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找规律教案

找规律教案

时间:2024-04-12 18:01:12 教案 我要投稿

找规律教案经典(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找规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找规律教案经典(15篇)

找规律教案1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数学五年级上1册第59页—60页例1。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玩过猜图游戏吗?想玩吗?好,我们下面就来玩猜图游戏。(课件出示福娃“贝贝”)这是谁?大家猜一猜,下一个谁会出现?第三个呢?接着猜。第十一个呢?十二个呢?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你真聪明,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现象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每个学生走了解并且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对“五福娃”非常熟悉,设置“五福娃”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五福娃”的出示,初步让学生感知有序、重复出现规律。】

  二、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探究简单的周期规律

  同学们,8月8日举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了庆祝北京奥运会顺利举办,天安门广场上张灯结彩、彩旗飘扬、花团锦簇,真是美不胜收,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

  天安门广场真的好漂亮啊,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些美丽的图片上也蕴含着数学的奥妙哦。老师截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观察一下。

  1.(出示教材例1主题图)师: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板书:盆花、彩灯、彩旗)

  2.师:这些物体的摆放有规律吗?分小组讨论,找一找这幅图中的物体有什么规律?

  3.逐个提问,分小组汇报。(板书:依次重复排列)

  【设计意图:通过喜庆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图进行观察,初步感知彩旗、灯笼和花盆的摆放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为后面学习并运用规律作好铺垫。】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1.首先我们来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

  2.提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谁来猜一猜。(请几个学生猜一猜)他说的你们同意吗?那你有办法来验证吗?你能自己解决吗?把你的解决过程在纸上表示出来。下面请大家把自己解决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我们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3.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适时板书:画图、推想、计算)

  (1)画图的策略:O ● O ● O ● O ● O ● O ● O ● O(O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好,我们再一起来画一画。1、2、3……14、15。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课件演示)

  (2)推想的策略:左起,第l、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课件随着学生说演示)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学生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学生说,师板书:15÷2=7(组)……1(盆)答:第15盆是蓝花。

  针对算式,教师提问:能说说2是从哪里来的?7表示什么意思呢?

  注意7的单位是“组”,而不是“盆”,余下的1盆指得是哪一盆?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时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鼓励学生汇报多种解法,以发展求异思维和探究能力。】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1)师:我们再来看看彩灯,用你喜欢的方法思考:“从左边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第18盏呢?”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质疑思考:为什么除以3?(每3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你是根据算式中的哪部分判断的?如果没有余数呢?(强调:有余数,余数是几,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物体相同;如果没有余数,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最后一个物体相同)

  (3)重点比较:通过两题的解答,你认为用哪种方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更简便?为什么?

  2.出示“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解答。

  (1)师:这里还有彩旗,请大家用计算的方法,模仿前面问题的提法,同桌互相提一个问题,并把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写在草稿纸上。为了便于计算,我们把数量控制在100以内。(学生汇报,并请几位学生说说理由)

  (2)总结提炼:这些题为什么都要除以47余数是几时是红旗?黄旗呢?

  【设计意图:在提倡运用多种策略解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逐步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觉实现策略优化,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多样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看活动图片:练一练第1题。

  (1)引语:最近有的班上学了找规律后,玩起了这样的数学游戏,我们来看一下。观看图片:两同学摆OO●OO●OO●……他们是怎么摆的?

  (2)提出问题:如果继续摆下去,猜一猜,第21枚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口头汇报,并说说怎样想的)

  (3)第100枚呢?(学生动手做一做,指名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1)引语:做一条链子,如果按照这个顺序串下去,第18颗珠子是什么颜色?第24颗呢?

  (2)学生口答。

  3.画图形:练一练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启发:同学们,你们能自己设计一个有规律的排列,并画出第32个图形吗?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进行评价建议。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主要是基础性练习,同时也有开放性、拓展性练习,关注课堂中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六、全课小结,回顾与反思学习过程

  1.同学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说说有什么收获?你会用哪些方法解决今天找规律的问题?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

  2.我们今天找到了许多规律,也用规律解决了许多问题。其实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的有规律的现象……

  欣赏大自然的规律。(春夏秋冬,月圆月缺……)

  欣赏生活中的规律。(霓虹灯、建筑地砖等)

  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练习十的第一题,课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内容的回顾和小结,有效落实三维目标,通过对自然规律、生活中规律的欣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找规律教案2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一、导入

  二、新授

  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

  1、夜幕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在彩灯的映衬下更加迷人。

  2、这是一次展销活动,主办方经常会用飘扬的.彩旗来营造热闹的氛围。

  3、商场常见的促销宣传,打折的宣传卡一串串挂满了整个商场。

  观察这三幅图,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自己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2、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

  (1)画图的策略:○●○●○●○●○●○●○●○(○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例举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彩灯、彩旗、宣传卡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三、练习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提问:为什么把2盆花看作一组?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根据余数是1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5盆是蓝花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

  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3、比较反思:对于这几种方法,你有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初步淘汰画图,学生可能比较倾向于列举的方法,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口答练习。)

  1、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第15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1)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

  每几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

  没有余数说明什么?

  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余下的两个是什么颜色的?

  和每组的第几个颜色相同?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用计

  完成练习

  15÷3=5(组),正好分了五组,最后一个是第五组的最后

  17÷3=5(组)、2(个)

  四、延伸

  五、总结

  六、课堂作业

  算的方法进行解答。强调余数与红旗黄旗的对应关系。

  问:余数是几时是红旗?黄旗呢?

