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4 17:06:34 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数学教案1

  课题名称

  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感知、理解和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现象。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作为新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而且教材在几何方面的内容还较少,再加上二年级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较差,理解起来会有困难。

  难点分析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空间想像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在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时会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

  2、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举一举、判一判、赏一赏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当中进一步理解和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同学,你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平移和旋转。

  二、活动探究,深入学习。

  1、分一分。

  请你用手势来模仿下面物体的运动方式,并想一想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呢?请把它们分分类。

  2、说一说。

  物体在做平移和旋转运动时,有什么特点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请再次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说一说。

  (平移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的一种现象。平移时物体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改变,只是物体的.位置改变了。

  旋转是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运动的现象。旋转时物体的形状、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3、看一看,举一举。

  课件出示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例子,请同学们看一看,再举一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三、知识运用,巩固新知。

  1、判一判。

  说一说下面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的,哪些是旋转的?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反馈。

  风扇的转动是旋转。

  篮球的转动是旋转。

  水滴直直地向下落是平移。

  帆船向前行驶是平移。

  齿轮的转动是旋转。

  鹿拉雪橇向前移动是平移。

  火车向前行驶是平移。

  (2)说一说下面哪些小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呢?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反馈,课件演示。

  2、赏一赏。

  出示各种图案,让学生欣赏它们的美和神奇,并想一想,它们是人们怎么样利用平移或旋转变化而来的?

  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1、总结。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的两种运动现象,一种是平移,一种是旋转。我们知道了这两种运动的特点,并懂得了如何去区分它们。

  2、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留心观察,一定能找到很多有趣、好玩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请你课后找一找并和家人、同学说一说。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数学教案2

  知识与技能:掌握小数的读写法,能正确地读写小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生活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出下面各数。

  8201003511612034。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六百一十四二千零七十四百八十五。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小数的读法。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的小数:

  0.58读作:零点五八。

  3.5读作:三点五。

  41.47读作:四十一点四七。

  提问:谁能读出黑板上的小数?”

  学生读出前两个小数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小数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后面一个小数的数值比较多,它们的读法也是整数部分仍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就读点,小数部分通常就按顺序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

  2、教学小数的写法。

  师:写小数过去我们学过一些.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写一写。教师报出教科书第36页例4和“做一做”第2题中的小数,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完后教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

  小结: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仍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如果整数部分是零就写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要写成小圆点;小数部分按顺序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三、巩固提高。

  1、读出下面各数。

  (1)小强身高1.38米。

  (2)这串香蕉重0.89千克。

  (3)大象重3.6吨;。

  2、写出下面各数。

  二十点三六。

  零点一五。

  零点零七。

  3、完成p37第10。

  四、课堂小结:在读写小数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0.58读作:零点五八。

  3.5读作:三点五。

  41.47读作:四十一点四七。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数学教案3

  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理解“完全重合”,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逻辑性较强,“对折”和“完全重合”这两个概念较难理解,对感悟力和想象力要求较高。

  难点分析。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认知理解困难: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对于“完全重合”不易理解,想象思维缺乏。

  教学方法。

  1、演示法:借助动态图片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演示剪轴对称图形的步骤与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用视频来播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了解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自己的身体来摆轴对称图形的姿势。

  2、练习法:通过练习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猜谜语吗吗?我们先来玩玩“猜谜语”的游戏吧?

  课件出示谜语:头上两根须,身穿彩花袍。飞舞花丛中,快乐又逍遥。(打一动物)。

  并问学生看谁猜的最快最准?

  生:蝴蝶。

  师:你们真聪明!

  课件出示谜底:蝴蝶。

  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只蝴蝶有什么共同特点?

