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

时间:2024-04-11 07:27:0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竹枝词”文学特色,了解双关修辞手法,体会本诗中谐音双关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探究本诗“谐音妙用”、“画面优美”、“乡土味浓、雅俗共赏”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了解双关修辞手法,体会本诗谐音双关表达的作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峡民歌视频)刚才看到的是三峡地区的一些民歌,其实在古三峡一带还有一种民歌,这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后来有文人非常喜欢,于是就仿照这种民歌形式填写了很多词,后来就演变为一种新文学形式,叫竹枝词。

  (播竹枝词概念幻灯片)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民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唐代诗人刘禹锡将竹枝词翻作新词,发掘升华为一种著名的诗歌载体,从而将“竹枝词”推向了艺术顶峰,盛行于世。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刘禹锡写的《竹枝词》。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播刘禹锡简介幻灯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政治上主张革新,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了解其基本意思

  1、师范读(播竹枝词诗歌幻灯片)

  2、生齐读

  3、生互相交流,明确诗意

  4、师具体解读诗意

  (过渡:刚才翻译过来,发现很多同学很有疑惑,这首诗既然是情诗,但后面一些句子实在让人捉摸不定,怎么又写了天气了呢?这个就涉及到本诗的一个特色,谐音双关,下面我们来详细探究)

  四、审美探究

  1、谐音妙用

  (1)关于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A、语义双关:借助词语的多义关系构成的双关叫语义双关。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1)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2)。方(3)拔一根,猴不胜(4)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选自《笑林》)溥仪登基

  B、谐音双关: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的双关。

  六、七、八、九,没食(十)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结婚送梨,意离婚之意,送东西别送钟,意送终之意,意即逝世。

  (2)分析本诗双关妙处

  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姑娘虽然早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而且边走边唱,似乎是对自己多少有些意思。这,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这个人啊,倒是有点象黄梅时节(就是每年的端午前后,正是江淮入梅时,接下来将是一个月左右雨不止的日子,所谓黄梅时节家家雨,这个时候应该是农历的五月)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捉摸不定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们东方女性的含蓄美,不像现在有些歌里唱的“死了都要爱,亲爱的你怎么不在我身边”。

  拓展:刘禹锡的竹枝词,用晴的谐音暗喻“情”。大概这也是一首较早的谐音竹枝词,后人在写男女恋情上常常用这种方法表达,甚至将一些方言、歇后语也入了诗。如元人倪瓒有一首竹枝词:

  心愿嫁郎郎不归,不及江潮不失期。

  踏尽白莲根无藕,打破蜘蛛网费丝。

  婚期快要到了,然而未过门的丈夫还没回来,这位少女带有迷惘埋怨的心情,做了三个比喻。说丈夫该回来不回来,不如江潮那样如期;说踏尽白莲池也寻不到藕(偶的谐音),说打破蜘蛛网费了丝(思的谐音)。这后一句可能是当地的歇后语。

  (3)体会诗意,分批朗诵

  找4个同学(2男2女),配乐朗诵并点评

  (过渡:同学们的诗歌把老师仿佛又带到了美丽的柳叶湖边,看,春风里,如丝如梦的柳条下,一个头戴金钗,双眼含笑,手挽着竹篮在湖边洗衣服的漂亮姑娘。她突然痴情地望着湖那边……)

  2、画面优美

  放歌曲MV《竹枝词》,并在视听感受中想像美好的画面,并让学生思考五分钟,写下一个美景片断(写意境散文,绘心中梦想)

  请同学念自己写的片断,并作点评。

  师出示一个片断:

  春光融融的岸边,青青的杨柳枝儿随着春风荡漾,不时轻抚过平静的江面。悠悠的听到江上的阿哥在唱着歌儿,如痴如醉!东边是阳光万里,西边确是春雨绵绵,说不是晴天吧,可却有太阳!

  3、雅俗共赏,乡土味浓。

  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这首诗,就吸取了巴土民歌的精华,我们可从土家族流传已久的情歌中,找到它的原始形态。土家族情歌有一首是这样唱的:

  你看天上那朵云,又像落雨又像晴。

  你看路边那个妹,又想恋郎又怕人。

  这两者相比,形式一样,内容相近,但仔细品味起来,自有文野之分,雅俗之别。竹枝词正是以俗为特色。历代许多优秀的竹枝词恰恰是淡语中有味,浅语中有情,俗语中含雅。

  五,复习诗歌,赛诗读诗

  小结: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对竹枝词这一文学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赛诗读诗的活动。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桃花潭水深千尺,……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高适《别董大》

  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友情诗句

  慈母手中线,……孟郊《游子吟》

  遥知兄弟登高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师北定中原日,……陆游《示儿》

  --亲情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诗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4课 第一教时 总第16教时

  一、旧知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读过的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指名背给大家听一听。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描写奏的诗。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简介作者。

  2、自读全诗,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读后检查。

  ⑴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⑵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⑶指名朗读,正音。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在小组内讨论诗歌中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分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3、全班汇报。你已理解了哪些词语。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小组互相讨论后集体交流。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次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

  1、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童年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同学们,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怎样?请说一说。

  五、作业

  1、把《村居》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一听。

  2、背诵。

  3、抄写词语。

  第4课 第二教时 总第17教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2、题目是什么意思,小组内讨论。

  三、自学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读诗并正音。

  2、逐句边读边想: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了,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3、分小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评议

  1、指名读。说说读的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2、交流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3、谁能说说句子的意思?

