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拿来主义》的教案

《拿来主义》的教案

时间:2024-05-30 09:16:14 教案 我要投稿

《拿来主义》的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的教案

《拿来主义》的教案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领会本文语言的讽刺意味,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

  2、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认清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和“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重点难点)

  2、理解“拿来主义”含义。(重点)

  3、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难点)

  课前预习

  一、相关知识

  1、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2、且介亭的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校长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生动透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有的正确态度,指出了批判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二、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注音

  自诩( )残羹( )冷炙( )譬如( )给与( )孱头( )

  蹩进( )糟粕( )吝啬( )国粹( )徘徊( )

  故弄玄虚( )冠冕堂皇( )暴殄天物( )高屋建瓴( )

  2、改正别字

  辨解( )残羹冷灸( )礼上往来( )自栩( )陷井( )

  针贬时弊( )积重难反( )暴唳恣睢( )嘻笑怒骂( )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理清议论文思路的方法。

  3、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认清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文章思路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拨

  如何理清一篇议论文的思路?

  四、当堂检测、拓展提升

  1、请理清下文的思路。

  选择诚信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高考满分作文)

  2、请以“反对浪费,厉行节约”为题目拟写议论文提纲。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了解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学会用本文相关的重要论证方法写议论文。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拨

  这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当堂检测、拓展提升

  阅读并回答问题。

  中国人怎么了?如今的消费越来越高档。餐厅、时装屋、卡拉OK厅等,都朝豪华奢侈大踏步前进。消费如同①发狂的牛,再也不听指挥了。社会尚属初级阶段,如此挥霍消费怎么得了?

  有识之士站出来,首先劝告消费者:你有钱也没必要乱花呀,还不如用来修公园、修足球场、盖民房哩;转身又向商家忠告:算算帐,中国的大款毕竟是少数,热闹一阵最终没人买东西,你就不怕蚀本吗?

  道理正确,语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我们的有识之士,仿佛②拽着牛尾巴,正被消费狂牛拖着走呢。真是无可奈何牛奔去。

  引导消费,关键是③牵住牛鼻子。

  牛鼻子在哪里?累进所得税法,正是引导消费的牛鼻子。

  但是这牛鼻子也是不好牵的。政府职能不转变,体制不改革,税法也会成为一纸空文。牵牛鼻子又脏又累,还要冒着被牛角顶一家伙的危险,官员情愿吗?还是执牛耳更潇洒!④执牛耳者,诸侯会盟时,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领导也。当盟主,比作牧童气派多了,高贵多了,虽然指挥不了牛,但座次保持了。

  牛尾只能炖汤,执牛耳只能显威风,牛鼻绳能牵牛,却要当社会的放牛娃。真难选择!

  1、指出下面比喻修辞的本体。

  (1)发狂的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牛耳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面论证了什么观点。

  (1)拽着牛尾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牵住牛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比喻论证要证明什么?反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一题写作。

  1、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则意义不同,你是怎么看待的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你认可的观点并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2、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第三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领会本文语言的讽刺意味,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

  2、认清“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拿来主义》的教案2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必修的五册教材中的一篇杂文,地位重要又特别,承接着第三册“表达交流”单元学过的有关议论文常识,又要为如何学习同单元的随笔三篇摸索道路。主要学习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理解破立结合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能力,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关注并能正确评价社会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良知,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当代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的视野拓宽,见识大大超过了前代人;社会流行的短平快浅的阅读,使他们追求怪异离奇的情节和搞笑的戏谑语言,而对于真正纯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而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有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文中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解读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是众说纷纭。高中生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是重难点。

  三、设计思想

  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学应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有侧重。注重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引导的作用,并恰当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3、阅读鉴赏,“读”是前提。“读”中“探究”问题,“读”中“赏鉴”语言。特拟本文_、二课时的教学方法分别为:读——探究;读——赏鉴。

  四、教学目标

  理解批判中的立论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难点: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

  2.批判中的立论方法和论证方法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选自教参中《拿来主义》“整体把握”)

  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提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_后得出结论。

  (2)全体齐读屏幕上的内容。

  (3)快速阅读全文,准确地标出各段段序,整体把握全文的段落大意及结构。

  (4)“拿”“因为……所以……”的句式拟出本文的论证思路或图表。也可以分组讨论,小组解决。(教师巡行,倾听。)

  (5)分类活动:能参考选段内容,“拿”文本中的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拟出一种论证思路的同学请举左手,“拿”自己的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拟出论证思路的同学请举右手;直接“拿”屏幕上内容加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而拟出论证思路的同学请举双手。

  (大概估计一下人数,对参预活动的同学予以肯定)

  (6)同学们“拿”出右手或“拿”出左手或“拿”出两只手,出现频率_高的字或举动就是“拿”,“拿”的意思尽管丰富多彩,此“拿”非彼“拿”,但同学们在学习本课之初已经实践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即占有、挑选和创造。让我们“拿”出热烈的掌声来祝贺和鼓励我们将深入鲁迅的杂文力作《拿来主义》,去感受“拿来主义”对我们当代人思想的冲击力!(多媒体逐层展示“课文题目及作者、出处、体裁,见“板书一”)

  2、探文章背景、出处的来由

  模拟解说员的身份就着板书讲解。(多媒体逐层展示内容,见“板书一”)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来由: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了“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可根据需要,让学生预习、思考后解说,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补充。)

  3、探究论证思路

  (1)初探论证思路

  ①针对上述“分类活动”结果,“拿”出右手或“拿”出左手或“拿”出两只手的分别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

  (教师巡行倾听,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多媒体逐层展示,语言可以与学生表述的不一致,见“板书二”)

  ②师:课文的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诱惑了同学们的思维,让我们认为前面所论,都属于“自己来拿”的原因。那就请同学们共同将思路图(见“板书二”)转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串读一遍。

  因为一味送去,有往而无来;一味送去,必沦为讨残乞丐;听凭“送来”,受恐吓怕,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二探论证思路

  ①师:同学们,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吧?我们要继续在《拿来主义》中探奇。

  (多媒体展示“板书三”)

  ②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串读一遍“板书三”。

  因为听凭送来,盲目接受,深受其祸害,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因为我们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所以,主人就是新主人,宅子就会成为新宅子。

  (3)三探问题

  ①《拿来主义》论证思路到底是什么?

