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0 11:24:47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集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集合】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为用方程解应用题找等量关系做准备。

  2、知道利用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求出其中任意一个未知量。

  3、能根据关系式计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利用数量关系式求出其中一个未知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用字母表示

  2、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

  如: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总价、单价、数量;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数量。

  3、回答:教师板书:路程=速度×时间

  二、探究新知:

  1、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1)启发提问:(指复习2题)

  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能否用字母表示这一数量关系呢?

  (因为路程、速度、时间也表示数量,所以同样也可以用字母代替)

  (2)教师说明:用字母表示路程,表示速度,表示时间,重点强调:、的读法、写法。

  (3)引导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上面数量关系式。

  (4)总结归纳: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都可以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

  (5)已知某一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怎样求它的运动速度?

  (全体齐练,指名板演)

  提问:由数量关系可以得出,可否由直接推得?根据什么?

  2、求关系式中的未知量,教学例2。

  例2、一列火车每小时行60千米,从甲站到乙站行了4.5小时。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师:利用数量关系式,只要知道某一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时间,把它们代入上面的公式,就可以求出所行的路程。

  ①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②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什么?

  题中遵循的数量系是什么?

  怎样用字母表示?

  (板书:)

  提问:公式中表示什么?是多少?呢?、之间的运算关系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后,完成以下填空:

  3、尝试训练

  一个学校食堂上月收入伙食费3475元。各项支出一共是3058.73元。这个食堂上月结余多少元?

  教师提示:①字母关系式怎样表示?

  ②按例题的解答步骤进行计算

  4、总结归纳:

  教师提问:用数量关系式解应用题应注意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

  ①首先弄清题意,知道题中的数量关系。

  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式。

  ③代入数值。

  ④计算结果不带单位名称。

  三、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2、判断,并说明理由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5千米的速度行驶了小时,这辆汽车行了多少千米?

  答:这辆汽车行驶了千米。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3题、4题。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建构过程,归纳概括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和它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商不变规律。

  (1)计算:120÷30 12÷3 40÷5 400÷50

  (2)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拿3张同样的正方形纸片,分别对折一次,两次,三次,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涂上颜色,分别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提示:你发现了什么?板书:(为什么相等?)

  (2)小组交流:观察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3)汇报:随着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4)观察以上例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提问:为什么0要除外?

  小结:分子和分母如果都乘上0,则分数成为,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又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0。

  (5)提问:你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出示题目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说一说根据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习题

  第1题:按要求涂色,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第2题:比较每组中的分数大小是否相等。

  第3题:同位合作完成。

  2.作业:练习十四4、5题,选作13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的?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本课内容是在前几册教材中已教学过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时间问题、方向问题、出发点问题等。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问题是比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

  本节课主要学习“相遇求路程”的问题。这节课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和学习相遇问题的主要条件(同时、相向、两地、同时出发、相遇等)和相遇问题中主要的数量关系(一物体所行路程+另一物体所行路程=总路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主动参与活动中,学生能理解“同时出发”、“向相而行”等条件的含义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题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相遇问题模型,并试着加以解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意识;③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①学生能理解相遇求路程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并能顺利地解答一般问题;②学生能利用建构的相遇问题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

  每生一块橡皮。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大家平时到阜阳或外地都是怎样去的?车辆行驶要有一定的交通规则,那么你们这节课你没就来当小司机,我来当警察叔叔,现在大家应该喊我什么呢?(声齐喊警察叔叔)不过只有回答好下面两个问题才有资格“上路”。

  出示问题:(1)一辆客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火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上面两辆车如果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车会怎样(同时用手势表示)?(生答,师板书课题。)

  (二)、演示操作、学习新知

  1、用课桌做公路,同桌左边的同学做客车司机,右边的同学做货车司机演示上述两车每小时相遇的情况。

  注意引导:(1)、“同时”“相向”“相距”“相遇”各是什么意思?

  (2)、两车是不是在桌子中间相遇?

  (3)、相遇点应该靠近那辆车?

  (4)、两车各小时各走多少千米?

