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统计》教案

《统计》教案

时间:2024-04-04 07:40:36 教案 我要投稿

《统计》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计》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统计》教案

《统计》教案1

  教学目标:

  1、完成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3、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材分析:

  1、例2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通过妈妈为陈东记录从出生到10岁的身高,以统计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一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要清晰地反映陈东身高变化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会更好。

  2、教材给出陈东从出生到10岁的身高数据,让学生通过描点、连点成线段,在连点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增减变化,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当学生补充并完成折线统计图后,教材安排了三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还要依据数据的变化特点对“陈东5岁半时的身高”进行合理的推测。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

  3、例2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通过对某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喜欢看科普读物的人数的统计,一方面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使学生感知统计的现实作用,另一方面巩固了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统计表,思考:陈东从出生到10岁身高有怎样的变化?从中你想了解哪些关于他身高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要想了解陈东的身高在不同年龄的变化,最清晰的表示方法是绘制折线统计图。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数据,通过描点、连线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在完成折线统计图后,可以组织学生回顾刚才提出的数学问题,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10岁儿童身高的平均值,对照陈东的身高谈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陈东未来的身高进行预测。

  (2)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调查学生自己的身高,制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身高变化情况感受统计的实际意义。

《统计》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信息。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的数据。

  使学生在读图、画图,以及对图中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基于数据作出判断、预测等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统计活动经验,感受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使学生在统计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统计活动的兴趣,增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问题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信息。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的数据。

  四、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问题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信息。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的数据。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例1:张小楠把自己6——12岁生日测得的身高数据制成了统计表。

  张小楠6——12岁身高情况统计表

  你从中能读出哪些数学信息?

  2.讲授新课

  师生交流数学信息后小结:

  表中有两组数据,一组是年龄,一组是身高,年龄按从小到大的次序连续变化,身高按从矮到高的次序连续变化的。

  在小学阶段,身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为了更件清楚地表示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张小楠把表中的数据制成了折线统计图。

  张小楠6——12岁身高情况统计图

  师指出:这样的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究竟是怎样表示数据的?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有什么好处?利用折线统计图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后指出:折线统计图的主体部分是一条“折线”。所谓的折线,就是由几条线段守望相接连成的图形。

  3.重难点精讲

  提问:看图想一想,这条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

  生探究完算法交流后小结:

  先要确定表示某个年龄的点,再联系纵轴上标注的刻度确定表示某个年龄身高数据的点的位置。

  提问:点的位置与身高的高矮有什么关系?

  生探究完交流后小结:

  点的位置月上,它表示的身高就越高;反之,它所表示的身高就越矮。

  讨论:纵轴最下面的一段没画成实的直线段,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探究完交流后小结:

  没有低于110厘米的身高数据,这一段刻度被省略了。

  讨论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小楠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从6岁到12岁,他一共长高了多少厘米?

  生交流后小结:

  可以根据折线的整体状态和走势作出判断,因为图中折线是由左下方往右上方延伸的,所以它就表示身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提问:从图上看,哪一年张小楠的身高增长的最快?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交流后小结:

  看折线中的某一部分的倾斜程度。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大,说明相应两个年龄之间的身高增长越快;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小,说明相应两个年龄之间的身高增长越慢。

  提问: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

  生交流后小结:

  ①张小楠13岁生日时的身高一定超过144厘米;②至于超过的厘米数,估计位5——5厘米较为合适;③由于影响身高变化的因素非常多少,所以上面的预测带有不确定性。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从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在折线统计图中,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大,说明相应数据增长越快;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小,说明数据增长越慢。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究,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

  从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在折线统计图中,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大,说明相应数据增长越快;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小,说明数据增长越慢。

  5.课堂检测

  你上小学后身高是怎样变化的?收集自己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身高数据,先填写统计表,再完成折线统计图。

  讨论下面的问题: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你一共长高了多少厘米?从哪个年级到哪个年级,你的身高增长最快?