  (学生比较、讨论、归纳。教师巡行,倾听)

  师补充:初探二探两相比较,前者只体现因果论证,后者不仅体现因果论证,还能更深层次的展示了层递式说理,层层推进,环环连扣。二者孰浅孰深,自然彰显。对《拿来主义》论证思路、结构的分析和理解,只要尊重文章事实和观点,都是仁者之见,智者之识,没有绝对的对错之界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收集更多人对本文思路、结构分析的不同看法,互相交流,凭自己的“志”,“拿”他人之石来攻己之玉,深入“险远”探得新的合理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思路。

  ②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学生比较、讨论、归纳。教师巡行,倾听)

  师补充:我们把目光再次聚集到教参中《拿来主义》“整体把握”的选段内容(回放多媒体),请同学们在“揭露”“批判”二词_上“破”字,在“提出”一词_上“立”字,看看变化,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整合对本问题的看法。

  (多媒体逐层展示关键词:先后、铺垫、对比、衬托、破立等。见“板书四”)。

  小结:一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否定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个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以立为主,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二“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4、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如果我写《拿来主义》,我会怎样构思?请拟出写作提纲,详略不限。

  (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创新意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朝阳产业”“快餐爱情”“海选”“超女”“黄金周”等等之类的词,我们是多么的熟悉啊!可我们不曾思考过,它们是在两条思路的交汇中产生的。有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脑可以同时在几条线或几个方面进行多路思维,如果几条线路一旦交汇,就会在交汇处产生出新的思想火花,萌发出新生事物。文学创作亦如此,如散文与诗交汇出散文诗,小说与网络结合成网络小说。杂文是文学形象性与议论哲理性立体交叉出的文艺性的社会评论,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具有针砭时弊,短小、活泼,战斗性强,犀利、幽默或隽永等特色。上一节课我们主要是从论证思路的角度探“奇”,思冥想深;本节课我们将从文艺角度赏“美”,怡心悦情。

  2、学生齐读第1—3段,赏析论证艺术之多样。

  (1)赏析怎样论述“送去主义”的?

  ①第1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哪些表现?

  (学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

  参考:送古董、送画、送人,这是抓事实,摆事实的论证方法。

  ②第3段怎样展开论证的?

  (学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多媒体展示)

  尼采——只给不取——发疯而死类

  送去主义者——只送不拿——磕头讨残比

  补充:类比与对比、比喻不同。同类相比,比出不同点是对比;比出相似之处是类比。比喻是用不同类事物打比方。(不展开引述他例,学生能理解即可,如果多数学生不理解,可适当举学过文章之例来加深)

  ③小结:举例、类比论证,通俗浅显、生动形象地阐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说服力胜于雄辨。加上后将赏析的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本文论证方法较多样。

  3、学生齐读第7—9段,赏析论证艺术之形象美。

  (多媒体展示填空型板书,见“板书五”)

  (1)赏析怎样论述“拿来主义”的?

  ①第8段围绕对一所大宅子的态度展开讨论,设想了对宅子的几种态度?作者分别作了怎样的评价?

  ②进一步引导学生赏析:这些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对不对?这些对大宅子的处理各自比喻了当时哪一种对待文化遗产的思潮或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交流,补充板书上留白的内容,多媒体逐层展示,见“板书五”。)

  (2)赏析第九段列举了哪些东西?文段中说应怎样区别对待?

  ①本文要谈的是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第9段也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同学们想想能不能把它们同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联系起来。

  ②这些区别对待文化遗产的方法,用一句成语或用哲学术语表达,分别叫什么?参考: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批判地吸收。

  ③如果用第9段中的两个现成词语来概括,是哪两个词语?参考:占有、挑选。

  ④追问:这是哪一部分人的态度?参考:他——拿来主义者。

  ⑤小结第9段阐述“拿来主义”者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论“拿来主义”应当怎样;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说不能怎样,一正一反,构成了正反对比论证。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交流,补充板书上留白的处,多媒体逐层展示,见“板书五”)

  4、品味比喻论证的生动美。

  (1)本文谈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第8、9段却只字未提,而是大谈对大宅子、鸦片、姨太太等的态度处理,但我们读后又能明确感受到他是在谈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而且感到生动有趣,这是为什么?

  参考:因为作者赋予了大宅子等比喻意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这种把比喻用作证明手段的方法叫作比喻论证。

  (2)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呢?

  ①全体同学齐读第8、9段。

  ②全体同学齐读对第8、9段改写的内容。(多媒体展示改写的内容)

  但是,逃避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拒绝,虚无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毁灭,投降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继承。“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有害也有用的,就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的一部分作为反面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

  ③比较感受。(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请学生代表整合)

  5、鉴赏论证语言之美,深化“拿来主义”的旨趣。

  (1)师:有人说:“先生的大愤怒、大慈爱、大悲悯就尽在先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想见先生的‘哀’与‘爱’、‘痛’与‘通’。”

  可见,当我们触及到鲁迅先生的委婉反语、冷言讽刺、诙谐幽默这些文字时,大可不必动辄就搬出标准答案,我们应该发扬文本中倡导的“拿来主义”精神,去感受先生那颗跃动的热心。

  (2)学生自选喜爱之处,自由品读、交流,然后选择一部分,大家共同赏鉴。(品味本文的用语,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表达。)

  如:①鉴赏句子“几位大师们捧着……挂……‘发扬国光’。”(“捧”写出了“送去主义”者的郑重恭敬,媚外求宠的姿态;“挂”用得很准确,显得寒伧可怜;“发扬国光”活画出自欺欺人,非常可笑的嘴脸,有讽刺意味。)

  ②鉴赏句子“代替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不是进步,是倒退,反语,增强了讽刺效果,它不是讽刺梅兰芳,是讽刺揭露国府在媚外求荣方面又出新花招,愈演愈烈。)

  ③鉴赏句子“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和“大度”是说东西多而又慷慨大方。鲁迅在这里是尖锐指出某些人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诩,也带有讽刺的意味。)

  ④鉴赏句子“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来”字表示甩过来,无不良动机、企图。“抛给”是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的阴谋罪行。“给”字表示是怀有企图,非要你接受不可的。)

  ⑤鉴赏句子“……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时髦的意思,含蓄地表示所揭露的正是事实,所批判的正当要害,都是国民党政府非常害怕的,也启发读者去广泛联系现实,进一步认清国民党政府的媚外_的本质。有深意,耐人寻味。)

  ⑥鉴赏句子“……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蹩”,蹑手蹑脚,放轻脚步小心翼翼地走进去,拿起烟具大吸鸦片,形象地写出了哪些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的丑态。)

  (3)师小结:“先生的文字是活的文字,就好像蚯蚓一样,任意宰开一截,都是先生的文字,都流淌着先生的血和泪,都透着先生的智慧和冷峻,都挥洒着先生的通达和幽默。天下文章可谓多矣,然而能把血泪和通达、冷峻和幽默融通于文字中,可见先生的智慧精深与灵运。”鲁迅先生的文章,的确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让我们努力成为文章结尾所说的“新人”——沉着,勇猛,有辨识,不自私。(以上变换角度鉴赏,为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难点)

  6、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1)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敏锐的视觉关注社会生活。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课外去收集信息,或处理一些信息,并仿照本文因果思路构思一篇现代版的《拿来主义》周记。

  (2)根据第7—9段的内容,尝试哑剧表演。

  七、教学反思

  (一)特色与亮点

  1、根据文本的诙谐生动的语言特征,用一种类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风格从事教学设计,对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尤其是采用“解说词”的形式来适当串接过渡上下文,突出本文的散文般活泼的说理特点。

  2、类似白描手法,把深奥抽象的段落语言简化为直观的图表,寓道理于图中,言简意赅,浅显易懂,而且耐人寻味,留白处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图文并行,全课程贯通。

  3、导入的创设有突兀感,又直切教学重难点,能掀起高中学生内心的不平静,为进入文本对话作铺垫。如_课时用造句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无意的情境下进入文本的重难点——论证思路的探讨,深入但浅出。更妙的是学生已经在活动中身体力行的解释并拓展了“拿来主义”的意旨,接着巧妙地介绍了课题、背景、出处来源。第二课时从两种思维交融可以创造新事物的常见现象切入,将杂文知识点的介绍自然带出,又巧妙透露本课时的学习重难点是赏“美”,符合杂文的文艺性特征,同时比较出前一课时的重难点是探“奇”,符合杂文的议论性特征,说明课时安排的内容、容量和顺序是有其道理的,是从高二学生心理认同、知识水平创设的。

