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范例(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2.培养学生笔算除法的计算能力,养成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以及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为什么要落下来。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展示台、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判断下面各题的商各是几位数。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6)804 8)712 5)305 2)206
师:请同学们想想下面各题的商最高位在什么数位上,商是几位数。
2.笔算(选择你喜欢的一道题进行笔算,两题都算也行)。
505÷5 804÷4
指名演算,其余的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完成后,师问:为什么商中间有0?(学生回答)
师:这两题是我们昨天学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同学们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中间有0的除法,它比昨天的还难,但只要大家用心思考、积极动脑,一样能学得很好。(板书出示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例7:(1)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师:全班一起把题目读一遍。(学生读题)
(1)找找这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
(2)根据条件和问题你想怎么计算。
师:为什么用除法,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没有用除法计算最正确。
师:他说的很好,陈老师也这么认为。接下来我们就试着独立笔算这道题。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笔算过程,并展示在黑板上。
(4)师: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为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5)评价:班级交流哪种算法最好,对学生的算法进行评价。适时进行表扬鼓励。
(6)归纳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它和804÷4这题都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为什么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要落下来而8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用落下来呢?
2.比较 832÷4 804÷4
8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0,落下来和个位的4相加还是等于4,落下来没有意义,所以不用落下来;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3,落下来除以4不够商一个十,和个位的4合起来就是32个一,除以4商8个一,所以要落下来。
______
3.巩固5)525
现在请同学们笔算这道题。
学生练习后,问:你是怎样想商中间的0的,为什么?
如果不笔算,你能不能马上判断出商中间有没有0呢?看看上面的题目能不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想一想,看谁最聪明。(最高位是除数的倍数,十位比除数小商中间一定有0。)
三、巩固练习
______ ______
1.选做 3)615 6)624
______ ______
5)517 4)826
学生完成后讲评,问:怎样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呢?(验算)
2.当一回小医生(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 0 1 1 7
5)5 1 5 4)4 2 8
5 4
5 2 8
5 2 8
0 0
5.编题游戏。
师说一位数,生说三位数使它们相除商中间有0。学生回答后再笔算进行验证。你们说了这么多数,是不是都符合游戏规则呢,想不想验证一下?笔算看看。
四、知识应用:第33页第1题。
306÷3 360÷3 680÷4 608÷4
517÷5 403÷8 262÷6 564÷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了解可以用图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分析〗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之后学习与研究的内容,是从运动变化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教材注重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及其普遍存在性。教材通过“移一移、说一说”“填一填”“画一画”3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发现和体会: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平移过程。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商业区,学生大多来自个体户或单位职工家庭,部分家庭所给予孩子学习的关注及创造的学习机会很少。我校从20xx年就加入了“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课改实验。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教师创设的课堂氛围轻松和谐、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课堂实录〗
(一)构建平移、旋转概念
1.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师:你知道游乐园有什么好玩的吗?我们到游乐园去看看吧!
(多媒体显示:缆车、小火车、滑滑梯、大风车、摩天轮、转椅、荡秋千、跷跷板。)
师:你喜欢哪个游戏活动,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汇报后,教师提问:这些游戏的运动都相同吗?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小组汇报。
生:缆车、小火车、滑滑梯是一类;大风车、摩天轮、转椅是一类;荡秋千、跷跷板是一类。
2.理解平移、旋转的概念
A.分析归纳,揭示概念
师: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生:缆车、小火车、滑滑梯它们都是平平的、直直的运动把它们分为一类;大风车、摩天轮、转椅都是在转圆圈归为一类;荡秋千、跷跷板不是直直的动也不是转圆圈所以把它们分出来。
师:我们把缆车、小火车、滑滑梯这样所做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用符号 表示。把大风车、摩天轮、转椅这样围着固定点所做的圆周运动叫做旋转 ,用符号○表示。
B.联系实际,理解概念
(出示电梯图、升国旗、扶梯的运动过程)
师:日常生活中平移的现象随处可见,像电梯、升国旗、扶梯的运动都是平移。
(学生举例。)
师:看来物体不仅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斜着平移。
(出示飞机螺旋桨、旋转的小风车)
师:瞧,这些都是旋转,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学生举例。)
C.实践活动,深入理解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你能用手势或动作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学具。
(汇报展示:推拉窗户;向前推课桌;旋转的舞蹈动作;用绳子一头将橡皮系住在空中旋转。)
(二)教学平移距离
1.激趣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板书),他们可高兴啦!邀请笑笑和淘气到他们的王国去参观,笑笑坐第一节车厢,淘气坐第五节车厢,请看火车开动了!(演示火车平移)它是作什么运动的呢?
