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20 09:22:1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精]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7篇[精]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指名读题目。

  2.指导。

  ⑴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⑵指名口头扩词。

  拜:拜年 礼拜 结拜 拜师 拜访

  廊:走廊 长廊 回廊 画廊

  影:电影 倒影 影视 影集 影片 影响

  秧:秧苗 秧田 瓜秧 树秧 秧歌 菜秧

  箩:箩筐 稻箩 淘箩

  萝:萝卜 藤萝 菠萝 胡萝卜

  墓:公墓 墓地 坟墓 扫墓 墓碑 墓室

  ⑶观察每一个字的笔顺,自由说一说。

  ⑷你觉得哪一个字的笔顺较难,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重点指导:“拜、廊、鼻、饼”的笔顺。

  ⑸用铅笔描红,进一步熟悉、巩固笔顺。

  ⑹反馈,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指名读题目。

  2.指导。

  ⑴指导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成语,要求:读准字音。

  相互听一听,纠正读音。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指名读。

  ⑵指导理解意思。

  看图,说说人们在什么地方,环境怎样,大家在干什么,表情如何?

  这4条成语都是描写节日欢乐、热闹景象的,你能说出哪一条成语的意思呢?

  张灯结彩:悬挂着灯笼或各种彩灯,用彩色绸布、纸条或松枝结成美丽的`装饰物。

  欢聚一堂:快乐地团聚在一起。

  普天同庆:天下的人一同庆祝,这里只唐人街的华人聚在一起欢庆佳节。

  喜气洋洋:形容非常快乐的样子。

  ⑶指导运用。

  借助图画练习说话,用上这4条成语。

  ⑷指导背诵。

  自由背,相互背,指名背,齐背。

  三、作业设计。

  1.听写词语。

  拜年 月饼 扫墓 画廊 象鼻 倒影 杨柳

  秧苗 菠萝 竹篮 冻结 晾晒 温暖 瞄准

  2.写成语。

  你能写出几个表示节日很热闹的,人们很高兴的成语吗?(越多越好)

语文教案 篇2

  课型:讲读

  知识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

  2 、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能力目标: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谈出自己的新见解来。

  教育目标:教学生正确对待金钱,体味人性的重要。

  重点难点:

  1、理解人物性格。

  2、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策略方法:导读法 讨论法

  教学用具:录音机 投影仪 。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 19 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 160 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故事,咱们先一块来把课前的生字词读读记记,好吧?

  (二)、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1 、出示幻灯片,展示生字词。

  拮据 栈桥 撬开 诧异 牡蛎 褴褛

  2 、找出一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纠错。

  3 、教师总结正确读音,学生齐读,边读边用手指在课桌上写。

  (三)、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短篇小说,作者是法国人莫泊桑,其成名作《羊脂球》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莫泊桑以他高超的艺术技法和深厚的文学底蕴赢得了“世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的美誉。好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近莫泊桑,走进故事,请大家快速默读全文,默读中解决三个问题:

  1 、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2 、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3 、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小说的情节分为四部分,并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教师放音乐,板书课题、作者、教学目标)

  (四)、讨论并解决默读中提出的问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1 、学生自由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离开座位。

  2 、对主人公的确定教师要给以适当的'提示,可以从小说反映主题和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两个方面。

  3 、对“我”和作者之间的不同应让学生弄清楚。

  板书:菲利普夫妇

  盼 忆 遇 躲

  (五)、梳理情节,简单了解人物性格。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塑造人物形象必须把人物置于什么之中呢?(生答:情节)

  对,那么,我们就把人物置于情节之中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人物的性格。

  (把板书的情节用粉笔圈起来,大致呈“人”字形。)

  1 、为什么盼于勒?(于勒来信说他有钱了,他们盼的是钱。)

  2 、忆于勒属于哪种叙述方式,对情节有何作用?(倒叙,把情节推向高潮。)

  3 、怎么遇到于勒的,遇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与相遇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因于勒的信二姐找到了对象,全家人到哲尔赛岛旅行,巧遇于勒。遇前,“好心人”,“正直的人”,“有办法的人”;遇后,“贼”。因为于勒没有钱,不是想象中有钱的于勒。)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风趣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出示马克·吐温的故事,默读: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请大家看看。(投影出示)

  有一次,马克·吐温乘火车去一所大学讲课。由于要在预定的时间内赶到,所以他十分着急,而火车却开得很慢。这时,查票员过来了,问马克·吐温:“您有票吗?”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票,查票员发现这是一张儿童票,就说:“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哩!”马克·吐温不紧不慢地说:“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时还是孩子。您要知道,火车开得太慢了。”

  生:(默读故事)

  师:看懂了吗?想想,马克·吐温真的是在孩子时买的票吗?

  生:不是。

  师:那他为什么这样子说呢?