  4、“读”衔接全文。_课时内容虽重在理性的分析思考,但顺之以道,激之以趣,读声仍繁,齐读、串读让探理在深沉严肃过程中,闪现出活泼快乐的审美体验。第二课时内容重在艺术美品赏,读是自然的,是审美式地品读,细读,在美中品出“理”趣,让每一个学生思想深刻。

  (二)反思

  1、根据课文不难填出图表上的内容或回答出问题,有些学生会大段地抄录原文,但要做到语言简明,提高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不是一篇文章的教学就可以提高的,平时就要强化训练。

  2、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鲜明的时代特征,文本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解读众说纷纭,在语文教学中是很常见的,参考材料也很多,人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笔者的理解也未必都对,就当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以促进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3、议论性文章文体的杂文化,语言的文艺化,是当今媒体的倾向,高考作文的写作和评判也明显受到影响。教授本文如能结合高考作文,信息量会大些,知识会丰富一些。只是课时内容、时间等要重新调整、安排。

《拿来主义》的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二)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结构是如何划分的?

  分析: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下面几个句子,是否只谈文化遗产问题?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分析:第(2)句是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1)句只要看下文“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学艺”之外的情况,联系写作背景,不难理解这是在愤怒痛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3)句较难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词揭示出当时“送去主义”的盛行。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学艺”方面的事情。选用“摩登”一词能启发读者广泛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行径的作用。

  (三)本文论证艺术有什么特点?

  分析: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

  本文的论证特点就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四)鲁迅在解释什么是“送去主义”时,所举的三件事如何理解?

  分析:在这一段里,鲁迅先用“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撇开国民党反动政府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卖国行径,然后用“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一句,带出三件事。这三件事是用来证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没有人……说道:拿来”的。对送古董到巴黎展览,鲁迅说了句“不知后事如何”,未加评论;对到西欧举行中国画展,鲁迅只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政府鼓吹的“发扬国光”;对梅兰芳到苏联演出,鲁迅只是斥责“催进‘象征主义’”的胡说。所以,对展览和演出本身以及有关的人,似不宜乱戴卖国主义帽子。

  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在论述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挞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矿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文章背景。

  要点:

  ①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②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③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指导学生复读课文。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通过阅读与讨论,使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与结构。

  问题:

  ①课文的第5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②简要说说:前面4段讲的什么问题?后面5段讲的什么问题?

  提示:

  ①第5段是过渡段。“我在这里……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小结前文;“我只想鼓吹……‘拿来主义’”一句,开启下文,引出文章的中心议题。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拿来主义》的教案4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中心论点提出的思路,明确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节课我们将讨论“怎样实行‘拿来主义’?〞这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一、分析论证思路

  1、〔第7段〕问:既然对待外国文化要实行“拿来主义〞,那么究竟怎样“拿来〞?请用原文加以回答。〔学生回答后看屏幕〕

  分析: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问:什么意思?——有思考、有辨别、有选择

  2、〔第8段〕问:怎样做到有思考、有辨别、有选择?这里的大宅子指什么?

  明确: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作者先从反面来论述三种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

  〔1〕孱头——懦弱无能,不敢接受

  〔2〕昏蛋——盲目排斥,全盘否定

  〔3〕废物——崇洋媚外,全盘接受

  再从正面提出:“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问:很明显,这一段用了两种论证方法,是哪两种?〔屏幕〕

  明确: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第9段:指出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就是为了提出“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占有、挑选〔屏幕〕。

  联系上文,“占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那么,如何正确地“挑选〞呢?先来理解“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 靡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问:那么,对待这些东西我们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明确:鱼翅——全盘吸收;鸦片——批判吸收;烟枪和烟灯——毁掉;

  姨太太——坚决抵制

  总之,我们对待外国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屏幕〕

  4、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它由五个句子组成,分别回答了五个问题。问:你能说出是哪五个问题吗?〔屏幕〕

  5、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屏幕〕

  6、总结:“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学生先交流,再看屏幕〕

  二、拓展思维

  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拿来主义〞的`观点是否只局限于对待外国文化?在现今能否加以运用呢?

  明确: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方面同样适用。“拿来主义〞的观点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三、鉴赏这篇杂文的艺术特点

  1、先来看文章的讽刺意味

  请同学找找课文中哪些语句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略〕

  这是鲁迅杂文的特点之一:文笔犀利、语言幽默〔寓犀利于幽默,藏严肃于轻松〕

  2、再看第8、9两段,为了说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作者先从反面设喻,在对待外国文化中有三种错误态度,分别比作孱头、昏蛋、废物;再正面提出正确的方法,同样也用比喻的方法来论述,使文章生动形象又蕴含哲理。

  这是鲁迅杂文的特点之二:形象生动、寓理深刻〔寓理于形象之中,从实入手,就近取譬,生动含蓄〕

  3、再如:本文篇幅短小,但言简意赅,蕴含丰富,写法灵活。运用了“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这是鲁迅杂文的特点之三:篇幅短小、写法灵活。

  4、鲁迅称自己的杂文是“应时的文字〞,这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和剖析社会现象,像“匕首和投枪〞那样抨击社会现象。就像本文的写作也是为了回答人们困惑的“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

  这是鲁迅杂文的特点之四:深入剖析、针砭时弊。

  四、布置作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不断传入中国,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些腐朽堕落的文化思想侵入我国,对于这一现象,你是怎么看的。请你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拿来主义》的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树立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

  (二)在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深入浅出的论证特点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三)能针对当前的某一一社会现象或思想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一)从结构思路人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从语法修辞人手仔细揣摩语言艺术。

  三、教学难点

  (一)作者为什么绕一圈先淡送去主义,最后才谈拿来主义

  (二)第3段的类比

  (三)第4段的“抛来”“抛给”“送来”的区别。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略)。多媒体展示课题和鲁迅肖像

  (二)研讨新课:理清结构思路

  1、从朗读理解人手

  第一步:浏览全文,找出所有的“主义”,看“拿来主义”在哪里开始出现。(学生都很容易找到在第5段汗始出现 )

  第二步:抽学生朗读5段以 的内容。要求:A 划出生亨新词和4 理解的句子;B、概括内容委点理清作者思路;C、比较自己的思路是否与作者相似

  第三步:逐一落实上面三个问题

  第四步: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刚才渎的内容,作者紧扣题目展开议论,显得完整而紧凑,但作者为什么 从这里写,前面是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第五步:抽学生朗读1—4段 要求:A 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句子;B、概括内容要点;C 体会这一部分的作用。

  第六步:逐一解决以上三个问题

  2、从对比分析入手

  第一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前半部分主要是批驳错误观点,叫驳论;后半部分主要是阐明自己的主张、叫立论;这里的驳论是为立论服务的。

