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当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第二学时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词的方法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落实三年级的训练重点。
2、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运用创设情境,想象补白等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情感,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外在动作中读懂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热爱和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学习并运用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教学重点:
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 一面五星红旗。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师:今天,这面五星红旗出现在国外的一间病房里,这是怎么回事呢?请你赶快打开课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接读课文,说说课文内容。
结合屏幕上的词语说说课文内容。
三、品评感悟,体会“我”的爱国情怀
1、细读课文,思考面包店老板为我竖大拇指的原因。
师:刚刚我们说面包店老板为我竖起了大拇指,为什么一个外国的面包店老板会对一位中国留学生竖起大拇指呢?自己读课文,画出我的哪些行为打动了面包店老板,使他为我竖起了大拇指
2、交流语句。
指名读画出的语句。
课件出示
⑴ 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样鲜艳。(指名读)
创设情境
国旗经过河水的冲洗,可能已经褪色了,但在我的眼里,它依然是那么鲜艳。(指名读)
国旗经过河水的冲洗,可能已经弄脏了,但在我的眼里,它依然是那么鲜艳。指名读)
师:正因为我爱国旗,爱自己的祖国,所以在我的心中,五星红旗永远是那么鲜艳。让我们带着对国旗的尊敬之情齐读这句话。
⑵ 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指名读)
师:凝视是怎么看?
请同学们捧起你的课本就像捧起一面五星红旗,让我们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你心里在想什么?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孩子们,此时我是多么希望得到这块面包啊,可老板提出我可以用国旗换面包的时候,我却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⑶ 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指名读)
师:透过这段文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情景?
课件出示第三段的后半段
师: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我当时的处境如何?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和老师一起想象,这位身体极度虚弱的大哥哥,咬着牙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艰难地穿上大衣,迈着沉重的步伐跌跌撞撞地向外走,每走一步,都揪心地疼啊!
师:谁能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用读表现出来? (生有感情读)
师:此时,面包对于我来说还仅仅是面包吗?
师:是什么?
师:在生命和国旗之间,我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国旗,这时,你想对他说什么?正是我的这些行为打动了面包店的老板,使他为我竖起了大拇指。
四、品评感悟,体会老板的国际友谊
1、默读课文,思考老板的态度变化。
师:一开始,面包店老板就是这样的态度吗?默读课文4——12段,画出描写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语句。
2、交流语句。
课件出示
⑴ 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
⑵ 突然,老板的眼里闪出亮光,他用手指着我脖子上的五星红旗,惊奇的问:“那是什么?”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诉我可以用这面旗子换面包。
⑶ 他见我醒了,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
(指名读)
师:自由读第三句话,找出描写老板动作的词语。
一起做这个动作,这一竖,代表什么?
自由读以上三句话,试着用这个句式说一说:老板的态度是从一开始的——,然后到——,最后——。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师:也就是说老板的态度是从讲究平等交易到最后无偿支付费用。
那是什么原因让面包店老板的态度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呢?(生自由说)
师:正是留学生这种对国旗的尊重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打动了面包店老板,使他理解了中国留学生的这种行为。可见,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甚至敬佩!老师希望大家记住这句话。
师:学到这儿,你又想对面包店的老板说点什么呢?
五、齐读最后一段
师:正是因为面包店老板的这种爱心,才有了课文结尾那感人的一幕,让我们带着感动齐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师:一面五星红旗牵动着中国十三亿人民的心,也将世界各国的友谊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请同学们读下面这个故事,相信读了这个故事,也会让你感动。(课件出示四川地震小故事)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每天都在发生。
七、作业
师:课下,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人的句子抄写下来,并搜集一些表现友谊的句子读一读。
板书设计:
26一面五星红旗
中国 外国
我 老板
难 平等交易
爱国旗 无偿付费
爱国 敬佩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2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能力目标
历史辩证地理解孔子的德政思想。
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三德育目标
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重点: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难点: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流程
(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课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
二导入新课
“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
三整体感知(一)设疑自探《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今天我们学习《为政以德》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问题: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2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诉孔子?
3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5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二)解疑合探
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完成以上任务:独立完成上述问题,做出批注。勾画出你认为值得深入品位的语句,并简要评述。
教师找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老师总结
1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2孔子对学生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生不敢骗他。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带兵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不对,而且做出来一定要挨老师骂。可是这两人到底不是孔子,认为季氏这样做似乎也未尝不可,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于是两个人来拭探孔子的意向。
3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些小国消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
4“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
5孔子讲为政,不是谈政治,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言论才更有价值,更有普遍意义。作为思想家作为圣人,其价值乃是提供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不是具体某一个样板。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理,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12.19)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12.19)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6.1)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孔子设教,不仅注意个人修行,其对家庭社会国家种种法则制度秩序,所以使人群相处相安之道,莫不注意。自孔子之教言,群己即在一道中。为人之道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不仅是双方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得与治于人者同是一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重。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孔子答季康子问政诸条,语若平直,而寓义深远。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气。覆辙相寻,而斯民日苦。
四语言及写法品读
(一)设疑自探
《论语》是一部说理为主的语录。它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周王朝的普通话(即“雅言”),以当时中原地区的群众口头语言为基础,既通俗平易,明白晓畅,同时又吸收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练、典雅、整饬的长处,形成一种新的语言风格。所以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或体会,请提出来共同解决。
(二)解疑合探
教师找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预设问题:
1孔子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
2本文的文言句式有哪些类型?
