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寓言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寓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寓言教案1
寓言两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 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 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三、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农夫“焦急”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四、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 拓展: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去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 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 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 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 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
关于寓言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阅读故事,理解成语的意思。
②说一句话用“...尽管...但是……”。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质疑和理解能力。
(2)能够表演和再现课文的情境。
3.情感目标:
你所做的事情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做,你应该听从你朋友的善意建议。
教学重点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单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践阅读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一下相反的`寓意:一定要先找对方向,听听朋友善意的建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材戏剧,激发兴趣。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遥远的南方”这个故事有了初步的感知,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对这个寓言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一部教科书式的戏剧供学生欣赏。学生们喜欢它吗?
二、在阅读中质疑,在阅读中探究
1.请再默读一遍课文,告诉我你读了什么。或者有什么问题可以找他们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经验。
3.老师:这个人要去南方,但是他正开车去北方。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季梁说服了他多少次?季梁是如何说服他的?那个朋友怎么说?你能找到他们吗?
4.老师:展示:“...尽管...但是……”
你能像这个例子一样说话吗?
5.老师:黑板上写:不懂,讲,真诚。
6.能谈谈“不解”和“真诚”的含义吗?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季梁在公共汽车上给了他的朋友三次建议,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样一个人,总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听别人的意见。它叫什么?
9.明白“自以为是”的意思。
10.老师:你能通过大声朗读来表达季梁的真诚和公交车上朋友们的“固执”吗?请分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老师:我们来听听记录器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发表评论。
13.教师和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大声朗读。
三、放开你的想象,体验其中的寓意。
1.请大家想象一下:楚国在南方,但是去了楚国的人却在往北走。会发生什么?
2.通过这篇课文你理解了什么?
总结: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也知道,一个人如果走错了方向,是达不到目的的。
四、展现故事,深化寓意。
让我们穿越时间空,飞到古代去感受一下相反方向的故事。
1.分组表演一个故事。
2.反馈和沟通。
3.如果你是公交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走错了方向,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悟道。
1.你之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建议后改正了。你能告诉我一些关于它的情况吗?
(1)小组合作与交流。
(2)反馈沟通。
2.分部摘要:
是的,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必须寻找正确的方向,接受朋友的善意建议。作为朋友,看到朋友相反的行为,也要给好的建议。
3.老师: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能说说吗?
六、作业,课外拓展。
关于寓言教案3
学习目标:
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学习难点: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学习目标: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二、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三、自学,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
④复述课文大意
四、合作探究(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探究)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五、成果展示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学生点评
六、课堂小结: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七、课堂练习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学习目标: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③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难点: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诵读课文
二、导入新课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三、自学研读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三、合作探究(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探究)
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四、成果展示(小组推荐回答)
五、拓展练习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②自编寓言练习。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七、课堂练习(名校课堂积累)
八、信息反馈
关于寓言教案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许多寓言已演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难点:
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教学准备:从网上下载课文图片和竽的图片,准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导入,整体阅读
提问: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
4. 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二、学习重点,深入体会
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
自读感悟
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议读交流
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4.出示幻灯
a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b 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讨论: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他明明知道什么
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铛会发生什么现象
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
6.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指名读第2句
出投影片:
a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b 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
7.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3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8.从刚才有想法到现在他真的这样去做了,结果怎样呢
点评归纳
9.大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前后的感情变化。
