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看图编故事的兴趣,指导学生能够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能按一定的顺序将图意看明白。
3、能够根据图画之间的联系,发挥大胆丰富的想象编说故事,鼓励创新求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将故事编完整,说清楚,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幅图,请仔细观察。
二、初步了解图意。
今天,在它们来到了这里,要向我们讲一讲我们的梦想。,那么每个同学都有什么样的梦想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三、教师指导看图,在小组里讨论。
选代表在班里讲讲
四、学生写作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不锈钢的发明》是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英国著名金属布诺雷发明“不锈钢”的过程,指出了各种不同类型“不锈钢”由于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而成为用途广泛的工业材料。
设计理念
教学中立足学生,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思、辩、写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会认“铬、迄、冶”,会写“宇、宙、途、诺、冶、废”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不锈钢发明的过程,理解“歪打正着”这个词语的含义。
3.初步体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不锈钢发明的过程,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歪打正着”这个词语的含义。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在生活中“不锈钢”的用途,收集其他发明创造的有关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疑导入
每个同学的家里都有一些用不锈制成的器物,你知道它是怎么发明的吗?这节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3课《不锈钢的发明》。(板书课题)
(通过简洁而富有悬念的,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读书的活动当中。)
二、初读明意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在初读中了解到什么是“不锈钢”,并有可能说出布诺雷在研制耐磨、耐热的枪膛用钢时,发现了一种不生锈的钢。对于学生的一些疑问,可以适当由学生相机讨论解疑,也可留作问题在下面的教学中进一步解决。)
三、研读理解
在什么情况下,布诺雷发现了不生锈的一块钢,找出这个自然段,让我们共同来读一读。
1.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速读。
(2)提问:在什么情况下,布诺雷发现了不生锈的一块钢?
(3)讨论:你觉得,不锈钢能被发明出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4)指名读“为了查清它的成分,……这是世界上第一件不锈钢产品。”
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5)出示句子:“在此之前,有些冶金学家也炼出过这种铁铬合金。但是,他们都没有注意到它抗腐蚀的特点。布诺雷又进行了反复试验,发现加12%的铬炼出的合金钢是最理想的不锈钢产品。”
学生默读体会。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读中通
过学生的讨论和深入思考,使他们感悟到,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来自不懈的质疑和反复的研究试验。)
对于布雷诺的发明,人们是怎么的呢?
2.学习第3自然段。
(1)生齐读
(2)学生质疑、讨论:“戏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布雷诺的发明是“歪打正着”的一项发明?
教师追问:“歪打正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歪打正着”加了双引号?
(以语言训练为重点,通过学生深入的思考与讨论,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不锈钢的发明并不是布诺雷“意外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理解
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出示:
·它是一种防腐、耐高温的合金。
·它的主要成分是铁和铬。
读一读,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学生讨论。
(通过读句析词,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学生对这段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
二、扩展延伸
1.学生交流介绍在现代社会中“不锈钢”的广泛用途。
2.学生介绍其他发明创造的有关资料。
(将学习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为进一步读写结合作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自学交流会认会写的字
四、作业设计(任选其一)
1.试一试:用自己的话复述“不锈钢”发明的过程;
2.找一找:搜集有关科学方面的名言(至少两条),和同学交流。
3.小练笔:以“×××的发明”为题写一短文。
板书设计:
13不锈钢的发明
用途广泛
反复实验
“歪打正着”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发挥学生的想象,续编结尾。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从题目中你看出了什么?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者字音。
2、观察图中的人物。
3、同桌交流记字方法。
4、全班汇报。
三、指导书写。
四、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 看图比较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二、 学生观察得出。
三、 学生讨论。
四、 分角色朗读对话。
说说你喜欢谁 ?为什么?
五、 想象:
当他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六、 分角色朗读课文。
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什么?
