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应用题参考教案

应用题参考教案

时间:2024-04-04 08:02:1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应用题参考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应用题参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应用题参考教案

应用题参考教案1

  教学目标

  (一)正确使用中括号,进一步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和文字题的能力。

  (二)通过观察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难点:正确使用中括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小括号及中括号的作用。

  2.2+7.8-0.9×0.5。

  (1)说出上题的运算顺序。

  (2)如果想先算7.8-0.9怎么办?(加括号,算式成为:2.2+(7.8-0.9)×0.5。)

  (3)如果想先算2.2+(7.8-0.9)又该怎么办?(加中括号,算式成为:[2.2+(7.8-0.9)]×0.5。)

  (4)小结:①小括号、中括号有什么作用?(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②中括号与小括号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在使用了小括号以后,还需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就要在小括号的外面使用第二重括号:中括号。)

  2.口述算式并说出结果。

  (1)3.7与6.5的和;

  (2)5与3.291的差;

  (3)100与0.075的积;

  (4)25除以5;(5)25除5;

  (6)30个0.5的和;

  (7)21除以42的商的一半;

  (8)2.5乘以4的积除以10;

  (9)10.2的5倍减去7的差;

  (10)7.8与2.2的和除以5。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5: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列综合算式。)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

  ①这题最后求什么?(求商。)

  被除数是什么?除数是什么?

  ②根据题意“缩句”。

  积去除12,求商。

  ③写出关系式:

  (3)学生列式并计算。

  12÷[(2.4-0.48)×5]

  =12÷[1.92×5]

  =12÷9.6

  =1.25。

  提问:①算式中为什么要加中括号?(根据题意, 12是被除数,除数是(2.4-0.48)×5所得的积。由于需要先算出除数,而这部分算式中已有小括号,所以还要在小括号的外边加上中括号。)②不加中括号行不行?(不加中括号不行,因为如果不加中括号,就不能先算出积了。而要先算出12÷(2.4-0.48)的商,这样不符合题意。)

  (4)练习:列出综合算式。

  ①5.1减去1.8加上0.2的和与0.5的'积,差是多少?

  ②最大的一位纯小数与最小的一位纯小数的和,除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③7.5加上5的和乘以8,所得的积去除5,商是多少?

  ④12.4乘以0.8的积,减去9除1.44的商,结果是多少?

  订正:

  ①5.1-(1.8+0.2)×0.5;

  ②(0.9-0.1)÷(0.9+0.1);

  ③5÷[(7.5+5)×8];

  ④讨论哪个算式正确?

  (12.4×0.8)-(1.44÷9)(×)

  12.4×0.8-1.44÷9(√)

  思考:

  为什么第②小题要用两个小括号,而第④小题不能用小括号?(因为第②题如果不用两个小括号,就不能先算差与和,只能先算商,这样不符合题意。而第④题不用括号,也先算积与商,这时就不必使用小括号。)

  (5)小结:

  解答文字题时,必须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出综合算式,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时,必须使用小括号或中括号。

  2.学习例6:

  一个工程队铺一段公路,每天上午工作4.5时,下午工作3.5时。如果按每时铺路48.5米计算,这个工程队一天共铺路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1)学生分步解答后讲解。

  解法1:

  ①上午铺路多少米?48.5×4.5=218.25(米)

  ②下午铺路多少米?48.5×3.5=169.75(米)

  ③一天共铺路多少米?218.25+169.75=388(米)

  解法2:

  ①一天共工作几时?4.5+3.5=8(时)

  ②一天共铺路多少米?48.5×8=388(米)

  答:这个工程队一天共铺路388米。

  (2)用综合算式解答。

  解法1:

  48.5×4.5+48.5×3.5

  =218.25+169.75

  =388(米)

  解法2:

  48.5×(4.5+3.5)

  =48.5×8

  =388(米)

  (3)比较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讨论得出: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乘以这两个数。符合乘法分配律。

  (4)小结:

  第二种解法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因为需要先算和,如果不加括号,只能先算积,而后算和,所以必须要加小括号。)

  说明:在解答应用题时,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也应添上括号。然后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巩固反馈

  1.P43:2。

  (1)先分步计算。

  (2)用文字叙述出题目的意思:

  ①78除以4.01加上2.72减去1.53的差所得的和,商是多少?

  ②4.01加上2.72减去1.53的差,所得的和去除78,商是多少?

