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09 14:24:56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经典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经典15篇)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教材简析】

  《凤仙花的一生》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8课。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种植凤仙花活动的总结课。经历了长达几个月的种植活动,同学们亲历了从播下一粒凤仙花的种子,到收获更多的凤仙花的种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凤仙花进行栽培、管理、观察、记录,形成了对凤仙花的一个生命周期的认识;知道了凤仙花的几个阶段所要经历的时间,以及凤仙花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周期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课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一)展示并交流种植的凤仙花生长变化记录,说一说对凤仙花生命周期的认识。

  (二)将我们记录的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按生长的顺序排列。

  (三)根据观察记录,了解凤仙花在一个生命周期中的几个阶段所要经历的基本时间。完成计算凤仙花从播种到子叶出土、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果实开裂、植物枯死所需的时间,填写出每两个相邻的阶段间生长发育所经历的基本时间。

  (四)根据记录的不同阶段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制作凤仙花高度变化统计图,分析凤仙花生长高度变化的规律。

  (五)研讨: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水、阳光、空气温度对植物的影响;说出凤仙花的各部位的作用;总结凤仙花的生命周期。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喜欢探究实验,但缺乏长期观察的耐心。在经历了种植凤仙花的整个过程后,学生通过亲历栽培、管理凤仙花的实践活动,更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精神,对于整理分析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会有一定的提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绿色开花植物通常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过程。

  绿色开花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

  植物根、茎、叶为其生存提供营养物质,花、果实、种子帮助其繁衍后代。

  植物维持生命需要水、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表格、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观察记录的信息。

  能基于观察记录有依据的描述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

  能够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植物生长变化规律及生命需求等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能够以事实为依据陈述自己的观点、接纳他人的观点。

  能继续保持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变化影响植物的生存和繁殖,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理解种子是多种多样的。

  2.运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比较种子的内部结构,了解种子的共同特征,理解种子中孕育着新生命。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表、照片、观察日记等。

  教师准备:各阶段的凤仙花植物图、长着果实的凤仙花植株、教学课件、多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

  一、交流分享

  经过长达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亲历了栽培、管理凤仙花的过程,观察记录了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在开始种植凤仙花的时候,老师就鼓励大家用不同方式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同时完成观察记录总表。

  现在,请同学们来展示各自的观察记录情况,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还有什么发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汇报。

  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有照片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形式、绘画的形式、作文的形式、手抄报的形式等,汇报在种植凤仙花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

  二、探究凤仙花的一生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

  根据我们的观察记录,同学们可以将上面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按生长顺序排列起来吗?

  学生排列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的生长变化规律共同判断,最后排列出凤仙花正确的生长顺序。

  2.提出问题:凤仙花的生命周期有多长呢?

  (1)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计算凤仙花从播种到结出新的种子需要多长时间。最后,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凤仙花的生长变化,从播种到子叶出土、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果实开裂、植物枯死,凤仙花大概要经历140天左右。

  3.我们从凤仙花生长的不同阶段,分析了凤仙花的生长周期。大家看看,凤仙花每个阶段植株的高度有什么变化?

  上课前,教师请同学根据记录的不同阶段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完成活动手册凤仙花

  高度变化统计图。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总结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当植株处于生长初期的时候,土壤里面会有充足的养分,可以供给植株生长,所以植株的生长高度就会很快。等慢慢到了生长后期,也就是开花结果的时候,土壤里面的养分会变少,而且多用于繁殖,因此它的生长高度就会变得很慢。

  三、研究讨论

  1.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情况?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种植凤仙花的过程,结合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分析光照充足的.树,会长得更大、树叶更多;森林里的树因为水分充足长得更快;南方的树比北方的树多,这些都证明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阳光、空气、温度。

  2.成熟的凤仙花植株包括哪几部分?每部分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成熟的凤仙花植株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凤仙花的根茎部分是整个植株的主要部分,为其他部分的生长提供所需要的水源和养分;花和叶具有观赏性;果实和种子主要起到再生繁殖的作用。

  四、课堂拓展

  1.在组织学生制作模型前,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凤仙花或其他植物的实物模型或模型照片,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凤仙花模型图。模型的制作的材料可以选择扭扭棒、彩纸、胶带、橡皮泥等,可以建议小组成员分别制作不同时期的凤仙花模型,然后按生长顺序摆放展示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2.想一想,不同植物的生长变化,与凤仙花相比,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理解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生长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植物生长的不同点是:不是所有植物都是用种子繁殖后代,也不是所有的植物都会经历和凤仙花一样的生长周期。

  五、课后延伸

  学生通过种植、观察、研究凤仙花的亲历活动,对种植观察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能自觉开展种植、观察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从而丰富对植物一生生长变化的认识。

  【板书设计】

  凤仙花的一生

  播种→发芽→长出茎叶→长出花蕾→开花→结果→形成种子

  凤仙花的一生:要经过140天左右

  凤仙花的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手册有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制作凤仙花高度变化的统计图。制作时,教师要先指导学生一起描出2~3个点,并用直线连接起来,其余的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部分是做凤仙花模型图。学生先在活动手册上写出制作模型准备使用的材料,再画出凤仙花模型设计图,最后用文字标出凤仙花植株的各个部分。要求学生课后按照设计图亲自制作凤仙花模型,教师要在适当时候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针对人体肌肉提出问题;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想知道,爱提问;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肌肉的作用,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能积极参加煅炼,注重个人保健。

  教学重点:

  识记五大肌肉名称;理解肌肉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肌肉影响骨运动的作用。

  教具准备: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做运动,现在,让我们一起随音乐来运动一下!

