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两小儿辩日》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内容。
(2)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3)学会有计划地整理所学的知识。
教学重点
1、文意的疏通,文言词语的积累和文章蕴含意义的挖掘。
2、如何对待身边的事物和评价身边的人。
3、了解有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关系的天相知识。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最早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不但进步,不断成熟。他们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随时以丰富多彩的文学样式记录下自己对身边世界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大学问家。可是,大学问家也有遭尴尬的时候。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文章充满了思辩的智慧和冷静的思考。《两小儿辩日》记载了两小儿对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的辩论,告诉我们要敢于探究,并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全文自然形成三大块:
第一块:见两小儿辩斗。作者把两小儿辩斗的故事放在孔子东游列国的途中,暗示读者:孔子作为大教育家、政治家,学识非常渊博,再加上周游列国,一定比常人更加见多识广,这个稳稳当当的开头和戏剧化的结尾形成强烈的反差。
第二块:听两小儿辩斗。这一部分的内容采用对话的方式介绍了两小儿辩斗的具体情况。首先两小儿各提出自己的观点。甲小儿认为:太阳初出时离人近,而中午离人远。乙小儿认为:太阳初出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接着两小儿各自从自我感觉的角度陈述自己的理由。甲小儿从视觉的角度出发,认为早上太阳大,中午太阳小,因而太阳初出时离人近而中午离人远。乙小儿从触觉的角度出发,认为早上温度低而中午温度高,说明太阳初出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
第三块:评两小儿辩斗。两小儿对于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又有听上去让人难以驳倒的事实依据,因而连大学问家孔子也无法判定孰是孰非,不仅如此,还遭到两小儿的奚落。
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思想的局限性,即使是大学问家,也不可能了解这个方面的天文知识,其实两小儿的说法都不正确。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看太阳,就显得太阳大;中午云气散尽,就显得太阳小。夜里,太阳照到地面的热度消散了,因而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照到地面,因而感到热。其实,不管太阳是大还是小,人的感觉是冷还是热,都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但正是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辩斗,启发了人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告诉人们要正确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
文章在语言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主体部分采用对话的形式,在简单的`言语中,作者善于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句是“如车轮”,一句是“如盘盂”,从视觉的角度具体地说明了太阳的形状和大小。而“则其日中如探汤”则采用类比的写法,从触觉的角度,说明了太阳给人的感觉。此外,文章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三次运用反问句,这些反问,充满了自以为是的肯定和对大学问家智慧的怀疑。这都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细细品味的地方。十三四岁,正是如梦如幻的年龄,处于这个阶段的中学生们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肯质疑,有主见。但又往往容易自以为是,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所以在要求弄清文章大致意思,积累了一定文言实词的同时,也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正确、客观地认识身边的人和事。
研读与赏析
1、文章艺术特点:本文较好的体现了《列子》一书的艺术特点,一是文辞简约,一是描摹生动。
本文共117个字,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层次分明。同时,文章描摹生动,一方面,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描摹太阳的形状用了“如车轮”、“如盘盂”,既符合孩子的语言特色,又形象生动。另一方面,文章的语言锤炼到位,极富表现力:如“沧沧凉凉”一词,就把清凉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结尾一个“笑”字,更把两小孩当时的俏皮和嘲讽的形象刻画出来了,倍增讽刺效果。
2、孔子东游时,见两小儿辩斗,为什么主动去“问其故”?如何理解孔子问之后“不能决”并且受到两小儿的嘲笑这一内容?
孔子游学,本身就带有学习和传播儒学的目的,见两小儿辩斗而主动去“问其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连圣人也不能免。《列子》属于道家著作,而孔子是属于儒家学派,又以博学著名,因此《列子》里写这个故事,有意讥笑孔子的无知。
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文章,熟读释疑。
2、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积累。要注重对文中“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等重点字词进行理解和积累。可以通过流利地朗读古文,来培养文言语感;可以复述故事,分析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3、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交流;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这样可以开阔思路,提高文言文个性化阅读能力。
4、要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注重品德的修养。
体验反思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明白知无止境的道理,不能因为片面的看法而对客观事物和人作出错误的评价。
拓展延伸
阅读《破缸救友》,完成以下练习。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
(1)了:明白,懂得。
(2)指:同“旨”,意思。
1、翻译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a.退为家人讲为:
b.群儿戏于庭于:
c.众皆弃去去:
d.破之之: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篇短文赞扬了儿时的司马光的哪些优秀品质?