生:(异口同声)平移。
2.设疑
师:对,那么我们再来看火车原来的位置。(电脑显示)这时笑笑和淘气为谁经过的路长一点发生了争吵。同学们,你们评评理,究竟谁经过的路长一点呢?
生1:笑笑走得远。
生2:一样远。
3.实验
师:到底谁经过的路长一点呢?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吧。
(四人一小组,看看笑笑和淘气分别走了多远,你是怎样想的?组长做好记录,填写记录卡。)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笑笑在第一节车厢,如果她向前走1格,那么淘气在第五节车厢也向前走1格,所以是一样多。
生2:笑笑和淘气从开始到结束都向前走了3格,所以是一样的。
师:对,用数格子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大家想想,如果笑笑和淘气坐在车厢其他的地方,经过的路又是多少呢?
(学生亲自演示。)
师总结:不管笑笑和淘气坐在什么位置,他们经过的格数都一样。
(电脑显示:将笑笑和淘气去掉,演示每一个点的平移,数移动的格数。)
4.小结
师:为什么会出现坐的位置不同,走的路程却是一样的呢?
生1:他们在同一辆火车上。
生2:火车走笑笑和淘气也在走。
生3:他们同时在移动,双方位置没有变。
师小结: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5.练习
(1)教材21页第2题“填一填”。
(2)画房子。画出房子向左平移5格后的图形。
(三)拓展创新
师:平移和旋转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请欣赏――古老的上海音乐厅整体平移了约66米;舞蹈演员运用平移和旋转跳出欢快的舞蹈;体育健儿运用平移和旋转提高自己的竞技技巧,为国争光; 艺术家们运用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师:你们想设计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课后,同学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我相信你们的`作品会更出色。
〖教学反思〗
我在引导学生首次感知概念时,力求感知对象的典型性。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对游乐园游戏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这两种运动的表象。对平移、旋转的理解没有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平移、旋转现象,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生活一体化。我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学具表示平移、旋转,充分调动学生头、脑、手、口等多种感观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对平移、旋转有较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平移距离时,从建构主义观看,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因此,我注意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巧妙地设计笑笑、淘气的比较,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点的移动。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猜想,在这里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数学探索的方法。
〖案例点评〗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平移和旋转,教师设计多种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归纳、分类、猜测、实验、推理等探究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整个教学过程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2.动手实践,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猜想、实验感知平移、旋转的奇妙。整个数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P29—30。
教学目标:
1.结合“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感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淘气他们学校的图书馆又
来了一批新书,图书管理员准备将这些新书放在新买来的书
架上,瞧,这就是新买来的书架!(师出示情境图)
师: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师:图上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师板书问题)
二.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1.列式
师:小女孩提出的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应该怎样列
式?(师板书:18×11=)
2.估算
师:小男孩也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本书放得下吗?
你能用估算的方法先估一估吗?
生估算
反馈:你觉得放得下吗?谁来说说你估算的结果?你是
怎么估算的?
方法1:把11看成10,18×10=180
方法2:把18看成20,20×11=220
方法3:把18看成20,11看成10,20×10=
……
独立计算
师:这个书架到底能放得下本书吗?请同学们算一
算。
4.交流算法
师:谁来说说你算出来的结果?(198)
大家同意吗?
师:请在4人小组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
4人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师展示学生的算法)
方法1: 18×10=180, 18×1=18, 180+18=198
方法2: 11×18
= 11×9×2
= 99×2
= 198
方法3: 1 8
×1 1
1 8
18 0
19 8
……
5.重点介绍列竖式的方法(请列竖式的学生介绍)
师:18为什么要和11对齐?(数位要对齐)
接着你怎么想?(生:18先乘11个位上的1,得18,再用18乘11十位上的1,得180,写在18下面一行,最后将18和180相加得198。)
18乘11十位上的1,为什么得180,而不是18呢?
