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24 08:28:38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教材解析及设计思路

  1.教材解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第78、79页的《数学好玩》环节的第二课时,是在五年级下册学习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尤其是该单元第二课时《展开与折叠》的相关知识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已经对展开与折叠有了初步感知,本节课是进一步认识和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尤其是对折叠的深入了解以及折叠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因为我所带班级之前在第二单元已经对这个知识点进行了一定的拓展,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了解,所以我对该课部分环节和习题进行重新设计。

  2.体现“数学好玩”

  本节课是《数学好玩》的一个环节,所以设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涂一涂等环节,充分让学生动起来,玩起来,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体现了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数学好玩”的思想,让学生真正喜欢学习数学,这才是学习的持久动力。

  3.落实“生本教学”

  本节课的多个教学环节中均采取小组合作式学习,组员之间分工明确,自主学习,自主汇报,把课堂还给学生。数学20xx版《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只是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

  4.采用多种学习方式

  参考了高效课堂中的“独学、对学、群学”学习方式,本节课中运用了多种学习方式,并辅以随机指名学习和教师带领集体交流学习等,目的.是通过不同学习方式的变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过折叠与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2.过程与方法:在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与态度:培养空间观念,提高合作意识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经历折叠与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2.学习难点: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四、学习用具

  PPT课件、学习任务单、折叠图形

  五、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式学习、探究学习法、独学对学群学

  六、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展开与折叠》相关知识的回顾,引出“平面图形折叠后就是立体图形,立体图形展开后就是平面图形”这个关系,今天的学习重点研究折叠,从而顺利引入今天的课题--《有趣的折叠》,并板书课题和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

  1.活动一折叠的仓库

  (1)让学生先观察仓库展开图,通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大胆猜测折叠后的形状,指名两到三位学生交流反馈,学生可能会说到仓库、房子、甚至五棱柱等,只要合理即可,最后统一为仓库。

  (2)学生独立操作,利用裁剪好的展开图折叠成为仓库,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刚才的猜想。

  2.活动二计算仓库占地面积

  (1)组织学生同桌对学,互相讨论后,共同在学习任务单上写出计算仓库占地面积的算式。

  (2)展示汇报,选取一对学生上台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学生可能在单位上或者计算哪个面上出现一些问题,由其他学生补充和质疑,教师也可适当提出质疑或追问,例如“为什么是8×3而不是8×2或者8×4的那个面?”

  3.活动三标出位置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用图形等标出房屋立体图中的小鸟、烟囱、窗户在展开图中的对应位置。

  (2)展示汇报,选取一组学生上台汇报,学生可能会对左侧有没有窗户以及烟囱所在位置是横中线正中间或下面出现一些问题,由其他学生补充和质疑,教师也可适当提出质疑。如由于门的位置已经给定,因此,窗户、烟囱和小鸟的位置就大概确定下来了。只要学生的表述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折叠连线

  (1)组织学生同桌对学,互相讨论后,共同在学习任务单上完成相关连线。

  (2)展示汇报,选取一对学生与大家交流,正方体的折叠比较简单,直接连线下1即可,而长方体有学生可能会在下3和下4之间犹豫,这时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从侧面四个长方形的大小形状这个角度分析,最后达成共识选择下4。

  2.练习二三棱柱和四棱锥的折叠连线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在学习任务单上完成相关连线。分工合作,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并利用裁剪好的三棱柱和四棱锥展开图折叠,通过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2)展示汇报,选取一组学生进行汇报,而三棱柱有学生可能会在下2和下3之间犹豫,这时最好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因为上一环节练习教师已经引导从某些面的大小形状来分析,所以由学生补充分析较好。如果进行得较顺利,没有学生出现问题,则由教师提出上面的相关质疑,最后达成共识选择下2。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三棱柱与四棱锥的知识,而是借助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通过动手操作解决此问题。

  (四)拓展提高

  1.生活中的折叠

  (1)引导观察PPT上4组图片,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品,观察后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和空间想象,作出初步的判断并在脑海中连好线。