  4、看图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五、深化理解

  1、轻声读全诗,想想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2、为什么黄蝶飞入菜花中就无处可寻了呢?

  3、读了这首诗,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背诵。

  六、自读全诗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

  七、作业

  1、朗读,背诵。

  2、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暮春图,涂上颜色,比比谁画得最好。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3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自学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

  难点: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生字“蛱”,并会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3、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具准备】

  PPT课件:

  1《四时田园杂兴》配图

  2.诗人简介:范成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梁衡的《夏》,欣赏了夏天独特的美,那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来描写夏天的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分别看一看古代的两位大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夏天里什么样的景象。板书:(古诗两首)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我将带领同学们走进唐朝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

  二、齐读诗题,巧解题意

  1.请同学来读课题

  (教师指导:“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2.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

  1. 多媒体出示诗人简介: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人。他的诗题材广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写了田园风光和民生疾苦,较为突出。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教师指导:理解诗中描写的景象,梅子和杏子都成熟了,荞麦吐穗,油菜花开。这当然是夏天的景色了。)

  2.齐读(教师正音,指导学生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诗意,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教师重点指点下列词语

  麦花:指荞麦花。

  日长:指夏季里的白昼很长。

  篱落:篱笆。

  6.鼓励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教师指导:说整首诗的意思,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咱们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意思就更生动、更流畅。指名,同桌互相说说)

  7.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齐读)

  三、细读诗歌,深入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指名读,鼓励学生说出读了以后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是从什么地方得出这种感受的。

  (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我们好想到这种地方去接触大自然,放松身心,尽情享受。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形有色,好一派丰收在望的丰收景象。)

  3.品读第二句

  师:在这个季节里,人们都干些什么呢?村庄里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指名学生,读诗句三、四行,然后小组内交流。

  (诗中从侧面写出了农民辛勤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村里白天时行人很少。最后一句以“唯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

  4.升华感情

  师:初夏时节,田野里风光如画,农民辛勤忙碌,蜻蜓和蝴蝶在庭院里自由自在,上下翻飞。这样和谐美丽的田园风情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让我们也带着对这自然风光的热爱来朗读这首诗吧。(配乐读诗歌,读两遍)

  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

  四、拓展品读,自悟诗情

  1.教师出示《四时田园杂兴》之二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认真读一读这首诗,小组内合作交流,知道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劳动场面的,让我们感受一下忙碌的乡村生活吧。

  【板书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辨字组词。

  篱( ) 稀( ) 珠 ( ) 蜒( )

  离( ) 希( ) 栋( ) 蜓( )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肥:

  稀:

  三、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答案:

  一、篱笆 稀少 珍珠 蜻蜓

  离开 希望 栋梁 蜿蜒

  二、肥:果实硕大,饱满。 稀:稀少

  三、白天时间长,庭院篱笆边行人稀少,只有蜻蜓和蝴蝶在庭院中飞来飞去。

  【课后反思】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写的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的组诗,共六十首,本课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时节农村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及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四时田园杂兴》一诗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让学生了解了古诗的题目,了解作者的情况。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古诗中字词的意思了解了每一句古诗的意思。并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接下来再深入探究诗句的精妙之处,通过想象画面,朗读感悟等途径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这样让学生再去读学生就能够有一定的语气了,于是再加上范读和渲染,让课堂达到了最高潮,也使学生能够忘我的表演朗读,不知不觉中已经熟读成诵。

  在古诗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先让学生读,要读到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才行。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古诗所写的意思以及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此来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总之,我们要想尽办法让学生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学,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高涨,思维活跃,就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从而为以后的教学铺好路搭好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诗歌,弄清“遮 、翻墨 、跳珠 、水如天”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3、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当时的气氛。

  【教具准备】

  PPT课件: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配图

  2.诗人简介:苏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夏天是多雨的季节。很多时候,我们没有防备,雨就突然而至。同学们都淋过雨吗?你仔细欣赏过雨中的'景色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湖,和大诗人苏轼一起,来感受西湖的雨。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齐读诗题,巧解题意

  1.请同学来读课题

  (教师指导:从“六月二十七日”我们得到什么信息?一是了解了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时间,二是了解到当时是六月份,是夏天。“望湖楼”位于杭州西湖边上,傍湖而建。又名看经楼、先得楼。登临眺望,风景美不胜收。“醉书”就是说这首诗是诗人在酒后借着酒兴写的。)

  2.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

  多媒体出示诗人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景色?

