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形状变化大小变化
橡皮泥形状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
水形态变化
相同点:还是原来的物质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2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身边的植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 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 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想了解与植物有关的事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l
教学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 有多少种植物吗? l
教学新课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 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5、教师小结。 l 拓展延伸 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 第二课时 l
教学导入
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 l
教学新课
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 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 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略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
(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师生小结。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从而区别陶与瓷。
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3)小组交流。
(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
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三)课后作业。
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4
教学过程
1、 能根据一天所需的食物营养设计一日食谱。
2、 能利用图书、网络等方式获取制定“一日食谱”的相关资料。
3、 通过收集资料、与他人交流等形式,制定一份教为科学的“一日食谱”
4、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膳食结构的资料
教学重点: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问:如果每天都吃一样或2样的食物,这样行吗?为什么?
学生反馈并揭示课题:设计一日食谱
二、 学生设计一日食谱
(1) 讨论:我们怎样才能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
让学生自由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设计科学的一日食谱,通过什么渠道,获取所需要的营养,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实际、经济情况等来设计。
(2) 出示课件:有关食物营养的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的获取设计一日食谱的信息。为设计食谱提高依据。
(3) 学生自己设计“一日食谱”。学生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三、 交流设计的“一日食谱”
(1) 交流设计的食谱,在交流的过程中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以防出现不合理的'食谱。
(2) 学生相互评价设计的食谱。 相互比较评价出设计合理的食谱,进行肯定,对不合理的食谱进行完善、修改。
(3) 根据交流和评价的结果,更加完善自己设计的食谱。
四、 引导学生统计进三天的食物品种,对照设计的一日食谱,改正自己的饮食习惯。
(1) 统计最近三天吃的食物,记录下来。
(2) 根据自己统计的结果与设计的一日食谱进行比较,找出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是营养的结构和食物的数量。
(3) 相互交流,说出改进的理由。特别是自己平时爱挑食偏食的同学改进饮食习惯。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2、学生能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3、学生体验到实验中会产生误差,明白减小误差对于试验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教师准备:1个皮球(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1个托盘天平(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教 学 过 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1、师: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有什么办法证明?
2、生讨论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来证实空气是否有重量。并讨论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导学生自制小天平。
4、小天平调平。
5、给气球充气,观察并记录小天平的变化。(分组实验)
6、全班交流小天平的变化情况,思考:所有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致吗?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实验结果不同?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使效果更明显,结果更精确?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1、讨论交流改进小天平测量的方法
2、生选择方法进行实践,并讨论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1、师:为了让我们的实验结果更精确,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的天平称来进行研究。
2、师演示:将一只充满气但未充足气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出重量(让学生来看),然后用气筒给皮球充足气。
3、师演示测量充足气的`皮球的重量,请学生帮助观察重量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思考:说明了什么?
4、请学生观察对比,托盘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区别。(托盘天平不仅可以测出空气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较准确地测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单元小结
1、请学生将之前记录的维恩图等记录表取出,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石头、水、空气对比表。请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情况和记录表完成对比表。
2、根据对比表分析: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质的图片,把这些物质分为液体、气体、固体三类,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建议:天平上的图钉教师可在课前帮学生固定好。)
(先将气球挂上,另一端挂上重物,想办法使小天平平衡)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
2、 通过实验知道哪些物体可以在水中溶解,哪些不能.。
3、 能够仔细,耐心观察实验现象并积极主动的与同组同学相互合作交流,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并能分辨出什么物体在水中可以溶解,什么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
教学难点:
知道加快物体溶解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砂糖、高锰酸钾、一盆凉水、一瓶热水.
学生用具:共分五组,每组一次性杯子5个、木棒一根、砂石、食盐、味精、五香粉各一小包,方糖一块,实验表一张.
教学方法:小组观察、讨论、动手实验等等多种方法相互协调使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引入
(1)师出示一撮砂糖问:同学们看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我们平时用它来干什么?
(2)现在我们就来冲一杯糖水喝,(师边说边冲)谁来尝尝?指名尝试。.师及时提示:注意不熟悉的物品我们能不能直接用口尝?为什么?
(3)师举起杯子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糖到哪里去了?并直接板书课题。
(4)师重复是否真的化了呢?我们并没有亲眼看出来,得用实验验证一下才行。
2 、设计实验证明
师述:为了让同学们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有颜色的物品————高锰酸钾,来代替砂糖。师出示高锰酸钾让学生观看并解释:高锰酸钾是一种化学药品,现在跟我一起认识它(教师带领学生齐读两遍)不要看它这么小它可很神秘噢!我把它放入水中你们可要仔细观察.