  第二步:学生讨论前后两部分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A、两部分部在摆事实,讲道理。但前半部分的事实是客观典 事例,( 用多媒体打出当时报纸的画)后 部分既有客观典型事例(多媒体展示英国的鸦片、德国的枪炮、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的画面),又有虚拟的比喻(多媒体展示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怎么办的画面):B、前半部分用类比论证,后半部分用了比喻论证具体是怎样类比、怎佯比喻的,课后预习,下节课 体研究。

  (三 )总结归纳

  1、概括全文内容

  第一步,学生讨论问答,教师板书要点

  第二步,教师归纳,为什么提出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鲁迅先生对继承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与毛泽东同志的主张完全一致,那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总结本堂内容

  本节课,主要探讨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以及全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思路和结构的区别:思路是作者安排材料的线索,而结构则是文章写好后形成的段落层次,是思路的体现。 我们写文章要先形成思路、在头脑里勾画出蓝图,然后按图施工,完成结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研讨了鲁迅先生 的《拿来主义》写了什么,知道了立论性议论文应该写些什么。本堂课我们主要研讨鲁迅先生写《拿来主义》是怎样写的,哪些方法和技巧是值得我们学爿和借鉴的。

  (二 )研习新课

  1、鲁迅先生的杂文短小精悍,难读懂,难读透, 本文却显得深入浅出,其原因 ,除列举了大量的典型事例外、还成功运用了类比和比喻的论证方法。

  (1)研讨第三段的类比论证

  第一步:齐读第三段

  第二步:掌握类比的特点和格式

  第三步:将本段归纳为标准的类比推理

  第四步: 学生独立完成一段类比推理,如用火星与地球类比,得出结论

  (2)研讨第8—9段的比喻论证

  第一步:齐读这两段

  第二步:掌握什么是比喻沦证、它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第三步:找出喻体,参考课后练习题

  第四步:一一推出本体

  第五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六步:请你用比喻沦证中小学减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鲁迅先生的杂文如投枪似匕首,主要体现在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上,下面我们来体会鉴赏

  第一步、抽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例说明鲁迅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多媒体展示《友邦惊诧论》中的嘲讽语句)

  第二步、举出本文具有幽默讽刺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独立看书,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第三步、应怎样运用幽默讽刺、区别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的不同,区别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不同。

  3、鲁迅先生的杂文短小精悍,与他准确的遣词造句是分不开的。

  (1)辨析第四段中“抛来”、”抛给”、“送来”。

  (2)体会第1段中”挂 、“捧” “送”几个动词的准确。

  (3)品评第2段的” 好”、第8段的“孱头”、“昏蛋”、“废物”、第l0段的“使用” “存放”、“毁灭”等的精当这些词语,有的不可替代,有的位置不可更换,实在是恰到好处。

  (4)造句更注重短句与长句、单句与复句,整句与散句合理配搭,相得益彰,读来既气势恢宏,义抑扬顿挫。

  (三 )概括总结

  1、教师总结本堂课内容,然后分组朗读课文。方法:全班分成两组,一组读第一部分,一组读第二部分的。要求:读出句式,读出语气,读出激情。

  2、教师总结整篇课文教学后布置作文,即在研究性课题里,要有大量的事实、数据,要运用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适当引入新术语,新概念。

《拿来主义》的教案6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4.小结。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请学生再读第八、第九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6.研读最后一节。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最后一句话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总结文章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

  3.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4.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四、拓展延伸

  试用“拿来主义”精神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案例有:

  1.“韩流”现象;

  2.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

  3.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4.讨论活动。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五、语言特色体会

  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毛泽东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文章充满了调侃和反讽的味道。“嬉笑怒骂皆是文章”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杂文——议论性、形象性、现实性)

《拿来主义》的教案7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语文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独特的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

  《拿来主义》是20xx年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2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一、学会学习。要求围绕“学习之道”深入阅读本单元课文。二、本单元的文章以说理为主,运用了多种说理方式,语言也各有特色。能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体会其说理艺术,看看作者是如何阐释“学习之道”的。《拿来主义》先破后立,睿智犀利而又妙趣横生。能从课文中分别找出典型的例子,分析对比和比喻的方法在阐发观点上的作用。理解并运用“拿来主义”精神。

  教学工具

  高一学生逻辑思维和思辨分析能力还较弱,看问题不够透彻,所以难于理解文章的主旨,难于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需要教师结合新高考和本文的教学目标认真准备,循循善诱。课堂上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经过学生合作讨论后生成认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本文犀利、反讽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先破后立和对比、比喻的方法在阐发观点上的作用,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现实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体会其说理艺术。分析对比和比喻的方法在阐发观点上的作用。理解“拿来主义”精神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现实中的作用。本文在论述结构及论证方法等方面的写作借鉴。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论语》曾有这样的语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向别人学习,且要辩证吸收。鲁迅将这种思想行为在一定的背景下上升为一种思想动向——拿来主义。

  二、文体及背景简介:

  杂文是指向现实的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具有短小、活泼、讽刺、隽永的特点。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本文写于1934年,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三、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字音

  自诩( xǔ ) 磕( kē)头 残羹( ɡēnɡ ) 冷炙(zhì) 冠冕(miǎn) 犀(xī )利 吝啬(lìn )(sè ) 脑髓(sǔi) 孱(càn)头

  蹩(bié )进 国粹( cuì )

  四、研读第一部分:

  1、本文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送来主义 ④拿来主义。

  (1)、分析“闭关主义”

  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否定了闭关主义。

  (2)、分析“送去主义”

  实质——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做法——只是送出去

  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类比如下:

  尼采 中国

  自诩是太阳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亡国灭种

  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否定送去主义

  (3)、分析“送来主义”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做法——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否定送来主义

  2、小结: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大受其害。

  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破)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破)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破)

  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先破后立)

  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10节论证的是怎么拿来。 四、分析拿来主义: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态度?

  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不

  混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挑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选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害(使用)

  烟枪烟灯 毁掉大部分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各自走散 腐朽的东西 剔除(毁灭)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3、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肯定拿来主义

  4、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总之,我们要拿来。——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怎样“拿来”?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拿来”有何意义?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怎样才能“拿来”?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五、鉴赏语言特色: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1、例: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捧”刻画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反语讽刺其不自量力。

  六、认识论证艺术:

  1、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2、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七、归纳文章主旨:

  文章批判了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的条件。

  八、思考:

  说说“拿来主义”精神在《经典咏流传》节目、高铁、肯德基中的体现。

  九、作业:

  1、完成本课《基础训练》。

  2、将思考题中的内容写成小短文,要求学习借鉴本文的论证方法。

《拿来主义》的教案8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学习本文如何提出论点以及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生动形象说理的特点;

  3、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学以致用。

  学习重点:

  1、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说理的特点;

  2、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拿来主义》是鲁迅杂文中的名篇,其中包含着许多真知灼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涉及对待外来事物和外国文化时,常常援引其中精彩的论述,可见这篇文章是非常富有生命力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流传了近70年的名篇。

  二、学习课文

  〔一〕作家作品

  我们已经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白莽作<孩儿塔>序》,还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对鲁迅先生以及他的作品有了些了解。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屏幕〕

  〔二〕写作背景

  我们经常说“好文章都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的〞,例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因为他的诗是“‘安史之乱’的一面镜子〞;还有法国的巴尔扎克,恩格斯评价他:“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历史。〞可见,一部好的作品总能折射出时代的光芒。

