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乘法教案15篇(优秀)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乘法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乘法教案1
(第3课时:练习七第1—4题<1>)
学生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并选一类水果.最后,选出一组水果获胜.
二.复习
利用课前水果蹲获胜水果小组,引出复习习题,并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一边计算一边想你是怎么计算的)23×13= (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通过复习出示(两位数成两位数笔算)板书
三.新知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创设情境。
师:刚刚同学们在做题时,老师看到一位学生的桌子上有一盒酸奶,老师很好奇,我想采访一下他。
师采访。Xx你喜欢喝酸奶吗?
(课前准备一生说:是的,老师,妈妈说每天喝一盒酸奶对我长身体有好处。)
师:妈妈做的真好。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酸奶吗?--------每天喝一盒酸奶是可以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同学们春风小学的孩子们每天也喝一盒酸奶,今天我们就去帮帮春风小学解决一个有关酸奶的问题.你们愿意帮忙吗?
生:愿意。
2.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和简单说说几何图形)
生:说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师:那么你们会列式吗?(找生列式)
生列式,师板书48×37=
3.引出估算
同学们,在课下,咱们班有两位同学在预习时遇到了点困难,请同学看。(观看视频)
视频中的两个同学起立寻求帮助。以此引出估算的多种方法。
预设
(1)生:因为48≈50,37≈40,50×40=20xx(盒),所以大约需要20xx盒酸奶
(2)因为48≈50 50×37=
(3)37≈40 48×40
师:那么实际需要酸奶的盒数比20xx多还是少?为什么?
生回答。
4.引出笔算
同学们现在春风小学,要给学生们配备营养餐中的酸奶,想知道具体需要酸奶的盒数,你们能帮忙吗?(请同学们在题卡上完成 第一题,并同桌之间说一说。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并找2名同学结合几何图形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计算后,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老师替他们感谢你们。谢谢大家。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白板,你发现了什么?
生找异同。
师总结:这种利用以学知识学习新知的过程就是迁移思想。
出示课题进位和迁移。
那么同学们通过对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学习,并结合刚刚计算的过程,你能说说如何笔算吗?(小组合作完成题卡2题。小组讨论,最后由组长写出讨论结果)
小组汇报和补充完成此内容。(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给予鼓励,例如数学家就是这样说的)
找2名同学说,再大家加重音齐读。重要的事说三遍。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1.先用一个乘数的个位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计算中哪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2.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
5.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们能独立计算了吗?有几只小动物迫不及待的和大家见面了,同学们请看 。老师选一位同学帮大家选择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选择后生做后面题)
在学习新知时错的生展示.
6.小结。
同学这节课的功劳可真不少。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那么同学们在大家帮忙的同时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说一说
7.拓展。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会用到今天所学内容吗?在以后的数学课上咱们还会和它见面吗?
8.布置作业
教材51页6题
9.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进位)
23×13=299 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三年级乘法教案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熟练计算,并且能根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灵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准备:补充习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5×3= 24-0= 101×7= 81÷9=
60÷4= 700×3= 20×3= 35×2=
5×800= 90×9= 86-58= 0×6=
120×0= 99÷9= 250×2= 7×600=
0+150= 65+27= 2×34= 110×5=
4×120= 430×2= 42+28= 220×4=
一、列竖式计算
311×8 529×3 409×3 6×850
二、想一想,下面各题的积是几位数,大约是多少?
513×3 85×6 262×7
754×2 156×5 4×264
三、解决问题
1、学校乐器队有30人,舞蹈组的人数是乐器组的2倍,合唱组的人数比舞蹈组多18人,舞蹈组有多少人?合唱组有多少人?
2、向阳花园新建了8撞楼,每撞住104户,每户平均有3人,这个小区一共可以住多少人。
3、有3捆字典,每捆5本,每本字典14元,买这些字典一共要多少元?
4、有6箱乒乓球,每箱有30盒,每盒有20个,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
5、小明买了5只乒乓球拍,付出100元,营业员找回他15元。每只球拍多少?
6、一件上衣128元,比一条裤子价钱的3倍少22元,这条裤子多少元?
7、学校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上午去了360人,下午还要去2批,每批318人,你估计今天看电影的学生大约有多少人?学校给学生准备了1000张票,够吗?
8、4箱苹果的价钱等于6箱桔子的价钱,一箱苹果21元,一箱桔子多少元?