  (放音乐《健康课》,师生一起运动!)

  师:你觉得他身上哪里最引人注目?(肌肉)为什么?(因为他的肌肉发达)

  学生自由发言。

  师:对,肌肉发达,肌肉很美。

  板书:肌肉

  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猜想假设

  (一)研究身体五大肌肉。

  1、出示人体肌肉图,引导学生猜想:我们的身体有多少块肌肉?肌肉长在哪里?让学生结合图示进行猜想、交流,可以随意给肌肉命名。

  2、认识身体五大肌肉。

  对照《肌肉图》让学生识记五大肌肉的名称和部位。(每块肌肉都有自己的名字,看一看,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肌肉叫什么名字?)

  生说,并把“肱”、“腓”等字注音

  点评:能针对人体肌肉提出问题;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假设性解释;

  3、综合练习。

  通过同桌间、小组活动等各种方式说肌肉名称,找肌肉位置,巩固新知。

  三、制订方案

  研究肌肉的作用。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人体每一个部位都有肌肉,肌肉几乎占去了人体体重的40℅,那么肌肉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2、让我们来活动活动找一找答案吧。

  点评:知道肌肉的作用,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能积极参加煅炼,注重个人保健。

  四、实施探究

  3、探究肌肉的作用。

  师: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示范)手心向上,握紧拳头,屈臂,伸臂,试一试,哪几块肌肉参与了活动,它们有什么变化?反复试一试。

  学生活动,填完表格。

  板书:粗短——收缩

  细长——舒张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伸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是如何变化的,提放脚跟、仰卧起坐呢?

  验证猜想。

  五、展示交流

  怎样使肌肉更有力

  观察健美运动员健美的肌肉。

  师:既然肌有帮助运动的功能,也就是只有肌肉粗壮、有力,人才能有力气,有耐力。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肌肉变的粗壮、有力呢?

  师:怎样锻炼才科学?

  如何处理肌肉拉伤?

  六、拓展创新

  身体上找出与肌肉有关的有趣的现象。如:眼睛为什么会睁会闭?嘴巴为什么能张能合?等等。

  板书设计

  18.肌肉

  粗短——收缩

  细长——舒张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植物的花和果实,初步认识植物的花和果实。

  2、 会利用简单的图像、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植物花和果实的资料。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植物的花和果实,会利用简单的图像、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植物花和果实的资料。

  教学准备:

  一盆开花的植物、一盆挂满果实的植物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我们的植物一天天在长大,当枝上出现第一个花蕾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们什么信息?

  二、 新课

  1、 花的记录

  (1) 生交流第一次发现花蕾的日期,观察并记录花蕾的变化。

  (2) 填写种植记录三。

  (3) 师:一株植物一生中会开多少朵花?你有办法统计吗?

  (4) 学生讨论交流,填写种植记录四。

  2、 观察果实。

  师:植物开花一般会怎么样?我们来观察辣椒果实的生长位置和外形特点。

  生观察后交流,并画出辣椒果实。

  师:我们怎么统计一株植物一生中会结多少果实?

  3、 比较花和果实的数量,并画出花和果实数量统计图。

  4、 数种子

  师:数一数,一个果实中有多少粒种子?

  师指导学生把辣椒切开,为学生准备好镊子、手套、白纸,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数种子,以免伤害学生的皮肤和眼睛。

  学生讨论:通过自己的观察数据,想到了什么。

  5、 整理我们的植物种植记录

  师:植物的一生要经历怎么样的过程?

  讨论小结:播种、发芽、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收获种子。

  三、 全课小结

  四、 课外作业

  搜集植物一生的趣闻与同学交流。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能够定性描述人和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够定性描述人和物体的位置。

  能力目标:能够定性描述人和物体的位置,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确定物体位置的生活经验,,但能正确定性的描述人和物体的位置,还有一定的困难。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性描述物体位置对我们的生活很有意义;通过描述物体位置的活动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生活。课前准备:游戏道具、图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游戏导入:

  1、玩贴鼻子的游戏

  2、同学们齐心协力合作完成1、一名学生贴鼻子,其他同学帮忙,共同完成。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方式,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1、描述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1)自由描述。引导学生以教室为活动场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2)学习绘制平面图。

  (3)交流评价。

  2、描述校园里物体的位置。

  (1)指出活动指向:描述教室、操场、旗杆、实验楼、厕所、办公楼等的位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描述校园里物体的位置。

  (2)总结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3)尝试绘制学校平面图。

  引导学生尝试绘制学校平面图,强调绘制平面图需要注意的问题。

  3、小导游活动。

  情景:假如今天家长要来开家长会,你如何把家长顺利的引导到教室呢?

