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1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
二、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四、教时安排:
三课时
五、课前准备:
挂图、小黑板、布置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
1、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课后第4题中带点的词;
2、按“预习”弄清题意,给课文分段,起小标题;
3、再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分段,讲读第一大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情况
1、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简介导入: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掌握生字词;
2、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指导读准“允”“yun”不念“run”;要与“充”区别;指导书写“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
2、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
3、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4、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四、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1、齐读第一节,思考: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静。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意义。
2、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非常着急?
3、齐读4、5节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
4、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1)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2)指名口述过程
(3)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五、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
六、自学下两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第二、三大段,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搞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说说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二、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阅读思考:(小黑板)
1、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2、弄清每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3、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默读、思考
2、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质疑解难: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我们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几个重点讨论。(出示小黑板)
(1)谁为什么提出渑池会?
(2)赵王决定怎样?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3、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读11节,此时将相关系怎样?(和)
答(2):指名说(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答(3):指名读14节(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维护赵国尊严。)
答(4):(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4、弄清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齐读第15节蔺相如立了什么功?(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个故事。
1、学生小声自渎,思考总要求。
2、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互问)
归纳问题(出示小黑板)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2)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
(3)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3、小组讨论
4、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说读第16节(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答(2):指名说(蔺相如避着廉颇)为什么?指导读蔺相如说的一段话,体会他是为了赵国,心胸开阔。
答(3):(出示挂图)指名读第18节(诚意和好、勇于改过)
5、说一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结果中哪个词点了题意?(同心协力)
6、说说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见板书)
蔺相如为什么会机智勇敢、心胸开阔?(爱国)
廉颇为什么会勇于改过?(爱国)
7、 思想教育:我们平时,只有全班同学团结一心,才能把班级工作搞好。
五、练习:指名说原因、结果,然后同桌互说。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2
教学目标
1. 题文联系,理解课题。
2.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 初步了解课文写什么。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重难点:理解课题。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题,解题,介绍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故事《将相和》,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个成语来概括’
2.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七国方位草图》,简介时代背景。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āng)、答应(yī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完成作业本题1。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完成作业2。
(3)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理直气壮、负荆请罪、同心协力。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这些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4.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过渡句划分段落。
(1)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划出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并根据过渡句或过渡段给文章分段。(提示:过渡句、段一般往下分。)
5.利用过渡句及文中的关键句概括段意。(学生自己概括,交流、汇报。)
第一段写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以械换璧后,用计取回和氏璧并冒死抗争,然后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第二段写蔺相如在秦王以鼓瑟侮辱赵王后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第三段写蔺相如为赵国利益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而廉颇知过即改,负荆上门请罪,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6.启发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
7.完成作业本第6、7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个故事,了解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经过以及故事的结果。
2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1.听写生字及本课的成语。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同学们边看边想,将这部分内容分成四层意思,每层意思用两个字的小标题来概括。
(3)交流“骗玉”、“解难”、“智斗”、“归赵”。
(4)逐层讲读课文。
a.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你能用上“如果……就,如果……就”来说好吗?(学生自说。)
b.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你划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的句子,钻研一下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想好了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板书:愿意,如果……就,如果……一定,理直气壮,撞碎,举起等。)
c.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表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
d.指导朗读:指导学生用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的语气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两段对话。
c.故事的结果怎样? (板书:归赵。)顺势完成作业本第5题的.第1小题:蔺相如之所以叫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是因为___________。秦王之所以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是因为________。
(5)学生参照板书复述智斗经过。小结课文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了解“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重难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简要复述“完璧归赵”。
(2)启发谈话:秦国骗取宝玉失败后,不肯善罢甘休,因此又生一计。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二大段,了解这件事的起因、发展、高潮。
2.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大段,边读边思考:这一大段可分几层? 将每层的意思用两个字概括成小标题。[赴会(第11节),勇斗(第12~13节),返回(第14~15节)。]
(2)默读第一层,思考:秦王又生出什么计谋,目的是什么?蔺相如为什么决定赴会? (根据课文内容,用‘‘为了……”的句式回答。)板书:赴会。
(3)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是怎样和秦王作斗争的?请学生划出有关句子,仔细研读,想一想,蔺相如是靠什么在渑池会上再次斗败秦王的?板书:勇斗。
(4)齐读第15节,小结后板书:返回。
(5)让学生根据板书试说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教师小结本段内容。
3.独立阅读课文第三大段。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划分层次,列小标题。
不服(第16节)——回避(第17节)——和好(第18节)。
(2)重点研读蔺相如对手下的人说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蔺相如为什么要回避廉颇。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要负荆向蔺相如请罪?