  (2)随机指名,选取四名学生进行交流,如有问题师生集体订正。

  2.神奇的折叠

  (1)让学生不动手操作也不画图涂色等,大胆猜想折叠后的立体图形,这里学生可能会说出五花八门的名称来,教师都要予以鼓励。

  (2)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认识正八面体的简单知识。

  3.附加练习

  判断正方体展开图(看时间情况而定取舍)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合作判断三个展开图是否可以顺利折叠成正方体,可以空间想象,也可以利用裁剪好的三个展开图折叠验证。如果可以折叠成正方体,并由该组其他同学进行涂色,利用彩笔把正方体相对的面涂上相同的颜色。

  (2)展示汇报,选取一组学生汇报。在这里因为在第二单元已经学习过正方体展开图的数字口诀和判断相对的面的口诀,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会比较顺利,如有问题由其他学生补充和质疑。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学生的判断与折叠出的结果不同,要引导学生反思错误的原因,由此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总结评价

  1.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关于折叠,您有什么想说的吗?

  七、板书设计

  有趣的折叠

  平面图形折叠展开立体图形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结果只有一种。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3、通过拼摆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辨认物体的形状。

  能通过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积木图片)同学们,大家喜欢搭积木吗?你们看,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用积木搭出各种各样的`图形。今天我们也一起来搭一搭。(板书:观察物体三)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1:按要求摆一摆。

  解决问题(1):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的图形。

  (1)学生动手拼摆,并与同伴交流摆法。

  (1)学生动手拼摆,并与同伴交流摆法。

  (2)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三种摆法:

  解决问题(2)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

  (1)学生动手拼摆,在小组中交流摆法。

  (2)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多种摆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提问:通过拼摆,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虽然摆法各不相同,但只能添加到前面或后面,不能添加到上、下、左、右面。

  2、教学例2。

  出示例2: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一旦确定了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的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也就确定了,也就是说本题只有一种摆法。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2.第2题: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再组织交流摆法。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第(1)题中有多种不同的摆法,第(2)题是不能确定5个小正方体怎么样摆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根据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有多种摆法。

  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只有一种摆法。

  当想象不出来时,用小正方体摆酒变得简单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长方体展开成6个面并观察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纸盒为参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等于(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列式:(75+73+53)2

  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解形如x+a=b的方程。

  2、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给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某方程的解。

  4、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对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的理解和运用。

  2、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3、 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 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时由复习方程的意义入手,在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学生最先想到的是算术方法,此时引导:你能列方程解决这一问题吗?在列出方程600+x=860

  后,怎样求x呢?在学生渴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需求的驱使下,展开合作探索活动。

  在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利用实物演示,通过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以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把两组图的`内容归纳成一句话。这样,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x的值的求法,然后在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在陈述自己的想法时,不仅要说出自己是怎样推算的,还要请学生说出这样推算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解方程的每一步得到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学生书写的要求,初学时,可要求学生等号对齐。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的计算过程,开始练习时也要求学生写出来,待熟练之后再简写。无论是解方程还是检验,都要从一开始就强化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最后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时,要强调: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区别这两个概念。

  模式方法: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概括结论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1-3题。

  讨论要点

  1、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天平,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

  2、 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算术思维向方程思维的转变。

  3、 在检验的问题上,要注重引导学生由算术法的验算向方程法的检验转变。

  4、 教学时,要加大引领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一要做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引领,进一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及格式的引领。

  活动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使老师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较为实际的教学环节,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为教师在教学中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指明了方向。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认识从一个方向看到平面图形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的形状。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

  2.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一系列操作活动,在体验平面图形与立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并体会如何通过一个或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摆出小立方体。

  【教学难点】

  能通过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并确定小立方体的.形状。

  【教学用具】

  小立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看一看,说一说。

  1.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的有哪几个?

  2.从正面看到的形状的有哪几个?