  4、绘制自己家的房屋平面图。

  (1)展示样板。为学生展示几个简单的房屋布局平面图,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

  (2)学生绘制自己家的房屋平面图。

  1、自由描述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2、学习绘制平面图。

  3、同学们交流评价。

  4、描述校园里物体的位置。

  5、总结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尝试绘制学校平面图。

  6、绘制自己家的房屋平面图。

  1、目的是为了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因为同学之间进行游戏,兴趣比较浓,开展室内活动,学生参照物比较熟悉,且能够全员参入,活动比较充分。

  2、意在提示学生利用平面图寻找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拓展延伸 应用创新

  今天,我们研究了怎样描述不动的物体的位置。那么,你想知道轮船在大海的位置吗?应该如何确定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终有一天,我们回遨游太空,那怎样描述飞船和火箭在太空中的位置呢?

  1、思考怎样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意在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交流和总结,进一步归纳整理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19、我在哪里

  东西南北

  教学反思:

  主要通过对我的位置、升旗台的位置、学校的位置在方向、距离、时间等方面进行定性地描述,知道一个物体位置的确定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物体有不同的参照系,就会有不同的运动情况。认识位置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前提条件。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牛顿的科学故事,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苹果落地的课件。

  2、重力(地球引力)方向示意图,直尺。

  3、装水的水瓶上系上绳子,火箭升空及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录像或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课件演示、苹果落地。

  2、提问:看到这一现象,你想到什么?

  3、谈话:当科学家牛顿看到这一现象,他是怎么想的?由此他有了一个伟大的发明。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活动一:了解牛顿研究地球引力的故事。

  1、谈话:关于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你知道吗?给同学们讲一讲。

  2、学生讲各自收集的“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

  3、谈话:关于牛顿提出的两个问题:

  “为什么苹果总是落到地上,而不落向天空?” “假如苹果树非常高,一直顶到月亮,设想月亮就是棵高高苹果树上的一个苹果,它会不会落到地上来呢?”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合作交流、汇报。

  活动二:认识重力的存在及其方向

  1、谈话:牛顿经过反复思考,对此提出了令人信服的两个解释。

  2、出示地球上物体重力的方向示意图,讲解牛顿的第一种解释。

  3、讨论:重力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重力?

  4、游戏:抓尺子(或铅笔)①讲解游戏方法。 ②学生活动。 ③谈感受。

  活动三:认识离心力

  1、游戏:旋转装有水的瓶子。 ①讲解游戏方法。 ②学生活动、汇报。

  ③提问: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1、讨论:通过以上现象,你认为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2、谈话:正是牛顿的这个第二解释,才有了今天航天事业的发展。播放火箭升空以及人造卫星绕地飞行的录像或图片。

  三、总结、评价。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够按要求操作,感觉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2.知道提供骨骼运动的力量来自于肌肉的收缩;

  3.理解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的一些肌肉运动;

  4.知道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重量占人体的40%;

  5.会制作手臂以及膝关节的简易模型。

  教学重点

  了解骨骼的运动是由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引发的。

  教学难点

  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教学准备

  木棍、木片、软管、气球皮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了解人体肌肉的作用

  二、展示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让这副骨骼的四肢动起来嘛?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仅靠骨骼和关节还不能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还必须有其他组织的参与,是谁在帮助骨骼运动呢?

  4.学生交流讨论

  5.揭示课题:肌肉

  (二)触摸:了解自身肌肉的分布

  1、找一找,在你们身上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2、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多,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少呢?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意识到经常运动的部位肌肉是比较多的)

  3、小结:肌肉占到了人体体重的40%,它们分布在全身各处。

  三、反馈

  第二课时

  一、预习:了解肌肉是怎样工作的?

  二、展示:

  (一)体验: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1、做一个简单的动作,听口令后停止动作,然后摸一下运动部位的正反面肌肉,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模仿动作示范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小结:刚才做的各种运动都是肌肉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二)总结扩展

  1、制作一个手臂活动模型

  2.学生制作模型的展示和评比

  三、反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都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肌肉

  人体有肌肉600多块,占人体总重量的40%

  肌肉收缩带动骨骼完成运动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之间一定构成一个电的通路。

  2.知道可以用不同的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乐于思考,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测试活动,运用比较、分析、推理解决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勇于挑战、缜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发现电器内部多种的电路连接,感受科学技术应用的复杂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内部的电路。

  难点:根据检测的结果判断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情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电路检测器、4个接线柱的接线盒(有3组通路)、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按动教室里日光灯的开关,使灯先熄灭再亮起。

