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21 08:26:3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

  课型:讲读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因为前一个单元已经进行了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但本单元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

  这是一节说明文阅读课,采用主问题教学方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

  一、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理清顺序:

  1、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三、体会语言:

  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

  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四、拓读运用。教学线索清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教师导入: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通过优美的画面,优美的语言,让学生的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词。

  2、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进入自学,在文中勾画所需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勾画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并提取、概括文章要点,训练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学生自学结束后,进行展示交流。1、3、4小题非常明确,从文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直接在班内展示即可。2小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班内展示,教师视情况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交流,使学生更清楚的`掌握文章内容,在交流中理清文章思路。

  (四)再读,理清顺序

  1、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这两个小题都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静静思考,然后组内互动,最后班内展示。

  明确: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2、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不能调换,因为这几段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文章条理性,让学生明白,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文章的段与段之间都会有不同的逻辑顺序。

  (五)品读,体会语言

  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

  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有严谨质朴也有生动形象。

  (六)拓读,学会运用

  作家郭沫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疑惑,你能帮他解决一下吗?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设计意图】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结语: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彩,而且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一个细心人、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七)布置作业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力与想象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组织材料和语言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流程

  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课题:

  绿色蝈蝈

  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出示板书:

  绿色蝈蝈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色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拟人

  蝈生动

  蝈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拓展延伸:

  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用自己最喜欢的文字展示出来。

  课后反思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在课堂中,学生设疑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今后要继续保持着一个环节。

语文教案 篇3

  一、探究学法

  1、前面我们已经共同学习了几个语文园地,同学们一定有了自己的经验,今天我们请大家自己来想想《语文园地五》可以怎样来学。

  学生建议:

  (1)先做自己喜欢的题目。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可以读一读再演一演。

  (4)请小组长抽查。

  (5)先自己学,再小组讨论。

  2、小组讨论,你们小组最喜欢哪一题,说说你们打算怎么来学。

  (1)小组讨论。

  (2)提出建议。

  (3)老师建议。

  ①每个小组可以选自己喜欢的题目先做。

  ②在讨论一道题目之前每个小组成员要自己先思考,遇到困难的时候提出来。

  ③每个同学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④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学习,如:写一写、读一读、背一背、演一演等。

  二、自主学习

  分小组讨论。

  小组长组织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重点指导

  1、读读说说。

  (1)小组汇报,你们是怎样学习这一题的。

  (2)读一读你填的句子。

  (3)老师指导。

  ①理解题目意思

  ②读句子,读出问句的语气。

  ③通过仔细听来判断他说得对不对。

  ④判断:这样填对不对。

  2、我会认。

  (1)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学的。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习情况。

  (3)拓展:

  ①你知道有这些偏旁的字还有哪些?

  ②你还知道哪些偏旁?你能说出有这些偏旁的字吗?

  3、我会读。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儿歌。

  (2)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学的。

  (3)看图(蓝天、白天、草地、河流),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4)配乐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一,一下语文园地五,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晀,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取一观察点,描写日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晀,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取一观察点,描写日出。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简练的语言。

  2.在反复诵读中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试读全文

  1.提示以下句子的音节组合:

  当其/南北分者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大风/扬积雪/击面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极天/云/一线异色

  是日/观/道中石刻

  其远石刻/尽漫失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2.以下几处凡须连读以明确语意的,用底线标示:

  余始循以入

  磴几不可登

  望晚日照城郭

  极天云一线异色

  视日观以两峰或得日或否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二、第一段导读

  1.汶水,济水怎样分流?诵读原文语句。

  “泰山之阳,……阳谷皆入济”。首先介绍泰山突兀于汶、济二水之间,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济水淙淙东去,“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点出了万壑争流的壮美景观,名山傍水,分外壮观。

  2.古长城横亘于哪里?诵读原文语句。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这句既点出古长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处,成为两水分界线,又写出泰山形势之险,依山筑城。