  3、练一练第1、2题

  4、小组自由练习

  5、先圈一圈,再算一算:

  (1)▲○○▲▲○○▲▲○○▲▲○

  排列在第19个的是(),第200个是()。

  (2)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第99个字是()

  6、课本62页第2、3题。

  1、拿出每组两种形状或两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各10个。

  根据自己设计的规律摆一摆。

  展示并提问,照这样摆下去,某一个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回答,自己判断。

  2、元旦要到了,同学们准备用26个灯笼来布置教室。如果按2红1黄的规律排列,应该准备几个红灯笼,几个黄灯笼?

  3、用计算器计算1÷11,计算器会显示0、09090909、你能知道小数点后面第100个数字是几?()

  4、用计算器计算1÷7,计算器会显示0、142857142857、你能知道小数点后面第21个数字是几?()

  今天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收获呢?

找规律教案3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计算器为人们解决具体计算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板书课题: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回顾与整理

  1.估算。

  (1)什么叫估算?一般怎样估一个数?

  ①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结果作出粗略的推断或估计叫估算。

  ②估算一般用“四舍五入”法,把这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使它与实际结果相差最少。

  (2)举例说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估算各应怎样进行?

  ①加法估算是把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求和。

  例如:1586+3769≈6000

  ②减法估算是把被减数和减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求差。

  例如:5160-3178≈20xx

  ③乘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把另一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和这个一位数相乘。

  例如:816×3≈2400

  b.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例如:816×33≈24000

  ④除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不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求商。

  例如:8632÷3≈3000632÷9≈70

  b.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先分别求出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把除数十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大,就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小,就把被除数左起第二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再求这两个近似数的商。

  例如:538÷62≈9(538≈540,62≈60)

  898÷31≈30(898≈900,31≈30)

  (3)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

  预设

  生1: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实际。

  生2:估算购物要带的钱、制作物品要用的原料要估大些。

  生3:估算座位能坐多少人要估小些。

  ……

  2.复习用计算器计算和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1)回顾对计算器的认识。

  (组内交流计算器各键的名称及作用)

  (2)教师读题,同桌合作,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一个按键,一个观察、指导,每完成一道题就进行交换,教师随机出题,集体订正答案)

  (3)借助计算器找规律。

  ①如何借助计算器找规律?

  a.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b.观察算式特点及计算结果找规律。

  c.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规律。

找规律教案4

  在数表里框出几个数、在墙面上贴瓷砖、选择连号的参观券或座位等实际问题,都可以和图形的覆盖现象联系起来。围绕覆盖了哪里、有多少个位置可以选择等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能感受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工具,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乐于探索的。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例1里的覆盖比较简单,覆盖的位置只有一个维度上变化。例2里图形的覆盖位置,在两个维度上变化。练习十运用例题里的方法和认识的规律,解决日常生活、数学游戏中的实际问题。

  1、 例1突出探索规律时的数学活动。

  例1的教学从游戏开始。把1~10这十个数从左往右顺次排列,组成一张数表,游戏的方法是,用红框在数表里框数,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只框两个数,第二次要框三个数,第三次框更多个数。

  第一次游戏,先框出数表左端的两个数1和2,算出它们的和是3。再任意移动红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两个数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数的和不可能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提出了游戏里的数学问题,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红框在数表中有多少个不同的位置。学生首先会想到第一种方法,随着红框从数表的左端逐渐移到右端,依次计算1+2=3、2+3=5……9+10=19,数数一共写了9个算式,得到9个不同的和。第二种方法有两个特点: 一是对问题的理解十分准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个问题,是问和的个数,不是问和是多少,所以不必进行求和计算。二是应用了图形平移的知识,通过红框从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结果。其中,红框平移8次,能得到9个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难点。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并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数学活动的水平有了提升,也为继续进行的游戏和探索规律构筑了平台。

  第二次游戏,红框每次框出三个数,和第一次游戏相比,有两点提高: 一是只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次游戏中体会了平移是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在这次游戏中学生必然乐意应用这种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数多,得到不同的和的个数少。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问题的答案上获得: 每次框2个数,得到9个不同的和;每次框3个数,得到8个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过程中体会: 每次框的数少,红框平移的次数多,得出的和的个数多;每次框的数多,红框平移的次数少,得出的和的个数少。显然,通过这次游戏,学生对用平移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深了,为发现规律迈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次游戏,在同一张数表里,每次框出更多个数,如4个数、5个数,分别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安排学生继续实验,并把数据都填入一张表格。有前两次操作的经验,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方法。或是仍旧用红框逐次去框数,或是看着数表想像框的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对这类现象的感知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数的个数越多,红框平移的次数越少,得到的和的个数也越少,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得出规律是例题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带着教材里的两个问题逐行观察表格里的数,研究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找到的共同特点就是这类现象的规律。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的关系,在表格中能看到的是: 它们相加的和都是10(数表里有10个数)。由此推理,10减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等于平移的次数。如果联想平移红框的'操作,就能体会这个关系是合理的。如在数表左端框出3个数,数表里还剩7个数,红框还能向右平移7次。发现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比较容易,表格里能看到平移的次数加1等于得到的和的个数,在几次操作活动中都有这一体会。发现的规律要用自己的语言,顺着填的表格,从左到右概括地讲述。如数表里有10个数,减每次框几个数等于平移次数,平移次数加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看着表格讲述比较方便,关系清楚,也有助记忆。

