到了第三个层面,才能真正挣脱枷锁,才可以真正在教材中游刃有余地徜徉。在备课时,千万不能把教材看成一个个分割的部分,如标点、生字、词语、开头、结尾,如重点、难点等。要用哲学的眼光来看,世界万物都是有联系的。我们不能把教材割裂,而要用哲学的高度,用联系的目光来把握教材。一篇课文应该是“课题”与“文本”的联系。如《理想的风筝》,风筝是重点,做的、放的、看的、追的、想的都是,生命之歌才是主题。只有将这些全联系起来,文章才不空洞,才有血有肉,才是捏起来的文章而不是拆散了的。

  (2)教法要讲究“实事求是”

  要承认学生的现有水平,他们的理解能力不弱,弱在表达上。所以在课堂上,要珍惜时间,讲究效率。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完成作业的时间。纵观四节课,教学手段稍显单一。作为教师,要想法设法让学生读出“花腔”,读得巧妙,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

  (3)认清文章的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教法。

  处理教材不能忽略教材本身,不同的体裁上出不同的风格,这不影响个人风格的溶入,这是体现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让教材呼唤教法。

  (4)抓住文章的线索,成串成串地解决问题,防止零敲碎打。

  教语文也可得出一个数学概念: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应该抓反复出现的东西,这就是线索。然后采用适当的方法,恰当的手段与文本的重点难点联系起来,用学习语言文字的方式学习语文。

《理想的风筝》教案 6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上课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刘老师

  放风筝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教案 7

  教材简析: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当代作家苏叔阳写的一篇回忆老师的散文。课文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章通过笑谈腿疾、上课板书、放飞风筝三个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相映生辉,互为例证,作者被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执著顽强的精神所感动,表达出对刘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细节描写、抓住重点语句、关键词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以及过渡结尾、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

  4.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会抓住细节描写、抓住重点语句、关键词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感知课文

  1.当代作家苏叔阳写了一篇回忆老师的文章,叫“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一定有许多的猜想和疑问,说说看!

  2.是啊!这篇课文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这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是不是很想读课文了?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学案“自主预习”要求自学课文。(具体内容见学案“自主预习”部分)

  3.学生自学预习课文,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4.小组交流展示学生自学成果。

  5.全班交流展示学生自学成果。

  (1)交流课文的表达顺序以及印象深刻的场景,教师相机板书:笑谈腿疾、上课板书、放飞风筝。

  (2)请同学分别读课文。(指读与推荐读相结合,教师相机纠正字音与停顿,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方法是把段意连起来说,注意衔接与连贯)

  春天到了,每当看到蓝天上的风筝时,我便想起了刘老师,回想起他笑谈腿疾、上课板书、放飞风筝三个难忘的场景,我深深地思念着刘老师。

  (4)在你的心目中,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互动探究,深入研读

  1.合作探究:作家回忆刘老师这三个典型的事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深入品读这三个感人的场景,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9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友情提示: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写得生动细腻,我们可以抓住重点句子、关键词语进行体会;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会,还可以设身处地去感受,把自己当作刘老师的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当作刘老师,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感受。

  2.学生研读课文。

  3.小组进行交流,老师走进小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三、交流展示,品读感悟

  1.走进传说,感受刘老师的乐观向上。

  (1)同学们读了刘老师“笑谈腿疾”的内容,说说哪儿感动了你,谈谈自己的体会。(指导学生学会表达、相互补充)

  相机点拨:“笑着对我们说”说明什么?读读刘老师的话。笑话谁都会说,可刘老师笑谈的是自己的断腿,打趣的是自己的伤疤啊,他怎么就能笑得那么轻松、那么幽默、那么洒脱呢?(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向上、豁达开朗、幽默风趣、笑对人生,板书:乐观向上)

