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语文教案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词语超市中出现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地加以运用。
2、体会金钥匙中的写作方法,练习把对景物的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3、通过阅读欣赏短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技能。
4、学写写景为主的习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技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体会“金钥匙”中句子表达的效果,习作时写出景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一读“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一读,教师适当正音。注意“胀”即是卷舌音,又是后鼻音;“寻”不能读成“xuán”。
3、全班一起读一读。
4、教师开火车检查读。
5、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词语,说说识记的方法或书写的注意事项。
6、学生书写词语,教师根据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再强调。
二、金钥匙
1、教师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一读。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
2、教师指名反馈:这句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教师:作者为什么能够把天晴后的云描述得这样形象生动呢?(仔细观察)
4、教师小结:是呀,细心观察,用心创作,就能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来。请同学们读一读本组课文,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
5、集体反馈: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6、教师小结:同学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你不仅能看到事物的特点,还能发现事物微妙的变化。有了对事物直观、具体的认识,我们就能把它们描述得更加具体、更加生动。
三、语文故事
1、集体背诵古诗《清明》。
2、教师导:杜牧的《清明》诗写得轻巧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广为传诵,便有了《趣改清明诗》的故事。请同学们读一读。
3、指名反馈:人们把古诗《清明》改成什么样子呢?
4、指导学生读好修改后的诗。
5、引导学生观察修改后的诗和原诗的区别。
6、教师:那么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和意境相同吗?我们一起来理解改后的诗的意思和意境。
7、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理解。
8、集体反馈。
9、教师小结:文中改后的诗意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流露出来的意境以及作者的心境就有所不同了。老师再给同学们推荐几则后人修改的《清明》。
有人巧妙断句将其改为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另作断句,便改成了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一剧作者曾略添数字,并变换一下形式,将《清明》诗改成了一出精巧古雅的戏曲小品:
时间:清明时节布景:雨纷纷地点:路上
(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0、教师小结: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像这样有趣的改变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找一找这样的趣事。
第二课时
四、自主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
1、师导:同学们,本组课文把我们带入了色彩缤纷的春天。今天我们要阅读的短文是《记金华的双龙洞》,写的也是春天游双龙洞的.见闻。它是一篇游记,和我们学过的写景文章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2、教师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读短文。
(1)找出描写春天的语句,读一读。
(2)思考:渴望问世按什么顺序介绍双龙洞的?
(3)小组内讨论:作者介绍了双龙洞的哪些?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集体反馈,整体感知。
(1)指名画出描写春光的句子。
(2)教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四月浓浓的春意?
(3)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4)教师:这些春天的景色是作者在路上看到的。到了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入山——洞口i——外洞——乘船进内洞——内洞
4、小组深究,深入感悟。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短文,完成表格。
(2)集体反馈。
地点景物特点
入山
洞口
外洞
乘船进内洞
内洞
(3)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5、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6、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春天的景色优美,我们不仅要细心观察,还应该及时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就像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就按照自己游览的顺序,及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了下来。
7、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超市中要求抄写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做一课一练。
第三、四课时
一、审题,了解要求
1、指名读题目,其他人思考这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小结。
(1)写作内容:写下你在某个地方见到的春景,或者第一次去某个地方的所见所闻,或者在某个景点的所见所闻。
(2)表达要求:题目自拟,突出景物特点,有意思的地方细致写,有一定的顺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
二、说一说,拓展思维
1、教师:春天到了,你们都游览过哪些景点?简要地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
2、指名说说。
3、引导学生回顾:我们来给刚才所出现的景物进行分类,你们准备怎么分?
4、集体反馈。
5、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不一定都要写景,还可以写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你们在游览过程中发生过哪些有趣或难忘的诗吗?
6、学生交流,拓展素材。
三、指导写作
1、表达有序,观察细致。
2、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注意过渡语句的衔接。
3、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学生练习写作,教师个别辅导
五、赏析、修改习作
六、布置作业 钟乳石的形成
石钟乳、石笋都是由石灰质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里,水中的石灰质一点儿一点儿地聚集起来,在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形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聚集起来,越积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叫石笋。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石钟乳和石笋都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
培养同学发明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培养同学认真听的习惯,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简洁、清楚。
2、习作练习:
写一篇看图作文,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培养同学写作的良好习惯。
3、俺的发现:
能发现这些比喻句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4、日积月累:
读成语,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试着运用。
5、拓展延伸:
通过宽带网,了解战争带来的危害,同时,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观赏展览等形式了解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人物。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练习。
【课前准备】
收集自身准备的新闻、英雄人物的故事。
第一课时 小小新闻发布会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俺们的生活不时改变。俺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想一想,俺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新闻?(看电视、看报、听广播、上网等)
1、你最喜欢看什么新闻?指名说。
2、看新闻有什么好处呢?举例说一说。
3、既然新闻有这么多的好处,假如让你来讲新闻,你们认为应该讲清楚什么呢?
