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01 08:23:02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教案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4)、背诗文,能默写。然后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习成果时,学生小张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饿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小王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在现实的课堂中,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教师面对意外,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创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就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着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在课文中体会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深厚友谊,懂得“千金易得,直音难求”的含义。

  2.认识课文中的几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千金易得,直音难求”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 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直音难求”。

  2. 板书:知音

  二、初读,了解内容: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想一想每自然段的'意思。

  3.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俞伯牙为什么称钟子期为“知音”?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为什么再也不弹琴了?

  2.汇报,相机指导读俞伯牙与钟子期的话。

  四、识字,巩固阅读

  1.师出示字卡抽查生字,小组内互读互查。

  2.阅读课文全文。

  五、拓展延伸阅读

  1.读了这个故事,你怎么理解“千金易得,直音难求”这句话的?

  2.生活中,你有知心朋友吗?你觉得应该怎样相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战利品”的意义。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仿照课文,写一次有趣的活动。

  教学内容

  分析《赶海》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课文内容浅显,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尤其第三自然段,写的很具体,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初步领会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歌曲《大海啊,故乡》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看图导入。

  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我希望在大家欣赏歌曲的时候,能够仔细的观察画面,你都感受到了什么呢?

  (播放《大海啊!故乡》,出示课文插图)

  (相机板书:海)

  2、海水退潮时,人们到海边去捕捉拾海鱼、海蟹之类的东西,人们称之为“赶海”(板书课题)用歌声、海浪声及大海的美丽画面,在有效的时间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直奔课文中心

  二、初读课文1、初读课文:请大家打开书,听老师读文(师配音朗读)

  2、解决字音:要读好课文,必须先扫清生字,大家看看这几个词你会读吗?

  3、文中还有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吗?出示兴假似将

  4、自读课文了,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5、谁愿意向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优美的朗读?

  6解决字形:你觉得哪几个生字特别难写,能想个办法记住它吗?

  7、解决字义:哪些词的意思你理解了,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呢?扎根字词,把文章读通顺,试理解本课生字词。

  三、理清脉络

  1、你能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课文写的'是哪时发生的事?从哪里看出的?(每当……便想起……)你能用“每当……便想起……”说句话吗?

  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输理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文章写法,为下文“写”作准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引导初读,感受其“趣”

  1、轻轻打开课文,读读2-4自然段,你觉得什么很有趣,动动笔,在旁边作上记号。

  2、交流。出示句子和插图

  句子:“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有的捡贝壳……”

  (1)请大家读读这个句子

  (2)还有很多趣事藏在省略号里,我们来边看图边想像,把它们找出来。

  (3)趣事真多啊!谁来在横线上填上你最感兴趣的。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有的,有的……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既认识了省略号的作用,又利用插图,发挥想像,练习了说话。

  二、精读课文,体验其“趣”2、引导学生交流。

  (1)乐趣一:引导学生读出“我”兴奋的语气。小结:浪花回头,有趣;追赶浪花,更有趣。(板书:追浪花)

  (2)乐趣二:引导学生抓住“咦”、“哦”来体会作者的心情;通过“武将”和“俘虏”的对比,及“伸”、“捏”、“只一……就……”的理解来体会作者的成就感。

  (4)乐趣四:小伙伴捉螃蟹。交流、示句:“那边一个小伙伴――夹住了他的手!”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有趣的,最后一起通过朗读把这件事的有趣表达出来。

  (5)乐趣五:满载而归。把句中的“战利品”换成其他内容,不改变句子的原意,可以怎么说?

  3、让我们闭上眼睛,一同来感受清凉的海风、一同来回味赶海的无穷乐趣吧。(《大海啊,故乡》、海浪声)创设情境,抓住关键段落,通过品读字词深入体验小作者赶海之趣,多角度把握,感受到文章是如何把这赶海之趣写活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2.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难点:掌握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和“壤、浃”等字的字形和写法。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或图片,激情导人

  1.教师播放或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2.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我看到洪水冲毁人们的房屋,真是太可怕!