10.出示投影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①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
②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③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④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三、总结延伸
1.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
板书设计:
明明知道 碰响发
↓
掩耳盗铃 掩 伸 偷
↓
没想到碰 发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2、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则寓言的。
二、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小组学习
2、重点词语:
战国 待遇 吹竽 鼓腮帮 捂着 装腔作势
齐缗王 继承 溜走 南郭先生
3、朗读课文,说说大意
4、你觉得南郭先生是如何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三、拓展练习
在两个大王面前,南郭先生是怎样想的?从故事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四、自读古文《滥竽充数》,老师适当翻译。
五、练习写字:
掩 盗 零 滥 竽 装 腔 势
六、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而“寓言”就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它能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文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不仅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导入以学生们感兴趣的讲成语故事开始,使得上课一开始教室里的气氛就比较轻松。教学从课题着手,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长吗?那为什么还要揠苗呢?带着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想象揠苗人的心理、神态,通过模仿揠苗的动作体会辛苦,这样,寓意的深刻理解就自然地渗透在文本内容之中,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短小的文章故事,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的精练准确之美,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含义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之间的和谐、融会贯通。即根据寓言简练清楚的内容学习,通过揠苗人可笑的行为与学生自生生活经验的比较,明白寓言深含在文字中的寓意。
综合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要以文本为主,紧紧抓住阅读这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途径和手段,重视语文的说话练习,语言的积累,通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感受、体验和理解,再在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读。以及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关于寓言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画蛇添足》,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感悟寓言背后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
读懂《画蛇添足》这篇文章。
三、难点
感悟寓言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具准备
1、幻灯片
2、古筝乐曲
3、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了一篇文言文《掩耳盗铃》。从中我们明白了文言文读着让人觉得拗口、别扭,甚至有点难理解,但是同学们只要认真,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学会。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你们有不有信心?”(生答:“有!”)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画蛇添足》。
二、新授
(一)、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生自由读文,老师指导。
1、学生自己读。
2、教师出示下列生字词,指名读一读。(用小黑板出示)
祠者赐舍人卮酒相谓遂
3、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4、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5、学生齐读。(播放古筝乐曲)
(三)、小组合作探究,感悟道理。
1、教师导:其实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读懂它。而读懂文言文关键是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那么怎样去理解文言文的.语句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句。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用小黑板出示)
2、那么“祠者”、“舍人”、“卮酒”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3、教师小结:不错,对于不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看看注释,它能帮助我们读懂文言文。你再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学文言文后面的句子。学习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
5、反馈:说说文言文的大意。
6、课堂比赛: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7、学生讨论:不是说先画好的人可以一个人饮这壶酒吗?他为什么没有喝到酒呢?
8、指名说一说:从这个人身上,你们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警醒学生。
1、教师:你们能从现实生活中举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对这个道理的体会吗?
2、小结:是呀,这个寓言说明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三、总结
今天,我们从这个文言文中不但获得了快乐,而且还懂得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希望大家以后多读读寓言故事。最后我建议大家以后要多读书,读好书,你一定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收获!
四、作业
背诵这则寓言。
板书设计
先画完蛇有酒喝
画完蛇后又画脚没酒喝
道理: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的道理。
关于寓言教案6
《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
导学过程:
预习提纲
1、查找关于寓言的资料。
2、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4、“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第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熟字新解,理解课题。
1、板书“亡、牢”:
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关于亡和牢的词吗?通过这些词,你知道它们通常表示什么意思?
2、板书“羊、补”:
在亡羊补牢中,“亡、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认真读书,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交流体会,明了寓意
(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2、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⑴“街坊”(提示:指名一个学生回?你家住在哪里?“谁家和他住在同一条街上(或小区)?”“街坊”就是什么?
⑵“后悔”出示课文中的原句。理解:
他后悔什么?为什么会后悔?
回答后,给课件配音:如果你是街坊,会对他说些什么?你是养羊人,听了街坊们的劝告后,会怎么想?(如果他像你一样就好了,可惜这个养羊人 _______)(板书:不听劝)(课件:有个窟窿的羊圈前,养羊人与一个街坊在一起),再男女生对读对话。
⑷谁知夜里,狼又从这个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课件)(板书:又少一只羊)
现在,你有没有理解“后悔”的意思呢?(板书:后悔)
“不该不接受”早知道,当初就________,“不该不”,两个“不”说明他真的很后悔。
羊连丢了两只,你是养羊人,心里也会__________,试试看,将养羊人心里的话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引读)转念一想,__________。于是,他是怎么做的?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
结合理解“从此”:“此”表示“此时、此地”,“从此”就是从“__________”开始。他怎么补的?补得怎么样?(课件: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的")
(板书:堵上窟窿;羊再也没有丢失)再朗读这段话,注意突出这些词。
⑸结合板书理解“亡羊补牢”。
5、齐读课文。
6、(课件:养羊人站在修补好的羊圈旁,羊在羊圈中快活地吃着草)看到羊圈被修得结结实实的,羊儿一只也没有少,养羊人此时会想些什么?