  (2)抓住人物的语言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扣住关键词“笑”去体会,这是很好的阅读方法。听了刘老师的笑话,学生们的内心发生了了怎样的变化?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相机点拨:同学们为什么笑?为什么酸涩?为什么尊敬?(笑是被刘老师的幽默所感染,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伤心,不好受。体会“泛”字,慢慢地透出、漾起。是为刘老师失去左腿而伤心,老天爷真是不公平,为什么让老师失去左腿?但是看到刘老师这样坦然,这样坚强,这样乐观,这样风趣,心里不禁肃然起敬)

  (3)指导朗读:这段话非常感人,不仅有对当时老师笑谈腿疾的描写,还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让人读起来不仅有画面,还有真切的情感。这么复杂的情感,有信心读好吗?(先自由练读,再指读)

  2.走进拐杖,升华刘老师的顽强执着。

  (1)听了同学们的读书声,我也感受到了你们对刘老师既酸涩又尊敬的情感,刘老师啊刘老师,你的笑谈腿疾已经触动了我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刘老师的课堂,感受“上课板书”的场景,说说让你感动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2)相机点拨:一个残疾的人,一个年过半百的人,一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要跳跃旋转多少次的人,正常人站上几个小时都会苦不堪言,何况刘老师只有一条腿。(体会刘老师的顽强执着、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板书:顽强执着)

  (3)想象表达:你从“心跳”这个词语中还读出了什么?如果此时你就坐在教室里,亲眼目睹刘老师的千回百转,你想对刘老师说什么?

  (4)感情升华:有这样的老师给我们上课,我们怎么能不认真听讲?怎么能不为之动容?怎么能不为之心跳呢?同学们,在我们的心目中,这是一支普通的拐杖吗?(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顽强的生命,一种执着的追求)

  (5)指导朗读:是啊,这根圆木拐杖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支撑了他的'身体,更支撑了他的自信、乐观、顽强。让我们用声音表达出来吧!(齐读课文)

  3.走进风筝,感受刘老师的人格魅力。

  (1)过渡:“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的确,最能感动作者,最能打动我们的还是“放飞风筝”这个场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6~9自然段,说说让你感动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2)感受刘老师的“热爱生活”。

  品读第8自然段,从刘老师制作各式各样的风筝;从不肯失去放风筝的快乐,都可以看出他渴望像燕子一样自由飞翔,享受生活的快乐。(板书:热爱生活)

  品读“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同我一样的少年。”这一段字里行间都让我们感受到刘老师的快乐,有一个字写得特别传神,说说你的理解。

  “漾”满满的,都溢出来了,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心里都装不下了。虽然刘老师失去了左腿,但丝毫不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快乐的享受。能把刘老师这甜蜜的笑读得漾起来吗?(体会读)

  (2)感受刘老师的“生命伟力”。

  品读第9自然段:“故意撒脱手”、“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从这些语句中你读懂了什么?(坚强自信、挑战自我)

  角色体验:刘老师只有一条腿,还故意撒脱手,去追赶风筝?谁知道刘老师的心声?刘老师,万一你摔倒了怎么办?刘老师,你腿脚不方便,还故意撒脱手,这是何苦呢?刘老师要挑战自我,挑战命运,他抓住了线端,他成功了,他——(师领读,板书:生命伟力)

  四、拓展延伸,体悟升华

  1.同学们,刘老师给“我”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配乐齐读10、11节)

  2.说说对“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永远在蓝天上翱翔”这句话的理解。(刘老师以实际行动告诉作者,要乐观地面对生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要热爱生活,不要悲观,去挑战生命的极限)

  3.同学们,在我们的心目中,这是一只普通的风筝吗?(不,它就是一种自信,一种乐观,一种挑战命运,一种坚忍不拔,这是一只满载理想的风筝,这是一只充满梦想的风筝,这是一只寄托希望的风筝……)