《两小儿辩日》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尝试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简要表述。
2.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方法,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3.抓住文中关键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并学会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教学重点
创设“辩斗”的对话形式,指导有感隋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难点
1.理解词句意思,做到准确断词断句。
2.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并尝试活用文本语言进行“辩斗”,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文,激发欲望
1.同学们,在科学课上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在早上,还是中午、傍晚,太阳离我们都是一样远。就是这样一个今天看起来很简单的科学知识,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到底是什么看法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争论太阳远近的这篇课文——《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句子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教师相机指导。
3.以前我们讲过,要读好文言文,特别要注意恰当的停顿。(大屏幕展示原文以及停顿符号。师范读,学生尝试读出句中的停顿,尽量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设计意图:在本篇文言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篇文言文,掌握了一些读文言文的方法,所以教学时要充分给足学生自读的时间,在停顿上给予一定的指导,确保目标的落实。]
三、二读课文,理解字词,感知内容
1.要想真正把文言文读好,我们还要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交流学习方法,然后按照方法自己尝试理解,实在不会的可以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教学的生成点:
(1)“车盖”和“盘盂”谁大,能否用手势比画?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板书这两个词)
(2)“沧沧凉凉”和“探汤”是形容什么的?请你用一个词语形容夏天的天气,用一个词语形容秋天的天气。说说你的理由。指导中差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板书这两个词)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不要求按照白话文一句一译地说。)
[设计意图:抓住四个词语进行检查,使得字词教学扎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带动关键句子意思的疏通与检查,让学生明白“远近”与这四个词语的关系。]
四、三读课文,聚焦“辩斗”,读懂内容
1.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并且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说出课文主要内容。你们说说,两个小孩在争论什么?
2.分别指名读出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说出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意思。(根据回答先后板书“近、远”和“远、近”)
3.两个小孩都有道理吗?(分别指名读出孩子的理由)
4.虽然都是一个太阳,但是两个小孩看到的、思考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不一样。两个小孩谁也不肯认输,用课文中的词语就叫——辩斗。
5.“辩斗”是什么意思?请问这里的“斗”是含有“打斗”的意思,还是含有“斗嘴”的意思?
6.请同学们将小孩的观点与理由合并在一起反复读,做到熟读成诵。(此处可以采用引读法,一部分学生读前半部分,一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
7.请两位同学上台来“辩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8.教师扮演小孩和学生一起“辩斗”。
预设教学过程: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注意反问句的读法)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此言差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做摇头动作)
生:此言差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汝错矣!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快速激动)
生:汝错矣!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9.同桌“辩斗”。
[设计意图:紧扣“辩斗”一词,和学生读中辨,辩中读,读读辨辩,亦读亦辩。学生不仅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还能背诵这篇古文中的主要句段了。]
五、续补话语,领悟中心
1.两个小孩争论不止,孔子赞成谁呢?(读:孔孔子不能决也。)
2.“孔子不能决也”是什么意思?
3.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当时最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两个小孩是怎么说的?(读句子:孰为汝多知乎?)
4.“孰为汝多知乎”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两个小孩的笑声中含有什么?(指导朗读这句话)
5.你们觉得孔子听了后会生气吗?他会怎么说?(可以用孔子的话,也可以用现代语言来续补。)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
子曰:三人行……
子笑曰:学而时习之……
《两小儿辩日》教案3
【教学目标 】
1. 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了解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执著的探索精神;
3. 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同学们对语文感兴趣,我认为办法之一就是不断地换换上课的花样(尤其是文言文),如:课本剧、朗诵比赛等。本文两篇文章篇幅短小,内容并不难懂,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朗读和背诵上。但朗读与背诵离不开字词句的理解,于是我想到了每节课的三分钟演讲,想先让大家整体感悟两个故事,然后引出一场擂台赛。
【课前准备】
1.分好两大语文兴趣小组的任务;
2.反复朗读两篇短文。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悟:
1.(第一大组代表)三分钟演讲(由一位同学讲《夸父逐日》的故事,一位同学拿道具太阳、桃林,一位同学演夸父。)
2. 评讲三分钟演讲引出第二大组自认为更胜一筹的节目《两小儿辩日》(旁白1人,两小儿2人,孔子1人,孔子的学生1人,老师可参与扮演孔子。)1
3. 两小组皆不认输,引出老师准备好的`一场擂台赛。
二.重点研读:
1. 老师给两大小组分任务:第一大组负责《夸父逐日》问题解答;
第二大组负责《两小儿辩日》问题解答。
2. 老师提要求:a.各大组把本组所负责的文章读熟、读透,预测老师可能会提哪些问题。(字词句读背都要注意。)
b.分组讨论:相互解答本组成员所提出的疑问(侧重读与背)。
c.其间,老师为了让学生全员参与,可把两大组学生的学号分别放在两个抽签盒中。
三.合作探究:
1.擂台赛开始:
(1).老师先分别从两个抽签盒中各抽一个学号,读本组所负责的课文,老师选出读的最好的为擂主先答题,如答不出来,有两次向本大组求援的机会,答对一次得一分。
(2).老师出题:.《夸父逐日》:(如第一大组为擂主,先出以下各题)
a、生字注音:逐 渭 泽
b、生词解释:逐走 入日 不足 大泽 邓林
虚词:饮于河、渭 道渴而死 弃其杖
c、翻译句子:饮于河、渭 道渴而死 化为邓林
d、删去标点,读全文(略)。
E、三分钟内背诵全文。
《两小儿辩日》:(如第二大组为擂主,先出以下各题)
a、生字注音:盂 孰 汝 沧
b、生词解释:辩斗 去人 日中 盘盂 沧沧凉凉
虚词:问其故 一儿以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进也
c、翻译句子: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孰为汝多知乎
d、删去标点,读全文(略)。
E、三分钟内背全文。
(3)老师统计总分,选出下一轮(附加题)擂主。
(4)附加题: 《夸父逐日》: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两小儿辩日》:由孔子不能决也你受到什么启示?