  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写作《拿来主义》呢?他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写成的呢?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得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题旨〕

  鲁迅先生的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熟悉课文,整理把握。

  文章一共10个自然段,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的内容。〔学生发言交流,最后看屏幕归纳〕

  1、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一味奉行“送去主义〞的可耻行为

  2、没有人在“送去〞之后提倡“拿来〞

  3、一味“送出去〞的.危害

  4、不要把“抛给〞误解为“抛来〞

  5、正面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

  6、“拿来〞与“送来〞截然不同。

  7、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8、批判对待外国文化的三种错误态度

  9、“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10、总结全文

  〔四〕分析文章,深入理解

  本文是篇杂文,属于议论文范畴,既然是议论文,就要提出中心论点,看结构提纲,想一想,是哪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第五段〕

  我们平时常说,写议论文要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那么作为大师级的作家鲁迅为什么偏偏不这样做呢?前面四段的议论对中心论点的提出有什么作用?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1、2两段,其余同学思考〔屏幕〕:作者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谈起,它们与“拿来主义〞的提出有什么关系?

  分析:首先来看“闭关主义〞。课文注释写得很清楚,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想想它的本质是什么?〔自高自大,以老大哥自居,以文明古国自居〕〔屏幕〕

  那么“送去主义〞又是什么含义呢?先来看三个“送去主义〞的实例:〔1〕送古董;〔2〕送国画;〔3〕送京剧〔看屏幕〕

  问:国民党政府“送去〞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国宝,或成为“国粹〞〕

  问:一味地将这些“国粹〞送到国外去,请你们剖析一下这是什么心理?〔以此来夸耀中国古老的文明,是自我夸耀的心理〕〔屏幕〕

  ※由此可见,“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虽然表面看来似乎不同,但它们的思想实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妄自尊大。〔屏幕〕

  2、揭示了“送去主义〞的思想实质,还不能马上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因为作者还要进一步让人们看清“送去主义〞究竟有什么危害,这就是文章的第3、4段。

  全体朗读第3、4段,边读边思考〔屏幕〕:〔1〕“送去主义〞究竟有什么危害?〔2〕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朗读以后,先让学生讨论,随后交流发言,再看屏幕边分析〕

  分析:A、尼采自诩是太阳,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其结果是“发了疯〞。

  B、有人认为中国煤的储藏极为丰富,其结果是“子孙磕头贺喜,讨一点残

  羹冷炙作奖赏〞。

  问:由此推出:一味“送去〞不“拿来〞的后果是什么?〔屏幕〕

  〔子孙越来越穷,受凌辱,沦为乞丐,亡国奴〕

  明确:这种由A、B推出C的论证方法,叫作“类比论证〞。〔类比是一种推理法,由两类事物某些相似特征推出其他特征也可能相似的结论〕作者作这样的类比,目的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弊病和危害,从反面论证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4段:进一步说明帝国主义的这种奖赏是“抛给〞〔送来〕的东西,它有别于“抛来〞的东西——暗指帝国主义的经济文化侵略是有目的地腐化中国人民。

  3、第5段:在批判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之后,作者就从正面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文章的论点〕

  4、第6段: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当时的青年对外国的东西产生恐惧心理。正是因为“拿来〞与“送来〞截然不同〔屏幕〕

  小结第1—6段:作者围绕“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而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在批判了“送去主义〞的危害之后,这是一种“先破后立〞的写法。

  ※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解决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将重点讨论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的教案9

  【设计说明】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经典杂文,为解放后各个版本教材所必选但它的思路结构在语文教学界一直没定论,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语文4又把它的思路结构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课前的《单元提示》中要求: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要求:阅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由此可见,理清本文结构是教学此文绕不过去的坎,所以又引起了新一轮的探讨我们打算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求得对《拿来主义》文本思路的把握

  【教学方法】

  所谓问题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教学是否效取决于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因此,教学的模式应该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让阅读、理解在学生个人阅读分析与同伴讨论活动中完成

  教师只是引导者,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实践,也可以由学生质疑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反对独白式的分析、讲授每一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向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

  【教学过程】

  一、全文总思路

  1.本文的题目是拿来主义,通读全文,请用原话回答: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在文章的第5段中,鲁迅明确的表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2.拿来主义就是主张拿来,对吗?

  明确: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不只是主张拿来,同时也主张送去,既送出去与人交流,又拿进来学习创造,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3.作者在第5段中说,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请你据此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明确:根据这一段的表述,文章自然地分为两个部分,前面论述送去,是破;后面论述拿来,是立;本段为送去与拿来中间的过渡段落。

  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前面部分论述的是送去的表现与危害,后面论述的是拿来的主张及意义这是全文总的思路。

  二、送去的表现

  1.前面说过,拿来主义主张既送又拿,请认真地阅读文章的第一段,找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的本质区别。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

  闭关主义:不送不拿

  送去主义:只送不拿

  拿来主义:既送又拿

  2.认真阅读第1、2段,在文中勾画出统领这两段文字的观点句。

  明确:文章的第1、2段论述了中国从不送不拿的闭关政策失败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这句话是第1、2段的观点,而不只是第1段的观点主义是系统的主张,送去要上升为送去主义,只第1段论述的送去是不够的,还必须第2段不拿的支撑,只只送不拿的主张和表现才是送去主义,否则,就只是送去而不是送去主义。

  第2段表明,在送去的同时,不但没人拿来,甚至还没人说过要拿来,而且连礼尚往来的仪节都放弃只加上这段论述,才是一味的送去,才是送去主义第2段实际上就是第1段的结束句,但作者为了强调没人主张拿来才把它独立成段的。

  3.我们现在也在把我们的优秀文艺作品送出去,我们是不是也在实行送去主义?为什么?

  明确:二者的区别在于,民国时期是只送出去,没拿进来我们现在在送去的同时,也在拿来,他国文化也在我国展览、传播(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当时文化交流的情况举出一些实例)。

  4.第1段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1段总体上运用的是例证法,用学艺之例来证明所领域都是;用送古董送古画和新画送活人的例子,证明学艺上全是送去。

  三、送去的危害

  1.你能从文章的第1段的语言表述中读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吗?

  作者在用例子证明观点的同时,也暗示了一味送去的危害从送去的时间看先还不远表明一直在送从送去的内容看,古董代表古代最价值的国宝,古画到新画表明实物成果没了,代之以画,而且古画也没了,代之以新画,甚至连新的艺术成果都没了,代之以活的艺术家从送去的数量看,一批言其多,几张在减少,一个表明快没了送去主义的直接后果就是断送了我们的民族文化。 2.文章的第3、4段是怎样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的'?明确:用类比的方法来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类比的对象是尼采和中国,类比点是丰富、大度及其结果在自诩丰富大度上,尼采是光热无穷只给不取;中国是地大物博,单煤就能供全世界几百年用在结果上尼采是发了疯,太阳再无光热,也无法给予中国是子孙再无可以作为礼品送的东西,只国粹磕头,讨得抛给的残羹冷炙。

  四、拿来的主张

  拿来的主张作者是分两个层次来阐明的作者首先阐明了什么是拿来,这是文章的第6、7段,然后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怎样拿来,也就是第8、9两段,几乎占全文二分之一文字,是作者观点的重要论述部分。

  1.作者是怎样阐明什么是拿来的?明确:文章分两个层次来阐明先是从反面说什么不是拿来,即第6段;然后从正面说什么是拿来,即第7段拿来,从字面上看,就是把国外的东西拿作我用但是,国外无用的东西已经吓怕了我们,英国的鸦片、法国的香粉、日本的小东西、德国的废枪炮,这些毒害我们肌体、腐蚀我们心灵、掠夺我们财富、妨害我们军力的洋货都使我们发生了恐怖,但这并不表示国外的东西不能拿来为我所用,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根据需要自己拿来的,而是他人根据他们利益送来的,这是从反面揭示出什么不是拿来第7段从正面揭示出什么是拿来,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拿来?