  4.它就是乐观向上、顽强执着、热爱生活、生命伟力,这只理想的风筝飞向了辽远的天穹,也飞进了作者苏叔阳的心里,让我们走进苏叔阳。

  一个为中国文学奉献了7部话剧剧本,6部电影剧本,25篇小说,300余首诗歌,200余篇散文的当代作家苏叔阳,历经沧桑,几经挫折。然而,人生对他的考验并未停止。1994年,苏叔阳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xx年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他两次闯过“鬼门关”,他还怕什么呢?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他的文学创作。他在《苏叔阳文选》的序中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载着这只理想的风筝,苏叔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病魔,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鬼门关,难怪在他的内心深处对刘老师发出了这样的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这个省略号里包含了什么?让我们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吧!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

  忘不了——

  您那慈祥的眼睛

  花白的头发

  还有您那幽默的话语

  传递着一种乐观与自信

  ……

  5.总结:一支拐杖,一个完整的生命;一只风筝,一个追求的理想。刘老师带给我们的又岂止是心灵的震撼!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们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学案

  春天又到了,每当看到天空上放飞的风筝,我便想起了刘老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课文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为题呢?带着这样的期待走进课文,看看课文是通过哪些典型的事例来写刘老师的?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自主预习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按要求完成下面练习。

  1.把下面加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再多读几遍。

  膝盖(ī)染上(ǎn)嫩绿(èn)风筝(zh)

  连翘花(q)天穹(q)酸涩(s)擎着(q)

  2.请用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下面的词语。

  天穹:

  酸涩:

  气喘吁吁:

  二、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按照“看到蓝天上的风筝便想起了刘老师”→“回忆刘老师的往事”→“我深深地思念刘老师”表达顺序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用“‖”标出。

  2.读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说说哪些场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读读课文,在你的心目中,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合作探究

  作家回忆刘老师这三个典型的事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深入品读这三个感人的场景,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9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法指导: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写得生动细腻,我们可以抓住重点句子、关键词语进行体会;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会,还可以设身处地去感受,把自己当作刘老师的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当作刘老师,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感受。

  同步练习

  一、读一读,体会带点词的表达效果。

  1.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2.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

  3.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二、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说说文章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做题?

  巩固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再按要求做题

  xìshuǎxīɡàiwúɡōnɡsuānsèzhīchēnɡ

  ()()()()()

  找出上面词语中描写心情的一个写在括号里,再写出几个同类的词语。

  ()

  透过一些语言动作或神态的表现,我们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心情,请你围绕一种心情,发挥想象写出一个人的表现。

  二、读句子,体会省略号的用法并写在括号里。

  1.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2.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

  3.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三、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1.“酸涩”的意思是。

  2.学生“笑”是因为,由“笑”而“酸涩”是因为,而“尊敬”是由于。

  3.朗读这句话时,语调由变得。

《理想的风筝》教案 8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语言加深体悟刘老师的人物形象。

  2. 进一步体会浓浓的师生情,弄清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

  3.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4. 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典型事例,感悟刘老师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

  教学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培养学生搜集课外资料的习惯,运用补充的课外资料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设疑,引入。

  1.学生齐读课题。

  2.师述: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它作题目?这节课我们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设计理念:由上节课学生的疑问引入,学生学起来会更专注。)

  3.文中,作者深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三件事?教师引述:一是(谈腿疾),二是(写板书),三是(放风筝)。

  这位刘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作者会如此深情地思念他呢?让我们深入研读这三件事,走进刘老师的内心深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学习。】

  二.感悟刘老师形象,理解“理想的风筝”的一层含义。

  1.请自由读这几部分的描写,画出最能表现刘老师特点的句子或圈出相关的词语,把你读到的刘老师的特点写在旁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读边思,学会读书】

  2.说说你从文中读懂的'刘老师。别人发言时要耐心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有不同收获可以发表。

  【设计意图:按新课标的要求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充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出示句子,引导进一步体会,练习感情朗读。

  (1)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风趣、幽默、乐观)

  抓住“笑着”体会刘老师的幽默源自对生活的乐观。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为什么不写呢?引导学生明白围绕中心选材。

  (2)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圈出描写刘老师写板书动作的词,仔细体味,你从中体会出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的跳跃旋转多少次。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想想为什么要对“写板书”描写得如此细腻?