  生:我看到人们在洪水中挣扎,有的被冲走,有的活活淹死,洪水真是太无情。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庄稼地,人们的辛苦劳动都白费,这样下去,人们不是被淹死,也要饿死。……

  3.教师小结导人: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齐读课题,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⑴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⑵禹:即大禹,是鲧死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可同桌或小组共同完成。

  3.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学反馈,交流互动

  1.分段指名轮读课文。

  2.集体评议,及时纠错正音。

  3.教师强调字词难点。

  ⑴字音:“壤”声母是r,读第三声。

  ⑵字形:“壤”右半部分笔画多,书写时各个笔画要对齐写紧凑,注意有下方有三个横。形近字:禹()旺()壤()汤()陕()寓()汪()嚷()烫()浃()

  ⑶词义: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息壤:是传说中天帝的一件宝物,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它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背上的衣领。形容汗出得很多。

  4.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

  5.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

  6.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上古时代,鲧与禹父子两代人为消除水灾,让人们免受洪灾之苦,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治理洪水。鲧借助神力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用以赶退洪水,却付出生命的代价;大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率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最终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治服洪水。)

  四、理清脉络,练习概括

  1.快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指名反馈分段情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交代故事的起因,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洪水的折磨,苦苦诉求天帝,可天帝毫不理会。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鲧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偷息壤驱赶洪水,被天帝派火神杀死。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大禹继承你志,带领人们疏通河道,经过十三年的苦战治服洪水。

  五、学习课文,解鲧治水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解故事发生的原因。

  ①闹大水灾,大地汪洋一片,庄稼、房屋都被淹没,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

  ②人们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a.理解“哀求”与“祈求”,想象人们当时会怎么做、怎么说,体会人们遭受洪水灾害时的悲惨与无助。

  哀求:哀告请求。

  祈求:诚恳地、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b.理解“毫不理会”,感受天帝的冷酷、无情。

  “理会”在词典中有五种含义:①懂得,领会,如:“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会。”②注意(多用于否定),如:“人家说半天,他也没有理会。”③理睬,过问(多用于否定)。如:“他在旁边站半天,谁也没有理会他。”④理论,交涉;⑤照料,处理。在文中应该选第几项?(第③项)

  c.教师小结:面对遭受苦难的人们,面对无情的天帝,善良的天神鲧再也不能袖手旁观,强烈的同情心驱使着他要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2.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思考鲧治水的方法与结果。

  3.指名反馈,集体交流。

  ⑴鲧治水的方法。

  ①探听秘藏息壤的地方。

  ②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息壤。

  ③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息壤便伸展开来,赶退洪水,露出地面,人们回到陆地上重建家园。

  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次解鲧治水的方法与过程。

  ④教师小结、过渡:鲧怀着一颗同情心,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借助神力赶退洪水,但最终的结果

  又是如何呢?

  ⑵鲧治水的结果。

  ①天帝发现息壤被偷走,派火神祝融杀死鲧,夺回息壤。

  ②洪水重新泛滥,人们再次陷入灾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再次体会天帝的冷酷无情。

  六、课堂小结

  1.学生自由交流对天神鲧的认识与解,感受其精神品质。

  2.教师小结:面对人们身陷洪灾的悲惨遭遇,天神鲧毅然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想借助神力驱赶洪水,但最终惨遭杀害,但他的善良正义、为民造福、勇于献身的精神却为世人所敬仰,他的形象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区别同音字、正确书写,积累词语、区别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读音,能够用多

  音字组词。

  (2会用指定的关联词语造句。

  (3)阅读短文

  (4)收集资料了解谚语。

  (5)懂得按照方法到图书馆里查找资料,并进行分类。

  重难点:

  1会用指定的关联词语造句。

  2懂得按照方法到图书馆里查找资料,并进行分类。

  课时划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语文天地的“月积月累”部分。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同音字组词

  1出示几组同音字,让学生认读。

  2学生用这些字组词练习。

  3集体评讲。

  二、抄一抄

  1出示几组词语,学生自由读一读。

  2大家读一读。

  3学生抄写词语。

  4摘抄课文中的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三、用关联词语造句

  1学生读句子

  2找出加点的词语

  3引导学生再读句子,体会他们之间的关系。(递进、条件)

  4学生练习造句。

  四、总结

  五、课外作业。1写词语。2用“只有……才”,不但……而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阅读短文,体会魏格纳善于观察、发现坚持不懈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地图,导入阅读。

  1出示地图,让学生观察。

  2你们发现了什么?

  二、学生读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文,不懂的`字查字典解决。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指名说说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1老师提要求:

  (1)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说”的?