  3.怎样介绍日观峰?诵读原文语句?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写日观峰,既点明泰山最高点,也为这次泰山之行树起了一块指路牌。

  4.小结:这幅泰山地理概貌图,犹如电影的远景镜头,又如绘画中的鸟瞰图面。作者系用由“面”(两水)到线(古长城)再到点(日观峰)的写法,为后文的叙述设下伏笔。

  5.诵读。要求层次分明,字音清晰。前两句重音在“阳”“阴”“阳谷”“阴谷”上;后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

  三、第二段导读

  1.由三人分读第二段,并全段由几幅画组成?

  2.为第一层内容拟标题:旅游路线图?/p>

  3.划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生动。“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览之豪兴创造了条件。

  “历”“穿”“越”“至”,一气读来感到作者不辞漫长的旅途和行程的艰辛,正顶着风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以归返自然,纵情登山揽胜。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4.为第二层内容拟标题:登临泰山图。

  5.划出自山麓至山顶的途径,品读登山之险。

  作者从南麓出发,取道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经由中岭,复循西谷,到达山顶,重点表现一个“登”字。作者好像一个导游,引导我们一道攀登,突出“险”字。“成如容易却艰辛”,山高达四十五里,石级竟七千有余,从中岭到山巅,有不少山崖像门户一样挡着山路,人们称之为“天门”,峰峦险峻,雾重冰坚,攀行何其艰难,正如作者在《岁除与子颖登日峰观日出作歌》一诗中所写:“坚冰登滑澄如脂”“攀空险才到顶”,登山充满苦趣,但乐趣亦在其中。

  6.为第三层内容拟出标题:晚清文照图

语文教案 篇5

  【课前透视】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本课配有一幅精美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有水、有花、有鸟,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这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课文,谜语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会背了,但是在识字写字和感情朗读方面还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因此应该结合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表现的身心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图文对应,让学生能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挂图,民族音乐的磁带。

  2、学生课前自制的生字卡片,水彩笔。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谁能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同学之间互相出谜语,互相猜,教师也参与其中)老师也出个谜语大家猜一猜好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猜谜语)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画》。(板书课题)

  好动、好奇、爱表现是低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引出课题,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2、(出示挂图或课件)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是一幅山水画)请你们看看画上都有什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谜语诗《画》

  (板书课题)

  用一幅画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在美的情境中进入课堂,受到美的熏陶,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

  二、对话平台

  1、欣赏:

  教师配乐朗诵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画。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和诗句的韵律美。

  2、识字:

  ⑴同学们也想读吗?要想读得好得先过生字宝宝这一关,你们有没有信心?

  ⑵出示本课生字,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个。说说你是在哪里认识这些字的。

  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增强学生识字的.信心和识字的愿望。对识字量大的学生及时鼓励。

  ⑶自读课文,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表中的生字,借肋拼音多读几遍。

  ⑷利用生字卡片在组内交流识字方法。(认识辶、忄两个新偏旁。)

  交流识字方法,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相互促进,丰富识字经验,提高识字效率。

  ⑸你想提醒大家在识字的时候注意什么?(注意区分平翘舌: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识记远、近、还;用给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无、人、近;用给熟字加笔画的方法识字来。

  ⑹认读带拼音的生字。(可以指名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⑺摘掉拼音帽子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请你通过这一关

  识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应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3、朗读:

  ⑴生字宝宝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他们设的关卡你们顺利通过了,可他们又调皮地跑回课文中去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自由朗读课文)

  ⑵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态度和良好的评价能力。

  ⑶多种方式练习朗读。

  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教师领读、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另外,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教者应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4、写字:

  ⑴出示要写的字人、火,认读,说说这两个字应该怎样写,书空。(注意笔顺规则:先撇后捺。)

  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人字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处偏左一点起笔,火字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处起笔。)

  ⑶教师范写,示范笔画的写法。

  ⑷学生先描红,然后自由练写。(注意写字姿势的指导。)

