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知道三角形有三条高。
2。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3。了解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及特征。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
教学难点:了解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
教学资源:三角板、学生的学习单。
教学活动: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的高。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演示)。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高的有关知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高)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1。(边演示边说)如果我们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三角形高的画法:
3。你觉得三角形会有几条高呢?为什么?(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从三角形的每一个顶点都能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所以有三条高)请同学们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一名同学上黑板上演示画高。
4。认真观察三角形的高,你有什么发现?(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三条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互依存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相交于一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我们再来看直角三角形,你会以BC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吗?。(学生在学习单上画)。你有什么发现?(老师边演示边说: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BC为底,作高时,要从A点向它的对边BC作一条垂线,发现高与另一条直角边AB重合;如果以直角边AB为底,作高时,要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发现高与另一直角边BC重合,也就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如果一条是底,那么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它的高。以斜边AC为底,作高时,要从顶点B向它的对边AC作垂直线,发现高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
2。我们再来看钝角三角形,从钝角三角形的B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高在三角形内;从A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BC延长,高在三角形外;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AB延长,高也在三角形外。钝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因答可以是两个方面)一是从高的画法说;二是从发现说。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其中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并且相交于一点;直角三角形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而钝角三角形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奥运"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和体育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熟练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体育中的数学,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
教材分析:
教创设了"激情奥运"的情境,不仅使学生能综合的运用小数运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
一、师生交流,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哪个城市举行吗?
生:知道,在我们国家的首都北京。
师:对,这是属于我们全体中国人的骄傲。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我们国家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好成绩,体育健儿们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课件显示2004年奥运会金牌榜和我国体育健儿的风采。
师:大家观察,你能从这张表中得到什么信息?
.......
二、射击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1.初步交流。
师:雅典奥运会第一个比赛项目是射击,我国运动员杜丽获得可冠军,为我国赢得了第一枚金牌。
师:这一块金牌来之不易,相当的惊险,在打完第七枪时杜丽还落后第一名1.4环。我们来看最后三枪的.成绩。
课件出示射击比赛的情况。
师生交流比赛情况。
2.计算。
师:我们是赢了,赢了多少呢,我也觉得有必要算一下。
(随机选三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3.反馈评价。
4.评价记录。
5.谁拍的照片:
师:杜丽以0.5环的优势获得了金牌,为我国赢得了第一枚金牌。由于她的出色表现,记者纷纷为她拍照,你能看出下面四幅照片分别是哪位记者拍摄的吗?
(1)小组之间讨论。
(2)随机选一名同学谈谈自己的解决方法。
(3)安排五名同学分别扮演杜丽和记者,进行表演。
(4)评价交流,记录成绩。
三、男子110米栏中的数学问题。
师:在这届奥运会中,最受关注的运动员是刘翔,他赢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
课件显示前三名的成绩。
1.初步交流。
师:这是110米栏的决赛成绩,从这张图表中大家能了解到什么信息?
生:......
师: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相差了一定的时间,那我们能算出分别差了多少吗?
2.学生独立计算。
3、将比赛所用的时间从小到大排列。
4.哪一张是刘翔冲刺时的照片:
师:一位摄影记者记录下了冲刺的精彩瞬间,你能分析一下哪一张图片是刘翔冲刺时的照片吗?
(1)小组讨论。
(2)随机提问反馈。
5.跨栏间的距离。
师:在110米栏的塞道上也有很多数学问题。
课件展示110米栏的示意图。
师:中间这几段的距离一样长,长度是多少呢?
(1)独立尝试。
(2)随机抽查反馈。
(3)评价交流,记录成绩。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整理与复习的重要性。
2.能积极主动整理知识,并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
3.能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系统的复习空间与图形;
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是复习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知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回顾知识
1.创设情境:笑笑和淘气很高兴的跟我们在数学天地里共同学习,今天他们邀请大家到图形世界里游玩呢!
2.想一想:这学期在图形方面,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3.在小组里说一说。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二、分项整理复习,巩固方法
(一)三角形
1.我能行:独立完成105页第1题和第2题。
交流解决方法并相互评价。
汇报:
......
教师指导性归纳。
2.独立完成105页第3题。
同桌说一说哪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哪三根不可以,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汇报归纳: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3.拼图活动
(1)拼三角形
*用2块拼板,拼出三角形,小组交流拼法:
*用3块甚至更多的拼板拼出三角形,与同桌的比一比。
(2)拼正方形和长方形。
*你能拼出多少种长方形?