(4)将相和好的基础是什么?
4.课堂练习:(出示“负荆请罪”幻灯片)想一想,廉颇向蔺相如请罪,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试写一片断。
5.作业:修改课堂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 复习字词。
2.简评人物,指导完成作业本第8题。
3.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 简评人物,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及本课的成浯。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导简评人物。
(1)同学问互说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细说人物简评与人物的品质特点两者的区别。
(3)学生试写人物简评(蔺相如、廉颇中任选一个),集体评议并修改。
(4)完成作业本第8题。
3.总结全文,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
教师边指板书边总结:“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赵秦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斗争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抓住秦王弱点,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为赵国立了功,因而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后来蔺相如以高尚品德感染厂廉颇,廉颇知过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3
1.解题。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这个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2.了解每个小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第一个故事讲蔺相如完璧归赵。
故事的起因是:秦国自恃强大,假意用十五个城换赵国的无价之宝——和氏璧。
故事的经过是:蔺相如到秦国向秦王献和氏璧,秦王对宝玉赞不绝口,但就是不提换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谎称和氏璧有毛病,要指给秦王看,借此骗回和氏璧,并用撞碎宝玉逼秦王答应交城。回到宾馆,蔺相如派人秘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故事的结果是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讲秦王和赵王渑池之会。
故事的起因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想在会见时侮辱赵王,侮辱赵国。
故事的经过是:蔺相如出谋,自己跟赵王前行,廉颇率军做好抗秦准备。在会见中,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以此侮辱赵国和国君。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人记录下来。
故事的结果是:赵王、赵国的尊严得到了维护。
第三个故事讲廉颇负荆请罪。
故事的起因是:蔺相如的职位升得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
故事的经过是:蔺相如为避免和廉颇发生矛盾,多次相让,并跟手下谈了相让的原因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这话传到廉颇耳朵里,他非常惭愧,于是负荆请罪。
故事的'结果是:将相重归于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3.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这三个故事各自都是独立完整的故事,有它们各自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从全文来看,这三个故事又是紧密相连,层层深入的。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在渑池会上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立了大功,理所当然受到赵王提升,职位比廉颇高,引起了廉颇的不服气,造成将相不和。因此,我们可以把第一、二个故事看做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很不甘心,就又设计借机侮辱赵王和赵国,这样就产生了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是第一、二两个故事的必然,蔺相如的步步高升,引起廉颇不满,有情绪就要发作,于是找碴儿,明白蔺相如用心后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4.如何看待廉颇这个人。
廉颇是赵国一名大将,为保卫赵国做出很大贡献。因为蔺相如高升不满是他一时糊涂,一旦认识到将相不和的危害,马上改正错误。这说明他是一位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的老将军。
5.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1)在熟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先讲将相之间产生矛盾,接着讲蔺相如处处退让回避,最后讲廉颇负荆请罪。
在复述时,应抓住将相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廉颇的居功自傲。讲到蔺相如的处处退让回避,绝不是害怕廉颇,他是考虑到将相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赵国。将相和,则国家安;将相不和,则国家危。表现出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好品质。讲到廉颇的负荆请罪,他在蔺相如言行的感化下,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主动请求责罚,反映出廉颇不失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老将军。抓住这么几点就能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顺序。
(2)既注意用自己的话复述,又注意引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在复述的时候,用自己的话,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引用书上的好词佳句,帮助我们丰富语言,提高表达的水平。
(3)复述时注意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来龙去脉,使故事完整,力求生动。
6.体会文章的写法。
(1)别具匠心的结构安排。
“将相和”这个故事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样三个小故事。这三个小故事各有中心,又密切联系,环环相扣,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2)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蔺相如面对秦王的言而无信,竟敢以死相抗,他不顾秦王的淫威,强迫秦王击缶,这些都说明为了国家的利益与尊严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了赵国的安危,不与廉颇计较,主动回避,反映了他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
居功自傲的廉颇,当他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足以看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将相和》说课稿02-20
【精选】小学语文《将相和》说课稿03-04
《将相和》小学语文说课稿12-05
《将相和》教案05-31
将相和教案09-17
将相和教案范文11-23
《将相和》教案最新01-28
语文小学六年级教案10-12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11-23
《将相和》教案精选15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