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05 11:06:33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1

  一.教学内容:

  《论语》六则

  二. 教学目标

  1. 结合书下注解理解文章内容

  2. 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三. 教学重、难点

  1. 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

  2. 学习精美的表达。

  四. 知识分析

  (一)孔子简介:

  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关联。

  (三)课文分析:

  1.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子,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他们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讲解: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4.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5.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6.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典型例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  ) 罔(  ) 殆(  )

  2. 填空: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3.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6)不知①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

  (7)见贤思齐焉(齐:)

  (8)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4. 翻译下列句子: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 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请分别就三个方面各举一则。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6. 试将本文中的成语举出三例,并加以解释。

  7.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8. 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9.“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6)择其善者而从之()

  10.《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11. 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

  12. 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13.“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14. 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16. 老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1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18. 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用原文句子填写)

  20. 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21. 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22. 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 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 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d. 武斌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归功于他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奋好学。

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2

  一、教材分析

  初中美术教案本单元傲雪梅花的学习内容是中国花鸟画表现技法,出于对笔墨表现中的点、线组织,以及人格精神寄托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傲雪梅花这一题材。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梅花的表现技法,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有意识地运用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材选择了不同颜色的梅花图片和关山月先生的中国画作品,引导学生进入“活动一”的学习,学生通过讨论了解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表现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以比较分析的方法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活动一”以感受为主,可以安排练习,让学生通过尝试体验来学习使用国画工具,进一步感受中国画用笔用墨的特点。

  中国传统绘画的教学中技法的学习很重要,因此教材引用关山月先生画梅的过程图片和勾花、点花的图示,讲解传统的绘画技法。选择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枝干和花瓣画法的基本要领作为技能学习内容,提示在教学过程中应作为重点传授。借鉴与临摹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方法,教材活动二中安排学生参照范画的某个局部,学习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尝试画一幅梅花,明示了学习过程中借鉴与临摹方法的运用,以掌握规律,为己所用。

  教材中学生作业注意了不同的表现方法的选择,以供学生参考。

  在评价建议栏目中,从构思、用笔和水墨、色彩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进行自我评价、检测学习效果的方法。资料库中有关画家、名词和诗词资料,扩展学生搜集资料的范围。

  学习大空间一栏收集了齐白石的四幅作品,在学习梅花画法的基础上,将中国画里同样表现人格精神的荷、菊、兰、竹等题材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方法去尝试表现不同的内容,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

  *能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了解用线的表现方法,体会笔墨韵味。

  *能整体把握画面的虚实关系,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能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领会中国画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三、教学思路

  本单元包含中国花鸟画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教材以欣赏、感受、体验为线索,提供了教学所需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篇首选择梅花图片可以用于课题导入。

  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设置尝试表现的学习活动,选用关山月先生画梅的步骤图和勾花、点花的图示,介绍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技法处理作为知识传授的重点,教学过程中应详细讲解,并根据需要可以选择梅干、梅枝的画法图例,构图的处理也应结合图例分析。

  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笔墨纸砚等中国画工具,梅花题材的中国画作品以及书法作品。学生准备的宣纸应稍大些,便于笔墨表现。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感受、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以欣赏感受自然界和艺术表现中的梅花为基础进行笔墨尝试,通过对传统笔墨的体验进一步理解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意境,最后运用所学知识和绘画技能进行创作表现。

  首先可以选用有关梅花的诗歌、散文、图片和中国画作品设置情境导入。以提问、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梅花耐寒的生长习性,感受梅花挺直坚硬、生机勃勃的造型,体会梅花顽强、倔强和向上挺拔的精神。“活动一”应着重了解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表现的寓意和象征精神,以及中国传统艺术以物寄情的艺术表现方式。了解艺术作品和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如描绘形态、色彩、情感的词汇,有关生物常识和历史故事等去形容、比喻、体会、理解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的梅花给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激发学生尝试创造表现的欲望。

  使用以书法用线为主的造型手段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中国画中的线抑扬顿挫,疏密穿插,结合墨色的变化具有深刻的审美意味。通过教师演示、讲解,介绍书画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结合作品欣赏和比较,分析中国画作品中书法用笔的力度与韵律。教师演示作画过程的直观教学,在本课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尝试、体会笔墨和宣纸产生的特殊效果,对学生认识了解中国画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设置笔墨表现的练习,可以表现精神、情态的词汇命题,尝试运用水墨材料、工具,进一步感受、理解中国画笔墨运用中表现的意味。布置学生搜集自己喜爱的梅花摄影作品和中国画作品,以及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对梅花的描写,编辑成册或制作小报。通过类似的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艺术中寓意、精神表现的理解和认识。

  “活动二”以学生作业为主要内容。在教师的辅导下,借助梅花传统画法的学习,激励学生在大胆尝试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在这一过程中,作业的重点应该落实在对工具材料的尝试,水墨变化的体会和对书法意味的.线以及穿插、组合、疏密关系的理解上。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照优秀国画作品和有关诗歌、散文,构思表现某种情趣主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想法,在表现技法方面进行提示,帮助学生完善创作构想,鼓励他们大胆创作。在学画梅花的基础上,结合兰、竹、菊、荷等传统题材的国画作品,以及有关诗词、散文,指导学生进行交谈和讨论等形式的活动,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在表现崇高人生境界方面的优秀文化传统,并鼓励他们进行绘画尝试。

  关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采用展示、自评和互评等形式,应注意学习方法的导向,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艺术个性,重视评价对学生产生的激励和鼓舞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本单元是中国传统绘画课,对技法的掌握要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在分析作品、示范时应对用笔用墨重点讲解,学生自评互评过程中可以参考教材的评价建议。

  四、教学选择

  建议按照学习活动设置两课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例如第一课时可以通过梅花题材的国画局部临摹,感受用笔用墨技法,第二课时尝试画一幅梅花,可以扩展到其他表现人格精神题材的创作。

  学习水墨表现技法,除按照传统绘画程式进行以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选择其他方法。如:根据命题进行点、线组合的水墨抽象表现;参照书法造型局部结构、笔法构成画面的水墨表现;体会音乐表现的情感,进行水墨表现等等。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艺术以物寄情的艺术表现方式,可以用表达不同情感的诗和画对应讲解,也可以组织学生搜集图片和文字或依据图片进行写作,编辑成册、制作贺卡等活动。

  五、教学建议

  1、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

  本单元选择的画家作品可供学生比较欣赏,但作为学生临摹的范画难度偏高,而借鉴、临摹是本课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选择范图时应考虑构图简洁,利于学生临摹的作品。梅干、梅枝的画法教材予以了提示,教师示范时要边画边讲解,也可以结合图示说明,用图示明确基本画法,例如梅干的画法有勾勒法、没骨法、勾皴结合法。

