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

时间:2024-03-13 07:36:1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班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班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听辨和感受乐曲,尝试用多种方法表现大雨和小雨。

  2、乐意在集体面前用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重点:感受两段乐曲节奏、轻响、快慢的不同

  难点:在听辨乐曲的基础上尝试跟着乐曲变换自制小乐器。

  活动准备:

  1、装有米粒和豆豆的罐子。

  2、大雨和小雨的头饰、音乐、大雨小雨ppt。

  活动过程:

  一、小雨点们上场--感受下雨打雷情境,用肢体动作表达表现。

  师:打雷了,雨点娃娃们上场啦!(幼儿头戴头饰模仿雨点,用动作表现雨娃娃从天上落下来)(教师敲大鼓)师:轰隆隆的雷声,带来了夏天的雨,雨点娃娃们,你们落在了哪里呢?

  小结:大地妈妈说,太好了!谢谢小雨点们,你们让小花洗了澡,让小草喝了水,让----(根据幼儿所说的内容进行归纳)师:雨点娃娃们,你们是怎样从天上落下来的呢?都有哪些动作呢?

  小结:雨点娃娃们从天上落下来还会有不同的动作和姿势呢!太有趣了!

  二、听辨、感受乐曲--熟悉乐曲,感受两种乐曲节奏、轻响、快慢的不同。

  1、听辨乐曲师:现在要考考雨点娃娃们的小耳朵了,竖起耳朵听一听陈老师给大家听的音乐有几段,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2段音乐,一段是响亮的重重的,一段是轻柔的快乐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边听音乐边想一想两段音乐都会发生什么不同的事呢?

  小结:音乐轻响快慢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同,所以小朋友能想出那么多不同的事情。

  师:那么接下去,请雨点娃娃们在听到不同乐曲的时候,用身体动作来告诉大家下得是大雨还是小雨哦!

  小结:我们雨点娃娃们听着乐曲,用身体动作告诉大家下得是大雨还是小雨。

  三、小乐器的演奏--听辨乐曲和着乐曲变换自制小乐器打节奏。

  师:雨点娃娃们,除了听着音乐用动作表示大雨和小雨的不同,还有一个秘密武器也能告诉大家下得是大雨还是小雨。仔细听了(教师将装有不同豆豆的塑料瓶打节奏)师:哪个听起来像大雨?哪个听起来像小雨呢?

  师:他们有什么不同呢?(豆豆名字、大小、发出的声音轻响)师:我们把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豆豆放进瓶子里,就能自己DIY做个小乐器了。

  师:赶快挑一个小乐器,看一看听一听自己的小乐器发出的是大雨的声音还是小雨的声音。

  1、幼儿选择材料--装有米粒和豆豆的罐子

  2、幼儿分区域师:大雨娃娃快过来 小雨娃娃快过来让我们听一听各自的声音哦!(引导幼儿能在他人演奏时保持安静)

  3、听指令打节奏教师语言指令--图片指令

  4、和着乐曲演奏师:来些音乐哦!就用刚才我们听过的音乐,一段是大雨音乐一段是小雨音乐。想一想什么时候就轮到你的小乐器发出声音了!

  幼儿演奏(观察个别幼儿)5、两手配合使用小乐器师:雨点娃娃们,增加难度哦!你能拿两个小乐器在听到不同的大雨小雨音乐后用不同的小乐器打节奏吗?