  刘老师工作上认真,坚强不屈的个性还可以从哪句话看出?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站上好几个小时”说明什么?为什么他不坐下来?透过这几个字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老师?(工作认真、坚强不屈、严于律己、一丝不苟、乐于奉献、意志顽强等)

  你此时有什么感受?把你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带进去读。

  文中像这样细腻的描写还有多处,我们要细心体会,只有会读书的人能够成为它的知音。

  一个残疾教师对工作如此认真,对自己的要求这样严格,为什么?

  (3)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心灵手巧、热爱生活、乐观)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引导从“绝不肯”来体会。指导读出刘老师的坚强不屈。)

  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乐观、开朗)

  理解“漾”的表达效果,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坚强。

  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乐观坚强、自强不息)

  刘老师去抓风筝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对刘老师说什么?他为什么还非要自己去拿?想象师生对话,揣摩刘老师的内心。

  出示想象题:看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刘老师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他一定在想:

《理想的风筝》教案 9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积累·运用四

  第一课时

  1、

  读一读,背一背

  1)、读对。佞ning

  2)、读懂。

  A、读名句,谈理解。

  B、你在哪篇课文或课外读物中,在哪部影视剧或其他途径中见到、听到过这些名句,是怎样运用的?

  2、赏句。

  你喜欢这些句子吗?为什么?

  3、过程。

  A、个人读、理解。

  B、小组互读互评,交流理解。

  C、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4、背句。

  A、同桌互背互评。

  B、全班齐背。

  二、阅读——风筝

  1、读文思考:

  说说你对“风筝是理想的翅膀”这句话的理解,说说你昨发读懂的。

  你读这篇短文,学到了哪些表达方法?

  2、过程:

  个人阅读思考。

  小组交流理解。

  指名答、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介绍一种家用电器或农机、家具。

  1、阅读理解:怎样选择介绍物?怎样介绍?

  2、指名回答:

  选了解得比较多,感兴趣的哪一种介绍;介绍它的外形、功能、使用方法等;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评议谁说得清楚、具体。

  3、组内交流、评议,推荐优秀。

  4、各组优秀说,全班评议。

  四、巩固练习

  把名句抄在“名言佳句本”上。

  第三、四课时

  习作——我成功了

  一、阅读理解“习作”

  1、读文思考

  A、写什么,怎么写?

  B、成功后的感受指什么?

  C、怎样写清楚写具体?

  D、在这次习作中,哪些文章的表达方式可以应用?

  2、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A、写什么——学会了一项本领,解出了一道难题,做成了一件小制作,取得了一次竞赛的胜利等。

  B、怎样写——结构完整,记叙有顺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情、神态、心理活动等。

  二、完成习作

  1、组内说文交流。

  2、书面完成习作

《理想的风筝》教案 10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

  1、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讨论法 情景法 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

  一、导语激趣

  二、学生质疑

  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我会对您说————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 理想的风筝

  讲课 放风筝

  身残志坚

  收集感想: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理想的风筝》教案 11

  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08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08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

  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附:板书设计

  上历史课 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顽强执着、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回忆,深刻反映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来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品质。内外通过朗读、品读来更深层次的感悟文中的人情美。

《理想的风筝》教案 12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教学准备:学生自学课文并准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相机出示小黑板)

  截去撑地手持撒脱

  支撑急速擎着拄着

  甩掉转向拉动蹦跳

  泛起跳跃仰望追赶

  酸涩旋转漾出抓住

  1、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

  2、师生交流板书

  笑谈丢腿旋转板书放飞风筝追赶风筝

  二、精读文本,感悟特点

  1、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走近这位特殊的老师。

  指名读第一件事情写刘老师的,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让你读到了怎样的刘老师。

  (1)师生交流

  这是一个幽默的刘老师。幽默在哪儿?