七、 板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我要的是葫芦。 }葫芦落了
语文教案 篇4
表达——美丽的大自然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观察一处感兴趣的美好的景物,并写下来。可供观察的景物有很多,包括一些自然景观,如日出日落、冬去春来、云飘雪降等;包括一些人文景观,如有名的公园、名胜古迹、幽静的乡村或是现代化的大都市等。要求学生选择一处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物,仔细观察,并把它写下来。在描写中抒发自己对美好景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⒈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并且能细致观察。在观察时做到观察有序、观察有物,同时要抓住所选景物的独特之处仔细观察。
⒉描写是要做到用词准确、生动,并能适时加以议论,借物抒情。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审题,弄懂文题的要求,并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
二、回忆学习过的写景的作文的基本写法。
三、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作文时最需要仔细思考的。观察时就应该满含情感,要用一双含情的眼睛去观察自己所选择的景物,在写作时才能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得笔下的景物充满了生命力。
四、要充分运用生活积累,把所选的景物的独特之处写出来。
五、阅读一些写景的作文或是名家名篇,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尤其是本板块学到的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也可以尝试着去运用。
六、写后要反复诵读,学习自己修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一、导入
先请大家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放苏红的《三月三》),这首欢快的歌是不是把我们带回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童年时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还有洋溢着的浓浓的手足之情,这篇文章中所包含了复杂的情感,请大家细细体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吧。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作者及背景知识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 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三、检查预习
1、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2、注音和解释词语:
①注音:什么 什物 堕落 下坠
模范 模样 宽恕 发怒
嫌恶 凶恶 诀别 决定
②解词:丫杈 憔悴 嫌恶 惊惶 瑟缩 苦心孤诣 伶仃 宽恕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四、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
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
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
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五、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
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a、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b、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c、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d、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
自责。
(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a、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b、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c、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d、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
了了之。
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a、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
“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本课是“相信自己”主题单元的第1精读课文,主要写了新班主任耿老师在开学的第1课上,通过让学生拧瓶盖儿的事,教育学生懂得勇气和自信是成功的朋友。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意境深远,生动流畅。
设计理念
通过生动准确的表情、动作、心理描写,烘托了紧张的气氛,制造了悬念,使学生亲身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教学中去粗取精,读悟结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表达方法,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文中人文的熏陶与感染。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培养挑战困难的勇气。
2.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表情、动作、心理描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语重心长”“遒劲”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表情、动作、心理描写对表达文章主旨所起的作用。
2.理解耿老师说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第2课时略)。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主题,整体把握,激发兴趣
1.你们喜欢名言警句吗?谁能背听?
预设: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名言警句。
2.老师也喜欢,还带来一句,请同学们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
3.我们今天学习的这课文——《谁敢试一试》(板书课题)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这句话,还能给我们以心灵上的启迪。请大家翻开课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注意:读准带拼音的生字,读通句子,读完的同学马上坐好。
4.课文读完一遍了吗?谁敢试一试,站起来读课文,做到读得正确、流利。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学生读课文,师纠正错误,指导朗读。注意“转”的两个不同读音和“遒劲”等词语的读音。
5.课文会读了,让我们交流一下,“谁敢试一试?”,是谁提出来的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能用简洁的话说说吗?
预设:
生1:是耿老师提出来的问题。
生2:课文主要写了耿老师……
(这部分教学直奔中心,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二、抓住表现,品词析句,探究细节
(一)走进耿老师的.课堂,探究同学们的表现。
1.同学们,通过课文对耿老师外貌的描写,你认为耿老师的身体具有怎样的特点?
预设:高大强壮,具有篮球运动员的气质。
(高大强壮的身体是耿老师的特点,更是同学们不敢尝试拧瓶盖儿的原因。在此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2.是的,耿老师不仅外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教学艺术更是独特、清新。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悟、领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13自然段,画出耿老师三次提出问题后同学们的表现是怎样的?再读读你画线的部分,看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1)没有一个人举手,女生们纷纷扭头看男生,意思是你们男生力气大,快举手试试呀;前几排的男生都把目光投向坐在最后一排的几个大块头,意思是你们这些“大力士”快上去试试呀;几个“大力士”却相互吐吐舌头,意思是耿老师都拧不开,我们能行
?
课件出示:女生们纷纷扭头看男生;前几排的男生都把目光投向“大力士”;几个“大力士”却相互吐吐舌头。(画线部分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透过这些描写你读懂了什么?)
(2)教室里还是静悄悄的。同学们心里都在犯嘀咕:这新班主任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啊?
课件出示:同学们心里都在犯嘀咕:这新班主任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啊?(画线部分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透过这些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让学生在自读感悟中体会紧张的气氛,为深入理解下文小个子女生的特殊表现做好铺垫,更要体会突出这种气氛描写的表达方法。)
(二)聚焦小个子女生,感悟勇气和自信。
1.小个子女生是怎样表现的?