  (二)书本练习一第1题。

  二、情景导入。

  我们四年级学过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物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同学们,大家喜欢搭积木吗?你们看,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用积木搭出各种各样的图形。今天我们也一起来搭一搭。

  三、探索新知。

  1.出示例1:按要求摆一摆。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的图形。

  (1)师演示三种摆法。你来看看老师摆得对不对?(实物摆一摆)

  (2)你还可以怎样摆呢?学生动手拼摆,并与同伴交流摆法。

  (3)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多种摆法。

  (4)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学生动手拼摆,在小组中交流摆法。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多种摆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5)提问:通过拼摆,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

  ①虽然摆法各不相同,但只能添加到(前)面或(后)面,不能添加到(上)、(下)、(左)、(右)面。

  ②只给出(一)个方向观察的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2.教学例2。

  出示例2: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

  猜一猜,在同学们动手摆之前一起来猜猜要用几个小正方体。

  动手操作,让学生根据例题提供的从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的图形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与同桌交流摆法。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呈现多种图形。

  提问:通过刚才的拼摆你有发现了什么?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一旦确定了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的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也就确定了,也就是说本题只有一种摆法。

  3.运用新知。

  (1)判断:一个几何体从左面看到的图形是,这个几何体一定是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

  (2)教材“做一做”。

  (3)教材练习一第2、3、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给出一个方向观察的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二)由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还原立体图形。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5、6、7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一、学情分析:

  《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1~20各数因数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虽然没有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但对这些数已经有了自己的分类与认识,为之后的.分类与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授

  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

  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质数(素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2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2;3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2,3,5,7,11,13,17,19都是质数,它们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们本身;……。)

  师:1是质数吗?

  (学生回答:1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1不是质数,1的因数只有1个,质数有2个因数;……。)

  师: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合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4是合数,除了1和4以外,2也是4的因数;6是合数,除了1和6以外,6的因数还有2和3;……。)

  师:1是合数吗?

  (学生可能回答:1不是合数,它只有1个因数1。)

  小结: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还能找出其他的质数和合数吗?

  (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说明: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可以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这里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定义,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除了1)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在一开始可能会将1归为质数,这时要提醒学生仔细理解定义中“两个因数”的含义。在小结和板书中也要强调,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探究二: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课本P14例1。)

  (媒体出示图表)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回答:先把偶数去掉,它们除了1和本身外,一定还有因数2(教师提示2是质数,不能去掉);除了5以外,个位是5,0的数先去掉;……。)

  师:利用我们之前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先将2,3,5的倍数划掉(不包括2,3,5)。一直可以划到几的倍数?

  (学生可能回答:50的倍数,51的2倍是102,超过100了。)

  (学生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设计意图说明:由于小学用到的质数比较少,所以教材中只要求学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这些质数不必要求学生都背熟,但是熟悉20以内的质数还是有必要的。]

  三、练习

  (课本P16∕练习四第一、二题。)

  四、小结: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3、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作业

  P16第三、四、五题。

  附板书设计:

  质数与合数

  因数个数

  1 1个

  自然数质数(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2个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2个以上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单的整数比”,会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将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自主迁移、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3、搞清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与联系,建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念,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

  教学难点: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小黑板

  一、故事引入

  引言:同学们知道猴子最爱吃桃子,下面就来看一看一个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管辖的猴群分为三个组,一组有4只猴分得3个桃,二组有8只猴分得6个桃,三组有12只猴,分得9个桃。请问猴王的分配公平吗?

  让学生思考:每只猴分得几个桃?桃与猴的比怎样?比值是多少?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4 6÷8 9÷12 3:4 6:8 9:12

  =3/4 =6/8 =9/12 =3/4 =6/8 =9/12

  1、三个除法算式有什么关系?

  2、三个分数的值相等吗?

  3、三个比相等吗?(相等)为什么?

  4、猴王的分配公平吗?(公平)为什么?

