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合(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僇()榛莽()施施而行()惴栗()()斫()衽席()岈然洼然()颢气()蹙()茅茷()引觞满酌()()
二、知人论世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三、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805)八月,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柳宗元因为参加其中,九月,被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当时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的还有: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这就是有名的“八司马”事件。在政治理想破灭后,三十三岁的柳宗元开始致力于文学词章的转变。“永州八记”就是他被贬永州之后的作品。作者深处穷荒之地,闲暇之余,纵情山水。同时又从美好的自然山水中“发现和认识了自身的美好情操与价值,坚定了人生信念和社会批判意识”。《新唐书·柳宗元传》有记载:“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本文写于元和四年(809),借景抒情,流露出了作者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同年还写作了“永州八记”中的《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四、整体感知
全文的思路结构:
第一段:永州泛游
第二段:写作者对西山的发现以及引导出自己精神上的新境界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
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
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印证“预习提示”)
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明确:
诗经涉江(乐府诗)孔雀东南
飞发展趋势
1.形势四言杂言王言不为完善
2.表现手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不断丰富
3.表达方式抒情诗抒情诗叙事诗不断发展
4.思想内容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爱国主义精神反封建思想不断延伸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明确:
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
1.分析焦母和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漫游语文世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初步尝试在语文学习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从而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活动目标:
1.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2.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活动准备:
1.自选内容:
①搜集家庭、校园、社会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况。比如,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成员与亲戚朋友之间、左邻右舍之间口语交际所使用的最新鲜、最活泼的大众化语言;
②过年时家家户户的春联,村镇上的集会、广播、布告所使用的语言;
③校园里的标语牌、宣传栏、墙报以及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使用的语言;
④社会上的电影电视、标语广告、商店匾额、商品说明书、企业公司招牌、报纸刊物、互联网所使用的语言,有哪些新鲜用语,有哪些不规范现象,如此等等,都在搜集之列。
2、自选小组:明确自己的任务,自由选择小组。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3.自由展示:将搜集调查到得有关同一类型的资料进行筛选、梳理,自选形式成果展示。(关键:通过成果汇报、才艺表演、现场再现的方式展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开设了语文课,你是怎样理解“语文”一词的呢
(学生各抒己见。)
同学们,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生活中的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不仅仅是“人”“手”“口”;也不仅仅是唐诗宋词;更不仅仅是我们的一篇篇习作!今天让我们放下手中的语文课本,走出教室,擦亮慧眼,一起来寻找生活中的语文吧!
二、成果展示
(一)准备要求:各组成员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归总,将重复的、代表性不强的内容去掉,留下最具代表性、最能表现本类语言特色的资料整理并适当归类,用小卡片、大条幅、书画作品、录音磁带、照片等形式记录下来。
具体操作:教师到各组了解情况并稍作指导,由小组长负责落实。
(二)展示要求:每组派几名同学选用一种较合适的形式将本组获取的语文材料成果进行编排,各组展示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内容包扩本组搜集的主题,展示汇报和畅谈收获三个环节。
展示内容尽可能主题明确,不可涉猎过多。可在以下方面展开搜集(仅供参考):
①成语组。查《成语词典》、阅读《成语故事》等,搜集有关人品及外貌的褒义词、贬义词成语。体会成语文字简炼、语意深刻的特点。
②农村谚语、童谣、箴言组。走访农民,搜集二十四节气歌;与农耕、天气有关的谚语;一些浅显易懂的.箴言;充满童趣的乡村童谣。了解这些语言贴近生活的特点。