4、那俺们就来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
⑴ 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先在四人小组内讲新闻,讲后每人评议另外三人,讲得怎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到班上讲新闻。
⑵ “时事”、“教育”、“日常生活”三个版块代表分别发言,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⑶ 评价他们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⑷ 总结他们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⑸ 新闻发言人发言。
⑹ 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等。
⑺ 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二、师生总结
1、通过今天的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2、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俺们从小就要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俺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身的口才,增加自身的胆识,像这样的发布会俺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身,提高自身。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钩”和1个偏旁“土”。
2、知道“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和正确使用量词。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了解运用一些量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和实际运用,巩固和拓展量词的积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文中插图——农家小院。
师: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踏着秋的气息,看着金黄的庄稼,听着小鸟的鸣叫,闻着瓜果的芳香,我们走进农家小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学生描述画面。
二、教学字词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想知道这些动物和水果的名称吗?
1、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念一念”,教学生词。
2、借助拼音,准确认读。
师:离开课件,只借助拼音,你能读准确吗?
认读带拼音词卡: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一边多少一群一颗一堆
先请会读的学生认读,再全班跟读,然后小组齐读、同桌互读,最后开火车读。
教师提醒学生读准“苹”、“杏”、“黄”3个后鼻音。
3、去掉拼音,试读
师:去掉拼音,你会读吗?试试看。
出示不带拼音的字卡。
4、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认一认”,纠正字音。
5、小组互动,卡片识字。
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在小组内进行“你指我读”和“你读我找”的游戏。
(1)男女生对读。比一比,哪组读得又快又准。
(2)小组接力赛读。比一比,哪组读的畅通无阻,并评选优胜小队。
6、交流记忆方法。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
三、朗读、体会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动物和水果的名称,现在,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和多少吗?
板书课题:比一比。
学生自由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比谁大,谁比谁小。
2、朗读儿歌。
(1)师:一个小朋友很聪明,他根据农家小院这幅画编写了一首儿歌,非常好听,想听听吗?
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
(2)教师范读
师:听了这么好听的儿歌,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可以吗?
(3)指名朗读。
(4)配动作朗读。
(5)拍手朗读。
自己拍手,全班齐读;和同桌对拍,两人一起读。
3、师: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答。(有4句话,两句比大小,两句比多少。)
4、师:在课文中还藏着两组反义词,你能找出它们吗?
生答。师板书:大——小;多——少。
5、巩固反义词。
(1)师生合作表演。
大小多少男女老少
东西南北前后左右
如,师说:大,生对:小……
(2)反义词填空。
孔融把()梨让给大人,把()梨留给自己。
四、指导写字
1、观察。观察书上田字格梨的“牛”“羊”两个字,它们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有什么相同?
学生观察,指名回答。
2、描摹。
3、范写。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观察,记住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练写。在田字格里认真书写。
5、展示。对书写规范、美观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展示其作品。
五、游戏、巩固
1、找朋友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动物和水果的名字,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学生回答。
2、师:你还能说出几个动物或水果的名字吗?
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知识铺垫
1、小黑板出示反义词歌。
学生拍手齐读:“反义词有许多,我们来唱对字歌,大对小,多对少,远对近,来对去,高对矮,胖对瘦,笑对哭,白对黑,晚对早,有对无。”
2、师:同学们,事物都是相对的,都是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你会比较下面动物和植物的大小吗?
二、理解韵文,认识量词
1、指名朗读韵文,认识量词
2、比一比,认识量词
(1)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一头黄牛和一只猫
师:请小朋友们比一比,说出它们的大小和多少。
指名回答。
出示第一句话:“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
引导学生熟能成诵。
(2)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
师:大家认真观察,比一比,谁多?谁少?这是几只鸭子?几只鸟?这么多鸭子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回答。
师:许多鸭子在一起就可以说一群鸭子,想一想,还可以说一群什么?