*小组讨论,如何用16块板拼出一大一小套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
(3)拼梯形和平行四边形。
*独立思考,用6块板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小组合作,用9块板拼出一个直角梯形。
小结:在拼图的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知识?
4.练习
(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均为30度,你知道这个三角形的第三个角是多少度吗?它是什么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AB=4cm,另一条边BC=6cm,那么边AC可以是多少厘米?
(二)观察图形
1.回顾并说一说:
图形的内容有哪些有趣?哪些有用?哪些觉得困难?
2.我最棒:
独立完成教材106页4题和5题。
3.反馈汇报: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情境,掌握和理解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星星。
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知识的途径,无非是自己去发现。学习知识既是接受过程,也是发现和探索的过程。教师应该以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为主,让学生自主探索。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其决策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所学知识点,实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知识
1.教师:今天我们来到数学游乐园,只要我们能够回答问题,就可以进入游乐园。各位同学,你们准备好了吗?
2.课件出示情境:
0.24 0.1 0.82-0.32 1.54 2.3 9.88-4.32
售票员阿姨:“只要小朋友能准确地计算出得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3.教师引导:可以口算,可以列竖式计算、还可以请教别人,等等。
4.学生计算,然后汇报结果。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曾说过:“好奇心和热爱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本环节通过游乐园的情境,贯穿教学各环节,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本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复习所学知识,选择适当的算法,并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弱势生适当的复习机会。
(二)提出问题
1、问题情境
教师:大家都答对了,那我们现在可以进入数学游乐园了。你们看,数学游乐园里有大象伯伯在称体重。我们来看看三位同学称的体重:(情境图)
笑笑 38千克
淘气 45.2千克
丁丁 33.4千克
2. 大象伯伯想要测试一下你们的数学能力:你能否根据下图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
3.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从中选择出本节课将解决的问题:(退位减法)
(1)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 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寻找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促进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探索算法
(1)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1. 学生列出算式:45.2-33.4=。
2. 老师:请大家去思考如何求出答案。
3. 学生独立探究算法。
4. 整个班级分享:学生1:我得到的答案是11.8。
(老师问:你是如何得出答案的?)学生1:我首先算出452-334得到118,因此45.2-33.4就等于11.8。
5. 老师:很好,不过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小数点位数相同。
学生2:我会把这个问题看成货币问题来解决。我会先从45.2元中扣除33元……
老师:你将生活经验应用到算术问题中,真是太棒了。
学生3:我可以用列竖式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你的方法很特别,能否上台与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算法?
学生3:(一面写在黑板上,一面讲解)我先写45.2在上面,33.4在下面,要注意小数位要对齐。然后2减4不够,就向前一位借1,变成12-4=8……最终得到的答案是11.8。
老师:谢谢你。
老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容易算呢?
(学生回答列竖式更容易。)
老师:好的,那么我们就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让学生变成知识的主人,并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入手,主动探究小数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算法的不同,并学会优化选择。)
(2) 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在课件展示问题及智慧爷爷的话“在小数末尾加上‘0’或去掉‘0’,小数仍然相等”后)
1、学生自主计算,教师指导观察。
2、请选出两名学生来演示计算。
3、指导学生自我评价。
(用PPT展示具体情境)
4、教师:在数学游乐园里,还有一个小朋友叫晶晶,他不太明白计算的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助他。
5、学生分组讨论:在进行列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当然没法减时应该如何处理?如果有整数怎么办?
6、小组讨论并记录结果。
7、学生向其他组展示结果并交流探讨。(着重强调智慧爷爷的建议)
8、教师做总结:在计算小数的减法时,需要根据小数点的位置进行对齐,不足时需要向前借一位。小数的末尾需要添加或删除零以保持位数不变。
(教师通过PPT进行板书)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总结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和应用
“有奖解答”
1、教师:现在我们来参加游乐园的“有奖解答”活动,看看哪个小组能获得最多的奖品。
2、出示P16的第一题。
(PPT上显示)
(1)看谁计算得最准确。
教师重点引导小组讨论小数的进位加法方法。
小结: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小数点需要对齐,当进位到十位时,需要向前进位一位。
3、展示P16的第二个问题。
新学期开始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她一共花了多少钱?
