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2 13:17:2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页例4,第16页“做一做”的第1—3题,练习四的第4—6 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答这类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理解它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做练习四的第4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二、新课

  教师出示例4,请一位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这道题说的是什么事?要求的是什么?给出的条件是什么?

  待学生一一弄明白这些问题后,教师提问: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呢?让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把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把表示120米的线段平均分成3

  第一队: 份表示修了3天。)

  第二队: (把表示102米的线段平均分成3

  份表示修了3天。)

  教师:注意要把两条线段左端对齐,这样才容易比较两个队平均每天修路的米数。

  教师:知道了两队3天各自修路的米数,要求出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的米数,应该怎样计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动脑筋想一想,自己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看一看是否有不同的解法。

  学生解答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集体订正,教师把学生的解法写在黑板上。如果有不同的`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哪一种解法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哪一种解法更为简便一些。如果学生没有得出第二种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解法。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启发。如教师画出第二种解法的线段图:

  第一队:

  第二队:

  可提问:

  从线段图上看,第一队右边长出的部分表示什么?(表示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的米·

  数。)

  为什么会多出那么多?(因为是3天多修的。)

  知道了这一部分是3天里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的路,那么怎样求出多修路的米数呢?

  (120-102=18) ’

  知道了第一队比第二队3天多修路18米,怎样求出第一队比第二队每天多修路的米

  数呢?(18÷3=6)

  这时黑板上的板书是:在黑板的左侧和右侧,线段图的下面,并列写着两种解法。

  教师让学生翻开教科书第16页,阅读两种解法。

  教师提问:他们的解法对吗?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说明两种解法都是对的。

  教师提问:哪一种解法比较简便呢?为什么?(小强的解法比较简便,因为这种解法只

  需要两步计算。)

  教师综述:通过上面的例题,我们看到:要求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多少米,需要知道两个条件。但是,所需的两个条件不只一组,可以有两组。有哪两组呢?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把两组条件分别写在黑板上两个算式的下面:(也可用小黑板。)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

  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 \ / \

  第一队每天 第二队每天 第一队比第二队 修了几天?

  修多少米? 修了多少米? 一共多修多少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有两种解法,而且这两种解法,不但方法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决。这样就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应该掌握这种解法。我们平时在解题时,要注意选择既合理又简便的解法。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3题。

  第1题,做完后,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后,教师可提问:如果把这题“平均每人糊5个”改成“一班平均每人糊5个,二班平均每人糊7个”还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为什么不能呢?引导学生讨论,集体得出结论。

  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5、6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

  一、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过

  一、复习

  1、出示准备题,用竖式计算。

  345+159 1328-579 426+98 2307-296

  (全班练习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口算 口算练习(1)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教学例1。

  (1)读题由学生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板书算式2.83+1.57

  ①2.87元和1.57元各是几角几分? ②竖式怎么列? 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3)师生一起计算出结果。

  (4)说一说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小数加法怎样计算?

  3、学习例2 计算。 15.64-3.9

  (1)全体学生试做。

  (2)集体评议。评议之后说说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4、试一试 10.84+2.6 3.05-2.85

  5、请学生观察例1和例2,大家来归纳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填在书上。

  6、练一练

  书上第2页 1、4、5

  7、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作业

  书上第2页练一练 第2、3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珠算( p.3,例3、例4)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珠算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珠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3+0.4 1.5+0.5 2.4+1.2 4.5-0.9 5.3-4.8 8+2.5

  2、笔算(计算之后说说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7.65+2.13 3.14-2.09 0.96+4.68 8-7.56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用珠算计算,做好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珠算方法)。

  2、出示例3 用珠算计算。8.76+4.03

  (1)由全班学生用珠算计算.

  (2)计算之后,说说小数加法的珠算方法。

  3、出示例4 用珠算计算。 5.6-0.85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解决此例题。)

  4、小结

  (1)讲解珠算小数加减法的拨珠方法。

  (2)请学生填好书上第3页的内容,并读一遍。

  5、练习

  (1)试一试 26.75+3.4 25.72-9.8

  (2)书上第4页2、4。

  三、布置作业

  p.4 1、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184=243=252=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2380=1506=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口算练习(略)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第48页6--9。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xx”表示()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表示—--------------------------------------------

  福州()表示—--------------------------------------------

  它们是以()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16°{填>,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反){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9°~~~—19°)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11°~~~~~6°)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0)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0+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叫正数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叫负数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112页的例1和例2,第111页、113页上面“做一做”中的 题目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笔算。