9、每人每天可以收集树种8千克,照这样计算,三年级有4个小组,每个小组8人,一天共收集树种多少千克?你能用两种想法来做吗?
10、小明沿着长方形的操场跑了4圈,用了6分钟,已知小明每分钟跑150米,那么操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11、期中考试中考试成绩最好的同学和最差的.同学共考了124分,考得最好的同学的分数正好是考得最差同学得分的3倍,两个人各考了多少分?
12、书架上下两层共放有120本书,如果从上层拿15本到下层,则两层书架上的书同样多。上下两层原来各有多少本书?(能否用两种不同的想法做呢)
三年级乘法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乘法这一单元里,我们已经学习了
(1)口算。哪类题目可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2)笔算。哪类题目要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里的两位数我们指的是一般的情况,不包括整十数
(3)估算。估算的时候我们一般把两位数看成是很接近它的整十数来估算的。估算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
2、关于乘法,我们这一课要学什么,有谁知道吗?
板书课题: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探究:
1、其实末尾有0的乘法也就是我们前面口算中出现的那类题,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口算,今天要笔算。
(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主题图)
(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2、学生用已有的笔算知识列出竖式计算
交流:板书: 3 0 或 2 5
观察两个竖式,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3、注意看老师的竖式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板书:
问: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0没有和什么数位对齐)
猜: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在算的时候先不要考虑它)
遮去0,现在的竖式变成几乘几?(25乘3)
一起来算一算:75。
好了吗?(没有,还要添上0,得数是750)
把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个竖式?为什么?
说说这种简便竖式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指出:它其实和口算差不多,先不看0,最后添0。
4、即时训练。
想想做做1。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学生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积的末尾0的处理。
说说做这样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算简便?
5、学这个简便写法有什么用呢?
大家来看这道题:3804500
这是一道三位数乘四位数,你能不能用新学的办法来计算?
随学生回答并板书,结合板书指出:先不看0,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
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样就会了,不过最后还要加上3个0。
看来学了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一些更难的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3
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你能想到什么?
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2、想想做做4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
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3、想想做做5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
式,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
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平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
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想想做做2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例题先让学生按照竖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口算方法算出结果,然后介绍简便的笔算方法,这样安排可以减少计算的错误,并使学生产生学习笔算简便方法的需求.
三年级乘法教案10
课题: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目标: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2、会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3、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正确地进行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2、难点:准确、迅速地进行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
课前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教师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今天,我们学习新的内容。
2.口算下面各题,并回答问题.(用投影仪打出)
20×3=
12×4=
200×3=
120×4=
20xx×3=
340×2=
请你观察每一组题,你发现以上各算式被乘数有什么特点?(被乘数末尾有0)它们的乘积有什么特点?(它们的乘积有0的个数和被乘数0的个数相同)
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就是____
(教师随机板书课题: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题,可以先用乘数乘被乘数中前面的数,再看被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3.用最快的速度口算出得数:
120×3
430×2
300×3
20xx×4
4.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6×3= 72×6=
指名2人板演,集体订正.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题: 养殖专业户李大爷家养鸭260只,养鸡的数量是鸭的3倍。李大叔养鸡多少只?
1、学生自由读题,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
2、列式并说明理由。
师相机板书:260×3=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200×3=600(只)60×3=180(只)600+180=78(只)
2、把260看作26个十,26个十乘3得78个十,也就是780。
3、用末尾填0法:先计算26×3=78,然后再78的末尾填写一个0。
4、用竖式计算,对于这种方法教是要重点指导,如果学生没有谈到简单的数式书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观察复习中的26×3和例题260×3这两个竖式,你能想出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教师引导着学生概括出简便计算的竖式写法:要把乘数写在被乘数0前面的数字下边,计算时不用管0,算好后,因为积是表示几个十,所以要在得的数后面添写一个0.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简便算法:2 6 0
× 3
7 8 0
把两种竖式算法相比较.指出:这两种算法竖式的写法不同,计算结果一样,后一种比较简便.
让学生试算2500×3,要求用简便方法.一人到黑板上板演,其他人做在练习本上,如有疑惑的地方,同桌可以商量.