名称 单价/元
书包 32.50
文具盒 7.60
4、分发奖品。(将星星贴到荣誉榜上)
(通过“有奖解答”活动的情境,学生可以巩固新知,并引出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五、总结回顾
1、教师:我们今天的游乐园之旅结束了,你们能与大象伯伯分享今天的收获吗?
2、学生谈论他们的新收获。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进退位加减法。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的加减法不会再困扰你们。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成果,展示了“反思”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总结,加深理解,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教材第100、101页例l和"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数据整理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
2、使学·生知道绘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并学会看简单的计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人课题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统计一些数。例如,一个织布厂在一年中每月织布多少米,全年一共织布多少米,平均每月织布多少米,我们需要把它们统计出来。一个村或一条街道上有多少户人家,每户有多少人,全村或者全街道一共有多少人,有时候也需要进行统计。要能正确地进行统计,就需要学习一些统计知识。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简单的统计。(板书单元名称)为了学好统计知识,我们首先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投影出示例1。
提问:为什么要收集这些数据?表中的数据对反映情况来看有什么缺点?
指出:为了了解四一班同学对球类的喜爱情况,更好地组织球类活动,而收集了这些数据,但从表中,尚不易看出同学们最喜爱哪一种球类,因此需要把这些数据分类、整理,绘制成统计表进行分析。
2、学习数据整理的方法。
(1)提问:表中数据分为哪几类?用什么方法整理数据?
指出:从表中得知把数据分为乒乓球、羽毛球和足球三类。(板书)用划"正"法整理乒乓球、羽毛球和足球的数据。
教师边讲边板书,指导学生用划"正"法整理1-10号同学喜爱球类的情况。
乒乓球 正  ̄
羽毛球  ̄
足 球 下
指名一学生板演整理11~20号同学喜爱球类的情况,其他同
学自己划"正"字整理数据。
指名另一学生板演完数据整理情况,其他同学继续划"正"字
整理。
乒乓球 正正正
羽毛球 正  ̄
足 球 正 正
提问:谁来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样整理数据的?
指出:我们通常用划"正"法整理数据,看着收集到的同学喜爱球类的情况,逐个地在相应的球类后面划"正"字,以免遗失数据。
(2)算出喜爱每一种球类的人数。(教师板书:19人,6人,10人)
(3)绘制统计表。
投影出示一张完整的统计表。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张统计表由哪几部分构成?
教师边板书边指导学生编制统计表,先确定将统计表分成项目和人数两栏,再将项目分成三类。然后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再把各类数据填好
(如下表)。
四(1)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活动统计表
项 目合 计乒乓球羽毛球足 球
人 数 3519610
3、观察、分析统计表。
提问:根据表中的数据,大家明白了什么?
说明:
(1)有19人喜爱打乒乓球,有6人喜爱打羽毛球,有10人喜爱踢足球。
(2)四(1)班同学最喜欢打乒乓球,喜欢打羽毛球的人较少。
(3)让大家分析,在四(1)班组织哪种球比赛,最受欢迎。
4、说明:上述统计表还可以制成竖式的,投影出示并让学生观察。
四(1)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活动统计表
年 月
项目人数
合计35
乒乓球19
羽毛球6
足球10
5、小结:
(1)怎样进行数据整理?
(2)制一张统计表注意哪些问题?
指出:我们通常用划"正"法整理数据,为了不使数据遗失要按顺序逐个整理,然后编制统计表。一张统计表,表格内要写明栏目、数据,表格外要写上名称、制表日期,必要时还要注上单位名称。
三、巩固练习
做"练一练"。
让学生齐声读题,然后填在课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校对。
看表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并把整理的数据制成统计表,使数据整理的结果表示得更加形象具体。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1题。要求学生填在课本上,并相互检查结果。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第2题。
(二)简单的数据整理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2、103页练习二十第3~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划"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表示出来,进一步学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简单的统计表。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硬币一枚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整理,初步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今天这一节课,我们来做一些练习。
2、练习二十第3题。
投影出示。
让学生先把表格填写完整,再回答问题。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么想的,其余学生校对。
3、练习二十第4题。
投影出示。 -
提问:每个口表示什么?三年中各有多少游客?