  幼儿尝试和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演奏。

  活动评析:

  小班音乐活动《大雨和小雨》取材于小班学习活动主题"好玩的水"中好玩的雨水这个分主题,教师很好的将不同的水声,通过乐曲加以表达运用,帮助幼儿感受和表现不同的雨水声,继而对音乐游戏产生好奇和喜爱。

  一、 活动选材切入点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经验小班幼儿的学习活动就是游戏的一个过程,从一开始鼓励幼儿说说雨滴从天上落下来的情景到鼓励幼儿通过肢体模仿雨滴从天空中落下来的动作,到接下来在两段不同音乐的欣赏中感受大小雨滴的不同。如此种种很好的将幼儿的生活经验与乐曲内容紧紧地契合在了一起,遵循了小班幼儿认知特点和感知经验。

  二、 活动形式丰富、有趣,吸引小班幼儿活动兴趣纵观活动流程,仿佛是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徜徉在雨水世界中,在反复感受乐曲不同节奏、轻响、快慢的基础上,孩子们逐渐喜欢并能区分两段音乐的不同。通过感受后的想象,语言表达,肢体动作模仿,小乐器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得幼儿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中。故幼儿在最后通过分辨不同乐曲和着不断变换的乐曲积极投入地挥舞着手中的小乐器,活动达到了高潮。

  三、 活动注重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以及自主的.表达表现。

  小班幼儿喜欢做音乐游戏,在倾听感受乐曲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带着孩子不断感受游戏乐曲中节奏、旋律的显着变化,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是轻松愉悦的,带着点俏皮可爱;而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又是如此的铿锵有力,让幼儿感受到了力量和节奏感。故这样的乐曲选择很快将幼儿带入乐曲的意境中,并积极的自主表达。

  活动反思

  选材适宜

  《大雨和小雨》符合“雨天”的主题。这首歌曲的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歌曲旋律优美,深受幼儿喜欢。

  不足与调整

  1、情境性不够。

  小班幼儿喜欢情境性的故事,整个环节没有情境导入和贯穿始终,所以活动中,有的幼儿表现的没有兴趣。

  2、教具表现形式较单一。

  活动开始时老师仅让幼儿听音乐感受大雨和小雨两种不同的声音,但是由于两种声音的区别不明显,如果利用图片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边看边听不仅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而且更能让幼儿感受到大雨和小雨的不同特点。

  3、目标没有达成。

  活动的重点目标没有达到,幼儿一直在表演动作,如果在活动中通过大声拍手或跺脚,轻声说话,让幼儿匹配下雨的声音的大小,幼儿可能就能较容易的领悟强弱关系了。

小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瓶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这些物品随便丢弃又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根据新纲要的要求:指导幼儿利身边资源进行学习,因此,我利用瓶盖和蜡笔来大胆进行创新印画。既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想一想、说一说、拼一拼、印一印中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2、能运用大小瓶盖及蜡笔碰一碰,进行不同造型的创造,感受创造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各种大小不一的瓶盖,和蜡笔。

  2、范画一张。

  活动过程:

  1、通过让幼儿玩泡泡糖碰一碰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泡泡糖游戏好吗?老师带领幼儿玩游戏:“泡泡糖、泡泡糖、碰什么?碰鼻子”。刚才小朋友玩了泡泡糖碰一碰的游戏,瓶盖和蜡笔他们也想玩这个游戏。

  2、通过观察瓶盖和蜡笔碰一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1)(老师演示)瓶盖和蜡笔碰一碰,变成什么呢?(苹果、气球、放大镜等)哇!小朋友想的真多,我们给自己鼓鼓掌!

  (2)大瓶盖和小瓶盖也来玩了,他们碰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呢?(小鸡、人、鱼、眼镜等)大瓶盖小瓶盖碰一碰、变成小鸡叽叽叽。(老师边碰边念儿歌)

  3、请幼儿用瓶盖和蜡笔自己去玩碰一碰的游戏。

  请小朋友自己去试一试,看看能变出什么东西来。(引导幼儿可以瓶盖和蜡笔碰、可以大瓶盖和小瓶盖碰一碰,还可以大瓶盖和小瓶盖亲一亲(重叠)。)(幼儿操作时老师巡回观察了解一些幼儿变出了什么)(请幼儿讲述自己所变的是什么?)欣赏个别幼儿变出的东西。