  4.67十2.5= 6.03十8.47= 8.41—0.75=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二、新课

  1.教学例l。

  (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

  教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l题,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l。让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 么要用加法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问:“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然 后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列出竖式,并提问:“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

  教师接着再提问:“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引导学生说出相同计数单位上 的数才能相加。教师告诉学生:小数加法也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所以列竖式 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的“0”去掉。并告诉学生以后在计 算小数加法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通常要把“0”去掉。

  2.让学生做第11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 整数加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4.教学例2。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l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 的千克数;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然后教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再计算,以后 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 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

  5.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 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6.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完整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 则,齐读一遍。

  7.做第113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做题之前,教师先提问:“整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整数加减法是怎样验算的?”从而说明小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一样。再让学生做题.检查竖式的书写及计算有没有错误,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验算的格式 对不对。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1.做第l题,教师先说明题意,要根据加法算式来写减法算式的得数,不用再列式计算。学生做完之后,可以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减得的差的?”使学生加深对小数减法的 意义和加减法关系的认识;

  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 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的: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

  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进一步巩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者关系。

  四、总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4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的: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实验、推算、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培养学生数感,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受到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学生准备:计算器、作业纸、数学书;

  教师准备:

  大米(100粒5份)、1千克大米一份、天平、卷尺、第三张表格图及下面的算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借助时间体验一亿有多大。

  师:这是作业本,老师数一数1、2、3、4、5、6、7、8……照这样的速度数一亿本作业本,你估计要多长时间?(学生估计3小时、5小时、24小时……,师板书)

  师:同学们估计得怎么样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议一议:怎样能够得到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呢?

  小组讨论。(数100本、50本、20本……作业本的时间,再推算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

  实验: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数本子,数50本,老师记时。

  数50本作业本大概是40~50秒,学生得出数100本作业本大概需要80秒~100秒的时间,从中取一个中间值大概90秒。

  师: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推算一下数一亿本作业本所需要的时间。

  (课件出示下表)本数时间(秒)90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上表。

  师:通过推算我们知道了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是90000000秒,这段时间长不长?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把9千万秒换算成多少年呢?(先把秒换算成分,再换算成时,最后换算成年)出示书上的算式:()÷60=()分()÷60=()时()÷24≈()天()÷365≈()年(学计算,并保留整数。)

  师: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

  小结:

  数一亿本作业本,有的同学估计要……,而实际结果却将近要3年的时间。在这三年里,我们有没有去掉吃饭时间,有没有去掉睡觉时间,也就是说不吃不喝不睡不停的数下去要3年哪,同学们,看了这个漫长的时间,你有什么感受?(一亿实在是太大了、数一亿本作业本的时间太长了……)

  三、再次经历估计

  验证的过程,借助长度体验一亿的大小。

  师:课间老师经常发现同学们喜欢手拉手一起玩,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会有多长呢?(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必回答)

  师:凭空想象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头道羊岔吧,从学校到头道羊岔的公路长不长,老师告诉你,这条公路全长大概是1千米。想一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有没有从学校到头道羊岔的公路那么长呢?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这样的长度?(学生估计2个、4个、3000个……师板书)

  小组讨论:怎样能得到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呢?(测量5个、10个、10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推算出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实验,测量1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各组组长上来,每三个人一组负责测量,注意方法正确。

  其他同学在走廊上手拉手站成一行,站得要又快又安静。

  (实验收集数据。实验时注意,从第一个同学的手指尖量到第10个同学的手指尖,并推算出十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大概12米。)

  师:刚才我们测量出10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大概是12米,下面我们就可以进行推算了。

  (出示表格,师生一起推算)

  人数10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00长度(米)12120再算一算,这个长度有几个从学校到头道羊岔的公路长?