  (2)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刘老师怎样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从“笑”这个词语中你们感受到刘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刘老师;这是一个笑对人生、乐观向上的刘老师。)

  (3)谁再来读读这个刘老师“笑谈丢腿'的故事,读出他的幽默与乐观。

  2、刘老师的故事自然也感染了同学们,每个人的笑后对泛出了一种酸涩的感情,对老师丢腿感到非常惋惜,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3、下面请同学继续读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情,边读边想,你又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交流

  同学们,我写板书可能是比较轻松的,但是对于身有残疾的刘老师呢?

  (刘老师写板书很艰难)

  (3)如此艰难,刘老师每转一次都会引起同学一次心跳。相机提问:

  这“心跳”源于什么?(对刘老师的担心);这“心跳”出于什么?(对刘老师的尊敬)

  (4)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敬业负责、身残志坚、有执着追求的刘老师)

  4、然而最难忘的是刘老师放飞风筝的事情,让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跟随刘老师一起放风筝,边听边思考,说说你听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

  (1)师生交流

  (从亲手扎的`各式各样的风筝可以看出刘老师是个认真细致、心灵手巧的老师);

  (2)教师出示:“他总是手持线拐……在风中翱翔盘旋。”

  读这一段话,然后思考:此时的刘老师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他希望他的学生在未来的日子里和燕子一样高飞;)

  (3)同学们,老师脸上甜蜜的笑,作者在写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样的词语?

  从“漾”这个字,大家又感受到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

  师生交流,教师板书。(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三、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思考交流

  1、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

  2、他放飞的是什么?(理想)

  3、那他的理想是什么?(理想就在刘老师放飞与追逐的风筝里,对生活的满怀希望;理想就在刘老师旋转的拐杖里,对工作的执着追求;理想就在刘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对学生的无私关爱;)(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热爱生活的标志。刘老师尽管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之间放飞自己心中的理想)。相机画风筝。

  4、刘老师放飞的风筝给予我们什么?(刘老师的身传言教,给学生以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幼小的心灵里也播下了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当作者苏步阳在民革时遭到残酷打击的时候,晚年躺在病榻上病痛难忍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刘老师,要像刘老师那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都要乐观向上、有执着的追求。)

  四、作业:

  以“一个xxx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

  板书22理想的风筝

  乐观向上身残志坚热爱生活挑战自我

  笑谈丢腿旋转板书放飞风筝追赶风筝

  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找到了一个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利用文中这样几组重点词语,使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课文讲了刘老师哪几件典型事例,由于抓住了教与学的结合点,学生就能深入浅出地阅读文本内容,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得到了共鸣。

  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时我用了四个问题。不难发现这是一组分解难点又逐步靠近并解决难点的问题。给了学生台阶,又顺应着整堂课的理解,显得水到渠成,通俗易懂地让学生理解了“理想的风筝”是什么!小学六年级的长课文是与初中相衔接,是为学生升入初中学习作准备的。如何长文短教、精处细读?我想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如何让学生学会取舍;如何让学生学会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去理清文本的线索,去统领全文,这一教学理念的设计在这节课中我作了一些渗透。相信学生能从这节课的学习中能学到一些阅读长文的方法。

《理想的风筝》教案 13

  一、词串复习,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教师谈话导入,课件出示词串。

  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意满足

  2、指名读词语,概括每组词语所描述的事件及全文主要内容。

  3、师:对了,课文就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伴乐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作家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教师深情朗读,学生倾听中进入文本情境。

  4、师引入: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刘老师仅仅放飞的是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让我们深入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咱们先来学习刘老师放风筝的内容(第8、第9自然段),去感受刘老师放风筝的快乐。

  二、学习第8、9小节,感受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8、9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词句,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学生圈画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3、指名学生交流所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味重点语句

  句子1: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

  师:刚才有同学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刘老师的不肯放弃。哪个词最能给你们这种感受?

  师:你从“决不肯”感受到什么?