  2、编题、并解答

  (1)、找几位同学说一说刚才演示的过程可以编成什么样的应用题?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5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3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你们认为这一题中哪些条件比较重要?

  强调两地、两车、同时、相向、相遇、相距等条件的重要性。

  (3)、读题,理解题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示题意

  可以两人合作用小橡皮演示,也可以两人一组走一走。

  (4)、列式并计算

  50×3+40×3(50+40)×3

  (5)、请几位同学分别说一说两种列法的每一步各是什么意思?

  (6)、检验是否合情合理。

  3、尝试应用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相遇问题,你能不能选择其中的一些编成应用题并解答?

  (生汇报交流、师适时点拨)

  4、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种有关两种物体运动的问题——相遇问题。大家能总结一下应怎么解吗?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作业布置

  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用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交通事例引入新课:我做“警察叔叔”,同学们做“小司机”。使同学们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情境中。然后,我出了两道题,让学生只有回答好这两道题才有资格上课。学生们解决这两道题并不困难。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自信心。接着,我用手势引出课题。

  学生们初步认识了相遇问题后,让学生用橡皮做小车同桌合作,在警察叔叔的指挥下,反复操作、试验来理解相遇问题中的重要条件。随后,让学生把刚才演示的过程编成应用题解答出来。并讨论两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因为学生有了刚才的操作经验,所以非常轻松地理解了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解答出来。

  最后,让学生编出符合相遇问题模型的应用题,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纵观这节课,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能积极主动学习,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学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帮助,使每一位学生对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但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很多:如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组织还不太周密,有待进一步提高;语速太快也有待提高。

五年级数学教案4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并板书。

  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发散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独立完成P3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千米)1956—1142=814(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四则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做题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集体校对。

  做口算练习第一页上的1。

  二、情境引入

  学习有关奥运的知识。

  (出示贺年卡)谈话:这是老师在假期收到的贺年卡,你认识它吗?(福娃)

  说说有关“福娃”的知识

  三、四则运算练习

  1、提问:

  你想了解更多奥运知识吗?

  正确计算结果就有答案了!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1。没有括号的计算题。

  出示:

  2630—867+133

  581—31×18

  做完自觉复习

  2。有括号的计算题。

  (158+125)×2

  196÷(712—698)

  456÷19×83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3。小结计算顺序并练习。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齐读奥运知识

  2、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3、你们还想了解吗?

  33×(225÷15)

  944÷(105—89)

  1210÷(89+21)

  2112÷(16×3)

  134×16÷67

  1300×(700÷10)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做完自觉复习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齐读奥运知识

  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四、课堂总结

  归纳: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P114~P115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知识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前搜集

  1、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

  同学们到银行开户储蓄过吗?(去过)刚开户时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同学们坐飞机出境旅游过吗?坐飞机出境旅游也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二、学习新知:

  1、视频展示台上出示一张,让学生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师生共同学习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①、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②、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③、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④、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4、刚才我们学习了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编排的,你能试着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再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

  5、学习例3,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①、学生思考并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②、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③、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生学号的编排方法,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作用。

  课堂练习

  1、完成P115的`做一做。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编码中的每个数字的意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课后追记

  这节课中,学生开始了解了编码的意义,每一位(或者编码中某一部分表示什么)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说到让学生自己来编写,部分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老师在这一段让后进生来说一说这段表示什么,那段表示什么,表示的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对学生之后的独立写编码可能有好处。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知识目标:

  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得出倒数的概念,并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分数乘分数算式导入新课。

  二、学习倒数的概念。

  1、利用投影仪出示下列算式。

  ×=2×=×=×10=

  ×=7×=×=×5=

  2、先让学生计算以上算式的.结果,并指名回答。

  (中、下游学生回答)

  3、在小组中交流算式有什么规律,然后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5、指名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并评议。

  三、巩固目标。

  出示试一试题目,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同桌订正,最后指名回答。

  四、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交流讨论。

  0有倒数吗?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五、练习巩固。

  练一练题目,独立做,全班订正。

  六、课堂小结,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倒数

  a×=(a≠0)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7

  一教学内容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课

  教材第99、100页练习十九的第1-8题及“你知道吗”。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分数和小数互化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学会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数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请你回忆一下,小数怎样化成分数?分数怎样化成小数?