  出示算式,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120000000÷1000=120000(个)回过头来比较学生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数据,再次感受一亿的大小。

  四、总结方法,指导学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了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的方法,先估计再推算,最后比较,了解了一亿有多大。)

  师:你们会用这样的方法再次体验一亿的大小吗?五、拓展研究大数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借助重量体验一亿的大小。

  师:观察一下你们的桌面,看一看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的研究来了解、感受一亿的大小?(用天平称100粒大米的重量,推算一亿粒大米的重量)学生说说怎样用上面学到的方法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

  学生用天平称100粒大米的重量,得出大概是2.5克。小组合作推算出一亿粒大米的重量,并用千克作单位,与刚才的估计进行比较,进一。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例1。

  课标要求:

  能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材分析: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它是在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和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本课时包括整十数除整十数和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运算,这对后续学习笔算除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这对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的算理及算法已有认识,并能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学生的起点,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算本课所学的内容,但却对算理和算法的具体含义及表述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应用能力。

  3.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设想:

  1.力求每一个活动都具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本节课,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感悟,发现知识的真谛。用丰富的活动去激发他们参与和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在教学中,教师既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见解,在与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复习数的组成

  导入:我们天天与数字打交道,看看这些老朋友,你知道它的组成吗?

  80里面有()个十。

  80里面有()个二十。

  120里面有()个三十。

  200里面有()个十。

  2.创设情境,复习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

  小明存了40元硬币,想去买东西,但带着不方便,于是跟妈妈换纸币,可以换成哪些面值的纸币?

  预设:2元、5元、10元、20元

  如果都换成5元的纸币,可以换多少张?

  如果都换成2元、10元、20元的纸币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兑换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复习了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除法

  1.出示:书包40元笔8元文具盒20元格尺4元

  老师一共有80元。

  2.提数学问题,并列示。

  80÷8= 80÷20=

  80÷4= 80÷40=

  3.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板书课题。

  5.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预设:

  (1)因为4个20是80,所以80÷20=4。

  (2)8个十里面有4个2个十,所以80÷20=4.

  (3)因为4乘20等于80,所以80÷20=4……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生活情境,以此展开教学,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

  6.小反馈

  80÷40= 60÷30= 90÷30= 40÷20=

  活动二:探究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

  情境:老师现在有160元钱,可以买几个书包?

  方式:独立解决,汇报方法。

  【设计意图:有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对于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学生会很轻松的掌握,因此,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解决。】

  活动三:估算

  60÷20= 120÷40= 420÷60=

  62÷20≈ 123÷40≈ 421÷60≈

  60 ÷18≈ 120÷38≈ 420÷63≈

  方式:独立解决,总结估算方法。

  三、多层训练,巩固练习

  1.请你当小老师

  300÷50=60(为什么错?)

  600÷20=3(为什么错?)

  349÷50=7(怎样改正?)

  2.口算挑战赛:每组派1人点将(在其他组里指名1人),各出题考对方,答对又难倒对方者得红旗2面。(可多进行几轮)

  3.拓展练习:

  在横线上添0使算式成立

  8_÷4_=2 3_÷5_=6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有针对性,与本节课主题密切相关。】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

  (1)20×4=80(2)8÷2=4

  所以80÷20=4所以80÷20=4

  83÷20≈4

  83≈80 80÷20=4

  教学效果预测:本节课学习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身边的学习素材,学生会根据实际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9

  一、谈话导入,引入气温:

  1、交流所在地今日天气状况及获取信息的途径。

  2、播报天气预报,感知一天温度高低变化。研究温度变化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温度)

  [教学手段:课件视频播放]

  天气播报时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城市气温写在表格中。(生听边记录)

  (生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找记录不同符号的学生到黑板书写。)

  3、模仿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生读记录)

  4、自主创造引出新数。

  (学生交流不同的记录方法,统一介绍温度的读法和规定的写法。)

  (1)认识温度单位℃。

  (2)认识零上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认识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4)指名读北京的最低气温,检查反馈。

  5、教学反馈。(投影出示天气预报的城市气温表示方法)

  学生检查记录订正完善,练习读城市温度。

  二、合作探究,理解意义:

  1、合作探究温度计组成部分。

  2、汇报交流,认识0℃及理解温度情境下表示的意义。

  (1)温度计组成。(两种不同的单位、数字、刻度线、水银柱(煤油柱)组成,有的温度计一格表示1℃,有的表示2℃。

  (2)认识零度在温度计的位置,介绍意义。

  (实物)在自然界中,我们把水刚结成冰的温度也就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0度比冰的温度要高,比水的温度要低。

  在0℃以上的温度就是零上温度,在0℃以下的温度就是零下温度。因此今天的0又有了一个新的意义,它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3、在温度计上找到零下温度,理解零下温度表示的意义。

  (1)拨出长春的气温,生读温度,追问表示的意义。

  (2)指名学生拨出9.5℃、拨出-9.5℃、零下6度、追问怎样找到的。(从零度向上10个半格)意义?(生做)

  (3)比较零下6度和零上6度的不同?