  2、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

  本单元选择梅花为表现题材,考虑了梅花象征精神的因素,有意识说明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有效利用诗文、音乐来渲染气氛,可以利用咏梅诗句设置悬念,导入课题;请学生朗诵咏梅佳句,感受梅花的个性;唱影视金曲,诠释梅花的象征意义;欣赏经典名曲,例如《梅花三弄》,感受音乐表现的意境。

  3、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例如以欣赏教学,梅花图片和国画作品的欣赏贯穿课的始终,使学生感受直接,印象深刻;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间交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讨论,能提高讨论质量;运用演示法,及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对作画步骤、表现技法有进一步认识。

  4、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

  本课涉及大量的图片、作品欣赏,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有很大优势,也可以准备作品挂图,画梅步骤图,梅花、梅干、梅枝画法图示,咏梅的书法作品等。

  “书画同源”,中国画强调一个“写”字,用笔、结构和布局,都与书法艺术紧密关联。通过练习书法可以提高对笔性的了解,可以准备书法作品的局部放大复印件,以供学生参考,体会用笔韵味。

  5、关于学习指导方法和学习小窍门的建议。

  技法学习可以用讲解、演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梅的结构、造型、笔墨、色彩、构图等基本知识讲解和技法演示,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借鉴与临摹也十分必要,通过临摹掌握画梅之道,先求其形似,才能得其神似。

  学画梅,可以先练习勾梅,以求对梅花的造型结构有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勾线笔以中锋行笔来画,行笔速度不要太快,力求稳健。用淡墨勾梅花,要注意花瓣间大小宜均匀些,不要大小过分悬殊,花瓣勾好后用浓墨勾花心和花托。

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3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 ) 2、栖息( )

  3、寥阔( ) 4、枯涸( )

  5、清洌( ) 6、梦寐( )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人。现代 、 ,代表诗集 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 ⑵ 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1)、

  (2)、

  (3)、

  3、帮老师解疑惑

  ⑴ 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 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 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寥阔(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2.《秋天》选自 ,作者何其芳,现代 、 。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5.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 , 一是 。

  6.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

  ⑵芦筵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

  7.诗中描写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话中贬大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平。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的评论改为 。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9.给全诗分三层,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 )

  第二层:( )

  第三层:( )

  10.诗中的“无心”隐喻的是 。

  11.“无心”的“我”和“无心”的“你”指的'是什么?

  12.影儿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现了什么?

  13.“小河”最终归入无情的大海,暗喻了 。

  14.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是 ,后半部分的感情是 。

  15.“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6.全诗借助什么物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诗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二)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8.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19.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20.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21.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2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14.《秋天》答案

  一、积累运用

  (一)1.shuò 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2.qī 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3.liāo高远空旷。 4.hé 干涸,没有水了。 5. liè 水清。 6.mèi 睡梦。 (二)1.何其芳 诗人 评论家 《预言》 2.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则体现农家特色;还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这是秋天。 3.⑴农家丰收图 ⑵霜晨归渔图 ⑶少女思恋图 4.松弛闲静、宁静悠远。 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1.(1)“飘”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梦寐”有“朦胧”之意,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2.(略)

  五、达标检测

  1.略 2.《预言》;诗人、评论家 3.前四句描绘秋天的画面,各节诗的最后一节加以总结,收束全节。 4.农家丰收图;霜震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5.山谷伐木;篱间背瓜果 6.⑴“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用在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⑵“轻轻”一词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7.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8.牡丹虽然不实,然而为花之艳;荔枝虽花不艳,然而为果之绝。 9.第一层:(第一节)偶然邂逅激起的缠绵情爱。第二层:(二三节)写诗人所向往的人的影儿是怎样在自己的记忆里被自己日渐美化起来。第三层:写美丽幻影的破灭。 10.一见钟情 11.一见钟情产生爱意的双方 12.对爱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13.人必将抛开美丽的幻想而步入复杂而险恶的现实人生 14.欢愉;酸楚 15.诗人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更是对爱情理想破灭的预言 16.用“我是一条小河”的比喻贯穿全诗。 17.使诗的意思含蓄,抒情味浓,形象鲜明、真切,语言耐人寻味 18.老师的粉笔 19.排比;设问 20.各种颜色的粉笔 21.最后一句 22.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4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要点点拨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2)wú桐()(3)shu猎()

  (4)喧嚣()(5)yīn哑()(6)静谧()

  (7)cuàn夺()(8)螽斯()(9)吮吸()

  2、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3、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

  作用:

  (2)句子:

  作用:

  二、整体感知

  4、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

  5、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三、品读赏析

  6、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7、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8、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五、学习小结

  9、通过学习本文,你学习到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感想?

  达标检测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A、他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新近出版的小说

  B、遇到意外事情,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

  C、军军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D、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稍逊一筹的歌手了。

  (二)课内阅读

  (1)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与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2)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4)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5)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因此别的东西也得吃。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6)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1、第(1)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这几自然段的说明中你可以看出蝈蝈吃哪些食物?

  3、“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文章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而是领着读者去发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一种说法应怎样说?

  6、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2)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7、从作者的描写中你认为蝈蝈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三)拓展阅读

  蟋蟀出世记

  法布尔

  (1)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耐心就够了。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单独地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2)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金属笼里的情况,将在后面予以介绍。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3)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对我有失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最后,它拔出自己那把点播种子的小铲,草草扒拉几下,抹掉钻眼的痕迹;它稍微喘口气,又溜达到另一个地点,再度开始往土里插产卵器;它这儿插一下,那儿插一下,所以可以利用的地皮都点播到了。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二十四小时过去,我觉得产卵结束了。但是为了做到更可靠地掌握情况,我又继续观察了两天。

  (4)两天过后,我开始搜索土层。卵粒呈稻草黄色,都是有两个终端的小圆柱体,长约三毫米。它们彼此不接触,竖埋在土里,点播的距离很近。种子数量多少,取决于一个连续产卵过程中的产卵次数。整个土层下都发现了卵粒,它们离土表层大约两厘米。用放大镜观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根据这样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估计,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这等规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幅度裁员才行。

  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绝妙的小小机械系统。幼虫完成卵孵化时,卵壳就像一个白色的遮光套,顶部有一个很规则的圆孔;沿圆孔周边扣着一个拱形顶帽,成为一个封盖。封盖不是在新生儿盲目推顶或割划下被划开,而是沿一道特意准备的、质地极其脆弱的线纹自动开启。这奇妙的孵化过程,也应该了解一下。

  (5)产卵后十五天左右,卵壳前端隐约看得见一对黑里透红的视觉器官的大圆点。从视觉点稍稍向上,恰好在圆柱体顶端,此刻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断裂线。不久,透过半透明的卵壳,可以看见里面那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觉,频频察看了,尤其是上午的时间里。

  (6)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来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随后落在一旁,其情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个小怪物。

  1、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监视”在句子中的含义是什么?

  2、第三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就语言特点上来看,此句属于何种说明?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4、从全文看主要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蟋蟀的出世的?请用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回答。

  5、本文除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之外你还能找到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6、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法布尔告诫我们观察事物需要怎样的品质?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有这样的品质?