  “试一试”增加了数表里的数(从10个变成15个),“练一练”把数表换成正方形图案连成的花边。要求利用例题里的规律,说出几个问题的答案,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发现的规律。还要注意的是,“试一试”直接说出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练一练”直接说出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它们都没有问“平移多少次”。这是因为平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平移次数是解决问题时应该主动思考的中间数量。

  2、 例2用较简单的规律构建稍复杂的规律。

  例2的素材是在墙面上贴瓷砖,每块瓷砖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4块花色瓷砖拼成正方形,组成一个图案。把这个图案贴在墙面任意一个位置,称为一种贴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图案在墙面上一共有多少种贴法?显然,图案在墙面上的位置,可以在同一行左、右移动,还可以在同一列上、下移动,这是例2比例1复杂的地方。但是,无论图案从左往右移动,还是从上往下移动,计算平移次数的方法与例1是一致的。所以,这道例题要以例1的规律为基础,构建稍复杂一些的规律。

  首先是理解题意,激活相关的经验。示意图的墙面上贴了瓷砖,中间的4块组成一个图案。“把图案贴在这面墙的任意一个位置”引发想像,可以把图案贴高些,也可以贴矮些;可以把图案贴在墙面的左边,也可以贴在右边。经过交流和,得出两条线索,即教材呈现的两种思考。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例1里获得的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第一种方法想的是在一行上移动,和例1非常贴近,很快得出贴在最上面一行有7种贴法。第二种方法想的是在一列上移动,比例1稍有变化,所以贴在最左边一列有多少种贴法需要数一数或算一算。

  然后小组讨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第(1)个问题需要的时间最多,把第一种一行有7种贴法和第二种一列有5种贴法结合起来,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里不要急于得出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弄明白的是: 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从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从左到右想7列。第(2)个问题在理解题意时已经有了答案,这里再次讨论,是因为第一种方法讲的是最上面一行,第二种方法讲的是最左边一列,需要扩展到每一行都有7种贴法,每一列都有5种贴法。第(3)个问题是解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以及它的算法。有前两个问题为基础,很容易想到一共有7×5=35(种)贴法,这个算式的数量关系就是沿着长的贴法、沿着宽的贴法与一共有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试一试”和“练一练”都是例题的变式。“试一试”的图案虽然仍旧由4块瓷砖拼成,但拼法变成“凸”字形。把它贴到墙面上,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把图案看成长方形。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操作来理解。“练一练”在墙面上贴的是长方形瓷砖,有6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瓷砖拼成一个图案。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的思考与计算,和贴正方形瓷砖相同,能再次体会一共有的贴法与沿墙面长的贴法、沿墙面宽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练习十第3题里有两类问题,一类是用“十”字形的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5个数,一共有多少种框法。解决这类问题,要把红框看成每次框出9个数的长方形。这一点,学生在“试一试”里已有初步的体会。另一类问题是研究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只要通过几次框数活动,就能发现框里的5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5倍。中间的那个数是5个数的平均数。

找规律教案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感知规律

  1、伸出手张开,问:有几个手指?有几个空档?如果每两个手指间夹一枝笔,能夹几枝笔?(板书:每两个手指间夹一枝笔)

  2、请4名男生和4名女生排队,要求:每两个男生之间站一个女生。全都排着符合要求吗?怎么办?(排成4男3女)他们是怎么排的,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

  交流表示的方法。师:这样的排列方法叫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二、探索规律

  1、出示教学挂图。

  (1)在图上找一找,有没有像刚才男生和女生这样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交流。能不能用一句话描述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2)这些一一间隔排列有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规律?同桌合作讨论、探究。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出示名称:两端物体中间物体

  (4)归纳出“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三、运用规律

  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相邻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提问:“每相邻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相”可知什么?

  各自解答。交流。

  把上题改成:马路一边有25个广告牌,每相邻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根电线杆?

  该怎样解决?

  2、(1)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提示:一根木料锯1次,能锯成几段?画图理解。那锯3次能锯几段呢?为什么?

  (2)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四、拓展规律

  1、把前面表演过的4男4女再次请上台。思考:有什么办法不多加一名男生或者不去掉一名女生,使每相邻两个男生之间站一名女生?(围成一圈)归纳:当围成一圈时,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同样多。

  2、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相邻两棵柳树之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提问:为什么桃树也是75棵?

  五、总结规律。

找规律教案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让幼儿发展合理推理能力,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幼儿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

  使幼儿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活动准备:

  PPT课件、雪花片若干、幼儿操图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设情引课

  1、新年快到了,小猫和小青蛙正在忙着装饰自己的`家。(出示PPT挂图)

  2、以小组为单位,各组进行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幼儿汇报结果)

  3、引入生活中的规律,并出示课题。《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出示第一幅图,说说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并想个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这个规律。

  2、小组讨论。(幼儿汇报结果)

  3、随着幼儿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幼儿每回答一组后,教师引导幼儿再仔细观察,加深对每一组规律的理解。

  三、动手体验规律

  1、幼儿尝试动手拼雪花片,并说出自己的规律展示自己作品。

  2、幼儿根据PPT图片用声音或者肢体动作做出规律。

  3、幼儿给衣服设计规律图案。

  四、全课结束。

  活动反思:

  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参与的欲望较强。幼儿通过观察去寻找规律,用动手操作去发现规律,用动作去体现规律,用各种感官去变现规律。幼儿在看、说、动、做中思维十分活跃。

找规律教案7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p88~8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能找到简单图形的排列规律,并按照规律继续画图形,学会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难点: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既含形状规律,又含颜色规律的多层次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规律

  1、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吗?对了。六一儿童节,学校要举行一场文艺晚会,为了给晚会营造气氛,晚会那天要把会场布置得漂漂亮亮,于是把会场设计的工作交给了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来完成,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给我们设计了两张效果图(小猪队、青蛙队),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

  2、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你觉得哪一张比较好?为什么?