  全班同学中,谁的身高长得最快?身高增长最快的时间大多集中在哪个年级到哪个年级。

  六、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

  从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在折线统计图中,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大,说明相应数据增长越快;某段折线倾斜程度越小,说明数据增长越慢。

  七、作业布置

  你上小学后体重是怎样变化的?收集自己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体重数据,先填写统计表,再完成折线统计图。

  预习第23、24页的有关内容。

《统计》教案3

  重点难点

  1、生熟练的认真填写复式统计表,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感受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一、课前调查活动的内容

  二、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

  三、完成练习第4题

  1、本校各年级男生、女生人数。

  2、调查本小组同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情况,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各组人数。

  3、调查自己所在年级的两个班,学校田径运动会班机的得分情况。

  ①小组分工合作,整理调查到的有用的数据。

  ②小组分工合作,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学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①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数据适当进行整理,然后全班交流。

  ②明确这里所说的体育达标是指最后的一次。

  教和学的'过程

  四、完成练习十九第5题

  1、小组分工合作,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五年级------同学体育达标情况统计表

  2、你还了解到你们班同学体育达标的哪些情况?

  你们学校最近一次田径运动会是什么时候召开的?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学校田径运动会班级得分情况统计表

  教和学的过程

  五、全课小结

  六、课堂作业

  1、从表里你知道些什么?

  2、你们班得分情况怎样?对你们半的体育老师和体育委员你有什么建议?

  3、分析哪些项目有优势,哪些项目比较弱,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这节课你知道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有那些特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统计》教案4

  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竞争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以达到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目的。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93~95页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示像:小朋友们自己主持班会,讨论队活动课将进行什么活动。

  电脑出示配音录像:

  大家好,我是帅帅。今天老师有事,让我来主持这次的班会,周三下午队活动课举行什么活动好呢?问问同学们吧。我先拿主意定下四种再让同学们民主决定。

  跳绳、踢毽子、拍球、拔河这四种活动你们喜欢哪种?(同学们意见纷纷)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提问。

  你们能帮帅帅想个办法算出哪种活动是同学们最想参加的吗?

  生1:让同学们举手表决。

  生2:我用画“∣”来算。

  生3:用电视上的画“正”字来算。

  ……

  2.再放录像:

  帅帅:为了算得更准确性些,我用“√”一个一个同学来算。(同学们依次报自己最喜欢的活动。)

  跳绳 踢毽子 拍球 拔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提问。

  师:通过刚才的民主表决,你们认为他们会进行什么活动呢?

  刚才我们说的和帅帅做的就是统计。

  板书:统计

  三、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

  1.出示统计图表

  项目跳绳踢毽子拍球拔河

  人数

  2.你能不能把这些数量填到表中?学生填,展示后集体订正。

  四、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1.除了用符号记录以外,我们还可以在统计表上涂颜色来表示,出示统计表。

  2.教师示范:跳绳的有6人参加,我们就在它对应的位置上面数出6格并涂上颜色。(边说边演示)

  3.提问:除了用数的方法外,还可以怎样给对应6格涂上颜色?(看左边对应的数字)其中每一格代表什么?(一个人)

  4.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喜欢拍球的小朋最多,喜欢踢毽子的小朋友最少)

  5.你能从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生1:踢毽子比拍球少多少人?8-4=4(人)

  生2:跳绳比拍球多多少人?8-6=2(人)

  ……

  五、小组合作,体验统计过程

  1,为庆贺“六一”儿童节,牛奶公司将给我们每个小朋友送一盒牛奶作为节日礼物,甜牛奶、酸奶、纯牛奶、草莓奶、巧克力奶,哪种是你最爱喝的?请告诉小组长。

  2,小组长用喜欢的方法将自己小组的同学最爱喝的牛奶进行统计,再汇报,教师填统计表。

  品种甜牛奶酸奶纯牛奶草莓奶巧克力奶

  数量

  3,分析牛奶统计表及其作用。

  六、游戏,进一步体验统计的作用

  1.以每组选1名同学与1名裁判进行拍球比赛。

  2.通过统计表记录的数据评选胜负。

  3.小结:统计不仅可用于投票活动,订牛奶等集体订购,还可以用于各种比赛,生活中统计的作用很大。

  七、拓展与实践

  1.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2.播放关于少用塑料袋的宣传片录像,进行环保教育,再让学生回家统计一周家里用了多少塑料袋。并想一想日后该怎样做。

  八、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节课在什么地方用到统计?你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过到统计?