  是啊!猴王的分配是公平的,由于它的公平才被众猴推为猴王。

  三、探讨规律

  师:上面的三个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比的前后项变了,比值没变。

  师:比的前后项是如何变化的?变化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下面我们来共同寻找、共同探讨。

  1、首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前后项的变化:前项3→6(3→9、6→9),后项4→8(4→12、8→12)分别是怎么变化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4=(3×2):(4×2)=6:8

  3:4=(3×3):(4×3)=9:12

  6:8=(6×1.5):(8×1.5)=9:12

  上面的变化谁能用一句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

  2、然后从右往左观察前后项又是如何变化的:

  9:12=(9÷3):(12÷3)=3:4

  6:8=(6÷2):(8÷2)=3:4

  9:12=(9÷1.5):(12÷1.5)=6:8

  3、讨论:上面同乘以或除以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

  4、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的基本性质”。

  5、尝试:

  (1)、4:5的前项扩大2倍,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 )

  (2)、如果3:2的后项变成15,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应该为( )

  四、运用规律

  3:4、6:9、8:12这三个比中,比的前后项为互质数的是哪个比?(3:4),像这种前后项为互质数的比叫最简整数才(简称最件简比)。(板书)

  1、化简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4:21 (2)1/6:2/9 (3)0.25:1.2 30:10

  让学生讨论14:21如何化简?

  2、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师:谁来说说整数比如何化简,分数比如何化简,小数比如何化简?化简比的方法是什么?

  3、比较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异同。

  强调:比值是一个数,化简比仍是一个比。(板书)

  五、强化认识

  1、判断:

  ①、1/2:1/4化简后得2( )

  ②、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③、两个数的比值是1/3,这两个数同时扩大5倍,它们的比值是1/3( )

  ④、圆周率表示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 ( )

  2、填空。(小黑板出示)

  (1)、3÷4=()/()=()÷()=21:()

  (2)、两个的比值是5/6,这两个数的最简比是()。

  3、甲数是乙数的50%,用比的角度来描述这两个数的关系。

  4、А、Б两圆的重叠部分是圆А的1/7,也是圆Б的1/5,求А、Б两圆的面积比

  六、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应用它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化简比和求比值是否一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的多少和变化趋势进行比较。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学情分析:因统计知识分散于各册教学之中,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些遗忘,但通过教学牵引能唤起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五年级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单复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之后教学。可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五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能力。对信息技术手段也感到有兴趣。在教学时适当安排学生熟知的奥运会和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学习资源,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图和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时候的场景?

  生:运动员们获金牌时的场景。

  师:是的,我们的运动健儿们经过奋力拼搏在运动会上为我们祖国争得了许多荣誉,让我们中国的国旗一次又一次的高高飘扬在运动会场,让我们的国歌一遍一遍地在运动会场奏响,我们为他们而感到骄傲!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们在历届运动会上的具体表现和与其他国家相比表现又如何呢?

  生:想!

  二、探索新知

  1、师:老师这有一份”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出示统计表),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能获取哪些信息呢?

  生:略(同学们一般会从中国和韩国分别在这6届亚运会上得到金牌的块数进行回答)

  2、师: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好呢?为什么?

  生: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因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直观地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表示数量的多少、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师:折线统计图是怎么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呢?(请同学拿手指出来比划折线的起伏)

  师:(给予肯定)老师将”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得金牌情况“绘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在这两个折线统计图中,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生:学生观察图形,说一说金牌的变化情况。

  3、师:如果我想把两国这几届亚运会上获得金牌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比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通过实践练习,发现用两个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比较起来不是很方便,再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引发学生思考,能不能把两个折线统计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肯定并赞扬学生的想法,并让学生尝试画一画

  (1)学生直接在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上画出中国的,画前请同学们想想,要在同一个统计图里表示出两个不同的量,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把他们区分开来呢? (学生不难发现应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画的怎样,下面同学画得都和他一样吗?有补充吗?

  生:应该有图例,比如用红色代表中国,蓝色代表韩国,这样别人就能一目了然。

  师:还有补充吗?

