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咏怀》其一教案

《咏怀》其一教案

时间:2024-05-29 10:55:2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阮籍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意象意境的基本分析,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阮籍苦闷、悲凄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动静结合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教学难点“忧思”的深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阮籍何人?

  1、《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2、阮籍为何猖狂?

  生平性格: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3、时代背景:魏正始年间,曹氏与司马氏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与乱世亲密接触的文人,宛如风中之落叶残花,没有能力拯救自己,更没有能力拯救世界。面对微笑着的带着血痕的雪亮刀锋,他们只能选择躲。世上并没有钢筋铁骨的碉堡可以供他们防身,他们,只能躲在香醇的酒浆里,躲在悠远的琴声里,躲在落寞的幻想里,最后醉死、心碎死或者被莫名其妙的罪名杀死。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阮籍诗风: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二、阮籍何忧?

  1、教师范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2、找出本诗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诗眼以及能表达诗人情感的意象。

  明确:诗眼:忧思。

  意象:明月、清风、孤鸿、翔鸟、北林。

  3、诗人“忧”的是什么?

  明确: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

  4、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结合对诗人的介绍和时代背景分析诗人“忧思”为何?

  明确:本诗含蓄委婉,虽然将感情形象化,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诗人的“忧思”,可读者并不能通过诗本身判断作者“忧思”的具体内涵。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政治黑暗,壮志难酬,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阮籍的忧思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

  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

  三、何以表忧?

  1、小组合作探究: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自己的“忧思”的?结合意象、动作、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每组探究一联。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第一联:一个孤冷凄清的夜晚,“酣饮为常”的诗人在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

  ——实景、动作描写。

  第二联: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就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明月”、“清风”——衬托其高洁不群。

  “薄帷”、“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明月相伴、清风相慰,形影相吊,高洁而落寞。

  视觉、感觉。

  第三联:这两句继续写景,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孤鸿”、“翔鸟”——眼前之景/自我象征。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

  “孤鸿”——给人以失群无依之感。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2

  【任务性预习】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分别提取2—3个关键词或短语,并说明关于作者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等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文选》 李善注引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于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能力提升】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如何紧扣一个“独”,凸现一个“忧”?

  这首诗紧扣一个“独”字,选择如水月色、拂衣寒风、悲鸣孤鸿、盘旋宿鸟等形象,描绘出清冷而凄迷的夜景图,渲染出冷漠枯索的气氛。清冷的自然景色衬托孤独者的伤感和愤慨,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而诗人夜不能寐、起坐弹琴、徘徊忧思,直接表达了痛楚忧伤的孤独感,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

  这首诗还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起坐弹鸣琴”、月光徜徉、清风吹拂衬托如磐黑夜的死寂、深重。茫茫夜色笼罩一切,象征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的重压,凸显诗人的忧伤和痛苦之沉重。

  2、结合阮籍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谈谈你对诗人“忧”的理解?

  阮籍所处政治现实极其残酷:司马氏与曹魏统治者夺权斗争激烈。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政治气氛极为恐怖;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道德虚伪现象严重。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尤为尖锐、深刻。阮籍本人处境亦十分艰难:曹魏、司马氏两种势力都极力拉拢他。他对司马氏高压统治十分不满,不能公开反对,只能醉酒佯狂躲避矛盾。《夜中不能寐》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里的苦闷心情、看不到希望的忧思。

  【我的问题】

  阅读中,你有哪些疑惑?怎样的联想和感受?请写在下面,准备与老师同学讨论。

  提示:可从字词理解、内容把握、表现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提问,也欢迎提出其他问题。

  【我的研究专题】

  1、古代诗歌中的“愁绪”梳理

  结合“推荐作品”(阮籍的感时伤怀、陶渊明的时光易逝壮志难酬、李白的怀古伤今、李清照的离愁别恨)

  2、解读阮籍的人格悲剧:

