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18 09:26:0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精选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以“秋天的快乐”为主题,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教学重点:把自己快乐的事情说清楚,快乐的心情表达清楚。

  教学难点:自己快乐的心情能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教学准备:课前做一件自己觉得快乐的事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描述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理由,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画或挂图(可以是前面课文的挂图,也可以是学生平时画的)。

  2、明确交际话题: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大家带来很多的快乐,让我们述说一番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好吗?揭示:秋天的快乐

  二、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1、请学生说说自己在金秋时节做过哪些事?你感到最快乐的事是什么?让学生先说说。

  2、提出交流要求,各自准备。要求:

  ⑴把做的事儿说清楚。

  ⑵说出自己的快乐。

  ⑶可以边说边演,可以请同桌一起说说演演。

  (达成目标:把自己快乐的事情说清楚,快乐的心情表达清楚,能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三、讲评结合,促进交流。

  1、指名学生上台口述,师生结合要求评点。

  2、以示范为例,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互述,并推荐出让自己感受最快乐的同桌上台交流。

  3、师生评选最佳学生。

  (达成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学习小结,指导实践。

  小结学生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同时也指出一些可能存在的不足,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五、拓展活动

  画一画秋天的图画或所做的快乐的事。

  板书设计:秋天的快乐

  把做的事儿说清楚。

  说出自己的快乐。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争论的故事》是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的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全文主要以对话的方式推进故事发展,以“讲”代“叙”,故事紧凑,可读性强。第一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故事内容上,让学生读中感悟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兄弟俩因“争论”而错过射大雁的时机。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注意重视以下两点:

  一、努力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实现。教学时,在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孩子阅读感悟,通过分角色读、个别读、齐读、表演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去读懂兄弟俩怎样争论不休,领悟到这兄弟俩真笨,争论不休的时候已错过了射大雁的最佳时机。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强化文中语言文字的学习。比如文中出现了许多成语,这些成语理解正确了,既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又能有利于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我采用不同方式教学:有的成语是在文本的感悟过程之中自然地引出,如“争论不休”,学生在交流课文内容时带出,通过选择“休” 在字典中的解释,明确了“休”的意思;有的是通过表演,用形象的方法去领悟,如“不以为然”,理解了意思,让学生再做做“不以为然”的.样子,这样感受就更深刻了;有的成语如“两全其美”,就结合文本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老人的话你明白吗?”明白了老人的话自然就明白了“两全其美”的意思了。这些词语,根据教学中孩子的学习情况而随机出现,在作业中又安排了成语的积累练习。这样的设计,为的是有效地达成“学语文,积累语言,最终用语言”的目的。

  二、以学定教,凸现重点。

  合理的教学设计,会使教学更有效,这篇文章的教学,我以质疑导入,以学生反馈问题的情况来组织教学,努力使整个教学流程清楚明白,重点突出。学生在教学初提出了很多问题:谁与谁争论?为什么争论?怎样争论?争论的结果是什么?争论的故事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提问激发了孩子探究的兴趣,我再顺势而导,引导学生以问题为线索,理清课文的脉络。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就让学生自己直接解决,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一些有难度,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就作为重点来教。这样的设计,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

  第二课时

  《争论的故事》是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的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全文主要以对话的方式推进故事发展,以“讲”代“叙”,故事紧凑,可读性强。第一课时以质疑导入,把教学重点放在故事内容上。第二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谈故事蕴涵的道理上。并在第一课时对话训练的基础上,落实写的训练。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努力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一、体现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与写的联系,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第一课时,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充分感悟知道了兄弟俩是怎样争论不休的,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评读,体会提示语的恰当运用能直接有效地提示说话的语气、态度。第二课时,重点落实恰当运用提示语的训练。在课文感想部分的教学结束后,安排以读学写的训练:文中兄弟俩是为大雁怎么好吃而争论,实际生活中你们争论过吗?如果要把争论的场面写下来,应怎么写?通过这样的过渡,让学生复习反馈第一课时的学习所得,明确除了要知道争论的内容,关键要写好争论人的表情、动作、说话的语气等。在这基础上,安排了一个课堂素描,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学生围绕“能不能多看电视?”这一话题展开的争论场面,当堂完成这一组对话提示语的添加训练。通过这样学以致用的扎实训练,我想学生对怎样写好对话,怎样正确使用提示语就会加深印象,从“学会”成为“会学”“会用”。

  二、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从各种课外读物中选择与课文揭示的道理相关的名言,进行拓展积累,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感想部分的教学,学生自然地由故事得出了自己的感想。各抒己见,再学习课文中的感想后,感受就更深了,知道了兄弟俩让大雁白白飞走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抓住时机,关键没有能先做起来。对“要抓住时机”这一道理,学生生活体验并不多,所以教师这时出示有关的名人名言,帮助学生积累,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到“抓住时机,不要空谈要行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有关的谚语名言。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进行名言摘抄的方式,有效地拓展了文本的外延。

语文教案 篇3

  复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正确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2、能整体地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能找出一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能数出一个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并能简单地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3、能读懂一句话或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目标一、二

  2、难点:目标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能整体地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能找出一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能数出一个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并能简单地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会了很多知识,谁来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老朋友.出示“?、!、。、……”

  3、谁来说说,看到他们,你就知道了什么?