  生:应该把原来的标题换成”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逐步完善复式折线统计图)

  (2)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统计大家庭里的又一位成员”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3)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和以前学过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制作方法上大体相同,都是先找点,标数据,再顺次连线;不同点:要用不同颜色的折线表示出不同的量,要有图例和能表示出这个统计图所包含意义的标题(老师结合图讲解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异同点)。复式折线统计图除了具有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还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回答完下面的问题就知道了。

  4、回答例题中的问题(要求学生不仅能直接回答题中的问题,而且要说一说你是怎样从统计图中看出来的。比如第(2)个问题,无需在意两个数量的多少,只要看两条折线的接近程度,越是接近,就说明数量相差越少,反之亦反;根据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所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便于比较分析(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生:分析问题从而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师:那我们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一起来试着分析分析与我们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吧!

  三、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设计意图:突显复式折线统计图和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对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并能说明一个统计图里还可以同时表示出更多的量)

  (1)李欣和刘云为了参加学校运动会1分钟跳绳比赛,提前10天进行训练每天测试成绩统计图,根据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分析

  (2)小组讨论:出示北京环境变化前后的图片及近十年北京、青岛和南昌雾霾天数统计图请同学们进行比较分析,感悟环保的重要性!(设计意图:倡导环保意识!)

  四、小结。复式折线统计图和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对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希望同学们能应用于生活,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

  五、练习

  板书设计:

  表示数量的多少;

  (复式)折线统计图 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便于比较分析)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P60~62

  教学目标:

  1.明确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单位“1”等概念。

  2.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分数是什么,分数有什么作用,体会认识事物的一般思维方式。

  3.在学习中能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辨析等方法,会合乎逻辑,较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和观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单位“1”等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了解起点: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在自学中,你又了解到哪些概念,又有什么困惑?

  2、明确学习目标。

  3.揭题:今天让我们继续来研究分数的产生与意义。

  (板书课题:分数的产生与意义)

  二、展开

  (一)分数的产生

  1、出示主题图1,介绍:古时候,人们在结绳计数时,遇到了困难,请看:你觉得剩下的长度用什么数表示比较合适呢?

  为什么?

  2、出示主题图2,说一说:每人分到()个月饼,

  ()包饼干。

  3、: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4、介绍分数的演变过程:据记载分数在3000多年前,古埃及就出现了分数记号;在0多年前,我国用算筹表示分数;后好,印度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分数,在公元12世纪,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二)感受分数的意义,建立单位“1”的概念

  1、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1/4(了解了分数的产生过程,你会用分数来表示吗?)

  *学生涂一涂并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反馈:说说你的想法

  *质疑:观察:刚才在用1/4表示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交流: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出一个物体、多个物体)

  学生汇报、教师追问:为什么都是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

  份,可相对应的是1、2、3呢?(总数的不同)

  2、感知概念:单位“1”、分数的'意义

  移动()说明:一个圆,一条线段,我们把它叫做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还有哪些是一个物体?

  移动()它们为一个整体。

  (板书:一个整体)

  (注意引导辨析:一个计量单位例:1米长的线段的1米,就是计量单位,哪些是一个整体?)

  3、揭示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多个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单位“1”。

  4、强化延伸。

  这几幅图中,单位“1”可以指什么?

  (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单位“1”指什么?

  单位“1”指什么?

  5、分数概念:

  (1)除了我们刚才表示过的以外,

  你知道用还可以表示什么?

  (2):能用1/4表示的有很多很多,只要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都可以用1/4来表示。

  你们都已经能正确地表示1/4了,那么别的分数你们能表示吗?

  (3)其它分数课件演示

  ①谁能用分数表示出阴影部分的大小?

  你是怎样想的?

  这一部分呢?

  这一部分呢?为什么都用表示?

  (4)归纳意义:

  通过上面的学习,像这些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

  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板书概念)

  6、巩固练习:

  (1)用分数表示空白部分,并说一说。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里面有()个

  观察:有什么发现?知道叫什么?追问:为什么是分数单位?