  (3)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

  2.P42“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订正。

  (1)[20-(5.35+2.15)]×0.4;

  (2)0.90×3+0.60×3和(0.90+0.60)×3。

  思考:

  例6及“做一做”第2题为什么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例6的每份数相同,做一做第2题的数量相同,所以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说明:如果相乘的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就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

  3.选择正确算式填入( )内。

  (1)小明买了5本练习本4.50元,5本田格本2.50元,每本练习本比每本田格本多多少元?

  ①4.50÷5-2.50÷5

  ②(4.50-2.50)÷5

  正确的算式是( )。

  (2)第一小队7个人,共摘苹果31.5千克,第二小队5个人,共摘苹果31.5千克,第一小队平均每人比第二小队平均每人少摘多少千克?

  ①31.5÷5-31.5÷7

  ②31.5÷(7-5)

  ③(31.5+31.5)÷(7-5)

  ④31.5÷7-31.5÷5

  正确算式是( )。

  4.课后作业:P43: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正确地使用括号。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括号,复习中通过改变运算顺序的练习,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括号的作用。

  较复杂的文字题是由简单的文字题组合而成的,因此首先复习了加、减、乘、除的意义,以及它们不同的叙述方式,为解答较复杂的文字题做好铺垫。

  例5的教学采用“缩句”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题意,先明确求商,再分析,找出被除数和除数,并要求学生写出分析过程,明确解题思路。在学生列式解答后,重点提问“为什么要加中括号”。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中括号的使用方法。

  例6则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看到括号和运算顺序的关系。并通过对例6和“做一做”2的分析,得出如果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则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的规律。

  练习中的选择题将乘法分配律扩展到除法,并明确只有除数相同时,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略)

应用题参考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种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对两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清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3、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选择最佳解题方案。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说一说、

  “一个缝纫组运来98米布,做儿童服用了48米,做婴儿装用了45米,还剩多少米?”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动笔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课堂巡视,然后请两名学生板演(每人一种方法)

  学生甲 98-48=50(米) 学生乙 48+45=93(米)

  50-45=5(米) 98-93=5(米)

  学生解答后,教师可请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刚才这道题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进行了解答,很好!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一般只要求同学用一种方法解答,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方法的选择问题,就是选择比较简便的解答方法,怎样选择呢?下面请同学们研究两道题,请你分别选择一种简便方法进行解答、

  1、光明小学艺术小组做了96个风车,送给第一幼儿园16个,第二幼儿园38个,还剩多少个?

  2、妈妈给小红买了一双鞋25元,又买了一双袜子5元,给售货员50元,请你算一算应该找回多少元钱?

  经过认真思考审题后,大部分学生第一道题选择第一种方法解答,如下:

  96-16=80(个) 80-38=42(个)

  答:还剩42元、

  第二道题选择第二种方法解答,如下:

  25+5=30(元) 50-30=20(元)

  答:应该找回20元、

  学生解答后,教师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及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以加深对两种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识别能力,教师可再出一组题让学生独立选择方法做。

  3、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4、河里有40只鸭子,先上岸7只,又上岸13只,这时河里有多少只鸭子?

  教师要求同学全体动笔,列式计算解答、教师课堂巡视,尤其要照顾一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否也掌握了、最后请中、下等水平学生说一说解答过程、

  三、巩固发展

  1、食堂有38筐萝卜、午饭吃了9筐,晚饭吃的萝卜的筐数跟午饭同样多,还剩多少筐?(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请同学们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分别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如:学生可能做出如下几种解法、

  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对于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刚买了3支,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元钱?请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在课堂练习本上。

  同学们可能做出以下几种方法:

  学生完成后,进行订正,并请同学们叙述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同时在比较中指出解法二为最简便解法、

  四、比较沟通联系

  通过上述几道题的研究可让学生讨论一下两种解答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第一种解答方法是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即两次求剩余;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减去第二个数、第二种解答方法是减去两个数的和,即先求和,再求剩余、两种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回事,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其结果不变、这一知识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减法性质),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能力。

  五、试着做一做

  1、一支铅笔4角钱,一块橡皮2角钱,小华买了2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红有1元钱,要买3支,还差多少钱?