  4、今天就来学习一下,这些符号组成的文章……

  二、出示“画”

  出示:远看()有色,近听()()声。

  春去()还在,人来()不惊。

  1、这些字宝宝组成在一起,就成了一家人,可是里面少了好几个成员,谁可以说出他们的名字?

  2读一读:同学们真棒,一小子找到他们的.成员。谁来读一读!

  3、这首诗里主要写了什么?

  4、找到两对反义词

  拓展:远对近去对来()对()

  5、这个谜底是什么?

  三、出示

  向日葵,花儿黄,一天到晚朝太阳。

  盘儿大,籽儿壮,从不骄傲把脸仰。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儿歌,谁想来读一读

  2、请你给这首儿歌起一个题目。

  3、这首儿歌共有()句话?

  4、在写向日葵样子的句子下面画“”

  四、

  小鸭子得救了

  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四个好朋友:小猴、小鸭、小熊和小山羊。他们四个天天在一起。

  有一天,他们一起玩捉迷藏。小山羊闭上眼睛,小猴躲在树上,小熊躲在草丛里,小鸭子不小心跌跌进了一个很深的坑里……

  (1)哪几个好朋友天天在一起玩?他们住在哪里?

  (2)你能想出救小鸭子的办法吗?

  (3)这文章共有()个自然段?

  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整体地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能找出一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能数出一个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并能简单地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2、能读懂一句话或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老师带来了“,。!?……”,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出示

  天安门

  天安门,高又大,

  红的墙,黄的瓦,

  八盏红灯两边挂,

  风吹红旗哗啦啦。

  雄伟壮丽的天安门,

  我们大家都爱她。

  (1)这首儿歌有()句话。

  (2)儿歌中有两个写颜色的词,请用圆圈画出来。

  (3)我知道天安门在我国的.

  (4)我会读一读,连一连。

  很红很红的马路

  很宽很宽的天安门

  很高很高的灯笼

  三、出示

  我家住在大山里,门前屋后,就是一座座绿色的大山。

  大山上有很多很多的大树,又高又直。我们在大树下捉迷藏,荡秋千……

  春天,大树下各种颜色的花儿开了,有红的,有蓝的,有白的,还有粉的。我们在大树下摘小花,编花篮,做花帽,开心极了!

  我家住在大山里,我爱大山。

  (1)这短文有()段,第二段有()句话。

  (2)我们在大山里玩了哪些游戏活动,用圆圈圈出来。

  (3)照样子写一写

  红红的(大阳)白白的()蓝蓝的()

  (5)我会按要求填一填。

  “心”共有()笔,“山”的第二笔是()

  (6)我会照样子写句子(不会写的字写拼音)

  大山上有很多很多的大树,又高又直

  小河里有的,。

  四、出示

  猜一猜

  1、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春风吹,春雨下,小娃娃,长绿芽。

  节节高,快长大,熊猫见了最爱它。()

  3、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

  五、

语文教案 篇4

  课题引起了我们的猜想:这是谁与谁的争吵?为什么事争吵?怎样争吵的?争吵的结果如何?这一件事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学习目标:

  1. 学会14个生字,会认13个生字。

  2、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重点)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

  学法指导:

  利用熟字带生字,或者在语言环境里识记等方法理解生字新词。

  知识链接:

  亚米契斯 (1846—1908)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意大利作家,他周游世界各国,撰写了许多游记,以明快、新颖的笔触,记叙各国的风土人情,同时贯串了向意大利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宗旨。本课选自他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这本书1886年一经出版,即在意大利轰动一时,仅出版的头两个月就再版40多次。在它出版后的100多年里,已有100多种文字的译本。

  一、自主学习:

  1、我要把课文多读几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同桌之间互读课文,共同正音。

  3、检查识字情况,指名读词语。

  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

  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

  4、给下列加粗的字注上拼音。

  ( )( ) ( ) ( ) ( )

  石匠 墨水 故意 诚心诚意 承认

  ( ) ( ) ( ) ( ) ( )

  缘故 愤怒 独自 戒尺 既然

  5、通过自学,我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我会写:

  二、合作探究

  1、自主识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学生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鼓励有创意的识字方法。

  2、认真观察今天要写的生字,说说我们在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我理解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它们是:

  3、讨论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课堂小结

  1.学了课文,你喜欢文中的那个人物?为什么?

  四、课堂检测

  15、《争吵》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课文内容,知道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重点)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难点)

  一、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想想课文里的两个朋友在发生争吵后,他们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画出父亲说的话,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收集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小事。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争吵过程中,看出我和克莱谛是怎样的'人?