  7、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布封”你了解多少?请把他的情况写在下面。

  答案18、绿色蝈蝈

  学习过程

  1、(1)gōu(2)梧(3)狩(4)xiāo(5)喑(6)mì(7)篡(8)zhōng(9)shǔn

  2、(1)弱肉强食(2)隐隐约约(3)连续不断(4)惊慌失措

  3、(1)句子: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野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作用:很生动地写出了蝈蝈在夜晚发出的细小的声音,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句子:它们对这道菜吃地津津有味。作用: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把蝈蝈吃食的情景描绘

  地活灵活现,很是吸引人。

  4、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5、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6、略

  7、略

  8、略

  9、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达标检测

  (一)D

  (二)课内阅读

  1、描写;外形特征;喜爱之情。2、蝉、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3、不能去掉,因为这里是猜测“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带着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4、告诉读者,知识来源于生活,只要你细心观察,勤于动脑,就会有新的发现,激发了人们的探索欲望。5、意思是说蝈蝈的打颚非常有力,钳子非常地锐利,很容易就把猎物的肚子划开;绝大多数的俘虏都会被它开膛破肚6、(1)拟人(2)设问(3)比喻7、从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作者对它的态度等方面去回答即可。

  (三)拓展阅读。

  1、保持高度警觉,耐心,细致,不错过任何观察机会。2、打比方;生动说明(文艺性说明);生动地说明了母蟋蟀产卵的特点。3、不能,因为“大约”表示估计、推测,不确定,是个约数,去掉后说明就不准确了。4、时间顺序;如:“时至六约的第一个星期”“两天过后”“产卵后十五天左右”“不久”等。5、如①作比较: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可以了解两种不同昆虫的各自特征,夜对不够熟悉的蝈蝈加深了印象。

  ②列数字: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准确地说明了母蟋蟀每次产卵的数量。6、耐心,警觉;如:观察母蟋蟀产卵的全过程就体现出他的耐心、警觉。7、布封,法国学者、作家,主要著作《自然史》。

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5

  《散步》课文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情趣

  2、过程与方法: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品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

  2、培养学生遵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并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设计:诵读品味法点拨引导法

  教法指导:引导学生说事、品情、赏景、析意、悟法。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家和万事兴》,让学生说出歌名。背出“家和”的两句--“妻贤福星广”、“母慈儿孝敬”。现在我国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缩影。家庭和谐了,社会就和谐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莫怀戚的《散步》。作者: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二.听读入境,积累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熬分歧意思霎时散步拆散尽头粼粼背起后背蹲下

  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信服熬分歧意思拆散各得其所委屈尽头粼粼自然仔细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抢答: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用原文中的一个词回答。(分歧)

  2.想一想本文围绕着哪几个人写了一件什么事?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文章讲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南方初春田野散步。后来发生了分歧,最终“母亲”迁就了孙子,改走小路的事情。

  四、深入课文,寻找真情。

  1、过渡:你们听得很认真,值得褒奖,但要想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还需多读。

  请看清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把握好语气、语调,注意停顿;

  b.思考: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我是怎样解决的?

  2、请同学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其他同学认真聆听,作出评价。

  3、研讨。

  a.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呢?(妈妈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b.那么,“我”如何决定的呢?(走大路)“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c.假如,“我”当时决定依从儿子走小路,那会怎么样呢?

  d.文中能表现“我”孝敬母亲的句子还有那些?

  4.其实一个家庭要想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家庭和美,还需要家庭成员间相亲相爱。下面,请分小组交流一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这家人的相亲相爱?试着用用一个词语评价文中人物。

  “我”孝顺;

  妻子贤良;

  母亲慈爱、谦让、有涵养;

  儿子乖巧、可爱。

  这是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幸福的家庭、和谐的家庭、令人羡慕的家庭……)

  四、品味语言,探寻美点。

  1、导入。

  这篇文章之所以感染力十足,是因为它的语言。如果我们细细咀嚼、品味,会感受到它的非凡魅力!

  下面请同学们赏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

  1、把握好角度:遣词、修辞、句式、情感表达、写作方法等角度。

  2、交流时请用上“我喜欢的句子是--因为它--”或“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它--”等句式。)

  2、请同学说说喜欢的句子。

  示例:我喜欢的句子是“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因为这句话描绘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3、引导、点拨。

  4、过渡语。

  这里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这里有崇尚美德的人,这里更有动人心弦的情!老师也深爱这篇文章。我最喜欢文章最后一段,尤其是最后一句话。

  五、深入探究、突破难点。

  1、投影出示最后一句话,齐读。

  2、请同学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背母亲是尊老的表现,妻子背儿子是爱幼的表现。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一家人尊老爱幼。

  母亲老了,容不得什么闪失;孩子太小,不得不小心。

  3、着重谈“整个世界”,顺势谈谈“以小见大”手法)

  4、结语。

  是啊!中年一代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重大。他们既善待衰老生命,又呵护幼小的生命!有了他们,我们的传统美德才能得以发扬,我们的家庭才能日趋和谐!他们真了不起!

  六、畅谈收获、畅叙亲情。

  那么,三十年后,各位同学也人到中年,你们会以文中的“我”与“妻子”为榜样,善待老人,勇敢地挑起那份沉甸甸的担子吗?同学们,旅途中你一定受益匪浅吧?请谈一谈。

  2、学生谈收获,教师点拨。

  3、同桌交流。

  七、课堂总结,深化情感。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散步》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不仅要重视对文本的细读,还要重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分析“为什么作者要用‘摸摸’而不用一个‘摸’字”时,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出“不能”,但是却说不出理由来。我采用的方法,仍然是“换”,但是这次是在“减一减”的基础上进行的。“好,我们一起来感受下这两句话范例的差别,老师拍了xx同学的肩膀,和老师拍拍xx同学的肩膀”,我边说边走到某生的身边,作出相应的动作。学生笑了。这样一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就很容易感知“拍拍”比“拍”动作更为轻柔,在轻柔中带有丝丝的爱怜。自然,“摸摸”与“摸”的比较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我的公开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可能由于自己紧张的关系,放过了学生许多精彩的回答,组内老师给我评价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一点,说我比较欠缺追问意识。当然,还有自己觉得很遗憾的是,没有把握好,虽然朗读的环节设计较好,但是,却被我浪费了,挖掘主题的力度不够。在主题的把握上,主要问题的设计,罗老师也给了我提醒和帮助。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继续踏踏实实,有所进步,不辜负语文组老师对我的期望和帮助。

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6

  一、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图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以前学过的基础上进行新授的,并且本单元要学的图形都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这些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在教学时,应注重把握好旧知向新知的引渡,使学生能自然而然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知道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动物百米赛跑图)你知道跑道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生:线段。

  师:你会画线段吗?(指名板演)用什么画的?为什么要用直尺画呀?