  4、老师示范印。

  (1)刚才小朋友变出了很多东西来,老师也用这些瓶盖拼出了许多东西,并且把它印成了一幅漂亮的画,请小朋友看看老师印出了什么?(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2)老师示范印画:小瓶盖手中拿,亲亲颜料水,放到盆边舔一舔,走到纸上亲一亲,换个小瓶盖,印尾巴,尾巴身体紧紧连,拿个小不点瓶盖,做眼睛。变成小鱼游呀游。

  5、幼儿自己印画

  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去印一印看看能变出什么来,幼儿自己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6、请幼儿互相观赏各自的画。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用常见物品制造声音的乐趣。

  2、发现通过碰撞、敲击、摇动物品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3、敢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在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

  4、学习使用"摇"、"敲"、"碰"等动词。

  活动准备:

  物品-勺子、木珠、塑料盒、瓶子、豆子、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熊宝宝的宝盒》,引发幼儿好奇与探索的`愿望。

  2、提问:你们喜欢熊宝宝的宝盒吗?为什么?

  熊宝宝的宝盒都有什么?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你们想不想也有这样一个宝盒呢?

  二、制造声音

  1、观察材料,提问幼儿材料的名称。

  教师:老师也有宝盒,看看一看里面都有什么东西?

  2、引导幼儿探究"用他们怎样制造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教师:用两件物品怎样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

  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发出声音的?

  试一试其他东西看看能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

  三、分享与交流

  1、教师请小朋友演示他们的发现。

  教师:你们真能干,制造出了那么多好听的声音,哪个小朋友给大家表现一下,

  你是怎样制造出好听的声音的?

  2、引导幼儿归纳:用敲一敲、摇一摇的方法,可以制造出好听的声音。 听的声音。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次尝试集体舞的学习,能听出三段音乐的不同。

  2、能按老师的指令做动作,熟悉集体舞的教学口令。

  3、感受集体舞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

  红、绿丝巾各半。音乐(《找朋友》第一段为旋律,第二段为节奏伴奏,第三段为完整歌曲)、跑跑看的游戏经验

  活动过程:

  一、《跑跑看》游戏

  T:我们一起来玩跑跑看的游戏。(老师带领幼儿一边玩跑跑看的游戏,一边进活动室)

  二、玩影子游戏

  T:刚才我们玩了跑跑看的游戏,好玩吗?先在我们再来玩一个影子游戏,你们谁愿意来做我的影子啊?做我的影子应该跟我的动作怎么样?

  S:一样

  教师做 拍手/拍手/飞一飞

  T:我刚才做了几个动作?先做什么动作?

  T:还有谁也会飞一非呢?你来做一做。

  T:现在我们就选XX的动作一起来做一做。(跟着音乐来一遍)

  三、玩找朋友的游戏

  T:现在我们来玩找朋友的游戏。

  请戴红丝巾的小朋友来围个圆圈,向后转,戴绿丝巾的小朋友去找一个好朋友站在他的面前。

  伸出戴丝巾的手,指向你对面的`朋友,顺着戴丝巾手的方向移动,指向你对面的新朋友。

  T:戴红丝巾的小朋友一边听着音乐在原地拍手欢迎你的新朋友,带绿丝巾的小朋友听着音乐一边拍手一边走到你的新朋友面前。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教师清唱)

  T:我们跟着音乐来一遍。

  四、集体舞

  T:我们今天一共玩了几个游戏啊?(3)

  T:我们把三个游戏合在一块儿就是一段好看的集体舞,我们一起来跳一跳。

  教师带领幼儿重新复习讲解三个游戏的玩法。

  大家跟着音乐进行集体舞的表演。

  第一次试教

  活动观察:

  幼儿喜欢玩影子游戏,创编影子动作对幼儿来说很有趣味性,通过幼儿的创编及与音乐的匹配,从随意、浅层的动作转化成节奏表现,突出了师幼互动。

  活动出现的问题:

  学习两个游戏,又要将三个游戏整合,对于小班幼儿偏难了,高估了幼儿的能力,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导致幼儿掌握得不好。

  提出修改意见(讨论后综合)

  1、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设计活动,把握活动的难点、重点。

  2、可分两个课时完成,前一课时教会影子游戏,后一课时教找朋友,再整合。

  3、教师的指令性语言应更清晰。

  活动反思:

  通过试教,我深刻的体会到教案设计及实施存在很多问题,老师们的修改意义值得借鉴,另外加入自己的思考,使本活动更完善,更易为幼儿喜欢和接受。

小班教案 篇5

  小班这个上学期的时候,孩子往往对认识数字很敏感,但对点数,特别是取物。没有办法实现取的实物与数字对应,根据这样的情况,设计了这节课。

  活动目标

  1、能认识1-5的数字,并且正确点数。

  2、能大胆取物,并能自我纠正错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点数

  难点:自我纠正

  活动准备

  1-5数字卡片每人一套 ,1-5实物卡片每人一套,实物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

  引起兴趣:数字手指游戏:小猴当秋千“五只小猴当秋千,笑话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啊呜啊呜啊呜,(吃掉一只)还有几只小猴在当秋千。“还有4只小猴在当秋千”----------重复,一直到还有1只。

  活动过程:

  1、老师带领幼儿复习1-5的数字。

  操作:每人一套数字卡片,请幼儿找出老师喊出的数字卡。反复几次4和5多几次。看谁举得快。

  2、教师带领孩子进行1-5的点数复习,卡片

  操作:每人一套数字实物卡片,请幼儿能把找出数字对应的实物,放在数字卡片的下面。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幼儿点数实物来纠正错误,请幼儿自行点数纠正。

  3、游戏:

  请幼儿在老师出示的数字后,听到开始的声音。在教室里找相应数量的实物玩具。不限样数,只限数量。点数好了,请回自己的.座位展示,并且和旁边的幼儿互相验证。反复几次。

  活动结束:

  复习数字手指游戏:小猴当秋千。

  活动延伸:

  户外活动时,请幼儿跟随教师来做摇色子跳步数的比赛游戏,请其他不比赛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数。

小班教案 篇6

  幼儿园小班绘本教案:捉熊去

  设计意图:

  绘本《我们要去捉狗熊》极具游戏精神,描述了一家人克服种种困难前去捉熊,最后安全逃回家的故事。小班幼儿具有很强的同情心和泛灵意识,特别容易进入故事情境。如能借助故事情景,顺应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兴趣指向设计活动,能使动作练习变得有趣,让幼儿百玩不厌。

  “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是小班幼儿动作发展的目标之一。在我园,有一种质地极软、弹性很好的海绵垫子,平时用来给孩子们进行爬、滚的练习。在这次活动中,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它们变成了“又深又软的烂泥潭”,幼儿在通过时需要把脚抬高、保持身体平衡,这种新的锻炼方式与平衡木做成的“桥”一起对不同水平幼儿的平衡能力形成了适度的挑战,引发了幼儿强烈的活动欲望。

  另外,在本活动中,我们把浴巾简单地卷起来做成“宝宝”,让幼儿带着“宝宝”活动,既增加了动作难度、提高了锻炼效果、激发了幼儿兴趣,又起到了安抚幼儿紧张情绪的作用。游戏情境中的互动语言充满人文气息,不仅起到环节过渡的作用,还渗透了关爱、互助的价值观。本活动融合了有关社会性、创造力和主动性等发展目标,具有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双重价值。

  目标:

  1.练习在平衡木、海绵垫上行走,发展平衡能力。

  2.能够根据一定的路线行进,遵守游戏规则。

  3.敢于挑战自己,并乐于跟同伴一起参加游戏。

  准备:

  1、幼儿曾听过故事《我们要去捉狗熊》。

  2.在场地上,用地垫铺成“家”,用红、黄、蓝三组海绵垫子当“烂泥潭”,用红、黄、蓝三组平衡木当“桥”,用纸箱等材料做“山洞”。

  3.用浴巾做成的“宝宝”每人一个,红、黄、蓝三色的三角巾每人一块系在脖子上。

  4.请一位教师配合扮演“熊”。

  过程:

  一、热身活动:和宝宝做游戏

  师:你喜欢你的宝宝吗?你会带他怎么玩?