  生:比较整齐,它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学习例1(出示主题图)

  (1)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师:其实老师也比较喜欢小青蛙对设计的效果图,请仔细观察,说说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并想个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这个规律。

  师:这些彩旗有什么规律?最后一个应该是什么颜色的旗?它们的规律是什么?

  2、汇报结果

  (1)找出花的规律(一绿一紫的`规律)

  师:这些彩旗的规律是什么?

  生:红、黄

  师:完整地说,应该是这一排彩旗的排列规律是按照红黄红黄排列的。

  (2)找灯笼的规律(一紫一红的规律)

  (2)找人物的规律(一男一女的规律)

  3、教学例2

  引导按“多层观察”找规律。从形状上看,有没有变化?从颜色上看,有没有变化?颜色变化的规律是什么?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呢?如果分组,几个为一组?(一个只有颜色的规律,一个既有颜色,又有形状的规律。)

  4、教学例3

  5、P89做一做

  涂上合适的颜色

  6、教学例4

  三、练习巩固

  教材P89页做一做

  四、生活中的规律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的事物有规律吗?比如:我们教室里哪里可以看到规律呢?同学们身上的衣服花纹有规律吗?斑马线有规律吗?地板瓷砖花纹呢?

  (出示生活中常见到的规律图片)

  师:它们的规律是什么?

  生:……

  五、能力拓展

  你能找到下面一组图形的规律并接着画下去吗?

  六、创作规律:

  师: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找规律,那么你们能不能自己来创造规律呢?

  1、你能用动作或声音或图画来自己创造一个规律吗?

  2、争当设计师

  师:学完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在这张纸上(先准备好的纸张),课时这张纸太白了有些单调,你能给它添加些有规律的花边吗?

找规律教案8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数是十位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是十位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和同桌比一比,看看谁第一个到达终点。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基础练习(脱式计算)

  11x12+3630x23+8670x90-150

  800-22x21(37+13)x2612x31-12

  三、综合运算

  1、看谁写得多。

  ()x()=400()x()=1200

  ()x()=400()x()=1200

  ()x()=400()x()=1200

  2、南瓜每筐22元,萝卜每筐18元,买了10筐南瓜和20筐萝卜。(1)两种蔬菜各付多少钱?(2)一共应付多少钱?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算法。

  第1小题中强调“各”字,就是“分别”的`意思。

  南瓜:22x10=220(元)萝卜:18x20=360(元)

  第2小题解法多样化,让学生尝试列四则混合运算,

  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2x10+18x20=580(元))

  3、根据下面的价格来计算。

  品名单价

  篮球60元足球35元

  排球40元羽毛球拍18元

  书包30元

  1)买20个足球,要付多少钱?

  2)王老师要买35个书包,带上1000元够吗?

  3)黎明带上200元,可以买哪些东西?

  4、王师傅一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能加共26个零件。

  工作5天能加工多少各零件?(26x8x5)

  四、课堂小结

找规律教案9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最简单的数列.

  (二)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出数列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使学生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叙述数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在认识规律的同时,并能按规律填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找规律,按规律填数.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准备

  1.按要求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四十数到五十二.

  (2)两个两个地数,从二数到二十.

  (3)五个五个地数,从五数到五十.

  (4)十个十个地数,从十数到一百.

  2.在横线上填数.

  (1)3连续加3,每次加得的和写在横线上.

  (2)6连续加6,每次加得的和写在横线上.

  (3)48连续减4,每次减得的差写在横线上.

  ()学习新课

  1.谈话.

  师:今天动物园里召开运动会,有7只小兔参加了一百米赛跑,它们参加比赛的号码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可是教练员点名时,发现有两只小兔迟到了,这两只小兔子的号码各是多少呢?你们能猜出来吗?(此时学生十分兴奋,都想参与猜号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列的规律,学习按规律填数.

  板书课题:找规律填数

  2.教学例1.

  (1)出示:1 4 7 10 13 □ □

  师:像这样几个数按次序排列起来的,称它为数列.

  请学生跟读“数列”.

  (2)探索:

  师:从整体看,后面的数与前面的数比较,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

  师:每相邻两个数是怎样变化的?(在投影仪上演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前面的数加上3得后面的数.

  师: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几?

  生: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3.

  师:刚才我们从整体和相邻的两数变化看,发现了这个数列的规律,我们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表达这个数列的规律: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3.(边说边板书)

  师:先听老师完整地说一遍,看哪位同学能学老师说一遍.(指名说规律)

  (3)填数.

  师:谁知道迟到的两只小兔子的号码是多少呢?

  生:(同桌互相说说后回答)是16,19.

  (4)尝试练习

  找规律填数:

  a.3 7 11 15 19 □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

  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 ).

  □里填( ).

  b.15 12 9 □ □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

  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 ).

  □里填( ),( ).

  3.教学例2.

  (1)出示:按规律在横线上填合适的数.

  0 10 30________100

  (2)探索:

  师:从整体看,后面的数与前面的数比较,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

  师:每相邻两数的差都一样吗?算算看.

  生:每相邻两数的差是10,20,不一样.

  师: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之间相差10,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之间相差20,那么第三个数与第四个数之间相差多少呢?