  学生回忆并回答互化方法。

  (二)教学实施

  1.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十九的第1题。

  学生观察图,结合分数和小数的意义思考并独立完成。

  完成后,分别请学生说一说每个图中分数和小数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十九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十九的第3题。

  学生先独立连线,然后集体交流方法。可以将小数化成分数,然后与下面的分数比较;也可以将分数化成小数,再与上面的小数比较。

  4,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十九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注意审题,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三位小数。

  5.提问:你知道如何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吗?请你自学教材第100页的“你知道吗”。

  学生自学,看教材质疑。

  小结: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请你应用这个规律,判断一下教材第99页练习十九的第4题中的各数,看看与我们刚才计算的情况相同吗?

  6.完成教材第99页练习十九的第5题。

  让学生在数轴上面的口里填上适当的小数,在下面的口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在投影下集体订正。

  7.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九的第6题。

  引导学生审题,弄清题意,完成第1行的两个空,说一说思考方法。

  40cm=(m)低高

  40÷100=0.4=

  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表中其他各空。

  8.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九的第7题。引导学生先审题,再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1)统一成小数比较:≈0.83因为0.83<0.9,所以<0.9

  (2)统一成分数比较:0.9===﹥,所以﹥

  9.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九的第8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方法。

  (1)统一成以小时为单位的.数,再比较。

  (2)统一成以分为单位的数,再比较。

  提醒学生注意:速度相同,谁用的时间长,谁家离学校的路程就远

  (四)思维训练

  1.判断下面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然后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两位小数。

  2.把万分别化成小致,你发现把分母是

  2.,分别化成小,你发现把分母是9的分数化成小数有什么规律吗?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通过复习,我们能够更加熟练、正确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并能应用分数和小数互化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教案8

  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8--10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操作、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中,发现在钉子板上围出的多边形与它的边所经过的钉子数,以及多边形内部钉子数的关系,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发现的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发现规律和表达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抽象的意义,培养比较、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探索规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发现的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1分钟左右)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规律。(板书课题)

  二、开展活动(25分钟左右)

  1.活动一:探索内部只有1枚钉子的多边形面积与它边上钉子数的关系

  出示教材第108页上面的四个图形

  (1)观察多边形的共同特点

  明确:内部只有1枚钉子。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①这4个多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个多边形边上的钉子各有多少枚?数一数,算一算,将结果填入表中。

  ②观察、比较表中每组的两个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时间:3分钟)

  ①多边形内只有1枚钉子,它的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有什么关系?

  ②当多边形内只有1枚钉子时,用n表示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用S表示多边形的面积,那么S= 。

  先在小组里交流,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类多边形的面积。

  (4)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

  强调:内部只有1枚钉子。

  任意一个多边形都有这样的规律吗?

  2.活动二:探索内部有2枚钉子的多边形面积与它边上钉子数的关系。

  如果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多边形的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又有什么关系呢?请按照导学单的要求开始小组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

  导学单:(时间:5分钟)

  ①每人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内部有2枚钉子的多边形(尽量不要相同)。

  ②计算每个多边形的面积,数出每个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把结果填在相应的'表格里。

  ③观察表中的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

  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把发现的关系表示出来。

  (2)全班交流

  当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与它边上的钉子数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当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比它边上钉子数的一半多1。

  S=n÷2+1

  3.活动三:探索内部有3枚、4枚……或没有钉子的多边形面积与它边上钉子数的关系

  如果多边形内有3枚、4枚……或没有钉子呢?那它们的面积会怎样呢?

  (1)学生猜测

  (2)小组合作学习

  导学单:(时间:6分钟)

  ①先在小组里商量,确定你们准备验证哪个结论?

  ②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再算一算、数一数,作好相应的记录。

  ③仔细观察数据,看看有什么发现?和你们的猜想一样吗?

  ④把你们的发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3)全班交流

  分别请不同的几个小组来汇报交流。

  你们验证哪个结论的?发现的规律和猜想的一样吗?