  :整数我们学过计数单位,6里面有几个一,60里面有几个十。个、十、百……是计数单位,分数也应有分数单位。

  7、分数单位:看看书上是怎样定义分数单位的。(读一读)

  三、练习

  1、5/6分数单位是(),5/7……5/100,51/100,

  2、在四幅中选一幅表示出5/6。

  (1)学生活动。

  (2)反馈。(逐一反馈,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第4幅,还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分数大小(一样),

  什么不一样?(意义、分数单位)

  ②第一幅,去掉“”,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想用表示,怎样表示让人一眼就可看出?

  (每个○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可以用很多个分数表示,它们只是大小相等,意义、分数单位不一样。

  四、拓展:

  出示两朵笑脸,是××同学这学期所得笑脸总数的1/5,这学期他得了()朵笑脸,是××同学这学期所得笑脸总数的

  1/8,这学期她得了()朵笑脸。

  设疑:同样是2朵笑脸,为什么一会儿是1/5,一会儿是1/8,你是怎么想的?

  五、

  收获?这节课你的表现用一个分数表示?如果表现非常棒可得10分,那你能说说你根据自己的你能的几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0-6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和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们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吗?9的因数有哪些?一个数的因数又具有什么特征呢?

  2、游戏

  ①说明游戏规则 座位号是第一个数的因数的同学举左手,座位号是第二个数的因数的同学举右手。

  ②教师说数8和12 座位号是8的因数(1、2、4、8等4人)的同学举左手,座位号是12的.因数(1、2、3、4、6、12等6人)的同学举右手,1、2、4号同学为什么两只手都举起来了呢?这节课节课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新知探究。

  1、请刚刚举手的同学依次说出8和12的因数,并用集合圈表示。 教师课件将两个集合圈同时向中移动,使两集合圈相交,公有的因数重合。 8的因数 12的因数 8 1,2,4 3,6,12 8和12的公因数 1 教师引导归纳: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

  2、教学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课件出示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2)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求18和27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3)组织交流求18和27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方法一:现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 18的因数:1、2、3、6、9、18 27的因数:1、 3、 9、 27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9 讨论总结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先找出各个数的因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后确定最大公因数。 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数,再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 18的因数:1,2,3,6,9,18

  (4)你还知道哪些方法?

  (5)小组讨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公因数的倍数。

  三、方法应用。

  1、同学们总结的真不错!你能利用所学方法完成下列填空吗? 24和18的公因数是( ); 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 ) 。

  2、同学们真厉害!请在相应的( )里写出相邻阶梯上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我们尝试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学号是12的因数而不是18的因数的同学站左边,是18的因数而不是12的因数的同学站右边,是12和18公因数的站中间。

  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五、作业。

  课本第63页练习十五 第2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3例9 、P14练一练、P16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研究一个与颐和园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知

  1.P13例9

  (1)指名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用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尝试画图,集体交流。

  根据线段图得到: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启发:这大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谁为x呢?

  (2)列方程并解方程

  指名学生列出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求解。

  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追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检验:A、72.5+72.53=290(公顷) B、217.572.5=3

  (3)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方程,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小结: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4)学生独立完成P14练一练第1题

  三、巩固练习

  1.P14练一练第2题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数量关系式

  陆地面积2.4-陆地面积=2.1

  2.解方程

  2x+3x=60

  3.6x-2.8x=12

  100x-x=198

  师:这几道方程以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解这一类方程时要先做什么?依据是什么?

  3.根据线段图列出方程

  4.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解)

  (1)柏树松数共有750棵,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5倍,两种树各多少棵? 为什么选择松树的数量设为x呢?

  (2)一块梯形田的面积是90平方米,上底是7米,下底是11米,它的高是几米?

  在做这道题时你认为应注意什么呢?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列方程解决问题?

  在解答这一类应用题时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P16练习三第2-3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教学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学习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

  【学习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点。

  【学习过程】

  一、前置性学习。

  长方体有一个很可爱的兄弟,长得跟它像极了!猜一猜,它是谁?仔细观察你准备的正方体,你能发现它与长方体哪些地方很像吗?