2500×3=7500
(集体订正)提问:2500×3为什么得7500?(因为2500是1个20xx和1个500组成,3个20xx是6000,3个500是1500,6000加上1500得7500)从竖式上看,乘得的75后面为什么添上2个0?(因为被乘数末尾有2个0,所以得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上2个0)
(5)师生共同概括出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一位数乘多位数,遇到被乘数末尾有0的时候,可以先用乘数去乘0前面的数,再看被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三)巩固反馈
1、对口练习。要求:同桌一人说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另一人说得数。
2、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计算。
3、4两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关键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三年级乘法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二)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术语表达数量关系并能解答应用题和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难点:明确速度、时间和路程及工效、工时和工作总量三种数量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口算卡片)
20×40 5×30 24×20 12×5
42×10 60×50 200×30 240÷2
2.复习上节课有关三量关系。
提问: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常用到哪几种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举一例。
(单价、数量、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每张课桌45元,4张课桌多少元?)
提问:单产量、数量、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二)学习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上节课学习的数量关系,还有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板书课题)
投影出示:
例题1.汽车每分行750米,4分行多少米?
750×4=3000(米)
2.小强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多少米?
66×5=330(米)
3.一艘轮船每小时行18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
18×3=54(千米)
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
120×2=240(千米)
以上四道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同学口述解题过程,老师板书。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四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有什么特点?
(四个小题讲的是同一类事情,都是行车、走路的问题。特点是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走多少路,所求问题都是求一共走多少路)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以上每小题已知条件都是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我们叫它速度。(同学们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速度,举出几例说明)
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叫速度。(每分、每小时行的路程叫速度)
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说明:根据物体实际运动的快慢,可以按秒、分、时、天、周、月、年等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叫速度。(还可以再让同学举一些平时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下什么叫速度)提问:那么题目中4分、5分、3时、2时又叫做什么呢?(回答是时间)(板书)
再问:我们计算出的结果(也就是题目中的问题)3000米、330米、54千米、240千米表示的是什么呢?(回答是共走的路程)
老师归纳:我们把一共走的路叫路程。从题目中可以看出速度和路程都用米、千米等不同的长度单位表示。想一想速度和路程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
速度: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路程:一共所走的路。
根据上面的四个算式,分别指出速度、时间、路程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每道题里速度是多少,时间是多少,路程是多少。然后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量关系式,编一道应用题,再请其他同学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
师:我们掌握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答相应的应用题。下面我们继续研究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例题:
1.一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3米,8小时织布多少米?
3×8=24(米)
2.修路队每天修路240米,5天修路多少米?
240×5=1200(米)
3.某机床厂每月生产机床450台,一年生产机床多少台?
450×12=5400(台)
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个小题,讲的是哪方面的事情?(生产、工作的事情)
说出各小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已知每小时、每天、每月干多少活)
师: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把每小时、每天或每月的产量多少叫做工作效率,简称工效。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知道的一些与工作效率有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出“工效”的概念。每分、每时、每天、每月……生产的数量叫工效。
那么8小时、5天、1年又表示什么呢?
(学生很容易说出是“时间”)
师:对,我们把它叫工时。
老师指每题的结果,问:24米,1200米,5400台表示什么?(共完成的数量)
师:我们把一共完成的数量叫做工作总量。请你用一个关系式概括出工效、工时、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
板书: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师:请你编一道已知工效和工时求工作总量的应用题。(先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互相说自己编的`题,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反馈
关于乘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学得最好。
1.把已知条件和可以求出的问题用线连接起来。(出示投影)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同学回答。
已知单价和数量可以求出工作总量
已知速度和时间可以求出总产量
已知工效和工时可以求出总价
已知单产量和数量可以求出路程
2.填空。(投影)
()×数量=总产量
()×数量=总价
速度×()=路程
工效×工时=()
3.先补充已知条件,再解答。
要求:先读题,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应补充什么条件?
(1)李刚每小时能走4500米,(),一共走了多少米?
(2)每本《东方少年》5元,(),共用了多少元?
(3)一台织布机,()。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
(4)每棵苹果树收苹果45千克,(),一共收苹果多少千克?
下面的练习由小组讨论,在练习本上只列式,然后互相交换检查。
4.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式。
(1)每包毛巾有24条,50包共有毛巾多少条?
(2)学校买了360张课桌,每张课桌48元,一共花了多少元?
(3)挖一条水渠,每天挖280米,20天挖了多少米?
(4)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40千米,8小时行多少千米?