  (此过程自然而然导入线段的特征,从而为后面要学的射线、直线作好准备)

  师:线段是直的,这是线段的什么呀?你还知道线段的哪些特征。

  生:有两个端点,无限长(可以量出长度)

  师:如果将线段的一端延长(或两端都延长)那会变成什么图形呢?

  (二)、认识射线、直线。

  1、 自学课本第109页

  2、 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并从现实生活中举事例。

  师:它们各叫什么名字呀?它们又与线段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呢?

  学生回答。

  师:你能应用这个知识解释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射线吗?看谁说的`多。

  生:手电筒的光线。

  生:探照灯射出的线……

  五、教学结束:

  让学生能把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和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应用数学知识了解社会,并使学生知道数学来自社会,也能用于社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量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其中读角的度数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

  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的机会,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识。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什么?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仔细的,汇报发现也很积极,我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归纳小结。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主探究,从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紧接着我提出问题:怎样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呢?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

  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中间那个点对准角的顶点,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对读角的刻度时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看外刻度线上的数或内刻度线上的数,尽管有的同学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因为学生的理解抽象思维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寻找量角的方法,中心对准角的顶点,就意味着量角器上有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条边,另一条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条刻度线上,说明你要量的角就是量角器上形成的这个角。教学时发现学生比较容易认错刻度,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好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之后请学生发言。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条边对着的 0 是在内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 0 是在外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外圈的数字。”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如果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在这个时机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一边认刻度,内外分清楚。”还真不能小看学生的力量,他们总结的方法很适合大家用。这样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得出的结论,比教师一一讲授要好。

  此外,我的教学收获是:在上课时,我们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发展。但是通过观察我发现,其实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体验,在教学时要关注这些,选取合理的因素加以利用。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的进步。

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一)领会民族的胆识和气概,崇高的南极精神。

  (二)了解通讯的选材和构思。

  教学重难点

  学习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以表现一位向往南极的女画家和我国南极考察队员的生活为内容,以歌颂“南极精神”为主题的通讯。

  通讯

  通讯是广义的新闻,一般是记叙文,用叙述、描写等多种方法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通讯不同于消息,它的实效性不及消息,但内容比消息更详尽、更具体、更形象。通讯允许作者有较充裕的时间搜集材料,从而选择更典型的事例,更全面深入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同时作者还可以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把事实报道得更加生动形象。通讯是报刊宣传的基本题材之一,具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文艺通讯等;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三个太阳》是以写人为主的文艺通讯。

  本篇通讯的标题“三个太阳”,直接取自女画家为中国南极长城站所画壁画的内容,既紧扣画家的画,又突出南极的特点: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给读者以充分想象、深入思考的余地。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给加点生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亘古( )钦佩( )船舷( )

  真挚( )踮脚( )混沌( )

  暴虐( )吞噬( )铠甲( )

  抿住( )伫立( )剔透( )

  翩跹( )蓦地( )紧蹙( )

  粗犷( )俯瞰( )惊心动魄( )

  步履( )蹒跚( )呕心沥血( )

  2、理解词义:

  钦佩:敬重佩服。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周折:事情进程曲折,不顺利。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真挚:真诚恳切。

  寡言:很少说话,不爱说话。寡,少。

  混沌:文中形容模糊一团的景象。

  暴虐:凶恶残酷。

  剔透:通彻透明。

  木然:形容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心地:内心。

  3、老师补充有关南极的资料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孤立的大陆:周围被一片茫茫的海洋所包围,距离最近的南美洲950千米。

  南极大陆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最温暖的沿海地区平均温度-17C—20C左右,最寒冷的内陆地区平均温度-30C—55C左右。

  南极大陆世界上最高的大陆:

  南极大陆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

  南极大陆世界上风最大的大陆、

  南极大陆世界上河流最少的大陆。

  4、朗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主题: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

  主要人物:女画家。

  主要事件:女画家经过努力来到南极,战胜了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种种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

  中心意思:表现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奋斗的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的胆略。

  理清线索和构思:本文的四个小标题所标示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本文的四个小标题,领起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四个部分的文字,揭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各自的侧重点。

  投下一个漂流瓶写女画家争取去南极的经过及愿望实现后途中投放漂流瓶的激动心情。这是文章的起始,故事的引子。这一部分着重写了风浪中女画家投放漂流瓶的场面,表现了女画家对去南极的无比激动、自豪和对人类的热爱。

  终于踏上了乔治岛的雪原写女画家在南极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写她对南极、对风暴以及对南极人的观察和感受。这部分着重写女画家与风暴搏斗的场面,由周围的南极人写到女画家,展现了一个坚强女性的精神风貌,在她身上也体现了南极精神。

  站在长城站的后山上写女画家在长城站过生日和她在长城站的后山上的所见所思所感。这是故事的又一个进程,为全文推向高潮蓄势。

  留下三个太阳写女画家为南极站精心制作了一幅壁画,画中的三个太阳给考察队员们留下了艺术想象的宽广空间,最后女画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南极。

  总之,全文以时间为序,结合运用了回忆,展现了女画家赴南极体验生活的全过程,通过女画家的切身感受将南极战斗生活中的一幕幕特写镜头组合有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表现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概。

  (三)精读课文,领会民族的胆识和气概,崇高的南极精神;品味准确、凝练,富有感情,表现力强的语言

  (1)找出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为什么会被感动。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说说好在哪里。

  (参考如下内容)

  投下一个漂流瓶

  1.女画家坐上“极地号”科学考察船遇到八级风暴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儿可以看出?

  明确:(1)反常表现:“神了!她不晕船,像老水手一样,一点都不晕,还常常跑到前甲板,看那惊心动魄的巨浪。”表现了女画家内心的激动和不平静。

  (2)心理描写:“她其实老在问自己:我是在去南极吗?真是去南极吗?”表现了女画家去南极的心愿实现以后内心的不平静

  2.女画家是怎样争取到去南极的机会的?她克服了哪些困难?

  争取去南极:

  表明向往之情——交代前往动机——克服重重困难——成为编外人员

  克服困难:

  名额挤不上——经费部分自筹——性别不方便——行业不对口

  3.女画家投放漂流瓶时的心情怎样?你是如何看出来的,找出能表现她这种心情的重点词语。

  女画家投放漂流瓶时可以说是异常地激动,她要把自己的喜悦传给别人,让一个人的喜悦变成千百万个人的喜悦,“兴冲冲”“沉思”“奋力”“投”等词语写出了画家的激动和勇毅。

  终于踏上了乔治岛的雪源

  1.踏上乔治岛的雪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要精确到“9时正”?

  明确:通讯特点要求必须准确真实;另外,也表明它的意义非同寻常。

  2.在文中划出女画家踏上乔治岛的雪源时的所见所感的句子。通过这些,描写出南极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里描写南极雪原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见本部分2、3段。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画出南极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课文第4、5、6、三段写到女画家“修码头”也“跟着去”,“奋战了11小时”,“连续七天,她一直战斗在紧张而又繁忙的战斗工地上”,她是一位画家,做这些有必要吗?课文为什么要交代这些?