  3、看图解答下题。

  (想一想,怎样解答比较简便)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综合练习课,重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课堂设计从整体设计上注意: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在亲自思考解答中比较两种方法区别与联系进而加深和理解两种解答方法的算理和算法,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课堂设计用了四个教学环节完成上述任务,即,“做一做、说一说”,“设疑激发兴趣”、“巩固发展”、“比较沟通联系”,从而使学生在逐步理解、比较中强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应用题参考教案3

  教学目标

  (一)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自觉进行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难点:使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商店运来苹果20箱,每箱15千克,共运来苹果多少千克?

  (2)粮店运来大米1000千克,卖出35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3)修路队修路,每天修250米,修1000米需要几天?

  2根据问题写出相应的关系式。

  (1)还剩多少米没修?(全长的米数-已修的米数=还剩的米数。)

  (2)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要生产的零件总数÷做的天数=平均每天做的数量。)

  (3)剩下的零件要几天做完?(剩下的零件数量÷平均每天生产的数量=生产的天数。)

  (二)学习新课

  1引入谈话。

  我们解答过很多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及检验的方法。

  2学习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审清题意。

  ①默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摘录条件和问题。

  ③用线段图如何表示题意?

  学生试画线段图:

  (2)分数数量关系。

  ①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根据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可以得到已经做了多少套。列式:75×5=375(套)。)

  ②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什么条件?(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求出后3天做了多少套。)

  ③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样求呢?(计划做的套数-已经做的套数=剩下要做的套数。)

  (3)学生列式计算。

  学生讲解每步求出的`表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写出数量关系分析图:

  综合法:

  分析法:

  比较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综合法的分析思路是从已知条件推出所求问题;分析法的分析思路是从问题入手,找到所需要的条件。

  根据数量关系分析图列出综合算式。

  (4)检验并写出答题。

  检验方法:

  ①按照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依次重新检查列式和计算对不对;

  ②把得数当作已知数,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一步步地计算,看得到的数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如:看平均每天是不是做75套。

  试一试:还可以怎样进行检验。

  看原计划是不是做660套?(75×5+95×3)

  看已经做的是不是5天?((660-95×3)÷75)

  看剩下的是不是要做3天?((660-75×5)÷95)

  思考:这道题有几种检验方法?为什么?

  小结:检验时可把任意一个已知数作为检验的标准,所以题目中有几个已知数,就至少有几种检验方法。

  3小结解题步骤。

  根据例1的解题过程,说说解答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归纳总结如下:

  (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进行检验,写出答题。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P48“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500-50×4)÷5;

  (3)检验。

  2将上题改编为:

  (1)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平均每天浇60棵,还需要浇几天?

  (2)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平均每天比四年级多浇10棵,一共需要浇多少天?

  学生解答后订正,并分析数量关系。

  ①(500-50×4)÷60;②(500-50×4)÷(50+10)+4。

  3P50:4。

  (1)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2640-240)÷(240÷3)。

  (3)思考:

  这题与例题有何异同?(同:都是三步应用题;异:例题已知4个数。而这题已知3个数,其中240用到了两次。)

  4课后作业:P50练习十二: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对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进行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掌握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一步应用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新课前复习了一步应用题及根据问题写数量关系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为学习多步题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例题的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审题,可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也可用线段图表示。放手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掌握应用题的结构,使学生养成画图习惯,不断提高画图的能力。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进行分析。在条件与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找到解题思路,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解答后引导学生由多种方法检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分步:

  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

  (66-75×5)÷3

  =(660-375)÷3

  =285÷3

  =95(套)

  答:后3天平均每天做95套。

  综合法:

  分析法:

应用题参考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教学难点:解答问题时对速度和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准备:演示软件、实物投影机、幻灯机。

  教学过程

  开场白:

  同学们,过去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有关行程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在过去的知识基础上,把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为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现在我们把一些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一、复习铺垫:?