  生:他的意思是说火车开得慢,我买票时是孩子,但是我长大了火车还没有到目的地,可见火车是开得多么的慢。

  师:是的,马克吐温的确是这个意思。他用夸张诡辩术非常幽默地表达了此时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且对火车的慢速度进行了委婉而辛辣的嘲讽,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代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示题)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2、引入课题,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如果你姓李,那你是?(李氏之子)

  二、合作交流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看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读通。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1、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根据学生读时标出“为”“应”的读音)

  师: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觉怎样?

  3、师范读。

  4、生自由读,边读边画节奏。

  5、示节奏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生看大屏幕有节奏地读。

  三、品读体验

  1、自主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读完课文,大家都知道《杨氏之子》讲了两个人。他们分别是谁啊?

  生:杨家的儿子和孔君平。板:扬氏子孔君平

  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学习古文我很多方法,其实我们最常用的有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等,我们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课文的意思?)

  师: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学生展开学习)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

  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⑶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师: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孔君平是在取笑杨家小儿,你姓杨,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师:这样说有道理。

  生: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生掌声)

  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10、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生: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11、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杨氏之子。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四、巩固延伸

  1、同学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课文,然后请一个同学读。

  2、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试着把它背下来好吗?全班背诵。

  3、个人背诵(时间允许)。

  4、杨家这个孩子真是聪明啊,他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下面我们再来体会语言艺术魅力。

  教学反思

  文言文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好的方法。本文教学时,可采用师生合作、小组合作、男女对擂等方式开展诵读比赛,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读通、读懂、读背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掌握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语的意思。

  ⑵ 读懂课文,了解金吉娅怎么花出20万美元购买圣诞礼物的。

  ⑶ 体会文章最后一节的含义,了解母亲的心情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从中受到爱心教育,感受富有爱心给人们带来的真情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了解金吉娅怎么花出20万美元购买圣诞礼物的。

  2、体会文章最后一节的含义,让学生从中受到爱心教育。

  【课前准备】

  1、反映圣诞节的录像带或图片。

  2、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

  学生交流汇报所收集到的有关圣诞节的资料。

  2、了解圣诞节,学生看西方人过圣诞节的录像(或图片)。

  3、谈话:

  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4、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发生在圣诞节前夕的`感人故事(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给予树”)

  5、理解课题:

  “给予”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呢?

  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按要求把课文读两遍:

  要求:

  ⑴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准字音。

  ⑵ 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⑶ 把自己不懂的词句画出来与同学讨论。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⑴ 出示生字卡片,抽读,正音。

  ⑵ 出示词语读词。

  ⑶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如:

  援助中心、沉默不语、仁爱、如愿以偿。

  3、学生讨论: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生汇报,师点拨。

  三、学生自主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

  1、指名分节读文,回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请你认真读读想想,看看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等会我们来讨论交流。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2个字。

  2、先读读,再组词。

  3、请学生做小老师说说写字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4、指导写字。

  5、评议:

  这12个生字,你哪个字写得最好?(生展示)

  6、学生练写:

  先把生字写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

  五、作业

  抄写生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懂得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

  【教学过程】

  一、自读故事,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自读课文,说说你的想法。

  二、理清文脉

  1、再读课文,看看故事的哪部分是写去年的事,哪些是写今年的事?

  2、反馈:引读:去年的──……今年的`──……

  3、你能根据刚才的朗读,正确地标好段吗? (学生分段,标好段落符号。)

  三、研读课文

  板块一:

  1、师导: 刚才同学们都说小鸟与树之间有很深的友谊,小鸟很守信,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2、学生找句子,随机指导朗读:

  重点引导感悟:

  ⑴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他在想什么?

  ⑵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又看了一会儿,他又在想什么?

  板块二:

  想像说话:树被砍倒用来做火柴了,在被伐木人砍倒之前,会对伐木人说些什么呢?

  四、朗读加深理解

  你喜欢文中的鸟儿吗?为什么?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听,再说说为什么选这一句。

  五、收获与畅想

  【感动的一幕】

  课上了一半,我让学生想像说话:树被砍倒用来做火柴了,在被伐木人砍倒之前,会对伐木人说些什么呢?很多学生站起来用哀求的语气说话,大致意思是等见了小鸟再让伐木人砍它做火柴。情真意切,我听了不禁有些动容。这时,我发现叶诚超篡紧拳头,一脸的愤怒,正用力地用指甲刮着“伐木人”三个字。一会儿,他站起来说:“我以后一定要爱护花草树木。说不定我在损坏他们时,它正在苦苦哀求着我呢!说不定他正等着他的朋友、亲人呢!”说完伏在桌子上大哭不止,教室里也传出了阵阵抽噎声,课有些上不下去了。我禁不住红了眼眶。