  明确:我们应该怎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作者用设例的方法,把文化遗产比作具体、可感的大宅子,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大道理第9段开头说他占,挑选,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占是对第8段的总结,挑选是对第9段的总起,作者认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首先要占国外的东西,把它拿过来,然后根据东西对我们的作用进行挑选,用的留下,没用的舍去。

  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占?

  明确:对如何占,作者是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的:主张拿来,反对不拿不拿分三类,孱头是不敢拿,昏蛋是不愿拿,废物是不辨拿,他们都是没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拿。

  4.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挑选?

  明确:对如何挑选,作者在第9段中,运用辩证的思想,根据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作用分类阐述,按照精华、糟粕,部分精华、部分糟粕进行挑选,以确定其使用、存放、毁灭,使其为我所用,发展出我们的新文化。

  五、拿来的意义

  1.第10段是怎样总结上文的?

  明确:第10段作者总结了上文,我们要拿来对应第8段如何占,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应第9段如何挑选2.作者是怎样阐明拿来的意义的?

  明确:拿来的意义是从正反两面指出的:拿来,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没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3.实行拿来的人什么条件?

  明确:作者在第10段的中间还指出了对拿来主义者的要求:沉着,勇猛,辨别,不自私。

  六、总结全文结构

  陶建老师的《拿来主义》(鲁迅)教学设计,印象深刻的如下几点:

  其一、思路清晰,不枝不蔓解读文章犹如解剖麻雀,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教学一篇文章却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就会淹没教学重点,各篇教学无所侧重,这是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很重要原因该教学设计从文章思路入手,不枝不蔓,一以贯之,层层剥笋。

  其二、提纲挈领而不失精微论说文以逻辑力量见长,教学上提纲挈领容易做到,而往往疏于深究精微之处在这方面这个教学设计引人瞩目之处,例如:你能从文章第1段的语言表述中读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吗?――例证不仅说明当局实行送去主义,例证本身也暗示了一味送去的危害对这段文字的分析可谓精到。其三、板书设计复现了文章思路,浓缩了文章内容目前的语文教学,热衷于媒体手段的使用,传统板书日受冷落,教学基本功缺失像这么缜密的板书设计已经不常见了岂不知,一个好的板书设计,体现着教师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和教学设计水准当然,这个板书设计再简约一些就更好了。

《拿来主义》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杂文的特点;

  2、理解鲁迅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

  【教学设想】杂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在中学教材中所剩无几《拿来主义》是一篇比较集中体现杂文特点的佳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需要删繁就简,瞄准杂文特点进行教学,以期达到尝一脔知一镬的目的针对这一主要教学目标,特意为学生提供了几篇鲁迅的杂文,作为课外拓展,以便更好地了解与赏析

  【教学过程】

一、预热:初晓内容,明确主旨

  1、齐读文章,用一个词说出你对文章的印象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观点

  明确: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或:批判地继承中外文化遗产

  二、梳理:结构缜密,节奏跃动

  (一)梳理文章10段内容,简要概括大意

  1、揭批“送去”的行径

  2、提出“拿来”

  3、剖析“送去”的危害

  4、引出“送来”

  5、提出“拿来主义”

  6、分析“送来”的实质

  7、提出“拿来”的原则,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8、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9、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

  10、总结文章,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二)仔细辨析这篇杂文的结构思路

  明确:正反流水穿插结构

  反面 正面

  1、揭批“送去”行径

  2、提出“拿来”

  3、剖析“送去”的危害

  4、引出“送来”

  5、提出“拿来主义”

  6、分析“送来”的实质

  7、提出“拿来”的原则

  8、批判错误态度

  9、阐明正确方法

  10、总结文章,阐述意义

  杂文特点一:尺水兴波,摇曳生姿

  三、辨析:体式之别,对象鲜明

  (一)问题:这样一种杂文的结构思路跟一般的说理文有什么不同?

  1、思考一般说理文的特点

  2、探究:一般议论文与鲁迅杂文的区别

  明确鲁迅杂文的特点:

  (1)鲜明的针对性【简介写作背景】

  (2)选材的隐喻性

  杂文特点二:大题小做,针对性强

  四、品味:语言幽默,形象生动

  郁达夫这样评价:“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比喻之巧妙,文笔之简洁,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

  1、讨论:你觉得文章哪些语句很生动很幽默?

  2、作者是用哪些手法来达到讽刺效果的呢?

  杂文特点三:泼辣犀利,写意传神

  五、问题讨论

  当我们初步了解了鲁迅杂文特点后,请在所提供的杂文中选择你喜欢的一篇,谈谈你对杂文特点的感受与体会

  六、布置作业

  请从下列所提供的鲁迅杂文集中,选择一本阅读

  《热风》《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集》

  板书设计

  议论文 拿来主义

  闭关:逃避 尺水兴波,摇曳生姿

  杂文“投枪 送来:侵略 泼辣犀利,写意传

《拿来主义》的教案11

  设计理念:

  1、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师生、生生多边良性互动。

  2、加强语文课的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脑手嘴三者齐动,听说读写四位一体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初步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感受鲁迅杂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民主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强烈的“战士”责任感,树立对待文化资源的正确态度,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用拿主义观点对当今生活现象进行自主分析探究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二、阅读文本,梳理探究

  1、师生互动:课文题目是“拿来主义”,面对文题,你会提什么问题?

  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拿什么?为什么拿?怎么拿?拿了会怎样?

  2、学生活动:紧扣“拿”字,阅读课文,自由选题,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点拨:

  ①拿来主义是什么?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看得清楚,有辨别;自己来拿——积极主动,有选择)

  ②拿什么?

  文化遗产(外国、本国)

  ③为什么要拿?

  闭关主义,此路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要自己拿来!

  ④怎么拿?

  方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条件: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⑤拿了会怎样?(第10段)

  最终实现“创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会成为新宅子——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

  3、师生总结:用表格总理以上思路,写一段话总结以上内容。

  明确:

  总结参考:

  送去主义

  破

  闭关主义含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主义

  立办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结果:创新(目的)——新人、新宅子、新文艺

  总结参考: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使国家穷困,送来又非我所需,所以要拿来,运用脑髓,自己来拿。怎么拿来呢?就是挑选,占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只有这样,人才成为新人,文艺才成为新文艺。

  三、应用文本,拓展延伸

  1、文章第6节批驳了帝国主义“送给”中国的东西——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对这些东西现在你都怎么看待?试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分别加以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论述,讨论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今天我们去看法国香粉、美国电影和日本商品,应该区别对待,从接纳外来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角度正面加以思考,这才正是拿来主义的本质。

  2、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即将来临,满街的圣诞老人和卡通人物将孩子们的生活烘托得洋味十足,一位爸爸3岁的儿子买了一本古诗词,诗词的扉页就是大思想家孔子的图像。爸爸没有想到,儿子打开书本后竟然大呼:“爸爸,这本书上也有圣诞老人啊!”爸爸连忙给孩子纠正说:“错啦!这不是圣诞老人,是咱们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但是,更没想到的是,这时孩子竟一脸严肃,大声说:“你才错了呢!你看他这长长的胡子,和街上的圣诞老人差不多啊!”

