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教案集锦九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水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买矿泉水》一节。
教学目标:
1、应用连乘的计算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理解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乘试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
1、口算
20×3= 0×6= 8×0= 12×8=
12×4= 22×3= 24×3= 100×4=
2、竖式计算
22×3= 320×5= 602×5=
3、口答
(1)四年级每班有学生30人,3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每箱饮料3元,20箱饮料共花多少元?
(3)每箱装12瓶矿泉水,5箱共装多少瓶矿泉水?
二、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第36页“买矿泉水”教学情境图,以及数学问题:运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2箱矿泉水,大约花了多少钱?
1、理解题意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
2、引导计算
(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内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在交流中出现的典型做法。
(2)全班交流,展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指名回答估算过程及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①把24瓶看成25瓶,25×2×3=150(元),所以,150元就够了;
②把24瓶看成20瓶,20×3×2=120(元),所以要比120元多;
③一箱矿泉水大约70元,两箱大约140元;
④一箱矿泉水超过60元,两箱矿泉水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学生可能还有其它估算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解释各自估算的过程。
3、引导精算
把情境中的问题改成“共花了多少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法。
①24×3=72(元),72×2=144元;
②24×3×2=72×2=144(元);
③3×(2×24)=3×48=144(元);
④3×(24×2)=3×48=144(元);
⑤24×2=48(元),48×3=144(元)。
学生可能还有其它解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6页“试一试”第1、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老师再指名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解决问题
在这节课中我们用了估算和精算的方法解决连乘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这种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2、4题。
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季风活动与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关系,知道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大致情况。2.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以及利用不同的干湿状况进行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干湿地区的分布。
2.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
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读图法相结合。
教学媒体
中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出现在几月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每年的7月、8月份,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则出现晴朗少雨的天气。正值伏天蒸发旺盛,而降水不足,但此时恰值水稻生长旺期,极需水分形成伏旱。
【提问】1998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我们同学也积极为灾区捐物捐钱,贡献了我们一份爱心,那么为什么1998年伏天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出现“伏旱”而出现了特大洪水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导致了这个地区的年降水量猛增,远远地高于往年。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年与年之间并不相同,这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板书】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读图4.21】北京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北京在1951年至1980年30年间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59年约140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965年约250毫米。
【组织学生讨论】(1)为什么北京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2)为什么在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特大洪水?
【教师总结】上述现象的形成与夏季风的强弱相关。若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就偏少;若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就偏多。因为每年夏季风的强弱不同,所以北京的降水必然会出现年际变化。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就是因为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7月、8月份雨带仍停留在长江流域所致。
我们现在知道了夏季风既影响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还影响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出示景观图】江南的稻田、西北的沙漠图。
【教师小结】南方以水田为主,西北以荒漠为主,二者的干湿状况不同、南方湿润而我国的西北干旱。
【提问】什么因素导致两地区干湿状况不同呢?
学生回答:降水不同。
【提问】是否降水量相同的地区,干湿状况一定相同呢?请结合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周,找出与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年降水量大致相同,但却分属于半湿润或半干旱的地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东北地区的东部属于湿润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蒸发量小,为什么蒸发量少呢?其原因是因为气温低。
所以决定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是要看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空气湿润;反之,则空气干燥。科学家把我国划出四个干湿地区。
【板书】三、干湿地区
【读图4.22】我国有哪四大类干湿地区。
学生回答。
【小结并板书】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讨论】(l)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辅导】(1)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3)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读图4.22】请同学找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各自的分布地区。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以南,东北三省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半湿润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和青藏高原的西北部。
【思考】在上述地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其自然条件发展生产的?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我国的农耕区,秦岭—淮河以南多利用为水田,秦岭—淮河以北半湿润地区为主的地区多利用为旱地,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主要是我国草原牧区。所以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为我们提供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不同,我们在发展生产时,就要因地制宜,保护好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巩固新课】
【学生讨论】
(l)为什么北京地区既要抗旱,又要防洪。
(2)为什么北京地区的降水会出现年际变化,对北京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影响?