  口答:

  1、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65×4=260(米)

  提问:为什么这样求?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速度×时间=路程。并由学生说明:张华行走的速度是每分钟走65米,时间是4分钟,求一共走多少米?就是求张华所走的路程。

  2、李诚每分钟走70米,走了4钟,

  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

  二、新授

  1、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复习了一般的求路程的行程应用题,它是由一个物体运动完成的。下面我们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

  2、出示准备题:

  ①读题看演示,初步理解题意。

  问:题中告诉我们,张华和李诚是怎样出发的?他们行走的方向又是怎样?(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

  板书: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②边演示边带学生填写P58表格的数据,并分析数量关系。

  这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我们看看1分钟的情况(演示1分钟的情况)教师问:张华1分钟走60米,李诚1分钟走70米,那么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现在两人的距离是多少?怎样计算?下面请同学们按表中的四个要求填写2分、3分的路程变化情况。

  学生翻开课本第58页填写。(教师巡视)

  师生继续填写完这个表格,边演示边让学生回答2分、3分时的情况。填写完后,教师指表的第4列问:纵观此列,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缩短了1个60+70米)当两人距离为0米时,说明两人相遇了,这时他们用的时间都是3分钟。板书:相遇。问: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正好相等)。学生回答后板书: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两地间的距离。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他们所走路程之和正好等于两地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学习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书课题:相遇应用题。

  4、讲授例5。

  ①出示例5,教师读题,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问:小强和小丽是怎样运动的?(两人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也就是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两人怎样?(相遇在学校门口)

  ②启发学生学习第一种解法

  演示后提问:a、小强小丽走的路程各是哪一段?用色段表示。

  b、两人4分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相距的米数有什么关系?(正好相等)

  c、要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可先求什么?(先求两人到校时各自走的路程)再怎样?(将它们合起来)就得出时各自走的路程)再怎样?(将它们合起来)就得出两家相距的米数。

  指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5×4+70×4?=260+280?=540(米)

  问:65×4和70×4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要相加?

  ③启发学生学习第二种解法。

  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让学生列式计算。

  指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5+70)×4?=135×4?=540(米)

  问:65+70求出什么?乘以4表示什么意思?请讲出你的解题思路。

  相遇时,两人是否一共走了4个65+70米的路程呢?我们演示来验证一下。(演示)

  ④小结: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通常有两种解法:一种是先求出两个物体各自走的路程再将它们合起来求得总路程,另一种是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即是两人的速度和,再乘以相遇时间,就等于总路程。边说边板书: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学生齐读关系式。?

  ⑤学生看第58页的例5。

  三、巩固练习:

  1。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钟走54米,小龙每分钟走52米,经过5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订正答案。

  2。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让学生自选一种方法解答。

  3。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请一名学生读题,演示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也就说明两辆汽车背向而行,两辆汽车开出后有没有相遇?(没有)求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能用相遇问题的解法吗?(能)为什么?(因为甲乙两车每走1小时,两车之间的距离就拉开44。5+38。5千米的距离,3小时后,两车就拉开3个44。5+38。5千米的距离,也就是两车相距的米数。)

  小结:当两个物体同时从一个地方背向而行,它们的结果是相距,两个物体所走的路程的和等于两地间的距离,同样可以用速度和乘以经过时间,求得相距路程。

  4、思考题: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全班读题,演示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师说:求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可以把铁路分为两段,一段是甲开出1小时单独行驶的路程,另一段是两车2小时共同行驶的路程。

  还有不同的解法吗?师生共同分析不同解法。

  引深:如果甲车开出后2小时,乙车才开出,又该怎样列式呢?指一名学生列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行程问题,其中求路程的解答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先求出两个物体各自走的路程再将它们合起来求得总路程;

  二是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得总路程。

  五、作业:

  P61第1题,P62第12题。

应用题参考教案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三)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解答第二问时,找出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

  1.________,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2.________,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

  教师谈话:我们学习的应用题,都是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如果缺少一个条件就无法解答,必须根据所求问题和其中一个条件,找到所需要的另一个条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由学生读题、分析,列式并解答。

  15+7=22(只)

  口答:一共有22只兔。

  这是同学们学过的旧知识,把两种兔子的只数合并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只兔了。下面还有第二问。接着出示第二问。

  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启发性提问:

  (1)要想求学校现在共有多少只兔,问题中的“现在”指的是什么时候?

  (2)第二问只有一个条件能解答吗?缺少的条件往哪里去找?

  (3)怎样列式解答?