  猜测生会说:图形两边一样。

  师:你们知道这种现象在数学中叫什么吗?(对称现象)。

  师:出示一些实例,你还见过哪些对称现象?(生举例说明)。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1、师:对称的物体还真多,(课件出示)比如:五角星、京剧脸谱和青蛙,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生活中的这些对称现象,把它的形状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就是对称图形。

  师:通过刚才的小游戏,谁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他们有哪些特点呢?(猜测学生会说: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师:那我们怎么验证两边是不是完全一样呢?(猜测学生会说:对折)。

  师:接下来出示蜻蜓的动态图片,要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猜测学生会说: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沿着直线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板书:轴对称图形、对称轴)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师示范画对称轴。(强调画对称轴用虚线。)。

  2、创造“轴对称图形”。

  师:今天老师还给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对称图形,谁能说说老师是怎样剪出这些图形的?(生:先对折,再画一画,最后剪一剪。)。

  师引导学生共同剪一件衣服。(重点演示是从折痕的地方画图,再剪)。

  师:以小组为单位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剪完的同学仔细观察你剪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强调剪纸要注意安全。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师:同学们我们不仅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还创造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下面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去用对称知识解决问题吧!

  1、课本29页做一做。

  2、课本33页第2题。

  3、课本33页第3题。

  下面的图案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强调还可以横着画或者斜着画。

  师:同学们判断的太好了,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轴对称图形”这个好朋友。

  4、我爱做游戏:让同学们摆一个从正面看身体的左右两边是轴对称图形的姿势。也可以和同伴一起合作完成。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1、把一个图形沿着直线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那条折痕就叫做对称轴。

  2、判断一个图形是对称的,关键能否找到一条直线,沿这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是否能完全重合。

  3、剪纸通过纸张的对折,剪出后展开的图形是对称的。

  师:同学们,对称不仅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方法,只要你用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到处都是数学的足迹。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认识对称轴。

  2、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辨认出轴对称图形。

  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辨认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情分析:轴对称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的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好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激法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份神秘的礼物,现在它们就在你们小组的桌子上,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那就快点儿拿出来看看吧。(学生分别拿出图片)。

  谁能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图片?(学生汇报)。

  二、讲授新课。

  1、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观察图片?(电脑课件,大屏幕出示)。

  找生读问题:思一思,想一想:

  1、你手中的图片有什么特征?

  2、你用什么方法验证?

  3、验证后你发现了什么?

  温馨提示: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看看其他同学是怎样做的.。

  学生活动,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愿意根据问题来说一说?(听汇报,同时板书:特征、两边形状完全相同、方法、对折、两边完全重合)。

  师:像你手中的这些图片那样,沿图片中间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黑板上贴“对称”)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对称现象。

  2、欣赏剪纸,体会对称图形的美。

  师: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在想一想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对称现象吗?谁来说一说。

  师:的确,生活中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有很多,我国的剪纸艺术中有很多作品就是对称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大屏幕出示课件)。

  3、动手操作,感受轴对称图形。

  师:老师也制作了一个剪纸作品(展示小衣服)大家看这是什么?它是对称的吗?你能把它剪出来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比赛,只有全组的同学都剪完,才能获胜,组内的同学可以互相帮助。

  学生剪,教师巡视。

  师:请获胜组的学生说一说剪衣服的方法及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演示的同时教师板书:剪、纸对折、画一半图形、不能剪断。)。

  用这样的方法,你还能剪出其它图案吗?同学们试试吧。

  教师边巡视边收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师:像上面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轴”、“图形”。

  (大屏幕出示课件)小组讨论:谁来说说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图形中间有一条折痕,折痕两边形状完全相同。(大屏幕同时出示课件)。

  4、认识对称轴。

  图形中间的那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是怎样画对称轴的。

  谁能说一说老师是怎么画的?