  明确:一是在共同的战斗中她接近了大家,了解了每个南极人,理解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是在共同的战斗中产生了共同的语言,找到了融进这个集体的兴奋之感。这些为她的画打下了腹稿,为她此后的画达到形神兼备、神韵非凡打下了基础。

  4.文章第7、8、9、10、11段用概括的笔墨写了几个南极人的形象,为什么不更具体的写这些人物呢?

  明确:因为本文是写女画家的南极之行,是从一个侧面表现南极精神的。南极的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要具体地写他们,不是本文所能完成的。这样描写着笔不多,只是寥寥数笔,人物个性便跃然纸上,写出了人物的特点和他们热爱南极,献身南极事业的崇高精神。如考察队队长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巧妙的鼓动艺术。女画家正是在他们身上读出了南极精神的内涵。

  5、课文14-20段对南极战斗生活的描写,一面是肆虐的暴风雪,另一面是南极人艰苦的搏斗。从这些描写中你能读出南极精神的又一个内涵吗?

  明确: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

  站在长城站的后山上

  1、女画家在长城站的后山上看到的是一个瑰奇壮观的冰山雪海图,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请你划出这些句子,体会一些修饰词语(如:奔腾不息、晶莹剔透、翩跹起舞)的妙处?

  明确:层层雪浪似大海波涛,由于风吹雪飞,所以产生“奔腾不息”的感觉;冰山闪亮透明所以产生“晶莹剔透”的视觉效果;由于冷硬的风的猛刮劲蚀,所以造成“翩跹起舞”的印象。这一幅幅南极冰山雪海的瑰奇壮观图,同雕塑般伫立的女画家融为一体,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景致。

  2、这一部分写女画家父亲的有关内容,有何用意?

  明确:这一部分写女画家父亲的有关内容,是一个很巧妙的安排,丰富了南极精神的内涵:我国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做着美丽的南极梦。这也使女画家的行为更加合理可信。

  留下三个太阳

  1.找出女画家艰难作画的句子,从她身上体现的是什么精神?

  明确:见本部分1——7段,着重写女画家画画的艰难和画画过程中的激动心情。这里

  直接的是写女画家在画画,间接的也在写南极精神。她的动力,她的激动,都是由于南极精神——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南极精神。

  2、从女画家为长城站作画的构思过程猜测这幅画的丰富内涵。

  明确:这幅画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有她心中的南极人形象,有她理解的南极精神的内涵,有她对一代代科学家的敬重,有她对南极的热爱和衷情……

  3、画家的壁画上,画了三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对这三个太阳的含义,可以有许多种理解,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的看法。

  象征南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1课时)

  一、动物的种类

  1、大约有150万种

  2、两类 一类是脊椎动物 (分类依据:体内有无脊柱)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

  二、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类

  1、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链鱼、鳙鱼

  2、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鱼类的形态特点:

  a)体形:呈梭形(流线形),能减少水中阻力

  b)体色: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是一种保护色

  c)体表:被覆鳞片,体表有黏液,减少水中阻力

  d)体表感觉器官——侧线:能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e)运动器官——鳍

  胸鳍:平衡作用,帮助转换方向

  腹鳍: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摇摆

  臀鳍:平衡身体作用

  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防止身体侧翻

  尾鳍:控制前进方向,产生前进的动力

  躯干部和尾部:妆生前进的动力

  f) 鳔:使鱼能够浮停在不同的水层中

  g) 呼吸器官——鳃 鳃丝 :气体交换的场所

  鳃弓

  鳃耙 :过滤水中的物质

  4、鱼: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适应水中生活。

  六、作业

  1、目前已发现的动物种类约有( )

  A、150种 B、100万种 C、150万种 D、200万种

  2、观察水中生活的.鱼,会看到它的口和鳃盖后缘相互交错地时而张开,时而闭合,这是鱼在( )

  A、摄食 B、生殖 C、呼吸 D、排泄

  3、鲫鱼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 )

  A、胸鳍和腹鳍的不断摆动 B、尾鳍的不断摆动

  C、尾部和身体的左右摆动 D、各种鳍的不断摆动

  4、鱼呼吸时,水流流经的路线是( )

  A、体外 鼻孔 鳃 血液 B、体外 口 鳃 血液

  C、体外 口 鳃 体外 D、体外 鼻孔 口 鳃 体外

  七、教学反思

  5-1-1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2课时)

  一、其他水生动物

  1、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如:海葵、珊瑚、海蜇、水母、水螅等。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的动物。如:贝、螺、蚌、乌贼、章鱼等。

  3、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如:水蚤、虾、蟹等。

  4、其他动物:海豚、鲸、海豹(哺乳动物)、龟、鳖(爬行动物)等。

  二、动物间的联系: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水域环境的保护

  四、作业:

  1、下列不属于鱼纲的动物是( )

  A、鲫鱼 B、金鱼 C、鲸鱼 D、青鱼

  2、在常见的腔肠动物中,能食用的是( )

  A、水螅 B、海蜇 C、海葵 D、珊瑚虫

  3、水域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

  A、工厂污水的排放 B、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C、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D、包括以上三项

  五、教学反思

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9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扫清文字障碍;能欢快而有节奏的朗读全文,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讨论、赏析语言等手段,培养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通过朗读指导,训练朗读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会赏析本文语言的步骤。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语言美,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2、学会赏析本文语言的方法。

  学习难点:

  通过产生联想,学会赏析本文语言。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①《春》的作者是________,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并造句。

  ①酝酿——

  造句:

  ②花枝招展——

  造句:

  3.选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4.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③山________(湿润朗润)起来了。

  ④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衬托烘托)出一片________(安静寂静)而和平的夜。

  5.按要求默写课文。

  ①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1.考考你的修辞知识:请指出下面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A.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E.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中静默着。()

  F.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检查一下你的理解能力:请写出下面词意所对应的词语。

  (1)高兴的样子。()

  (2)明朗润泽。()

  (3)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黄色的光圈。()

  (5)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4.积累精彩的句子,你会越来越有才华。请看下面的空,你会填吗?

  A.侧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B.“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图”中明写春雨暗写风的句子

  D.“春风图”中引用的句子

  E.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请带着感情读第一段,体会这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些词语最典型?