师提问: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它到哪里去了?谁来说说?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高锰酸钾在水中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师总结:我们把像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发生的现象叫溶解现象.
3、运用知识判断
师述: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物体,它们能否也在水中溶解呢?老师也带来了几种物品,同学们看看有哪些?那我们应怎么来做,小组商量说出你们的方法
集体研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做完后集体订证.
4、实验问题引出加快物品溶解方法。
师提问:我们刚刚在做实验时,在能溶解的.物体中哪一种物体溶解的最慢?(学生回答后)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场比赛,看哪一组最先使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优胜组我们就奖他们一面小红旗。
各小组先讨论出你们的实验方法,商量好后可以来老师这领实验材料.
小组分别实验,实验完后总结经验。
板书: 加热 搅拌 可以加快溶解 捣碎
把你们的方法记下来.
5、运用所学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以致用: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亲人为我们操碎了心。如:我们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等 ,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他们呢?学了今天这一课后我们就可以为他们冲一杯牛奶来表达我们的心意,老师这里有牛奶,谁愿意上来冲一杯,不过要先说出你的方法噢。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回家可不要忘了给自己的亲人冲杯茶水或牛奶噢!再见!
板书设计:
糖到哪里去了
砂糖 、高锰酸钾
溶解现象
水
加热
搅拌 可以加快溶解
捣碎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金鱼》。本课属于认识生命体特征的观察课型。通过试教,我发现要让三年级学生真正地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金鱼的科学观察活动,一课时是无法完成教材P36——38的教学任务。而三年级科学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能力。因此,我决定把本课划分为二个课时,本课《观察金鱼》是《金鱼》的第一课时,以整体感知金鱼具有适应水生环境的形体结构和具有动物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及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为主要内容。
教学中共有以下几个活动:
1、初步观察金鱼;
2、深入观察金鱼;
3、交流共享观察记录(金鱼简图)。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金鱼的形体结构,并能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记录、表达金鱼的形态结构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和客观表达与描述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鱼的外形结构、身上长有什么、是怎样运动的。
(2)能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记录、表达金鱼形态结构和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观察、记录和表达金鱼具有适应水生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和客观表达与描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深入细致地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记录、表达金鱼具有适应水生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金鱼、金鱼缸、记录表、水彩笔、记录表封面、夹子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擦
【教学过程】
我们还可以在以后的观察中进行修改和完善。虽然观察的是同一条鱼,但画出来的鱼却不一样,这与每个同学观察的角度、观察的方法、观察的细心程度和绘画的技巧有着紧密的关系。
(四)整理与小结
1、相信科学的观察方法会让你们一生受用,同时也对下节课观察金鱼如何捕食和呼吸会有所帮助的。要学好下节课的内容,老师建议自己回家养金鱼,下节课汇报给你的科学老师听,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交流,对科学观察方法及金鱼的身体结构做回顾,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观察金鱼外形是怎样的?由哪几部分组成?身上长有什么?是怎样运动的?椭圆形头眼、嘴、鳃游泳躯干鳞、鳍流线型尾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
【科学记录表】
我观察的金鱼
2.深入细致的科学观察活动。基于在试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
(1)课前画平日观察金鱼后的图画
(2)有目的地近距离观察一条真实的金鱼
(3)有目的地、讲方法地、深入细致地观察金鱼并做记录。
(4)一个小组每一个同学的观察记录进行交流、分享和再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小组成员的观察记录的相同与不同,提出问题:“同一小组的同学画的是同一条鱼,为什么却画得不一样呢?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可能有不同的发现”的科学观察方法。
(5)对比课前画的金鱼和课后画的金鱼,凸显科学观察与自由观察的不同。尊重客观事实,引导学生较长时间地完成科学观察、记录与表达的观察活动。
二、教学效果及反思《金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中的第六课。由于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多,且难度较大,所以在上课时我将教材分成了两个课时,这样降低了难度,使教学内容在40钟内有效地进行。 《观察金鱼》则是拆分后的第一个课时。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动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金鱼的进一步观察研究,引导学生探究金鱼的外形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关系。整堂课呈现了两方面的内容:
1、观察并描述鱼的身体结构,讨论其在水中生活的作用。