(生:11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18乘10得180)
谁再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多请几名生说说列竖式的步骤,理解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三.练习:
1.试一试
第1小题让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第2、3小题让
生用竖式算法计算,并请几名学生上台板演,师巡视指导。
2.口算
比一比,看谁得第一!生完成后可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交流。
3.计算
先估算,再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反馈
计算的结果。
4.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5.思考题
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反馈。(生发现的规律若有价值性,
应给予充分的鼓励。)
四.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解决哪种问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3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 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 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要根据已知
条件找间接量,确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引导学生学习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了三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1、阅读与理解;
2、分析与解答;
3、回顾与反思。
在仔细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再让学生自己列出综合算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5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二年级的表内乘、除法及三年级的一位数乘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笔算”的顺序进行编排的。因此,本单元分两个小节:先学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学笔算除法(也含估算)。这样编排,和三年级上学期“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构是一致的,体现本套教材在逻辑结构上的一种对称美,易于广大师生从横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方法上的迁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2.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认识社会,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在本节课中,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遵循实践活动课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2)全员参与的原则
数学实践活动应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决不是教师或个别学生演示,或部分学生操作,其他学生看热闹、只动口不动手的活动。
(3)知识的应用性原则
数学实践活动要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要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探索创新性原则
数学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实践活动,对于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教师不必多加限定,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大胆地进行尝试,完成任务。
2.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双语实验学校,是一所现代化有特色的名校。学校由专家治校、名师执教,小班化智能教学,提供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的优质教育服务。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吸引了省内大中小城市的学生。学生的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
〖课堂实录〗
(一)活动一:说一说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些地方?你是怎样去的?
生1:我到过济南,是坐火车去的。
生2:我到过北京,是坐大客车去的,我看到了天安门。
生3:我到过桂林,是先坐公共汽车,又坐飞机飞去的。我看到桂林的山水,真美呀!(生3发出赞叹,陶醉在美丽的山水画中。)
……
师:同学们这么喜欢出去旅游,今天淘气和笑笑要邀请你们出去游玩,愿意吗?
生:(迫不及待)愿意,愿意,淘气、笑笑快带我们去玩吧!
(二)活动二:提出问题
1.师:(闪动图画)同学们,淘气和笑笑要邀请大家到哪里旅游?通过看图,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智慧老人和机灵狗也跟我们一起旅游。
生2:我知道了我们要到大连去玩,我们坐的是晚上10:30的车。
生3:我知道了我们要在早晨6:00到大连。
生4:我知道我们要做火车去,火车每时行驶103千米。
生5:我还知道我们已经走了5时。
……
2.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1)教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把较典型的两道题板书。(A.博兴到大连还需要多长时间?B.博兴到大连约有多少千米?)请同学们同桌两个为一组,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
(2)学生同桌两人很快就想出结果。
组1:从我们这里到大连还需要2时30分,我们是先算出5时之后是3:30,再用6:00减去3:30,就是2时30分了。
组2:我们的算法跟他们不一样,我们是先算出从10:30到第二天6:00一共要经过几时,再减去已经走了的5时。
(教师对他们的算法都给予肯定。)
组3:老师,算出了博兴到大连一共要走几小时后,我们就可以直接用乘法算出博兴到大连的距离。
(师不失时机地表扬反应灵敏的学生。)
(三)活动三:租房
1.师:火车继续向前行驶,现在我们趁坐车时间看一下我们的住房问题吧!(闪动画面)在这个画面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有关租房的信息?
生1:房子4人住一间的80元钱。
生2:房子3人住一间的66元钱。
……
2.师:我们班男生有13人,怎样租房?女生有11人,怎样租房?你能试着算一下吗?现在,我们临时组成4个学习小组来解决我们的男、女生租房问题吧!
(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走到了一起,开始小组讨论活动。)
3.“租房”活动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选的是男生租房问题。我们找到了一种租房方案,就是男生3间4人间和1间3人间。
组2:我们组也是选的男生租房问题。我们找到了两种租房方案,一种是2间4人间和2间3人间;另外一种是1间4人间和3间3人间。
组3:我们组选的是女生租房问题。我们找到了两种租房方案,一种是1间4人间和3间3人间;另外一种是2间4人间和1间3人间。
组4:我们组选的也是女生租房问题。我们也找到了两种租房方案,一种是租3间4人间,另外一种是4间3人间。
组1受到了组4的启发,迫不及待地说:我们男生也可以这样租房,租4间4人间或者是租5间3人间。
(这名学生说完后暗暗得意。)
师:我们听了大家这么多的方法,真为同学们感到高兴。那么,在这么多的方法中,哪一种租房最合算呢?