  ⑸组内评议,写得好的奖励一颗小星星。

  三、作业

  回家请教家长,或者在书中查找谜语,下节课开展猜谜语竟赛活动。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到、很、名、想、本、领、识、永”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能按标点正确停顿,尝试读出“不以为然、不耐烦”等语气。

  3、认识部首“言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名、本、领、识”。

  4、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需要有耐心,否则什么也学不会。

  重点难点:

  1、能借助拼音读准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认识部首“言字旁”。能在老师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正确描摹“领”。

  2、在阅读中知道蝉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不愿学习,结果什么本领也没有学会,朗读课文时,尝试读出“不以为然、不耐烦”等语气。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问:“你们认识它吗?”

  2、师简介:蝉以吮吸植物的汁液为生。雄蝉能鸣叫,因为雄蝉的腹部有个音箱一样的鸣叫器官。蝉也叫知了,(多音字“了”注音、拼读)。因为它一天到晚“知了,知了”地叫。这样的叫声很单调,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想来教蝉本领。

  3、齐读课题。(蝉:注意读准翘舌音。)

  二、初读课文

  师:蝉的叫声很单调,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想来教蝉本领。

  1、 朗读出示的.句子,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出示句子)——蝉的叫声很单调,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教给它一些本领。

  (1)同桌互读句子。

  (2)学习生字:到、很、名、想、本、领

  正音:“很”注意读准前鼻音;“名、领”是后鼻音;“本”前鼻音。

  字形:“到”至的横改成提。

  “很”,右半部分没有点,不是“良”。

  “名”找朋友。(名人、名气、名字)

  “想”复习心字底。(忘)

  媒体演示: “本”木加一横“本本本”。

  “领”合起来的方法:令+页“领领领”。

  初步理解“有名”“本领”的意思。

  (3)自由读,齐读,把句子读通顺。

  (4)齐读第一小节(媒体出示第一节)

  第一小节中都是长句,而且很难读,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蝉一天到晚/趴在树枝上叫,它的叫声/很单调。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教给它/一些本领。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停顿符号。

  2、引导学生设疑。

  师:在没读课文前,你有些什么问题想知道的?

  交流的基础上梳理板书:

  课文中写了哪几位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蝉学本领?

  蝉是怎么学的?

  结果,蝉学会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结合课文内容认识11个生字,认识部首“走字底”,正确书写6个生字,积累“居然”等8个词语;能在语言环境中区别“修补”和“修理”的含义。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根据“句号、感叹号、问号”等不同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语气。

  3. 在阅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找到有关修理工在为人们修补“缺口”时所做事情的句子,并能圈出其中表示动作的词。

  4. 知道血液中血小板的作用,了解生命科学的有关知识,激发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认识部首“走字底”,正确书写6个生字,积累“居然”等8个词语;能在语言环境中区别“修补”和“修理”的含义。

  2. 能找到有关修理工在为人们修补“缺口”时所做事情的句子,并能圈出其中表示动作的词。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句号、感叹号、问号”等不同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语气。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词语:修理工,抽生读。

  2.小朋友,你们知道修理工吗?能不能谈谈你对他们的了解?交流。

  3.知道吗?我们人体内也有修理工。

  补全课题:32. 人体内的修理工,读题。

  学习生字“体”、“内”、“修”。

  4.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

  过渡:真有意思啊 ,我们人体内也有修理工,这位修理工到底是谁呢?认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听录音,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我们人体内的修理工是指谁”来听录音。

  (2)指名回答。你是从课文哪一小节直接知道的?