2、在观察的基础上,围绕想研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孩子们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观察和探究实验当中,但还有一些细节的地方值得好好的反思和总结。本节课学生使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课上学生基本科学方法学生已学会,但科学的观察还没有成为他们自觉的观察行为。虽然我有强调要比一比哪个组观察的顺序最合理,但是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人比较少,而在最后小结时我也只是一带而过。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加强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三个实验。观察金鱼身体结构和观察金鱼捕食这两个实验相对比较简单。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就是第三个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先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了解金鱼呼吸的过程,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来验证金鱼鱼嘴不段的吞咽不是在喝水而是在呼吸。但是设计的时候是想作为一个演示实验的。但实际操作之后,如果只是先将实验要求说明白,然后学生动手做实验,最后播放课件。这样孩子的印象会更深刻。因为先放了视频会给部分孩子造成思维定势。在验证金鱼呼吸的实验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试验,为了达到跟好的观察效果,我已经将教材上所说的红色的食用色素改成了黑墨水,实验效果是明显了,但是实验的操作难度也相应增加,尤其是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因为一不小心水槽里的水就会变得漆黑。所以胶头滴管里黑墨水的量和挤墨水时的动作就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新课标》指出: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作为一名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自主发现,在细微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8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流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学习重点】
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学习难点】
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学习准备】
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学习流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流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流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流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流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流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流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9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
【教学目标】
1、会进行假设和猜想;学会正确使用量筒;会用量筒对水及其它液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2、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使用测量工具观察比感官更准确、更有效。
3、通过测量,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观察比目测更准确。
【教学准备】
每组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不一样多。每组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笔、一块抹布。
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小酒杯、量筒、烧杯、带梁的小桶、弹簧秤、6杯事先测量好的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首先出示三杯水(杯子相同,水位不同),然后让学生观察回答哪杯水多?哪杯水少?教师板书:哪杯水多
2、教师提问:哪杯水多?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3、学生回答。
4、教师引导:除了水位高还有别的条件吗?学生会说杯子相同,总结出杯子相同的情况下,水位高的水就多。(教师板书:杯子相同,看水位高低)
5、再出示三杯水(水位相同,杯子粗细不同)让学生观察,哪杯水多?并说出根据什么判断的,学生总结出水位相同,看杯子粗细。(板书:水位相同,看杯子粗细)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教师引导:每个组的桌子上都有三杯水,杯子不同,水位也不同,让学生再来猜一猜哪杯水多?
2、学生猜测。
3、教师引导: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答案?原因出在哪?学生会总结出杯子不同,水位不同。(板书:杯子不同水位不同)哪种猜想正确呢?能不能想个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经过认真地讨论分析后会设计出多种方案。如:用相同的杯子量;分别倒入一个大杯子画刻度;称重量;同样的杯子比杯数;用注射器抽;打孔比谁先流完等。
5、学生汇报实验方案,教师总结,这些都是测量的方法。(板书:测量)
6、教师给大家准备好了各种仪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进行实验验证。
7、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如:倒水时不要洒了、选择适当的材料、合理分工,不要把水弄混了等。
8、在学生弄清了实验注意的问题后,各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实验结束,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各组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实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2、教师引导:有没有简单有效的方法知道水的多少呢?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了量筒(板书:量筒)
3、认识量筒
学生分组观察量筒,认识量筒的构造,比如:单位、最大量程、每一小格所代表的量。(板书:毫升ml)课件展示倒上水的量筒什么样。
4、播放微视频“量筒的使用”使学生学会使用量筒。先让学生说量筒该怎么用,然后微视频展示量筒的用法。 5、使用量筒测量,发现存在问题
第一步:每组测量一杯老师提前测量好了的40ML的水,强调注意事项第二步:汇报结果。有的小组测的比较准确,有的小组测的结果差别行大。第三步:找出失败原因,巩固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教师引导:因为有了第一次测量的`经验,所以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桌上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并把估计的数字填在实验报告上,再用量筒进行测量。学生测量出3号杯70毫升、2号杯60毫升,1号杯65毫升。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介绍量杯。刚才我们用量筒准确地测量出每杯水的体积是多少,实际上在实验室里还有许多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这叫量杯。
2、认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测量液体的工具。那么,除了这些实验室里用的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外,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学生会说家里的水表、针管、奶瓶、杯子、药瓶),为什么要有刻度?(知道用了多少水,打多少药,喝了多少奶等)
3、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量杯。大家知道的真不少。既然测量液体的体积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这么广泛,大家想不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测量工具?(学生说想),请同学们课后研究研究,自己也做一个,可以用它来测一测自己买的饮料够不够数?自己喝的一杯水到底有多少?