学生陷入沉思,突然,生1说:我们把所有的租房方案一一罗列出来,然后进行计算、比较,哪种用的钱少哪种就最合算。
生2:这样做太麻烦了,我们把所有的租房方案都罗列出来,然后进行比较,我想,如果所租的房子都住满人,没有空位,一定是最合算的.方案。
(学生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这名学生也满心喜悦地坐回座位。)
师: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最合算的方案。
生3:男生13人租1间4人间和3间3人间,恰好住满,最合算。
生4:女生11人租2间4人间、1间3人间也恰好住满,也最合算。
(四)活动四:游览
师:我们终于到达了大连动物园,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动物园,与可爱的小动物们一起分享快乐吧!(闪动画面:大连动物园)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动物园,然后请同学们根据你看到的提出问题,比一比,谁发现的问题多!
(学生跃跃欲试。要求学生自己想出要解决的问题后,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小组内交流。)
(教师到各个小组内巡视,参与交流。)
(五)活动五:课后学习
旅游结束了,学生意犹未尽,下课后围着我七嘴八舌地说:“老师,旅游真有意思,你带我们去旅游好吗?”听到这里,我也很高兴,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教学反思〗
通过执教这一次的实践活动课,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实验教材更加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活动中,密切了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体验。在课堂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发展学生个性,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良好氛围。同时,在教学中,我觉得还应该多加培养学生的一些习惯,例如,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乐于与别人合作的习惯等。
〖案例点评〗
《标准》指出: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要从学生身边的行为、自身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本节课学生从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识发展的同时,培养参与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案例的设计,环节分明、结构巧妙,适时、适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素质,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激发学生有意识地学习,利用情境调动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整节课学生在活动中愉悦地学习,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很好。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知道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2.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面积单位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
3..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材分析〗
“面积单位”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能够初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的“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是本节课学习面积单位的知识基础。本节课教材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使学生认识到测量工具不同则测量结果不同,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于是引入面积单位。因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所以要根据需要认识不同的面积单位,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的面积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价是5000元等,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者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近的面,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
〖课堂实录〗
教具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及电脑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每人一张统一大小的邮票。
(一)导入面积单位
师:老师给同学们每人发了一张邮票,你喜欢邮票上的图案吗?你知道这张邮票的面积有多大吗?请同学们在邮票的背面画上格子,再数一数这张邮票的面积是几个格子。
(让学生自由地在邮票背面画格子。学生根据自己画格子的情况汇报自己的邮票面积是几个格子。)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比较一下你们的邮票大小相同吗?为什么有的同学的格子多,有的同学的格子少?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因为每个人画的格子大小不同,因此不能根据格子的多少来判断面积的大小,只有格子的大小相同时才能根据格子的多少判断面积的大小。)
师:如果把一个格子看作一个面积单位,那么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
(二)认识面积单位
(让学生试说自己知道的面积单位,并试着用肢体语言说说这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在学生试说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
(1)让学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并测量它的边长。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写作1厘米2,或者1cm2。
(2)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比一比,你身体哪一部分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1平方厘米的大小。)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厘米的面积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在列举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把面积单位同长度单位和体积单位区分开来。)
(3)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邮票的面积是几平方厘米。
(4)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应该用平方厘米做单位?
(让学生体会到测量较小的面积可以用平方厘米做单位)
选择身边一个较小的物体测量它一个面的面积。
(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在学生露出为难神色或提出有困难的时候教师指出:“测量课桌面这样较大的面积,用平方厘米不是很方便,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
2.认识平方分米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你知道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
(如果学生能说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并剪一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1平方分米写作:1分米2或1dm2
(2)在你的身体上找一找,哪一部分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分米?
(用双手的手指比一比1平方分米大约有多大。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3)用1平方分米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4)测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可以用平方分米做单位?
师:如果用平方分米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觉得好不好?测量更大的面积可以用更大的面积单位。
3.认识平方米
(在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根据思考题,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认识平方米。)
(1)思考题
A.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平方米可以怎么书写?
B.举例或表演说明1平方米有多大?
C.测量哪些面积时可以用平方米做单位?