作业:看书第27,28页。第29页第8题。
小资料
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归结为求b个相同加数a的和c是多少。即a·b=c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求b个相同加数a的和;二是求已知数a的b倍是多少,实际上也是求b个a的和。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例3,例4是在学生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和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行程问题和工作问题,学生是接触过,会解答简单的题目,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没有系统建立这些概念。速度、时间、路程及工效、工时、工作总量这些数量关系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加以整理概括,加深对常见数量关系的认识,加强运用术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教学过程中注意给学生创设环境,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加深对常见数量关系的理解。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大量的、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通过反馈,教师能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
三年级乘法教案12
一、教材内容 :
教材P60 例1
二、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的算理。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答题纸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问:(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1情境图)瞧,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质疑: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2.口答列式 师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支彩笔?你会列算式吗? 指名回答;3×12或12×3,教师板书12×3= 3.尝试计算 提问;"12×3"该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小组内交流算法,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写或画在答题纸上。
(3)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
方法1:连加 12+12+12=36
方法2:分解组合 10×3=30 2×3=6 30+6=36
方法3;拆数 比如9×3=27,3×3=9,27+9=36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比较算法 讨论:以上算法哪种比较简便呢?说明原因
(1)小组内讨论
(2)集体交流,说明理由 (方法三和方法四都好理解,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一般用计算的方法来算。方法一如果因数的个数多了,算起来就比较麻烦。方法二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比较简便。方法五虽然因数不管是几都能算,但是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相乘,乘后再加,非常麻烦。)
2.合作学习,探索竖式 引导:从刚才讨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合的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三个算式组合起来,写成一个竖式。请同学们试试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写在答题纸上。教师巡逻并适当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板书讨论结果。 生1: 1 2
(3)让板书的两个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思路
生1:先用2和3相乘得6,再用10和3相乘得30,30加6得36.
生2:先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也就是30,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把3直接写在十位上。
(4)评一评,哪种方法更简便?
3. 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1)课件演示: 教师边用课件演示,边讲解:第二个因数要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3乘2得6,表示6个1,写在个位上;再用3去乘十位上的1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用虚线在个位写一个0),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就得36.因为积的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把3直接写在十位上。
(2)小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这两个相乘得数都叫做因数,最后的得数叫做积。
(3)同桌互相说一说12×3笔算竖式的过程。
4.小结:在计算时,先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订正
2.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的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订正 师强调: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谁来说一说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在计算时,先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2:用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一般要把多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三第一题列竖式计算。
六、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不进位)
1)连加 :
12+12+12=36(枝)
2)数的组成
10×3=30
2×3=6
30+6=36
三年级乘法教案13
教学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学情分析:我校是农村小学,本班共有24名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对数学很有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很差,作业不够规范,并且有马虎,粗心的现象。基于这样的一种情况,我在教学中必须要兼顾到这群学生的接受情况。尤其这是一个新的计算知识点。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浅入深,从口算乘法,不进位乘法的基础上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领悟进位乘法。同时,教材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安排了一个具体的情景;每一个计算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对情景中数学信息分析基础上进行的,紧扣情景图的信息,将很好的解决学生直观视觉思维。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感知乘法处处在生活中。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探究相同加数连加竖式的计算方法,初步感受加法与乘法的联系。
1.教师板书连加竖式:
先请学生同位之间相互说说应该怎样计算?再指名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预设:
生1:个位3加3得6,6加3得9;十位2加2得4,4加2得6。
生2:个位3+3+3等于9,十位2+2+2等于6,得数是69。
生3:用乘法,个位上三三得九,十位上二三得六,得数是69。
教师引导:谁注意听了,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小结:要先算个位上3个3相加是多少,再算十位上3个2相加是多少。
设计意图:虽然加法竖式的计算师旧知,但是真正计算三个数以及多个数连加竖式,这还是第一次,三个相同的数连加竖式,更是没有接触过。通过计算这个竖式,达到两个目标:1.使学生体会计算相同加数连加应该用乘法,用乘法更简便;2.通过教师引导初步建立多位数相同加数连加计算的模型,即先算个位几个几相加是多少,再算十位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2.教师板书连加竖式:
请学生同位之间相互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指名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教师重点提问:十位上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小结:计算时要先算个位4个8是多少,再算十位上4个1是多少,不要忘了加上进位数。
设计意图:与前面的侧重点不同,这道连加题也有两个目标:1.巩固前面初步建立起来的计算模型,再次体会先算个位几个几相加,再算十位几个几相加;2. 学生在这之前所做的加法题只局限于两数相加,他们的进位基础是满十进1。
这是第一次出现进位数是"2"的情况,在计算乘法之前,让学生提前感知。
3.教师出示折叠纸条:
教师:看到这个算式什么感觉?(太长了)这是几个12相加?想个办法把这个竖式变短?学生说乘法算式,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算式比连加竖式简短了,将前面两个连加竖式也改写成乘法竖式,教师将乘法竖式板书在连加竖式旁边:
设计意图:这个设计很用心,起到了"承上""启下"两个作用:1.由连加竖式自然的引出乘法竖式,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感受乘法的简便。2. 由连加竖式引出了乘法竖式。自然巧妙,不漏痕迹。教学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二、合作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1)请学生独立试做,自主探究算法。
教师引导:23×3表示什么?想象一下3个23相加是什么样子?(教师指黑板上3个23相加的连加竖式)
请学生到前面边讲边板演,预设:
请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教师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大家是否都是这样算的。
(2)探究算理。
教师提问: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为什么用3乘个位上的3,还要用3乘十位上的2?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手中有3个23连加的竖式的练习纸,教师巡视,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做加法和做乘法有什么联系?
算3乘3的时候就是加法中的哪一步?
算3乘2的时候就是加法中的哪一步?
请学生自己动手在连加竖式中圈一圈。
教师根据学生口述板书标注箭头,在加法算式中圈一圈。
教师小结:看来乘法和加法有着密切大的联系。我们做这道乘法题的时候可以把它展开,想象它的加法竖式的样子,通过加法的计算步骤找到算乘法的方法。
(3)模拟练习
先引导生想象与乘法对应的加法竖式是什么样子,再请学生独立计算,最后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请学生在连加竖式中圈一圈,乘法的每一步计算加法中的哪一步。
设计意图:本课采用了"连加竖式与乘法结合"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实现算理和算法的结合。有这样几方面的考虑:1.学生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就是表内乘法和加法,借助连加竖式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2.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与笔算相同加数连加的竖式算理是相通的,都是分别求每一位上几个几是多少,再相加。学生可以将加法的算法迁移到乘法中。3.学生在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出现错误最多的就是忘记用一位数去乘十位、百位上的数。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学生认知基础决定的,因为学生之前计算加减法竖式时只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不同数位上的数不能相加减。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从连加竖式入手,让学生体会要把个位上的数加起来,还要把十位上的数加起来,还要把百位上的数加起来……然后把这种经验迁移到笔算乘法的计算中,就体现为用一位数分别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在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时,加强乘法与连加竖式的联系,让学生寻找乘法计算过程的每一步对应加法中的哪一步,代替了通常所用的小棒或点子图,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更高。
2.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1)请学生独立试做。
教师引导:18×4表示什么?想象一下4个18相加是什么样子?(教师指黑板上4个18相加的连加竖式)
请学生到前面边讲边板演,预设。
(2)全班汇报交流。
如果出现第二种情况(忘记加进位数),先展示第二种情况,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计算中出现进位数要加上加进位数。
如果出现第三种情况(没有用4乘十位的1,直接用十位的.1加进位3),组织学生讨论,强调还要计算十位上的4个1是多少。
如果没有出现错误情况,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计算过程。
教师提问:①十位上是怎样计算的?4乘1算的是加法中的什么?
请学生先自己在连加竖式中圈一圈,再请学生在黑板的算式上圈一圈。
②十位上的"7"怎么得来的?突出进位的问题,引起学生重视。
③如果是5乘8,要向十位进几?7乘8呢?8乘8呢?
教师:看来在计算乘法的时候会出现进位数是2、3、4等比1大的数,满几十就像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
(1)巩固刚刚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2)稍加变化,变式成进位乘法,挑战学生的思维。
(3)因为学生在这之前所做的加法题只局限于两数相加,他们的进位基础是满十进一。所以在处理到这个题的进位时,要让学生明确乘法中的进位不仅仅是1了,两数相乘会出现满20、30……的情况,让学生深刻的明确个位相乘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了。
3.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1)请学生独立试做。请学生到前面边讲边板演,预设:
(2)全班汇报交流。
如果出现第二种情况,先展示第二种情况,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这道题不但个位満十要向十位进一,而且十位也満十了,还要向百位进一,不能忘记加进位数。如果没有出现第二种情况,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在此基础上再稍加变化,变式为乘法连续进位,难度又进一步,始终调动着学生的思维的兴奋度。
三、有效练习
1.基本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任意选一道题和同位相互说说计算。
教师重点提问第3道小题,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强调还要用一位数去乘百位上的数。并且拓展提问:如果千位上还有数呢?万位有数呢?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想一想,在计算这些题的时候我们都是怎样计算的?