  教学小结:刚才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度高,零下温度比零度低)温度计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1、从温度计上读出教室的温度,表示的意义。

  2、游戏活动猜温度:现在老师说一个温度,你猜猜看它到底是多少?

  它是一个零下温度,在-10℃和-15℃之间,比-15℃高2℃

  3、从课件中读取城市温度:(几种特殊情况温度大小的比较,课件出示的温度计)

  一组是两个零上温度;两个零下温度;一个零下一个零上温度的比较)

  广州:12度---25度佳木斯:-6度-----12度丹东:-2度---8度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低,零下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低)

  4、在题卡上画出三个不同城市的温度高低。(87页括号3)

  四、走进生活,深化认识:

  1、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

  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

  2、看图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情,灵活选择相关练习)

  3、某日黄山的气温中午12时为8℃,到晚上9时下降了9℃,那么这天晚上9时的气温是多少?

  质疑:两个城市之间的温度相差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五、课堂小结:

  请大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4、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xx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 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习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

  统计教案

  一、复习分段整理数据

  出示第1题,让学生读懂题目,再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

  (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

  (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习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则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

  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二、条形统计图:

  1、看图:

  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

  回答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回答问题二:怎么评价一周的用水量呢?(一般可用用水总量或是平均每天的用水量)想一想:哪种方法更清楚?怎么求平均每天的用水量呢?请你算一算

  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平均数“9吨”的?

  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不高不低)

  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

  2、画图:

  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具体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

  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

  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

  (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

  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具体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

  三、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则:

  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让学生说说是否公平?为什么?

  (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机会,是公平的`。)

  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1有4次出现的机会,2只有2次,是不公平的。)

  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则乙赢

  理解“否则”: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则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平的。

  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平,主要看什么?

  (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

  四、思考:

  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地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赢;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刚赢。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的,2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公平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学会正确计算。

  2. 通过学习,养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三、教学设备:

  幻灯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一张成人票需要 24 元,儿童票半价。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 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 24÷2,前两个 24 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 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 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新课教学

  1.(小黑板出示) 先读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 120-144÷18+35 (58+37)÷(64-45)

  (1)学生口述运算顺序,教师用框线图表示顺序。

  (2)集体校对,说明注意点。

  2.教学例 1。

  (1)把准备题

  ①中的 144 改写成 36×4 的形式,引出例 1, 120-36×4÷18+35

  (2)问这道题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认为应当怎样计算?

  (3)全班同学统练,一生板演,集体校对,讲评。

  3.教学例 2。

  (1)把准备题②中的 45 改写成 9×5 的形式,引出例 2, (58+37)÷(64 一 9×5) (2)比较例 2 与准备题的异同,确定运算顺序。 (3)独立完成并自我评价,指名让一名学生向全班作汇报。

  4.练习“试一试”。

  (1)板书:1515-15×(94+54÷9)

  (2)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并独立进行计算。

  (3)用投影校对典型错例,归纳并作出鼓励性评价。

  5.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让全体学生做填空题。

  (1)280-43×6+540÷36 可以同时计算的是( )和( )。

  (2)120+(28×5-120)÷10 第一步应该算( )。

  (3)100-(80+480÷24)×8 第二步应该算( )。

  (4)317+104÷13×52 一 270 最后一步应该算( )。

  2.课本“练习”第 1 题,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请每位学生首先认真对 4 个小题进行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各题。

  (3)全班集体校对,指出错误原因并订正。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特别是再看例 1、例 2 使我们明白,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看清楚,再想明白,然后做正确。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混合加减运算。

  4、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2、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混合加减运算。

  3、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

  1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书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运用拓展

  1、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1,请你表示0.01可以吗?小组讨在此处键入公式。论一下,你打算怎么样表示?为什么?

  1、阅读书上P2的生活中的小数。

  2、学生试着解释这些小数的意义。

  3、一同探究小数意义。从长度单位“米”来研究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用1米的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有诸多不便。有时不足1米,因此我们可以把1米怎么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重点角的意义

  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旁记补充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图形联系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

  引导想象

  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

  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

  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

  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1、2

  2、P39、2、

  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五、课后作业:P40、8学生汇报:直直的,有两个端殿,能测量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板书设计

  直线、射线和角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22

小学数学教案07-1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