  为了稳定学生的情绪,我临时续编了故事:第二年春天,树拼命喝着春水,终于迎着阳光抽出了新芽,长出新叶,茁壮成长起来。小鸟认出了他,高兴地围着他唱起了去年的歌……

  我想,学生在这堂课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平时任何一次说教都无法比拟的。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男孩对高尔基的敬爱和高尔基对男孩的喜爱、关怀。

  4、学会结合课文内容续写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具:课件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高尔基的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4.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摄影”,指导读准生字:摄(shè)。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

  补写板书“师”,“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2.补写板书“小”,结合预习,说说文中的小摄影师指谁?(小男孩)他要给谁摄影?(高尔基)

  3.你对高尔基有哪些了解?(交流高尔基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重点指导读好“鞠躬”、“胶卷”、“摆弄”, “停当”、“打量”等词语。

  2.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开火车认读后同桌读相互检查正音。

  3.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板书:小男孩 高尔基)

  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

  过渡:高尔基可是大名鼎鼎的前苏联文学家,一位与他素不相识的普普通通的少先队员想见高尔基可不容易呀!那么小男孩是怎么见到高尔基呢?

  1.自由读读1——5段,看看小男孩是怎样见到高尔基的。

  2.画出和纸团有关的内容,自由读读这些句子话,并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1)你觉得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自由读后汇报:聪明、会想办法、懂礼貌、爱摄影……)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亲爱的”“您”“请”“立刻”“鞠躬”)教师相机板书。

  (2)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小男孩,你能用声情并茂的声音让高尔基感动吗?

  (3)大家读得非常好,听了你们的朗读啊,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有礼貌,爱摄影的小摄影师了!想想高尔基看到了这个纸团后,心里会怎么想呢?(学生自由汇报)

  (4)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能给这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一个机会,你有什么体会?

  4.分角色朗读。相机提示注意人物对话中引号的用法。

  小结:小男孩顺利地见到高尔基,他有没有完成照相的心愿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夯实基础。

  1.自己认读生字,尝试给生字口头组词。

  2.指名读,强调字音:准、社、侧、杂。

  3.你认为哪些笔画容易写错,给大家建议。借机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范写:辆、卷、杂、准。

  书写“辆”字的时,“车”字作为偏旁笔顺的变化,最好一笔是“提”;

  书写“卷”字时,注意“横折钩”和“竖弯钩”的写法;

  “杂”字下面不是“木”,第四笔要写成“竖钩”。

  书写“准”字,要注意左中右紧凑。

  5、学生描红练习。

  五、作业

  1.练写其余的生字。

  2.搜集背诵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巩固字音。

  2.指名分角色朗读1——5段。

  二、研读课文,细细品味

  过渡:一个充满稚气的小孩子给一位年过花甲、人人敬仰、工作繁忙的大作家照相,还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赶紧读读文章6-11自然段,看看孩子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而高尔基又是怎样对待孩子给他照相的,把相关的句子用“~”标出来。

  1.学生默读,圈画。

  2.学生自由汇报句子。

  3.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品质。

  (1)在上节课学习1-5段的时候,同学都已经掌握了一项很重要的本领,那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品质。现在请大家再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又能从哪些细节中,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或者品质?

  (2)学生小组交流体会。

  (3)学生集体汇报,教师相机点评,并板书。(尽量放手让学生)A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我们一般都说是谁吩咐谁?(是长辈对晚辈)(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B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你体会到了大作家的什么?(板书:关怀)

  小男孩为什么要摆弄很久很久,这么认真地准备?(板书:热爱)

  C高尔基的“侧过脸”“微笑”“大声喊”“赶紧”……

  小男孩的“仔细打量”“咧开嘴笑”“哭”“跑”“跳”……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评价,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合理即可。)

  4..指导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把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表现出来。(同桌练习,指名分角色读)

  三、读文质疑,深入理解。

  1.读读12——15段,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交流质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

  高尔基为什么没有时间不见记者一定却要见小男孩?

  2.引导解疑、体会关键:

  (1)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并不喜欢媒体宣传自己?(“请转告他,我很忙。”)这样的句子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口气?

  (2)哪些句子说明高尔基喜欢小摄影师来拍照,这样的句子应该怎样读?

  (3)重点交流高尔基说的最后一句话:“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为什么这么说?

  3.指导朗读: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真令人钦佩!读最后一段,想想该怎样读好。

  四、发挥想象,学习续写

  过渡:有礼貌的小男孩因为粗心忘带胶卷,相未照成。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会再来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为什么?如果小男孩真的来了,见面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些什么哪?