预设:小个子女生站起身,咬咬嘴唇,猛吸一口气,用左手将杯贴在怀中、右手握盖儿准备使劲拧。
2.课件出示:小个子女生站起身,咬咬嘴唇,猛吸一口气,用左手将杯贴在怀中,右手握盖儿准备使劲拧。(画线部分是什么描写?你对小个子女生的表现是怎样看的?)
交流时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引导:
(1)有勇气的小个子女生。
读“小个子女生站起身,咬咬嘴唇,猛吸一口气,用左手将杯贴在怀中,右手握盖儿准备使劲拧。”
①读这段描写,注意画线部分。
②做一做小个子女生的动作,体会这些词语。
③“贴”为什么用得好?她明知道自己的力量比“大力士”们小,可还是勇敢地站起来挑战。读到这里,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个小个子女生?(板书:勇气)
(2)有自信的小个子女生。
①在小个子女生刚举手时,同学们是什么反应?
②同学们在嗤笑什么?
③面对同学们的嗤笑,小个子女生是怎样做的?在你心中,她还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自信)
3.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从“谁也没有想到,她的右手才那么轻轻一转,杯盖儿竟一下子松了开来”一句的“才”“竟”两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4.从“嗤笑”到“惊愕”,同学们的看法和情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如果你在场,你怎样看待小个子女生的表现?
(抓住精彩部分——小个子女生的表现,品词析句,读悟结合,既要注重体会动作、表情等细节描写的作用,也要深入感受小个子女生的勇气和自信。)
三、层层深入,激情诵读,感受
1.品味耿老师的话。
看到同学们的不同表现,耿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了哪些话?(课件出示耿老师的话)仔细读一读,想一想耿老师通过这些话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1)老师不能干的,不等于我们不能干,是告诉我们要敢于超越老师,超越自己,不迷信权威。
(2)书山有崎路,科学有高峰,如何迎接挑战,如何攀高峰、跨险阻?请切切记住——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我们在学习和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要敢于迎接挑战,树立自信心。
2.激情引读,读中感悟。
(1)正因为耿老师的话含义深刻,就让我们意味深长地品读:“今天这段插曲是要告诉你们——”
(2)正因为耿老师的话能激励我们成长,就让我们激情澎湃地诵读:“今天这段插曲是要告诉你们——”
3.再扣中心——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
课文学到这里,我们对耿老师写在黑板上这行遒劲的大字有了深刻的理解,你认为“遒劲的”大字是怎样的大字?
(1)正是这位新班主任,令人敬佩的耿老师,用他刚劲有力的大字,用他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生读)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
2)这个前排的小个子女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无人敢尝试之时能勇敢地挑战困难,是因为她懂得——(生读)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
(3)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让我们永远记住——(生读)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
(耿老师的话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升华感情的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激情诵读,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途径,同时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四、赏读课文,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当耿老师写完这行遒劲的大字,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中有同学们的感悟,有同学们的成长,下面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还记得上课前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吗?相信此时的你一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对它的体会。
3.看到同学们的成长和收获,老师非常高兴。最后让我们永远记住:(齐读)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
(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回读全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同时照应开头,深入理解——勇气和自信是你成功的朋友,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板书设计
3谁敢试一试
勇气+自信→成功
语文教案 篇7
蚂蚁和蝈蝈(第二课时)
板书:
20、蚂蚁 和 蝈蝈
夏天 满头大汗 自由自在
冬天 舒服过冬 又冷又饿
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生活。
《蚂蚁和蝈蝈》说课稿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本课是第二课时,我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据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体系的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为主要教学形式,采取看看、说说、读读、演演等多种手段让每个孩子都喜欢读书,主动地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努力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1、充分运用形象直观的图片,比如夏天蚂蚁辛勤地搬粮食,蝈蝈自由自在地玩乐;冬天蚂蚁们在洞里安然过冬,蝈蝈们又冷又饿,下场悲惨等等,都以图片示之,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使每个孩子都有评价他人和被评价的权利。“哪一句或者哪个词读得最有感情?”“你觉得还有哪个词要读得有感情?带领大家读读这个词好吗?”或赞赏或提出异议。这样不仅能刺激孩子的读书欲,而且极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落到了实处。
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1、课始,我就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读书有目的,有收获。
2、理解“神气”“神气不起来”等词,让学生表演,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留下鲜明印象。
3、由于我采用倒叙方式,先学习结果(第三节),再学习原因(第一、二节),我估计学生难以一下子进入文本,深入感悟,所以我先让学生看图说话“蚂蚁们有的______,有的_______,个个___________。蝈蝈们有的______,有的_______,个个___________。”把图意说清楚、说完整,这样容易进入文本、理解文本(第三节),还不局限于文本的语言,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探求拓展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本篇的情境适合学生发展想象。
如:教学第二节时,提问: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故事的结局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通过提问:第二年的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对结局再创想象。
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相异而丰富。突出了的主题,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此外,我还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我抓住典型语言,用正确的句式规范学生的语言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主动地说、准确地说、生动地说,使语言积累与知识巩固、情感体验相得益彰。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善学,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教案 篇8
目的要求
1.了解课文记述的两则生动的事例和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
3.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4.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