  (学生回答同时板书:画对称轴、中间、穿过、虚线。)。

  现在请剪纸作品在黑板上的同学来画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了,现在就用你的火眼金睛来判断一下,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吧。(大屏幕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完成随堂练习卡中的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2、我们知道数学离不开数字,大家一起来看看哪些数字是轴对称的?(大屏幕出示课件)完成随堂练习卡中的第2题。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3、(大屏幕出示课件)刚才同学们做了剪纸,老师这也有一些作品,这些作品都出自于同学们灵巧的双手。但剪下来的图案和剪下来的纸边并不对应,你能猜出下面的图案分别是从哪张对折的纸上剪下来的吗?完成随堂练习卡中的第3题。看大屏幕集体订正。

  用你手中的纸来折一折、画一画吧。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发现将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对称现象,下面就让我们欣赏一些美丽的图片吧。(大屏幕出示课件)。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数学教案5

  重点分析。

  利用轴对称知识剪小人,体会对折次数与得到小人的个数间的关系,解决手拉手的问题不仅要求会动手,而且要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关键点。思维过程从形象到抽象,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有限,剪的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抽象思维较弱,理解困难。

  教学方法。

  1、通过辨析错例,理解剪失败的原因。

  2、直观演示对折和画的过程。

  3、通过讨论、探究得出对折次数和得到小人个数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谈话交流,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前几节课学过哪些知识?(轴对称,平移,旋转)。

  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轴对称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让我们动手来剪一剪。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例4:你能剪出像这样手拉手的四个小人吗?

  先剪两个手拉手的小人试试(出示两个手拉手的小人)?

  (一)、剪2个手拉手的小人。

  1、独立操作:?你知道一个小人怎样剪吗?(课前布置过剪一个小人的实践活动,课件展示操作方法)。

  请同学们试试剪2个手拉手的小人怎么做。

  2、交流正例?(成功的作品)。

  说一说你的方法。一张纸对折一次可以剪出一个小人,对折两次后再剪就能得出两个手拉手的'小人。

  3、交流错例1(两个分开的小人)?你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了吗?

  要保证小人是手拉手的必须要把手画到边(师用笔画),剪的时候也要一直剪到边。

  4、交流错例2(有两个半个小人)。

  (展示两个半个人小人)同学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引导学生总结:小人的身体必须画在纸的连接处,也就是靠近折痕的一侧。

  讨论、探究:

  首先需要对折几次?(师生对话交流:对折1次,纸就变成了几层,打开就是2份,每份有半个小人,就得到1个小人;对折2次,2层纸就变成了几层,打开就是几份,就得到几个小人;对折3次,纸就变成几层?想不出来,那就拿出一张纸对折3次,再打开看看,纸被分成了几份?)。

  看来,要得到4个小人,对折3次就可以了;至于对折4次能得到几个小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折折看。对折完了,接下来的步骤老师不再说了,大家有信心剪出4个手拉手的小人吗?那就按照步骤开始吧!看谁剪得又快又好。(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其实,折纸的方法可不止连续对折这一种哦,大家请看(课件播放折纸方法的视频),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折折看。

  小组交流汇报,课件展示结论。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能剪四个这样的小人了,大胆地说说你还能剪什么?

  2.出示教材36页练习七第12题,观察思考:怎样折、画、剪?

  教师提示:剪这样的图形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纸张?(正方形)怎样折、怎样画才能剪出来?(学生说一说,再课件出示提示)。

  动手剪一剪,播放视频参照。(也可课后完成)。

  小结。

  回顾我们剪小人的过程,它用到了这一单元的哪些知识?(轴对称)。

  一个小人是轴对称图形,两个小人是轴对称图形,三个小人也是轴对称图形,四个小人还是轴对称图形),正是这一次次的对称我们才得到了四一样的小人。既然这四个小人都是一样的,我就可以由一个小人得到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大家看这是我们学过的哪种现象?(平移)。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要做个有心人,你一定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很多问题呢!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自己生日的季节。

  教学重点: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用方块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

  3、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2、能对调查的时间做出合理的推断。

  教具准备:

  1、在小黑板上写出教材的“涂一涂”的格子和“填一填”的`表格,以备挂在黑板上使用。

  2、日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是几月几日?有今天过生日的同学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谁来说说?