  有何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3——7自然段“绘春”部分,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

  5.体会最后“赞春”部分,分析其表达上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1.你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写“春”的总体思路吗?请写在下面。

  2.文中描绘的图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换吗?请说出理由。

  五、达标检测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睡(shuì)醒赛(sài)跑蝴蝶(dié)捉迷藏(cáng)

  B胳膊(bo)抚摸(mō)应和(hé)鸟巢(cháo)

  C酝酿(niàng)薄(báo)烟黄晕(yùn)抖擞(sǒu)

  D蓑(suō)笠散(sǎn)落润(rùn)湿眨(zhǎ)眼

  2.为下面的多音字注音组词

  和()()薄()()散()()

  3.修辞方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4.阅读文章第三段,回答以下问题。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抓住了春天里花的特点。

  (2)文中的“闹”字用得好,下面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成千上万的蜜蜂嗡嗡地叫。

  B.写出蜜蜂之多,场面之大。

  C.衬托花朵繁盛和盛开的花儿的甜香。

  D.“闹”字表现了花下蜜蜂、蝴蝶之多。

  (3)说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因为()

  A.野花多,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

  B.野花多,而且有阳光照射和风的吹动。

  C.阳光照射下,明丽的花会反光,就使人产生像眼睛像星星的感觉。

  D.野花的颜色明丽、丰富,再有阳光的照射。

  5.阅读现代文,完成文后练习。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1〉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2〉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①了,花工们说。

  〈3〉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4〉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竟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5〉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6〉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7〉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8〉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9〉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10〉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11〉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注:①蔷薇:这里指蔷薇科。蔷薇科中有桃、苹果和玫瑰、月季等许多著名的果树和花木。

  (1)从文中找出两个能分别概括玫瑰花和白玉簪花色彩特点的词语,再说说这两种花各自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绽放的。

  玫瑰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玉簪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根据第〈10〉段划线句,从三个方面说说这栋楼“美丽”在哪里。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请你说说白玉簪花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8〉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要从色彩、形态、气质以及人们的感受这四个方面,对白玉簪花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B.本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白玉簪花外在的形态美和内在的气质美。

  C.白玉簪花不但能够美化环境,具有供人观赏的价值,而且能够消除天气燥热,具有清爽怡人的价值。

  D.“粗粗”、“长长”、“硕大”突出了白玉簪花的健美;“羞怯”含蓄地表现了白玉簪花的柔美。

  6.小作文

  写一段文字,表现大自然的美好。角度自选。字数在300字以上。

  一、积累运用

  1.略2.略3.C

  4.闹逼朗润烘托安静

  5.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②像中毛,像花针,像细丝

  二、自主探究

  1.A.拟人B.拟人C.拟人D.比喻、排比E.拟人

  3.(1)欣欣然(2)朗润(3)酝酿(4)黄晕(5)一年之计在于春

  4.A.侧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B.“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图”中明写春雨暗写风的句子

  密密地斜织着

  D.“春风图”中引用的句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

  E.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提示: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绘春”写得最详细。因为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依次写了草、花、风、雨、人,通过写这些景物的特点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提示:这一段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来的喜悦。叠用“盼望着”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两个“了”似乎让人感到了东风,听到了东风的脚步,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那种喜悦的心情。

  3.提示:第二段作者勾画了一幅春醒图。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受了春的温暖、滋润得以复苏的神态。读后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4.提示:第3段描绘了一幅“春草图”,写出了草的嫩、绿、多。

  第4段描绘了一幅“春花图”?/

  第5段描绘了一幅“春风图”,作者运用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写出了风的柔和和给人带来的愉快。

  第6段描绘了一幅“春雨图”,写出了春雨的润泽。

  7段描绘了一幅“迎春图”,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5.提示:这部分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赞美春天,贴切而富有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点,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希望的“强”的特性,把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文章主题。

  四、拓展延伸

  1.盼春(总写)——绘春(分写)——赞春(总写)

  2.不能,它们在时间上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由花草到天气到人更符合逻辑。

  五、达标检测

  1.B2.略3.D4.(1)繁多(2)C(3)B5.(1)答案:姹紫嫣红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生长洁白如雪(雪白白花花)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

  (2)答案(要点):①(空间)楼前楼后开满鲜花②时间(白天晚上都有花开)③色彩(色彩纷呈)(3)答案(要点):①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不怨天尤人②努力奋发向上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4)答案:C6.略

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交流等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绘画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难点: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幅作品是如何表现景物空间的?”展示PPT课件(分析、讨论)

  1、出示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作品《密德尔哈尼斯的林阴道》

  2、展示带有透视线的作品《密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教师总结并阐述这件作品是运用了透视规律来表达景物空间的。

  二、发展阶段

  提问:什么是透视画法?透视的分类是怎样的?教师讲解:透视是一种符合正常视觉感受的科学变形,根据透视的特点,可以将透视分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种。

  1、展示PPT课件:与学生分析学习平行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平行透视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探究平行透视的规律特点。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通常看到物体的正面,而且这个面和我们的视角平行。

  由于透视的视觉上的.变形,产生了“近大远小”的感觉,透视线和消失点就应运而生。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

  因为近大远小的变形,所以形体产生了纵深感。展示学生运用平行透视方法的绘画作品。

  2、展示PPT课件:教师与学生分析学习成角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成角透视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探究成角透视的规律特点。

  成角透视又叫两点透视,看到物体两个面以上,相应的和视角成一定的角度。成角透视所有垂直方向的线条都是垂直的,没有变化。不过较中间的垂直线比相对两侧的垂直线较长一些,这样的“近长远短”符合透视的规律。

  成角透视是最符合正常视觉的透视,也最富立体感。展示学生运用成角透视方法的绘画作品。

  3、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讨论比较总结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样的消失规律?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

  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作业布置】

  展示两幅学生便于利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方法表达的校园图片,安排练习。

  作业要求:用线条来表达作业。

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11

  学习目标

  1、能掌握本单元的单词和短语。

  2、能理解Activity3的有关自我介绍的对话,掌握be动词一般现在时形式并能正确运用于自我介绍中。

  3、学会用and衔接句子。

  4、能掌握/i:/,/i/,/e/,/ae/的发音。

  课堂准备

  1、试读单词表中本单元的`单词,不会读的在单词下打“△”。

  2、试读第2页Activity2单词,Activity3对话,不会读的单词在下面打“△”。

  自学交流

  1、仔细预习Activity3的对话,找出be动词的三种不同形式:

  -、-、-。

  2、读对话,找答案:

  MynameMissLi.IChinese.

  He-myfriend.We-students.

  Whatyourname?Whereyoufrom?

  合作探究

  1.总结am、isare的用法:

  2.互译下列单词短语句子:

  1.close_____________________2.ope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遇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十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6.英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7.practise____________________8.match______________

  9.起立_______________10.坐下____________

  11.What’syourname?__________________

  12.Whereareyoufrom?_____________

  13.Nicetomeetyou._____________

  14.我十三岁。_______

  3.Matchthewordswiththepictures.(完成Activity8)

  巩固提高

  1、Workinpairs.Askandanswer.(Activity5)

  A:What’syourname?B:Myname’s…

  A:Whereareyoufrom?B:I’mfrom…

  A:Nicetomeetyou,…B:Nicetomeetyou,too.

  2.Listeningandrepeat(Activity6)

  1)Listencarefully2)Repeatafterthetape

  3、Listeningandrepeat(Activity7)

  First,readaloud;Then,repeatafterthetape.

  总结

  在单词末尾的读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单项选择:

  1.-Nicetomeetyou.-.