3背诵名句名篇
4检查落实
5小结回顾
(三)质疑再探
学习之后,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结合课文和当今现实提出自己的思考。
预设问题
对于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与“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观点,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否有不当之处?
五运用拓展
1请大家结合《课堂新坐标》找出你认为最有价值难度的练习,让同学解答。
2今天如何看待孔子的以德治国思想?
六总结全文
课后反思
补充修改
语文教案 篇4
一、揭题
1、请大家看老师写一个字“听”,自己读读看。谁会用它来组词?
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觉得有两点特别好:首先,大家的发言没有重复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其次,大家在组词的时候,有的同学把“听”放在词的前面,有的放在后面,字放的位置不同,组的词就多。以后我们知道了,组词的时候,可以把要组的词放在不同的位置,这样,我们的词汇就丰富了,就美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2、譬如说刚才有同学说到的“倾听”“聆听”这些词就非常好。就是说,我们在听的时候,不但要用耳,还要用心,这样才能听出味道来。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
3、写题
4、齐读课题
5、师介绍:鼎湖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那里不但有浩瀚的林海,更有高悬的飞瀑,成为鼎湖山的一大特色。你想,既然是听泉,主要听什么?
6、检查预习:预习了课文,你觉得鼎湖山的泉声怎样?课文哪几节写了泉声?
二、自学课文,思考问题
我们只是预习了课文,就感觉到了鼎湖山泉声的美,如果我们用心细读课文,一定会对这泉声有更深刻的了解。我们来读课文描写泉声的第二节和第四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方式不同,但内容是一样的,问题也是一样的,那就是:作者听到了怎样的泉声?
三、讲读第二节
(一)课文第二节主要写了作者白天听泉。他听到了怎样的泉声?
1、(找句子)点出:淙淙指读
2、(找句子)点出:不绝于耳理解词意读词读句
3、(找句子)点出:清纯悦耳指读齐读句子
4、(找句子)点出:欢快活泼齐读句子
(二)教师小结:
在轻纱似的薄雾中,鼎湖山的泉水交错流泻,时隐时现。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和安详厚重的钟声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在每一位游客的耳边、心头回荡。能把这一节读好吗?
四、讲读第四节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看第四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1、媒体点出: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2、请你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听听这是哪一种泉声?(播放媒体)
3、作者主要写的就是这四种泉水的声音。齐读这段话。
4、夜是那么的寂静,作者身处山中,耳边传来丰富多彩、不绝于耳的泉声,他不但在用心聆听,更在细细品味。下面老师给大家放一段画面,请大家和作者一样细细品味。注意:我们不但要用眼看,还要用心听,更要用心品味。一会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播放媒体,师配乐朗读)
5、学生谈体会。
6、师相机播放乐器声,同时媒体出现: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7、读好这些词。
8、引说: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
9、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
10、把你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11、指读。
12、分角色读。
13、师通过提问.总结“这小提琴是谁拉响的?这琵琶是谁弹响的?这大提琴是谁拨响的?这铜管齐鸣是谁奏响的?(大自然)
14、引读:更令人称奇的是,还有一些泉声——
五、.总结。
在这万籁俱寂的晚上,一切似乎都已沉睡,只有鼎湖山的泉声如歌、如诗,多姿多彩,不绝于耳。美吗?妙吗?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它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重点:
1.学习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自读课文的能力。
2.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无论是在草地上玩耍,还是去野外爬山,我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出示课题。
二、出示自学提纲。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要先读自学提示用序号标出本课学习的两个任务。
2、我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划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槐乡(huái ɡuí) 花苞(bāo pāo) 耷拉(dā tā)
3、出示自学提纲:(1) 划出哪些不懂的地方。
(2) 槐乡的孩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3) 积累一些好词。
(4) 了解课文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在文中划出来与同学交流。
槐乡的孩子是_________________我从以下几点体会到:
四、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讨论讨论,师生交流:
(1)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
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子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
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们
(2)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槐乡的孩子们
三、诵读全文,加强积累
1、我要再读一遍课文,读出槐乡的美,槐乡孩子劳动时的快乐。
2、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写到我的摘抄本上。
五、当堂训练。
1、想一想,填一填
( )的清香 ( )的孩子 ( )歌声
轻松的( ) 火热的( ) 甜蜜的( )
2、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所从事过的.劳动,比如参加公益劳动,在家里帮助家长做家务。先想一想准备说哪方面的内容,想好以后,再说说自己劳动的经过和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槐乡的孩子
男孩 爬 钩 耐劳
女孩 捡 塞 快乐
【教学总结】
