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螳螂捕蝉》小学语文教案

《螳螂捕蝉》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4 07:02:5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螳螂捕蝉》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螳螂捕蝉》小学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螳螂捕蝉》小学语文教案

《螳螂捕蝉》小学语文教案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情分析: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教师导语: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了《螳螂捕蝉》的故事,我们初读了课文(教师板书:初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能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吗?

  过程预设:

  学生从字词掌握、朗读情况、课文内容等方面进行学习心得交流。

  预设理念:

  重点让学生练说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检查学生对大臣劝说和少年劝说(螳螂捕蝉的故事)的朗读情况。(出示小黑板)

  预设理念:

  二、揭示目标激疑深入

  导语:学习贵在生疑呀,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书能读出疑问这也是同学们的收获,上节课同学们读出了很多疑问,有的是“小疑”已经解决,还有哪些疑问没解决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师生共同梳理疑问

  (为什么大臣的劝说不成功,而少年却能让吴王改变主意?……)

  揭示本课教学目标

  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重点突破深入研读

  导语:对!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使吴王改变了初衷,他想告诉吴王一个什么道理呢?你能从文中找出他直接说明的那句话吗?

  1、学生画找重点句(“它们只顾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隐伏着的祸患”)

  导语:读完这句话你一定又产生了新的疑问!对,读书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这才叫“研读”。它们“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着的隐患”分别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读出答案吗?)

  2、学生感悟少年劝说话语,教师启发引导。

  启发语:蝉的心情读出来了吗?螳螂的想法表现出来了吗?黄雀的心理读出来了吗?

  3、教师点拨,学生想象

  导语:其实少年的话还没说完,如果再说,你说少年会说出什么话来?对!看来同学们都可以当吴王了!吴王明白了吗?读一读!)

  4、学生理解“恍然大悟”

  启发语:“恍然大悟”什么意思?吴王明白了什么?你能联系上文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吗?写在旁边好吗?

  5、交流反馈。

  (明白了少年的意图:自己攻打楚国就像蝉和螳螂一样是只顾眼前利益……)

  (明白了大臣说的是对的)(相机练读第一部分)(固执、知错就改)

  (明白了少年用心良苦呀)(相机学习第二部分相关语句)(有勇有谋)

  四、设置补白,总结提炼

  导语:第二天早朝,吴王会怎么向大臣们解释呢?

  五、疑问搜索

  导语:看看还有疑问了吗?这个故事真实吗?请同学们课后阅读刘向《说苑·正谏》

《螳螂捕蝉》小学语文教案2

  教学内容: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故事内容,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螳螂这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2.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请问: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

  3.小结

  这是一条成语,你知道它来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

  上一个练习中,我们复习了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你能说几个吗?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二、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文章借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1、如果也按螳螂、蝉和黄雀这说法,那么它们在课文中分别指哪些呢?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讨论并出示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吴王为什么攻打楚国?你知道当时的情况吗?把你找的资料告诉给大家

  (2)乘虚而入是什么意思?诸侯国怎么乘虚而入?

  (3)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设想呢?你来帮它设想一下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吧。

  2、指导朗读,注意突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3、这种情况,吴王设想过没有?他是怎么说的?

  指导读出吴王凶残、固执的口气

  4、你觉得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5、齐读课文第一节。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1、那么吴王最后有没有攻打楚国呢?你从哪儿知道的?

  2、出示课文最后一节

  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这番话是哪些话?

  五、学习第二至十一节。

  1、画出少年的话,同桌一起读读,边读边想,哪句话最使吴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读,想想:吴王悟出了什么?

  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3、齐读这句令吴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吴王从没设想后果的固执到恍然大悟,你觉得这个少年怎么样?

  5、在读读2---11节,你觉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机智?

  6、师:如果说大臣的谏是直谏、力谏,那么少年的谏就是智谏巧谏

  齐读2-----11节,体会少年的机智

  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现在,你再来看看吴王又是个怎么样的人呢?(知错就改)

  五、总结课文:

  1、小结:

  吴王看到楚国过力较弱,想要去攻打楚国,他没想到其他诸侯国对他虎视眈眈,可算一个没远见的人;还听不进大臣的劝说,可算是个固执的人。然而,一个侍奉他的少年却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少年是怎么做的

  呢?我们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螳螂捕蝉的含义

  (2)抄写词语

  (3)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练习用恍然大悟说一句话。

《螳螂捕蝉》小学语文教案3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可以在文章的写作方法、人物的特点、词语的运用等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感悟能力,领悟文章的妙处,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师板书:发现 学到 不理解写作方法、人物的特点、词语的运用、其它)

  (学生自由读书,自学,师桌间巡视。)

  师:(提醒学生)请同学们先自己发现,再和小组同学交流。另外可以拿支笔做一做旁注。

  师:(看到有的同学皱眉头)你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能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思维最敏捷,与众不同。

  (学生个人发现、记录,小组讨论交流。)

  师:(示意学生坐好)同学们小组交流的气氛热烈,我听到不少同学的发言,觉得同学们都动脑筋了,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来集体交流一下吧!

  (生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生:读了这篇课文,我发现这篇课文以对话的方式展开的。

  师:(点头赞许地)嗯!说得好!这就是本文最鲜明的写作特点,被你发现了,不错!

  生:我发现这篇课文没有多少优美词句,但文章条理清楚。

  生:我发现这篇课文开头是总起式,结尾是自然式。

  师:(质疑)开头是总起式吗?

  生:(翻看作文知识本后,举手)我说!我知道了,刘老师,开头不是总起式,是交代式。

  (其他学生点头说:“对,是交代式。”)

  生:我读了课文,发现这个小孩很有眼光,有远见,吴王目光短浅。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大臣们有远见,这个少年是听大臣们说的.,不能说这个小孩有远见。

  生:我来概括一下吧!大臣们虽然有远见,但是理由没有说服力,这小孩利用吴王好奇心让吴王自己发现缺点,他用的办法很好!

  师:(点头)这说明少年特别善于说服吴王。道理越辩越明,我发现同学们思维的机器开动起来了!

  生:我发现吴王是个武断、固执的人。

  生:(不同意)我觉得吴王最终听从了少年的话,能够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说明了他并不是顽固的人。

  生:(拿起语文书)我通过课文第二节发现这个少年很聪明,特别想让吴王注意他,是个有心计的孩子。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中少年借物喻理,说服了吴王。

  师:怎么说服的呢?

  生:我认为黄雀是诸侯国,蝉是楚国,螳螂是吴国。

  生:我来画个图,好吗?

  (学生在黑板上画图。)

  师:(翘起大拇指)画得真好!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发现。

  生:我发现这个少年很有耐心,是个关心国家安危的人。

  生:吴王是一国之君,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可是通过他对少年的言行,发现他有仁慈的一面。

  师:同学们发现了很多,非常好!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不懂为什么吴王攻打楚国,其他诸侯国会乘虚而入?

  生:为什么少年在王宫的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而不当面告诉吴王这个故事?

  生:文中吴王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少年为什么还敢于对吴王说这番话?

  生:文中“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这句话能不能删去?

  师:刚才大家认真读书,积极动脑,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一定收获很大。对于大家已经发现的知识老师就没必要讲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好吗?

【《螳螂捕蝉》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螳螂捕蝉》教案[精选]03-28

《螳螂捕蝉》教案11-23

螳螂捕蝉教案01-24

《螳螂捕蝉》教案12-29

《螳螂捕蝉》教案(实用)08-17

《螳螂捕蝉》优秀教案03-02

螳螂捕蝉教案优秀12-12

螳螂捕蝉小学作文05-05

《螳螂捕蝉》教案15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