  三、课堂总结(4分钟左右)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了解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与态度:

  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前准备:

  让学生收集有关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编码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从下面的数字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10 121 119 120 12135 11185

  2、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编码?

  3、今天主要学习邮政编码,身份证编码及表示的信息。

  二、中心阶段:

  (一)邮政编码。

  1.出示写给课代表的信封,观察信封上少了什么?

  为什么要写邮编?使用邮政编码有什么好处吗?

  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号,每一个地方的邮政编码都不一样,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2.你了解邮政编码吗?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有关邮政编码的消息向大家介绍

  3.出示我国邮政编码规则: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4.介绍邮政编码的查询方法:11185 网络上的搜索引擎。

  5.通过网络的搜索引擎完成P79试一试

  [通过介绍邮政编码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中的用处]

  (二)身份证号码

  (1)每个公民一出生,就有一个身份证号码。公民身份证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

  (2)自学书P80页。

  学生交流

  (3)出示第二代身份证,310104199611020823介绍身份证号码中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

  前1、2位数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码,第3、4位数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码,第5、6位数字表示所在区县的代码,第7-14位数字表示出生年、月、日,第15、16位数字表示所在派出所的代码,第17位数字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性,双数表示女性),第18位数字是校验码(一般随机产生的)

  (4)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回家拿出户口本核对。

  [通过介绍身份证号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中的用处]

  三、练习阶段:

  1.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你能留心一下找一找吗?并来介绍一下这些数字编码。

  2.小小设计师:设计一个园南小学质量监控的准考证号码。进而设计徐汇区小学质量监控的准考证号码。

  四、总结:

  在生活中许多地方都用到数学,数字编码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遇见的一种,如果我们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数字编码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P57---58找规律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出示例2,理解图意指名说说

  (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

  (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2、完成练一练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四、拓展延伸

  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

  (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过程。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5页例6、例7和“练一练”,练习十七

  第5-7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使用计算器正确地、比较快捷地进行大数目的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学习探索运算的一些规律,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与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1日知。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十七第5题。

  (2)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46.5+2.6387.2--9.63.4X0.056÷1.2

  2.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应用已经掌握的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并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来探索一些运算规律。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l教学大数目的计算。

  (1)说明,我们使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就可以使计算比较快捷、方便。·

  出示例6。.

  让学生进行计算,把得数填在课本上。集体校对、订正。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题。

  让学生计算出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提问学生是怎样取商的近似值的.。

  2.教学探索规律。

  (1)说明: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快捷、方便,所以适宜我们在计算中验证和探索有关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来验证积的变化规律。

  出示两组题让学生计算:

  ①275X48②275X48

  (275X32)X48275X(48--12)

  提问:第一组算式中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第二小题的积会有什么变化?

  请大家分成小组,用计算器计算出每一题的积,然后用计算器来验证。

  让学生交流计算和验证的结果,看看我们过去学习的乘法里积的变化规律说得对不对。

  指出:使用计算器,我们来验证一个计算上的规律就变得很简单。我们还可以用计算器计算,比较方便地探索运算里的一些规律。

  (2)教学例7。

  出示例7。

  让学生自己计算例7里的每一道题,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让学生分成小组,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观察、比较、讨论:每题的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说说是怎样发现的。

  指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我们很方便地发现了,在乘法里,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分小组举例,用计算器验证除法里商不变的规律。

  2.做“练--练”第2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其中的第(1)组题,分小组讨论这组题的得数和已知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讨论发现的算式特点和商的规律。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特点和规律,猜测第(2)组算式的得数,然后再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3.做练习十七第6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每组题里各题的积,填在课本上。分小组合作讨论:一组一组看,每一组算式的得数有什么规律?把四组连起来看,又可以发现什么规律?组织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说得对的都要表扬、鼓励。让学生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口答练习十七第7题里每道题的得数。

  四、课堂作业

  同桌学生相互之间说说练习十七第6题发现的什么规律,再根据这一规律直接在练习本上写出练习十七第7题的得数。

  (五)计算器练习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7~48页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因数和倍数,能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进一步认识质数和合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偶数和奇数;加深理解质因数,能正确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能整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应用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一步掌握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思维的初步经验,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加深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回顾、整理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乐于思考的品质和与同伴互相交流、倾听等合作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进步,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理、应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