《槐乡的孩子》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吃苦耐劳的品质。意图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感受课文,品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读了一遍课文,让他们找出并且概括出槐乡和槐乡孩子的特点。这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品读课文,我先让学生们自读感受,然后我让孩子们谈谈对槐乡的孩子的印象。学生叽叽喳喳就说开了:很勤劳──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上小山上了。天没亮,他们就去摘槐米了;很自立、自强──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很勇敢 ──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树。这个环节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能够很好地调动起来。在这一环节的阅读过程中,我还让学生美美读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找出写得美的句子,从作者的用词准确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最后我再拓展的环节问学生:“生活中,你从事过什么劳动,劳动中给你带来了什么收获和快乐?”学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教学中一定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学,提问等都要从学生出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努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在人们眼中,灰尘通常是污染环境、传播病菌、危害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然而,这篇课文却向我们介绍了灰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天空将变成白茫茫的一片;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更为严重的是,地球上的水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完全干涸,生物就不能生存。此外,假如没有灰尘,大自然也将会变得非常单调。作者正是通过灰尘的作用,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全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二是让学生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设计理念】
重视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自读自悟与教师的点拨引导、领悟方法与感知特点、获取知识与启迪思维有机地融在一起,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习得方法,懂得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记然而、面临、颗粒、来源、分裂、飘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事物都有两面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读一读,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拂拭是指掸掉或擦掉灰尘,勿是不要的意思,尘埃就是尘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从古代到现在,人们总是经常擦拭灰尘,使(物品)不沾染尘土。)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灰尘有哪些危害?
3、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怎样?
二、默读课文,印证设想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想想: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是不是一样?有哪些异同点?
2、出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模样(mú) 朝(zhāo)晖 直径(jìng) 削弱(xuē)
散射(sǎn) 较(jiào)短 可恶(wù) 干涸(hé)
单调(diào) 削(xuē)弱 尘埃(āi) 调(tiáo)节气候
3、交流:
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是不是一样?有哪些异同点?
将生活与课文对比联系,将自己的大胆设想与课文内容之间进行比较,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撼。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的铺垫。
三、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看看灰尘有什么特点?用画出来。灰尘有什么作用?用~~画出来。
2、与同组同学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⑴ 灰尘的特点:
① 小,从哪儿感受到?
课件出示: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这句话是怎样写出灰尘小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庞然大物是指庞大的东西。这段话首先运用列举数字的方法介绍了灰尘的大小,接着又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灰尘非常细小的特点。这两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使说明的事物更加具体、真实、生动。)
朗读体会。
② 来源于土壤和岩石。
③ 在空中飘浮。
⑵ 灰尘的作用:
① 反射光线。
② 反射光波较短的光线,吸收光波较长的光线。
③ 灰尘具有吸湿性能。
⑶ 通过学习我们对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了解,假如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
出示句式: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_________。
① 填写课文内容。
② 读一读,说一说从这几句话中发现了什么?
(句式相似,都强调了灰尘的作用大,但强调的角度不同。这三个句子都采用假设的说明方法写的。)
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己来。通过自主阅读,发现特点和作用,并通过句式训练引领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和写作特点。达到自读自悟的目的。
③ 补充课外资料:除了书上写的这些作用外,你还知道灰尘有哪些作用?
四、再读课文,习得方法
1、从第4~6自然段中任选一段,细细品读,用因为大气中有了灰尘,所以___________。这个句式来说说灰尘的`作用大。
2、交流汇报:
第四自然段通过削弱、变得柔和等词语的理解来突出灰尘的重要作用。
第五自然段抓住怪脾气喜欢这两个词语,明白作者将灰尘赋予人的性格特征,把灰尘的特点写得非常生动传神。
第六自然段引导学生明白作者采用层层推进的写作方法,突出灰尘的重要作用。
3、读了这篇课文,你学会了哪些说明方法?