一、学习重点:
1.《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庆州:宋代州名,在今甘肃庆阳一带。界:地域,范围。子方虫:今称粘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方:正当,正在。为: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害:危害。
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狗蝎: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其:它的。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钳: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蔽地:遍地。蔽,遮盖。则:连词,相当于“就”。以钳搏之:用钳跟子方虫搏斗。之,指子方虫。悉为两段: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悉,都,全。为,成为。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旬日:十天。皆尽: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岁:年成。以:因。“以”后省略“之”,之,指消灭子方虫。大穰:庄稼大丰收。
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当它遇见子方虫时“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岁以大穰”,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这里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其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
这一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篇末点出“傍不肯”的名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全文分三层。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两浙: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茅山山脉以东地区。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钱氏:指五代时割据浙江的吴越王及其子孙。方两三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钱帅:(929—988),入宋后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云:说。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以:介词,用。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初:从前,当初。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问:询问,打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易:容易。耳:语气词,可不译。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遂:于是,就。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相。联:连接。如:像。履(旧):走,踩踏。其:那。持:支撑。自:自然,当然。
[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其:他,指喻皓。精练:高明。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二.学习难点:
1.《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课文所选的两则,《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第二则《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2.《梦溪笔谈》两则,文字简洁生动。《以虫治虫》只用了70个字就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应运而生,迅速彻底地消灭了虫害,保证了农业大丰收的情况。《梵天寺木塔》仅用130个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
3.详略得当是这两则短文又一特点。《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三.文学知识
1.《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二十六卷。又《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成书于11世纪末。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日,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业、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于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所反映,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翔实记载。今人有《梦溪笔谈校证》。
2.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1075)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市区),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见及,无不详为记录。又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人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
语文教案 篇9
知识与技能:
疏通全文,识记并积累“熬、霎、粼”等字词,感知亲情。
方法与过程:
掌握文中的写作技法--如开门见山、细节描写等,并让学生能理解和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重整体感知、品味。
2、学以致用、课堂迁移。
[教学设想]
力图以此文为例,教给学生学习此类美文的基本方法--感知内容、美点追踪;而且,教学中将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方法;教师只在适当之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教学平台展示]
一、话题谈说,导入新课。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孩子,一只递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朝露,一只递给晚霞;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历史,一只递给未来;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早春,一只递给金秋;
……
你有过如此“爱的感动”吗?请把你家里最令你心动的爱的镜头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让学生自由谈说,时间在2分钟左右)
当然,如此之镜头,定然不胜枚举--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亲情的浓浆,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温馨的亲情。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要求:
1、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抑扬顿挫,轻重缓意。
2、能就你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从你喜爱的或理解的角度给文章拟个副标题并简述理由吗?
(二)明确
1、字音认读
熬ǎo 粼lín 霎shà 咕gū
2、让学生自由重拟标题,并让学生点评。
如(1)亲情 (2)三代 (3)温馨的家庭 (4)一家人
……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点拨:美点寻踪即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形象的给人以强烈美感、给人以有力感染,给人以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文章自身语言、结构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可用句式:“文章……美,美在……”说话)
2、示范:文章的开头美,美在“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诗意的镜头。
3、学生讨论、美点寻踪
4、学生发言,加以明确
(以下举一些学生发言的例子)
例1:你看,这里其实有一幅令人遐想的“全家福”:一家人散步是多么轻松、多么惬意,甚至可以说是多么浪漫、多么幸福;再有这初春的美景:那有浓有淡的大块小块的新绿,那树上逐渐显密的嫩芽,那咕咕地起了水泡吟唱着春天即将来临的冬水……一切构成了美丽而温馨的图画,可以说就不止是一个家庭的世界了吗?