  板书:

  生:相差30.

  师:第四个数与第五个数之间相差多少呢?

  板书:

  生:相差40.

  师:从整体和相邻两数的差的变化看,这个数列的规律是: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每对相邻两数的差总比前面一对相邻两数的差多10.(边说边板书)

  (3)填数.

  师:现在你们知道横线上的'数是多少吗?

  生:是60.

  师:怎样计算?

  生:用它前面的数30,加上它与前面一个数相差的数30,30+30=60.

  师:想一想,怎样检验?

  (4)尝试练习,找规律填数.

  1 2 4 7 11 □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

  每一对相邻两数的差总比前一对相邻两数的差多( ).

  □里填( ).

  4.教师小结:

  找规律填数就要先从数列的已知数中找出变化的规律,然后再按规律填上合适的数.

  ()巩固反馈

  1.找规律填数:(投影片)

  (1)3 5 7 9 □ 13

  (2)8 11 14 □ □

  (3)35 30 25 □ 15 □

  (4)□ 17 15 13 □

  2.你能在每朵花中写上一个数,使这些花也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吗?

  3.按规律填数,使每组数列不一样.

  4.游戏:把全班同学分成红、黄、绿三组,持相同颜色数字卡片的按规律排列.

  红色:0 3 6 9 …

  黄色:1 4 7 10 …

  绿色:2 5 8 11 …

  4.按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2 2 3 5 8 □

  (2)1 6 16 31 □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找规律填数是一节很有兴趣的课,整体设计上把握“规律”这个中心.复习准备阶段,让学生按要求数数和按规律填数,为找规律做了很好的铺垫,从故事导入新课,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自然地引出了数列规律的课题.

  指导学生认识规律→叙述规律→运用规律→规律的概括,这种抽象的过程也完全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在寓教于乐中,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练习形式多样,最后全班参加游戏竞赛,使全课在欢乐的高潮中结束.本课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不做教学要求.

  板书设计

找规律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15-116页例1及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学习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形式美,培养学生发现、创造、欣赏数学美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〇△☆四种图形各5个,每四人小组一份,教具放大5倍一份;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老师家准备装修,想利用这两种瓷砖设计出既漂亮又有规律的墙面,你能帮老师设计设计吗?

  师边说边出示两种图案的卡片若干。(□〇)

  请个别学生上台摆摆。

  生1:○□○○□□□○......(提醒学生要有规律地排列。)

  生2:○□○□○□......

  生3:□○□○□○......

  生4:○○□□○○□□......

  生5:○□□○○□□○......

  师:能说说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吗?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摆法,也能简单地表述其中的规律。学生发言非常勇跃,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这时我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新课:

  1.观察发现规律。

  师:小东家的厨房装修得可漂亮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指导看书)

  小东家的墙面和地面在设计上,隐藏着规律,比一比,看谁最快找出来。

  [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说说你找到的规律。

  生1(上讲台指着图):"墙面"中间的斜线上有4个☆,向上一斜线有3个△,向下一斜线有3个○,再向下有2个□,这边也有2个□,最右边的下方是△,最左边的上方是○。

  生2:"地面"这一图中每一斜线是的颜色真是一样的。

  生3:"地面"第一行的第一格是绿色,第二行的第一格是蓝色,第三行的第一格是红色,第四行的第一格是黄色……。

  师进一步引导: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二行与第三行有什么关系,……每相邻两行有什么关系?小朋友再想想,然后在小组里合作交流。

  [教学这一过程时,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发现了不少"规律",但仍没发现主要的"规律"。因此,这时我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最后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小组汇报。

  生4:第一行的○向后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二行的图形;第二行的□向后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三行的图形;……

  生5:竖着看,第一列的第一格○向下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二列的图形;第二列的'第一格□向下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三列的图形;......

  生6:……

  [学生边说,老师边移动教具,共同验证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规律的特点是:每一行都是前一行的第一个图形往后挪形成的。]

  2.按规律,画一画。

  指导看书115页例1: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先仔细观察,再讨论。

  师:按这样的规律排下去,下一组是什么图形呢?

  请一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填写在书本上。

  3.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老师家也想象小东家那样,用四种瓷砖(红、白、黑、黄)设计出既美观,又有规律的墙面,你能开动脑筋,帮我设计吗?

  [学生纷纷动手操作起来,大部分学生能分组合作摆出各种方案。]

  小组展示、汇报:说说你设计的图形有什么规律。

  生1:红、白、黑、黄

  生2:红、白、黑、黄

  白、黑、黄、红

  黄、红、白、黑

  黑、黄、红、白

  黑、黄、红、白

  黄、红、白、黑

  白、黑、黄、红

  生3:红、白、黑、黄

  生4:黑、黄、红、白

  黑、黄、红、白

  黄、红、白、黑

  红、白、黑、黄

  红、白、黑、黄

  黑、黄、红、白

  白、黑、黄、红

  [第二、第三个学生的方法比较新颖,师:这里又有什么规律?让学生详细说一说。]

  (三)练习反馈

  完成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他们之间的什么规律。

  [老师巡视时发现:有些学生没注意观察,仍以为是第一题的规律,出现作图错误,有些学生还不会应用"移动"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

  寒假里,小明为自己的房间设计了一组有趣的图案,你们瞧(指导看书117页)

  同桌说说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来设计的图案,再独立完成。

  2.补充练习(机动)。

  请你也为你的房间设计一组有规律的图案,让你的同桌找出规律,并继续画出下一组图案。

找规律教案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15-116页例1及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教具、学具准备]

  □〇△☆四种图形各5个,每四人小组一份,教具放大5倍一份;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老师家准备装修,想利用这两种瓷砖设计出既漂亮又有规律的墙面,你能帮老师设计设计吗?