  (2)文中列举了哪些材料证明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正确的。

  2集体交流老师点拨。

  四、总结

  1从人类提供出并证实“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2学生自由反馈老师引导。(善于观察,大胆设想,努力探索、实践)

  五、总结:是啊,大自然有许多的奥秘等待着大家去探索证明,希望你们能够养成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勤于探索实践的科学的态度。

  六、课外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收集资料,了解并收集气象的谚语,并试着自己写。

  2、懂得澳门、按照方法到图书室里查找资料,并能够对自己阅读的课外书籍进行分类写目录。

  教学过程:

  学习谚语:

  1、学生自由读文中的谚语。

  2、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谚语都与什么有关系?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结、简单介绍谚语。

  4、学生再读文中的谚语。

  5、指名反馈收集的谚语。(板书)

  6、学生读一读这些谚语

  笔下生花:

  1、引导学生观察今天的天气,说说可以用刚才学过的哪一条谚语来形容今天的天气。

  2、引导学生积累谚语,懂得用谚语形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天气变化。

  3、自己试写谚语。

  4、集体评议

  金钥匙:

  1、启发谈话

  2、指名读课文中小姑娘说的话。

  3、指名反馈、查目录。

  4、教给学生方法。

  自检,学会编目录:

  1、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课外都读了什么书籍。

  2、小结

  3、反馈自检情况。

  课时总结

  作业:阅读中国的四大名著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百花园共安排了五项学习内容。“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语文大课堂”、“笔下生辉”等。

  1、语海畅游-----读对联,辨字音和读句子,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既……又”造句等内容。

  2、积少成多---读背中外科学家的名言。

  3、阅读平台---科学小故事《用冰取火》

  4、语文大课堂----让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再小组交流,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

  5、指南针----介绍的是在写调查报告时,怎样使用搜集到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1、阅读平台---《用冰取火》

  2、能说会道----讲述我家的故事。

  3、语文大课堂----让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再小组交流,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时间:第7周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完成“积少成多”和“阅读平台”。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文字幻灯:板书有课本中的例子。

  2、认真读读以下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讨论,交流注意点。

  (1)读对联,辨字音和读句子,

  (2)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既……又”造句。

  4、出示课本例子

  5、学生做练习,教师反馈做练习情况。

  6、(1)出示课外练习,学生做练习。

  (2)学生做课本中的练习。

  7、反馈练习情况。

  二、积少成多

  1、出示幻灯:

  中外科学家的名言。学生读这组名言。

  2、你还知道那些中外名言。

  学生反复读诵及至能背。。

  3、全班齐读,同桌互相抽查,熟读成诵。

  4、各个小组内交流对名言的理解。

  5、各个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三、阅读平台-----《用冰取火》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用冰取火》,要求读得流利、连贯。

  你读懂了什么?

  2、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1)、自渎短

  教案《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百花园三》教案2》,

  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你喜欢科学小故事吗?为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理由。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的吗?

  四、作业背诵默写中外名言。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南针“”语文大课堂“

  教学过程:

  五、复习导入新课

  背诵、默写中外名言。

  六、指南针-----介绍的是在写调查报告时,怎样使用搜集到的'资料。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的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七、语文大课堂-------让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再小组交流,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

  1、指名读题目,其余思考: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

  3、幻灯出示要求:

  “语文大课堂”是一次学以致用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交际、分析、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习《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调查报告。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做好活动准备:确定调查主题,选择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落实调查任务,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做好课堂交流;写出调查报告。

  (1)想一想:怎样把收集材料呢?。

  (2)怎样把你你手机的材料进行整理。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八、总结

  九、学生写调查报告,教师随堂指导

  十、作业

  1、完成习作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

  3、将自己写的文章展示给同学看。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绝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一朵晶莹的浪花。本文写得生动有趣,融方言幽默于一炉,叙事一波三析,人物形象丰满,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本单元可以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在本单元教学中应以语言教学为立足点,引导学生揣摩品味重要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朗读教学,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思路和方法: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淡化教师的作用,教师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实现知识能力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尤其重要。人的认知规律认为:听了的容易忘记,看了的容易记住,做了的容易学会,这充分说明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得要“把戏过手”。据此,我确定了以“知——演——悟——练”为主线完成本课教学,并以此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贯穿的“悟精华、巧点拔、重创造”的原则,提高课堂实效。“悟精华”需要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学法,品味优美句段,透析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巧点拔”是我在本课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法,我设计了三种点拔方式,即“问中点拔”、“演中点拔”、“示范中点拔”;重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演人物。另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激趣法” “示范法等”。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本剧表演的相关道具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采用“激趣法”。根据教参建议,可采取相声,小品,杂技,魔术等导入。我便自耍了一个小魔术引入:“同学们也许早就看出我魔术中的破绽了,老师的这点小把戏的确不高明,不过我今天倒要领同学们去认识一位有真绝活,有真本事的民间奇人”。多媒体展示课题:俗世奇人——刷子李。这样的开场白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

  (二)学生展开讨论,共同提出学习目标。由于这是一篇趣味性较强的自读课文,学生兴趣浓厚,又因为新大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目标是可行的,老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取舍和归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影子》教案06-13

语文《跳水》教案06-13

语文古诗教案11-07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母鸡教案04-18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优秀教案02-28

《语文园地》教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