  AGoodmorningBYouarewelcom

  CNicetomeetyou,tooDGoodbye

  2.HefromBeijing,IfromShanghai.

  Ais,isBam,amCis,amDis,comes

  3.Pleasematchthewordsthepicture.

  AtoBandCwithDtoo

  4.–isMaryfrom?-Sheisfrom.

  AWhen,AmericanBWhere,America

  CWhat,FrenchDWhere,French

  5.Mysisteris.

  AtwelveyearoldBtwelveyearsoldCtwelve-yearsold

  学后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我的问题表现在:

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12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家庭为话题,以家庭介绍为任务学习That’s my sister. These are my brothers. Who is she?等句型的使用。要求学生能够做到:

  1.运用这些句型向别人介绍某人的能力和与人交际的能力;

  2.能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

  3.在珍视自己的家庭,珍爱亲情的同时,关心不幸家庭的同学,对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中已经学习过一些家庭成员称呼的知识,对于一些简单的称谓表达没有问题,但书写仍然是有问题的。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家庭中的一些关系可能不好表达,老师需要做必要的补充。

  另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同学们的兄弟姐妹少了,这对于brother, sister的概念的表达可能有些不利。但是,中国是一个注重家庭的国家,本单元的学习会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家庭结构间的不同。同时由于班级内可能有来自单亲家庭的同学,在授课时要注意保护学生,不要伤及学生的自尊,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

  三.课时安排

  四课时

  四.教学过程

  Period 1 (A1, 3a, B3)

  I. Teaching Objectives

  1. Knowledge Objectives:

  (1) Expressions: sister, mother, father, parent, brother, grandmother, grandfather, grandparent, family, those, who, oh, these, those, they.

  (uncle, aunt, cousin, niece, nephew, here, photo )

  (2) Structure: That’s my family. Those are my parents. Who’s she? She’s my sister. Oh, and these are my brothers.

  3) Grammar: The plural forms of 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2. Ability Objectives:

  (1) Learn how to introduce the family.

  (2) Get Ss to know the names of the various members of a family.

  3. Moral Objectives: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II. Teaching Importance(focus)

  (1) Learn how to introduce the family.

  (2) Get Ss to know the names of the various members of a family.

  (3) Get Ss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is/that is and these/those are.

  (4) Get Ss to know who questions

  III. Teaching Difficulties

  1. 因为单复数的问题,学生对this与these,that与those的转换可能会弄错,

  2. 在拼写时,学生习惯把mother写成monther。

  3. grandmother,grandfather中d不发音。

  Ⅳ. Teaching Aids

  A recorder, multi-media

  Ⅴ. Teaching Procedure:

  Step l:Lead in

  Enjoy an English song called the Finger Family, do daily greetings as usual.

  Step 2: Pre-task

  1. T: Today I’ll introduce a new friend.

  Then show a picture of a boy to teacher new words about family members.

  2. Work on 1a, match the words.

  3. Listening practice: Do A 1b, first listen and circle the words, then imitate.

  4. Look at the picture on SB P7,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Step 3:While-task

  Photo show. 1.T ask and S answer

  2. S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Do A3a

  3. Mak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e photo. Then Do B 2b.

  step 4:Post-task

  Draw a photo of family and write about it, then share with friends.

  Step 4. Sum up

  Do exercises in class and check the answers

  Homework

  1.完成2号本P14-15 第一课时

  2. 预习Unit 2 第二课时

  3. 完成 Self check 2

  4. 常规听读,听写作业

  Layout of Bb

  Unit 2 This is my sister. Period 1

  sister, mother, father, parent, brother, grandmother, grandfather, grandparent, family, those, who, oh, these, those, they.

  That’s my family.

  Those are my parents.

  Who’s she?

  She’s my sister.

  Oh, and these are my brothers.

  教学反思:

  Period 2 (A2)

  I. Teaching Objectives

  1. Knowledge Objectives:

  (1) Expressions: well, have, day, bye, goodbye

  (2) Structure: Have a good! Thanks! You, too. Bye!

  — Nice to meet you. — Nice to meet you, too

  (3) Grammar: Yes or No questions.

  2. Ability Objectives:

  (1) Identifying people and the relationship.

  (2) Find out the correct relationship.

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13

  【教案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吕其明及其作品;初步了解管弦乐的构成;初步了解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等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视唱《红旗颂》的“歌唱性主题”;能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跟随作品展开想象和联想,并应用音乐要素及表情术语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3、情感目标:通过演唱和欣赏,在音乐实践中感受、体会、表达爱国之情,热爱民族音乐文化。

  【教案重点和难点】

  重点:听赏《红旗颂》;能唱一唱“歌唱性红旗主题”;能分辨“歌唱性红旗主题”和“进行曲式红旗主题”的异同点。

  难点:引导学生在听赏过程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能区别相同主题不同体裁的表演风格特点。

  【教案过程】

  (一)组织教案:课堂礼仪,检查出勤,稳定情绪,准备上课。

  (二)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五星红旗》(刘媛媛演唱),创设课堂教案情景。

  (三)、讲授新课:

  1、赏画:油画《开国大典》

  2、讨论:★从画面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身临其境假象,我们置身在那样一个场景中,感觉如何。

  3、播放开国大典视频,感受氛围。

  4、听赏吕其明《红旗颂》(管弦乐曲):

  ①、简介吕其明及其代表作品。(师生共同交流)

  ②、简介管弦乐队构成。(弦乐组、铜管组、木管组、打击乐器组)

  ③、聆听引子主题片段。

  思考:你听了《红旗颂》号角主题后有什么感受?它的旋律来源于哪一首歌曲?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感受:激动、振奋、具有强烈的号召力

  来源: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国歌)

  ④、聆听红旗主题。

  教师播放“歌唱性红旗主题”和“进行曲式红旗主题”。

  思考:这两个主题有何异同点?能激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异同点:乐曲的节奏、旋律没有变,节拍、速度、力度、音乐情绪变了。

  结论:节拍、速度、力度的变化会产生旋律的风格特点的变化。

  歌唱性主题的感受:红旗迎着朝阳,烈烈招展;深情、眷恋、真挚赞颂的'情绪。

  进行性主题的感受:在红旗的指引下,无数的革命先辈们英勇战斗,奋勇前进的步伐;坚定有力、斗志昂扬的情绪。

  ⑤、分别用不同的节拍4/4和2/4,唱一唱两个主题,加强对作品的感受和体会。

  ⑥、听赏再现部。

  思考:你能感觉到音乐情绪发生变化了吗?请用手势示意。

  请学生听辨出东方红主题,并在聆听过程中用手势示意,强化学习的目标,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⑦、完整听赏《红旗颂》。

  5、课堂小结:

  比较相同主题(红旗)不同体裁(歌曲、乐曲)的表演风格特点。

  相同点:都能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的心灵,引发内心的共鸣。

  不同点:

  歌曲——动听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动情的演唱,使得歌曲在表达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上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感受。

  乐曲——丰富的和声,多层次的配器,大型的管弦乐队,使得乐曲在表达上更到位,更有层次,更感人肺腑,得到的感受更深刻难忘。

  6、布置作业:

  课后唱背红旗主题,尝试为红旗主题填上合适的歌词并演唱出来,下节课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创作更精彩。

  红旗颂

  一面用鲜血和精神凝结的旗帜在飘扬

  飘扬在一个用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地方

  就是这面旗帜摧毁了旧时代的腐朽

  就是这面旗帜迎来了新中国的朝阳

  就是这面旗帜埋葬了屈辱

  就是这面旗帜揭开了中国崭新的篇章

  从此

  一个民族告别了被压迫奴役的历史

  昂首阔步走向了新时代的万里康庄

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

  词汇:A、重点掌握表示有关各种运动球类的名词, 如basketball, soccerball...