  2.默读课文第五至第八自然段,在文中画出争吵之后我的心情的词句。

  (1)读了这几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2)我在争吵之后为什么后悔?又为什么不安呢?

  (3)从争吵之后,我的心理活动中,你对克莱谛有了怎样的了解?

  (4)我要认真的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3.小组内分角色读第九至第十三自然段。

  (1)重点理解“挨”的意思,体会“我”觉得时间过的太慢的心情。

  (2)找出克莱谛表情神态的词语。

  ( )( )这两个词说明了( )。

  4.齐读第十四自然段。

  (1)文中,父亲对我的教育共出现了几次,用笔画出来。

  (2)读了这几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我学了这篇课文,懂得了( )。

  三、拓展延伸

  .同学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对吧?那请讲一件你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大自然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是形形色色的。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认识爬山虎这种植物。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

  (一)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1、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提问:这满墙的爬山虎,首先引起你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哪个部分?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指名答。(预设:爬山虎的叶子很多,铺满了墙面。叶尖一顺朝下,没有重叠的。)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3、交流:预设:

  A色美:绿得那么新鲜。由“嫩红”到“嫩绿”再到“绿得新鲜”。

  B形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

  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从“均匀”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看起来叶子很美。

  从“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很美。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C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作者能够把叶子写的这么美,是与作者的一种好习惯分不开的,你知道是什么好习惯吗?(认真观察)

  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过渡: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先写叶子呢?(预设:因为叶子靠爬山虎的脚才能够爬满墙。我们通常会从远处先看到爬山虎的叶子,走近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如没人回答则说:我们在这画一个问号,先来看看爬虎山的脚)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1、大家仔细阅读写爬山虎脚样子的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做上标记。板书

  位置:长在茎上。

  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嫩红的。

  2、佳句欣赏: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出示蜗牛触角的图片,感受爬山虎脚的细。

  3、这一段的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了呢?(注意)

  4、过渡:那么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根据以下几方面小组合作学习: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B找出爬的动词,在底下画上标记。C演示爬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小组汇报,指名一人到前面来演示爬的过程,其他同学跟着演示。师朗读给以提示。

  板书:爬:触——巴——拉、贴(牢固)

  师: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好吗?为什么?

  预设:不好,因为脚的步子大,是交替着走的,而爬山虎不是。

  师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出示爬山虎的脚和蛟龙爪子的图片

  进一步感知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6、过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我们赶紧来看一看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指名读。

  交流:(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的关系)

  三、理清顺序,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回顾前面的问题,为什么叶圣陶爷爷要先写叶子再写爬山虎的脚?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叶圣陶爷爷就是这样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留心观察,才给我们写出了爬山虎的脚这样美的文章。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4、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课下我们也学一学叶圣陶爷爷留心细致观察的方法,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

  四、板书

  爬山虎的脚

  叶子的特点:色美、形美、动态美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的特点 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嫩红(灰色)

  爬 触→巴→拉、贴(牢固)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同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通过学习,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 。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同时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感,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2、讲授法。抓住关键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知识迁移法。通过两首诗的学习和比较,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陶渊明和《归园田居》组诗情感的理解。

  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图片

  课时字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片,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田园风光,进入一个世外桃园,引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他的思想。

  提问:看到这些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图有什么感觉?你们喜欢吗?这有没有让你们想到世外桃园?我们上个单元也学过一篇有关世外桃园的文章,记得是哪篇课文啊,谁写的?(《桃花源记》陶渊明)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内容谈谈对陶渊明的理解。

  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批判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从《爱莲说》里知道他是一个隐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过得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二、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而且要注意下面的注释,对诗歌有一个总体感知。

  2、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同上)

  写作背景:诗人曾几度出仕做官、归隐,在官僚与隐士中徘徊。直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四、重点分析诗歌

  1、解题: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人的眼睛,它往往能传达出或暗示许多信息。提出题眼——归(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师生共同归纳:从何而归?归去何处?归去如何?为何而归?

  2、感知诗意:让学生自读诗歌,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让学生带着“归去如何”这个问题在诗中找答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象中的画面。提问:“为什么会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中体会到什么?教师抓住学生答案中的关键字句进行分原,将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

  3、理解情感:提问: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艰苦,他对此有什么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教师指导学生着力挖掘“愿”的'深层内涵,点出作者的主旨。

  三、课外延伸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归园田居》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解决四个问题:从何而归?归去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教师简单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主要是训练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堂课的重点是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赏析意境美。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好好体会体会。

  五、布置作业

  1、《归园田居》其三中,“但使愿无为”的“愿”具体是指什么?根据学过的内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写100字的小短文。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六、板书

  归园田居

  陶渊明

  1、从何而归(官场)

  2、归去何处(田园)

  3、为何而归(官场黑暗 )<

  4、归去如何(愿无为)

  [ 内 容 结 束 ]

语文教案 篇7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教学案例

  第 一 课 时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影子》教案06-13

语文《跳水》教案06-13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母鸡教案04-18

语文园地教案04-10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氓》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