2.纠错练习
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出错误原因,全班交流,共同订正。
第1小题教师重点强调不要忘记还要用2去乘十位上的数。
第2小题重点强调要加上进位数;第3小题重点强调一位数与多位数相乘不是相加。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中出现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并通过提问拓展至更多数位,帮助学生能够完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用一位数去成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纠错练习中重点强调了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对后面独立做题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四、全课总结
教师结合例题总结: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把得数写在相应的数位上,相应的数位上要加上进位来的数。
三年级乘法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页例1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学生口算的范围。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探讨计算方法,从而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学情分析】
在学生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本节课。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再分组交流讨论。对学生想出的口算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好口算的`信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个末尾有0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难点:学会运用口算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复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 ↓
新课讲授→熟练掌握口算的方法
↓ ↓
课堂练习→巩固口算的方法
↓ ↓
课堂小结→在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复习导入】
【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1)观察情景图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小组讨论交流。
(2)提出问题:3筐草莓有多少盒?
(3)小组讨论,探究方法。
①如何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5×3
②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③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④学生汇报口算方法。
2、教学150×3
(1)学生讨论,在计算15×3的基础上,想一想,怎样计算150×3。
因为150里有15个十,15×3=45,15个十乘以3就有45个十,是450,所以150×3=450。
(2)怎样计算一个末尾有0的数乘一位数呢?
一个末尾有0的数乘一位数,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0,就可以了。【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第1、2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板书设计】
例1:15×3=45
150×3=450
三年级乘法教案15
教材简析:
这节课主要教学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方法。例题先让学生按照竖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其他不同方法算出结果,使学生初步产生学习笔算简便方法的需求,再介绍笔算的简便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及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末尾有0的简便方法。本节课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在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需要进位)时产生用竖式计算的欲望,在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有效迁移自主探索发现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小黑板,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以疑引新
1、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及估算。下面我们进行口算抢答。卡片出示:
21×40 20×34 32×20 22×30 17×60 36×40
思考:他们都是两位数乘整十数,都可以采用同样的计算方法,为什么前4题口算起来容易,而后2题口算有点困难或算不出呢?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出:计算后2题时需要进位。
2、引出课题: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3、奶牛场里的阿姨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来解决。
(出示主题图)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二、自主探索,优化算法
1、探讨算法
⑴问:知识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你能试着用学过的'知识方法来算出25×30的积吗?
⑵谈话: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
⑶汇报算法。
2、掌握方法。
⑴谈话:计算25×30时,同学们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样都可以。
⑵介绍方法:
第一步列竖式。因为0乘25还得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这样就先算25×3,列竖式时可以让3与25中的5对齐,把30中的0写在后面。
第二步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25×3得75,再在积的末尾加上0。注意乘数 末尾有一个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0。
第三步检验。
⑶问: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列竖式计算?为什么?
⑷小结:以后我们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可以用这种简便方法列竖式。
3、试一试: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集体评讲做法,并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注意积末尾0的处理。
三、巩固新知,综合运用
1、想想做做3
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这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估计一下他们的结果会有怎样的联系呢?(结果可能比较接近)
计算验证。
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小结:果然比较接近。今后我们在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时,可以把其中一个乘数看成接近它的整十数来估算得数。
2、想想做做4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交流估算方法:
30×20=600 27×21≈600(个)
27×20=540 27×21≈540(个)
30×21=630 27×21≈630(个)
3、想想做做5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式,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平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说说怎样标,为什么这样标?
四、全课总结
学了今天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
【三年级乘法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乘法教案03-13
三年级乘法教案05-30
分数乘法的教案02-28
笔算乘法教案11-08
《口算乘法》教案11-09
《笔算乘法》教案11-27
关于乘法的教案08-31
乘法的意义教案06-29
分数乘法教案01-17
分数乘法教案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