四、回顾全文,揭示寓意
1、齐读全文。
2、(课件:再次出现刚上课时出现的那些物件)刚刚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看了这些画面,它们上面出现了窟窿,该怎么办?
如果,这些窟窿就像是我们同学身上的缺点,又该怎么办呢?
五、指导书写,识记生字。
(一)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二)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相结合。
六、总结
《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情节简单。它使我们明白了,做错了事或出了问题,及时改正或补救,还不晚。所以人们常说:“亡羊补牢,为未晚也!”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
吸引学生,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课题。
二、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初读课文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利用工具书掌握它。
2、正音,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互检,同桌互相读,检查字音。
(二)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三)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相结合。
三、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1、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2、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3、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坐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想法对?为什么?
四、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组长负责组织组员。
⑵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读文作答、口头说答、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坐车人
B角色:朋友
⑶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六、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要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关于寓言教案7
初中语文《古代寓言二则》优秀教案设计
14 、古代寓言二则
教材分析:两则寓言分别揭示了事物都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自以为是,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会弄巧成拙,会失去到手的机会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学生: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1.读书指导。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板书课题。
②谈话导入。
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故事,最好能说出寓言给你的启示。
(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③其他导入形式。
或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如:(投影几幅有关寓言故事的图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用一个恰当的成语形容画面内容。(组织学生成语竞猜)这些成语有很多都是由寓言故事演变而来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古代寓言。
或讲述现实社会中有关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小故事,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
或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让学生交流介绍有关《古代寓言二则》的资料,直接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①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畅,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②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决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③听读:播放两则寓言的录音朗读,组织学生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这一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重点是让学生在读准字音,把握句读的基础上能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语句意思,对文意理解上出现的疑问可巧妙设悬,暂不作答,以激发学生兴趣。
(3)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①各协作小组结合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
②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白纸上。
③教师汇总各小组疑难问题,并投影共性问题,班级交流,集体释疑。
④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文意对疏通理解方法作一些必要的指导。
(这里通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师生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质疑解惑。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解疑释疑能力,应给予充分肯定;对涉及到的文言基本知识可加以适当补充,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4)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也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更准确地把握故事内涵呢?(以下供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①配音。
“有声有色,耳目一新。”视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文中寓言故事的理解,仔细观看《揠苗助长》动画,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为故事同步配音。
a.请选择配音活动的同学,每4人组成临时小组。
b.各小组根据需要,分配角色。
c.播放《揠苗助长》动画,组织学生练习配音。
d.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②动笔作画。
“文以画形象,画借文生辉。”图文并茂,感染力强。请你为寓言《画蛇添足》配一幅富有感染力的画。
a.组织选择这类活动的学生发挥想象,认真创作。
b.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结合课文、作品表现力度,以及是否有创意作点评。
c.教师投影名家典型作品,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欣赏、比较、点评。
(5)创新设计―――创设情境,提升对寓意的理解。
①表演采访(采访农夫本人:你为什么会拔苗?现在你后悔吗?)
②揭示寓意: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板书:规律)这位农夫错就错在他 ?(相机板书:违反)还错在他急于求成。(板书:急于求成)
③继续采访:(采访农夫本人: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④续编故事:(出示)
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得棒。
交流评价。
(6)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组织学生交流,并作适当点评。
(7)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这两则寓言短小精悍、一针见血,隐含着广博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同学们以惟妙惟肖的配音、动感十足的画面、相得益彰的诗文,进一步把睿智的思维演绎得多彩多姿。让老师看到了一批正在成长中的智者,那么,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所收获呢?请同学们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并将你的收获记录下来,装入成长记录袋中。
2.积累内化。
(1)背诵两则寓言。
(2)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3.实践活动。
(1)搜集一则寓言故事,并练习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以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2)依据你搜集的寓言故事,创作一幅漫画,并在画中适当的位置配以精练的文字,以准备参加“漫画作品展览会”。
板书设计:
14 古代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画蛇添足
将苗拔高 强求速成 画完蛇能喝到酒 不顾客观实际
结果苗死 反而弄糟 又为蛇添足没有喝到酒 弄巧成拙
关于寓言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1.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在学习新课文之前,我想请同学们猜猜这些成语。
出示:举话说1243567897
得得8
生猜成语,猜对了给予表扬和肯定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成语,你积累了哪些呢?