  (教师指导:理解诗中描写的景象,“黑云”“白雨”大风忽起,而后是水天一色的美景。由此我们能想象到诗人描绘的是杭州西湖下雨前和下雨后的一段景色。)

  2.齐读(教师正音,指导学生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诗意,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教师重点指点下列词语

  遮:遮盖,遮蔽。

  翻墨:像墨汁的黑云在天上翻卷着。

  跳珠: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6.鼓励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7.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教师范读两遍,学生齐读)

  三、细读诗歌,深入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下雨时的景色我们经常见到,谁能描述一下呢?大家想一想,在描述雨景时,我们经常用到哪些词语?(乌云翻滚、暴风骤雨、倾盆大雨、雨过天晴)作者描写的景色和我们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吗?(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小组交流,汇报。

  (1)教师指名读,鼓励学生说出读了以后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是从什么地方得出这种感受的。

  (这是一场来势凶猛的雨,浓重的黑云像翻泼的墨汁,但还没有遮住群山,那白色的雨点好像是乱跳的珍珠,已经蹦到游船上来了。)

  (2)指导赏析这两个比喻句:诗人把“黑云”比喻成什么?把“白雨”又比喻成了什么?这样比喻的好处是什么?

  (黑云的静态和雨点的动态相对比,使我们感受到雨来得快,看到暴雨中西湖的美景。这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又烘托出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3.品读第二句

  师:这场雨持续了多长时间呢?雨后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学生,读诗句三、四行,然后小组内交流。

  (诗中一个“忽”字用得十分巧妙,突出了天色变化之快,将满天的云雨全部吹散,雨过天晴,望湖楼下的水面平静得如蓝天一般。)

  5.升华感情

  师:云翻、雨泻、风卷、天晴。短短的一首诗,却能使我们看出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仿佛置身其中,与作者一同在欣赏风云变变幻的西湖美景。我们想象那美好的画面,再来朗诵一下这首诗吧(配乐读诗歌,读两遍)

  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

  四、拓展品读,自悟诗情

  1.教师出示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潋滟--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

  ②方好--正显得美好。

  ③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④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2.认真读一读这首诗,小组内合作交流,想一想,这首诗描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板书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补充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

  2.卷地风来忽吹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出下面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三、填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就描写出天气变化的神速。

  答案:

  一、1.黑云翻墨未遮山 2.望湖楼下水如天

  二、比喻 对偶

  三、西湖急雨 雨过天晴 卷地风来忽吹散

  【课后反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和雨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按照六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分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一、提问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弄清题意,了解作者,为理解诗歌做准备。

  三、初读感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读本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四、细读探究,分析诗句的含义,感知诗人用词的精妙,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五、拓展学习,试读苏轼的另外一首描写西湖风景的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积累知识。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明显的不足是学生说得太少。学习古诗,必须注重学生说话训练。让学生说学习前对诗歌对诗人的了解,根据注释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然后说自己的体会。即使理解得有偏差也无所谓,教师指导纠正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兴趣会更浓。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尽量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可以与同桌互相说,也可以在小组内发言,还可以说给全班同学听。说,能促使自己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能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4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陆游、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教学《示儿》,教师可从陆游临终遗愿导入课题,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体会这位爱国诗人遗嘱的感人之深。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在这个基础上来读课文,对杜甫的“喜欲狂”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3、教学这两首诗,还是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可让学生参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从“悲”字学生可能体会到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4、这两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这一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教学时,可在学完两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可让学生补充朗读几首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思。

  词语注释

  示儿:告诉自己的儿子。示,告知。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万事空: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

  但:只。同:统一。

  九州:中国的代称。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无忘:不要忘记。“无”通“勿”,不要。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翁,父亲。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

  初闻:刚刚听到。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指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这里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初闻——忽闻无忘——勿忘放歌——高歌

  却看——再看即—就

  二、反义词

  无忘——忘掉不见——只见悲——喜无——有

  三、多音、多义字

  难句解析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两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两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两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诗人身在樟州,心已回到故乡。“即从”“便下”“穿”“向”这些富于时间紧促性和行为跳跃性的词语联系起来,势如飘风。

  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

  (1)但悲:只感到悲伤;九州同:全中国统一。

  死去元知万事空:本来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妻子:妻子和孩子;喜欲狂:高兴得要发狂。

  却看妻子愁何在:再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思考·练习3

  不同。《示儿》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表达了因祖国由战乱到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文章结构

  《示儿》是七言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讲究对仗。

  全文翻译

  《示儿》:人死去原知道万事皆空,只悲痛没亲见南北一统。南宋大军哪天北伐将中原平定,祭祀莫忘把喜讯告诉你父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忽然听说唐朝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刚听到这消息时我的眼泪湿透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白日里我要喝着酒放声歌唱,春天美好的景物伴随我回家。立即就要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襄阳,回到洛阳。

  学习要点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文章导读

  这两首古诗抒发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示儿》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临终时作的诗,相当于遗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诗人听到官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消息后,十分欢快,便写下了这首爱国的诗篇。

  中心思想

  《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教学设计示例

  15古诗两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相关文章:

语文古诗教案11-07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28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4-08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教案08-26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教案02-05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06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01-3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23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03-10

教案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