  重点句型:Do you/they have a TV? Yes,I/they do. No,I/they don’t.

  Does he/she have a soccer ball? Yes,he/she does. No,he/she doesn’t.

  2、语言技能

  1)、能看着图片说;Do you/they have a TV? Yes,I/they do. No,I/they don’t.

  Does he/she have a soccer ball? Yes,he/she does. No,he/she doesn’t.

  3、学习策略

  1)、利用老师所提供的实物做出简单的判断。

  2)、通过与同学交流,学会使用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形式及肯定和否定回答。

  4、情感态度

  1)通过各小组的对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本单元,教会学生之间互相有无的主要句式

  重点难点

  1、Have 的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式用法;

  2、Have的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句,及其肯定,否定回答;

  3、简单拓展主语第三人称单数的句型。

  教学手段:利用最简单的实物、课本以及肢体语言。

  理念与思路、教法

  1利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

  2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口头训练应成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手里拿着许多东西,并且学生都能用英语叫出名字,试着用英语说:“I have a ...。” “Do you have a...?”让学生熟悉此类句型。

  第二环节:老师和学生互动:学习掌握重要内容。

  看图片练句型

  看图用英语问学生,让学生用英语回答,再给学生分组,一组问,另一组回答。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巩固提高

  学生自由练习。每人拿一件东西互相问答。

  游戏:让一个学生在课前作各种动作,其他学生跟根据他的动作写单词和句型,然后核对结果。这种活动既可练习have一般疑问句的构成和回答的写法,又能 调 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有效。

  习题练习,巩固课堂,拓展运用。

  当句子的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要用单三形式,如:have的三单形式是has。在构成否定句时。要在动词前加助动词don’t或doesn’t;在构成疑问句时,则要在主语前加上助动词do或does,does/doesn’t是do/don’t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助动词后应该用动词的原型。

  教学总结

  本单元重点学习的语法是do 和 does 引导的一般疑问句以及它们的回答方式,与此同时学习与运动有关的一些词汇。

  作业

  让学生继续练习have、has句型。

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信息社会的道德和意识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以及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2、引导学生遵守网络上的道德规范以及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与方法。

  3、教育学生养成计算机使用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计算机病毒的几个特征。

  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教学难点:

  计算机使用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定都生过病,人为什么么会生病,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感染了病毒。不但人体会感染病毒,电脑也会感染病毒。计算机病毒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各类媒体对计算机病毒的报道越来越多。同学们一定听说过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会给计算机带来很多危害,下面我们请同学来交流一下你们听说过的病毒以及病毒会给计算机带来一些什么危害。

  (请同学交流)

  二.新授:

  (一)信息安全

  1、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其实啊,电脑病毒也是一种程序,就像“写字板”“画图”一样,不过“写字板”“画图”可以帮助我们做事情,而电脑病毒只会给我们的电脑搞破坏。

  刚刚同学们讲了很多病毒以及它们的危害,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电脑病毒的特征:

  (1)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一般依附在别的程序上,这样就不易被察觉和发现。当病毒事先设定的条件得到满足时,计算机病毒便发作,对计算机系统发起攻击。

  (2)传染性

  计算机病毒都有很强的自我复制能力,这也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它可以随着带有病毒的软盘、光盘、电子邮件等,通过交替使用和网络,迅速传染到别的计算机系统。

  (3)破坏性

  刚才也有同学讲了很多计算机病毒带来的'危害。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删除数据、修改文件、抢占存储空间。计算机病毒甚至可以使一个大型计算机中心的正常工作中断,或使一个计算机网络处于瘫痪状态,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甚至危害到国家经济和安全。

  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同学们现在知道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有多么大,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和害怕。只要加强预防,就可以减少被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工作呢?

  (学生交流发言)

  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1)软盘和光盘是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因此不要随便与别人通过软盘光盘交换数据。如果必须使用他人的软盘和光盘,可以先用杀毒软件检查处理以后再用。

  (2)网络是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一个主要桥梁

  只要计算机连在网络上,就有被病毒传染的可能,因此在网络上浏览的时候,应该注意不要轻意去打开来历不明的文件或电子邮件。

  (3)定期用杀毒软件查毒

  养成隔一定时间用杀毒软件检查系统的习惯。但是必须认识到,没有万能的杀毒软件。同时,要注意经常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

  (4)安装病毒监视软件

  现在有不少杀毒软件都提供了这种功能,它能够在系统中安装一个监视器,时刻监视系统的使用情况,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即会自动报警并运行查毒软件。

  (二)网络上的道德规范

  刚才我所讲的四点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只是客观上要求我们要注意的,而且也是同学们比较容易做到的。做到了这四点,同学们以后在使用因特网时就会减少由计算机病毒带来的许多麻烦和苦恼,但是,就像一切事物都有着两面性一样,我们都知道因特网在为人们打开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的同时,也形成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所以在使用因特网时要注意做到:

  1。上网要有节制,不应终日沉湎于网络,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选择能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的有益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信息。

  3。培养高尚的情趣,不发表低级趣味的或不负责任的言论。

  4。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

  这四点要求就需要同学们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做了,只有自己加强自身修养,遵守道德规范,相信同学们会在网络的世界里找到一片新天地,享受到网上冲浪的感觉。

  (三)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与方法

  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上网,上网就要与计算机打交道,目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它极大地提高了科研、生产、学习和管理效率,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因此学习信息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信息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掌握信息技术,就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从而很难立足社会,更谈不上发展,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信息技术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就来给同学们讲一些建议:

  1、多实践

  2、勤动脑

  3、善应用

  (四)计算机使用的良好习惯

  三.课堂总结:

  1、电脑病毒的特征有哪些?

  2、使用电脑要注意那几点防病毒?

  3、上网时我们要注意做到哪几点?

  4、学习信息技术有什么意义?怎样学习?

  5、我们使用计算机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

  四。课堂反馈:

  作业:练习一、二。

【初中七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教案01-23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08-18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11-07

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03-21

七年级上册教案《猫》03-13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6-16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2-08

寓言七年级上册教案02-10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1-03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