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案:统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统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统计1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70页~第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
2、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学习内容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是合作学习还是独立学习及选择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一层次
谈话:梅峰小学下个月要参加一次鼓号比赛,她们最近一直在坚持训练,很想在这次鼓号比赛中获胜,但是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请大家一起帮忙出出主意,想一想她们该为这次鼓号比赛做些什么准备工作,才能顺利获胜呢?
承接:刚才有同学提到要统一服装,这个主意不错,跟老师想到一块去了。
提问:梅峰小学准备给鼓号队统一购买服装,购买服装时又要考虑什么问题呢?这些信息你看得懂吗?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如果你是鼓号队员,你应该选择哪一种鼓号服呢?为什么?
第二层次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会根据自己的身高来选择合适的服装。那怎样才能知道梅峰小学鼓号队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呢?
这是鼓号队员的身高(出示学校鼓号队员身高表格),这1号队员,他又应该选择哪一套服装比较合适呢?为什么呢?那2号队员呢?3号呢?4号呢?
追问:我们要把鼓号队员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3段)是哪三段呢?
(设计意图: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不知不觉融于情境当中,参与观察,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合作交流,探索统计方法。
探究: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请同学们小小组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中。最后,根据记录单,完成统计表。当然,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一位同学来报身高,再安排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最后,要对记录和整理的过程进行检验。
(学生同桌合作进行统计)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来交流一下。
谈话:合计是多少人呢?那么这个合计40人是怎么来的呢?合计中的40和我们原始数据中的人数一样吗?
合计还能对我们统计出来的每一段的人数进行检验。当然,我们还要及时地把这张统计表的日期填好。
追问:我们已经完成了鼓号队员身高情况的统计表,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还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理念和行为上进行了角色的转变,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评价与反思,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对学生多种整理方法的展示,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策略的多样性,真正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三、回顾交流,总结统计感受。
回顾: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板书: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填统计表,分析结果)
小结:其实像这样根据身高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的方法我们叫做分段整理数据。(同时板书课题:分段整理数据)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对整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统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相关决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并根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地预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收集数据,组织讨论,作出决策的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的习惯,
教材分析已学过一些统计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一个全班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收集数据,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并作出决策。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从扇形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作出决策。
教学媒体:
教师可以再准备课本以外的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我们班想在十一国庆节过后举行一次秋季运动会,大会开赛在即,班里要统计一下同学们喜欢的运动项目?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会想到做一个调查,就产生了统计的必要,然后再思考具体的.统计方法(具体的问一问每一个人的喜好,具体的数一数喜欢每一种水果的人数)。然后,学生自然会对统计的结果进行表达与交流,最后作出决定,进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从学习统计的那一刻起,学生们就逐渐的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需要统计才能解决的问题。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收集数据,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作出合理的决策。
人们经常利用统计图形象的表示收集到的数据,你能从以下图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吗?
2.提出问题
出示下图,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获取信息。(让学生感受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1)哪种活动最受欢迎?
(2)哪两类活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
(3)最受欢迎的两类活动是什么?它们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4)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
(1)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2)如果你是本班的体育委员,准备组织全班同学去观看运动会比赛.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你会组织观看什么比赛?
3.分析问题:让同桌交流,还要让学生观察还有没有其它的信息。(数据的来源)
说明:(1)和(2)可以从扇形或图中所标百分比的大小得出。
(4)和(5)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扇性统计图的特点,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清楚即可
(6)目的是使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根据调查数据,应组织观看乒乓球比赛。
4.引出概念:
提问:请你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叫扇形统计图好吗?
(应鼓励学生自己总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即可,不要求学生背诵。)
强调:(1)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
(2)圆代表总体,各个扇形分别表示总体中不同的部分
(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
5.应用反思:观察右图,并回答问题
(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扇形统计图的总体,即100%,而非具体的数量)
6.拓展练习从下列的两个统计图中,你能看出哪一个学校的女生人数多吗??
甲校乙校
(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到扇形统计图表明的是部分再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一般不能直接从图中得到具体的数量)
更多练习
7.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应掌握什么或有什么体会?