《统计》教案5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 2号笔筒有( )支铅笔 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 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

  (五)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研究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含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六)挑战自我

  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

  教师提出:要比较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比较。

  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议一议”中问题“ 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意义。完成比较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七)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

  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二题;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 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拓展延伸:

  小军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课后反思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统计》教案6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P92-9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简单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简单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

  教学难点: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认识。

  教学理念:

  放手让学生做实验的主人。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们,我们来开展一次摸球比赛,好不好?每人轮流摸一次球,哪个队摸到的白球次数多就取胜。

  请出8名男同学和8名女同学分别组成男生队和女生队,我们来进行男女生对抗赛。(每次摸之前把球先搅动几下。)

  2、每队拿一个袋子,袋子里装着白球和黄球。

  (男生队的袋子里3白1黄,女生队的袋子里34黄1白)

  3.(比赛结束后)哪个队获胜?

  4.(取出内袋)女生队,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男生队为什么会赢?

  师:因为袋里的白球和黄球的个数不同时,摸到的可能性就有大有小了。

  让学生先估计。

  学生实践。

  让学生结果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二、实践探索,初步体验

  三、做做想想,深化认识

  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课题:统计与可能性)

  1.师生互动: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摸球?

  刚才在摸球比赛时大家是通过数的方法来得到他们摸球的结果,这次我们要用涂方格的方法来统计摸球的情况。

  (2)请两名同学上来摸球,老师进行统计。

  2、学生小组操作(出示要求):

  (1)在还没摸之前,请大家猜一猜,白球会摸到几次?黄球会摸到几次?

  (2)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请组长负责记录,其他组员轮流摸球,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完成后观察统计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3、交流。

  (一)抛正方体

  1、做完了摸球游戏,下面我们要来玩抛正方体。

  (1)请大家猜一猜,会出现什么结果?

  (2)出示统计表,师简要说明。

  (3)分组活动,师巡视。

  (4)展示交流,指着统计图说说你们的结果,算出四个组的合计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5)如果要让“1”出现的'次数更多,怎么办?

  学生看桌上的袋子里面装了哪些球?

  学生估计谁是胜者。

  学生分组活动,师巡视。

  学生展示统计结果,并进行小结。

  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如有必要安排实验。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四、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二)连一连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摸球,抛正方体,知道了当条件不同时,所产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下面请大家看一看,这些结果是怎样产生的?

  3、连一连,并说说为什么?

  安排运动会:

  (1)我们学校的喜事接连不断,在前不久举办的江都市小学生田径比赛重,我校的田径队获得了全市第一名。这一切都离不开田径队平时的艰苦训练。再过几天,10月份我们学校举办学校田径运动会,具体日子还没定下来,你们认为选什么样的日子比较好呢?

  (2)在我们每组的桌上都有一份1994年到20xx年三月份的天气情况,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哪一天?为什么?

  (3)交流

  (4)小结:大家的选择都很有道理,我会把它转告给篮球比赛的负责人,我相信一定会采纳大家的意见的!

  学生活动

  (1)在小正方体的2个面上写“1”,2个面上写“2”,2个面上写“3”。

  (2)把小正方体抛30次,用涂方格的方法记录“1”、“2”、“3”朝上的次数。

  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出示P93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小组合作,先进行讨论选择什么天气的日期。

  分工合作在已有的就日历中寻找理想的日期。

  每个小组推举一名学生汇报结果。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它的可能性,而且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过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条件,来预测可能性的大小

  学生举手发言,汇报本课的收获。

  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内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体会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引导学生积累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经验。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放手让学生做实验的主人,通过实验这一教学途径来达成教学目的的。

  2.突出了让学生在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对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清晰体验。

  3.不能满足于引导学生经历实验的过程,在经历过程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对其中的数学思想和知识有所体验和感受,并能还原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统计》教案7

  预设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并能通过设计表上的数据信息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2、使学生领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3、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能通过设计表上的数据信息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难点,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五(1)班

  总人数:56人

  运动员:32人

  五(2)班

  总人数:58人

  运动员:33 人

  五(3)班

  总人数:61人

  运动员:35人

  五(4)班

  总人数:55人

  运动员:30人

  1、学校举行运动会,五年级各班报名情况如下:

  校运动会五年级人数统计表

  年 月 日

  全班人数

  运动员人数

  总计

  230人

  130人

  五(1)班

  56人

  32人

  五(2)班

  58人

  33人

  五(3)班

  61人

  35人

  五(4)班

  55人

  30人

  2、根据大屏幕上的信息,设计出一张反映每个班的总人数和运动员人数的统计表。

  校运动会五年级人数统计表

  年 月 日

  全班人数

  运动员人数

  运动员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总计

  230人

  130人

  56、5%

  五(1)班

  56人

  32人

  57、1%

  五(2)班

  58人

  33人

  56、9%

  五(3)班

  61人

  35人

  57、4%

  五(4)班

  55人

  30人

  54、5%

  二、导入新课

  1、设疑激趣

  学校决定给每个年级参赛人数最多的一个圹颁发积极参与奖。怎样才能公正地评选出五年级的积极参与奖呢?