  应用概念正确判断、推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最近的数学课,我们学习了哪方面的内容?回忆一下,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揭题:我们已经学完了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内容,今天开始主要整理与练习这一单元内容。(板书课题)通过整理与练习,我们要进一多认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判断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分解质因数,提高对数的特征的认识,加深对数的认识。

  二、回顾与整理

  1.回顾讨论。

  出示讨论题:

  (1)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举例说明你的认识。

  (2)2、5、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3)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能分成哪几类?举例说说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

  (4)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结合讨论适当记录自己的认识或例子。

  2.交流整理。

  围绕讨论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结合交流板书主要内容。

  (1)提问:能说说什么是因数和倍数吗?可以用例子说明。(结合交流板书一两个乘法或除法算式)

  引导:在整数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你能根据这里的算式说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再集体说一说)

  你能找出6的因数吗?(板书因数)6的倍数呢?(板书倍数)

  能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吗?

  说明: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到中间两个因数之间没有因数为止;一个数的倍数可以用依次乘1、2、3……这样的方法找,注意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写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用省略号。

  (2)提问:2、5、3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可以分成哪几类?

  你能举出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的一些例子吗?(学生举出各类数的例子)

  说明: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偶数和奇数两类,是2的倍数的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是奇数;按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1和质数、合数三类,只有两个因数的是质数,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6有哪些质因数?怎样把6分解质因数?(板书式子,并说明其中的质因数)

  (3)提问: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说明: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叫最大公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叫最小公倍数。

  结合交流内容,逐步板书成:

  l

  质数质因数

  合数分解质因数

  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互相依存)

  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2、5、3的倍数的特征

  偶数

  奇数

  (4)引导:请同学们现在观察我们整理的这一单元学过的内容,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桌互相说说知识是怎样发展的。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交流:哪位同学能看黑板上整理的内容,说说我们怎样逐步认识这些知识的,知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三、练习与应用

  1.做“练习与应用”第1题。

  指名学生交流,说说每组里因数和倍数关系。

  提问:3和7有没有因数和倍数关系?为什么没有?

  2.做“练习与应用”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写出前四个数的所有因数,指名两人板演。

  交流:你是怎样找它们的因数的?(检查板演题)

  (2)口答后三个数的因数。

  引导:能说出后面每个数的全部因数吗?(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提问: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说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3.分别说出下面各数的倍数。

  581217

  分别指名学生说出各数的倍数,教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要写省略号?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说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4.做“练习与应用”第3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填数。

  交流:题里各是怎样填的?(呈现结果)填数时怎样想的?

  提问:哪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你是怎样想的?

  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和3的倍数?说说你的判断方法。

  (2)这里哪些数是偶数?奇数呢?

  你是怎样判断偶数和奇数的?

  5.做“练习与应用”第4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己选出两张卡片,按各题的要求分别组成两位数,把能组成的数记录下来。

  交流:同时是5和3的倍数的数有哪些?(板书:30)如果是三位数呢?

  (板书:180810)

  组成的两位数中最大的偶数是多少?(板书:80)最小的奇数呢?(板书:13)

  6.做“练习与应用”第5题。

  让学生把质数圈出来,在合数下面画线。

  交流: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板书成两类)质数和合数是按什么分的?

  说明:质数只有2个因数,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

  7.做“练习与应用’’第6题。

  让学生选出质数和偶数。

  交流、呈现结果。

  提问:观察表里选出的质数和偶数,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吗?请举出一个具体例子。

  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吗?你能举例子说明吗?

  指出:如果要说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只要举一个反例。比如,要判断质数都是奇数的说法是错的,只要举出质数2是偶数这个例子。这里质数2是偶数就是一个反例。要判断合数都是偶数是错的,也只要举一个反例,比如合数9就是奇数。

  8.下面的说法正确吗?