(3)能否在内蒙古高原广泛地种植水稻?
【作业和练习】
(1)填充图册,第11页作业。
(2)秦岭—淮河是我国哪些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板书设计
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三、干湿地区
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水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及其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游览时所见的风景、事、人,体会人物的心情。
2.学习课文将景与人和事有机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作者游览时的所见所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将景与人和事有机结合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及其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教具准备生词卡片。
三、教学过程
()淡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生活的环境怎样?你们愿意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板书课题:23清澈的湖水)
(二)自学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
2.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读音。
3.分析字形。
澈:左中右结构,左边是氵,中间是育,右边是攵。
卷:共8画.
波: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是皮。
纹:左右结构,左边是纟,右边是文。
欣:左右结构,左边是斤,右边是欠。
赏:上中下结构,上边足小,中间是冖,下边是员。
赛:共14笔,下边是个贝。
丢:共6笔,去字头。
镜:左右结构,左边是钅,右边是竟。
幻:左右结构,左边是幺,右边是刁。
表:共8画。
演:左右结构,左边是1,右边是寅。
蕉:上中下结构,共15画。
盼:左右结构,左边是目字旁,右边是分。
4.理解词语的意思。
清澈:清而透明。
波纹:小波浪形成的水纹。
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变幻:不规则地改变。
表演:做示范性的动作。
企盼:盼望。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自由读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生质疑
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写田字格里的4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新笔画“横折弯钩”
2、正确认读11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学生在互帮互学中熟记生字。
2、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质疑问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增加学生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积累词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写田字格里的4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新笔画“横折弯钩”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读11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课文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加上适当的配乐,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边记忆。
2、用自己的语言在小组里讲一讲刚才听到的故事。大家相互补充,比比谁讲得完整又准确。
3、揭题:刚才这个动听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树和喜鹊》。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自己读准,并标上记号。
2、反复读课文,重点识记不认识的字。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1)用“我来当小老师”“介绍我的'好朋友”等方式让学生互帮互学。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普遍认读有困难的生字。
三、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小组交流——全班师生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在四个人小组中交流,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疑难所在,以便具体指导。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下列语句。
(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孤单”是什么意思。树和喜鹊为什么会感到孤单?
(2)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自己一个人,周围没有朋友,也没有家人,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
(3)“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树和喜鹊变得快乐起来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
四、书写生字,巩固生字。
1、书写
(1)学生自己书写。
(2)班内交流书写时发现的应注意的问题。
(3)教师根据情况具体指导
2、通过编故事,复习、巩固生字。
学生随意挑选一些学过的生字、词语,用这些生字、词语编故事。
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导入 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学生齐声回答:杨朔。 )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这位作家就是杨朔。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三千里江山》。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能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教师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5.字词教学:
褒贬(b?obin):评论好坏。 袅袅(ni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玲珑剔(t‰)透 精髓(su):比喻精华。
恬(tin)静:安静,宁静。 怠(di)慢:冷淡。
嶙峋(lnx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积攒(zn):一点一点地聚集。 瞭(lio)望:登高远望。
攒(cun)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y?u):没有光亮;黑暗。 黝(y?u)黑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巡视课堂,然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等等。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最后归纳出: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4.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
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 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5.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2.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课文进行讨论。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呢?
学生大胆发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选几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点。回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180里漓江水上所见到的景色和传说。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教师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3.我们领会到了杨朔散文在构思上的特点。接下来请大家思考:本文写了船家讲述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作者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呢?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难道不仅仅是赞美漓江优美的山水?
4.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来。
5.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学生听教师讲解。通过教师提示明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
1.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学生交流学习中的感想。
四、本课总结 。
本文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板书设计 :
画山绣水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清奇峭拔
第二部分(第415段):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水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淡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话题,让同学们知道水的珍贵,养成节水好习惯。
2、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节约用水的生活小事。
二、教学准备:
1、调查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普遍现象。
2、搜集、制定一些节水措施。
三、教学过程:
(一)利用谜语揭示课题。
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二)从生活经验入手,导入学习。
1、生活中哪些事需要用水?你们家为何不用海水洗澡,洗碗,煮饭…….?