(2)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时把重点放在举例或表演说明1平方米有多大。除举例说明外,还可以用几个小朋友拉手或几个小朋友站立等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1平方米有多大。)
(3)估计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估计教室的黑板、地面、前面的墙和侧面的墙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三)巩固面积单位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m2,dm2,cm2)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 ( );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 );
(3)练习本的面积约212 ( );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
(5)游泳池的面积约1250( )。
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cm2)
图①面积是cm2,图②面积是cm2,图③面积是cm2。
3.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再用1cm2的面积单位量一量。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出现两个难点。第一是学生的空间观念正在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学生容易把物体表面的面积与周长混淆,对于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部分学生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由此对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不能很好地区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让学生动手去触摸和感知物体的面,体会面和边的不同,从而对“面积”的意义加深理解。第二是面积单位比较抽象,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以身体的某一部分或熟知的事物的表面做参照物,让学生将面积单位与自己熟知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将抽象的面积单位具体化、生活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案例点评〗
本节课从实际测量产生测量结果的矛盾来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又从测量的可操作性产生需要,认识不同的面积单位,设计既合理又巧妙,既展现知识的原始形成过程,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构知识。空间观念的建立仅凭想像是很难建立的,在本节课中教师特别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操作和感知认识面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教师注重让学生联系身体的某一部分或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学生更容易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等。(课本第114页的第7、8题,练习二十五的第8、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正确地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能正确、合理地使用常用的面权单位。
2、能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知识梳理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面积这一单元中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言,说一说学到了什么,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引导、归纳。
板书:面积与面积单位、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要点复习
1、面积与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或你所知道的面积是什么样的?)
学生结合具体事物(如:书面、桌面等)说明什么是面坝,然后教师出示面积概念。
幻灯出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物体表面"学生可以理解,对于”封闭图形"教师可画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如:哪些图形可以表示面积。
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教师取一个长方形模型,用手摸四周的边长。问:要求这一周的长度,是计算面积吗?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简单换算。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808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地积单位进率:l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3、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面积计算。
出示图形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校对。
完成后,让学生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然后提出问题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先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
四、课堂活动
课本第114页的第7、8题。
请学生先估算,并把估算结果填在表中,然后再进行测量和笔算。最后将测量并计算的结果与估算进行比较,看看误差多少。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8、9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素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8-89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二十一中的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课前测量自己的身高。
学生每组准备一根米尺、一枝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小朋友超市购物的画面、超市图和商品广告单,让学生比较:广告上的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以前学过的数中间都没有小圆点,标价牌上的数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师:标价牌上的这些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数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数--小数。(教师板书:小数)
2、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教师播放电视中出现小数的画面)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小数的认识和读写。
1、教师介绍: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是小数的重要标志。
师:这些小数你们会读吗?谁来试着读一下?
2、教师指出:我们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前面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可能已经发现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是不一样的。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部分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
如:18.18的读法。
3、练习:
⑴读出下面的小数。(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
⑵读出杜丽在雅典奥运会射击决赛中的成绩。
4、阅读课本第94页“你知道吗”这个栏目。了解小数点的产生。
(二)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教师问学生:谁知道5.98元表示几元几角几分?0.85元和2.60元呢?
(三)教学例1。
1、师:其实,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教师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观察米尺,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
(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1 )/(10 )米,还可以写成( 0.1 )米。
3分米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8分米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
1厘米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3厘米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18厘米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教师引导学生我们把大屏幕上的结论进行整理:
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我们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就是:
1分米=1/10米=0.1米
那么,3分米是3/10米,还可以写成0.3米。怎样用式子表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分米=3/10米=0.3米
8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8米。怎样用式子表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8分米=8/10米=0.8米
师:如果老师去掉每个等式左边的1分米、3分米、8分米,这三个式子,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师:如果老师去掉每个式子中的单位名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式子。
师:根据上面的规律,谁能很快地告诉老师:4/10=( ) 5/10=( ) 6/10=( )
师:上面的式子我们可以反过来读吗?
师:像0.1、0.3、0.8、0.4、0.5、0.6这样的小数,因为小数部分只有一位,我们把他们叫作一位小数。你们看,一位小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一位小数表示的都是十分之几。
师:依此类推,同学们看,两位小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两位小数表示的都是百分之几。
2、小红身高1米3分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下面三位同学的身高用米作单位应该怎样表示?