  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该怎么办呢?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同学们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三、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用统计呢?

  四、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你们村里,有多少学生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2、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数学教案7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画平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平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习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1、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

  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平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数学教案8

  教科书第58~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收获,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3.能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整理知识、回顾学法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回顾学法。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解决简单的买文具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记账;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租船……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揭示并板书课题)。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二、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出示:小明家有图书587本,小红家有图书239本。

  教师:同学们,根据这两个条件,你想到些什么?

  学生可能想到:小明家和小红家的图书很多,小明和小红都喜欢看书……。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

  学生估算第1个算式,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学生1:587+239≈80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00,600+200=800。

  学生2:587+239≈85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50,600+250=850。

  学生3:587+239≈830,我把587看成590,把239看成240,590+240=830。

  教师: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呢?该怎么办?学生4:同学3估算得比较接近。

  学生5: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

  学生用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587+239/826。

  集体订正后,说说计算时要同学们注意什么。

  学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应该向前一位进1。

  学生计算第2个减法算式,要求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2.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汇报。(略)。

  (3)怎样才能得出尽量多的答案而又不重复呢?小组讨论交流,并完成如下的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第2种第3种第4种。

  (4)学生汇报,出示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58第2种106第3种154第4种202。

  (5)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三、反馈练习,拓展运用。

  (1)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二的思考题。

  (2)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引出课题。

  出示:三角形 正方形 长方形

  提问:你认识这几个图形吗?

  指三角形,问:为什么把这个图形叫做三角形?请同学指一指三角形的角。

  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有角吗?指出来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红领巾、手绢、三角板等,它们都有角吗?

  教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题。

  二、新课

  1、出示课本主题图。

  提问:这是一幅什么图?

  从校园里你看到了什么?

  提问:做操学生伸开的两臂、足球场的边线、三角板的两边、老爷爷拿的剪刀都组成了什么?(角)

  提问: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角,你从图上还能看出什么地方有角吗?

  2、认识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

  (1) 课件出示实物。

  提问:从张开的剪刀,吸管,自来水的水龙头,你能看出哪些地方有角吗?

  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作出肯定,并在课件中抽象出角。

  (2)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活动角,并把它拉成不同的角。

  提问:这里面有角吗?你能说说角有什么特征?(角的各部分名称)

  范 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由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边组成的。(板书:画角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指出其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告诉学生:指角时,必须从顶点开始向斜线方向指。

  (3) 教师演示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边的长短有没有变化?

  小结:角的大小发生变化,边的长短没变,说明角的大小与边长没关系。

  (4) 折一折。

  请同学拿出一张纸,师生共同动手折角,对照自己折的角指出顶点和两条边。鼓励同学你能折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角吗?

  可折大小不同的角,再一次证实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5) 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表面上有角。

  3、学画角。

  (1) 看书本例2,你知道怎样画角吗?

  (2) 讨论怎样画角?

  教师说明:画角的过程(边说边演示)。

  第一步:先点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

  第二步:从这个顶点出发画一条直线。(实际上应叫射线)

  第三步:再从这个顶点出发,向不同方向再画一条直线。然后标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3) 学生动手画角,画完后标明角的各部分明称。

  三、练习

  1、P42练习八N1

  教师说明:一个角必须有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的边,第2图有一条边,另一是弯曲的线;第三幅图两条相连的地方不是一个“点”而是弯曲的线,所以它们不是角。

  2、N2

  范 教师说明:数角时,指角的动作要准确,最好标出角的符号。

  3、N3 可以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

  4、 P43 N7 先让学生找出各个图形中分别有几个角,教师加以指点提示,注意重叠的角和对着的角。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18~1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建筑物结构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出示课件中建筑物的轮廓)。

  师:不只是建筑物的形状,我们身边的一些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请同学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了解了我们身边这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来更加深入的研究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

  (贴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并贴出画有长方体平面图的卡纸)。

  (过渡语)师:我知道同学们也带来了长方体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给同桌展示一下。

  二、探究新知。

  (一)通过摸,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师:接下来跟着老师来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摸到了长方体的面,长方体的面摸起来滑滑的、平平的。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种感觉吗?没错像这样摸起来滑滑的、平平的部分就叫做长方体的面。(板书:面)。

  2.师:那除了面,我们还能摸到长方体的其他组成部分吗?