小学数学教案:统计3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例题、“练一练”,练习四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具准备: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复合投影片,例题的纵轴、横轴方格图每人一张。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单元教学难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
以例题中的数据为素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示。指名学生说一说统计图的意思。提问:你是怎样看出同一年份中两个直条各是哪一个门市部的呢?(根据图例表示的门市部来区别)说明:在复式统计图上,为了区分不同的数量,都要先用图例来说明每种数量各是用哪种图来表示的,才能使人看得清楚。
2.出示单式折线统计图
统计图为“××电脑公司第一门市部上缴利润统计图”,其中数据为例题里第一门市部的数据。让学生说说折线统计图的意思,说明是怎样看出来的。你认为制作这样一份折线统计图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年份位置的间隔、纵轴上的数据、相应年份的数据的描点)说明:在折线统计图上,表示经过一年的间隔要相同,像这里的1994年到1996年要间隔两个单位,1996年到1999年要间隔三个单位;纵轴上的数据要明确,以便于描点,要对应横轴、纵轴找出准确的位置描点。提问: 如果在这个统计图上我们还要表示出第二门市部相同年份的利润上缴情况,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怎样才能在统计图中分清两个门市部的利润上缴情况呢?像刚才这样的问题,就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两个门市部上缴利润情况统计表的意思。
2.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制成折线统计图的名称是什么?先要画什么?(投影横轴、纵轴)横轴上要表示哪几个年份?年份之间的间隔要怎样处理?纵轴上的数量至少要表示出多少万元?(投影方格图)你能在图上用折线表示出这两个门市部各年上缴利润数的增减变化情况吗?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自己的方格上用折线分别表示出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所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在全班说说各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在课本上看一看,书上是怎样画出折线统计图的,想想自己画得对不对。(投影课本上的折线表示的数量)提问:图中两条折线各表示哪个门市部的数量?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强调要分清各表示哪个门市部的数量,一定要有图例,这样才能使人看明白,同时说明图例可以自己确定。强调每个点表示的数量一定要写清楚。
3.加深认识。
提问:谁来说一说这个统计图的意思?(统计图的.名称,每个门市部的数量)
4.简单分析。
请同学们看第23~24页统计图下面的几个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让学生在班内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提问:你认为统计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5.加深制图的认识。
提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在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出:这两种统计图都要有名称和制作日期,都要画出横轴和纵轴来分别表示项目和数量。不同的是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量,折线统计图用描点表示对应的数量,并连点成线表示增减变化情况。所以条形统计图用来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统计图的意思。指名学生口答下面的问题。
2.做“练一练”的题。
让学生说一说统计表的意思。让学生看清图例,在方格图里描点连线,画折线统计图,老帅巡视辅导。让学生相互检查:年、月有没有写?折线与图例是不是一样,数据有没有表示?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有哪些想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你认为统计的过程应包括哪些工作?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画法上有什么不同?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2题。(做在课本上,老师巡视辅导。)
小学数学教案:统计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页的例1、第63页的“做一做”的题目,练习十五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画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投影片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在统计工作中除了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用统计表来表示以外,有时还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投影器出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投影器出示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投影器出示扇形统计图):四年级时我们已初步认识了条形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新课
1.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投影器出示下面的条形图(也可以根据本地情况自制一幅条形统计图)。教师指出:这种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指图中各直条).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100 84
80
60
40 24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下面的问题:
①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②图中画有互相垂直的两条射线,请你看看水平射线表示什么?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什么?
③每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哪种作物种植面积最多?哪种作物种植面积最少?
2.教学例1。
全体学生翻开教科书第62页,请一名学生读出例l统计表中各数据,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在投影器上放一张空白胶片,用直尺和三角板在胶片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i出的水平射线长7厘米左右、画出的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长6厘米左右。)
提问:水平射线下面及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左面为什么留有一条空白?两条射线为什么不在图纸的中间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为什么不画短些?