  师:请你带着快乐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指名朗读。)

  句子2: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

  1)师:你们注意到没有,刘老师快乐地仰望着白云,久久地注视着风筝,此时的他没说一句话,但他一定在想着什么。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生想象回答。

  师:也就是说,刘老师把他的理想与愿望寄托到这风筝中去了。

  2)、师:想着想着,刘老师的脸上怎么样?(体味“漾”字的用法妙)

  师:我们平时用哪些动词刻画笑容?

  师:作者为什么用 “漾”字,你体悟到什么?

  生:我读到一个童心未泯的刘老师。(无忧无虑、人老心不老、心中充满阳光、快乐的刘老师、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句子3: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一蹦一跳地飞跑。、

  1)师:刚才我听你们读这句话时很投入,这句话震撼着大家,能说说为什么吗?

  师:读这句话你们最想强调哪两个词?

  师:你能把你的感动读出来吗?

  2)指导个别读、齐读

  句子4:他笑着,叫着,……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1)、动画课件展示刘老师追风筝情景。

  师:从他追逐中的笑容,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从刘老师的叫声中听出了什么?

  师:是啊,他像孩子一样天真,一个老顽童形象,笑出了他的乐观,叫出了他心中的快乐,天真,叫出了挑战困难的决心。

  2)请喊出他的心声来。

  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喊出他的忘我与自信来。(指名读)能喊得更自信点吗?

  指导男女生读 、齐读,赞赏评价。

  3)(品味刘老师的动作,指导读书)师:这句话中哪个词最使你们震憾?

  生: “蹦跳着” ,我从这个词看到了刘老师超乎寻常的毅力。

  生:刘老师蹦跳着,他却全然不顾自己,他完全沉浸在放风筝的快乐中了。

  师(指导再读):读出你的震撼,读出刘老师的执着来! (指名读,齐读)

  4)(品评追逐结果)师:这样蹦跳着的结果怎样?

  引读“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师:他脸上流淌的是得意和满足,得意是因为什么?

  生:刘老师觉得我终于战胜了困难,证明了自己的力量。

  生:那是追风筝胜利后的喜悦!

  4、小结:刘老师坦然地面对人们的目光,执着地追逐着,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他用强大的生命的力量,证明他的自信自强

  三、品读第4、5节,感受幽默、敬业

  1、过渡:生活中自信坚强的刘老师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难忘,作者难以忘怀的还有哪两件事?

  生:谈腿疾 、写板书

  师: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3、指名学生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汇报读到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4、引导品味朗读第4自然段句子:

  1)从谈腿残疾感受幽默坚强:

  师:刘老师是怎样谈他的腿疾问题的?

  师:你们觉得故事怎么样?

  师:其实,刘老师丢腿肯定不是故事中所说的.那样的,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师:痛苦是他一个人扛着,却把悲伤化作趣事, 而且你们发现没有,刘老师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注意他的神态。

  2)指导读书:你从这个“笑”看到刘老师的什么?

  生:乐观幽默

  师:老师的笑,刘老师的幽默也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有什么反应?

  句子5: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刘老师的尊敬。

  师:笑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什么?又为什么泛起酸涩?为什么更增加尊敬?

  课件出示填空补充题,学生填空。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______;泛起酸涩,是因为______;更增加对刘老师尊敬,是因为______。

  学生练习,练后讲评师:刘老师以他坚强乐观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个学生,30年过去了,刘老师的这个故事仍在作者耳畔回响,作者会永远不会忘记刘老师那灿烂的笑容

  5、品悟刘老师写板书的艰辛。

  1)过渡: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

  2)指名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句子6: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再转向讲台。

  师:看到这段文字,如果我要转身写板书,那是件容易的事,可刘老师呢?容易吗?找到关键词,你感受到什么?

  (生找出关键词,课件红色字体显示)

  生:刘老师板书艰难、板书很累,刘老师很坚强、刘老师的敬业

  师:谁能用动作演示一下?

  (同学读文,指名学生动作演示理解,教师采访刘老师扮演者。)

  师:刘老师板书是这样不容易,甚至很吃力,但他却竭尽全力,因为什么?

  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仅仅是靠那根圆木拐杖吗?还靠什么?