  (预设1)生:我还摸到了长方体的棱。

  师:那请问长方体的棱在哪里呢?(请生上台指出长方体的棱)。

  (预设2)生回答不出来。

  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面和面相交的线段)。

  接着让生在自己的长方体物品里找出长方体的棱指出来给同桌看看。

  3.指导学生观察顶点。

  师:同学们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板书: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4.师小结: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巩固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具体位置。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生朗读活动要求。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和面的数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互相平行)及相交的棱、相对(没有公共边的面)及相邻的面(有一条公共边的面)。

  (2)若学生(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8个顶点,12条棱,并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板书: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出示课件,并让生把长方体的定义齐读一遍)。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请个别生读活动要求。

  小组讨论2-3分钟,请生回答。

  (预设)生:我要用细木条来当长方体的棱,橡皮泥用来黏住细木条,同时橡皮泥充当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的想法怎么样?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师:我也非常赞同你的想法,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材料开始制作吧。

  注意:请每组拿出一本书垫在下面再制作长方体框架。

  (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制作)。

  (2)师:仔细观察长方体框架,你发现长方体用了几根细木条?

  生:12根细木条。

  师:这些细木条其实就是长方体的12条棱,如果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生1:分为三组,四条长,四条宽,四条高。

  (预设)生2:我想分为四组,每一组里有一长,一宽,一高。

  2.认识长、宽、高。

  (1)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生: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2)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

  3.课堂小结: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我知道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生:我还知道了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8个顶点,12条棱,并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练习巩固。

  1.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相同,但形状不相同。()。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2.想一想,做一做。

  书本第21面练习五第一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经历剪一剪、移一移、看一看等过程,增强观察力、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

  3、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问题: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这些玩具大家都玩过吗?那你对这个场景肯定不陌生了,你能给大家介绍这个游乐场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吗?(请认识的学生介绍项目。)。

  课件播放动画,由此引出对图形的运动的学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师: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也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对称。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的运动动画作为课堂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同学们,这些剪纸漂亮吗?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来的吗?

  课件出示图片:

  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小结并过渡:像这些剪纸,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许多这样的物体,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下吧。

  教师出示图片:

  师生谈话:从这些物体中,你发现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自主交流。

  生:蝴蝶、脸谱这两张图片都是对称的。

  师:大家都认为是对称的图片,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吗?

  师:同学们可以拿出手中的这些图片折一折,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小组内交流)。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吗?谁能说说?

  生:这些图片从中间对折后,两边是完全重合的。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就是对称现象。

  2、在实际操作中认识轴对称图形。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2)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教师小结: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引导:我们剪轴对称图形时,先要对折,那就是说,把你手上的图形对折,如果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谈话:将对折的图形打开,你有什么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学们,用铅笔画出你们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找出对称轴。

  出示微课,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体分析和梳理。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展示、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对生活中对称现象的交流和展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都有对称。

  三、巩固练习。

  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答案:第一、三个。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找出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下面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答案:第一个、第三个、第四个。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能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点。

  3、下面的数字图案,哪些是轴对称的?

  答案:0,3,8。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动脑筋想一想这三个图形的对称轴有几种画法。

  答案: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找一找。通过亲自的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观察,发现物体左右或上下两部分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通过折痕认识对称轴,用对折的方法可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三单元文案01-06

二年级数学教案《单元练习二》04-03

语文第三单元说课稿11-10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04-20

上册第三单元教案03-15

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04-03

人教二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案03-16

八上第三单元作文窗外03-24

第三单元作文(通用39篇)11-09

第三单元童话作文(精选26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