③荧屏广告组。收看近段时期经常播出的广告,记录广告词及画面、动作设计。结合生活中相应商品的销售情况,思考这些广告形式的宣传效果。
④街头推销、叫卖、吆喝组。上街走走看看,记录各商场、店铺、小贩们推销产品使用的各种方式及辅助工具,模仿几种有特色的叫卖吆喝声。初略了解浏阳市井文化的一个侧面。
⑤店名组。逛街,边逛边罗列出浏阳城区几条主街道的酒店、花店、小吃店、服装店、鞋店、日用品店等店名。思考各店名蕴含的文化内涵。
⑥对联条幅组。去书店看书,走访本村曾担任村组书记工作的长辈或上户调查,搜集记录一些婚联、寿联、春联、挽联、商业庆联等。想一想对联的特点。
⑦匾额锦旗组。参观一下装饰店和部分大酒店、机关单位大厅,留心并记录墙上悬挂的大小匾额、锦旗,思考匾额、锦旗上图画及文字的意义。
⑧标语警示组。到附近几所学校、公园、各主街道看一看,有哪些校园标语、公园警示语、交通警示语,想想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⑨影视栏目组。在家收看几个主要电视频道各时段的电视栏目,记下名称;上电影院及影碟租卖店看广告,了解近段时期热播的电影电视名称。想一想影视栏目内容的广泛性及影视与当前时期(如国庆期间)的内在联系。
展示形式可提前指导(仅指参考):
①说相声。在你说我说之中展示语文现象。如成语,教师可根据《教师用书》提供的《成语新编》和学生搜集的成语改编,指定两名学生表演。
②一问一答,说说唱唱。如二十四节气歌、农谚、箴言、童谣等。
③动作语言配以实物摩拟。荧屏广告、叫卖吆喝声。
④征集摹拟。如店名、招牌、匾额设计等。
⑤小品笑剧摹拟。如表演公园、街道城管值勤。
学生和教师可针对每组的展示情况适当点评。
三、小小辩论
生活中的语文不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时时可以看到乱用成语的店铺,书写错误的标语,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生活中的语文对于我们的学习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学生结合实例长叹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作为其中一位辩友抒发自己的观点,不作统一点评。
四、结束语
在生活的世界里漫游,在语文的世界里漫游,我们发现生活的外延同语文的处延是相等的,我们要懂得珍惜每一次语文学习的机会,我们要用慧眼去观察、学习生活中的语文,你会时时发现语文无处不在;语文,其实妙不可言!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语文七色光三”中安排了4项内容:“练”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运用实践中区别“她、他、它”的用法。“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一首优美的小诗,鼓励学生熟读并背诵下来,更鼓励学生在课后再多读、背这样的诗。“知识窗”中介绍了几个特别的日子,告诉学生还要记住父母的生日。“听”的训练,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倾听,了解短文内容,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讲故事。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一理念。根据单元主题设计的相关语文学习活动“语文七色光”,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多途径,突出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课内外的沟通、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及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毖嵴确使用人称代词。
2蓖ü反复朗读掌握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积累诗歌的兴趣和愿望。
3比醚生了解并记住几个特殊的节日,培养学生对亲人的关爱之情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4蓖ü听故事培养学生的听记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策略
结合本单元“关心、帮助他人”的主题和学生的实际,建议采用以下的方法。
1痹⒘废坝谟蜗分小R导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有趣的活动和生动的情境中,认识语言、积累语言,开阔视野。
2币孕∽楹献鹘涣鞯姆绞剑读一读,背一背,说一说,想一想,演一演,使学生在尽情享受快乐学习的`同时,既能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达到同学间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
1.读一读这3句话,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议一议每句话中应填哪个“tā”(她、他、它)?(提示学生区别“他、她”时,可根据字的偏旁识记,而“它”的字形结构是与人无关的,所以在表示除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时,用“它”。)
3.照样子,互相说几个这样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诗歌《摘星星》。
2.自己读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同桌互相练习背一背。
5.延伸知识:像这样的小诗你还会吗?
6.布置学生课下再搜集这样的小诗,准备好后举办一次诗歌朗诵会。
三、知识窗
1.读一读。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都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一说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生日分别是哪一天,你给父母过过生日吗?
4.说一说今年的父亲节、母亲节、老人节是哪一天,在小组里互相说说你想在这些节日里为他们做点什么。
5.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特别的日子,该怎样做?