  6、师小结:30年过去了,刘老师上课时的笑容以及写板书的情景一直浮现在作者眼前,他用圆木棍撑地、跳跃旋转,成了同学们心中最美的舞蹈。

  四、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过渡: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请快速浏览第10、11自然段,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2、生带问题自读后谈感受,指导体会作者对刘老师的赞美与思念。

  3、品味“风筝”:

  师:读到这里,这“理想的风筝”究竟指什么呢?在作者的眼里,刘老师放飞的仅仅就是一只只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生:刘老师希望自己的生命充实有意义。

  生:他还放飞了放飞自己的理想。

  生:他放飞了自己的快乐与信念。

  ……

  师:是啊,一只只风筝寄托了自己对事业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与不懈追求。风筝就是他乐观坚强、自信自强的标志。

  4、拓展延伸,深化风筝:

  1)师: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

  2)教师介绍苏叔阳如何坚强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资料

  3)课件出示苏叔阳作家感慨,学生齐读

  作家感慨:热爱生活,挑战自我,挑战人生;笑对坎坷,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对生活要有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要做有理想的人,要有凌云壮志,要志向高远……

  师:这正是刘老师一生的写照、正是刘老师借理想的风筝告诉我们的。

  5、指导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回顾开头,升华情感。

  1、师:30年的不见,30年的思念绵延,正因为这份浓浓的思念,所以每逢春天,每逢人们放风筝时作者就会怎样?(引读)

  生(齐读)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2、师:学到这里,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师: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疾病、灾难来临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也就是另外一种风景,另外一种境界。

  3、伴乐课件出示小诗(小诗是由课文中刘老师的几件事改编而成),学生诵读。

  4、师:我希望刘老师放飞的一只只理想的风筝,飞入你们的心中,希望你们树立信心和理想,努力拼搏,飞向你们更广阔的蓝天,去实现你们的理想和志向。

《理想的风筝》教案 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教学重点:

  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理想的风筝》,跟着作者走进他的老师。老师板课题的时候请同学们看课题,因为在题目里面有一个生字。(师板课题)

  这个筝字是形声字,竹字头是形,写的时候不要写太大。争是音,写得工工整整(师范写“筝”字到田字格)。

  2、读第六单元的导读——校园创想。

  读了单元导语,你发现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这个单元一共有4篇课文,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26课是我们这个单元中一篇记人的.文章。写人离不开记事。

  二、初读文章,理清脉络。

  1、请同学自由快速的浏览课文,自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读通。想想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生自由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师板书)

  生2:坚强

  生3:爱学生(师板书)

  2、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刘老师是这样的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长,这篇文章中回忆了刘老师几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哪几件事?在读之前请大家先读一读上面的要求

  出示读前要求

  (1)小组讨论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并写在黑板贴上。

  生汇报

  生1:讲课幽默

  老师讲课幽默这件事情对应的是哪个自然段?同学们想想他找得准不准确。(4段)

  刘老师讲课幽默,她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他仅仅是想讲女娲造人吗?

  我们要概括一件事不仅要说清楚,还要语言简练。

  生2:鼓励学生

  在第六段,你来说说原因吧。

  生3:讲历史课

  生4:放飞风筝7、8、9、10段讲放风筝。

  我们就是这样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里面的事情。但是这四件事情里面作者不是都写那么长的,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放风筝上。

  三、体会感情,梳理方法。

  1、引言导入,出示默读提示

  默读7—10段,四分钟之内默读课文并思考:这件事例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做出批注。(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我们一起来分享刚才的读书收获。

  生1:“有一次,他故意撒手……”(9段后四句)

  他为什么要撒手?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刘老师来说是怎样的一件事?读第四段关于人物外貌的描写,因为他是残疾的。(联系上下文)

  看到这样一个人,读到这样的描写,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悲伤、悲痛

  2、抓住典型事例的重点词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但是我们的刘老师故意撒手,他想做什么?追风筝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是对于刘老师又是怎样的?这段话里面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