  幼:我会背宝宝走路/我会抱着宝宝转圈/我会扶着宝宝走路/我会举着宝宝跳跳跳……

  (幼儿每说到一种玩法,教师和幼儿便抱着“宝宝”一起做动作。)

  师:宝宝累了,我们带着宝宝安静地休息一会儿吧。(幼儿摇“宝宝”睡觉,然后轻轻放下“宝宝”。)

  二、情境游戏:捉熊去

  1.了解游戏玩法和规则,初步尝试玩游戏。

  师:还记得《我们要去捉狗熊》的故事吗?故事讲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也来玩捉狗熊的游戏。大家看,这里是小桥,前面有一块大大的烂泥潭,远处有一个山洞,山洞里住着一只大熊。宝宝这会儿睡着了,我们一起去捉熊,好不好?

  师:请你先看看自己三角巾的颜色,然后从相同颜色的“小桥”和“烂泥潭”上走过去。

  (幼儿走过“小桥”和“烂泥潭”,教师关注幼儿走“烂泥潭”时的表现。)

  师:今天大熊不在家,让我们沿着原路回去吧。

  (析:第一次游戏设置的“熊不在家”的情节,有利于幼儿在比较轻松的心理状态下练习动作。)

  2.交流行走的经验,重点练习“踩”的动作。

  师:刚才去大熊家的路上,哪里最难走?谁还摔倒了?

  幼:烂泥潭最难走了!

  师:为什么烂泥潭很难走?

  幼:因为烂泥潭很软/踩下去一个坑……

  师:怎么走才能不摔倒呢?

  幼:要把脚抬得高一点。

  师:你来试试看。

  幼:要轻轻地、慢慢地走。

  师:大家一起来试试。

  师(小结):原来经过“烂泥潭”时要把脚抬高一点,然后轻轻地、慢慢地放下去,这样就不会摔跤了。

  师:好吧,趁着大熊这会儿不在家,我们再去练习练习!

  (幼儿练习2~3遍。)

  3.增加难度进行游戏。

  (1)抱着宝宝去捉熊。

  师:我的宝宝也想跟着我去捉熊呢!你们的'宝宝想不想去呢?

  师:好,那我们就请不想去的宝宝看家吧。其他的宝宝和我们一起去捉熊。你们能保护好自己的宝宝吗?怎么保护呢?

  幼:我抱好我的宝宝。

  幼:我不摔跤,宝宝也不会摔跤。

  (师幼一起抱着“宝宝”过“小桥”“烂泥潭”,到达“山洞”后,配班教师扮演大熊从“山洞”里出来,慢慢追赶。大家原路逃回“家”。)

  (析:一方面,幼儿抱了“宝宝”之后,动作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大熊”的存在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也加大了动作难度,从而有助于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

  (2)增加器材难度再次去捉熊。

  师:大家快关上门。

  师:刚才真是太紧张了,大熊追过来的时候,有两个妈妈摔倒了,还有两个爸爸从其他地方跑回家,差点迷路了。其实大熊的身体比我们重,他从烂泥潭里经过时会陷得更深,走得更慢。只要我们不摔跤,他就一定追不上我们。

  师:瞧,熊在做什么?

  幼:熊把“桥”变长了!