四、听
1.看图,仔细听录音,想想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2.再听录音故事,说说胖胖的小手都为家人做了什么。
3.想一想,兰兰长大以后,这双小手还会帮助家人和别人做哪些事情?同桌互相说一说。
4.小组内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并分角色演一演。
5.指名讲故事,表演。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学课文。
要求:
(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茉莉掏出谎话叮嘱光泽静谧洗漱眸子胳膊嗔怪
莫名其妙平淡无奇
一本正经蹑手蹑脚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地钻研,灵活地把握]
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
1.练读词语
2.趣味记字
(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
(2)有心不平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
3.描红临写
要点提示:茉莉(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掏、谎、叮、泽、缕、揉、哦(左小右大)
四、布置作业
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
2.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
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弥漫缕缕幽香袅袅3.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爸爸**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2.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引导1:在妈妈心里,生病与爸爸吃饺子哪一个重要?练习读。
引导2:“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读出了什么?练习读。
小结:平凡的'小事、普通的饺子、美丽的谎言却系着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真情,爱,如茉莉。
(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引导1: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引导2: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这些问题在指导朗读中相机引导)
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妈妈恬静的微笑、爸爸紧握住**的手,不正像盛开的茉莉吗?作者似乎闻到了生命的芬芳。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
引导3:分角色朗读。
引导4: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四、归纳提炼,诵读积累
1.朗读全文,整体回归。
2.出示小诗,练习诵读。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很多事情,有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看,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妨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一下玲玲情感的变化──满意、伤心、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体验生活中这些开动脑筋而使坏事变好事的例子。
[教学目标:]
1、通过开火车和小老师带读的形式,使学生巩固本课“玲、详、奖、脏”四个后鼻音的字,“筋”前鼻音的字,“脏、催”两个平舌音的字;通过书空笔划的方法正确学习“糟”字的书写,“肯、脑、筋”三字中“月”的区别比较学会正确书写这三个字。
2、通过表演动作、表情表演理解词语“满意地端详”的意思,体会玲玲画好画后开心的心情;通过与平时画坏图画的情感对比,知道今晚已经不早了,再画一幅来不及了,体会玲玲弄脏画后的伤心;通过学生自己“在图上画些什么?哪些能画?哪些画这不太好?”的思考,使学生知道要开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3、通过朗读、抄抄写写,品味、思索、懂得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体验生活中这些开动脑筋使坏事变好事的例子。
[教学重点:]
1、通过开火车和小老师带读的形式,使学生巩固本课“玲、详、奖、脏”四个后鼻音的字,“筋”前鼻音的字,“脏、催”两个平舌音的字;通过书空笔划的方法正确学习“糟”字的书写,“肯、脑、筋”三字中“月”的区别比较学会正确书写这三个字。
2、通过表演动作、表情表演理解词语“满意地端详”的意思,体会玲玲画好画后开心的心情;通过与平时画坏图画的情感对比,知道今晚已经不早了,再画一幅来不及了,体会玲玲弄脏画后的伤心;通过学生自己“在图上画些什么?哪些能画?哪些画这不太好?”的思考,使学生知道要开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抄抄写写,品味、思索、懂得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体验生活中这些开动脑筋使坏事变好事的例子。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25、玲玲的画》,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生字宝宝都认识了没有?
出示词语,抽生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玲玲的画》
板块二、朗读感悟,启发思维
板块目标:1、通过表演动作、表情表演理解词语“满意地端详”的意思,体会玲玲画好画后开心的心情;
2、通过与平时画坏图画的情感对比,知道今晚已经不早了,再画一幅来不及了,体会玲玲弄脏画后的伤心;
3、通过学生自己“在图上画些什么?哪些能画?哪些画这不太好?”的思考,使学生知道要开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板块流程:
1、师:玲玲是个小画家,今天她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请看——
出示图画,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2、师:玲玲喜欢自己画的这幅画吗?快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出示句子: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1)“端详”是什么意思?谁来表演一下“满意地端详”?(提醒学生注意表情:微笑,动作:频频点头)
2)谁能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3)分组读句子。
3、师:玲玲终于画好了这幅画,可是正当她收拾水彩笔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什么意外呢?
学生回答,出示有污渍的'图画。
1)这幅图和刚才的有什么不一样?看着这样的画玲玲的心情怎么样?
2)画弄脏了,虽然伤心,难过,但是再画一幅不就行了吗?
(引导学生找出:“时间不早了,爸爸又在催她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从而知道玲玲为什么会“哇地哭了起来”。)
出示句子: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3)齐读句子。
4、师:爸爸听到了玲玲的哭声,过来了——(播放父女对话录音)
1)爸爸让玲玲在画上做点什么?如果你是玲玲,你会在画上画点什么呢?