(5)师生共同评出这次擂台赛的冠军,给予鼓励。
(6)全体同学齐声朗读两文。
四、课内延伸。
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学习古人执著探索的精神和谦虚诚实的品德。
1)、《夸父逐日》这篇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可联系同学们平时的学习情况,鼓励大家要像夸父那样在学习上做到坚持不懈、敢于探索。
2)、〈〈两小儿辩日〉〉这篇短文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所以要谦虚诚实,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可联系同学们平时的学习情况,告诫大家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要谦虚好问,才能有所收获。
五、布置作业 。
(1)〈〈读〈夸父逐日〉有感〉〉或〈〈读〈两小儿辩日〉有感〉〉
要求:A 字数300字左右。
B 要联系实际。
(2)两大兴趣小组在练习本上完成刚才对方的赛题。
专家点评:
这一教学设计渗透着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它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它关注学生的发展,力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既注重合作是学习,又注重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强调了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言,即积累文字法、词法等知识,构建其知识结构,又不淡化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文,即从文本中获取审美体验。
《两小儿辩日》教案4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对“辩”质疑,初知大意
1.师:看课题,你还能就“辩”字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设问题:a、两小儿是怎么争辩的?b、他们争辩的结果怎样?)
2.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a、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b、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c、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d、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课文(略)
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e、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d、检查读课文
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
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1: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
生2:一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又有两个学生继续读下去。
3、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师: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生字的读音,根据注释能不能说说故事的'大意。
三、明“辩”字义,初步理解
1。师: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
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
生:八个“日”。 www.520xy8.com
2.师:找八名学生分别读写“日”的句子
3.师: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带“日”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把这八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辩。
师:很好,根据课文再说说“辩”是什么意思?
生1:争论。
生2:辩论。
生3:两个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观点,反驳对方。
师:如果你建议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
生3:反驳。
师:还有一个词更准确,它叫“辩驳”。(师板书:辩驳)如果用文中的词来说,那是什么?
生(齐):辩斗。
四、演“辩”经过,感受氛围
师:怎么才是 “辩斗”呢?联系生活,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同桌辩斗。)
师:请了两名学生辩斗
大家点评
师点评后,再请两小儿辩斗。
师生再点评。
师生合作朗读,师的语速不断加快,字字清晰、坚定,又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让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
五、品“辩”内涵,悟儿品质
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学生从中感悟两小儿聪明、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品德。
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1,另外三个小组当小儿2。
(全体学生辩斗,老师在一边点火煽情。)
六、解“辩”之谜,获得新知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
学生发表见解。
师:我们来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其中知识幻灯片
七、揭“辩”之果,悟子品质
师:这个知识难吗?
生:不难。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1:孔子不能决也。
生2:孔子不能决也。
师:辩斗的结果究竟如何?
(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
师: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在两小儿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
生: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
师:什么是“知”?
生1:知道。
生2:知识。
生3:学问。
八、为子续“辩”,学无止境
1.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
2.(学生练笔。)
3.交流共享
师:好,孔子们写好了吗?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生1:我乃凡夫俗子,怎能样样精通?(师叫她在黑板上写下“凡夫俗子”)
生2: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生上台写下“后生可畏”)
生3:哎,知之……(结结巴巴说不下去。)
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4:如此简单的问题,我还答不上来,愧矣。(生写下“愧矣”)
生5: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生写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7:天下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者无也!
4.师结束语:
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也辩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让我们看到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师板书:日)这是什么?
(生齐读“智”。)
师: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
九、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两小儿辩日》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生字词,理清脉络,理解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这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以前。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不知名的小孩儿。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导“辩”字的字形字义。解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生分享查阅的孔子的名言和反馈有关孔子的资料。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学习古文有哪些方法?