  (1)大于0的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2)大于0的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3)奇数都是质数,偶数都是合数。

  (4)自然数中最小的偶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5)一个数本身既是它的因数,又是它的倍数。

  9.做“练习与应用”第7题。

  (1)让学生填空,指名板演。交流并确认结果。

  提问:这里填写的质数都叫积的什么数?为什么称它是积的质因数?

  说明:这里把合数写成这种质数相乘的形式,叫什么?

  (2)把30、42分别分解质因数。

  学生完成,交流板书,检查订正。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主要复习的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第4~6题和练习十六第7~12题

  教学目标:

  1、能让学生正确地解答复杂的归一、归总行程应用题。

  2、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在解答应用题中有的作用。

  3、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着重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宣布复习内容

  二、出示复习题

  1、一台拖拉机上午耕地3公顷,用柴油18.9千克,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耕了2公顷,这一天一共要用柴油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180米,20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20米,实际用多少天完成?

  3、甲、乙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每分钟行60米,乙每分行80米,经40分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学生独立解答

  师抓住关键讲解

  要求一天一共要用柴油多少千克,根据题意,想一想知道了哪两个条件即可求得

  要求实际用了多少天完成,求的'是什么?

  要求工作时间,必须知道什么?

  相遇问题应用题必须注意什么?(同时,相对开出)

  4、改编

  第4题:要用两种方法解答

  第5题:如果把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实际用18天完成,每天比原计划多修多少米”该怎样解答?

  第6题:解答后改编成已知甲、乙两地的距离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三、复习作业

  练习十六第7、8、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复习讲解

  1、第7题:先求什么?有两种解法吗?

  2、第9题:第(3)小题“关键只要知道什么就可求出来?”有没有求出来?

  五、小结

  六、作业

  练习十六第10、11、12题

  10、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工厂出发,相背而行。一辆车每小时行33千米,另一辆车每小时行42千米,经过多少分两车之间相距15千米?

  11、粮食加工厂用两台磨面机同时磨面3600千克。第一台磨面机每小时磨面109千克,第二台磨面机每小时磨面116千克。如果每天工作8小时,磨完这些面粉需要多少天?

  12、有人把蝙蝠放在有蚊子的房间里做试验。蝙蝠原来体重3.9克,15分后,由于吃了蚊子,体重增加到4.29克。平均一只蚊子的重量是0.002克。算一算蝙蝠1分吃了多少只蚊子?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要求:

  1.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为用方程解应用题找等量关系做准备。

  2.知道利用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求出其中任意一个未知量,能运用字母所表示的关系式求值。

  3.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格式及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数量关系式求出其中一个未知量。

  教具准备: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用字母表示(投影出示)

  (1)加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

  (2)a×a简写为:

  a×2简写为:

  2.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单价、数量;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3.说出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式:

  生回答,师板书:路程=速度×时间

  二、尝试

  1.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1)启发提问:(指复习2题)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能否用字母表示这一数量关系呢?

  学生讨论,讨论后代表回答:因为路程、速度和时间也表示数量,所以同样也可以用字母代替。

  (2)师说明:用字母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领读两遍,重点强调v、t的读法、写法。

  (3)引导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上面数量关系式:s=vt

  (4)总结归纳: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都可以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

  (5)完成P.98页做一做第1题。(全体齐练,指名板演)

  提问:由数量关系可以得出v=s÷t,可否由s=vt直接得出?根据什么?(讲完后,做第2题)

  2.出示例2:一列火车每小时行60千米,从甲站到乙站行了4.5小时。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师述:利用数量关系式,只要知道某一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时间它们代入上面的公式,就可以求出所行的路程。

  (2)指名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①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题中遵循什么数量关系?

  ③怎样用字母表示?板书:s=vt

  ④公式中v表示什么?是多少?t呢?v、t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⑤生完成P.98页例2的填空。

  (3)尝试后练习:P.98页做一做第3题

  教师提示:①字母关系式怎样表示?