  抓住动作的描写可以让我们知道刘老师的坚强。抓住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这样一个乐观向上,不向命运低头的刘老师。我们写人的时候就要这样。

  请同学来读这段话(9段后四句),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情。要读出感情,请你认真的留意老师可见上标出符号的词语。

  这段话当中有我们难忘的刘老师,还有很多场景。刚才我们抓住了第九自然段进行品析,还一遍遍的朗读。(板书:品析、朗读)

  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很多作者都会借助课题来抒发情感。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借助课题。

  四、迁移练习,升华情感。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作者回忆起刘老师还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刘老师,我深深的、深深的想念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作者省略了什么呢?请你们把省略号里的花写出来吧。

  交流。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单元导语的提示,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抓住事例品词析句、抓住课题、朗读等方式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了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用上这样的阅读方式来学习。下课。

《理想的风筝》教案 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出示作者的照片)这就是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出示:(师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师引入: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让作者三十年都难以忘怀呢?还有我们上节课留下的疑问——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深入文字的内部去寻找答案。还记得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学生回顾并板书)

  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

  4、这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是读者感悟人物的抓手,更是我们解开谜团的钥匙。这节课我们就去学会抓住这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品味人物,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1、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4~9自然段,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它们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一位怎样的老师?适当地作一些批注。

  (一)笑谈腿疾

  1、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疾,而且是笑谈(板书“笑”)这“笑”字的背后你们体会到一位怎样的老师?

  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

  你能学者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谈谈自己的残疾吗?(试读、指读)

  3、看看同学们听完故事的反应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注意这些红色的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2)体会“泛”的准确性,通过与“冒出”“涌出”等对比感悟,感受“慢慢产生”的复杂情感。

  (3)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吗?(指名读,并及时评价)4、身体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板书:尊重)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二)转写板书

  1、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这段话中连续两次用到了同一个字,是——“转”字,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从这儿你有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敬业精神)

  2、如果你是调皮的学生,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聪明的学生,你又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学生的家长,你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3、指导读好这段话。

  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的细节描写!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

  一个年过半百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那一次次的旋转已经成为孩子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

  从中你还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板书:坚强)

  4、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的心,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这其中也有我们的作者。(板书:激动)

  5、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三)放飞风筝

  1、师:这一切都另作者难以忘怀,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放风筝的情景,用心读第八、九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旁边写出令你感动的理由。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交流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热爱生活的老师

  ——童心未泯的老师

  ——虽然身体残疾,但却充满活力的老师

  你觉得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么?(还是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

  这一切怎能不令年幼的我——感动呢?(板书:感动)

  3、整合: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引读)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做风筝)

  他决不肯亲手失去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漾出甜蜜的笑,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放风筝)

  他故意撒脱手,任风筝自由飞走,当他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追到风筝的时候,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追风筝)

  4、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作者记忆中永远留着刘老师放风筝的样子——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板书:思念)

  3、是的,这思念是一种牵挂,是一种爱,更是一首无韵的诗歌——

  (以诗歌的形式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齐读

  4、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虽然作者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遇到过很多的挫折,甚至期间受到了非人的迫害,被关进了牛棚,有很多的人都以近乎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作者不会,因为他的世界里永远有那些数不清的风筝。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将永远飘飞于作者的世界里。再读“他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1、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刘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2、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老师呀,思念您

  3、学生读并及时评价。

  板书

  老师“我”

  谈腿疾乐观尊敬

  理想的风筝回忆写板书坚强激动

  放风筝感动

  现在思念

【《理想的风筝》教案 】相关文章:

《理想的风筝》教案04-04

《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10-14

《理想的风筝》 教案优秀08-22

理想的风筝教案(精选12篇)11-22

理想的风筝教案(精选17篇)10-28

理想的风筝教案(精选14篇)10-21

《理想的风筝》教案2篇09-19

《理想的风筝》 教案优秀【推荐】10-18

理想的风筝教案范文(精选15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