  是时,司马氏与曹氏的权利争斗几乎贯穿这一时期的终始,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残酷斗争无疑将整个社会推入了黑暗的深渊,文人这一敏感的特定阶层在面临这一残酷的现实环境中,其建功立业的.机会不但被剥夺,而且其政治信念和伦理理想也遭到彻底的摧毁。

  阮籍是人格颇为复杂且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心”与“迹”有异,“才”与“性”相离;行为上“慎”与“狂”兼具,“真”与“伪”同体;作品则外在风貌与潜蕴内质有别,以至相悖。全面而准确地把握阮籍的人格悲剧,也就成了客观公正评价阮籍的前提和关键。

  3、诠释阮籍独特的人格魅力

  阮籍是个不拘礼法但心地坦荡高洁之人,是个至情至性之人,外形放浪不羁如浪子而心地高洁坦荡如长天白云的人格魅力。

  4、品味阮籍的酒与泪

  阮籍以放诞纵酒为朝隐的同时,内心流着伤痛的血,他的爱与绝望,灵魂深处的苍凉与深沉,在那个花间飞血的时代是如此绚丽。于是自残式的狂饮每化作穷途之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阮籍的穷途之哭,哭出了士人千般痛苦和万般无奈,哭尽了历史的困惑和时代的悲凉!其痛苦在于,想归隐不能,想和光同尘不能,想尽孝不能,想保持内心淳正亦不能。他才高,比兴借喻,纵论古今;他气傲,不谄媚,不阿谀,危言危行。然而,魏晋的烽烟湮没了他的才、他的识。一车一人,独行苍茫大地,车上载着酒,泥路高低不平,车颠簸着,突然马停了,他睁开醉眼一看,路走到了尽头。前无去路,后无聊赖,泪水无端夺眶而出,接着声声抽泣,而后滔天号啕,歇斯底里,响彻荒郊野外,一时千禽尽哭,万木同悲。

  阮籍站起来了,不是凭借武功,不是依靠呐喊,很难想象,他的武器竟然是酒。酒,让阮籍在醉态中抗拒着这个时代的无序,也正是酒的乱性,梳理着阮籍内心深处的文化人格,那身影也因之挺立起来,最接近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人格的本真。便终生逃于酒,恋于酒,酒成了他的生命水和忘情水,但酒果能忘情吗?只怕酒入愁肠,化成悲苦绝望的血和泪!王恭曾让王忱比较一下阮籍和司马相如,王忱说:“阮籍胸中郁积不平,须用酒去浇它。”因这一浇便冲淡了那济世的雄心,因这一醉便消释了那万古的愁怅。于是,在酒垆少妇的花裙下,他醉了;至爱母亲的丧礼上,他醉了;日暮途穷的绝壁上,他醉了;朝廷议事的大堂中,他醉了;刀光剑影的军营中,他醉了;蜿蜒流转的小河边,他醉了醉眼看到的宇宙是瘦的,天地是小的,而杯中乾坤浩大,壶里日月悠长。他用酒浇灌了他的生命之花,那花香飘了千年,你看他:在明月下以明月入酒,醉里便把世情辨明了。在轻风中以轻风入酒,醉里便将王侯看轻了。在秋水边以秋水入酒,醉里便让愁思冰释了。在荒野里以荒野入酒,醉里便使壮志空荒了。

  5、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中国古代文人的活法。

  请收集并阅读相关诗文,看中国古代文人面对不幸与强权时所持的人生态度。

  从屈原投江殉国到陶渊明归隐田园,再到阮籍饮酒自封,我们看到是历史的悲哀,看到的是忠贞的苍白。无情的风雨,吞噬了多少栋梁之才,可恶的乱世,撕毁了多少忠良美梦!历史功过,谁来评说?

【《咏怀》其一教案】相关文章:

《浪淘沙其一》教案02-19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03-18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10篇03-18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03-13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02-26

教案中班教案02-23

高中教案教案03-05

小班教案游戏教案01-13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