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的大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许多同学都喜欢背诵古诗,谁来背一首给大家听?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菊花。
(板书: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2.解题。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看图、读诗
1.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图上都有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图意吗?
2.读诗。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①一边读诗,一边看图理解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花满蹊、留连、恰恰。
③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一下。
2.学生自学、交流。
(四)理解诗意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说出诗的大概意思即可,给以适当鼓励、评价)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留恋不舍,时时戏耍飞舞,可爱的.黄莺在花间不断地欢唱。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怎样的感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受)
(五)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1.带着对春景的喜爱之情来朗诵这首诗。
2.背诵这首诗。
(六)扩展
1.自学、讨论杜甫的另一诗《绝句》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2.交流(如果喜欢,可以抄在摘抄本上)。
(七)总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齐背《江畔独步寻花》。
2.分层次让单个学生背诵。
(二)谈话导入第二首诗《菊花》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菊花元稹)
(三)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①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更等词义。
②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③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自学。
(四)理解古诗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了。
3.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五)有感情地朗诵《菊发》并背诵
带着对菊花赞赏的感情朗诵。
(六)把两首诗结合起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七)总结
(八)课堂练习
1.理解词语。
江畔: 蹊: 留连: 恰恰: 秋丛:
2.理解诗句的意思: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3.默写两首古诗。
(九)板书设计
5古诗两首
江畔独步寻花 菊花
杜甫 元稹
黄四娘家/花/满蹊,秋丛绕舍/似/陶家,
千朵万朵/压/技低。遍绕篱边/日/渐斜。
留连戏蝶/时时/舞,不是花中/偏/爱菊,
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花开尽/更/无花。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2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
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
3、指名交流。
4、教师梳理:滔滔的江水冲断了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成两部分,汹涌而下。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涡。所以称“回”。刚才有同学讲“出”是青山的动作。青山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乐朗读。其他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讲述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把刚才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2、全班齐诵。
五、理解并感情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根据注释,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及时引导。
2、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总”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读诗句。师生接诵,全班齐诵。
六、拓展积累与运用
1、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引得无数诗人都歌颂它。你还知道哪些诗句?
2、学生交流,会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诗《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试着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讨论后理解大体意思。
(4)师生对读、接读、齐读、熟读成诵。
4、创设情境加以运用。
配乐《高山流水》,师语言描述:我们的祖国美丽如画,当你来到江南,看到青山绿水时,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诗句——(生);当我们来到洞庭湖边,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声朗读——;当我们来到茫茫大草原时,禁不住——;当我们看到巍峨的泰山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当我们荡舟西湖时,不禁想起苏轼的——;当我们来到乘船沿着滚滚的长江顺江而下,望见雄伟的天门山时,我们不禁朗诵——。能把这首诗写下来吗?
5、默写《天门山》
(1)仔细观察生字“断、楚”老师提醒“楚”的中间部分。
(2)学生默写。
(3)全班展示。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3
各位领导 、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夜书所见》。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绘的情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情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学情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五、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结合感受引起愁思,从而引出课题:《夜书所见》。
2.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为理解全诗打基础。
(2)读懂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多媒体出示古诗:
初读古诗,了解作者所看所听。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3.学习生字(萧、梧、促)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生字书空描红仿写这些词语。
4.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逐句分析诗意,结合词语体会诗的意境。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思念、乡愁。
3. 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学生容易进入古诗的意境,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秋风的凉意,感受到了诗人的孤单寂寞和思乡之情。
四、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听诗意,猜诗句。趣味性学习诗歌。
五、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诗歌教学坚持“以读为本”。“三分诗,七分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六、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七、作业布置。
把握基础,朗读感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1.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3.把古诗的意思和感情讲给爸爸妈妈听。
八、板书设计:
紧扣文章内容和主题设计简单的板书,利用板书体现课文的思路,突出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夜书所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夜书所见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联系现实生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的世界隔绝开来。”根据农村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联系儿童捉蟋蟀的快乐、有趣,再联系诗人当时漂泊在外的生活实况,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总之,在教学中我以朴实,简洁,明了的态度,利用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古诗教学的特点,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古诗意境的对照增加了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到了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其认知规律,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精彩片段
《夜书所见》品读感悟
师:谁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作者很喜欢秋天。
(我顿时哑然,这和预设的情况完全相反啊。)
于是我追问:你从哪看出作者喜欢秋天呢?
生语塞。
师:其他同学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孤独。
师:好,你从哪看出作者很孤独?(板书:孤独)
(半天,学生没有反应。我只好改变策略将问题具体化)
师:我们说借景抒情,孤独的情感应该从景物中体现出来,那么诗中写了哪些秋景?
生:江上秋风
生:萧萧梧叶
生:儿童
师:儿童是秋景??
生:促织
师:秋天才有吗?(我也不知道,有待考证。捉蟋蟀应该是秋天的活动)
师:我们先来看“萧萧梧叶”,这“萧萧”是什么意思?
生:风声
师:在诗中是什么样的风声?