2、出示地球上海水与淡水的组成比例图,初步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情况。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
3、地球上所有的淡水都可以拿来运用吗?你知道有多少淡水可以拿来运用?
4、小结过渡,导入“游戏”。
(三)切苹果游戏,体验淡水资源的`严重缺乏。
1、主持人:把苹果当成我们地球上的淡水总量,那么人类实际上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多少呢?
2、第一次切苹果,你觉得应该是一半左右吗?为什么?(不是!)
第二次切苹果,你觉得应该是四分之一左右吗?为什么?(不是!)
第三次切苹果,你觉得应该是八分之一左右吗?为什么?(不是!)
第四次切苹果,你觉得应该是十六分之一左右吗?为什么?(不是!)看着这一片,你的心情怎样?)
第五次切苹果,老师切下1/16苹果片上的苹果皮,然后沉重地告诉学生:同学们,看吧!1/16苹果片上的这么一层薄薄的苹果皮,就相当与我们全球60多亿人可以利用的总的淡水资源。
3、学生谈谈做了这个游戏后的体会。
4、认识中国面临的严重缺水问题。
把苹果皮再对切,这就是我们中国13亿人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出示:世界缺水,中国更缺水!我国工业部门每年缺水350亿立方米,农业生产每年缺水1440亿立方米,生活饮用水每年缺水344亿立方米。
主持人:同学们,看到这一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
(四)小记者调查行动。
学生汇报: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说说你的感受。
(五)制定节水措施。
主持人:可以利用的淡水那么少,我们该怎么办?
讨论:1、洗手、洗澡、刷牙时该怎样节水?
2、在饮水机上取水时该怎样节水?
3、洗许多碗时该怎样节水?
4、怎样做到一水多用?
(六)设计广告用语。
主持人:节约用水光荣,浪费用水可耻!让我们一起来行动,请同学们设计几条节水广告语。广告语的要求是简洁明了,并具有感召力。
(七)总结延伸。
主持人:希望我们班的每位同学人人争做节水小能手,并积极向家人和全校同学宣传节约用水,做出自己一份小小的贡献。
水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题的运算顺序。
2、通过情境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估算的方法的多样化。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连乘题的运算顺序。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惊醒合作学习,探索连乘题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
探索式。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0×3= 0×6=
8×0= 24×3=
12×8= 12×4=
22×4= 300×4=
2、竖式计算。
48×4= 320×5=
602×5= 540×3=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秋季运动会即将拉开序幕,同学们为了取得优异成绩正积极准备着。为了咱们班的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能赛出风格、赛出成绩,在运动会上,邱老师给运动员们准备了两箱矿泉水。(出示课件:师生到商场购物的情境,展示矿泉水的价格,每箱24瓶,每瓶3元)。
1、请同学们寻找数学信息。(矿泉水的价格,每箱24瓶,每瓶3元)。
2、学生自己先独立尝试解决。要求每位同学认真读读想想,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小组进行交流。
3、探究算法。
生1:我是估算的。要比120元多。算式是20×3×2=120(元)。
生2:150元就够了。算式是25×2×3=150(元)。
生3:先求一瓶矿泉水多少钱,再求一箱多少钱,算式是24×3=72(元) 72×2=144(元)。
生4:我的想法和生3的一样,只不过列了综合算式,24×3×2=72×2=144(元)。
……
师:还可以怎样算呢?
4、小结:同学们今天表现真棒。用了这么多的方法帮老师算出了准备的钱数,这么多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位说一说。
(四)拓展应用。
1、学校要求每个班选8名运动员参加比赛,三、四年级共有24个班,每人参加三项,一共参加了几项?
2、二年级参加了跳绳比赛,4人一组,每组一分钟平均跳65下,6个小组一共跳了多少下?