例:一群羊,一群大雁,一群蜜蜂,一群小朋友……
师:一般的说,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动物就可以称作一群了。动物或人聚在一起,都可以一群一群的数。
出示第二句话:“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
学生反复朗读。
(3)尝试比大小
师: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课文插图中的苹果和枣图,你能仿照第一句话,说说苹果和枣的大小吗?
出示第3句话。开火车吟诵。
讨论“颗”与“棵”的区别
①出示实物:一颗珍珠,一颗豆粒,一颗纽扣,让学生说说它们的数量。
师小结:一般来说,凡是比较小的颗粒状的东西,用量词“棵”。
②填空:一颗( )例:一颗心,一颗星……
当有学生说出“一颗树”师,小组立即讨论,看是不是用这个“棵”字,为什么。师指导,树的形状是颗粒状的吗?不是,就应该用“棵”字了。
③填空:一棵( )例:一棵草,一棵苗……
(4)尝试比多少
师: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课文插图中的杏子和桃子图,你能仿照第二句话,说说杏子和桃子的多少吗?
出示第四句话,小组赛读。
师:数杏子用“堆”数,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一堆一堆的数?
例:一堆花生,一堆树叶……
师小结:“堆”指数量多,紧紧的没有规律的叠放在一起。如:一堆沙子。
(5)比较“堆”、“群”的不同
师:如果把上面的“堆”字换成“群”字,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总结:“群”一般指许多东西聚在一起,“堆”一般指许多东西叠放在一起。
(6)活用量词
引导学生理解同一种物品可以使用不同的量词,如:一群鸭子,一只鸭子;一群小鸟,一只小鸟;一个杏子,一堆杏子……
(7)拓展
出示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说一说”,给物品用上合适的量词。
三、拓展运用,编创儿歌
1、熟读韵文,指名读,小组选代表赛读,评选“朗读大王。”
2、根据板书,指导背诵;同桌拍手背诵。
3、编创儿歌
根据生活所见,任意编创一句话。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体会健康的爱情观。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品味作品朴实语言中流露的真情。
教学重点:
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数
一、导入:
从《水浒传》中鲁达痛打“镇关西”的细节描写以及《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有关表现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导入。
二、介绍作者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三、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的因缘。、
第二部分:着重写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的情景。
第三部分:旗子如何从一个娇惯的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第四部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以及对妻子临终前的回忆。
四、赏析课文细节之美
作者在回忆逝者时,借助一些具体的事为我们展现了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这些事情又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请同学找出文中自己认为描写出色动人的地方加以体会。
要求:只要能有自己的感悟,赏鉴得当,能自圆其说即可。
点拨:
如:第二部分中的'一段话:“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下,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作者用“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个细节表现了妻子对“我”不加掩饰的埋怨,是礼教观念比较浓重的表现。同时也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直率性格。另一方面,作者多年来一直记着这一幕情景,表现出“我”对妻子的深情。
再如:第三部分说她开始“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但到后来,“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为了学会这些,她的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这些表现妻子因为生活的原因不断使自己带来变化,使她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为了家庭生计,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的母亲形象。
五、学生小结
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仿佛要
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妻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六、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江城子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思考:这两首诗歌都是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找出诗歌中对妻子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艺术效果。
七、课堂总结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性的一种体现。回顾我们看到的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八、作业
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对其进行介绍。要求写得富有感染力。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 揣摩难句含义,探讨文章主旨。
2、 通过本文的学习,加深对复杂社会的认识。
3、 通过本文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
揣摩难句含义,探讨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
大家小时侯读过寓言故事吗?(回答:读过)
那么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讽喻和比况,具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所写的人或人格化了的.物,大都是反面的或性格有缺陷的;不注重形象的具体描绘,篇幅短小。)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寓言的特点:带有讽刺和劝戒性质,主人公多是人格化的物,篇幅短小。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几则《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
2、 讲析
⑴关于“伊索”
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的语言创作,影响很大。
⑵引导问题:大家都小时候也都读过《伊索寓言》,那么它到底是一本成人读物还是儿童读物呢?如果你要看一些为人处世的书,是选择《伊索寓言》还是选择一些现代读物,譬如《心灵鸡汤》,为什么?