  2、引入新课

  在制作统计表时,有时为了说明在关数据之间的关系,需要用到百分数。

  三、探究新知

  1、在上面这张统计表上表示出每个班参赛人数的.百分比。

  2、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上的信息,提出问题。

  四、巩固练习: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

  交流展示本组制作的统计表。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知识?你还有想法要与学生交流吗?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四课的第1~3题。

《统计》教案8

  一、教学内容: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2.使学生初步体验收集动态统计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1格表示多个单位。

  难点: 动态数据的收集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早餐呢?我们一起来看看P96例2中四(1)班同学喜欢的一种早餐统计表。今天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在书上画出统计图,教师巡视。

  2.思考:

  (1)书中有两幅条形统计图,每幅图的1个格代表几个人?

  (2)最喜欢哪种早餐的人最多?

  两种图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可以反映出同一结果。

  (3)你认为哪幅图表示数据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4)如果喜欢牛奶的是5人,在右图中怎样表示呢?

  一个格表示2人,那么半个格则表示1人。

  3.教学例3

  (1)出示例3: 想一想1格表示1个单位或2个单位合适吗?为什么不合适?每个格表示1个单位或2个单位太麻烦,数据太大,怎么办?

  (2)出示条形统计图。在书上完成。并回答问题。

  (3)学生展示画图结果,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当数据较大时,每格代表的数据也应该相应增大。如(3)可以表示10个单位。

  (三)巩固练习

  1.P97 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订正

  2.P99 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订正

  教师指导:因为周末销售量增加,因此好的建议是,周末进行促销活动,增加销售量。

  (四)拓展延伸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

  1格表示2个单位

  1格表示5个单位

  1格表示多个单位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统计》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了解相应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简单分析数据等统计活动,了解数据处理、分析的大体过程,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会数据蕴含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应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并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喜欢看电视吧,想一想,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呢?

  学生交流后提问:为了调查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类型,你会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说说你的方法。

  学生交流呈现自己的记录方法,教师稍作评价。

  (学生的意见可能有数数、用不同的符号记录、画"正"字记录等。)

  2.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张丽华同学用画"正"字记录的记录表:

  谈话:除了可以用画"正"字的记录表进行记录?你觉得还能用什么方法表示出这里的数据,就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最喜欢每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

  引入:要清楚地表示收集的数据和结果,就需要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收集的数据。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记录数据方法,展示之后引出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更清楚地表示数据,让学生对这两个新事物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进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统计表。

  提问:这种统计表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统计表中填出的数据表示什么?

  学生根据引导,从上到下观察统计表,了解统计表的`各个部分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说明:完整的统计表需要有:

  (1)反映统计内容的标题和日期,表示统计的什么、注明什么时候统计的,这里标题是"某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表";

  (2)要有和收集数据相对应的统计项目,这里的统计项目有"科普类、综艺类、动画类、体育类"几项,还有"合计"栏;

  (3)表示的数据,这里表示的是"人数"。

  2.引导:你能根据前面记录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吗?请大家完成在课本上。

  学生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的统计表是怎样填的,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分别是多少?

  (呈现学生的统计表交流、检查,注意填表日期)

  追问:表里的合计数是怎样计算的?

  说明:合计数既能反应总人数,又能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3.除了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我们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出示条形统计图。

  引导:观察条形统计图,这张条形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提问: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据的?

  追问:这幅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表示几个人?是怎样确定直条高度的?

  说明:完整的条形统计图需要有:

  (1)反映统计内容的标题和日期,这里标题是"某班向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2)一般在统计图的横向底线和纵向左边线上分别表示出项目和数量,这里沿横向底线表示项目,沿纵向左边线是表示数量的刻度,这里每格高度表示2人;

  (3)用直条表示数据是多少,直条长度要根据左面数量的刻度确定。

  4.根据题中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在课本上画图,教师巡视、指导,强调画好直条后要把数字写直条上方。

  【设计意图:本节课学生初次接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根据手机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首先需要了解简单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和表达数据的方式,否则会影响学生在统计表里和统计图上正确地表达数据。因此教学设计展示统计表和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一张统计表和一副统计图要"有哪些要求""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怎样表示数据的",了解其结构好数据表达,使接下来自己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具有知识基础。】