  幼:熊还把“烂泥潭”变得更深了。

  幼:他不想让我们去捉他。

  师:你们还敢去捉熊吗?能顺利地走到熊那里去吗?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幼:我们要小心。

  师:是的,我们不光自己要小心,还要相互帮助,看到有人摔倒了,旁边的人可以扶一下。

  幼:我们要把脚抬得更高。

  师:好,我们带上宝宝出发吧!

  (“大熊”低声吼着,慢慢地从“山洞”里出来追赶幼儿。)

  (析:在游戏中,幼儿容易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动作变形甚至摔倒,因此,“大熊”只是慢速追赶,以减少幼儿的游戏紧张感,切合小班幼儿的心理特征。)

  4.转变情节进行游戏。

  师:我们安全地回家了,门也关紧了。你们听到大熊说什么了吗?(“大熊”在“山洞”里喊话。)

  幼:大熊很伤心。

  幼:大熊说他不想抓我们,想跟我们做游戏。

  师:大熊不想抓我们,只是想跟我们做游戏。那你们愿意跟他做朋友吗?

  幼:我们跟大熊做朋友吧!

  师:怎么才能让大熊明白我们的意思呢?

  幼:我们去好好跟他说。

  幼:我们站在山洞夕卜面跟他说。

  幼:我们唱一首歌给他听。

  (幼儿通过“小桥”和“烂泥潭”走到“山洞”外面,去安慰“大熊”,跟“大熊”做朋友。)

  熊:你们好,我也有一个宝宝,你们想跟我的宝宝做朋友吗?

  幼:好啊/原来大熊也有宝宝……

  师:我们请大熊到我们家去做客,好吗?

  (幼儿一起沿着原路返回。)

  (析: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幼儿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带着对熊的理解和同情,又一次踏上了“找熊”的路,从而使重复的动作练习变得轻松有趣。另外,变化的情节也激发了幼儿关心别人、主动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三、整理活动:学大熊与宝宝做游戏

  师:大熊平时是怎么跟宝宝做游戏的呢?让我们跟着“大熊”一起带宝宝玩吧。

  熊:我会带着宝宝骑马(把宝宝放在膝盖上颠一颠),我会带着宝宝滑滑梯(让宝宝从膝盖往下滑),我还会让宝宝在我的身上滚一滚(让宝宝在腹部滚动)。

  (幼儿跟随“大熊”一起做放松动作。)

  (析:让幼儿和“大熊”一起带“宝宝”游戏,自然转入安静的整理活动,既承接了前面的游戏情节,又起到了放松幼儿身体、调整幼儿心理的作用。)

小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引导幼儿尝试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小动物的感情,并观察春天的各种特征。

  2、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活动准备:

  1、提前带领孩子带外界观察大自然,观察池塘、水池等在春天发生了哪些变化。

  2、故事《好朋友》的课件。

  3、欢快的音乐。

  活动过程:

  1、利用体温的方式开头,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师:谁能告诉老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啊?那你是怎样知道的呢?幼儿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引出问题“春天到了,你看到池塘或水池里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幼儿回答问题,老师补充说明,春天的池塘里住着好多好朋友,引出下面的故事《好朋友》。

  2、利用课件讲述故事,之后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复述。

  师:池塘里都住着哪些好朋友呢?发生了什么事情?

  幼儿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师:那谁能告诉老师,小蝌蚪是怎样慢慢长大的呢?老师即使给予补充说明,明确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从小蝌蚪到长出后腿的小蝌蚪、再到长出前腿的小蝌蚪、再到尾巴消失变成小青蛙。

  3、和孩子们一起伴随着音乐模仿小蝌蚪在各个成长阶段的游泳动作。

  师:小蝌蚪开始的时候游泳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来表演。后分别表演长出后腿、前腿以及小青蛙的动作。

  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本次活动。

【小班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02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7篇03-10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7篇)03-10

小班安全教案小班安全教案04-17

小班的教案11-17

小班的教案04-16

小班教案03-24

小班教案02-28

小班教案02-28

小班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