  (3)出示句子:它的名字叫血小板,就住在我们身体的血液中。学习生字“血、液”(血:多音字,书写;液:找朋友,笔顺。),板书:血小板。人体内的“修理工”是给血小板的特定称谓,所以用了双引号。(补双引号)

  (4)指名读句,齐读。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人体内的修理工吧!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可画出不会读的字词。

  (2)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三、再度课文,感悟内容。

  1.学习第8节。

  (1)自读课文,找找这位人体内的修理工——血小板有些什么本领?用直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学习生字“赴”、“务”(赴:学习“走字底”,区分“走之底”,积累“走字底”的字,书写;务:整体认读,书空。)

  (3)指名读句,男女赛读。

  (4)请你再用小圆圈圈出这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迅速奔赴”、“三分钟”感受速度之快,“现场”指的就是(流血的地方)板书:凝固血液。

  (5)出示:血小板的本领可大呢!读好感叹句,齐读第八节。

  过渡:血小板的本领可真不小!为此课文还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学习生字“例”:书写,区分“列”。)找一找是第几小节到第几小节?

  2.学习3-5节。

  (1)自读课文,寻找有关例子。

  (2)交流例子内容。(3-5节)

  (3)学习生字“划”、“缺”(划:多音字,书空;缺:找朋友,笔顺)。区别“修理”和“修补”。板书:修补缺口。

  (4)再读3-5节,读出相关语气。(怎么办?居然好了!等)

  (5)指名读,小组赛读。

  (6)老师以前也有这样的经历(举一个受伤流血的例子),现在学习了课文,哪位小朋友能用课文上的知识告诉大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7)看来我们人体内的修理工真是了不起,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这位修理工。

  四、复习巩固及拓展。

  1.游戏“小小修理工”,巩固字词。

  读句子,根据“句号,感叹号,问号”等不同标点符号,读出不同语气。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四年级语文下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2.积极参加小组、全班的交流讨论,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竞相发表见解和看法。

  3.有争当学习小主人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感兴趣,更加乐于语文学科学习。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编排按专题分组编写。专题内容新颖、丰富,内涵深刻,富有人文气息,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比如,热爱生命专题,从对自然万物生命勃发的感悟,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救助,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学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大自然的启示专题,则从生物、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给人类的启迪,提出对生存环境的思考,比前几册相关专题内容更深入,具有丰富的思考价值。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欲望

  (出示课件)20xx,已经悄然离去,20xx,我们同行,我们一起旅行,沿途要经过哪里?会有哪些风景?经过这一旅程,我们会掌握哪些本领?用什么方法掌握这些本领?让我们一起畅游课程纲要吧。

  二、师生共同梳理课程内容

  1、(出示课件)教材目录是我们学习的`好朋友,同学们,你发现共几组,几篇课文呢?

  出示课件:

  本册课程分组编排,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

  2、教材依然按专题进行编写。我们将继续围绕专题展开学习活动,每组的专题和学习重点都巧妙地蕴含在单元导语中,快快用上我们明亮的双眼和智慧的大脑,和大家一起探讨吧。自由看书,然后交流。

  第一组:走遍千山万水

  第二组:以诚待人

  第三组:大自然的启示

  第四组:战争与和平

  第五组:热爱生命

  第六组:田园生活

  第七组:执着的追求

  第八组:故事长廊

  3.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喜欢的章节或课文。

  三、师生共同明确课程目标

  (课件出示)课程模块目标。人生要有目标,学习也不例外。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了解我们的目标,以便今后的行动中向着目标去努力。

  1. 识字与写字。

  2. 阅读。

  3. 口语交际。

  4. 习作。

  5. 综合实践活动。

  四、交流研讨课程实施

  1.教法介绍,学法指导。重点指导预习方法。

  课件出示预习要求:

  课前预习:

  a读:3——5遍,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b划:对照生字表及词语表,括出本课生字组成的新词;好词

  c.组词:课内课外组词各一;二类字注音

  d批:画出喜欢的句子,眉批感受,三处

  e搜集与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对于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要查找资料现行自学。

  课堂学习

  课后复习

  拓展学习

  2. 评价方式:

  平时学习评价(学习态度、作业情况)

  a学习态度包括:

  (1)预习情况

  (2)课堂学习状态(听讲、参与、回答、讨论、合作)