例2:美在那水波粼粼的鱼塘,你看……
例3:美在那金色的菜花,你看……
例4:美在那无言的细节,你看: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就是爱,这就是家庭。
四、学法实践:感知内容、美点寻踪
要求:速读《三代》一文,试着实践(1)重拟标题;(2)美点寻踪
1、让学生思考、自由讨论。
2、让学生自由发言,在发言中加以评点明确。
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
如:重 ①交叉路口
拟 ②家
标 ③感人的画面
题 ④责任
⑤迟缓的背影
……
(注:发言时可让学生稍加解释重拟此标题的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又如:美点寻踪
你看,那感人的画面真美--一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拿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让我觉得“家”的伟大的力量。
……
五、小结
同学们,刚才你们自由地谈了家里最令你心动的镜头;又在课文的指引下,感受了两家祖孙三代那温馨的亲情以及对美点进行了寻踪--其实,对于一般的美文,我们一般要这样去学习:先感知内容,再寻踪美点,这也是我们学习美文的一般方法。望同学们今后能按此方法进行美文欣赏学习。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篇有关“亲情”的文章,摘录或记诵其中令你感动或心动的'地方。
示例:这里是一位回家探望母亲的大学的一段感人的话:
……我身在城市,心却总是不由自主地飞回属于我和母亲的田地里,飞回母亲育我养我的那两间茅屋里,飞回母亲那瘦弱的身旁……坐火车回来时,天还未亮,不顾路途的疲劳,心急火燎地赶着山路,进入我祖居的村子。母亲不在,茅屋的门锁着,我的泪顿时流出来,那是热辣辣的泪,那是滚烫的心……
希望同学们今后养成搜集、摘录或记诵的好习惯,习惯养成的话,一定对你们的写作会大有益处的。那时的你们,一定“文采飞扬”!
语文教案 篇10
一、 导入新课,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课文读熟了,今天老师把足球给大家请来了,想不想认识它?(动画出示)运动的足球。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足球怎么样?(动画出示运动的足球,配第一自然段的音,并显示第一自然段。)
3、请你读一读足球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再读一读段话,说说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学生再读。
4、指名说,同学帮着解决。
5、足球这么可爱,你觉得它的话应该怎么读呢?自由练习,指名读,评价,你还可以找自己的伙伴来读。
6、现在你能来做小足球,带上动作试试看吗?下面同桌两人合作,一人读,一人做动作,也可以两人一起边读边做动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动作。)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
1、这么可爱的足球年纪怎么会这么大呢?我们来听听足球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吧!(动画显示,配音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2、自由读一读足球的这段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指名说,并相机显示“很久很久以前”足球这种运动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出现了,怪不得它说自己有一大把的年纪呢!“只有……才……”。只有皇帝过生日才能用它来庆祝,那老百姓过生日能不能用它来庆祝呢?是啊,在那个时候,足球运动只是少数人能参加的运动。
4、同学们在读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吗?
5、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个自然段读好,先练习一下吧!(自由练习,指名读,评价,说说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许多年过去了,今天,踢足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运动。让我们来听听足球的心里话吧!
2、动画及课文第三自然段。
3、指名读,谁来说说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
4、出示第一句话,自由读一读,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5、理解“流行”。把搜集到的有关足球的资料拿出来,同桌互相交换看。
7、出示第二句,自由读一读,你明白了什么?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足球带给我们的快乐吧!看录像。(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一想场内比赛的人,场外观看的人有何表现。你心情怎样?)
8、足球给我们带来欢笑,他也非常高兴,你能把足球的这段话读好吗?
9、自由练习。
四、整体感知
1、每一排的同学都读得很好,整篇课文能不能读好呢,下面老师请每个同学练习读两遍,看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做足球向大家作一个自我介绍。
2、自由练习,指名介绍,指名评价。再介绍。
五、拓展练习
1、足球不但为我们带来了欢乐,而且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在快乐中得到锻炼,在生活中这样的体育运动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指名说。
3、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你们一定非常喜欢体育运动。当然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现在我们就来运动一下,轻松一下,同学们可以边听边唱边做动作。
六、小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园地教案04-10
语文《影子》教案06-13
语文《跳水》教案06-13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母鸡教案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