  2.提问:我们一按墙上的开关,电灯就亮起或熄灭,你们知道电灯的电路是怎么连接的吗?(预设:不知道。)

  3.讲解:(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31集成电路板图片。)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各个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的。家庭电路中常用到接线盒,它不仅可以保护和连接电线,还方便维修。

  4.追问:该怎么判断接线盒内部哪里连通,哪里断开呢?(预设: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根据小灯泡能否亮起来判断。)

  5.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在不打开接线盒的情况下,通过电路检测器来研究里面看不到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板书: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设计意图】通过教室里的日光灯引发学生对看不见的电路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探究接线盒里面的电路如何连接的兴趣。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检测打不开的接线盒

  1.过渡:给每个小组发一个接线盒,引导学生观察接线盒外面的4个接线柱及其对应的数字标号。

  2.布置任务:这4个接线柱在接线盒内部有的相连,有的不一定相连。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你们能知道哪两个接线柱之间是通路吗?请各个小组讨论一下,如何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以及按照怎样的顺序去检测才能把4个接线柱之间所有可能的'连接都检测到?

  3.活动:指导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方法和顺序检测接线柱之间是通路还是断路,并将检测结果补充到接线柱通断检测记录表中。(教学提示:提醒学生检测电路前,先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以检测它能否正常工作;并且,每两个接线柱之间至少要检测三次,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检测方案并进行检测,既检验了学生使用电路检测器的情况,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排列方法。

  探索二:推测接线盒内部是怎样连接的

  1.过渡:说说你们的接线盒的检测结果。(预设:电路检测器的检测头接1号接线柱和其他接线柱时,小灯泡都不亮,说明1号接线柱和其他接线柱之间都是断路;检测头接其他任意两个接线柱时,小灯泡都亮,说明其他接线柱之间都是通路。)

  2.布置任务:根据你们的检测结果,请大家在组内讨论各自小组的接线盒内部的电路可能是怎样连接的,并将推测的连接方式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接线盒内部可能的连接方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检测结果讨论、推测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方式,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拓展与小结

  1.小结:不管多么复杂的电路,都是由很多简单的电路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组合而成的。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之间一定构成一个电的通路。

  2.提问:如果是5个或者6个接线柱的接线盒,怎样才能毫无遗漏地检测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的通断情况?(预设:先给各个接线柱编号,再按照编号顺序,逐一排列组合,如对于5个接线柱的接线盒,1号接线柱可依次和2、3、4、5号接线柱组合,

  2号接线柱可依次和3、4、5号接线柱组合,以此类推。)

  3.拓展:请大家课后尝试测试5个接线柱的接线盒,并根据测试结果画出可能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设计意图】增加接线盒的接线柱的数量,提高检测难度,以此培养学生解决更加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已有能力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指导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内部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使学生对电路的概念有了全面的理解,明白了电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连接。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检测方式,指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排列方式进行不遗漏、不重复、高效率、准确的测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测试结束之后,安排学生通过测试结果对接线盒中电路的连接方式进行推测,并画出电路连接示意图,一方面检验学生对电路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26第三题。

  三、选择题。

  1.检测如图的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时,以下检测顺序最合理的是()。

  A.1-2、2-4、1-4、1-3、1-4、3-4

  B.1-2、1-3、1-4、2-3、2-4、3-4

  C.1-2、2-3、1-4、3-4、1-3、2-4

  2.在检测电路之前,要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这是为了()。

  A.检查它能否正常工作

  B.提高检测器的灵敏度

  C.消耗检测器的电流

  3.在检测接线盒的连接情况时,以下操作最合理的是()。

  A.检测不用按顺序,不漏掉每个位置就好

  B.组内分工明确,有操作员和记录员

  C.若不能检测出结果,则可以打开接线盒记录里面的电路连接情况

  4.用一个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情况,发现如下结果:

  由图可知,接线盒中的电路连接情况是()。

  参考答案

  三、1.B2.A3.B4.B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5.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2.在实验中会“控制变量”,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3.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3、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和研究摆的乐趣。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在实验中会“控制变量”,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在实验中不会“控制变量”,不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层次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在实验中不会“控制变量”,不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层次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在实验中会“控制变量”,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探究能力:

  层次 1: 不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不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不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不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不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层次 2: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不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不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不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层次3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的

  集中话题

  1、教师:我手心里握着一样东西,大家想看看是什么吗?