  师边说边出示两种图案的卡片若干。(□〇)

  请个别学生上台摆摆。

  生1:○□○○□□□○......(提醒学生要有规律地排列。)

  生2:○□○□○□......

  生3:□○□○□○......

  生4:○○□□○○□□......

  生5:○□□○○□□○......

  师:能说说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吗?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摆法,也能简单地表述其中的规律。学生发言非常勇跃,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这时我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新课:

  1.观察发现规律。

  师:小东家的厨房装修得可漂亮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指导看书)

  小东家的墙面和地面在设计上,隐藏着规律,比一比,看谁最快找出来。

  [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说说你找到的规律。

  生1(上讲台指着图):"墙面"中间的斜线上有4个☆,向上一斜线有3个△,向下一斜线有3个○,再向下有2个□,这边也有2个□,最右边的下方是△,最左边的上方是○。

  生2:“地面”这一图中每一斜线是的颜色真是一样的。

  生3:“地面”第一行的第一格是绿色,第二行的第一格是蓝色,第三行的第一格是红色,第四行的第一格是黄色……。

  师进一步引导: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二行与第三行有什么关系,……每相邻两行有什么关系?小朋友再想想,然后在小组里合作交流。

  [教学这一过程时,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发现了不少“规律”,但仍没发现主要的“规律”。因此,这时我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最后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小组汇报。

  生4:第一行的○向后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二行的图形;第二行的□向后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三行的图形;……

  生5:竖着看,第一列的第一格○向下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二列的图形;第二列的第一格□向下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三列的图形;......

  生6:……

  [学生边说,老师边移动教具,共同验证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规律的特点是:每一行都是前一行的'第一个图形往后挪形成的。]

  2.按规律,画一画。

  指导看书115页例1: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先仔细观察,再讨论。

  师:按这样的规律排下去,下一组是什么图形呢?

  请一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填写在书本上。

  3.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老师家也想象小东家那样,用四种瓷砖(红、白、黑、黄)设计出既美观,又有规律的墙面,你能开动脑筋,帮我设计吗?

  [学生纷纷动手操作起来,大部分学生能分组合作摆出各种方案。]

  小组展示、汇报:说说你设计的图形有什么规律。

  生1:红、白、黑、黄 生2:红、白、黑、黄

  白、黑、黄、红 黄、红、白、黑

  黑、黄、红、白 黑、黄、红、白

  黄、红、白、黑 白、黑、黄、红

  生3:红、白、黑、黄 生4:黑、黄、红、白

  黑、黄、红、白 黄、红、白、黑

  红、白、黑、黄 红、白、黑、黄

  黑、黄、红、白 白、黑、黄、红

  [第二、第三个学生的方法比较新颖,师:这里又有什么规律?让学生详细说一说。]

  (三)练习反馈

  完成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他们之间的什么规律。

  [老师巡视时发现:有些学生没注意观察,仍以为是第一题的规律,出现作图错误,有些学生还不会应用“移动”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

  寒假里,,小明为自己的房间设计了一组有趣的图案,你们瞧(指导看书117页)

  同桌说说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来设计的图案,再独立完成。

  2.补充练习(机动)。

  请你也为你的房间设计一组有规律的图案,让你的同桌找出规律,并继续画出下一组图案。

  [评析与反思]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

  因此,我在“找规律”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活动:(1)注重知识前后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一年级已经学过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因此,课的开始我设置了帮老师设计厨房墙面的情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新知识。(2)呈现问题情景,提出思考问题。参观小东家,引出问题:小东家在墙面和地面的设计上隐藏着什么规律?(3)观察猜测,发现规律。A:观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秘密”,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B:讨论交流,验证规律。在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己想法,最后全班师生共同验证。(4)抽象归纳,应用结论。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图中排列规律,并让学生动手创造“规律”。这样的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猜测、验证、合作、交流、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

  本课由于创设了学习情境、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引导自主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学困生”跟不上学习进程。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中,我发现他们不能独立做题,或是出现较多的错误。分析原因:在大部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动中,一小部分“学困生”由于接受能力、反应能力较慢,跟不上教学步伐。因此,无形中受到了忽视,不能较好地参与探索过程,这也进一步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少数"学困生"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好帮助和引导。

找规律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探索排列的规律。

  2、通过观察、操作、验证、归纳,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3、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探索排列的规律。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将学生自然地带入求知的情境中。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组织谈话:小军、小明、小红三人是好朋友,他们准备排成一排合影留念。该怎样排呢?

  2、课件出示:例题的情境图。

  3、指导三个学生上台排一排顺序。师:排队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独立思考。

  通过小组合作,尝试探索,集体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质疑中不断完善想法,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

  引导学生采用简明的图形或符号来探索,及时调整不合理的.探索角度,鼓励学生勇于求真、敢于求真。

  二、操作探究:

  1、初步感悟: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决?请在小组内探索,要求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提示用符号排列

  (2)组织反馈,交流时板书:

  (3)总结方法,升华认识

  谈话:仔细观察上述排列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由此你能想到什么?能列式计算吗?

  2、迁移方法,尝试应用

  (1)提问:除了三个人合影,还可以怎样合影呢?