读:读通读顺,读出感情;
解:参看注释(查工具书)理解意思;
背:背诵全文;
默:正确默写。
3、读通白话文课文
请你快速读课文,把它读得正确、流畅,自学不认识的字。
4、指导学生练习朗读《两小儿辩日》。
(1)教师范读:听清老师的停顿以及重音部分,做上记号。
(2)指名反馈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重音。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争辩太阳的远近,他们各执己见,孔子也不能判断出谁对谁错。)
(4)教师小结:其实,整则文言文是围绕题目中的.一个字展开的。这个字就是“辩”。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义
1、学生借助注释,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两小儿为什么事而辩,是怎么辩的,也就是各自的观点和依据是什么,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1)指名找出两小儿的不同观点,教师板书。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2)再读课文,分别找出两小儿的说理论据。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读音节:大如车盖、如盘盂、远者小、近者大乎;对于“大如车盖”“如盘盂”两处的朗读可以引导学生配上合适的动作)
②引导学生将一儿的论点和论据连起来说一说。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①引导学生读出”沧沧凉凉“的冰冷和”探汤“的热。
②引导学生将一儿的论点和论据连起来说一说。
2、两小儿各持观点、互不相让。孔子见状,称之为”辩斗“。我们请两个同学来个现场辩斗,如何?
(1)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辩斗。
①先以原文顺序进行辩斗。(注意引导学生不断地加快语速,而语气则越来越坚定。)
②教师引导,师生辩斗。(教师的语速不断地加快)
教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学生: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教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学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教师:日始近,日中远。
学生:日初远,日中近。
教师:日始近。
学生:日初远。
教师:日中远。
学生:日中近。
教师:远者小,近者大。
学生:近者热,远者凉。
3、面对两小儿激烈的辩斗,孔子也不能决也。他会怎么说呢?
(学生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感悟说一说。)
4、教师小结:是呀,古时候,人们对太阳的了解非常的少,孔子对此不能决也是正常的。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资料,帮助解答两小儿辩斗中的疑问。
四、讨论,感悟道理
1、指名反馈:从《两小儿辩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或者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总结:这一则文言文不到百字,却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从两小儿身上,我们看到了学习中最可贵的东西,那就是善于观察、思考、分析,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孔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高尚的品质,那就是谦虚、实事求是。从两小儿的”辩斗“以及孔子的”不能决也“,我们体会到了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两小儿辩日》。
2、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填一填。
《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一儿的观点是:—————,依据是:—————
另一儿的观点是:————————,依据是:—————————。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是:————————。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案6
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使学生读好句中停顿,读出对话语气。
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孔子无法做出回答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字词古今含义的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教具准备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中插图、课题、出处,伴随活泼、轻松的音乐,营造氛围。
一、 导入新课。
播放孔子图像及孔子简介。
提问:同学们,大屏幕上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是谁?(学生齐答)
提问:同学们了解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影响吗?(指生答)
师及时表扬学生见多识广并做补充导入课题: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办学校教学生的教育家,他有学生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历代封建统治者,从而影响了平民百姓。他还是个政治家,50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宣扬自己治国安家的政治主张。有一天,他到东方去游学时,碰见两个小孩在辩论,他们辩论的问题把孔子这位了不起的人物难住了。这两个小孩用什么问题难住了孔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师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简单介绍文言文。
提问: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同以前有什么不同?(学生发言)
师:文言文是用“古文”写成的文章。我国“五·四”运动之前,写文章和说话所用的语言不同,“五·四”白话运动之后,写和说所用的语言才逐渐相同。
(二)、指导朗读。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根据字幕提示的朗读停顿仔细体会, 并注意领会对话的不同语气。
1、生听读。
2、师领读。先点拨。提问:第二自然段写两小儿摆出自己的
观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应用什么语气?(肯定语气)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用了什么语气的句子?(反问句)应用什么语气读?(反问语气) 第五自然段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人物表情,体会出应用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3、学生放声朗读两遍。
4、用开火车形式每人一个自然段轮读一遍。师点拨读中出现的问题。
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把学生分成南北两组进行比赛,每组选出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以激发朗读兴趣。)
( 三)、指导理解字、词含义,复述故事。
播放课文及重点字词注释字幕。
1、将学生分成五组,一组翻译一自然段,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每组指一名学生翻译,其他学生补充。师强调重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意不同。另外,“孰”相当与现代汉语中的“谁”。“汝”相当与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
3、学生推荐四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表演课文内容。(解说员、孔子、一儿、另一儿。掌声鼓励。)
(四)、指导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两小儿围绕什么问题争论?(学生发言)
师:两小儿围绕太阳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争论。
提问:他们的观点和理由各是什么?(学生发言)
师:一儿认为早晨时太阳离人近,理由是早晨时太阳大得像车盖,中午时小得像盘子盂口。另一儿认为中午时离人近,理由是早晨天气凉爽,中午像把手伸进热水里那么热。
播放两小儿观点理由示意图。
提问: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观察仔细,得到的答案截然不同,而且理由充分,显示了这两个小孩什么精神?(学生发言)
师总结板书:两小儿:喜欢探索(多角度)
提问:孔子在两小儿截然不同的观点面前怎样表现的?(学生发言)
提问:了不起的孔子在两个小孩的问题面前诚实而勇敢地说“不知道”,显示了孔子什么精神?(学生发言)
师总结板书:孔子:诚实(实事求是)
师:他们都很了不起。精神可嘉。板书:了不起
(五)、指导背诵。
1、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背诵。(师指导:背诵文言文不能死记硬背,而应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意思去背诵。还要纵向比较,仔细辨别段与段之间相同句式句子的细微差别。如:第三自然段中是“及日中,则如盘盂”,而第四自然段中是“及其日中如探汤”。)
2、将学生分成东西两组进行背诵比赛。(师要营造敢于挑战的气氛。)
3、 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推荐一生领背。
(六)、检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情况。
播放检查题目:联系课文,说说句子的意思,能说出加点字的准确含义。
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及其日中如探汤。
3、 孰为汝多知乎?