3、 姚明大哥哥身高2米26厘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应该是多少米?
4、完成课本第8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
2、小游戏:找朋友。
3、哪家商店的毛巾便宜?(机动)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分一分(一),即:把个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课要分的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1个整体。这是对分数“整体”意义的拓展,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内涵,还可以让学生学习用分数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学情分析
上节课,学生已学习了《分一分(一)》,初步理解了简单分数(单位1是个体)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了简单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多个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有过充分的体验,只是未曾接触过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分和得过程。根据学生的现状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个新的知识点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会将分得的个数作为分数的分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涂一涂、圈一圈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
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通过一道道练习题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以下特点:
一、营造人文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只要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增强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平均数问题的理解进行阐释,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不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的思维,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做到课堂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生,从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则。
二、深刻的思维引领。
本人在练习课教学中呈现的练习题,只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过程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为着眼点,把学生学习中的“模糊点”,常犯错误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确错因,并主动纠错。然后,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通过合理的.习题进行深度挖掘,举一反三,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导和渗透。这样的课堂设计会因习题的多元化而倍显生动精彩,使学生感到一股浓浓的数学味,体验到思维的快感,抵制错源,享受课堂师生的平等交流的快乐,从而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均数的定义
2、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师:我们已经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习题。
1、判断:
⑴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
⑵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
2、小丽家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况如下图:
看图填空:
⑴图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议是( )。
3、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统计你家上个月用水情况,制成统计图:
姓名合计
用水量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二)拓展训练:(课件出示)
1、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5筐苹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组的成绩好?
4、选择题: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5、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平均成绩是96分,其中语文是89分,英语是100分,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
6、小华期末考试中四门的平均成绩是92分,其中语文是96分,科学和英语都是87分,他的数学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书,小丽有22本书。小芳送几本书给小丽,他们两人的书就同样多?
三、练习小结。
四、作业
1、复习课本第42、43页的内容。
2、做课本第45页的第5题。
3、收集资料: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及作用。
附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的练习课
(一)平均数的定义: 几个不相等数-----→相等的数
(求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计算方法: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二)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
2.通过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数量关系式的意识;
3.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4×1020×2140×1280×30
23+4567+9823+5476+80
96÷3960÷3120÷4180÷3
小黑板出示。
二、笔算
小黑板出示:
34×5467×1940×87
集体反馈。
三、完成复习第6题
思考:怎么算总千克数?
集体反馈时,提问:如果这三题,要你要一句话概括一下,你是怎么算的,你会怎么说?
四、完成复习第7题
然后指点回答。
1.用35×90,得电脑的价格。
2.电脑的价格比计算器的`价格多多少元?
3.电脑的价格与计算器的价格一共多少元?等等。
五、完成复习第8题
集体解答。
六、研究一个数与11相乘的规律。
出示:
24×1135×1157×11
完成后,让学生思考一个数与11相乘有怎么的规律?
最后通过竖式引导得出:一个数与11相乘,只要将这个数两边位,中间加,还要注意进位就可以了。
然后用比赛的形式完成思考后面的填空题。
七、补充作业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作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利用镜子进行几个简单而有趣的试验,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没有时间辅导孩子,镜子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他们是否能去认真仔细观察镜子中的学问呢?要以此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更有趣味。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故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请你们仔细听,然后看看谁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续讲下去,‘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里也有一轮,猴子以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也许学生还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与同伴流。)学生可能知道:
(1) 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
(2) 雨过天晴,路里积水中会倒映一些影子
(3) 光滑亮丽的地板,也出现倒映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镜子中的数学”。(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 在实物投影上放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E
(2) 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上),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王
(3) 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A、看到了整个的“王”字
B、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的图形的对称图形。
2、试一试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一面小镜子,做一下第(1)题
(1) 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 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 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A 8
(4) 全班交流,选出几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题
(1)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按本题图示的情境,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在镜面前摆一摆,对比镜面中的图形和桌面上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 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镜面的对称现象。
第(3)题
投影出示课文情境图,想一想:机灵狗镜子判断“现在是5时”对吗?
猜一猜:现在是几时?
(4) 实验证明
A、取一时钟,将时间调至7时正(时钟钟面上不显示数字)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钟面。镜子自然朝向学生。
D、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比较课文里的钟面图形,可以看出是一样的。
E、将钟面反转,让学生看清钟面时间。(7时)
(5) 练一练
A、教师将时间调至3时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时钟
D、让学生观察镜子,想一想:现在是几时?