  (2)出示“想一想”,谈话:如果在他们中每次选两人排在一起照相,有多少种不

  自由发言

  小组合作探索不同的方法

  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方法

  讨论:在排列的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的?

  各小组汇报,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各种排法

  回答后板书算式:

  3×2=6

  小组合作,探索排列方法。

  全班交流,肯定用符号排列的方法,回答后板书:3×2=6

  对于比较复杂的排列,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符号排列或连线的方法,当学生熟练后再归纳出相应的计算方法。

  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新知,锻炼思维,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同的排法?你能用算式排列吗?。

  三、巩固发展:

  1、组织学生用8、2、5三个数字组成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2、组织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四个球队踢球,每两个球队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理解“每两个球队要比赛一场

  完成连线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讨论:通电话的是这3个人,寄节日卡的还是这3个人,都是”3“人,为什么出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四.小结与作业:

  1、组织交流本课收获。

  2、布置作业:补充练习相关习题。

  各自用连线的方法排列出比赛的场数

  弄清题目要求,解决两个问题

  独立完成后展示、讨论

找规律教案13

  设计背景

  作为中班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过规律排序的教学活动,所以具备粗浅的规律排序经验,已掌握了 AABAAB、ABBABB的排序能力,本次教学活动既在帮助孩子巩固对已学知识的掌握,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也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习新的排序规律。

  活动目标

  1、能主动发现排列的规律AABAAB、ABBABB和 ABCABC,学习按规律AABBCC的方法进行排列。

  2、在做珠帘、欣赏珠帘的过程中感受规律美。

  3、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主动发现排列的规律

  难点:学习按规律AABBCC的方法进行排列。

  活动准备

  1、教具:小熊、小猴、小猪、小猫的图片;三条有规律的路;三个已粘有部分AABBCC规律的盘子;一根长绳子,上面穿有夹子;一条有AABBCC规律的围巾图片。

  2、学具:人手一根长纸条,一个固体胶、各色小圆片若干。

  3、经验准备:幼儿已有AABABB、ABBABB的排序认知经验。

  活动过程

  (一)复习规律AABAAB、ABBABB,引出规律ABCABC

  1、出示三种动物图片。

  2、逐一出示三条路,引导孩子发现AABABB、ABBABB和ABCABC排列规律。

  (二)学习新规律AABBCC

  1、出示围巾图片,引导孩子观察、发现AABBCC的规律。

  2、观察围巾上的`花纹有几种颜色?每种颜色又有几个并排放在一起?

  3、引导孩子发现盘子上的规律,并接下去往下排。 第一个集体排,还有两个请两个孩子上来比赛排,检查是否排对。

  4、小结:原来这三个盘子上的花纹也都是有规律地排列的。

  (三)操作,进一步巩固规律AABBCC

  1、做一串珠帘,要三种颜色有顺序地排。

  2、介绍操作材料和要求:每个人拿一根长纸片,从画着颜色的这一头开始粘,三个颜色有规律地排,一直到纸片粘满了,就把它挂到珠帘下面,用上面的夹子夹住。

  3、孩子操作。

  (四)欣赏漂亮的珠帘,感知规律美

  活动反思

  我设计了以“小熊请客”为线索,巧妙地渗透各种具有规律排序的事物,让孩子在与这些“动物”的互动中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的规律,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

  孩子们对今天的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而且决大多数的孩子在自主的操作过程中也能正确地完成排序规律,但是在自己的讲解和孩子的操作中也有不足:

  1、在引导孩子感知AABBCC的排序规律时出示了一个圆盘,但当孩子全部粘贴完整之后,忽然意识到应该给孩子一个起始的标记,没有标记颜色就混在一起,规律不再那么清晰。

  2、我提供给孩子长纸条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根据规律粘贴,应该提示孩子当纸条已经不再有地方粘时,一个节结束的时候就不再往下粘了,而我们则应该在孩子操作之前就要要提醒孩子将AA也要去掉,地方不够了就不再往下粘了。

  让我知道了我们要做的前期准备有太多,包括教材的核心经验,知识点的正确把握等等,尤其是数学、科学领域,是不允许老师有丝毫的学科知识方面的偏差,甚至只是环节设计中的一个小细节,教师都需要考虑周全才性,才能带给孩子最为科学的认知经验。

找规律教案1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能找出图中规律。

  2、能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初步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能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表述找出的规律。

  教具准备:

  1、主题挂图、格子条、三角形条。

  2、三角形、正方形、圆柱、正方体若干个。

  3、学生每人配套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学校买来红、黄两种颜色的灯笼布置学校,准备迎接六一儿童节。请你想想办法,看怎样排这些灯笼最漂亮。

  学生可能会把灯笼红的排一排,黄的排一排。也可能会把红的黄的交错排。

  教师:大家排的'都很有创意,现在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也布置好了,同学们在学校里高兴地唱歌跳舞。(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教师:这些灯笼、小旗、小花等等摆的真漂亮 ,它们可不是随便摆的,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摆的,你们知道什么叫做规律吗?今天我们就要把这些规律都找出来(板书课题:找规律)

  2、教学例1。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找找看哪些东西是有规律地排列的,你能把规律找出来吗?(小组讨论,小组长汇总答案)

  请同学起来告诉全班他们小组找到的规律,随着回答。在黑板上贴出一排彩旗、一排花、一排灯笼和一排人。

  教师:如果现在你是建筑师,让你接下来布置,你会怎样选择呢?