生:吹过梧叶的风声。
师:秋风吹过梧桐叶,沙沙作响,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
师:我们就用第一句里的一个字。
生:寒。
师:很好,这样的秋景不正是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吗?(板书:寒冷)
师:还有哪里可以让人感觉到寒冷?
生:江上秋风
师:我们想象一下,秋天的晚上,我们站在江边,那江上的风迎面吹来,想想都让人瑟瑟发抖,是不是?
生:是。
师:好,那么这里仅仅只有秋景冷吗?还有谁的心也是冷的?
生:作者
师:很好,接下来,你们能不能把诗中的这种寒意读出来呢?
一生读得平淡,没有起伏;一生读出节奏了,感觉却不太有;最后一个读得缓慢低沉,目标达到。
师:那么作者有没有一整夜都沉浸在这样一种寒冷的情境中呢?
生:(稀稀拉拉)没有
师:说没有的同学起来说说看,从哪看出没有?
生:知有儿童挑促织
师:还有没有?
生: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恩,在这样一个秋风瑟瑟的深夜,作者看到一盏明灯,顿时让人倍感……?
生:温暖
师:很好。(板书:温暖)
师:也由这一盏明灯,作者想到了什么?
生:两个儿童提着灯笼挑促织。
师:其实,这两个儿童挑促织的情景不就是作者自己小时候常做的事吗,所以啊,正是这秋夜的一盏明灯引起了作者温暖的回忆。那么我们大家读的时候应该……
生:快一点
师:恩,这时候作者寒冷的感觉缓解了一点,所以读得时候要比前两句读得稍稍轻快一点,听老师读一遍。
(师范读)
大家自己试着读读看,待会徐老师请几个同学读给大家听下。
(挑学生朗读)
师:这首诗写于作者为官在外的时候,所以看到秋景忍不住生出一种孤独的情绪,又因看到深夜中的一盏明灯,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而感到温暖。下面谁来朗读一下整首诗歌,表达出作者的这种变化的心情?
(挑学生朗读)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读懂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古诗《咏柳》,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
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5.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2.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的画,可以《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古诗《春日》,感受春天的美好景物,感悟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
1.出示二字词语: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仲春 阳春 晚春 残春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景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暖 踏春 春雷 春潮 春华 春季 报春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深如海 春寒料峭 春满人间 四季如春 春风和煦 春和日丽 春风送暖 春风浩荡 春风化雨 春潮滚滚
春花怒放 春意正浓 春苗茁壮 百花争春 春到人间 百鸟鸣春 春花烂漫 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 春水盈盈 春风轻拂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春雨绵绵 红杏闹春 春花似锦
3.出示佳句名诗:
● 春到三分暖。
● 春天三日晴。
● 春雨贵如油。
● 一年四季春为首。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热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指着学生板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热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享受春日
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
诗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无限好!我和孩子们也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
四、作业布置。
1.比比组词。2.默写《春日》。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5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⑴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⑵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⑴学生个人读悟。
⑵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⑶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⑷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5】
一、复习
1、指名背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
1、理解课题的意思: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
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4、学习这首诗
(1)出示整首诗
2)指名读一读
3)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4)交流:
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
评议,他讲得怎样?
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壮美山河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7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空蒙淡妆浓抹相宜
③读通诗句。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与《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两首描写祖国风光的诗,重点是学生体会到从诗句中所反应出的意境,学习诗人的观察及表达。所以在同年级的老师问我怎么讲,我就想先让学生读读诗大概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再看图体会作者看到的景物美,再读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看到的景物,我想如果学生能说出来,并体会出美,那么学生就肯定已经理解了古诗,再带着感情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的诗,说不定学生也能作诗了。所以课堂上我也这么做了,学生确实能自已悟出来,并比我想象得还要好,所以一节课就把两首古诗全部学习了,但课尾就没有时间让学生自已练习作诗了,只好留在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已试着把祖国那美丽的山河之景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虽然我没有给学生讲诗的写法,因为自已实在也是个笨手,但我想学生学了不少诗歌可以比葫芦画瓢,说不定会有人写出更好的句子,到时可以让大家学习。下课后想想自已不禁脸红,学生也是刚学,我为什么不可以和他们一起来学诗,一起来写,说不定我还能因此学会写诗。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8
【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绘的情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老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板书课题《夜书所见》,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4.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学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A.“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B.“所见”呢?(所看到的)。
C.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多媒体出示古诗:
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老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板书: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5.学习生字(萧、梧、促)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学生自由讲识字方法)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仿写词语。
6.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
7.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来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外地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到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学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老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猜想孩子还能在玩些什么呢?