指名说
二、指导自学。
师: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则有趣的成语故事,题目是惊弓之鸟(板书课题)这个成语的背后有一个好听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默读课文,注意以下几个要求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单个生字
师:同学们都读好了是吗?这里有几个生字想考考你们。
出示:魏弦惨悲愈羸嘣拼
(1)指名读生字
师:谁能来和这些生字打个招呼呢?
指名读
提示: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巧记生字
师:今天这些生字比较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一下就记住它吗?可以用上那么平时用到的办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编字谜等办法。
指名说
师:知道什么是弦吗?看老师画(用简笔画画出弦)
2、检查词语
师:刚才单个的生字记起来很简单,现在来点有难度的。看生字带来了好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词语:更羸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孤单失群
(1)认读词语
师:谁来当当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一读
指名领读
(2)理解词语
指导理解打猎的意思,并出示大雁图片了解大雁及其活动(板书大雁)
四、精学课文,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
指名说
师:了解更羸吗?谁来介绍一下更羸?(板书更羸)
(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
出示: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从这句话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呢?
指名说
(更羸是魏国人更羸很有名更羸是射箭能手)
2、理解更羸的举动
师:是呀,当我了解了故事后,我也觉得更羸很了不起,你认为呢?请你把你佩服更羸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吧。
(1)生边找边划
(2)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A、指导朗读
师:是吗?不用箭可以把大雁给射下来?真有这样大的"奇怪的事吗?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你能学学更羸的样子吗?
指导学生边读边学拉弓的样子。
师:那只大雁怎么样了?谁来读读写大雁的话?
指名读“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掉下来。”
B、理解两个直的意思
师:大雁一听到这么响的.拉弦声,你觉得它的心情怎么样?
生:心理肯定很急
师:这一急它就会拼命地往上飞,这样一用力气,它的伤口就又裂开了,对吗?带着伤的大雁还有力气飞了吗?所以它是从半空中直往下掉呀!更羸可真了不起真的不用箭把大雁射了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记住更羸的本领。
生齐读句子
3、讨论
师:如果你是魏王身边的随从,你看到了刚才的那一幕,你的表情会是怎样呢?
生:很吃惊
师:是的,和我们一样,魏王也感到不可思议,让我们学学魏王的样子来替他说说这句话吧。
出示:啊!真有这样的本事!
指导学生朗读出吃惊的语气。
师:不仅魏王感到吃惊,我也很纳闷,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1)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问题
生:因为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师:更羸又是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呢?
生:它飞得慢,叫声很悲惨。
相机板书:飞得慢悲惨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更羸的判断吗?
相机板书:孤单失群
师:那你认为这只大雁受伤的时间长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伤口还没有愈合
师:你也是和更羸一样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板书:没愈合
师:除了身体上的伤害使得这个大雁听到弦响后掉下来,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了大雁掉下来?
引导学生理解大雁心理的害怕
师:更羸是这样说的:
出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声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理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生齐读
五、拓展说话
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你有什么话想对更羸说吗?