  老师家住在黄陵,曾目睹了下面这一幕:20xx年重阳节,黄帝陵轩辕庙碑亭里,一个12岁上下的男孩一边小跑着手指庙里一块石碑,一边大喊到:“爸爸,爸爸,快,快到‘炎黄孙子’下照个相吧!”其实巨碑上是邓小平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明确:对待洋节:取其精华,不拒绝,也不盲目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来自鲁迅先生,也是来自历史的声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老师真心希望,咱们,作为中国人、当代人,能够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心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向着世界,向着传统大声的说出自己的主张:拿来!

  五、课外作业:

  1、摘录本文中你认为有意思的语句,细细品味写出其特点,下节课全班交流。

  2、课外活动:“辩论擂台赛”

《拿来主义》的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苏教版第三册第十八课的一篇精讲课文,它也是《文明的对话》这一个单元的第四课。这个单元的文章讲的是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对话,屏弃偏见,增进交流,只有这样,人类的文化才会共同繁荣发展。《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它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篇文章是对前几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二、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和观点

  2、体会文章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3、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

  4、学习鲁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拿来主义精神

  2、揣摩幽默犀利的语言,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难点:

  1、掌握比喻论证以及因果论证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

  四、重点、难点的突破关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我打算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问题导学法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让他们提出自己找到的问题,老师进行整和,找出有价值的和普遍有困难的问题,比如说:拿来主义的精神是什么?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指代什么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2、小组讨论法

  针对领会拿来主义精神和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这一重点,我采取小组讨论法,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限时作业,然后让小组代表起来发言,使学生能在相互交流中迅速有效的解惑,把个人钻研和小组切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群体教学中小组互助、优势互补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归纳法

  针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这一重点,我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让他们思考议论文的学习方法,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用具

  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录音机、教学磁带来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打算带领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如《社戏》、《祝福》等,询问学生记忆中的.鲁迅是什么样的?让他们交流他们所搜集到的关于鲁迅的资料,故事,既让学生增长了知识,扩展了视野,有训练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读,有利于进入到课堂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可以采用多形式读书法,如:朗读、默读、速读、跳读等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可以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

  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使学生对课文从质疑到理解的过程清晰可见,如果我是老师,我一定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合作探究

  通过问题导学法,我们整合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针对掌握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这一重点,我采取小组讨论法,四人一组,共同探究,在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始终不告诉学生明确的答案,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表面上看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恰恰是在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针对揣摩幽默犀利的语言,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我采用小老师授课法,通过小老师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以主人公的心态自主学习,疏通字义、字音,锻炼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并养成注意倾听,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拓展训练

  1、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名言警句

  2、写一篇读后感

  这两项训练,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是"大语文观"的体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五)课堂小结

  在教学课程结束之前,我会让学生谈一下这节课的收获,让他对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回顾,巩固新学到的知识。

  七、作业

  将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做完

《拿来主义》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

  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 归纳比较 疑问探讨 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

  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

  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

  二、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 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

  〈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 研读课文、

  1、 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特点 不送不拿 主动送去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实质 惧外 排外 媚wai求荣 自欺欺人 爱国 和平交往

  利弊丧权辱国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文化堕落 主权丧失

  贻害子孙 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称为新文艺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种类 表现 实质

  孱头 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5、第9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喻体 本体 具体做法

  鱼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使用,吃掉

  烟枪烟灯 有害的适当保存一点,可作为反面教材的部分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 反动腐朽部分应完全摒弃 走散

  比喻论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例如《说嫉妒》:“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整天处于一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

  这里把嫉妒比喻成毒虫,有力的论 证了嫉妒害己的观点。生动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说服力。

  6、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最后一段

  (2)简要说明每一句话的内容。

  句数 内容

  ① 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② 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③ 拿来主义的结果

  ④ 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⑤ 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五、 小结:

  当前社会上有很多种学习古人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1、韶关市27位学龄童在韶州府学宫参加开笔礼。他们端正执笔,朱砂开痣,茶奉双亲,在孔子像前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

  2、京剧进入小学课堂

  3、佛山祖庙开笔仪式

  4、郑大化工学院20xx级毕业生,选择汉服做毕业学位服合影,并给老师行礼。

  5、穿着汉服向屈原像行礼。

  六、结束语

  每一位爱国的青少年,当我们面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形式多样的外来文化,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做一个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者。

《拿来主义》的教案14

  执教:xx市xx中学校 刘xx

  点评:xx市xxx教科所副所长、研究员 余xx

  一、点击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1——7段。

  一、激趣导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犹如一江春水,势不可挡。于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专门著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他的著名杂文——《拿来主义》。

  二、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排除法解题思路

  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所以D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从论证手法的角度看,属于因果论证。《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反复使用了这种论证思路和论证手法。

  问题1:我们先看课文的1——7段。作者在几段里面提到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几种做法。快速阅读,把作者提到的几种做法一一找出来。

  明确:A、闭关主义 B、送去主义 C、听凭送来 D、“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问题2:那么,作者选择的是哪一种做法呢?

  明确: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问题3:那么作者是如何排除(否定)其它做法的呢?(1)“闭关主义”是怎么做的?(2)“闭关主义”是否行得通呢?为什么?

  明确:(1)闭关主义的做法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也就是彼此不交流。(2)闭关主义”行不通。因为“给枪炮打破了大门” 也就是用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钉子”。于是排除(否定)了“闭关主义”的做法。

  问题4:“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其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有依据。“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其论证方法是例证法(举例论证)。

  问题5: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问题6: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加点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准确、生动和奚落。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活人”指的是谁?是不是一种进步?为什么?因此,加点的文字带着什么意味?

  明确:“活人”指的是梅兰芳博士;不是一种进步,因为本质上还是“送去主义”;因此加点的文字是反语。

  (3)“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明确:不是。因为作者在举例的时候——句子(1)语带奚落,而且“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问题7:“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作者用“残羹冷炙”这一成语给这些东西做了定位,正因为如此,“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慌”。于是对文化交流上的“送来”主义给予了否定(排除)。

  问题8:模仿多媒体展示的排除法,请大家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多媒体展示如下——)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单纯送去,或听凭送来,或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单纯送去,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拿来主义)

  问题9: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整体上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即为什么要“拿来”。整体上使用的是因果论证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课文8——10段。

  二、合作、探究

  问题1:课文1——7段论述的是为什么要“拿来”。8——9段论证“怎样“拿来”。文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

  问题2:对待“大宅子”的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问题3:说说前三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前三种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问题4:拿来主义究竟又是如何“占有,挑选”的呢?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做了形象的阐述。如果用平实的语言,可以怎么表述?