三、 总结课文内容。
提问:同学们,你从课文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发言)
播放“辩日启示”,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对于两小儿的争论,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通过查找资料,找到科学的论据。
2、 继续背诵理解课文。
《两小儿辩日》教案7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 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去:距离以:认为
东:向东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 合作探究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 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 领悟升华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日》教案8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 熟读《两小儿辩日》;
3、 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学习资料: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盘盂(yú) 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沧凉(cāng) 决(jué)
2、 解释下列划线字:
孔子东游(向东) 辩斗(争辩)
问其故(原因) 去人近(距离)
探汤(热水) 多知(通智,智慧)
不能决(判断)
3、 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① 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②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译句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② 孰为汝多知乎? 译句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把握。
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二、问题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笑”是讥笑,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若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4、 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⑵ 孔子不能决也。
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5、 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① 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②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拓展迁移。
庄子欲刺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③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④须:等待。
1.解释加有下划线的词:
(1) 庄子欲刺虎(想要)
(2) 馆竖子止之曰(劝阻)
(3) 两虎方且食牛(吃)
(4) 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名声)
(5) 两虎果斗(果然)
(6) 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功效)
2.翻译文中句子。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卞庄子认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
3.阅读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
译文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
《两小儿辩日》教案9
教学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学习本文的生字,读准字音;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的生字.
3.情感目标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 (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 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 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 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 (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两小儿辩日》教案10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1)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2)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点评:古今汉字的字意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温故知新,学生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口、动脑,感受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点评: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点评: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评:背诵、复述和聆听,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附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案11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机点拨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目标:
1.学会“盂、孰、汝”3个字,会写“盂、孰”2个字。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5.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懂得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地质疑。
6.感悟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参考注释读懂每句活的意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有关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我们有举世闻名的古代“四大发明”,有着无数的善于观察,勤于思索、勇于创造的古代科学家、发明家。我们的古人是有着无穷的聪明智慧的。你听,有两个古代的小孩儿,他们在为太阳争论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课文,指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
3.再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
⑴先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在文中记下来。
⑵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就记下来。
⑶小组内交流讨论:讲自己对词和句子的理解,再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理解大意。
⑴学生汇报自学结果,老师对难理解的词句或学生理解有误的地方给以点拨指正。
⑵能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分角色读;通过读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点拨。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辩。
其:他们(指两小儿)。
故:缘故,原因。
句意: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②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
去:距离。
日中:正午,中午。
句意: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一些,而中午时离人远一些。”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句意: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到。
盂:古代盛饮食的圆口器皿。
为:是。
乎:是文言助词,表示疑问。
句意:第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上的篷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盘子一样小,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汤,热水。
句意: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暖和,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⑥孔子不能决也。
决:裁决,判断。
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正确或错误。
⑦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汝:你。知:同“智”,智慧。
句意: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章的主要内容。
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站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双方各有根据,争执一下,连孔子也无法裁决。
2.文章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孔子看见两小儿在争辩,向他们询问原因。
第二段(第2—5自然段):重点叙述了两小儿是怎样争辩的。
第一层(第2、3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观点。
第二层(第4、5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理由和依据。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孔子和两小儿的态度。
3.再读课文,体会辩斗过程。
(1)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两小儿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并且都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谁也不让准,最后请孔子裁决,可博学的孔子却也无法作出判断。看来,这是一场势力相当的辩斗,让我们用朗读再现当时两小儿辩日时的精彩。
(2)分角色指名朗读课文。
(3)学生分组分角色再读课文。
①师:两小儿都找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生读)
②师:两小儿毫不相让,据理力争。(生读)
③师:两小儿越争越激动,坚持己见。(生读)
(4)师:两小儿你争我辩,双方相持不下,只好请博学的孔子来裁决,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孔子这么有学问、有智慧的人却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当孔子不能决也时,两小儿便情不自禁地笑曰——(生齐读最后两小儿说的话)。
四、明理启智,引导探究。