让学生把每年算出的游客人数填在统计表中,指名一人填写投影片上。
指名回答第(1)个问题。
让学生讨论第(2)个问题,并说明估计的理由。
二、综合练习
做练习二十第6题。
1、投影出示题目,要求两人合作,一人从离桌面约30厘米的高度落下硬币,一人用划"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是"1角"字向上,还是图案向上,共20次。
2、把统计的数据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让学生把统计结果填在课本上。
提问:你从统计结果中,看出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三、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第5题。
1、讨论:
(1)如何收集、整理数据?
(2)怎样绘制简单的统计表?
2、说明:让全班同学一个一个轮着出来汇报看课外读物的本数,大家用划"正"法记录数据,并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3、看表中数据,明白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这堂课学到了些什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简便算法的过程。
2.会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口算整百、整十数乘整十数。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计算器、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72= 60×30= 30×23= 53×30= 2×70= 40×22=
40×7= 40×70= 20×20= 40×90= 502×7= 8×50= 40×50=
2.笔算
4×27= 54×28= 708×6= 790×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重点追问对位和与0相乘的算法)
3.(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题:一个旅游团有150人,中间安排自助餐。自助餐A每位18元,自助餐B每位20元。
算一算:选择A、B两种自助餐各需要多少元钱?
学生读题。
问:说一说问题中的"各需要多少元钱"如何理解?
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150×18= 150×20= )
(板书课题补充;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想一想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指名板书。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笔算或口算的过程。
1)150×2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150×20 = 3000 方法:可以先进行估算,也可以直接进行口算。
1 5 0
× 2 0
-----
3 0 0 0
2)150×18= 学生反馈时讨论: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写成下面形式?
1 5 0 1 5 0
× 1 8 × 1 8
------ ------
小结:乘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口算。(重点巡视500×40一题,易错。)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先估计积是几位数有什么好处?
(目的是避免计算时丢掉0)
2."练一练"
基础笔算练习:230×40 135×58 432×18
217×23 360×25 140×50 (有难度)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重点巡视指导竖式对位。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第1、2、4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一、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回忆和巩固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懂得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能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
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三、学习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练习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一)上单元我们学习了神奇的.计算工具和一些有趣的计算,其实在数学计算中,还有许多运算规律,你们想研究和学习吗?这节课开始,我就来探究和学习一些有关数学计算的规律。
(二)自主学习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交流算法。
(1)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回答
师:如果买3个计算机和1支钢笔要多少钱?你们能帮我算算吗?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a.用分步式解决问题,理清算理。
b.尝试用综合算式解决。(可在算式下面画横线表示计算的顺序)
注意:计算要准确
c.对比两种方法的异同,体会哪种方法简便。
(2)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检查。
教师根据巡视,有选择地选取用分步方法和综合方法计算的两名学生进行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板书。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22×3=66(元)22×3+24÷4
24÷4=6(元)=66+24÷4
66+6=72(元)=66+6
=72(元)
(3)质疑:这个综合算式既含有乘法,也含有加法和除法,这位同学算得正确吗?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顺序。
指名汇报交流结果,师根据生答进行点拨(板书):在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4)刚才这位同学的计算正确吗?还可以怎样计算?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小结:
刚才这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但他把乘和除这样的同级运算分成了二步进行,在书写上比较繁琐,我们也可以同时进行计算,使过程更为简练。(师板书算式):
22×3+24÷4
=66+6
=72(元)
(三)自学检测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35+65×40÷5
12×(153-83)÷8
(96-6)×(15+9)
1、指名说一说每一个算式的运算顺序。
2、师根据生答,概括小结(课件出示):
a.在加减乘除混合计算的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在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b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四)尝试探索,突破难点。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试一试”:你能添上括号使9÷3×5-2=1成立吗?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汇报自己的解决办法。
3、师根据生答质疑:刚才同学们提出要在算式中加上中括号,这是一个新的符号。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在算式里添上中括号呢?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符号吗?