  ②按例题的解答步骤进行计算

  (4)总结归纳:用数量关系式解应用题应注意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

  ①首先弄清题意,知道题中的数量关系。

  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式。

  ③代入数值。

  ④计算结果不带单位名称。

  三、应用

  1.填空:

  (1)已知物体运动的速度和路程,那么时间=(),用v和s分别表示路程和速度,t表示时间,t=()。

  (2)已知商品的单价用a表示,总价用c表示,数量用x表示,那么c=(),a=(),x=()。

  (3)如果工作效用a表示,工作时间用t表示,工作总量用c表示,那么c=(),a=(),t=()。

  (4)如果用b表示单位面积的产量,x表示耕地面积,s表示总产量,那么s=(),b=(),x=()。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4)

  3.判断,并说明理由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5千米的速度行驶了6.5小时,这辆汽车行了多少千米?

  S=vt

  =45×6.5

  =292.5(千米)

  答:这辆车行了292.5千米。

  四、体验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3题、4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怎样根据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理解式子的含义。

  2、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教学难点

  理解所表示式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过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还可以表示数量。(板书课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式数量)

  2、出示例1、

  姐姐比弟弟大4岁。

  (1)根据这个条件,如果知道弟弟的岁数,能不能算出姐姐的岁数?

  (2)教师引导推算:

  当弟弟1岁时,求姐姐岁数的算式是什么?姐姐几岁?

  当弟弟2岁时,求姐姐岁数的算式是什么?姐姐几岁?

  当弟弟3岁、4岁、5岁、......时,求姐姐的岁数算式是什么?姐姐几岁?

  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成下表:

  姐姐比弟弟大4岁

  弟弟的岁数

  姐姐的岁数

  1

  2

  3

  ......

  ......

  (3)分析思考,根据规律写出式子。

  教师说明:这里的、、......都表示两人的岁数关系,但每一个式子只能表示某一年两人的岁数关系。怎样才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两人的岁数关系呢?根据我们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大家动脑想一想,(启发学生说出用一个字母表示弟弟的岁数)。如果用字母表示弟弟的岁数,用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姐弟两人的岁数关系呢?根据回答把表的最后两栏填好:、

  (4)理解“”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

  即表示无论弟弟几岁,姐姐总比他大4岁;

  当弟弟是某一个岁数时,姐姐的岁数也就知道了;

  弟弟的岁数不确定,姐姐的'岁数也不能确定;

  弟弟的岁数不确定,姐姐的岁数也不能确定;

  可以表示自然数,弟弟有多少岁就可以表示多少岁,但不是无限的,因为人活的年岁是有限的。

  (5)根据式子求值,引导学生自己填写书上的横线。当弟弟5岁时,怎样根据这个式子求姐姐的岁数?先让学生口答,然后再让学生填写100页例(2)上面的横线。最后集体订正。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难理解,通过直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3、出示例2

  一种花布每米12。4元。根据这个条件可以算出购习布应付的钱数。

  (1)读题,引导学生按下面的过程自己推算:

  (2)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式子所表示的含义。

  (3)引导学生讨论:这里的表示哪些数?启发学生根据实际答出:既可以表示自然数,也可以表示小数。

  (4)让学生独立根据这个式子求出当时,应付多少钱?然后集体订正。注意书写格式。

  4、出示例3

  一个商店原有120千克,又运来了10筐苹果,每筐重千克

  (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用式子表示苹果重量总数。

  板书:

  (3)时,一共有多少千克苹果?

  板书:

  三、全课总结

  这节学习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只要给出式子中每个字母所代表的数量是多少,就可以算出这个式子所表示的数量是多少。

  四、随堂练习

  1.口答:(练习二十三第1题)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式子。

  (1)小明的体重28千克,比小华轻千克,小华的体重()

  (2)一本练习本的价钱0。25元,买本应付()元。

  (3)有吨货物,用载重3。5吨的卡车运()次运完。

  (4)王丽今年9岁,小明比她大岁,小明今年()岁。

  3.判断并说明理由:

  (1)除20的商用式子表示是......()

  (2)的平方也就是2......()

  (3)买20个足球共花去元,足球的单价是元......()

  4.说一说下面每个式子所表示的含义(练习二十二第三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2、4、5题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梯形》数学教案11-20

五年级数学教案11-07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07-13

五年级数学教案08-1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8

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范文11-09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11-09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7

五年级数学教案范文01-12

【热门】五年级数学教案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