教师对上面的`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因为水平射线下面要注明每个直条所表示的内容,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旁要注明表示数量的数据,因此必须留有足够的空白。如果把两条射线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直条会因不够高度画不下,成排不下五个直
条。(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高度可达图纸的音处,留音的空白书写统计图名称。)最后确定水平射线上和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各表示什么。(指出通常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表示数量;在这里,水平射线表示年份。)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提问:原来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请一位学生量一量投影器上图纸中画出的水平射线的长度。教师说明:画出的水平射线长6厘米,根据5个直条与6个空隙计算,要把画出的水平射线平均分成11份,因此这里用0.6厘米宽的直条表示一个年份:间隔也是0.6厘米。教师完成下图。
小学数学教案:统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
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
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播放录像)同学们请年,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统计表(记录单)
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
(2)组织学生第一次记录:
记录完后,问:在观看录像时,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
交流完说明用画“正”字的方法又快又方便。
(3)第二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问:全部记清的同学举手?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产生了困难,因此顾此失彼。)
讨论:怎样记录才能又快又准确呢?
强调说明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汇报后,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学会制作统计图。
(1)分组讨论:
如果用每个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格?
太麻烦了,怎么办呢?
讨论后得出结论: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指名上台涂色绘制,然后共同订正。
(3)在书上完成例1统计图1、2、3小题,指名口答。
(4)组织讨论:20分钟后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老师充分放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交流合作带来的成功。
三、形成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四、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课后从小组为单位调查班里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和促进。
小学数学教案:统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 回顾旧知
出示20xx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 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xx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第62页的试一试。
2、小结: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逐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现最佳的统计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统计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材分析:
“条形统计图”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过,并且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特点。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本课教材编排力图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注重知识发生过程中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而统计观念的形成最有效方法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二.加强习题的开放性,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有不同的提高与发展。
学生分析:
这节课教学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学前知识调查,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投球游戏这一体育活动项目很感兴趣。对于复式条形统计图, 虽然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过。但间隔时间较长,且我校学生来源复杂。因此,关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建构。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真正深入到统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审美、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好玩”的思想,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统计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4.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六年级的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直观体验—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活动实践——合作交流——尝试动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数据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分析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练习卡、方格纸、彩笔
课前活动:
师:在体育课上你们做过投球游戏吗?根据你的经验,猜一猜投球时单手投的远,还是双手投的远?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究竟谁的想法合理呢?请同学们试一试,并收集小组单手、双手投球的数据。制统计表(学生开始投球游戏,做好记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课外,同学们做了投球游戏,那么结果是什么呢?
(学生纷纷举手,想说说自己实践的结果兴趣高涨。)
教师:你们是用什么方式统计的?(学生可能有用统计表的,有用统计图的,因为四年级学过统计图。)
生1:统计表。
生2:用统计图。
生3:...
教师:用哪个方式好呢?
生1:统计表。
生2:条形统计图。
生3:...
二、展示作品,评价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来展示小组的统计方式。同学们来看看哪种方式更好。
(先展示统计表再展示统计图)
生1:统计表方便操作。(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表)
生2:统计表可以制成统计图,统计图能更直观的看出单手和双手的差别。
教师: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表的数据呢?(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图。学生设计出的统计图各式各样,整理后共有五种情形:第一种将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两幅条形统计图;第二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小组所有同学两种情形的条形全都挨在一起制成条形统计图;第三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人两种情形的条形摞在一起,用颜色区分;第四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个同学两种情形的条形挨在一起;第五种在同一张图上,用不同颜色的条形分别表示两种情形:有纵向的,还有横向的。)
教师:请同学们评价,哪幅统计图既美观又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谈谈你对这几幅图的看法。
第五种比较起来最方便,形象直观。
(其他同学也赞同第五种最好。)
教师:我们把像第五种这样的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竖着的叫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横着的叫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三、优化统计图:
教师:请各小组修改统计图。 (学生很认真、仔细,有的开始讨论应该怎样修改自己小组的统计图。在讨论修改中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教师:谈谈从你们组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一边展示自己组的统计图一边说)我们组的同学都是单手比双手投的远。
四、巩固练习:
1995-1999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很快,城乡居民平均每年旅游消费迅速增长,下表是1995-1999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情况。
1、把作业纸上的统计图补充完整,遇到困难可以求助其他同学和老师。
2、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互相提问,互相回答。)
五、回顾总结:
1、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2、收集一些报纸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看看能获得那些信息。
小学数学教案:统计8
《折线统计图》
知识背景和目标定位: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数据并制成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的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相山公园图片
师:知道这是哪儿吗?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生:人多、人山人海………
2、由统计表提出问题
师:是的,浏览的人真得很多,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浏览相山公园的`人数的情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人数?