  二、独立自主学习。

  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观察后说出你的发现:

  1、正方体的面:

  2、正方体的棱:

  3、正方体的长、宽、高存在什么关系?

  三、合作互助学习。

  1、正方体是由_______个_______的正方形围成的_______图形。正方体也有_______条棱,它们的长度_______。正方体也有_______个顶点。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正方体可以看成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相等的.长方体。你能画图表示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吗?

  四、评价提升学习。

  1、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因此正方体可以看成()、()、()都()的长方体,也可以说正方体是()的长方体。

  2、棱长是a厘米的正方体,棱长总和是()厘米。当a=6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厘米。

  3、长方体框架根据相对位置关系,可以把12条棱分成()组,每组有()条。

  4、把正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可以同时看到6个面。()

  5、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6、长方体六个面中,不可能有正方形。()

  7、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棱长是3厘米。()

  8、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1)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动手试一试。

  (2)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3)搭一个四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9、计算下面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10、一根长96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厘米?

  11、一个面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的正方体,它的棱长总和是多少?

  12、现在有一根150厘米长的铁丝,用这根铁丝焊接成了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还剩铁丝6厘米。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整理,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如何分析等量关系。

  2.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句,找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关键句所叙述的等量关系。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引入:前面我们复习了方程的意义和根据等式关系解方程,现在我们继续来复习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1.自主分析,解决范例。

  出示教材第101页的第10题:

  “银虎”牌西装每套价格是800元,裤子的价格相当于上衣的3/5。上衣和裤子各是多少元?

  (1)出示自主探究提纲:

  ①你怎样理解这个“各”字?

  ②题目中的关键句有两句,你认为这两句的作用各是什么?

  ③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你认为应该是怎样的?

  ④方程怎样列?

  (2)互动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小组汇报交流,说说探究题纲的研究内容。

  预设:其中的第②个研究内容,小结一下:第二个关键句是用来解设未知数

  的,第一个关键句是用来找等量关系并列方程的。

  (3)展示小组解决问题方案,并要求学生说出列方程的数量关系。

  (4)学生自主尝试解方程,并口头检验方程的解。

  2.共同整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想一想在做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学生回答、交流。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并板书:

  ①审题,设未知数X;

  ②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答句。

  (2)追问:其中哪一步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第2步,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根据你的做题经验,你有什么好办法找到等量关系?

  学生汇报后小结:找关键句子进而分析等量关系。

  3.依据关键句子分析等量关系。

  导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水果店也有我们学过的数学问题。请看这些水果多新鲜呀!小玲的妈妈买了三种水果,它们的价钱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妈妈给出的信息,同桌说一说它们的等量关系。

  (1)出示关键句子,说等量关系。

  ①买来4千克苹果和2千克的橙子共用34元。

  ②2千克的橙子比4千克苹果便宜6元。

  ③买苹果和桃子各1千克共用1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 ④1千克的桃子比苹果贵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

  ⑤买橙子的价钱比苹果的3倍多5元。

  ⑥3千克的桃子比6千克的香蕉贵9元

  (2)小结: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这些关系,很快地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很快写出数量关系,并列方程不解答。

  1.一只蜜蜂每小时飞行19.2千米,是一只蝴蝶飞行速度的2.4倍,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2.妈妈和小东年龄相差26岁,妈妈的年龄是小东的3倍,小东和妈妈两人各多少岁?

  3.王师傅要生产195个零件,已经生产了3天,还剩15个没生产。王师傅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

  4.海龟能活180年,比大象存活的年数的2倍还多20年,大象能活多少年?

  (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做第101页的第4题。

  先让学生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再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启发思考:用方程解决问题,比用算术法解决问题有什么优点?