  5.小结方法

  提问:回顾填写统计表和完成统计图的过程,你觉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根据填表、画图的经验说一说要注意的地方。

  指出:在统计表里表示数据,一要注意正确填写每个项目的数量,二要注意正确计算合计数。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数据,一要看清各类项目的位置。在对应的位置上表示相应的数据:二要根据每格表示几确定条形画多高,准确表示数据;三要在直条的上部标出表示的数量、不管是统计表还是统计图,都要注明统计的日期。

  6.分析数据

  提问:从这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里,你还能知道些什么?人数最多的和人数最少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说明:从统计表和统计图里,除了可以知道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各有多少人,还能知道最喜欢哪几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比较多,最喜欢哪类节目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哪类节目的人数最少,喜欢不同类节目的人数相并多少等。所以统计可以知道许多想知道的信息,不同的统计又可以知道不同方面的信息。在学习、生活里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想要了解哪方面的信息,就可以收集数据,用统计表或统计图表示出结果,并进行分析。

  7.回顾、反思。

  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认识了什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互相说一说。

  小结:统计表是用表格呈现数据的,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呈现数据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多少,而条形统计图能更直观、更形象地表示数据。

  三、巩固练习,统计实践

  1.完成"练一练"。

  出示题目要求,理解题意。

  讨论: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调查,怎样表示调查得到的数据。

  组织交流:说说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各小组按要求开展调查活动由组长负责,小组成员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每位同学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在组内检查、核对记录的数据,全组统一结果

  全班汇总记录的数据,学生根据调查的结果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引导: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

  交流:通过统计,你了解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哪些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自己班里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统计数据的过程:收集数据、汇总数据、填统计表以及画统计图,通过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再次熟悉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结构和数据表达。】

  2.完成练习七第1题。

  读题后提问:统计图的纵轴、横轴各表示什么?纵轴上1格表示多少?

  交流:第1题统计的什么内容,你了解哪些数据?哪天用水最多,哪天最少?

  除了星期六和星期日外,每天的用水量大约多少吨?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说明可以看这五天每天的用水量,大多数是11吨,其余比它多点或少点,所以可以说大约11吨,也可以说成大约10吨)

  根据统计结果,你还能想到些什么?

  四、课堂总结

  总结收获。

  引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对于统计,你有哪些体会?

  指出:我们这节课,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知道了它们各由哪些部分组成,学会了根据收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明白了统计表填数表示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据,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相关信息,便于我们分析向题。知道条形统计图除了能表示出数据,还可以更形象反映各项数量的多少。在日常生活里,有许多内容都可以统计,经过统计的数据是可靠的,能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一定的信息和情况,因此当要了解什么数据时、就可以用统计方法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留心身边事物,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统计表--填数表示

  统计图--直条表示直观形象

《统计》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P126~ 12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做出合理推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在读图、比较和分析中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统计带给人们的帮助。

  教学重、难点:

  1、会分析发展趋势,通过分析能进行简单预测,掌握统计图的绘制方法,理解图例的作用。

  2、会分析发展趋势,通过分析能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统计表,引入。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明山区踢毽跳绳比赛就要举行了,我们学校也开始了运动员的选拔工作。我班的郝听与马玮泽同学也在被选之列,体育田老师将郝听和马玮泽两位同学最近两星期踢毽的测试成绩记录如下:(课件)表略

  你从表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图、表对照感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板书:折线统计图数量增减变化)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对比感受,发现问题

  郝听与马玮泽两人哪天的成绩相同?哪天两人成绩相差最多?你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吗?(学生回答:不能或不容易)

  那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引导学生说出将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

  要合并成一个统计图,简单(课件演示两个统计图合并在一起的过程)。现在可以了吗?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合并在一起的统计图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如:

  ①、统计图的标题。(改为:郝听、马玮泽两名学生近两周踢毽测试成绩统计图)

  ②、统计图的图例。(统计图中的折线全都是实线,很难进行区分,所以我们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同一支笔可以用虚线和实线做区分。为了告诉看图人每一条折线所表示的对象我们需要事先确定谁用什么线表示,我们把它叫做图例,写在统计图标题的下面。)

  2、完善课题、区别比较。

  好了经过大家一翻周密的思考,我们已经把这两个统计图合并好了,谁来给这种新的折线统计图取一个恰当的名字?(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组织学生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比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具有的新的优点

  3、分析预测。

  现在你能回答刚才老师提问的.问题了吗?