五、明白道理,拓展思维
1、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使学生懂得: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
2、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像灰尘一样,具有两面性,举例说明。(如鸟粪、电视、网络)
3、小练笔:
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我是灰尘》为题,写一篇短文。
4、推荐阅读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
【板书设计】
12、假如没有灰尘
大小及来源 列数字
使阳光变柔和
作用 使天空呈蔚蓝 对 比
形成气象万千的景色 假 设
保持良性循环 (说明方法)
【练习设计】
1、抄写下面词语:
恶劣 狼狈 擦拭 尘埃 削弱 朝晖 裂开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 如果没有灰尘,阳光将____,天空将____大自然____,地球上的水将_____。因此,_______。
⑵ 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被人们称为废物的东西,往往有_____。灰尘虽然_____,但_____。然而,如果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_____,则又令_____。这对当今世界来说,是个_____。
3、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像灰尘一样,具有两面性。如鸟粪、网络、电视请选择其中的一项仿照《假如没有灰尘》这篇课文的写法写一写。
【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周元桂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灰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作者通过灰尘的作用,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广泛交流。
教学时可按阅读提示,先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说说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并把感受最深的、最重要的部分多读几遍,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明白作者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来表达这些特点和作用,并认真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从灰尘的作用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教学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两重面性,请学生运用掌握的说明方法仿写一个事物,从而实现读写的有效迁移。
【资料链接】
高士其《灰尘的旅行》
灰尘是地球上永不疲倦的旅行者,它随著空气而漂流,可以说是无孔不入。
我们周围的空间,从室内到室外,从城市到野外,从平原到山区,从沙漠到海洋,几乎处处都有灰尘的行踪。真正没有灰尘的空间,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制造出来。
在晴朗的天空下,灰尘是看不见的,只有在太阳的光线射进黑暗的房间的时候,才能够看到无数的灰尘在空中飘舞。大的灰尘肉眼可以看见,小的灰尘比细菌还小,用显微镜也观察不到。
根据检验的结果,在干燥的日子里,田野和高山的空气里,每一立方厘米只有几十粒灰尘;在海洋上空的空气里,每一立方厘米大约有一千多粒灰尘;在城市街道上的空气里,每一立方厘米大约有十万粒以上的灰尘;在住宅区的空气里,灰尘还要多得多。
这样多的灰尘在空中旅行,对气象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原来灰尘还是制造云雾和雨点的小工程师,他们会帮助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云雾和雨点。没有它们,就没有白云,也没有大雨和小雨了;没有它们,在夏天,强烈的日光将直接照射在大地上,使气温无法降低。这是灰尘在自然界中的功用。
如果我们追问一下,灰尘都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呢?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一系列的答案:有的是来自山地岩石的碎末,有的是来自田野的干燥土末,有的是来自海面的由浪花蒸发后生成的食盐粉末,有的是来自火山灰,还有的是来自星际空间的宇宙尘。这些都是天然的灰尘。
还有人为的灰尘,主要来自烟囱的灰尘,此外还有水泥厂、冶金厂、化工厂、陶瓷厂、纺织厂、面粉厂、石灰窑等,这些都是灰尘的制造场所。还有些灰尘来自植物之家,如花粉、棉絮、柳絮、种子等;有的来自动物之家,如粪便、鸟羽、虫卵等。
有许多灰尘对人类的生活是有危害的。它们不但把新鲜空气弄脏,还会弄脏我们的汽车、房屋、墙壁、家具、衣服以及皮肤。灰尘里面还夹杂著病菌和病毒,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灰尘是呼吸道的破坏者,它们会使鼻孔不通、气管发炎、肺部受损而引起伤风、流行性感冒、肺炎等传染病。此外,金属的灰尘特别是铅会使人中毒;石灰和水泥的灰尘,会损害我们的肺,又会腐蚀我们的皮肤。在这些情况下,为了抵抗灰尘的进攻,我们必须戴上面具或口罩。最后,灰尘还会引起爆炸,造成严重事故。
因此,灰尘必须受人类的监督,不能让它们乱飞乱窜。
我们要给马路铺上柏油,让洒水汽车喷洒街道;我们要把城市和工业区变成花园,让每一个工厂都有通风设备和吸尘设备,让处于一切生产过程中的工人都受到严格的保护。现在全人类正在努力控制灰尘的旅行,使它们不再危害人类,而为人类造福。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说“母爱”
1、欣赏《懂你》:
同学们,你们知道满文军的这首歌要献给谁的吗?
(献给母亲的歌。)
2、叙述“母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请大家把你知道的或你亲身体验到的有关“母爱”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可引导学生从电视电影,课外阅读,自身经历等方面去说。)
3、导入新课:
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阅读课文,懂“母爱”
1、一读课文:
⑴ 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自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朗读,速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⑵ 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2、二读课文:
⑴ 按要求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
⑵ 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⑶ 深入理解感悟: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磨练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3、三读课文:
母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的表达也是异彩纷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好体会母亲的感情。
(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等句子是重点,读出感情的变化是关键。)
三、联系实际,赞“母爱”
1、教师引导:
“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礼物……
2、独自准备。
3、交流共享。
四、拓展延伸,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让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
【板书设计】
学会看病
母亲── “冷漠”处理 尽责的“爱”
儿子── 独自看病 “路线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教案12-15
语文教案12-15
语文教案12-15
语文教案12-19
语文教案12-19
语文教案12-19
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