预设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老师这儿还带来了一个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年到()年浏览人数增加最快?(课件出示)
质疑:我们能不能不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年到()年人数增加最快?
出示条形统计图,提问:这幅统计图是用什么表示每年浏览的人数?这也不能很直观的看出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师:我在公园里还看到这样一幅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师:在这幅统计图中,横轴代表什么?纵轴代表什么?
每一年的浏览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中都能找到吗?
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每年的浏览人数的?(点)师板书:点
2、深入探究
带着三个问题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小学数学教案:统计9
教学要求:
1、会根据统计的要求,收集、整理数据,并能制作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作出分析、预测或判断和决策。
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感悟统计的方法。
重点: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难点:怎样去实际收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作出预测或决策。
教学过程:
一、统计本班学生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1、同学们,双休日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并板书:体育运动、玩电脑、学音乐、看书学习、出去旅游。
2、怎么知道大家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呢?(生:要进行调查和统计)
(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
3、怎样进行统计呢?(讨论得出:可以划正字,或举手数一数等)
4、请小组统计员统计每种情况的人数。(各组当堂推选出统计员,要求进行统计)
5、师总结:刚才统计员通过举手数出了每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收集数据,为了科学准确,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收集数据,不重复,不遗漏)
6、请大统计员把每种情况的人数进行分类整理,把各种情况的人数加起来(指定全班统计员整理并合计)。这个过程叫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
7、把统计出来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里去,这张表格叫做统计表,叫什么统计表呢?(XX班星期天最喜欢做什么的情况统计表)。学生回答每种情况的人数,教师填好统计表,并填好合计人数。是什么时间制作的?(注上制表时间)。这个过程叫做制作统计表。
8、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刚才我们对这张统计表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断、预测和决策。(板书: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
9、 你统计了我们一个班的情况,得到的信息是否就很准确呢?还要统计什么?(还要统计其他班级的情况)。统计的数据越多,我们得到的情况就越准确。
【评析: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对情况的真实分析,引发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想说敢说,非常投入。教师注意把统计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渗透自然,学生乐于接受。对统计表的分析注意了开放性,让学生扮演统计员的角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再创造的过程,使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
二、统计听课老师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老师,老师们在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打算怎样知道听课老师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统计)怎样进行统计呢?
(1)请每小组打开信封,看一遍,要求我们干什么?
(2)请每个小组商量一下,怎样合作统计?
(3)学生汇报打算怎样调查。怎样问老师?(提醒学生要有礼貌)
(4)学生到听课教师中去调查统计,收集数据。
(5)填好手中的统计表,汇报统计情况,你得出什么预测?
(6)把同学们和老师们星期日里最喜欢做什么的两张统计表能否合在一起。(教师把数据合在一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什么?
【评析:本环节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在统计活动中,感悟统计的价值。(1)让学生把学到的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际统计活动之中,随学随用,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做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化。(2)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讨统计的方法,学生畅所欲言。统计的办法是学生想出来的,数据是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出来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3)对学生双休日活动情况统计表与教师双休日活动统计表进行对比分析,并把二者合二为一,学生预测的准确、分析的透彻,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三、实际上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的多。(分别出示多张统计表)
i。南京造地铁,选择颜色一张调查统计表。你发现什么?
ii。第十四届亚运会前四名获金牌情况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iii。选举班长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做出分析
iv。近几年来南京旅游的人数情况统计表。
【评析:选取的几个例子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学生分析的饶有兴致,既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民主意识等。】
四、自学课本(100页101页)
a)出示思考提纲
i。原始数据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ii。书上的三个小问题。
(1)观察统计表,说出喜欢每种球类活动的各有多少人?
(2)估计一下,在这个班级里组织什么球类比赛最受欢迎?