(设计方案:每组大、中、小,粗细不同的塑料瓶各1个,水量分别为130毫升、150毫升、100毫升;量筒1个,杯子1个,铅笔、彩笔、橡皮各一个,测量记录单1张。教师用:量筒图,测量总记录表,三个大小、粗细不同的塑料瓶,里面装有色水分别为130毫升、150毫升、100毫升。)
六、自我检测
1、要准确地测量水的多少,就要用到。它是测量的工具,一般用作单位,用表示。用它测量时视线要和相平。
2、下面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1)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2)一瓶矿泉水大约有50毫升。
(3)使用仪器测量比感官更准确。
(4)量杯也是测量液体的工具。
3、生活调查:下列饮料一瓶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可乐、酸奶、葡萄酒、啤酒、杏仁露、矿泉水、橙汁。
七、板书设计
哪杯水多杯子相同,水位不同水位相同,杯子粗细不同杯子不同水位不同测量量筒ml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二、观察蜗牛吃食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四、继续观察蜗牛
第四课 蚯蚓
【教学目标】
1、 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 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第五课 蚂蚁
【教学目标】
1、 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 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教学准备】
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二、观察蚂蚁
三、交流发现
第六课 金鱼
【教学目标】
1、 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 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 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第七课 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第1课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教学目标】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第2课 谁更硬一些
【教学目标】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二、认识金属
三、饮料罐的故事
第3课 比较柔韧性
【教学目标】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三、认识塑料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第4课 它们吸水吗
【教学目标】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二、谁更容易吸水
三、纸的观察
四、介绍造纸术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六、课堂小结:
第五课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二、沉浮实验
三、认识木头
第六课 砖和陶瓷
【教学目标】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教学难点】
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二、砖和陶瓷
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四、黏土的变化
五、课堂小结
第七课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三、材料与环境
四、进一步了解材料,拓宽视野。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
第一课 水
【教学目标】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二、水在哪个袋中
第二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教学目标】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二、滴液比较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五、总结提升
第三课 谁流得更快一些
【教学目标】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动比赛
二、实验、思考
三、液体、固体比较
第四课 比较水的多少
【教学目标】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二、比较水多多少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第五课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二、空气的存在
三、比较空气和水
第六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第七课 空气有重量吗
【教学目标】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教学重点】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教学难点】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空气有重量吗
二、改进小天平的测量效果
三、天平称量皮球的重量
四、单元小结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
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
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方法:
观察与讲解结合
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教学准备】
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教师讲授:蜗牛睡觉休眠了,它会用黏液膜封住壳口,不再活动。问2:蜗牛睡觉了怎么让它醒过来?学生回答:轻轻摩擦、轻敲、浇水??解决:将蜗牛放入水中,蜗牛由于呼吸受到阻碍,就会结束休眠开始活动,并努力爬出水面。
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多媒体展示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如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
5.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结合蜗牛的身体特征和多媒体课件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并提出新的问题,蜗牛能长时间放在水里吗?
四、继续观察蜗牛(多媒体展示,观看视频材料)
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小结本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的身体。
☆观察身体的哪些部分?(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触角、嘴;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用什么方法观察?
☆按怎样的.顺序观察?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看课本插图:
给与蜗牛相同的动物画“〇”。
与蝗虫相同的动物画“△”。
有疑问的动物画“?”。
剩下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
2.汇报交流: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3.你还知道哪些长得像蜗牛的动物和长得像蝗虫的动物?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怎么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测量蝗虫的大小。
☆测量什么?
☆怎样测量?
3.测量并描述一只蝗虫的大小。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出了数据也没有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
☆知道这鸟有多大吗?老师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瞧,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讨论:大象、长颈鹿、鱼、蚯蚓、蝴蝶、乌龟、瓢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教学建议:
1.江南地区蝗虫较蚱蜢少见,本课教学时完全可以用蚱蜢代替蝗虫进行教学。
2.本课只对蜗牛和蝗虫等具体个体进行比较,不抽象出软体动物和昆虫的概念。
3.蝗虫好动,在测量它的身长和展翅长度时,需要两个同学合作进行。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4
教目:
1、能用各种官直接知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水形态特征
2、运用比较辨别物体特征
3、认识水
4、解物质三种见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5、愿意合作与交流
6、养全面细致观察事物良习惯
教学准备:
1、各种同形状装水容器、注射器、塑料袋、玻璃板等
2、酱油、醋、盐水、清水、糖水、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我都能见物体面我研究物体水(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实验
(1)酱油、醋、盐水、糖水、清水别注入烧杯用眼、鼻、舌辨别颜色、气味味道
(2)每杯液体背放置支白色粉笔让观察透明程度
(3)讨论:水物体
(4)归纳:水种色、味、透明液体
2、实验二:
(1)清水慢慢滴水平放置玻璃板观察水否向各向流
(2)让观察自文具盒、橡皮、课本等能桌面流
(3)水倒入同形状容器观察水没固定形状没定体积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不但占据空间,还能流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感官可以感觉空气的存在;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空气;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在动手实验前,对可能发生的现象作出假设,有助于我们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准备
教师用:1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学生用:材料1、透明的塑料袋,牙签。
材料2、水槽,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教学流程
导入→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拍摄的录像,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1)教师谈话
(2)播放多媒体,教师解说。
师:这是杨利伟叔叔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拍摄的太空景色!这个蓝色的的星球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这美丽的地球,这神奇的太空,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2、提出问题
教师指向地球的外沿。
师:这层像雾,又像纱一样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对,是大气层!我们居住的地球就是被一层大气包裹着,大气层里大部分都是空气。有关于空气的知识,你们知道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
3、提示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了解空气。
教师板书:了解空气
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
1、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1)师:刚才有同学说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现在大家就来看一看,看见空气的什么了?