  (教师松手,手心挂着一个简易的摆)问学生: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板书:摆

  2、教师:关于摆,你们知道些什么知识?(指名学生说说)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中有什么奥秘。

  探索和调查

  让学生学会测定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1)教师:要了解摆的奥秘,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

  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2)讲解如何使用秒表记时。

  (3)教师与学生合作:测定讲台上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教师同时指导,怎样减小误差。

  (每组到老师处领一个摆,组内自行分工:记时员,操作摆的人员,记数员,记录员,汇报员。)

  (4)学生合作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

  (5)学生汇报。

  2、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1)谈话:同学们,你们汇报的实验结果,各组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基本上都不同,那为什么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会有快慢?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你们的摆,作出你们的猜测。

  (2)学生讨论,作出猜测。

  (3)学生猜测,归结为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有关。(板书)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教师: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你们小组觉得摆的快慢与哪种假设最有可能有关,就作为你们研究的课题,设计一下你们的实验该怎么来做?并记录下你们的方案。

  (2)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3)学生汇报方案, 相互评点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科学,教师再提供参考意见,主要是怎样控制变量。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讨论蚕的一生的变化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述、交流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

  ●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

  ●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教师揭示本课内容:养蚕活动结束了,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养蚕的经验交流会。

  [评析]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学生们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心路历程。直接的揭示内容,与学生的内心形成共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养蚕经验交流会

  1、由学生小主持人宣布交流会的开始。

  2、主持人讲解交流会的活动方法。

  3、主持人宣布:参观各展室的资料。

  4、学生们开始有次序的参观大家的资料和作品。

  [评析]30多天的观察研究,学生们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图片、照片、视频等。通过参观交流,他们会发现,谁的记录最好、谁的观察最细致、谁的蚕养的最大、以后再观察我都应该怎样做。这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过程、资源共享的过程。

  5、主持人宣布进行信息发布。

  6、学生们开始由各组依次进行养蚕信息发布。

  [评析]在信息发布中,学生们不但能够提炼出蚕的一生变化,还可以弥补在参观中漏掉的信息。并且给学生充分的表述机会、交流机会。

  7、主持人宣布本单元的养蚕小能手及蚕学小博士的评选条件。

  ·养蚕的成功率高、蚕宝宝大。

  ·资料、观察日记,图文并茂、新颖、丰富。

  8、学生互相评价

  9、主持人提出问题:·还要那些未解决的问题?·蚕与蝴蝶的区别在哪里?

  [评析]学生们在观察过程中一定还有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惑等。通过对未知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不但是解决学生的困惑,更是科学学习的继续和延伸。

  10、教师小结并宣布评选结果。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这里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有难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小孔成像实验盒的实验,在此基础上再组织思考、讨论,千万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盒,并能够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实验;

  2、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感受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奇妙。

  教学准备

  教师——抄有单元小诗的小黑板、有关光的教学图片、手电筒、蜡烛、小孔成像道具。

  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光源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首优美的小诗。

  小黑板出示单元小诗,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师:“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学生猜猜。

  3、师: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光与色彩”方面的内容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谈谈关于光与色彩都有哪些了解。

  4、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我们怎样给这些光源分类?

  (我们可以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设计意图:以谜语小诗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学生没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因此,应由教师引出这样的概念,学生以此进行分类。

  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1、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样行进的呢?

  2、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

  3、师:这只是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呢?

  师生讨论实验方法和要点:怎样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

  4、出示材料,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5、交流:你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说明了什么?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设计意图:科学课不能单纯地传授科学知识,应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再设计实验验证,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1

  教 学 课 题 :植物的生长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能根据自己的记录描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及其变化。

  2、能利用多种方式(包括文字、图画、照片、实物等)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及变化。

  3、能归纳出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的因素。

  4、能设计对校园进行绿化的规划图。

  5、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终止植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6、能结合自己种植植物的过程,说出两点以上不能浪费食物,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原因。

  7、能表现出对太空种植粮食的科学研究感兴趣。

  8、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9、能推测出农业技术和设备在种植植物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 学 重 点 指导学生整理自己对植物生长与变化的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教 学 难 点 指导学生整理自己对植物生长与变化的.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植物生长的各个时期的图片。

  教 学 过 程 授课变更

  (一)导入新课:

  师:随着我们种的植物一天天地长大,我们的观察和记录做得怎么样了?有哪些发现和收获?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二)学习新课:

  1、描述植物的一生。

  (1)我们种的植物在从种子到果实的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时期,从自己的记录中找一找?

  (2)学生搜集整理资料。

  (3)分小组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汇报。

  (4)教师展示一下自己的观察记录,以便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阶段?

  2、怎样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1)师:在种植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是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交流。

  (3)整理发现,并检验发现是对还是错。

  (4)师:通过这次终止植物的过程,同学们都经历了劳动的辛苦。现在谁来谈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怎样理解?