生1:更羸你真了不起
生2:更羸我很佩服你
……
六、写字
师:快要下课了,我们的生字也听了更羸的故事,它也觉得很精彩,现在它要回家了,我们把他们工工整整的送回家吧。
指导学生注意:弦的弓字旁的笔顺;魏是十七画,第十四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的一撇,第十六画是“撇折”;雁字“厂”字里面是两个单人旁。
七、板书设计:
飞得慢没愈合
更羸大雁
叫声悲惨孤单失群
关于寓言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相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课文,注意随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1)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2)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小结:看来,学习本领和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2、3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力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五、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事、虱。
2、写字、写词。
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女”连起来。“刺”左半部分是“
”不是“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古代名医,他是谁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发下阅读资料,学生阅读,了解扁鹊其人: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劂”(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做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生读短文回答: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
小结: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把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语和第6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1)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①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③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恒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
(2)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为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已见等道理。
(3)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出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虽然你是国君,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重点指导: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
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关于寓言教案10
《人生寓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 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
出示课题。
介绍寓言
朗读
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
辩证思维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自我反思
关于寓言教案11
一、引入新课
1、用部首查字法查寓:
⑴ 认读字音。
⑵ 积累新词寓言、寓意。
⑶ 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帮学生理解词义时,可以简化为: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
寓意:寄托或隐含的意思。
2、本课的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这两个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自读感悟
1、自读课文。
2、感悟上面提示的问题。
3、选择一则细读体会。
三、小组合作讨论
1、同选一则寓言的一组,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学当老师,给另一组的同学讲你学的寓言。
3、小组代表综合同学意见,整理讲稿。
四、大组互讲、互学寓言,体会寓意
1、看图讲述寓言故事。
2、读课文中带讽刺性的词句。
3、体会寓意:
⑴ 联系课文谈体会。
⑵ 联系周围实际谈体会。
五、朗读比赛,大胆质疑
1、两组比赛朗读。
2、质疑。
六、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关于寓言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这些字。
2、能读懂故事蕴含的意思,明白“水滴石穿”、“守株待兔”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好不同角色的话,并表演“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这个成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准备与故事有关的图画,或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找几个与故事寓意相近的成语。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水滴石穿”
(一)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许多故事的成语吧,这些词语内容非常生动有趣,你能把自己知道的成语说给大家听一听吗?抽生说。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有趣的成语故事:(板书:寓言两则水滴石穿)。
生齐读课题。
2、“水滴石穿”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靠同学们自己来学懂,你们能不能做到啊?
(二)初读课文,练习朗读
1、学习前给大家提出两点要求:第一要会读,读谁字音,读通课文,读懂这个故事。第二要会想,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同学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等会男生和女生来比一比,看哪边读得最好。现在抓紧时间练习读书,师巡视指导。
2、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
3、哪位同学代表男生参加朗读比赛呀?其余的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什么地方读得好?抽生读,抽生评价,老师评价,纠正读间“阶jiē”、“嫌xián”,指导书写。
4、请一位女同学与刚才那位同学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5、师评:读得太好了。谁读得最好呢?生评。
6、师:两位同学都读得很好(在黑板上给“男生”和“女生”下各画一面小红旗)。老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课文里有哪些词不懂,用笔勾画下来,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等会儿提出来我们一块解决。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2、学生小组内讨论。
3、各组派代表提出不懂的问题。能当场解释的字词,采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解答,难一点的问题梳理出并板书:
(1)“水滴石穿”是什么意思?
(2)水滴怎么会把石阶滴穿呢?
4、同学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想你们能自己解答,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些词的意思。自己再读,找答案。
5、师引导:有同学见过家门前的石阶被水滴滴出了一些小窝窝吗?请见过的同学来描术一下。
6、小组内讨论:“小滴真能滴穿石阶吗?”抽生说相信或不相信的原因。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引导学生体会语气,请相信水滴能把石阶滴穿的一名同学来读水滴的话,试着用肯定的语气来读。另请“不相信”的一名同学来读石阶的话,试着用嘲讽不信的语气来读。
7、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师评:两边的同学都读得很好,都可以画红旗。
8、出示多媒体课件,生认真看画面:“水滴一滴一滴不停地落在石阶上……,过了一年又一年,终于把石阶滴穿了。”
你们现在知道“水滴石穿”是什么意思吗?抽生说,师补充。你能用这个成语说一句话吗?
9、师范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生边听边想:(1)水滴和石阶谁的说法对?(2)水滴是怎么把石阶滴穿的?
(四)启发思考,明白寓意。
1 师小结:上课前老师说过了,水滴石穿是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除了告诉我们水滴能把石阶滴穿这个内容外,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你从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故事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 生自由发言,师给予肯定,表扬。
3 师总结:同学说得真好。水滴石穿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不停地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像水滴一样,朝自己的目标不停地努力进取,那么,你们一定会成功的`。
(五)拓展延伸
你能找出与这个成语意思相近的成语或名言警句吗?