(4)老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 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四、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五、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老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学生互相评价。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六、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3.把古诗的意思和感情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空。
(1)《夜书所见》是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题目中“书”的意思是________。(2)其中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读句子,写古诗。
(1)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3. 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1.(1)南宋;叶绍翁;书写、记录。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思乡念亲、怀想故园。
2.(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夜书所见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课后反思】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是一首描写客游在外的诗人因秋风落叶,倍感孤独郁闷,加倍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这份浓郁的思乡之情让本诗读来带着长长的惆怅,但又不失亲切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节课我坚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将“读”贯穿到整节课堂中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感受,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图文结合、启发想象、练习说话、读背诗文等,大大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和积极性。
品词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如何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我想法设法重现古诗中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想象,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并且理解诗人的苦闷之情。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感悟出了诗的内涵,更学会了阅读。
当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在备课时只备教材,对学生考虑的不够周到,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2、过程与方法:
在读、画、背中初步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三、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四、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
碧水:开、回
1、望天门山青山:中断、出
孤帆:日边来
2、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
水光、山色
雨
淡妆
比西子总相宜
浓抹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10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11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12
教学目标设计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方法设计 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第一步,请学生读熟古诗。
第二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古诗的意思。
第三步,根据意思背诵古诗。
第四步,能够默写出所学古诗。
第五步,搜集有关歌颂春的古诗。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4个,会写的字有7个。可以让学生根据生字的字形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
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内容。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指导朗读时。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关于课后思考练习题。第1题是背诵课文。可以结合课文学习时进行,在熟读成诵中,让学生背诵,也可以采用互相比赛的方式记背。第2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是理解诗句内容的练习。理解不要拘泥课文内容的直译,只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说清楚即可。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诵)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
然的伟大神奇)
“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生: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根据教师的问题来理解古诗。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板书设计 咏柳 春日贺知章 朱熹碧玉/妆成/一树高, 胜日/寻芳/泗水滨, 万条/垂下/绿丝绦。 无边/光景/一时新。不知/细叶/谁裁出, 等闲/识得/东风面,二月/春风似/剪刀。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13
《望天门山》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
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画好后,
再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教后记:
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
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
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
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横
高
远近
低
侧
后记:
《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我把重点应放在了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首先,看课件,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再联系画杨桃一课,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探讨这首诗的含义,采用采访的方法交流讨论的心得。
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么看?是只看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他的优点?还让学生举出其他事例,讨论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又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告诉人们什么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1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12周2节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
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唐)苏轼(宋)
天然美热爱大自然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1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收集了《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两首田园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小儿垂钓》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
题目“小儿垂钓”,即小孩钓鱼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于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草映身。”蓬头稚子,即头发散乱没有梳理的小孩儿。垂纶,这里指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侧坐,身体歪斜着坐,带有随意坐下来的意思。莓苔,长在僻静阴湿地方的植物,这里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映,遮蔽。这两句是说,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儿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草丛中,绿草遮蔽着他的身体。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路人,过路的人。借问,访问,就是向别人询问打听的意思,这里指问路。遥,远处。招手,这里是摆手的意思。怕得,害怕。鱼惊,鱼受惊,指把鱼吓跑。应,回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过路的人要来问路时,小孩儿老远就摆手示意,不让对方走近,也不应声。他怕发出声响,把鱼吓跑不来上钩。
这首诗的前两句着重描述了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的神态、表现。诗人抓住了小孩初学钓鱼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一个天真烂漫小孩儿的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二、教学建议
1、古诗的教学,也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学生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借助拼音把两首诗多读几遍,利用字典、联系诗句,理解字词,并想想每首诗说的是什么。检查预习时,要启发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预习的,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以利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2、理解词句,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后者也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师除了注意指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还要引导学生感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领会感情。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不一定能想象行很好,教师可用以下方法启发诱导:
①、可借助书上的插图或幻灯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再想象,也可以边观察边想象。
②、教师可根据诗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帮助学生把诗句会成具体的形象。
③、教师可提示一些问题,使学生知道应从哪些方面去想象。如《小儿垂钓》,可以提出:那个钓鱼的小孩什么样?是坐在什么地方钓鱼的?怎么少的?当有人来问路时,他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如果把这些内容画成画,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学生的头脑中能浮现出画面,就程度不同地进入了诗句所描绘的境界,领会到诗的情感。这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想象能力、欣赏美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3、教学古诗,要指导学生朗读,读熟,直到背诵下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学习开始时,要求学生能读准、读通,懂得诗的大致意思;进而把读和解问析旬结合起来,要求读懂诗句的意思;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体会诗的意境、情感;最后,要在读中感受到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4、建议本课教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近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舒畅愉快
门泊东吴万里船。远景
六、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一课,这篇课文我班学生已经自学了。自学方式是建立上学期习作八《古诗研究报告》以及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以及《大作家的小老师》的学习基础上的,因为这几篇课文,都是名人名句佚事,名人名篇趣事等。教学中先组织学生收集两首古诗资料,了解古诗意思、写作背景等,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的写作方式,在两首古诗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一首写成《古诗故事》。然后通过开展古诗故事朗读会,学生在朗读自己作品中,加深体会。在聆听他人作品时,理解诗意,产生共鸣。更加激发学生古诗学习情趣。
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我们教师再不用为教学课时不够而快马加鞭了,又能腾出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语文活动中,不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相关文章:
语文古诗教案11-07
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01-13
三年级古诗教案11-19
《古诗》教案03-07
古诗的教案03-15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1-03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02-13
古诗春晓的教案08-25
古诗大班教案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