1.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归纳。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2.引导探究:在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到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你能否为两小儿的说法做一个公平的裁决呢?让他们心服口服。
从科学角度来说,文中两小儿的说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实际上,早晨与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具体理由略)
六、课堂小结:
大自然充满奥秘,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都蕴含着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心思考,努力探究,大自然就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喜、许多收获,你会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直与科学为伴。
七、作业设计
l.比一比,再组词。
辩()盂()孰()辨()孟()熟()
2.背诵课文内容。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小学的文言文教学是要让学生接触一下文言文,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这种与白话文有着比较大的差异的汉语表达方式,为中学的文言文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小学生在刚刚接触文言文时,由于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完全不了解,妨碍了学生比较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尝试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教学《两小儿辩日》,即引导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再读文言文原文,最后文白对读。这样做的想法有两点:
1.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点,使学生觉得文言文并不难学,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2.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认识。同一个故事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学生在对读中淡化对课文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文言文本身。这样就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也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三个生字,“盂”“沧”“汤”;
2.能正确、流畅、富有韵味地朗读课文,在文白对读中了解课文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的一些特点;
3.阅读科普文章,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1.电子课件;
2.课文《两小儿辩日》的白话文翻译;
3.介绍相关科学知识的文章《〈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这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以前。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不知名的小孩儿。
板书课题,指导“辩”字的字形字义。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阅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
1.读通白话文课文既然是辩论,就要了解两小儿为什么事而辩,是怎么辩的,也就是各自的观点和依据是什么,辩论的结果是什么。请你快速读课文,把它读得正确、流畅,自学不认识的字。
(学生练习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自学生字词。)指导学生练习朗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
2.理解故事内容两小儿为什么事而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出示车盖、盘和盂的图片,让学生比划一下两者的大小。)指导学生练习朗读第三、四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的语气,并练习背着说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练习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笑”是一种什么笑?
3.练习表演,强化故事形象。教师扮演孔子,两名学生扮演两小儿,表演这个故事。
三、阅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这篇白话文《两小儿辩日》记叙这个故事用了200多个字,其实它是一篇古文的翻译。古人写文章是用文言文,那么,用文言文记叙这个故事用多少个字呢?只用117个字。
我们来看看古人用文言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
1.读通文言文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请你自学5分钟,把这篇文言文读下来,再对照刚才发的译文,了解文言文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自学、交流。)指名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一句一句地读,学生说出每句话的意思,练习朗读,并说出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读文言文要读出它的韵味,关键是注意断句和语气。
范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指导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读出文中的语气。
3.文白对读,背诵课文教师一段一段地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学生读或背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四、交流学习感受我们学习了白话文《两小儿辩日》和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你觉得读文言文和读白话文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感受。
五、拓展学习相关内容。
1.介绍孔子出示孔子画像及生平,出示孔子格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阅读科普文章指名读《〈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一文,请学生简要说说两个小孩分别错在哪里,教师用电子课件演示相关的科学知识。
3.你还喜欢这两个小孩吗?说说为什么?
六、布置作业把课文背熟,用自己的话为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件:搜集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引导:“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课件孔子的头像并简介孔子。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请大家跟老师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课件出示全文,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4、听老师范读。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语速、语气。
5、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几个人,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生回答,师板书。
(一儿、孔子、一儿、日初出、日中。)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线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4、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再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a.问其故。b.及其日中如探汤。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d.孰为汝多知?
2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的问题。
a.太阳离人的远近问题。b.太阳在不同时候的大小问题。c.太阳的不同时候的冷热问题。
3对这一问题,两个小儿的看法截然想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画出来。
4小儿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
5、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注意重点语句的朗读指导。
6、分组齐读3、4小节。
7、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答,师板书。
四、研读课文感悟寓意。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而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孩子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
2、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5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学法,培养能力。
1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2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3小结。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这里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六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同学们!我们通过读看找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下面准备了几分快餐,欢迎你们自行选择。
1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
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2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3手机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4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板书设计:
一儿:近(大)远(小)。
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凉)近(热)。
《两小儿辩日》教案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课堂实录】
一、从题入手,营造学习氛围
师:带有“日”字的诗句,你能说出一两句吗?生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2:日照香炉生紫烟。
生3:日长风暖柳青青。
师:胸中有积累,出口自成章,好。今天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辩”字中间是“言”,意思是——生抢答:争辩(辩论)。
师:争辩什么呢?(板书:?)自己读读。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言文
师:读了,有什么感觉?
生1:有点拗口。
生2:读不太懂。
三、指导学法,读中理解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第一次接触,有难度很正常。听老师读读,感觉感觉。(师范读,生自发鼓掌)
师:谢谢大家。其实,文言文本身就蕴涵韵律美,要是读上十来遍的,也能读出味儿来。
师:你发现跟读现代白话文有什么不同吗?