  (5)教师小结。

  3、绿化校园,美化生活。

  师:让我们利用有关种植的知识和技能,亲自动手,种更多的树来绿化我们的校园,种更多的花来美化我们的环境。

  (三)拓展:

  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新的科技信息。

  板书设计

  12植物的生长

  按时浇水、防虫、除草……

  作业:课本练习

  教学反思

  略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

  第二单元 生理与健康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健康饮食、呼吸与健康、保护心脏、人体的司令部等四课。健康饮食要求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养成饮食多样化习惯,知道人体是如何吸收营养成分的食物经过人体的路径是什么等。呼吸与健康图示了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肺活量、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等,要求学生会测定肺活量,知道运动影响肺活量,注意保暖,坚持锻炼,增强自身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保护心脏介绍了心脏的作用,血液循环路线,心脏的工作量,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影响心跳的因素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等知识,要求学生知道保护心脏的办法。人体的司令部指大脑,本课介绍了大脑的作用,要求学生劳逸结合,合理用脑。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 常见的力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力的现象、重力、大气压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六部分。力的现象介绍了物体受力作用的效果和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重力要求学生知道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力,物体受到的这种吸引力就叫重力,重力有大小,也有方向,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大气压力是地球对大气作用产生的,处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的压力。大气压力指向各个方向,所以吸盘可以被紧紧地压在墙壁上,也可以被压在天花板上。人们利用大气压力可以做很多事情。弹力是物体因形状变化而产生的力,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自动铅笔上的弹簧,汽车车厢下面的钢板弹簧等都会产生弹力,测力计也是利用弹力的一个例子。摩擦力处处可见,手里拿的书不会往下掉,就是摩擦力在起作用。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加大,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减小。

  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要求学生对常见的力有一个初步认识,能判断一种力的类型,能利用常见的力为人们做事。

  本单元计授6课时。

  第一课时 力的现象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7页。

  教学目标:知道怎样使静止的物体动起来,能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

  教学用具:小车、细绳、乒乓球、玻璃缸、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 玩过蹦蹦床吗?在蹦蹦床上你是不是蹦得更高?你知道什么原因使你蹦得更高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板书 常见的力)

  2、阅读单元导语

  要找弹力,是否该去问弹簧?小朋友们为何都爱玩它做的蹦蹦床?

  要找浮力,是否该去问海洋?万吨巨轮为何能在海上远航?

  二、新课讲授

  1、提问:见过力吗?骑自行车上坡费力吗?怎样使静止的桌子动一动?

  2、活动1 推和拉

  演示:用手轻轻推小车,小车就运动,加大力度推,小车就跑得更快。启发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小车运动的方向,小车运动的速度,猜想这些与什么有关。(让每个学生都亲手推推)

  在小车上拴一绳子拉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运动情况:方向如何?速度怎样?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加大拉力试试。

  讨论:小车在推力和拉力作用下,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参考:推的时候,小车离你而去;拉的时候,小车向你走来)

  3、活动2 乒乓球受的力

  向上抛乒乓球,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下落。乒乓球为什么落向地面?(讨论分析乒乓球受的力)

  把乒乓球按在水里,松手,乒乓球会怎样?(让学生试试,并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结论:抛起乒乓球后,乒乓球只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这个力指向地心,所以乒乓球下落;把乒乓球压在水里时,乒乓球受到两个力,一个是水对乒乓球的浮力,方向向上,一个是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乒乓球在水里会上升。把乒乓球换成石块再做这个实验,看看发生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活动3 生活中力的现象(参看第67页图)

  说说图中物体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热气球受到空气向上的浮力,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受到的力和皮球受到的力都是弹力,磁铁吸引小铁钉,小铁钉受到的是磁力,在水里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滑旱冰时,脚用力向后蹬地面,人就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

  5、引导学生举更多的物体受力的例子,如树叶飘动受风力,国旗上升受拉力,塑料棒吸起小纸屑靠静电力等。

  三、小结

  四、作业

  1、吊车吊起货物时,货物受到哪些力?

  2、举出生活中物体受力的例子。

  第二课时 重力

  教学内容:教材第68~70页。

  教学目标:知道重力是怎样产生的,能指出重力的方向,知道地球上的“上”和“下”,认识地球引力。

  教学用具:绳子、小球、铁架台、乒乓球、玻璃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向上抛一个物体,无论抛得多高,最终还是落回地面,雨从天上下到地面上,石头从山上滚到山脚下,熟透的苹果也会从树上往地面落,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新课讲授

  1、观察第68、69页图认识一个规律,地球上的物体失去支撑后都会落向地面,如水往低处流,抛起的篮球下落等。

  2、活动 小球受力情况

  ①组装试验装置。

  ②分析小球吊在铁架台上时的受力情况。

  绳子对小球有拉力,拉力方向向上。小球还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作用,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小球静止在半空中。

  ③猜想:剪断绳子,小球会怎样?这时小球的受力情况怎样?

  ④验证猜想:剪断绳子,看小球会怎样。

  ⑤分析:剪断绳子前,小球受到向上的拉力和向下的引力,剪断后,小球失去拉力,只受引力作用,由于引力方向是指向地心的,所以小球就往下落了。

  ⑥重力的定义及计量单位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地球吸烟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又叫重量)。重力的单位是牛顿,1千克重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约为10牛顿。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拓展 地球上的“上”和“下”

  站在地球上的人头朝上,脚朝下,“下”指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地球那一面的人,我们想象他们头朝下,但实际上他们的“下”跟我们的“下”刚好相反(图示)。

  地球表面的物体被紧紧地吸引在地球上,所以人类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地球上。

  4、想象:假如没有地球引力

  5、资料 牛顿与地球引力

  6、小实验 物体间的引力

  ①杯子里装大半杯水,放入一个乒乓球,先置于杯口正中间,然后松手,先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验证。

  ②解释现象

  松手后,乒乓球不会停在中间不动,而是被一边吸过去。原来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离得越近,物体越重,引力就越大。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引力作用,这就是物体的重力,太阳和地球、地球和月亮之间都有引力存在。

  三、小结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物体的重力,重力指向地心。

  四、作业

  为什么重力的方向向下?这里的“下”是什么方向?