  相邻的两名同学互相讨论,全班交流,三个问题分三次讨论。

  通过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要求“现在”有多少只兔,指的是在学校原有小兔总只数的基础上,再添上又生的8只。(2)第二问只有一个条件不能解答,根据所求问题及知道的又生了8只,需要找到学校原来有多少只兔,而原来小兔的总只数通过第一问已经求出来了,是22只。(3)用22只再加上8只,就是所要求的现在小兔的只数。

  列式:22+8=30(只)

  口答:现在有30只。

  指若干名学生把解答第二问怎样想的说一说。

  2.出示例6

  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0

  人,到胜利街车站有7人下车,车上还剩多少人?又上来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指名学生读题。

  提问:这道题有几个问题?咱们先解答第一问。

  指名学生解答第一问,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从30人中去掉7人,就是车上还剩的.人数)

  30-7=23(人)

  口答:车上还剩23人。

  再解答第二问。

  提问:现在已经求出车上还剩23人,还知道又上来9人,能不能求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指名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用车上还剩的23人,和上来的9人合在一起,就是现在车上有的人数)

  23+9=32(人)

  口答:现在车上有32人。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有两个问题的应用题,这两个问题间有联系,在解答第二问时,其中一个条件要用上第一问求出的结果,所以叫做连续两问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把题目看清楚,不要把第二问漏掉。

  (三)巩固反馈

  1.半独立性练习

  课本中“做一做”的第1题:

  商店有8辆自行车,又运来25辆,一共有多少辆?

  全体学生在书上独立解答,订正后,老师稍加提示,解答第二问。

  已经求出一共有33辆,卖出10辆,还剩多少辆?

  全体学生在书上独立解答。

  课本中“做一做”的第2题:

  小华有25张动物邮票,送给同学8张,小华还剩多少张邮票?

  王叔叔送给他7张,小华现在有多少张邮票?

  第一问由学生独立解答,第二问指名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再独立解答。

  2.课堂独立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商店里运来45筐芹菜,运来的菠菜比芹菜多3筐。运来多少筐菠菜?卖出50筐菠菜,还剩多少筐菠菜?

  由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

  3.课后练习练习二:第2,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过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为今后学习两步应用题做准备。

  所以课堂设计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解答第二问时,怎样从第一问中找出所需要的条件。

  本节课的各个环节,都是围绕这一重点进行的。例如,教学一开始,安排了两道给应用题补充条件的练习,就是为本节课的重点打下基础。在学习新课时,重点放在怎样解答第二问,组织学生讨论,在全班交流。巩固练习环节中,在半独立练习时,由学生说出解答第二问的两个条件,再过渡到由学生独立解答。这样步步深入,逐步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了解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掌握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的解题思路。

应用题参考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借助画示意图解以现实为背景的应用题。

  2、让学生利用画图直观分析、探究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3、在教师引导下结合实际创造有趣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学习的信心。

  4、在《小组竞赛学习法》督促下,逐步引导学生自学 , 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分析例题 , 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难点:

  1、通过学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2、通过小组竞赛做题的竞争 , 慢慢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逐步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小组竞赛学习法》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创设悬念 提出问题。

  (上课的提前一天或周五下午,给学生每人一份学案,让学生充分讨论准备迎接小组比赛,后面备有学案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

  一、老师出示学案的答案(选做题暂不给答案 , 下课后,学生可用 U 盘烤走当参考),宣布评卷规则。要求:学案每做一题(不包括选做题),不管对错得 1 分,能作对的加一分,并会讲的再加一分,选做题做了并对且会讲的应加倍给分。 ( 选做题让教师讲解后再让学生讲的不加倍给分。

  小组组员之间先互帮互学对改答案,准备迎接其它组的检查。(大约用 20 分 -30 分钟,小组准备的越充分越好,若多数学生没准备好,可以再多给点时间让其准备,千万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准备不好的话,先不小组比赛,下节课才小组比赛也行),此时老师巡回抽查每组中学生的自学情况,根据情况调整互帮互学时间,对于都不会的问题,教师可以演讲让优生先学会,再帮助差生学会。

  二、小组推磨检查,一般每小组的前四名检查下组的.后四名,( 8 人一个组)。

  三、各组长统计分数并让被检组认可,教师统计各组分数, 对全班小组排列顺序,分数最低的小组起立向大家敬礼表示失败,(也可以对第一名小组奖励)教师把比赛结果记录在专用本子上,准备一周的总分评比。一周的总分数少的小组要替第一名小组打扫卫生一次。每周比赛结果也记录在专用本子上,准备一学期的总分评比。

  四、布置下节自学任务而结束本节上课。

  以下是备用内容

  学生自学内容 (就是学案)

  先给大家讲一个当代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故事,苏步青教授在法国遇到一个很有名气的数学家,这位数学家在电车里给苏教授出了个题目:

  问题 1“ 甲乙两人,同时出发,相对而行,距离是 50 千米,甲每小时走 3km, 乙每小时走 2km ,问他俩几小时可以碰面?