生1:你读得比较慢。
生2:停顿的地方多。
师:悟性真好!读文言文就要慢点,要注意停顿。想不想感受感受?好,根据大屏幕上的停顿提示,自己读一读。(生各自练读)
师:会读哪句了?展示展示。(一生读)
师:不错,找到感觉了,跟他学。(又一生读)
师:有点意思了。大家读。(评议,互相启发)
师:“盂”这个字见得少,怎么读?你怎么知道的?(一生说查字典找到的)
师:治学就要这样严谨。不过,我喜欢先猜一猜,上面是个“于”我猜可能读yú。我还猜出了它的意思——
生:下面是皿字底,可能与器皿有关。
师:对,大胆猜测会让你的阅读更快乐。当然最后别忘了像他一样小心求证。
师:边读边猜,慢慢试试。(生一边读一边理解)
师:边读边猜还是有不懂的,那说说。
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是不是我开始出去,太阳就近些?
师: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好啊,看看,这句话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回答)
师:你从哪个词知道孔子去问原因?“故”就是原因,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到注释中写了。
师:看注释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四、重点研读
师:两小儿辩日,孔子问其故,不能决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小组合作学习)
师: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生:是关于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
师:对这一问题,两小儿的看法截然相反、针锋相对!说说。
生: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到中午离人远。
师:“去”就是——
生:“去”就是距离,注释中有。
师:现在,你掌握这个方法(指看注释)了。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应该说“日中时去人远”,说意思时,你能比照前文添上,不错。比照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继续说。
师:能用课文中的句子亮出双方的观点吗?找到了吗?齐读。
师:一大一小,请用轻重读出太阳的变化。要据理力争,反问句要读出自信。
师:另一小孩呢?(教学同上,略)
师:辩得热闹,我们分两大组辩一辩。(师根据板书用手势提示关键词)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段动画,想请大家配配音,有信心吗?先自己试试。(生背课文)
五、深化理解
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孔子不能决的难题已不成其为问题。课前不少同学查了相关资料。我用文言文来提问:孔子不能决,汝能决否?你能用文言文作答吗?试试。
生:吾能决也。
师:从感觉难读,到能用文言文对答,为自己喝彩吧!
师:一日之中,远近一也。多简单!孔子还号称什么“多知”呢!你有不同看法吗?
生:因为孔子那个时代没有望远镜之类的仪器,科学没这么发达,他当然不可能知道。
师:哦,你的意思是看问题要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看。有道理。
生:可以说学无止境吧,因此才会有多知的孔子也不知道的事。
师:有见地,我领教了。我真得重新考虑了,我想起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生抢答: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他做到了!
师:那对于你们的同龄人“两小儿”,你怎么看?
生:两个小儿能够去观察、去思考,还敢于辩斗。
师:正所谓“疑则进也”!正因为有当日他们的“不知”,才有后人的探索,才有今日我们的“知”。说得好啊!你们从刚开始的难读,到读出这么多感悟,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六、拓展作业
师:走出课堂,我们还大有可为。(出示练习)你来选做:
1.乐于分享的你,可将故事讲或背给周围的朋友听;
2.善于积累的你,可结合大家的发言,记下你的点滴感悟;
3.善于表达的你,可坐上时空穿梭机,当一回孔子之师;
4.爱思索哲理的你,去读读《列子》(如:中国古籍经典漫画版)吧,那里有更多寓言故事。
【评析】
这堂课对我们语文教师如何上好文言文将有颇多的启迪,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正确把握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总目标的第二条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就是实现这一条目标的一个途径。《课标》还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刘老师这堂课中学生的表达最后用文言来回答,可以看出这堂课是比较成功的。
第二,把读落到了实处。语文课堂就要有朗朗的书声。现代白话文尚且离不开朗读,何况是学生没有一点基础的文言文呢?我认为,只有读到了位,语感训练才会落到实处,学生在一堂课中才会有收获。据统计,这堂课中不同形式的读共有22次之多,学生读得兴趣盎然,自然也就收获不少。
第三,注重了课程资源的运用。学生读了这篇课文后,自然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呢?刘老师让学生事先查找资料,这样,学生豁然开朗。刘老师没有忘记语文课的特点,不像有的教师那样把语文课上成太阳知识汇报课。这是很难得的。
第四,注重了学法指导。如教“盂”时,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去猜,猜读音、猜意思。再如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帮助理解文言文等。不过,我认为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要发挥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在板书中,刘老师先设计“故”与“不能决”,再把“远”和“近”插进去,这是好事。但是,之前有一个学生在谈感受时已经说出了这个问题,我想教师如果适时把“远”和“近”板书上去更好,不一定要严格按自己的设计进行,可以随机变通。
【对评析的评析】
这个评析,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是用课程标准去衡量一堂课。让教者与听者知道如何用课程标准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像这次评析,用课程标准中文言文的相关要求去衡量。这样,教者与听者也就会明白课到底好不好,好与不好表现在什么地方。
二是体现学科特点。在很多评课中,我们常常发现游离于学科特点之外的评课,如讲普通话如何、板书如何、教态如何等。虽然这些也是评析的内容,但不是主要内容。它们是每一堂课都应达到的要求,是共性而非个性。这次评析,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要重视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感的观点,对教者与听者都是有启发的。