(3)你还能想到什么?
iii。制作统计表要注意什么?
b)学生合作交流上述问题。
c)学生汇报并补充。
【评析: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者不囿于教材,让教材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特别是对原始记录表与统计表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的讨论,巩固了统计的过程,在比较原始记录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时,孕伏了任何两种方法不存在对错之分,各有各的优越性,我们在实际使用时谁的最方便就最好。】
五、统计公路上汽车通过情况。(电脑出示马路过往车辆情况的场景)
i。这是车辆通过的'情况,现在请大家进行统计,(学生统计失败)为什么无法统计?你有什么感觉?(太快),
ii。如果要你统计车辆通过的情况,该怎么办?
①需要去分类。(弄清要统计哪几种车辆)。②怎样收集数据?③怎样整理数据。④怎样画统计表?⑤分析一下结果。
iii。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的统计出来?(如何分工)
iv。汇报你们分工的情况。通过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v。从统计表中想到什么?知道什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注意空气的污染情况等)
【评析:这一环节让学生想办法解决怎样统计动态的物体的问题,又一次让小组交流,发挥了团队的力量。通过虚拟的道路交通场景,学生尝试了统计的失败,又在教师分小组交流一下的话语点拨下,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了统计的成功。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认知水平,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正地发挥了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六、用统计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评析:让学生自己举例,联想到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如何解决身边的事情,学生发言踊跃,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作业:完成101页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题。
【评析: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还重视了双基的落实。】
【总评: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教师就从双休日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的话题导入新课,从怎样知道每种活动有多少人最喜欢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节:怎样知道星期日最喜欢做什么各有多少人呢?很自然的说出了要调查统计,那么怎样调查和统计呢?接着让统计员进行统计。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经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清晰、充分地展现出来。课堂气氛活跃,双基训练扎实。
三、借助生活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归宿是应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握数学问题的加工度,努力改造数学问题,增加数学的情境性、开放性,注重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为了巩固刚学会的统计方法,教者让学生去统计听课老师最喜欢干什么这一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讨论教师人很多,怎样去统计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得出了一小组统计一排老师比较节省时间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想出的办法去统计。办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学生人人参与,争论不断,效果明显。
四、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统计一分钟内车辆通过情况时,教师又一次让大家合作交流,学生讨论的结果是一小组有4人,1人负责记录数据,另3人每人统计一种车辆的简便方法。当学生把统计好的数据整理成统计表时,让学生分析讨论从统计的数据中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的设计颇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挖掘出了许多促使人发展的因素,出现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买摩托车、汽车的人很多、汽车多了,要注意安全,要注意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的话题,变关注知识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使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得到了平衡与和谐的整合。
纵观整节课,教者注意把数学与生活沟通,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小学数学教案:统计10
【教学内容】
统计表。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统计。
【重点难点】
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
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进行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统计图,并且常常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先复习如何设计调查表,并进行调查统计。
【整理归纳】
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教师: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六(2)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
学生可能回答:
(1)身高、体重
(2)姓名、性别
(3)兴趣爱好
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
课件展示:
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六(2)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组织学生完善调查表,怎样调查?怎样记录数据?调查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再集体评议。
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形式展开调查,先由每个小组整理数据,再由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
填好统计表。
【课堂作业】
教材第96页例3。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统计与概率(1)
(1)统计表
(2)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小学数学教案:统计1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前两天咱们刚刚开了运动会,喜欢看运动会吗?咱们今天再去看一场特殊的运动会,好吗?(出示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仔细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谈话: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如: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运动会,它们各有几只?有哪些比赛项目?
【说明:创设学生喜爱的动物运动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本课教学目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尝试统计,发现问题。
谈话: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起数一数,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这样的统计表里(拿出课前发给学生的空白表格)。
反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统计表,如:
狗
猴
长跑
5只
6只
8只
狗
兔
猴
跳高
长跑
一共
5只
2只
6只
5只
8只
13只
反馈:先请完成第一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统计了哪些动物的数量?是怎样想的?
提问:他统计的动物的数量对吗?这张表格有问题吗?(动物的数量是对的,但从他的统计结果中看不清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反馈:我们再请完成第二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统计的,怎样想的?