  苏教授一下子便回答出来了,你能回答上述问题吗?你能把解决的方法步骤写出来并给大家讲一下吗? ”

  请 同学们先画出示意图:

  再由图填空:甲乙相遇时,他们共行的路程为( )

  从路程的角度分析:甲走的路程 + 乙走的路程为( )

  从时间角度分析:甲走的时间 = 乙走的时间。

  如果 设甲、乙相遇时他们所用时间为 x 小时,此时相等关系:

  甲走的路程 + 乙走的路程) = ( )

  即甲行走的速度×甲行走的( ) + 乙行走的( )×乙行走的时间 = ( )

应用题参考教案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学会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两步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

  1.掌握两步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画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两次单位“1”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引新

  (一)指出下面分率句中的单位“1” .

  1.乙是甲的

  2.小红的身高是小明的

  3.参加合唱队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4.乙的 相当于甲

  5.1个篮球的价钱是一个排球价钱的 倍

  (二)口头分析并列式解答

  1.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华储蓄了多少元?

  2.小华储蓄了15元,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三)引新:刚才复习的两个题,同学们完成的很好,现在将这两个小题,组成一道题,你还会解答吗?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

  (出示课题——分数应用题)

  二、探索、悟理

  (一)出示组编的例题

  例2.小亮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1.思考讨论

  (1)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

  (2)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 ,又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

  2.汇报思路讲方法

  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看作单位“1”,可以求出小华储蓄的钱: .根据“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 ”,把小华的钱看作单位“1”,再标出小新的储蓄钱: .

  由此基础上试列综合算式:

  (二)巩固练习

  小华有36张邮票,小新的邮票是小华的 ,小明的邮票是小新的 ,小明有多少张邮票?

  1.分析数量关系,独立画图并列式解答.

  2.学生板演.

  (张)

  (张)

  答:小明有40张.

  3.综合算式

  三、归纳、明理

  用连乘解答的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思路是什么?”

  1.认真读题弄清条件和问题

  2.确定单位“1”找准数量关系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准“量”、“率”对应关系,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3.列式解答

  板书: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

  画图来分析,列式不用急.

  四、训练、深化

  (一)联想练习根据下面的每句话,你能想到什么?

  1.苹果的个数是梨的 .(如,梨是单位“1”;苹果少,梨多;苹果比梨少 等)

  2.修了全长的

  3.现在的售价比原来降低了

  (二)先口头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鹅的孵化期是30天,鸭的孵化期是鹅的 ,鸡的孵化期是鸭的 ,鸡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2.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下,小强跳的是小明的 ,小亮跳的是小强的 倍,小亮跳了多少下?

  (三)提高题.

  六年级有三个班参加植树,___________,二班植树棵数是一班的 ,三班植树棵数是二班的 倍,___________?

  五、课后作业

  (一)六年级同学收集了180个易拉罐,其中 是一班收集的, 是二班收集的.两班各收集多少个?

  (二)长跑锻炼,小雄跑了3千米,小雄跑的 等于小刚跑的,小勇跑的是小雄的 .小刚和小勇各跑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应用题

  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的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钱?

  教案点评:

  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谁和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求的是谁的几分之几,分数乘法应用题,小学数学教案《分数乘法应用题》。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分析能力的体现。是我们课堂的叫目标之一。

  这节课是分数应用题的第二节。学生已具备初步分析已知和找单位“1”的能力,但是增加了一个条件,并增加了一个数量。要利用已有的分析方法分步分析,才能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共同讨论中理解已知条件,有利于学生排除思维障碍。教师再配以线段图加深强化学生理解题意,以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和飞跃。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变换条件,有助于学生灵活分析,防止定势。

应用题参考教案8

  教学内容:课本第54页例3以及相应的“做一做”,数学教案-相遇问题应用题。

  教学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

  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30千米,5小时到达。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为什么这样求?

  ②. 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5小时。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为什么这样求?

  ③. 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30千米。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为什么这样求?