  学习态度评定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

  b作业情况:

  (1)是否上交(2)是否及时纠错

  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合格。

  3.测试成绩评价

  形式:卷面测试,统一命题;评定等级:

  (1)85分以上为优秀;(2)84—80为良好;

  (3)60—79为及格;(4)60分以下为不及格。

  五、分享短语,树立学习信心。

语文教案 篇9

  “螳螂捕蝉”是怎样一个故事呢?大家了解哪些知识呢?下面是有关螳螂的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3、借助语言文字,体会少年劝谏之巧妙与智慧。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激发兴趣:

  1、“螳螂捕蝉”是个成语,我们通常会在它后面加上四个字,谁知道?(八字格成语)。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还记得吗?

  二、精读课文,领悟寓意

  1、这位少年讲的“螳螂捕蝉”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自读第二段,读后同桌相互讲一讲“螳螂捕蝉”的故事。

  2、出示词语读,指名读:①蝉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3、指名带着以上词语讲“螳螂捕蝉”的故事。

  4、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组织讨论:

  (1)围绕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

  (2)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同桌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3)指名交流。

  5、掉头看看身后,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假如蝉、螳螂、黄雀都将头往后看一看,完全可以发现身后的祸患。可是,它们怎么都没有这样做呢?创设情景说话:

  (1)蝉啊,你为什么没有掉头看看身后的危险呢?(这可是一件大事啊,你真是只要露水不要命啊!)

  (2)螳螂啊,你的身后隐藏着祸患呢,你怎么不回头看看呢?后悔吗?(看,这位终于醒悟了。可惜,已经晚啦!)

  (3)黄雀啊,别人都说你聪明,可你怎么也没掉头去看一看呢?

  6、是啊,早一点醒悟,就会早一点避免危险与祸患。读到这里,你想对他们三个说些什么?用“你们啊”开头,体悟“一心想”。

  7、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三、再读课文,品味吴王的醒悟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朗读。

  2、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他明白什么了?联系上下文理解。

  ★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和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如果其他诸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能会国破人亡。

  (1)品读第一自然段,理解 “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其他诸候国乘什么“虚”?“不堪设想”的后果是什么?

  (2)引读:所以,吴王打消了——

  (3)练习朗读。

  ★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当初,大臣们不也劝过吴王吗?理由不一样吗?可是他们劝说的结果是什么?谁来读一读?出示第一自然段末句。理解“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管对错,都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2)出示: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这里出现了两个“死”,意思一样吗?这个“死”写出了什么?(吴王攻打楚国的决心谁也动摇不了。)

  (3)可是听了少年的话,他明白了——大臣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如果自己一意孤行……

  3、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品读故事,体悟少年的智慧

  1、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个好大王嘛!可是学到这儿,老师的脑海里却涌起了一个疑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譬如:

  (1)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2)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

  2、这两个问题提得都很有道理。吴王为什么没有听大臣的,却听了那个少年的?那个少年又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3、也就是说同样是劝说,少年非常智慧,非常巧妙。他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4、再读读故事,你从哪里感受到少年的智慧,让吴王不得不信以为真?读画圈注。

  (1)第三自然段:“毫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什么?“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为什么要每天来转?(有恒心、有毅力、有智慧;劝谏的勇气和决心都非常大;胆识过人,智慧过人)

  时间:早晨:这样才会有蝉来吃露水,他真是智慧;

  地点:王宫花园:这是吴王一大早的必来之地。而且这里有树有鸟,这样才能把故事编下去,说得像真的一样。

  (2)第四自然段:“终于”:好不容易引起了注意。不然,他肯定还会继续转。小小少年,真是用心良苦啊。

  (3)描写蝉、螳螂、黄雀的形象那么逼真,让吴王不得不相信。圈圈动词交流。

  5、原来少年在花园里一连转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铺蝉)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这样,少年就可以通过讲这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6、读到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同样是劝,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妙劝,让吴王自己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7、读到这里,你觉得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呢?是啊,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这少年就是这样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8、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