  第三课时 大气压力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5页。

  教学目标:认识大气压力,知道大气压力的大小,知道大气压力的用处。

  教学用品:软管、玻璃缸、水。注射器、吸盘、钩码、弹簧秤、马德保半球演示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手指堵上注射器口,再抽活塞,让小朋友试试有什么感觉。

  把吸盘按在窗玻璃上,试试不费力气能不能拉下来。

  二、新课

  1、找原因

  活塞为什么抽不动呢?吸盘为什么不容易拉下来呢?

  2、活动1 吸盘的秘密(参看第72页)

  把吸盘紧紧地压在玻璃表面,排出全部空气(最好在吸盘上涂些水),吸盘就吸在玻璃上了。这是因为玻璃和吸盘之间没有空气,也就没有空气的压力,若进入空气,或空气没排完,吸盘就吸不紧或吸不住了。

  3、活动2 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

  小组同学协作,把吸盘吸在课本、木板、玻璃等的表面,下面分别挂钩码,用弹簧秤称称,比较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挂的钩码更多,做好记录。

  4、讨论

  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吸得最牢固?

  5,资料 马德保半球实验(上网查找)

  ①文字资料文字资料

  ②马德堡半球实验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3

  科学概念

  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透明度和光泽、矿物晶体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孩子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

  过程与方法

  组织和指导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经历对矿物进行透明度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能描述有着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和推动孩子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教学难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描述矿物。

  教学重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矿物呢?(生:矿物颜色和条痕、硬度)

  师:上节课我们经历对矿物颜色和条痕的观察和描述以及矿物互相刻划及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对矿物刻划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方法。

  2、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来研究矿物透明度和光泽及描述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

  (1)观察、描述纸的透明度

  A、出示(三种纸):透明纸、半透明纸、不透明纸

  思考:这几种纸的透光情况一样吗?你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又如何来描述这些纸的透明情况?

  B、学生交流反馈:隔着这三种纸,观察纸下面的字;手电筒照射;对着阳光等。

  C、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

  D、交流汇报

  (2)学习迁移,观察几种矿物的透明度,并记录表中。

  提示:用矿物碎片的边缘观察其他物体。

  A、交流反馈

  B、师小结

  (3)观察矿物的光泽

  师:光泽是指什么?(生:反光能力)

  师:你见过哪些物体有光泽?

  (生:教室窗户上的玻璃;玻璃边框有光泽;墙上那个科学家的那个画框有光泽)

  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东西: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请你观察它们的反光情况,并按反光强弱排列。

  A、学生动手排列

  B、交流反馈

  C、观察云母、石英的光泽,看看云母的.光泽跟桌上什么光泽比较接近,石英的光泽跟哪个物体的光泽相似?

  D、描述云母、石英的光泽(生:云母的光泽最像玻璃的光泽;石英的光泽有点像蜡烛;石英的光泽也有点像玻璃瓶的光泽;云母也有点像金属的光泽)

  小结:我们说了这么多像这个,像那个,其实这就是描述矿物光泽的一种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用对比的方法描述)对了,当我们无法用很准确的语言描述时,可以找一个与它接近的东西作为参考。

  2、观察、描述矿物的形状

  (1)投影图片:辉锑矿、石盐、石膏、石英、方解石

  (2)学生观察形状,并小组内描述。

  (3)交流描述这些矿物的形状。

  三、课外延伸

  1、阅读单元资料库《怎样采集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2、试着收集和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4

  一、借助助学提纲回顾旧知,进行复习:

  1、在开学的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骨骼和关节的知识,好,下面共同回忆一下这两节课的知识。1、人体共有__块骨头。2、骨骼具有__、__、__的作用。3、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的地方叫做___。4、骨头中间的软物质叫_,它能制造___。以上四道题,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我们来看第五题:5、如果想让我们的全身都运动起来的话,靠什么来完成呢?(学生回答)缺少其中的一项,可不可以,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肌肉是如何帮助我们运动的。(板书课题)

  评析回顾旧知这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让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

  二、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我们本课的学习目标,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其中的关键词。PPT(看完没有,都清楚了吗?)