  问题:

  (1)郝听与马玮泽两人哪天的成绩相同?哪天两人成绩相差最多?(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学生到前面来指出)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郝听和马玮泽的成绩分别呈现什么变化趋势?谁的进步幅度大?(郝听和马玮泽的成绩都呈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郝听是稳步提高,马玮泽是忽高忽低。)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请学生用手势表示忽高忽低的动作。

  (4)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吗?为什么呢?

  4、小结。

  三、应用实践、拓展延伸

  1、走进生活

  学生展示交流生活中收集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从中发现并解决统计图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2、实践尝试

  宏宇电器20xx年1-9月两种品牌彩电月销售量统计如下表:

  表略

  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①、反馈学生画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同桌进行互评。

  ②、投影出示学生的作品。

  机动:

  2)、根据统计图中得到的直观信息回答问题

  ①、哪个月两种品牌彩电销量相差最小?

  ②、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如果你是商场经理,这个统计图对你有什么帮助?为什么呢?

  看来复式折线统计图对于商家的作用还真不小呢!

  那你觉得学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对于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会有什么帮助呢?(大家说的都很对,其实,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比如:股票走势图、心电图等等学会了它,我们就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了。)

  四、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统计》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中和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中1格代表1个单位。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

  1.根据实例,读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准备:

  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读懂纵向统计图

  1.会看统计图。

  师:这是育才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统计图和你们以前接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会发现:

  (1) 现在的统计图中有很多的直条。

  (2) 在统计图的左边还有许多数。师:你知道统计图中的直条和左边的数各表示什么吗?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说明:图中的直条表示喜欢各种电视节目的人数;图中左边的数的意义是:1格代表1个单位,在这里1格代表1个人,2格代表2个人

  2.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师:这个统计图告诉了你什么?

  (1) 学生独立思考。

  (2)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 最后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可能会从图中看出:喜欢卡通片的人数最多,有12热;喜欢看歌舞片的人数最少,才4人;喜欢看新闻和喜欢看电视剧的人数同样多从图中还能计算出一共统计了39个人。

  3.延伸。

  师:根据统计图表中的信息,你又想到了 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给统计图起名字。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统计图,你认为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1)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名字。

  (2) 教师指出:因为这种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高矮表示数量的多少,所以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条形统计图。

  5.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1) 学生说一说用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有哪些优点。

  (2) 教师总结: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只管得看出数量的多少,一目了然。

  二、读懂横向统计图

  1、条形统计图可以是横向的。

  师:这是育才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这副统计图和第一副比较,又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第一副统计图是直条是竖着的,第二副的直条是横着的 教师肯定:条形统计图也可以是横向的。

  2、会看横向统计图。鼓励学生自己说一说横着看、竖着看各表示什么。

  3、从图中获取信息。让学生与同伴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4、讨论。

  师:如果我们班要组织单项体育竞赛,你认为组织哪项比赛最受欢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当他们的意见不一致时,使学生体会到通过统计有助于做出决策。

  三、读懂统计表

  1、会看统计表。

  师:这是某地安装电话情况的统计表。你们知道这个统计表中的第一行和第二行各表示什么吗?

  (1) 学生自由发言。

  (2)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年份,每隔5年统计一次,而第二行表示这个地区安装电话的部数。

  2、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分析。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分析,学生会感到比较捆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出简单的分析:如1985年安装的电话很少,只有18部,以后每五年统计一次,电话数量逐年增加:1985到1990年增加142部;19901995年增加190部;19952000年增加950部,远远高于前些年的增长速度。

  3、估计。

  在学生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简单分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表中组数的变化情况估计一下现在可能有多少部电话。

  四、课堂总结

  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教师给予评价。

《统计》教案12

  【教材分析】本课时我们学习统计表和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能清楚的看出统计的结果。

  【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初步认识了简单的统计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 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2、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教学难点】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 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以前认识过条形统计图,谁来简单的描述一下条形统计图有几部分组成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学生轻声阅读"你知道吗?"

  读完后,交流,主要要明白:

  (1)有89个成员国

  (2)确定的方式有2个。一是超过半票的直接当选;二是没有超过半票的时候,最少的会被淘汰。

  追问:89个成员国超过半票是多少票?5个国家一起竞争,需要多少次的'淘汰?