  明确:有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问题5: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接受。这种态度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外国文化,也适用于外国政治、经济、技术和军事等领域;同样适用于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以及对他人经验的借鉴等等各个方面。

  问题6:模仿1——7段对论证思路的归纳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多媒体展示如下——)

  明确: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接受

  问题7:以小见大,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8——9段一个突出的特点。完成下面的课堂练习习题——(多媒体展示)运用人们熟悉的比喻,阐明下面的道理。

  坚持对外开放,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但同时,我们又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防止腐朽落后的东西乘虚而入,对我们造成危害。

  参考答案:好比一间屋子,把窗子关起来,甚至完全堵上,彻底封死,自然可以防止苍蝇、蚊子等有害之物的侵入,但同时也挡住了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还有悦耳的鸟语和沁人心脾的花香。那么怎么办呢?无视危害的存在,大开窗子自然是不行的。我们的意见是,安装一层过滤的纱窗,把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东西放进来,同时又挡住了威胁我们的一切有害之物。

  问题8:最后一段是结论。齐读第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拿来主义”者首先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明确:“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2、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明确:从正面说:“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从反面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简单点说,“拿来”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和创造新的文化。

  【点评】 排除法,巧理思路;小练习,一箭双雕

  (一)排除法,实际上是形式逻辑中的选言证明,即通过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而间接证明论题的方法。这种证明的步骤是:将论证的论题作为有关问题全部可能成立的几种假定之一,即作为选言推理前提的一个选言肢,然后找出依据,否定除论题以外的其它选言肢,从而确定论题的真实性。这样分析《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应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是一种创新。但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在教学中换了个学生熟悉的说法,从而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容易;而善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无疑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

  (二)课堂小练习,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是让学生深入体会并初步学会使用形象化的说理方法,二是深入领会“拿来主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拿来主义》的教案15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可谓丰富多彩,思想导向也是五花八门,面对外界的诱惑,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拿来主义是否已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二、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简介:

  1.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2.作品主要有:

  杂文集:《华盖集》、《坟》、《南腔北调集》

  《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

  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 《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3. 《且介亭杂文》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

  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

  三、写作背景:

  (1)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2)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

  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题旨)

  四、完成情景任务,辨析本文结构与所学议论文结构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感知“驳论”

  的特点。

  (一)任务情境一:根据上面提示的时代背景,如果你是当时的社会的一个文人,应《文学》月刊的特约,写一篇稿子,你会写哪些内容,请列出你的提纲?(提示:根据第三册第三单元分论点的分解方法,紧扣背景,层次清楚,注意

  分论点和总论点之间的关系。)示例:

  拿来主义(题目)

  总论点:对待外国的思想,我们要拿来,但需辨别地拿。

  分论点1:恰当的拿来,可以促进自己、丰富自己。(为什么拿来)

  分论点2:对拿来的东西要辨别、挑选。(拿来的方法)

  分论点3:目前国内的一些“拿来”的错误做法以及危害。(与分论点2形成对比)

  总结全文:拿来是世界趋势、也是强国之法。(重申意义)

  (二)任务活动二:下面是本文的结构思维导图,读完课文后,将①~③处的内容填写完整。

  (三)任务活动二:根据自己的提纲,与课文提纲相比较,找出自己与课文内容的哪些地方基本一致,哪些地方不一致?并说说课文中的开头1-4段的作用。

  1.一致的角度:(估计学生提纲会涉及到的角度)

  (1)拿来的方法、

  (2)采取恰当的拿来会带来的好处。

  (3)错误“拿来”方式以及危害。

  2.不一致的角度:

  本文开头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而是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质,然后在提出观点。

  3.讨论课文1-4段的作用:

  (1)使论述有历史的深度,它是在总结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论的。作者从广阔的背景上,点明了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从一个极端到另有个极端,反动落后的本质一脉相传。清政府,搞闭关主义,落后挨打;

  蒋介石,搞送去主义,丧权辱国。出路在哪里?只要实行拿来主义!这种立论,站得高,看得深,有历史深度。

  (2)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

  (3)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

  送去主义的危害揭

  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

  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的结构:(注:第一课时不想从写作出发的老师,可以从第二课时的课件问题引导学生理解

  课文内容)

  二、深入研讨,把握课文破立结合的写作方法。

  1.“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答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阅读课文1—7段思考:

  本文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前半部分还论述了哪几种主张?这几种主张有什么特点?实质是什么呢?有什么后果?

  (1)闭关主义

  表现: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实质:惧外、排外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碰了一串钉子(割地赔款);导致送去主义

  (2)送去主义

  表现:只是送出去,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实质:媚外、卖国

  后果:祸延子孙(子孙沦为乞丐)

  (3)送来主义

  表现: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

  总结:作者先批判三种错误的作法,最后提到正确的作法,这种写作手法就是先

  破后立的写做方式。

  3.阅读课文8—10段思考:(怎么拿来)

  “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几种态度:

  逃避、完全接受、全盘否定的错误态度;使用、存放、毁灭的正确态度——拿来主义的态度,新人应该拥有的态度。

  (3)说理的方式:破立结合,先破后立——先批判三种错误的态度,再提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拿来主义的方法是使用、存放和毁灭。

  二、总结:

  全文的结构先破后立。

  第一部分(第1--7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 ,树立自己的观点(提出拿来主义的观

  点)。

  第二部分(第8-- 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这一层也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采用先否定错误的方式,再提出正确的方式。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五、作业:

  任务情境四:本文开头先驳“送去主义”的行为和危害,中间又驳斥“拿来主义三种错误做法,这种写作方法为“驳论”。根据以下材料,对划线内容进行反驳:

  (20xx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你认为高三学业繁重,没有时间体育锻炼。缺乏了运动场上的跑跳拉伸,身体机能长期处于活力不足的状态,最终只会损害健康。如果没有了强健的体魄,整天如“弱柳扶风”,成为“医院常客”,又何以专注学业?何以应对繁重的高三备考?

  (驳斥结果错误)

  参考答案2:你认为学业繁重,所以更愿意待在教室看书,实质是你并未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只把它看做可有可无的细枝末节。其实,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健体魄犹如“护城河”“基本防线”,而体育锻炼正是为我们筑城筑河。体育运动给我们大脑带来刺激,促使其分泌“多巴胺”让躯体放松,为紧绷的灵魂带来片刻欢愉。(驳

  其实质错误)参考答案2:高三学业繁重,分身乏术?你可知,欲先文明其精神,必先强健其体魄,体育锻炼能让学习“事半功倍”,大大提效。古希腊体育之父同样是居功至伟的大哲人,是那奥林匹亚山上的圣火点亮了古雅典又一侧的荣光,照耀着古雅典的学术成果如繁星灿烂升腾。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哲人大家无不是有着健硕的肌肉、孔武有力的形象。试问,学业和体育哪里相背?(举例反驳)

【《拿来主义》的教案】相关文章:

《拿来主义》教案08-27

拿来主义教案02-17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02-26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06-01

拿来主义教案(精选14篇)11-25

拿来主义教案3篇06-27

《拿来主义》教案(15篇)03-12

《拿来主义》教案 (15篇)03-12

拿来主义教案15篇03-12

《拿来主义》教案 15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