师根据生答小结(课件呈现):中括号是一种改变运算顺序的符号,也叫方括号,用“【】”来表示。因为题中已经有了小括号,如果需要再改变运算顺序,为了和已经使用了的小括号区别开来,就要用中括号。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含有中括号的算式,在计算时应该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3)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4)巩固练习
1、全班齐练,指名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引导交流:看一看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3、小结:上下两道题数据相同,看上去很相似,但运算顺序改变了,计算的过程和计算的结果都不同。
4、点拨:由于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在计算含有括号的计算题时要看清题目,以免出错。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总结一下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吗?(师根据生答,课件呈现)
1、只有加减运算或者只有乘除运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既有加减又有乘除运算时,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3、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计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买文具》教学反思
《买文具》这节课是在小括号的运算顺序的运用基础上再进行中括号的运用,重点是中括号的运算顺序,小括号本是以前学习过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的对比,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复习下含有小括号和不含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就可以了,但我在这方面知识上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这节课后半部分对中括号这个重点突破的不是很好,没有讲出中括号和小括号的意义,练习量较少;其次,评价鼓励学生方面做的欠缺,俗话说“不会表扬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的确,老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语言,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学生说出中括号时没有给学生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最后,在课前准备方面做得不够细致,导致课堂时间分配不均,没有完成课堂作业。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积极探索,努力做到做好。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总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1.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5. 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6.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
惯。 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
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 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
32+540÷18 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例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定律的认同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乘法运算定律,体验运算定律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懂得乘法交律换律和结合律的算理,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设境导入
1、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知道,现在全国都在开展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你们知道小学生每天在校要保证多少长的运动时间吗?(1小时)
2、据我所知,你们学校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每天都要统计参加各种活动的人数,这就要用到加法和乘法等一些运算,为了使统计又快又正确,就要用到一些运算定律。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你们认识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3、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生答后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 = b+c
加法结合律:(a+b)+c = a+(b+c))
4、学生们都学得很好,今天吴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乘法的运算定律(板书:乘法运算定律),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出示P61主题图。
(2)这是实验小学四(7)班第一小组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图片,从图片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从图片中,你知道让我们求什么问题?
(4)如何求呢?还可以如何求?
(板书:5×3 =15(人)3×5=15(人))
(5)观察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6)它们的积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号连接起来?
(7)你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生答师板书)
(8)计算验证。
(9)观察这些等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
(10)组织汇报。
(11)根据这些特征,你还能说出含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好,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老师报算式,你们说出和它相等的另一个算式。(后师生交换角色)
(12)刚才大家说得又对有快,下面老师再出两个难一点的,你们会吗?
板书:1。5×2 = 1/2 ×1/3 =
(13)像这样的等式能说完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表示这样规律的等式呢?(板书:a×b = b×a)
(14)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运算定律呢?
师: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15)同学们,在我们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应用过乘法交换律,你知道在什么地方用过乘法交换律?
(16)练习:列竖式计算并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17×15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出示题目,引导审题。
(2)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3)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4)组织汇报,并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5)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能用等于号连接起来吗?
(6)你还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试一试。
(7)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8)组织汇报,师总结: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1)谁能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定律?
(2)这里的a、b、c可以代表那些数?
3、练习
(1)出示P62想想做做1;引导审题。
(2)指名回答
4、练习
(1)出示P62想想做做;
(2)分组进行练习;
(3)组织汇报
(4)比一比,哪种算法简便一些?为什么?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P62试一试引导审题;
(2)你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吗?试一试(1、2两组做第1题,3、4两组做第2题;
(3)组织汇报;
(4)为什么说这样计算简便一些?
(5)应用了什么定律?
三、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1、P62 3
①多媒体出示,引导审题②指名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P62 4
①独立练习;②评析;
3、请你做回小裁判
(1)14×8×5在简便计算时,应先计算14×8…………()
(2)25×17×4=(25×4)×17,这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3)35×5×2=(35+5)×2 …………()
(4)在计算15×8×6时,下面的算法都属于简便方法…()
15×8×6 15×8×6
=(15×8)×6=(15×6)×8
=120×6=90×8
=720=720
四、全课总结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3、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教科书40页例5.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熟练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
2.通过对小数大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小数位数不同时比较大小容易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混淆。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832○799 6124○6214 1003○999
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那么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也是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地比较。今天就来研究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板书课题:小数大小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5:姓 名 成绩/m
小 明 3.05
小 红 2.84
小 莉 2.88
小 军 2.93
问: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明确:先比较整数部分
3>2,所以3.05是最大的。
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2.84、2.88、2.93整数部分都相同,则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9>8,所以2.93>2.8()
十分位相同,再比较百分位,8>4,所以2.88>2.84
最后比较结果:3.05>2.93>2.88>2.84
2、根据刚才的比较,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概括: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3、练习:P41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
四、课堂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6、7题。
板书设计
小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相同就看百分位,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教材第104、105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二十第l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把原始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编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进一步掌握看统计表分析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据分类、整理的方法,今天继续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课题)学会怎样把收集到的数据分段整理,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2。
2、提问:根据这张记分单,你能不能很快地看出某报社这次环保知识竞赛的成绩大多数在什么范围?