(不屈不挠积少成多锲而不舍……)
二、学习“守株待兔”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故事,今天,我们还经学习一篇有趣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守株待兔)
大家齐读课题。
2、想一想,“株”是什么意思?“待”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抽生说。
3、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呢?想要知道吗?请大家翻开书,借助拼音自由朗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字词: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农夫、窜出来、撞死、树桩、拎着、喜滋滋”。
3、指导书写:窜、撞。
4、小组检查朗读情况,一人读一段,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三)深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读完后,抽生讲故事大意。
2、再一次朗读课文,勾画出写农夫内心活动的句子。抽生读。
3、指导朗读: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农夫的心情怎么样?(高兴极了)读书的时候应该有什么样的表情?(高兴)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来计?(快乐的,喜滋滋的)
4、生自由练习朗读,师巡视指导。
5、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一读?指名读,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听完后请学生评价读得怎么样?(表情、语气、感情)
6、你能读得比他还好吗?再抽生读。师评:两位同学都读得很好,结合最后一句,同学能不能加上什么动作神态,绘声绘色地读这一段。
学生组内练习朗读。
7、请全体同学起立,一齐朗读这段,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神态。
8、想一想,农夫心里还可能想些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汇报发言。
(四)读想结合,表演课文
1、自己读第三段,体会农夫感情。
2、你能把农夫心中的希望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可以加上动作说。抽生说,师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3、农夫的希望实现了吗?读最后两句话,想一想,农夫这时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失望)应该怎样读?试着读一读。
4、再读课文,想一想,读这一段时,情感有哪些变化?
应该怎样读?(由充满希望到失望)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抽生读,齐读。
5、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小组讨论。指名说。
师小结:同学们学得真好,老师也想对农夫说:你不应该把偶然发生的事当成必然会发生的事,不要再等了,赶快种田吧。
6、学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的收获真多,想不想演一演这个故事?你可以按原文来演,也可以创造性地演。
(1)学生组合小组,排练课本剧,师巡视指导。
(2)学生表演课本剧。
(五)拓展延伸
1、把“守株待兔“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和父母合作表演“守株待兔“。
关于寓言教案13
教学重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6 54÷9 25÷5
13÷4 26÷8 33÷6 52÷8 46÷9 61÷8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0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 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关于寓言教案14
《寓言两则》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四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联系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羸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2、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感悟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汇报纪昌是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a.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叫他开弓放箭?
b.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 )本领,就要( ),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c.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 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重点指导“冒”“妻”“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 交流学生的'疑问。
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得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是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的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比较字形:肠、烫、汤。
指导书写:睬、蔡。
课后反思:******
关于寓言教案15
二.初读感知(6分钟)-――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这篇课文同学们作过预习,现在,检查一下朗读的情况。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展示课件三:
其父(fù)曰 父(fù)子相保 遽jù
其马将(jiàng)胡骏马而归 堕du
堕而折(shé)其髀 跛b
2.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展示课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再读探究(8分钟)――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展示课件五: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
(1)展示课件六 请男生对照“失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2)展示课件七 请女生对照“得马”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3)展示课件八 请男生对照“折髀”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4)展示课件九 请女生对照“相保” 的图片进行复述课文;
四.研读质疑(15分钟)――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塞翁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3.质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点拨:是的,尽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同时,他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宜提倡的.。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
点拨:当外敌入侵时,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报国,死得光荣。而“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显得消极不可取。这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
五.联读(5分钟)――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六.积累(3分钟)――背课文,积成语
1. 背读课文。
2. 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课件八,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刘 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关于寓言教案16
[教学目的]
1. 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
2.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寓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先读通原文,整体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领悟故事的寓意,这是阅读的中心环节;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寓言给予自己的启示,并进行语言积累,这是阅读的标的。朗读贯穿始终,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抢答成语:
展示课件一: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关于寓言教案17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个二类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重点)
3.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怎样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水上飞机的作用。(难点)
导入:
出示飞机图片,谈谈你的认识。
课题质疑:飞机怎么会在水上的呢?他是什么模样?有什么特殊用途?
二、自学指导
A级目标 初读感知(认真读课文一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想一想或做上记号。不认识的字,自己查资料注上音。)
1.自学生字(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字的音、形、义)2.用钢笔描红本课生字(先观察字的间架结构,记住字的组成部分,再按笔顺一笔一画地描)3.抄写生字两遍.