(大家各抒己见)
讨论得出:《伊》内容比较简单,而现在社会比较复杂,不太适用。
⑶针对这个问题(是否适宜做儿童读物),作者也有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大家看最后一段共有几个人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是否相同?
结论:观点相同(不适宜)但理由不同。
卢梭:认为将小孩变得复杂了。
作者:将小孩变地幼稚了。
⑷下面我们就返过头来看看体现作者观点和理由的例子。教师带领分析第一个故事《蝙蝠的故事》,其他教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
3、 作业:
⑴思考分析其他几则寓言故事
⑵掌握字词、文学常识。
第二课时(讨论点拨为主)
教学过程:
1、 让学生讲解、分析后八则寓言。依次指出寓言原寓意、作者对此寓言的体会、自己对这则寓言的独特体会。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拨。分析完,引导学生再回到最后一段,进一步明确中心思想。
3、 思考:前三段有何作用?提出引导问题:《伊索寓言》既然不适合儿童去读,不适合当今社会,那为什么人们还要去读呢?
明确:有三重安慰。
4、 讲析前三段
第一段
两类人
}→长辈喜欢小孩(卖老)
两种关系
第二段
古代
}→现代思慕古代(卖老)
现代
第三段
“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第一,增进我们对现代文明的骄傲
{ 第二,愈觉得我们是成人,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三重安慰
第三,从禽兽到人,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5、 小结:
《伊索寓言》是一篇不大好懂的文章,作者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古老的寓言,将它赋予了现代的意义,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
6、 作业:
完成本课相关练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4、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重点: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
教学难点: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机等。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成语入手激趣导入
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叶公好龙。
点出课题,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应读几声?想不想知道叶公和龙之间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交流课前搜集情况
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每一句话都读对了吗?再找学生读,评价、纠正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全班齐读,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大体意思。
回顾学法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是怎样解决难读、难记、难懂的句子的?
课文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大胆地告诉老师在预习、读书时遇到的难题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把重点句、词或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一角。
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用,就用哪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老师也参与到你们中间。
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你是通过学习,自己解决了?你也可以提出来考考大家。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学习古文的许多好的方法。
由文明理拓展延伸
1、回归整体,挖掘寓意。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则寓言写了个什么故事?你觉得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2、联系生活,拓展开去。同学们,你喜欢叶公吗?为什么?你想对叶公说点什么?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展开想象:真龙回到天上以后,会怎样想?叶公回家之后又会怎样做?
演一演背一背
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这则寓言。第一次可以先用现代话演,然后启发学生: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有信心吗?
探究作业
1、把《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考考他们。
2、给叶公写信,告诉他如何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3、继续收集与龙有关的资料,办一次“我所知道的龙”手抄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4、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
5、学会作者分类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天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板书课题)为什么将睡眠打上引号呢?有谁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读准字音。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2)老师范读。
(3)指导重点读音。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2)分析重点生字。
四、学生汇报初读的感悟。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2、学生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积累词语。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昏昏沉沉:指蝙蝠们头脑迷糊,神智不清。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蠕动:指海参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
动物睡眠是为了什么?
蝙蝠是怎样进行冬眠的?
(2)学生汇报。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
老师引导:动物睡眠,特别是进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老师总结:蝙蝠睡眠比较奇特,一是集体睡眠奇,二是睡觉方式奇,三是睡眠时间奇。
2、学习课文第4~7自然段、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并作汇报。
(海参靠吃海底下的虫子——浮游生物维持生命)
(2)老师总结。
因为海参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动物,靠吃海底的浮游生物维持生命。到了夏天,海底的浮游生物都浮出海面,而海参只能蠕动,不能浮出海面,所以要进行夏眠。
3、合作学习第三部分,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1)自由朗读。
(2)自由组合合作探究蜗牛的睡眠,并作汇报。
(蜗牛在冬天的时候要进行“冬眠”)
(蜗牛在夏天天不下雨时要进行“夏眠”)
(蜗牛称得上是“睡觉大王”)
(3)观看蜗牛冬眠和夏眠录像,加深对课文理解。
二、扩展眼神,巩固提高。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蝙蝠要进行“冬眠”而海参要进行“夏眠”?
板书:
蝙蝠 冬眠
海参 夏眠 适应环境的变化
蜗牛 冬眠 夏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母鸡教案02-22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掌声》教案11-20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