E、反转时钟,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3题。
第一题:
(1) 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对号
(2) 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第2题:
这是一种寻找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位置的简易方法,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明白,如果对称图形能对折,那么折痕就是对称轴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无法对折,那么租用镜面对称原理的对称图轴的办法也是明智的。
2、实践活动
3、
(1)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开展这类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得到张扬,满足那些具有较强空间观念的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4
设计说明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复习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估算方法、笔算方法,以及除法的验算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全面的、有逻辑性的结构图,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
2.重视对算法的复习。
在教学中,选择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逐个击破,通过解决这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回顾口算、笔算和估算的方法,使复习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就要经常地复习,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复习不仅是快乐的,它还能让我们的知识得以巩固提升,进而让知识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这不就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吗?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对本学期的知识进行总复习。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回顾整理,建构知识网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学过的知识,打开教材看第二单元的内容。想一想,第二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师指导并归纳,将总结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既梳理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引导学生复习口算方法。
(1)想一想,240÷3怎样口算呢?
(学生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2)汇报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想:240是24个十, 想:3×80=240
24个十除以3等于8个十。240÷3=80
240÷3=80
2.复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的估算方法。
估一估,123÷3的商是多少?
估算方法:除数不变,先把被除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数,再用口算除法的方法计算。
123÷3≈40
↓
120÷3=40
3.回顾交流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及验算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1)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验算方法。
①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完成教材111页2题中关于笔算除法的习题并验算。
注意:对于商中间有0与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学生容易出错,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估算,要求学生在计算前,判断出商是几位数,或在计算后,通过验算来进行检验。
设计意图:小学生喜欢争先,在学习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引入竞争机制,犹如给学习活动加入了催化剂,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合作,勇于探究,又能避免常规复习课的枯燥乏味。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5
设计说明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用游戏导入新课,可使数学知识在游戏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上课伊始,设计了老师说时间,学生用动作表示时间的游戏,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时间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重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设计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以及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及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通过例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比较简明、方便,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渗透比较的数学思想。
3.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入手,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整节课以“一天”为主线,贯穿始终。出示主题图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通过春节晚会倒计时,了解一天的开始;探究一天有多少个小时。从生活中梳理出数学知识,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 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做游戏,认时间。
师:老师和大家做个游戏,老师说一个时间,大家不用口述,用动作告诉老师这时你在做什么,看谁表演的好。
(1)老师先说一个时刻:中午12时,用动作示范一下。
(2)老师报出下列时刻:凌晨3时、早上6时、上午11时30分、下午4时、晚上9时。(教师边板书边提问)
2.导入。
师:刚才我们说的是生活中常用的表示时刻的方法,叫做12时计时法。如果同学们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刻,那么应加“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或凌晨”等限制词。有没有一种不用加文字说明的计时方法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新的计时法——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归纳出12时计时法的特点,并理解12时计时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12时计时法在实际运用时要有限制词,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寻找表示时间的更为简便的计时方法——24时计时法,引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体验生活中的“一天”。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教材82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出在主题图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汇报小女孩在一天中的作息时间)
2.认识一天的.开始——0时。
师: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吗?(学生发表意见,教师不作答复)
师: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什么时刻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在一起迎接新年第一天开始的情境。(课件播放倒计时的录像)
师:新年的第一天开始了,钟面上是几时?(12时)是什么时候的12时?(夜里12时)
师:到了夜里12时,就表示这一天结束了,同时又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一般又把夜里12时说成0时。
师:0时我们通常在做什么呢?(睡觉)现在知道一天的开始是什么时刻了吗?一起说说看。(0时)
3.运用课件创设情境,感受一天的经过。
师:一天的时间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大家可以一边看,一边随着画面和音乐表演。(课件演示)现在是0时,在睡梦中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
师:(钟面显示早晨6时45分)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上午10时1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中午12时)时间真快,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午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下午3时30分)小女孩和同学们在跳绳。
师:(钟面显示下午6时)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晚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晚上7时2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大家在睡梦中,时间又不知不觉到了什么时候?(夜里12时)到了夜里12时,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4-09
小学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25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08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9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平移和旋转04-09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小数的初步认识04-08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05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02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4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模板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