2.检查生字词语的学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
难( ) 溅( )
(2). 抄写写生字三遍。
(3)读课后第三题的词语
(4)我知道的形近字组词
(5)我发现的多音字
3.朗读课文3遍,做到正确流利。
4.结合语境及生活经验理解词语并造句。
货轮 究竟 救援 迅速 茫茫
森林 输送 求救 遥远 渐渐
究竟
渐渐
(4)近反义词我知道
合作探究
B级目标 我能学到什么?
我能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水上飞机是什么?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朗读想象水上飞机的外形特点。抓住奇怪一词,体会小海鸥的内心想法。
反复练读小海鸥怎么想的一句,读出奇怪和疑问的语气。(个人挑战、小组赛读)
(2)学习第二至七自然段
通过角色语言,感受水上飞机的特殊用途。体会有的`有的
还有的"的句式以及分号在其中的作用。
通过想象,畅想水上飞机其他的用途。
分角色朗读,读出小海鸥吃了一惊的语气。表现出水上飞机骄傲自豪的神态,进一步体会水上飞机的神奇本领。
(2)学习第八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从水上飞机说的话和迅速、随即等词,进一步感受水上飞机的独特作用。
(3)整体再读
回顾全文,充分感受科技的力量,从而产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情感。
三、展示交流
1.学习生字、词语的心得:难字、易错字的记忆技巧,重点词语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理解。
2.优美词句的欣赏:感情朗读,写出了( )。
3.课文诵读 :个人挑战读、小组比赛读、男女读 、朗读、诵读、表演。
四、学后质疑:我还想知道什么?
C级目标 迁移运用
1.造句练习:究竟
渐渐
2.仿写段落:操场上,同学们玩得真高兴。有的,有的,还有的。
3.说话写话:我设计的水上飞机。
关于寓言教案18
一、情景导入:
你读过《伊索寓言》吗?从谈看法入手。
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是怎么理解那些寓言的?钱钟书先生也读过《伊索寓言》,他写了一篇见解深刻的读后感。大家想读一读吗?
二、读前提示:
1、关于作者钱钟书:阅读圈划“附录”材料。
2、关于寓言及《伊索寓言》:
[小黑板]提示:(1)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的小故事。(2)《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伊索编,共有寓言故事350余篇。
[提供]《伊索寓言》样本。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1、提示:文章比较艰涩难懂,但全文思路清晰,请在预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框架。
2、点拨并明确:文章有两大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四、研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
1、学习步骤说明:阅读---思考---讨论---明确
2、研讨问题设计:
Ⅰ哪些寓言讽刺了社会上某类人的劣根性?具体说明讽刺了什么。
[明确:1、2、3、4、9结合社会现实说明。
Ⅱ哪些寓言揭露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
[明确:5、6、7、8联系社会现象讨论说明。
Ⅲ作者对每则寓言的看法和态度是不一样的,哪些是从寓言引申的,哪些是直接反对的'?
[明确:引申---2、3、4、5、8
反对---1、6、7、9
3、小结:
作家很善于透过表面挖掘出事物的新意来,常常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这便是发散思维。文章所揭示的社会人事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五、当堂训练:
A级:①练习一1、2、3、4、5、6
②哪些“看法”对你印象最深?说说理由。
B级:练习一1、2、3、4
分组讨论,采用抢答式。
六、课下作业:
1、将第一题整理到课本上。
2、完成练习四。
关于寓言教案19
《寓言二则》语文课堂教案设计
《掩耳盗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这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单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度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同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企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钟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盗盗钟》与“掩耳盗铃”的关系。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钟》。
4、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钟”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作业设计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2、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
3、选择作业:
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
③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④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板书计划:
掩耳盗钟
↓
自作聪明
十分愚蠢
【寓言教案】相关文章:
《寓言》教案07-29
《寓言》的教案03-03
《寓言》教案01-24
寓言教案07-23
《伊索寓言》教案02-21
《人生寓言》教案08-25
关于《寓言》的教案08-26
古代寓言教案11-25
《寓言》教学教案优秀11-12
《人生寓言》教案最新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