三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可以是优点,也可以是不足之处。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看法,都要言之在理。这就要求评析者自己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不然,提出的看法不服众,对于教者与听者也就没有好处了。
《两小儿辩日》教案13
教学设想
一、这两篇短文都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按:《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盖庄子·列子之文常假托孔子言事说理,非真有其事,而所寄寓之理又较深(张湛注《列子》,对此节的注文是:“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二童子毁笑,未必不达此旨,或互相起予(启发)也。”)不宜讲给学生听。《乐羊子妻》是史传,乃实有其人,课文节选的是本传的前半部,记此人以正言规劝丈夫;其后,有盗欲犯妻而劫其姑,妻引刀自裁,太守赐以“贞义”二字,内容比较复杂,也不宜讲。总之,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避难择易。
二、虽略读,诵读仍当照常进行,只是无须从头到尾字字照读,可以有选择地读。这两篇短文的精彩部分是人物对话:《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的对话(含转述)共87字,《乐羊子妻》中妻的两段话共94字,合计181字,都宜于诵读,用一节课可以背下来,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三、教师讲解的重点可以放在词语上。生僻字较多,古今义不同这是本课的难点。解决这个难点可分两步走:(1)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粗讲几句,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读完两篇短文后带领学生整理词语,该补讲的再补讲。
四、课文内容用不着详细分析,学生能多少说出一点体会就行,不必归纳主旨,不必把某些观念强行灌输给学生。写作方法也不用专门讲,但《乐羊子妻》的两段话都是说理,讲讲说理的方式(援引和比喻)可能有助于记诵。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平)
可根据B式略加改变。要点是:
1.学生诵读前加教师领读;
2.只背诵《乐羊子妻》的两段话,指导诵读可从简;
3.“积累词语”一项内容可适当减少,解词无须征引。
B(适用于较高水平)
两小儿辩日
《列子》
一、解题。
此题系编者所加。“辩日”,意思是关于太阳(距地远近)的辩论。按这类命题须观文而后会意,例如,屈原对自然界、历史传说等提出170多个问题命名为《天问》;柳宗元对这些问题逐个作了回答,命名为《天对》。这仅供教师参考。
二、教师范读并疏通文义。
可以先读后讲,也可以边读边讲。下面是讲解要点:
①“而日中时远也”,如果完整地说,该怎么说?(“远”前加“去人”二字。)文言文中常有这种省略方式,被省略的字眼可从上下文去找。
②“一儿以日初远”中,也有省略,“初”后省“出时去人”四字。按:好几位专家都认为此句当作“一儿曰:‘我以日……’”’,才跟上下文协调一致,且有文献资料可证。这不要讲给学生听。
③“远者小而近者大”,说的`是视觉印象,即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
④“及其日中”,许多文献资料证明,“其”是传写中窜人之字,“其”指“日”,“其日”一义重出。这要讲,不讲学生可能难解文义,指出“其”字多余即可。
⑤“近者热而远者凉”,这是就触觉而言,近的觉得热,远的觉得凉。
三、诵读练习。(含背诵)
先齐读全文两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四、说启示。(略讲)
1.从两小儿的辩论可以看出什么?(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
2.“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
《两小儿辩日》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四个生字。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能根据书后注释疏通文意。
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3、德育目标:
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能根据书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两个小孩的小是否是对孔子的嘲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法,倒入新课
回忆学习文言文《学弈》一课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弄懂意思,熟读成诵。
二、审清题意,质疑问难
板书课题。
思考题目的意思。找出重点字,并根据重点字提出你感兴趣的几个问题。
教师相机引导,板书:辩论什么、观点、理由、结果。
三、初读课文,弄懂意思
1、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弄文言文的意思。
汇报学习成果。
2、复述故事。
3、说说一说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四、练习朗读,熟读成诵
1、自读练习并总结朗读时的好方法。
2、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内容读给大家,同时介绍自己朗读时注意了什么?
3、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难点:“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设计情景:两小儿的问题难住了孔子后,孔子会说些什么?
学生想象,汇报。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5、交流背诵此文言文的方法。
6、学生练习背诵。
7、检查背诵。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搜集资料,解决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教案15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正确读文感知文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交流汇报: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能多角度谈自己对课文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两小儿辩日》教案】相关文章:
《两小儿辩日》教案11-22
两小儿辩日教案09-20
两小儿辩日教案04-03
《两小儿辩日》教学教案07-11
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11-25
《两小儿辩日》教案最新07-21
《两小儿辩日》教案优秀09-12
课文《两小儿辩日》的优秀教案08-26
学弈两小儿辩日教案08-26
【精选】《两小儿辩日》教案三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