  小结:用方程解决问题,能使较复杂的思考过程变得简单。

  2.做第5题。

  先让学生说说这道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要在关注方程法的同时,用算术法加以对比,使学生看出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时,思考过程是顺向的。

  3.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学生是如何确定这道题的单位“1”的。

  4.做第11题。

  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要根据题中等量关系列方程。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1.小红和小阳同时从学校背向而行,30分钟后,两人相距3960米,小红每分钟走60米,小阳每分钟走多少米?

  2.师徒两人共同加工63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54个,7小时后完成任务,徒弟每小时加工多少个?

  先让学生设想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你在哪个方面表现最棒?

  小结:我们在做题时要根据题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关键句子所表示的意思,找准等量关系,从而准确的列出方程解答。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①审题,设未知数X;

  ②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答句。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球两个数的最大 公约数。

  2、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2、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1、复习准备

  (1)回答:

  下面各组数互质吗?为什么?

  7和1 8和9 13和15 1和100

  (2)填空:

  12的约数有( )

  18的约数有( )

  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 )

  师:我们已经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如果会用计算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就更好了,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板书课题: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新授课

  (1)学习例2:(求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

  列举法:

  师:我们先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列举出18、42的全部约数,再找出它们的最大约数。

  生:18的约数有:1、2、3、6……

  42的约数有:1、2、3、6……

  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是6.

  分解质因数法:

  师:把18和42分别分解质因数

  生:18=2×3×3

  42=2×3×7

  师:把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6也分解质因数

  生:6=2×3

  师:6是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它的质因数包含18和42的哪几个公有的因数?

  生:6的质因数包含了18、42公有的质因数2和3,也就是包含了它们全部公有质因数。

  师:看“6=2×3”想一想:将18、42分解质因数后,再怎样计算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生:再将18、42全部公有的质因数相乘,计算出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师:请同学们看看用分解质因数法求18、42最大公约数的全过程,说说用分解质因数法怎样求18、42的`最大公约数是。

  生:先将18、42分别分解质因数,再……

  短除形式:

  师:我们用短除的形式求18、42的最大公约数,计算更简便。请同学们看“为了计算简便……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是2×3=6”。思考:求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

  生:看书,思考,议论

  师:我们讨论思考题

  生:用短除形式求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先用它们公有的质因数2、3连续除,除得的商3和7互质,不再除。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1)尝试、模仿

  师:按照例2用短除形式求18和42最大公约数的步骤,试一试:求36和60、28和36的最大公约数

  (2)概括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师:看例2和试一试用短除法形式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说一说用短除形式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生:先……然后……

  3、 巩固练习

  (1)先看下面分解质因数的式子,再填( )

  8=2×2×2

  12=2×2×3

  8和12全部公有质因数有:( )

  8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 )

  …………………

  (2)用短除法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18和12 30和48 68和102

  (3)改错

  求54和72的最大公约数

  54和72的最大公约数是:2×3=6

  4、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身份证的编码方法,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

  2、让学生在收集信息,编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身份证编码,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学会编码。

  难点: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课前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编码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编码现象,引出课题:数字与编码

  二、探究身份证号码的规律

  1、请同学们观察一组身份证号码: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2、(大屏幕出示)身份证的号码信息。

  3、结合具体的身份证实例加以说明:330127

  19790415

  5925

  三、实践与运用

  1、同学们互相介绍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2、猜一猜,你的身份证号码可能是多少?

  3、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能帮帮他吗?

  4、听故事想问题。

  一个小伙子偷了一户人家的东西之后猖狂逃跑,并连夜赶制了一张假身份证去登记住宿,结果被服务员一眼认出,你猜到底哪里出现问题?

  四、总结与提高

  1、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知识,你们知道身份证有哪些作用吗?

  2、(大屏幕出示)温馨提示

  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将来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3、昨天,横沿村的一个老奶奶告诉我,让我帮她找位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学生,她知道这个同学是我们学校的,校徽上写着5125,我们该怎样找到这位学生呢?

  4、请你给自己设计一个编码。

  5、读一篇短文:《假如生活中没有编码》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2-27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01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11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23

数学五年级下册优秀教案03-1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8

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范文11-09

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11-24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04

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的教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