生:看不见!
师:用手来摸一摸。
生:摸不着!
师:我们的周围是不是真有空气?
引导学生感觉空气的存在。
(2)师:空气是看不见来又摸不着,要研究它可就难了。谁来想想办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师生讨论,演示用塑料袋抓空气。
师:要研究空气首先得抓到空气,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抓空气?
学生说一说
师:哪一个方法能够让我们更方便的研究空气?
引导学生说出用塑料袋来抓空气。并让一个学生演示一下。
3、引导学生用感官来了解空气。
(1)师:有了空气,我们可以用身上的哪些感官来了解空气?
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师:老师现在用你们教的方法来感觉空气。
教师演示
师:老师感觉不到空气!看来还不行,得再想想办法!
师生讨论得出在袋子上扎一个孔,让空气吹出来,再来感觉。
师:老师现在试一试,看这个办法灵不灵?
教师演示
(3)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并用感官感觉空气。
①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②学生用塑料袋抓空气,并用感官感觉空气。
③学生做记录。
④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4)教师小结
三、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
(一)、实验一、纸的奇遇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一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1、教师谈话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好,老师太高兴了!老师打算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欢迎吗?
2、师生合作演示,学生猜测
(1)教师找一个小朋友当助手。
(2)教师拿一小张旧报纸。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再把纸放入水中。
师:纸放在水里,会湿吗?
学生回答后,让小助手捞上来给学生看一看!
(3)教师又拿出一张纸交给小助手让他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证实这的确是一张普通的旧报纸。
教师接着拿起杯子,把杯口朝向大家晃动几下,然后,教师让小助手把纸捏成一团,用力塞入杯子的底部,教师检查后,对小助手说:请把透明的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底。
紧接着,让学生猜测纸会湿吗?
师:大家猜一猜纸会湿吗?
学生猜测
2、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2)小组动手实验、讨论、做记录
(3)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学生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得出结论
师:水没有碰到纸,所以纸自然是干的。为什么水进不到杯子里?
学生回答
教师边演示边小结: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杯子里有一大段“空”着,杯子的这一部分地方被空气占据了,所以水就不能进去,杯中的纸自然就不会湿了。
师:纸放到水里,居然不湿,我们来给这个实验起个名字吧!就叫纸的奇遇,(师板书)从这个实验中我们知道空气占着地方,也就是说空气占据空间(师板书)
5、实验延伸
师:如果让你接着做这个实验,你还会怎么做?
生说一说
(二)实验二、谁赶走了杯子里的水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1)教师拿一个杯子放进水里,让杯子装满水,举起来问:大家来想想办法,可以用什么东西把杯子里的水赶走?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2、教师演示
教师把一个杯子斜着放进水中,使杯中灌满水,用另一只手把第二个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中。
在水下,把两个杯子靠在一起,倾斜第二个杯子,使第二个杯子的气泡跑进第一个杯子。
3、学生实验
(1)老师提出实验要求。
(2)学生实验、讨论、做记录。
(3)学生汇报
(4)师生交流
(5)教师小结
师:看不见的空气在能看见的水里流动,形成气泡,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空气,这是科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看不见的东西,我们能借助看得见的东西看到它,科学真得太有趣了,对不对?
四、总结
1、出示两幅空气污染的对比图片,教育学生从小要知道保护环境,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播放课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让学生回去寻找空气在这里发挥的作用。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25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8-11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7-24
中班上册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磁铁03-06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03-24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2-23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03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02-10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9-07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