  问:从以上三道题中可看出什么数量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比较复杂,比如出发地点、行车方向、出发时间是相同还是不相同,运动的结果又怎样呢?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的内容。

  出示准备题:

  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390米

  60米

  60米

  70米

  70米

  张华

  李诚

  问:题目中“同时”是什么意思?(出发时间一样)

  出示下表,学生独立完成。

  走的`时间

  张华走的路程

  李诚走的路程

  两人所走的路程和

  现在两人的距离

  1分

  60米

  70米

  130米

  260米

  2分

  120米

  140米

  260米

  130米

  3分

  180米

  210米

  390米

  0米

  问: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又是多少?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利用教具演示)

  教师指出:像上面这样,运动方向是相向的、出发地点为两地的,出发时间的同时的,运动结果是相遇的,我们就把它称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板书课题: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

  2、教学例5: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相遇问题应用题》。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①.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说出已知什么,要求是什么?

  教师利用教具演示,画出意图让学生观察、思考:

  小强走的是哪一段?

  小丽走的是哪一段?

  他们到校所走的路程与两家相距的米数有什么关系?

  要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先要求什么?(先求出两人到校时各走了多少米?)

  怎样分步解答?(让学生口述每一步算的是什么,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65×4=260(米)

  70×4=280(米)

  260+280=540(米)

  怎样列综合式?(学生口述,并算出结果,教师板书。)

  65×4+70×4

  =260+280

  =540(米)

  答:(略)

  ②. 再引导观察示意图,启发另一种解法。

  问:他们两人每走1分,他们之间的距离靠近了多少米?[ 65+70=135(米)]到校时经过了几分?(4分)要求两家相距多少米,还可以怎样算?怎样分步解答?(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65+70=135(米)

  135×4=540(米)

  综合式:

  (65+70)×4

  =135×4

  =540(米)

  ③.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

  65×4+70×4 (65+70)×4

  想一想: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后求什么?第二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后求什么?

  议一议:这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不同,为什么得数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

  ④. 小结相向运动求路程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

  三、巩固练习。

  1.指导看书第58、59页,后练习第59页的做一做。

  2.看算式把条件或问题补充完整。

  ①. 小明和小华同时从大桥的两端相向走来,小明每分走50米,小华每分走60米,经过5分两人相遇。 ?算式:(50+60)×5

  ②. 甲乙两位同学骑自行车从东西两站

  甲同学每小时行20千米,乙同学每小时行25千米, ,东西两站相距多少千米?算式:(20+25)×3

  3.课本练习十四第1、2、3题。

应用题参考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32-5

  =6.5-5

  =1.5(千米)

  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

  (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三)引新

  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 小时)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

  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方法二: (千米)

  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

  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

  4、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教学例2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

  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 第一次+第二次

  2、列式解答

  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方法二:

  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

  4、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 、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一)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

  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 、这部书稿有多少页?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 ,第二次截去 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 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 吨、运来橘子多少吨?

  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 、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

  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答:,乙每小时行 千米、

  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答:这批水果有480千克、

  教案点评:

  教学程序安排紧凑,教学方法得当,语言简炼,重点突出,整体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儿童特点。

应用题参考教案10

  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六月吗?……

  刚刚听了这么多的小朋友发言,老师真是替六月感到高兴因为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喜欢他。

  一情境引入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了喜欢六月,其实老师也喜欢六月,你知道为什么吗?

  ……

  天气热了,我们可以吃……,

  那我们小朋友在学校里能不能吃冷饮?(不能)

  那我们靠什么来解渴呢?对呀,可以喝纯净水。

  师:我们小学的小朋友一天大约可以喝掉几桶纯净水?

  那我们想想看,明天送水的叔叔会给我们小学送来多少桶纯净水呢?现在老师再告诉你,我们小学原有纯净水某某桶。

  师:看着这三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没有人说出来的话,教师可以这样引:那如果根据这三个条件,请你编应用题的话,你打算怎么编呢?)

  二、新授课

  (一)、根据情境编题并解答。(例题)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编题。

  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题目补充完整。

  请学生把题目齐读一遍。

  师:看到这道题目,你打算怎么来做呢?

  ……

  师:刚才有些小朋友都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那我们来看题。

  师:根据一、二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求什么?(板书:吃了某某桶水之后,还有多少桶水。)算式会列吗?请写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反馈,并且提问算出来的数表示什么,你为什么用减法来做?

  师:那么根据第三个条件我们又可以求出什么?(板书:现在有纯净水多少桶?)

  算式怎么列,请写在自己本子上。反馈,并且提问算出来的数表示什么,你为什么用加法来做?