提问:他统计的结果对吗?你认为他的这张表格怎么样?有没有问题?(学生可能认为这样统计是对的)
激疑:我们来看这里(指表中的一共13只),一共是有13只动物吗?不对吧,我怎么觉得是26只呢?咱们一起算一算,好吗?(把统计表里的几个数都加起来,算出结果是26只)
学生会提出算动物一共有多少只,不能把狗、兔、猴的只数与跳高、长跑的动物只数相加,因为参加跳高和长跑比赛的动物中就有狗、兔、猴,这样加就加重了。
提问:想一想,怎样统计才比较合适呢?(把它们分开)
引导:是的。可以把它们分开统计,按什么标准来分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后,组织交流,明确:可以按动物的种类分,统计各种动物有多少只,也可以按比赛项目分,统计参加各种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
【说明: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类整理,需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把具体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解决,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原有的统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方法的过程中来。】
2. 再次统计,解决问题。
谈话: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先统计各种动物有多少只,再统计参加各种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好吗?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列表统计呢?
根据学生提出的列表方案,出示相应的统计表。
要求:请小朋友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分类整理,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反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统计表拿上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表格)
狗
兔
猴
长跑
5只
2只
6只
13只
跳高
长跑
一共
5只
8只
13只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调整统计表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问:观察两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是的,第一张表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第二张表是按运动项目统计的。怎样才能让人一眼就看清楚每张表格是按什么标准进行统计的呢?
学生交流后,小结:为了使统计表所表达的信息更清楚,要在表格的前面加上一栏,注明表中每个项目的意思(课件演示修改统计表的过程)。像这张表格,是按动物的种类进行统计的,第一行表示各种动物的名称,就写上动物种类,第二行是每种动物的只数,就写上只数,后面的每个数就不要再写单位了。这里的一共是指一共有多少只动物,习惯上放在数据的前面,用合计表示。
师生共同修改第二张表格。
3. 观察统计表。
提问:通过小朋友自己的努力,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动物运动会的统计任务。看了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说明: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而是着眼于让学生经历从尝试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学生在不断探索并完善统计方法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和实际作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既能增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又能从整体上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三、 拓展应用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统计表,并组织交流。
【说明:教材安排了丰富的统计活动,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教学需要灵活处理。】
四、 全课总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统计12
在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能够利用这些统计图表示数据及变化态势;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够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本单元教学扇形统计图、众数和中位数,扇形统计图过去是选学内容,现在是基本的教学内容,而众数和中位数是根据《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扇形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分别是总数量的百分之几,众数和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在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往往选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表达数据的特点。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表示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教材编排了四道例题和两个练习,例1和练习十五主要教学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例2至例4以及练习十六教学众数和中位数的知识。
1.以百分数的知识为基础,教学扇形统计图。
例1教学扇形统计图,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从整体到部分认识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体会图中的数据信息的具体含义,理解这张统计图用一个圆表示我国陆地的总面积,用五个扇形分别表示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各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几。由于五种地形所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不同,所以五个扇形的大小不同。教材及时指出,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它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的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经过这一步教学,学生知道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相比,不仅形状不同,而且表达的数据内容也不相同。第二步根据已知的我国国土总面积,利用扇形统计图里的数据,分别算出五种地形的面积并填入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由于计算比较复杂,所以使用计算器。
教学扇形统计图,要理解图中的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并利用这些百分数进行相关的计算,不要求学生制作扇形统计图。练一练和练习十五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了两方面的练习内容。一是从统计图中各个扇形的大小以及表示的数据出发,进行分析与解释。如练一练第1题看图说出7月份哪项支出最多。第2题从我国的国土只占世界的7%,人口却占世界的22%,想到我国人均占有的土地比较少,人口密度很大。练习十五第1题通过对应数据的比较,判断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二是看图估计或计算,如练习十五第2题根据拼盘里的花生米所占面积的百分比,估计其他干果各占面积的.百分比。第3题分别计算我国四个海域的实际面积。