指出:从这张记分单中很难看出某报社这次环保知识竞赛成绩总的状况,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如果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范围把这些成绩进行整理后,就能清楚地看出这次环保知识竞赛成绩的总的状况。怎么整理呢?
3、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教师边讲边板书示范)
(1)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从记分单中看出最高分是100分,最低分是55分。
(2)根据统计的需要,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段。把分段情况按一定顺序排列后,再用划"正"字的方法整理各段中的数据。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某报社环保知识竞赛的成绩划分为以下几段:
100分90-99分80-89分70~79分60~69分60分以下
教师完成以上板书后,提问:"每段中又各有多少人呢?"
①指导学生将记分表中l~6号学生的考试成绩用划"正"字的方法进行整理。
②请学生在书上用划"正"字的方法继续整理7~36号学生的分数,并统计各分数段人数。另请一名学生上黑板完成,最后集体校对。
(3)编制统计表,并把整理出的数据填人统计表内。
教师边板书边指导学生,先确定将统计表分成分数和人数两栏,再根据以上各段找出的数据范围,将分数栏分成六段。然后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再把各段起止分数的数据按照从高到低的/顷序填人"分数"一栏内。(如下表)
让学生填写第104页表格。
最后填上制表日期。
指出:上述统计表还可以绘制成竖式表。(如下图)
环保知识竞赛决赛成绩统计表
年 月
分数
100分
90-99分
80-89分
70~79分
60~69分
60分以下
指名一学生把表格填完。
4、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分析下面两个问题:
(1)90~99分的有多少人?60~69分的有多少人?你能按顺序说说每个数段的人数吗?
(2)这次竞赛,哪个分数段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指名学生口答。
5、讨论:
(1)制成的统计表,和原来的成绩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2)竞赛组织者想设置一等奖5、6人,二等奖10人左右,其余的为三等奖,上述数据该怎样分类?
指出:根据得奖需要,可以把成绩分为以下三段:
100分~96分,95,·90分,90分以下。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1)请大家看表,体重分为几段,是哪几段?
请大家用划"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
谁来说一说,每一段各有多少人?
(2)大家把统计出的数据填在表里。
(3)提问:制成的统计表,和原来的记录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分析表中每段的人数,你想到些什么?
2、练习二十一第1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整理和填表。
出示表格集体订正。让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男同学的跳远成绩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怎样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四)简单的数据整理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6、107页练习二十一第2-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填写简单统计表,以及分析统计表。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准备:第3题和第5题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口算。
投影出示练习二十一第2题,指名学生口算。
2、引入课题。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整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种数据都可以经过整理统计出来。谁能说一说,整理数据的过程分哪几步?(板书)数据经过整理编成统计表后,有什么优点?
说明:这节课就按这样的步骤练习数据的整理。(板书课题)
二、数据整理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一第3题。
(1)提问第3题里各人的分数叫做什么。(原始数据)
怎样才能清楚看出,哪个分数范围里的人数最多?
(2)提问第(1)题,让学生填在课本上。
请看第(2)题,(出示统计表)表里的分数分为哪几段?你能把这些原始数据按这几段分类整理出来吗?
让学生分类整理填表。然后由学生口答,老师在统计表里板书填数。
提问:这个表里哪一段分数的人数最多?
第(3)题的统计表,(出示统计表)把分数分为哪几段?你能整理填表吗?
让学生按第(3)题的'表分类整理、填表。然后由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填表。
提问:这个表里哪一段分数的人数最多?
(3)提问:这两个统计表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它们都有什么优点?
指出:整理同样的数据,可以根据需要把原始数据分段,按分毁的情况进行整理、填表。
(4)提问:你能给上面的统计表取个名称吗?
2、做练习二十一第4题。
(1)提问:你能顺次说出我国运动员在每一届亚运会上的金牌数吗?
(2)提问:你想知道我国运动员在四届亚运会上共获得多少枚金牌吗?在统计表中如何表示呢?