  请学生逐行选择,并说出理由。

  请不同的小组上台汇报成果,教师贴出不同颜色的格子条(强调连续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才是规律,只出现一次的不能说就是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2、完成第89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找规律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看情景)从情景里我们可以看到:夹子和手帕,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他们的排列都是有一定的规律。今天我要说的课就是有关情景中的规律问题——《找规律》,《找规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两种物体的排列规律是多种的,本课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和学习,我们将要实现如下3个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个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规律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用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规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和应用规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精于运用的学习品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创设通过实践、观察、操作等有效的活动,探索两种物体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以活导规

  在探索新知之前,我创设一个“凉手帕”的活动。欢迎同学们来到兔子乐园参加“快乐舞会”。我现在想在两棵树间凉上手帕做背景,你们能帮忙吗?结合情景问题,我拿出这样的一个凉衣架,让学生试一试,“把一块手帕夹在两个夹子的`中间。”接着提问:谁能用最少的夹子把两块手帕凉起来?让学生经过动手凉一凉知道:把两块手帕连在一起凉,只需要3个夹子。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并得到发展,就必须引领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设计时,由活动引进课堂,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凉3块手帕,最少要4个夹子,凉4块手帕,最少要5个夹子,这样的一个规律,为下面进一步探索规律奠定基础。

  (二)以动探规

  有了上面对规律的初步认识后,引导学生参与3个层次的探究活动。

  第一层次——观察感悟。(先)借助情景,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夹子和手帕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夹子的数量比手帕多1,还有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都是间隔排列的,兔子的数量比蘑菇多1,木桩的数量比篱笆多1。

  第二层次——建立模型。(再)安排“摆一摆”的活动:

  每人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并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上一个圆片,请四人小组共同操作后,将小棒的根数和圆片的个数分别填入表格中,并观察他们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小棒的根数

  圆片的个数

  让学生亲身经历规律的形成过程。

  第三层次——借模引说。(最后)让学生摆出例题中的数学模型。例如用小棒代表夹子,用圆片代表手帕,摆成这样,照样子说出:小棒和圆是怎样排列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个数有什么关系?

  经过一系列深化后,引导学生把总结归纳:如果两种物体间隔排列,那么两端物体比中间的多一个,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一个。(板书)

  以上的教学环节,采用学生自主参与、观察发现、操作认知的学习形式,学生在“看”中学,“动”中思,“摆”中悟,经历了:直观形象——理性思考——抽象概括,这样一个逐步丰富、深刻理解的认知过程。

  (三)以用体规

  1、联系实际。(出示这样的图片)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规律现象,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欣赏数学,激发学好数学的欲望。

  2、运用新知

  (1)看马路上工人叔叔给我们出了个什么问题,(出示马路图片):中山市为了创建全国文明示范城市计划在马路一边每两根电线杆中间做一个广告牌。这条马路的一边共有25根电线杆,一共要准备多少个广告牌?

  (2)我们回到学校看有什么可以帮忙,出示操场跑道:体育老师要在操场上为我们设计8条跑道,需要画几条白线?

  (3)同学们学得真棒,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考考大家:把5厘米线段平均分成5等份,每段是多少厘米?要记几个点?

  (这些问题由远到近,由社会到学校,不断呈现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情景,使学生感受身边处处都有数学。)

  3、拓展延伸

  1、规律的简单运用后,我请6位学生(3男2女)

  要求同学们排成男女一一间隔排列,然后在按照屏幕围成一个圆,从而让学生知道:这样一个封闭的排列两种物体一样多,完整了认知结构的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垫后学习埋下伏笔。

  2、接着创设帮小兔子们锯木的情景,思考:

  1、把一根木料锯了3次,能锯成多少段?

  2、把一根木料锯成6段,做成这样的篱笆,需要锯多少次?指导学生借助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的方法,培养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出示小兔乐园有一个运动场,运来了8棵杨树,8棵柳树,准备种在运动场的周围,你能设计出几种种植方案?这是一道开放性联系,学生的植树方案是多种的,可以是排成一行,可以围起来,可以是间隔排列,可以不间隔排列,总之,就是让学生在郑和设计中,发现数学的美,创造数学的美,激发爱数学的情感,把课堂学习推上高潮。

  (四)评价质疑

  1、让学生自己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觉得什么地方最难理解?我们在工作中常常要探索学生欠缺什么,需要什么,那么课前、课后轻松、和谐的谈话,就是师生情感互通的最佳方式。

  为了让这一节课有一个完美的句号,我安排了小兔们为了感谢我们的帮助,特意为我们送上最后一曲,(播放音乐)请听,会唱的打节拍一起唱。音乐停了,我引导同学们发现:手指和空挡之间的排列也蕴涵着意义间隔排列的规律规律,让学生再次感到生活中的数学是如此的有趣、如此的简单、如此的奇妙。

  (五)教法和学法:

  在课堂中,我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学习环境,以活动发现法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教法,运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力求在教法上体现“在玩中学,在做中学”的思想;在学法上则突出“自主学习,操作感知”的特点,使教法和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上。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两端物体中间物体

  夹子10个手帕9个

  兔子8只蘑菇7个

  木桩13根篱笆12块

  板书设计,主要突出今天探究的规律是: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它可以排成一行两端物体比中间的多一个,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一个。也可以围成一个圈,两种物体一样多。

【找规律教案】相关文章:

找规律教案03-29

《找规律》的教案12-05

找规律教案02-19

《找规律》教案02-20

找规律教案04-12

中班教案:找规律03-17

大班教案《找规律》06-26

《找规律》大班教案03-25

找规律排序教案09-19

找规律教案14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