2.联系现实的素材,教学众数和中位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众数。由于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所以众数反映了这组数据的集中情况。教学众数,要让学生领会众数的意义,学会在一组数据中得出众数的方法。例2用表格呈现9个学生每人用20粒黄豆种子做发芽试验的结果,先看表在括号里填数,感受发芽17粒的人数最多,有5人。然后把9个数据依次排列,指出17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学这一段内容,首先要形成正确的众数概念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在发芽结果的数据中,17出现了5次,17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5是它出现的次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不是5。其次要知道求众数的方法在一组数据中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不管这个数出现了几次,只要比其他数出现的次数多,它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例题还要求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联系实际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意义,体会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众数。
第79页练一练第1题通过找出一组学生的年龄的众数,巩固众数概念和求众数的方法。第2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了众数,鞋店上周销售皮鞋中,25.5cm这个尺码的皮鞋售出的双数最多,25.5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进货时要多一些这个尺码的男鞋。练习十六第1题配合例2的教学,男生身高的众数是153,女生身高的众数是148,10名男生里3人的身高是153厘米,10名女生里5人的身高是148厘米,所以说女生身高的众数更能反映这组学生的身高情况,即更具有代表性。这就是众数作为一种统计量,在描述一组数据特征时能起的作用。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单数,那么中位数是正中间的那个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双数,那么正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才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
例3要求学生评价7号男生的跳绳成绩在这组同学中的位置,有的学生可能根据算出的平均每人跳117下,认为7号男生跳的比平均数少。有的学生可能把7号男生跳的下数与其他男生比较,得出他的成绩是第三名。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的比较。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是第三名?为了解决这个疑问,例题先教学中位数的知识,指出把这组数据按大小排列,正中间的一个数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既揭示了中位数的含义,又讲了求中位数的方法。再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看到尽管他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却比中位数大,在这9个男生中的名次还是比较靠前的,初步体会中位数与平均数是两个不同的统计量。例题还要学生思考为什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比中位数多得多,这是由于2号和8号男生的成绩十分突出,远远多于其他男生跳的下数,他俩的优异成绩使男生跳绳的平均数大了,而多数男生的跳绳成绩都低于这个水平。所以,如果一组数据里存在特别大或者特别小的极端数据,平均数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这组数据的整体状况,这时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更合适。
例4求10个女生跳绳成绩的中位数,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双数。教材指出,正中间有两个数,中位数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并要求学生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学会求这种情况的中位数的方法。然后把各个女生的成绩分别与中位数比较,体会用中位数能评价每个数据在整体里的地位。
练一练的教学不能偏重于求平均数和中位数,要把时间用在第(2)、(3)两个问题的讨论上。9位同学家庭的住房面积中,有两个数据比其他数据小很多,所以平均数比中位数低得多,用中位数代表9个家庭的住房水平比较合适。练习十六第2题的数据中,A飞机的飞行时间只有8秒,比其他飞机少得多,一般用中位数表示这8架飞机的飞行水平。如果A飞机不飞,其他飞机的飞行时间虽然有多有少,但差距不是很大,所以平均数和中位数比较接近,都能代表这些飞机的飞行水平。第3题公司的经理、副经理的月工资比其他员工高出很多,教材让学生分别算出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体会平均数比中位数、众数大得多,应该用中位数或者用众数来反映这个公司的工资水平,进一步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实际应用。
小学数学教案:统计1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统计表。
3.会对统计表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能指出这些统计表所说明的问题。
4.渗透统计思想,结合统计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难点: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老师出示六年级师生为灾区儿童捐款的数据。
问:
(1)你们看看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数据:六(1)班48人 捐款480元
六(2)班 49人 捐款 520元
六(3)班 45人 捐款 465元
六(4)班 47人 捐款 423元
(2)你能很快说出哪班人均捐款最多吗?如果列成表,这个问题就可以简明生动地表达出来了。(板书:简明生动)
(3)你们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制表知识把六年级为灾区人民捐款情况简明生动地表达清楚呢?
(学生分小组制表。)
(4)汇报各小组制表情况。(运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绘制的统计表投影出来。)
投影出示:
讨论:
(1)从表中你还知道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
(2)请你算算哪班捐款占全年级的百分比大,还需将表怎么修改?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制表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例1 下面是东风机床厂1993年第四季度的产量统计表。想一想怎样算出表中空缺的数据。
(1)把你的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内,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如果要想知道一、二车间生产台数分别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几,怎么算呢?如何制表?