  二、教学新知识:

  教学例题:

  1、出示课件例题图:20xx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代表投票决定20xx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城市。在第一轮投票中,五个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如下图。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比如具体的5个城市以及相应的得票情况等。)

  这些数据使你想到了什么?

  (根据评选规则,没有出现超过半数的情况,虽然说上海的票数是最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波兰将淘汰了……)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甚至可以问:89个成员国都投票了么?你可以怎么知道?

  引导学生把图里的5个数据加起来,得到84票。问"84票"说明了什么问题?)

  质疑:这张条形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认识的有什么不同呢?

  2、预测一下,波兰被淘汰之后,接下来哪个城市也可能被淘汰?

  读试一试,看一下,自己的预测正确吗?

  3、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4、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老师边说边制作

  学生练习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注意规范学生画条形时的步骤:

  (1)确定高度,并标上数据;

  (2)画框,连成一个条形;

  (3)画阴影

  学生继续完成,并交流检查。说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些什么?

  最后提醒:完整的统计图还要有图名(已有),制作时间等,所以要填上时间:20xx年12月

  5、教学"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学生独立完成

  要提醒学生注意: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区别

  画完统计图后问:你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么?

  四、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查资料,了解我国的长江、黄河、珠江和淮河四条河流的长度,再把统计图绘制完整。

  长江6300千米,黄河5464千米,珠江2214千米,淮河1000千米

  教学后记: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学生会把数据整理成统计表,制成条形统计图,根据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会分析条形统计图。但在设计练习时,要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统计》教案13

  教学内容

  1、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

  课时安排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

  2、求平均数2课时

  第一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1)

  教学内容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统计》教案14

  活动目标

  在用圆点记录的基础上,学习使用数字记录统计结果。

  愿意参与统计活动。

  活动准备

  教师自制统计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通过观察,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请幼儿观察小朋友穿着什么样的鞋子。

  教师将幼儿观察到的鞋画在黑板上,如皮鞋、布鞋、凉鞋等。

  用圆点记录统计结果。

  教师:如何知道穿每种鞋的小朋友有多少?

  引导每个幼儿在自己穿的鞋的下面画上1个圆点,然后点数每种鞋下面圆点的数量,统计出穿每种鞋的幼儿的人数,最后用数字表示出来。

  自制统计表格。

  请幼儿细致观察班级小朋友穿着的服装,引导幼儿自制统计表格,在自制的表格中记录自己对服装统计的结果,表格所设项目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自定。

  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统计的结果。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展示并交流自己设计的统计表格。

  提示本活动的.重点是指导幼儿在用圆点记录的基础上,学习利用数字进行统计。引导幼儿理解实物数量、圆点数量与数字表示的数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日常生活渗透鼓励幼儿统计自己感兴趣的物品。

《统计》教案15

  计划思绪

  孩子们进入中班后,对自我有了更进一步的熟悉,喜好凭据本身的喜欢来自由选择一些事物或做出某个决议。本次运动先生连系“我喜好吃的食品”这一主题,让孩子们在自立选择的愉悦气氛中感知统计的差别要领,积聚有关统计与记载的履历,体验运动的快活。

  运动目的

  1、对统计运动感爱好,开端形成少数听从多半的法则意识。

  2、勇敢选择和思索,并实验用统计的要领办理生存中的题目。

  3、凭据本身的选择举行记载,积聚有关记载、统计的履历。

  运动预备

  1、履历预备:具备肯定的点数本领;幼儿手工制作已有开端的统计履历。

  2、质料预备:什物图片、磁铁、黑板。

  运动历程

  1、谈谈本身喜好吃的.食品。

  2、选择本身爱吃的食物种类,实验用多种要领统计人数。

  (1)评论辩论:“有什么措施可以知道每种面点有几多人喜好吃?”

  (2)选择要领,统计出每种面点喜好的人数,找出喜好人数最多的生果。

  (3)用差别的要领统计出选择人数最多的食物种类(蔬菜、杂粮)。

  3、小结:“在各人看法差别时,就可以用统计的要领,知道大多半人的设法主意,少数人听从多半人。”

【《统计》教案】相关文章:

《统计》的教案03-04

《统计》教案06-28

《统计》大班教案04-24

《简单的统计》教案08-25

《统计与概率》教案07-21

《统计》单元教案11-09

《统计》数学教案06-24

《统计》的教案15篇03-04

《有用的统计》大班教案06-01

有用的统计大班教案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