指出:为了知道我国运动员在四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总数,
在统计表上增加合计。(如下表)
我国运动员获得的亚运金牌统计表
届 数合 计第十届第十
一届第十
二届第十
三届
数量(枚)
(3)根据所给的数据,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4)提问:谁能看着统计表说一说每一栏是什么意思?
3、做练习二十一第5题。
让学生先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指名口答统计表里的数据,其余学生校对。
提问:哪个班学生最喜欢跳橡皮筋?哪个班同学人数最少?哪个班约有一半的同学喜欢扔沙包?
你觉得每班各开展哪些活动受欢迎?
三、课堂小结
你知道数据的整理要分几步吗?每一步要干什么?
你能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的数据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
(五)测量身高
教学内容:教材第108页教学实践活动捆0量身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接触统计,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估计的能力。
教具准备:身高测量仪若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l,提问导人: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绘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统计表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用途较大,谁能举例说明?
2、今天我们就用学到的统计知识,来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测量身高,(板书课题)并把测得的数据分段整理,绘制成统计表。
二、组织讨论
1、讨论:
用什么方法测量全班学生的身高既方便、迅速,又科学、准确呢?
指出:
为了很快测出全班学生的身高,可以分几个小组,以5-6人一组为宜。
2、提问:分了小组之后,同学之间如何配合呢?
指出:一学生看身高读数,一学生记录测得的身高,用厘米作单位。
三、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
2、让小组里的学生分工,相互协作测量身高,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3、各小组报告测量结果,每个学生把数据填人第148页的身高汇总表。
4、把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1)指名说一说数据的范围。
(2)适合以几厘米为一段分段呢?分成哪几段呢?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让学生统计出各段的人数并绘制成统计表。
集体校对。
5、看表分析:
(1)让学生说说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2)估计一下,本地其他学校的四年级同学的身高大约集中在( )厘米到( )厘米之间。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测量身高这一实践活动,你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索,分组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情境导入】
1.游戏引入:换位子。
①师举左手,左右换位子;
②师举右手,前后换位子。
根据老师手势的变化交换位子。
2.在交换位子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
发现:位置发生了变化,班级总人数没变。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出示幻灯片)
①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外出旅行的好时节,(利用出行渗透环保教育和健身思想)李叔叔准备骑车开始一个星期的旅行。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出示课件)根据所给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②提问: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解答?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一下吧?(生在本子上解答)
谁起来说一下你是怎么解答的?(40+56)
还有其他方法吗?(56+40)
③教师:那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第一个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是多少?第二个是下午和上午的路程和是多少?得数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观察每组算式等号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数没变,符号没有变,只是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
2.归纳定律。
①教师: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还需要我们来验证,先请同桌之间相互举例。哪些同学能写出像上面一样的算式来呢?
(例如:8+6=6+8等等)。这个式子也是等式吗?数不变位置发生变化不影响计算结果。
②质疑:观察这几个算式,把你观察到的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一下吗?(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③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3.谈论交流。
①请你与同桌交流一下,用自己喜欢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如:(○+△=△+○ ☆+★=★+☆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
②通常我们数学上可以用字母表示数。今天我们就选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a表示第一个加数,b表示第二个加数。用字母就可以表示成:a+b=b+a
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每个同学都信心十足。敢不敢接受挑战?
【巩固练习】
1.应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中填上适当的数。
29+17=□+29 128+□=15+□
□+□=323+186 54+x=□+□
2.填空。(1)一个数+0=()+()
(2)两个加数()位置,()不变,这叫做加法()。
3.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
(1)276+124=180+220()
(2)a+20=400+a()
(3)550+240=240+550()
(4)a+c=c+a()
4.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38+456=验算:
307+348=验算: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表现都很棒,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数学家们总结的规律,我们也能发现,同学们真棒。想一想我们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呢?
(2)看来这节课同学们对加法计算的规律了解了不少,在加法的计算过程中还有很多的规律,比如说25+32+75怎样计算更简便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来迎接下一节课吧!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2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40+56=96 56+40=96
40+56=56+40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体会整数的运算法则在小数的运算中仍然使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3、能运用小数的混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整数运算法则仍然适用于小数运算。
教学难点:
能运用小数的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以前你们参加过“手拉手,心连心”的活动吗?这种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2、我们来看几张图片,这些是贫困山区的孩子,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你们想不想帮助这些小朋友?
(爱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应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本课的课前谈话,结合撼人心弦的图片,用简短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爱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
二、探究小数运算法则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你能帮他俩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有几种解法?