  9、随着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少年智劝吴王的事情迅速传开啦。听说此事后,大家会说什么呢?众大臣、吴国的百姓或者楚王、诸侯国国王,任选一种角色说话。(智慧的力量,和平的力量)

  五、总结全文,随文练笔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

  2、读着这个道理,你有同感吗?我们及其周围的人是否也曾干过像蝉、螳螂和黄雀这样的事情?你能举例说说吗?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根据类似的事情写篇文章。

  3、推荐阅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寓言选集。阅读此类文字,不仅要明白故事经过,更重要的是想想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捕 啄食 射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楚国 吴国 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祸患

语文教案 篇10

  【教材简析】

  是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与“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与兵马俑有关的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揭题,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

  如,秦兵马俑在哪里?是什么样?是怎样制成的?是怎样被发现的?兵马俑有哪些特点?课文是怎样描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梳理问题

  ⒊交流资料。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正确流利。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2.学生自认生字新词

  3.理清层次

  第一段(1):(总起)秦兵马俑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第二段(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第三段(3-8):写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第四段(9):(总结)秦兵马俑在世界雕塑史上的地位。

  三、阅读课文,探究交流

  1.阅读提示

  (1)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怎么介绍兵马俑的呢?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就能明白的。

  (2)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来讲兵马俑的?每个部分讲的什么?各个部分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3)文章着重对哪个部分进行了描写?重点读一读。

  2.自主交流

  四、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已经读懂了什么?

  二、精读选段,合作探究

  1.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规模宏大”的呢?

  ①数据中体会规模宏大。你可以勾画出有关数据读一读,体会它面积之大、数量之多。

  ②单举开掘的一号坑里兵马俑的数量进一步说明规模宏大。

  ③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恢弘、制作工艺精湛,体会到规模宏大。

  2.第三至八自然段:文章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①学生勾画书中具体描写的样子及神态的词语,体会到个性特点

  将军佣:身材魁梧头戴军冠 身披铠甲 手握宝剑

  昂首挺胸神态自若 久经沙场 肩负重任 (沉毅多谋)

  武士俑:体格健壮 体形匀称 身穿战袍 披挂铠甲

  脚登战靴 手持兵器整装待发 (威武凝重 刚烈豪爽)

  骑兵佣: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 (勇猛善战坚毅顽强)

  陶 马:形体健壮 肌肉丰满 跃跃欲试 撒开四蹄

  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神气活现 斗志昂扬)

  ②体会:“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这句话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它既对上文作了小结,又对下文的学习作了提引。“极为”放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兵马俑的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地位。作者由衷地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理解:“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细致地打量。这些兵马俑乍一看,似乎一样,但只有精心端详时,才会发现它的细微差异。)

  理解:“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作者运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仿佛让我们倾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

  理解:“……”省去了什么呢?(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

  ③理解:“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宏大”是巨大、宏伟的意思。这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既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该句前一段是说兵马俑规模宏大,该句后面的6个自然段详细描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先是分别介绍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等,表现出“类型众多”;然后用“有的……有的……”句式,描述与想象相结合,表现出兵马俑各异的神态。文中讲到的每一个兵马俑都是那么的鲜活,那么的“个性鲜明”。

  3.自主体会第一和九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说明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最后一自然段总结全文,“绝无仅有”“惟妙惟肖”说明秦兵马俑展示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非凡创造力。

  三、总结全文

  1.中心:《秦兵马俑》通过介绍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2.写作特点

  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作业布置

  设计一份与兵马俑有关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规模宏大

  秦兵马俑 举世无双 绝无仅有

  类型众多,个性鲜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教案(经典)08-31

【经典】语文教案08-19

【精选】语文教案09-02

(精选)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经典】09-16

[精选]语文教案09-15

语文教案(精选)09-23

[经典]语文教案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