  1.再读课文,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

  2.尝试续写。

  3.交流写话,鼓励创新。

  五、作业

  1.接着续写故事。

  2.选做:读高尔基的《童年》、摘抄并背诵高尔基的名言。

  板书设

  6 小摄影师

  喜爱、关怀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热爱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2、时代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全文朗读(听录音、配音乐及画面)

  思考: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

  2、这篇散文的“文眼”上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4、这篇散文上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三、学生精读课文,讨论并归纳

  1、作者写景有三个立足点。

  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潭的远景。

  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

  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课文结构:(投影屏幕显示)

  开头点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结尾扣题: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4、本文是这样做到情景交融的:(以课文第三段为例)

  我们先看作者怎样写景: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首先看到那醉人的绿,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然后作者用博喻来描写了潭水的水波、水光、水色,但还觉得未能很好地表现出这绿的可爱,于是用了一连串的比较,通过这比较,突出地说明了梅雨潭的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暗,正如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恰到好处。

  通过比喻和比较,这奇异的绿,可爱的绿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面对这奇异、可爱的绿,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我们开始追捕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作者用“招引”一词是拟人用法,把静态的“梅雨潭闪闪的绿色”写成动态,反衬“我”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情。用“追捉”、“揪着”、“攀着”、“探身”、“鞠躬”等动词,准确、自然地写出了探奇揽胜的急切心情。这时,“我的心随着潭水的绿而摇荡”,看着那醉人的绿,作者情不自禁地“想张开两臂抱住她”。当作者尽情地欣赏发潭面、水波、水光、水色之后,当作者又用心地比较了水光、水色之后,那种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终于倾泻而出,达到了高潮:“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那醉人的绿呀!……我含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这感情的倾泻,不但表现在语言上直接抒发,更表现在动作上的情不自禁:“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还忍不住要从此叫你‘女儿绿’。”

  这样,作者在描绘景色的过程当中,就把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梅雨潭的一片绿色之中,情与景交织在一起。

  四、谈谈《绿》的抒情特色

  学生讨论并归纳。

  朱自清散文《绿》中关于梅雨潭之绿的一段文字,高超地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作技法。情因景而起,因此无不与景物特征相吻合;对绿的特征描写得真切,尤其能体现作者地景物绿的感情。作者描写绿的润泽光亮,正是为了抒发对绿的倾慕、热爱、向往之情。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地、静态地表达感情,阅读时,我们会感到他的感情是流动的、发展的。朱自清紧紧地扣住了接触之前、初次接触、不断感受、完全融入景场这一时间过程来抒发情感。表达了感情的流程,丰富了感情的层次,加深了感情的渲染力度,使文章呈现一种自由而细腻地展开心理流程的美感效应。

  1、接触景物之前,表达对景物的神往之情。作者尚未到梅雨潭边,就感受到有“闪闪的绿色”、“离合的神光”在吸引着他。于是开始“追捉”美的诞生地。揪、攀、小心探身、鞠躬过了石穹门——这一系列动作,既写出了潭边之路的奇险,到潭之边行程的艰难;又突出表现了景物“绿”对作者的吸引力,作者对景物“绿”的无比神往;同时也确定了读者的审美方向。

  2、接触景物之初,抓住第一感受。既到潭边,亲眼见到神往已久的景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这是第一感受。“那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醉人和奇异,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心理学表明,第一印象(感受)往往能体现事物的概括性特征。下文对景物“绿”所作的具体描写,就是这一特征的展开。第一感受,不断地深入下去。

  3、浮想联想,表达对景物的热爱。为了突出描写梅雨潭之绿的醉人和奇异,作者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来显示潭水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油一般……”这是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颜色的亮度、纯洁的比喻,集中寄寓了作者的热爱之情。作者又用联想的方法进行比较,以北京什刹海绿杨之淡、杭州虎跑寺绿壁之浓、西湖波之明、秦淮河水之暗,和梅雨潭相比,把与眼前之景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的浓淡明暗的不同光色引入作品,不但为写绿色平添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感,而且也能在广阔的背景中,引导读者透过作品的语言文字,展开再创造的想象力。这一联想表现了作者对梅雨潭之绿挡不住的赞美。

  4、感情逐步投入,探求景物特征的来源。为什么有这样奇异的醉人的绿呢?是潭水深吧!为什么会这般鲜润呢?是蓝天融了一块在里面吧!这种没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的猜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感情已慢慢放开,从景物联想到景物的来历,“爱屋及乌”,已投入到痴迷的状态。

  5、刻画景物神奇的魔力,抒发作者和景物为一体的感情状态。朱自清热情奔放又不乏天真的幻想:如果有一个舞女,手持绿水裁成的丝带,一定能临风飘举,翩翩起舞;如果有一个盲妹,拿潭水作眼睛,一定能明眸善睐。绿是生命的灵动之气,万物赖绿而生机勃勃。作者忘乎其所,拍、摩、掬,一连串行为莫不是潭水之绿的魅力所致。至此,作者的感情也至高潮,读者也久久不能平息,和作者一起共鸣了。

  五、小结

  这篇散文热情地描写了梅雨潭之绿,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