  师:这道题目做好了没有?还漏了什么?集体口答一遍。(板书:现在有纯净水某某桶。)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一起把这道题给做出来了,那哪位小朋友来回忆一下,刚才这道题目我们是怎样做的?

  (二)看图编应用题并解答。(尝试)

  1、师:我们有些小朋友呀嘴特别的馋,在学校里喝纯净水觉得还不解渴,放学一回到家里之后,就去开冰箱,小朋友猜猜看,他会去干嘛?

  师:老师这里就有一些棒冰,

  那你想一想,这题该怎样编成应用题呢?

  (几个同学反馈之后,同桌在互相讲一讲。)

  教师出示题目(小明家原有棒冰11根,买来了8根之后又吃掉2根,现在有棒冰多少根?)请小朋友齐读一遍。

  师:这题你打算怎么做呢?

  师:这题是用几步计算的?想一想第一步应算什么?

  学生自己做题,教师巡视。

  反馈。并及时提问:第一步算出来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或减)来做,第二步算出来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或减)来做?

  2、刚才有些小朋友编了另外的题目,请看(小明家原有棒冰11根,吃掉2根后,又买来了8根,现在有棒冰多少根)

  师:这题你们会不会做呢?(学生独立做题,反馈并适当的提问。)

  (三)直接做文字应用题(加强练习)

  师:我们出了喝纯净水、冷饮解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东西来解渴?(引出水果)

  老师这里就有许多的水果,我们要不要去看一看。(出示水果图,有超级连接)

  师:有这么多的水果我们先看哪种水果呢?

  (题目:1 商店有苹果67千克,卖出32千克后又运来50千克,现在有苹果多少千克。

  2 超市原有西瓜50个,又运来32个之后卖掉了48个,现在超市有西瓜多少个?)

  (四)编题

  A 12+5-8

  师:刚才我们做了几题有关水果的题目,那你能不能根据这个算式也来编几题算式?

  B 任意编题。

  师:如果连算式都没有的话,你还能不能编这样的应用题?

  三、总结并出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编的题目都有一个什么特点?(板书:两步应用题)

  它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做的?(补充:加减法)

  师:这个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四、发展题

  师:课的一开始小朋友都说了,六月里有六一儿童节,所以小朋友都很喜欢六月,那你们知道九月十日是什么节吗?

  师:老师这里就有两位小朋友他们打算买鲜花送给老师,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请看:教师节那天,小红和小明分别买了6朵花,两人一共送给李老师4朵花,问他们一共还剩下多少朵花?

应用题参考教案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解答方法。

  2、通过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2+3、57 1、2

  1、4- +0、5 11、3-8、6

  ( + )12 (0、18+ )9 7、75- -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1班捐款105元,六年级2班捐款98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2)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1班48本,还剩多少本?

  (3)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

  (4)水果店有24筐苹果,要6天卖完,平均每天要卖多少筐苹果?

  (5)成绩展览会上要展出48本大字本,每张桌子上放8本,需要几张桌子?

  (6)五年级有学生136人,其中 是女生,女生有多少人?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样的.简单应用题。(板书:简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例1:某工厂有男工人364人,女工91人。这个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这道题有哪几个已知条件?

  问题是什么?

  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

  你为什么要这样回答?

  教师总结:

  这道题中,需要求的结果与两个已知条件直接相关。只要把两个已知数合并起来,就可以直接计算出结果。这是一道简单应用题。

  (二)变式练习。

  1、改变问题:根据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你还能够提出其他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

  ①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②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

  ③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2、改变条件:根据上面编出的应用题和列出的算式,你能够分别调换每一道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编成两道不同的简单应用题吗?

  ①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②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③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比女工多273人,男工有多少人?

  ④某工厂女工比男工少273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⑤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多少人?

  ⑥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女工有多少人?

  ⑦某工厂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⑧某工厂有女工91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男工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通过我们的编题,你发现了简单应用题的什么特点?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总结:从以上的编题可以看出,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而且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

  (三)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应用题参考教案】相关文章:

《连减应用题》教案02-02

自编加法应用题大班教案04-23

《自编加法应用题》大班教案06-08

编加法应用题大班教案通用02-21

《白杨》参考教案03-06

复习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案08-26

托班的参考教案03-03

怀念母亲教案参考03-03

数的整除参考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