分组讨论,四人一组共同完成一幅统计表。
小学数学教案:统计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读简单的统计图表,学会从统计图表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表示1个单位)及统计表。
3、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预测。
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开课。
二、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那你们都喜欢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呢?那老师调查一下都谁喜欢看卡通片呢?还有别的节目吗?呀!老师忘了刚才调查的.情况了?怎么办哪?好!我们就来看看这张统计图。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怎样从统计图和统计表中获取信息,也就是怎样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板书:读统计图表
三、探索新知
1、读统计图
(1)读纵向统计图。
课件显示“二(1)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小组内交流
这幅统计图告诉你些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
a、“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是这幅统计图的名称。
b、横着看:新闻、卡通片、体育、电视剧、歌舞等词表示节目名称。
c、竖着看:左边从下往上依次有0、1、2、3、、、、、、13,这些数代表具体的人数。
(或每行都有13个格子,1个代表1个单位)
左上角“人数”一词还告诉我们这里使用“人”做单位名称。
d、用直条的高矮表示最喜欢某种电视节目人数的多少。它的特点是能直观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e、直条用不同颜色表示,相邻节目之间的空格是为了更直观、更鲜明地表示各个数量,同时也起了美观作用。
举例说明怎样根据直条的高矮读各个节目的最喜欢的人数。(配合课件演示)
(同学们,请大家考虑一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卡通片的同学们还会这么多吗?你是怎么想的?
(2)读横向统计图。
(介绍横向统计图。
(获取信息。
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再与同伴交流,看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最多。
(全班交流。
(讨论。
如果班上要组织单项体育赛,你认为组织哪项比赛会最受欢迎?为什么?
2、读统计表
课件显示课本第88页“某地1995~20xx年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
(1)指导观察,获取信息。
让学生认真观察,再在小组内讨论: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又想到什么?
(2)全班集体交流。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
a、“某地1985~20xx年安装电话情况统计表”是这张统计表的名称,它告诉我们本表的统计内容。
b、统计表的第一行是年份,从1985年开始,每隔5年统计一次。
c、统计表的第二行是这个地区安装电话的部数。
d、从表中看1985年安装电话很少,只有18部,以后每5年统计一次,电话数量逐年增加。
(分别解释其数量)
(提出问题
现在这个地区可能有多少部电话?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3、认识统计图、统计表的作用。
四、小调查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统计图表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实际地体会一下。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进行调查的一些简单要求。(大屏幕显示)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你们小组同学的睡眠时间。
2、用你喜欢的方法作记录。
3、根据你的记录制作统计表、统计图。
4、组内交流你的统计图表。并选出代表汇报。
全班汇报、交流。
五、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统计15
【练习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62页。自主学习天地P55的练习题。
【练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练习重点】
进一步练习复式折线图的意义与统计图。
【练习难点】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说明
一.课本练习
谈话导入
师:P62中两个城市平均气温统计表,根据表里的数据,你了解了什么?。
生: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这说明要从表里了解和收集数学信息。
回顾旧知
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说一吗?
小结学习
同学们,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4、集体订正
二.自主学习天地
P55第1、2题
下面的统计图是一个什么统计图?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集体订正完成。
2、智慧树第1题。
实线表示的`是什么?虚线呢?
3、实践大本营
自主完成,思考一下,有什么需要一集体解决的。
集体订正。
三、拓展
生活中有什么需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
自由叙述。
四、小结:
1、完成自主学习天地P55-56。
2、小结:
与同学们一起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和你的疑惑。
重点让学生就解题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进一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会作小结总结自己的收获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小学数学教案:统计】相关文章:
《统计》数学教案06-24
条形统计数学教案02-09
大班数学教案条形统计图反思12-16
五年级数学教案:统计04-10
二年级数学教案《统计》04-04
四年级数学教案《统计》04-03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统计》数学教案01-17
小学扇形统计图教案07-22
扇形统计图小学教案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