3、课堂作业
(1)试一试1。学生在书上计算。
(2)试一试2。估算学校学生人数时,请学生讨论后再交流方法。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优化设计。
水教案 篇8
乌鸦喝水教学中,引导学生
看课本插图时,学生对乌鸦的汗水发生了争执。
郑原安:这只乌鸦找不到水喝就哭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郑原安:你们看,乌鸦眼泪都流出来了。(他指着图中乌鸦头顶的汗珠说)
吴思轲反驳说:不对,这不是眼泪,是汗水。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谁的说法,为什么?
吴思轲:这是一只聪明能干的`乌鸦,面对“没有水渴”这点困难,是不会流泪的,再说好男儿流血不流泪。
白云:这只乌鸦到处找水喝,很辛苦,很累,累的汗都流出来了。
吴东萍:眼泪是从眼睛里流出来的,应该在眼睛的下面,不是在眼睛的上面,所以应该是汗水,不是泪水。
经过讨论,同学都同意是汗水这一说法。
水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9个字;会写“可、石”等6个字。能用“渐渐”说一句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懂得遇到问题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逐步养成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诵课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懂得在遇到困难时要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脑来解决问题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长颈瓶、小石子、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乌鸦图片问:小朋友们,大家看这是什么?它漂亮吗?乌鸦虽然没有华丽的羽毛,但是它很聪明。小朋友们想不想来了解了解乌鸦,来和它交个朋友呢?
2.板书课题:乌鸦喝水
二、初读课文、识写生字
1.学生轻声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并用笔画出来。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同学们看生字宝宝来了,谁愿意和它们交个朋友来把它们介绍给大家?(指名认读生字)
3.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师生评议。如:“喝”“渴”看偏旁想意思。喝水要用口,口字旁的是“喝”;口渴需要水,“渴”字是三点水旁。)
4.谁能用这些字来组词?(生字组词,学生评议)
5.写字指导。
(1)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笔顺规则有哪些?(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等)
(2)找一找、想一想,写哪几个字时是按先左后右的笔顺来写的?(法、找、许)
(3)“法、找、许”这三个字都是什么结构的字?(左右结构)
提示:写“找”字时,不要丢掉最后一笔“点”。比较“找”与“我”的字形。
(4)“可、石、办”这三个字又应该怎样写呢?(小组讨论、汇报、教师示范)
三、书写练习
1.先观察田字格中的字,再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强调学生注意书写姿势──“三个一”)
2.播放轻音乐,营建轻松的学习氛围。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认识的生字宝宝吗?(出示生字、生词卡片。指名认读)
2.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了解这只小乌鸦好不好?
二、阅读感悟
1.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第一段)
2.其它同学想一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小组讨论交流、说出各自的想法,小组汇报,师生评议。)
3.想一想小乌鸦“到处找水喝”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神态?(思考、讨论)
4.用怎样的语调才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呢?(组内练读、汇报、师生评议。)
5.小组之间比一比,看看哪一组读得最好。(小组练习、组内评议)
6.汇报表演。(师生共评)
7.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8.出示思考题:为什么乌鸦一看到有许多小石子就想出办法来了?如果只有大石头或只有几个小石子乌鸦用现在想出的`办法能行吗?为什么?你能想出什么不同的办法让乌鸦喝到水吗?(小组讨论、汇报)
9.瓶子里的水是怎样升高的?谁能用“渐渐”这个词说一句话?(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评议)
10.分小组表演乌鸦喝水的全过程,比一比哪个组表演的最好。(小组合作、汇报表演、师生评价,评选出表演得最好的一组给予奖励)
三、交流感受,指导背诵
1.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只小乌鸦怎么样?喜欢它哪一点?(小组交流、汇报、师生共评)
2.借助图画,指导背诵。先同桌互背互听,再自荐分段展示背课文,最后练习背全文。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水教案】相关文章:
《水》教案02-21
《水》教案01-22
水教案模板11-16
《奇妙的水》教案04-08
《水》大班教案06-13
《水的用途》教案04-04
奇妙的水教案04-04
水的净化教案05-25
流动的水教案05-25
《认识水》教案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