2)想一想,刚才同学们说的画的东西哪些画在这儿是合适的,哪些画在这儿不太合适,说明理由。
3)玲玲开动脑筋后,在这儿画了什么?(小花狗)
出示句子: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
齐读
5、小结:玲玲花了很长时间画了一幅《我家的一角》,她心里可开心了——生读: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可是在她收拾水彩笔的时候,意外发生了——生读: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生读: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
6、是呀,看到了吧,孩子们——
出示句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1)这里的坏事和好事分别是课文中的什么事?
2)想想生活中有什么通过自己开动脑筋使坏事变好事的例子。
3)小结:生活中,只要能开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齐读
板块三、指导书写,感悟句子
1、爸爸的话让玲玲记忆深刻,我们也应该把它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下面,让我们来抄抄这两句话。真糟糕,这两句话中有四个拦路虎,我们要先去把它扫扫清。
2、出示“糟”
1)这个字比划很多,同学们伸出手来跟电脑一起书空这个字。
2)同桌两人你写我看,正确书写这个字的笔划。
3、出示“肯、脑、筋”
1)为什么这三个字放在一块?(都有“月”)
2)仔细观察这三个“月”有什么不一样?
肯:“月”作底,竖撇变竖;
脑:“月”作偏旁,写狭长,先竖后撇;
筋:“月”在左下部,竖短一点再撇。
3)老师范写,学生书写,共同评价。
4、师:拦路虎被扫清了,我们可以把这两句话抄一抄了。一个小小的提醒,这里面的两个“像,象”可别抄错位置了。
学生抄写句子。
板块四、总结课文,深化主题
同学们,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会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在这里,老师送你们几句话,希望记在脑子里,放在心里。
出示名人名言,齐读。
下课。
语文教案 篇7
一、尝试探疑·激活思维
理想是一个神圣而又诱人的字眼。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亲爱的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呢?读读流沙河的《理想》吧,或许对你把握人生航向,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认真读一读,理清本诗的思路,把握本诗的结构。
2.仔细想一想,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揣摩本诗的思想内容,理解本诗的主旨。
3.细致品一品,体会本诗形象化的语言,领会本诗诗句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4.相互说一说,你树立了怎样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的'?
二、自主学习·学法建议
1.建议同学们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探究本诗的脉络。探究本诗的脉络,先要明白各节大意,然后把相近的归并在一起,才容易研究清楚,探讨明白
2、3两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
4、5、6、7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8、9、10、11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这样合并概括,全诗的脉络就一目了然: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7)
鼓舞人们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总--分--总
2.建议同学们精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依据自己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探究词句的含义。
本课是一首哲理诗,其诗句含义十分深刻,要认真揣摩,反复品味,细致探究,悟出真谛。
首先,我们要学会在品析某诗句时善于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有针对性、探究性,便于理解。如对诗句"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的理解,我们可以提出"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等问题进行探究。
其次,对诗句的理解要联系生活实际,不能停留在诗句的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诗句所蕴藏的深刻的含义。仍以上句为例,我们可以联系古今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的例子,也可以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例来理解:处境虽寂寥,但精神欢愉,心胸欢畅;毕竟有时遭误解,因而欢笑之中肯定有酸辛。
3.建议同学们品读本课优美的诗句,并背诵下来,以加强自己的语言积累。如本诗的第三节,我们要领悟其精妙的比喻,揣摩"珍珠链""脊梁骨"的喻意;体会动词使用的精巧,探究"贯""串""照"的深刻含义。
三、典例剖析·潜能开发
[例1]下列诗句,哪些句子是比喻,哪些句子是拟人?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但理想却从不抛弃任何人。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因此要扣住比喻和拟人的特点,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
[答案]比喻:理想是还魂的仙草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拟人: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唤浪子回头[例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一诗句的含义。
[思路分析]本题慎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含义尽量要全面,联系实际尽量要是自己亲身体验的,要反复揣摩,还可以与同学交流。
[答案]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例3]读下列诗句,请写几句赏析的文字。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发芽,榆杨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本题考查的是诗句赏析。对这类题目,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赏析角度出发,任选一个角度,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
1.从修辞的角度,讨论一下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2.从诗句内容的角度,分析其深刻的内涵。
3.从诗人情感的角度,想一想,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4.从自己实际的角度,体验一下诗句的作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教案(精选)09-23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母鸡教案04-18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影子》教案06-13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跳水》教案06-13
语文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