3、针对每种方法,提问学生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4、大家观察第一种算法和第二种算法,能发现什么吗?(第二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的综合算式,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5、观察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大家能发现什么?(第三种方法是第二种方法的简便算法。)
总结:整数运算法则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6、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运算律?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其实是完全一样的,整数运算中已经把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都会过了,而这些运算律其实在小数中都同样适用。这节课,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就成了重点和关键。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类推,在计算中进行验证,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三、巩固与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中四道算式。
(1)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2)组织汇报,争取简便计算。
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也经常将算式中的部分化成整十整百或整数的结果,以使计算简便。
2、让学生完成“练一练”第1题,要求能简便计算的要简便计算。
3、引导完成第2题。
(1)引导阅读题目,提问:你读懂了哪些信息?大树有什么作用?
(2)通过计算让学生意识到树木的好处和一次性筷子对树木的浪费,培养环保意识。
4、第3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根据本班实际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还有哪些措施可以对资源进行再利用。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观察数字特点,合理选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习惯。并能更好理解运算律的特点,而不是为了简便而盲目凑整。)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等进一步认识小数的过程。
2.认识小数数位顺序表、数位,理解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会比较大小。
3.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能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背景下自主学习,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并理解小数每个数位上的数的意义;会比较小数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一下学过的整数的数位顺序表和计数单位顺序表
二、首轮自学
①小数数位顺序表。
回忆完数位顺序表,及计数单位顺序表之后结合我们现在学的小数,试想小数是不是也有数位顺序表和计数单位顺序表?如果有,又会是什么样的?生看书。
师:提示:你发现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表与整数部分的数位顺序表有什么不同?
(比较整数部分小数的数位顺序表中多了一个"分"字;小数部分数位是从"十分位"开始的',没有"个分位"。)
②表示的意义。
百位和百分位上上的数各表示的意义,我们刚才都理解了。那十位上的7、各位上的2和十分位上的3又各表示什么呢?
(分别表示7个十,2个一,3个0.1)
三、交流研讨
师:刚才我们说的100,70,2如果去掉前面的数字,就是百、十、个,这些又叫做什么?(计数单位)对,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那么是不是相应的小数部分也有类似地计数单位呢?(有)好,下面老师就对小数部分计数单位做一下简单介绍: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是1/10;百分位的计数单位是0.01,也可以说是1/100;千分位的计数单位是0.001,也可以说是1/1000……以此类推。
四、质疑答疑
师:介绍完计数单位,想一想172.31的数位上的数字各表示什么?
(1个百,7个十,2个一,3个0.1『或1/10』,1个0.01『或1/100』)
专项训练:
师指名三人上黑板分别写出这三个数的读法。
总结小数读法法则。
(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师:看来同学们个个冰雪聪明,读几个数看大家会不会写出小数。
五、综合训练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并比较大小。
师出示数轴让学生观察。
师:你发现什么?(1-5的自然数,每格有10个小格,也就是平均分成10份。)
师:你能找到0.7的那个点的位置吗?1.8呢?(指名学生答)下面我们打开书65页把这四个数写在对应的点上。
师:你能把这四个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下吗?师指名,并让其说明想法。(越靠数轴的右端数就越大。)
师生交流总结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在比较小数部分的十分位,十分位也相同就比较百分位……以此类推。)
练习
"练一练"第四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课时。课本121页至123页中的“课堂活动”1,2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2、使学生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知道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难点: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过程
1、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师: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生:......
师总结: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表示一种人或事物的变化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两种(或几种)人和事物的变化情况,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图例-------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
五、生活中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1、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孩子们想一想当统计什么对象的时候需要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
师:总结:当统计对象不止一个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2、师:老师在网上也收集了一些不同类别的统计图。
(1)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
(2)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生:......
师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后还会学习更多的统计图。如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
(3)师:请看这幅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生: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一格代表5毫米。
生:在东部,7、8、9月份降水量最高。
生:在()部,()季度降水量最低。
1、纠错练习
(1)刚才我们一起看了这么多的统计图,请孩子们观察这幅统计图。
这是小明画的统计图,回答图下面的问题。
师:
①五年级的男生比四年级的男生?)。
生:......
②()
生:......
③()
生:......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5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精简教案01-27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11-09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06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07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11-06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4-04
中班下册优秀数学教案03-18
小学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