  1、在助学提纲中,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两道预习题,现在我们就这两道题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之后,由小组派出代表来进行汇报。 2、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

  1、你吃的肉的纤维是什么样子的?(不同动物的肉,或同一动物不同部位的肉。)

  2、体验一:自己身上都有哪些地方有肌肉,哪的地方肌肉多,哪些地方的肌肉少,总结并板书: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体验二:学生边做动作边汇报,加上教师指导的体验活动,(弯腰屈臂敲桌面…)当我们感觉肌肉硬硬的,我们就说,肌肉收缩了。强调“收缩”这一概念并板书。

  评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初步感知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使教材上文字的介绍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真切的体验。

  三、教师精讲:

  1、我们刚才说了这么多有关肌肉的话题,但我们也知道肌肉在皮肤的下面,虽然我们能摸得到,但是却不能直接看到,有些人的肌肉是非常发达的,比如说专业的健美运动或喜爱运动的人,但大多数人的肌肉并不是这么发达而明显的。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人体的肌肉图,我们来看一下:出示PPT,提问:看图,仔细地看这个图,有什么发现:

  从大小上看,从颜色上来看,从形状上来看,从纹理的走向来看,肌肉的两端是肌腱,是白色而强韧的,附着在骨的上面。当然人身体各部位由于功能不同,肌肉的形状和大小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来看下,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一丝一丝的肌肉,还有其他形状的。PPT

  说明科学教材上没有涉及到肌肉的作用、肌肉的类型这几方面知识的介绍,这是教者增添的部分内容。作为知识的介绍,本人认为这些内容对学生正确建构有关肌肉的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

  1、肌肉究竟是如何带动骨骼工作的呢?我们接下来以屈臂和伸臂的动作来体会一下:

  首先,我们屈起我们的手臂,感觉一下大臂上方的肌肉,再感觉一下大臂下方的肌肉。

  下面我们再伸平我们的手臂,再来感觉一下大臂上方的肌肉,再感觉一下大臂下方的肌肉。

  2、活动这个模型,(出示挂图)讲解附着骨头上肌肉它们一般附着于邻近的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跨过某一个或多个关节,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放松,收缩后的肌肉摸上去又紧又硬,还会变短,带动相领的两块骨头靠近。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来亲自动手制作一个手臂活动模型。

  3、做活动模型,教师演示,学生做,提问:为什么将卡纸的一头剪成弧形?为什么要用大头钉将他固定住。学生做好后演示,当上面的肌肉收缩时,就…

  当下面的肌肉舒张的时候就…..(板书)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产生动作

  评析使骨骼产生运动的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本课的研究重点——骨骼肌。通过观察挂图、触摸等多种方式感知的骨骼肌的存在与分布。

  四、拓展延伸

  当然人们身体像这样的肌肉还有很多,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初步了解一下我们全身肌肉的分布及作用。

  马上提问,PPT人全身肌肉有多少块?占身体的多少?板书。650块,40%

  思考一下:1肌肉除了协同骨骼一起完成运动以外还有什么作用?

  2、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评析对学生们从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教师要提供机会把在课堂上、在户外、或者在实验室里的探究活动大都集中在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上,让学生们去思考,去研究,去调查。

  五、小结本课内容:

  今天我们在骨骼和关节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关于肌肉的内容,下面我们来对本课的内容进行一下小结,PPT

  接下来我们有两道题要共同解决一下,提问:

  1、哪块肌肉画对了。

  2、填空。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的内容都掌握的非常好了。评价小组活动。优胜的小组说说自己收集了哪些有关本课的资料,全班交流一下。

  反思与分析

  在准备这课前,我要准备出这节课的“助学提纲”,这不同于单纯的给学生在课前留的查资料,复习等作业,毕竟我们是小科,要是占用孩子太多时间,未免有些喧宾夺主,这时候我要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学生的话,我在家里要做语文、数学、英语作业,再加上弹琴等等,剩下的可支配的时间就不会太多了,如果要是再花上稍长点的时间准备第二天的科学课,这也不太现实,所以我只留了几个小小的填空,作为与本课相关联的复习,再有在“我会预习”里,我所留的一想、二看、三摸、四数、五感觉的作业都是比较简单而又有趣的活动,这让学生看起来也不会那么的反感。在后面所说的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百度一下,其实在这里也没有对孩子们作太高要求,如果他们有精力来完成自然很好,如果没有时间,那么我提供的一些资料也足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作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知识积累材料。在材料准备这一栏,我把任务分工弄的很明确,要准备的材料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后面再画个方框。谁准备什么就在后面打勾,或者是准备好了就在后面打个勾,这样让学生准备材料不至于丢三落四。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

  目标

  1、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总和,懂得骨骼有支持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2、能够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能够把骨与整个骨骼联系。

  3、意识到人体骨骼的重要性,珍爱自己的身体。

  重点

  图形拼成完整的骨骼

  教法

  讲解法、引导归纳法

  难点

  认识骨骼的作用

  学法

  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

  关键

  形成骨骼的概念

  教具

  人体骨骼,

  程序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时间

  一、激趣导入

  二、实验研究

  三、巩固应用

  四、总结拓展

  同学们摸摸皮肤下面那些硬邦邦的东西

  指导学生认识骨骼

  引导学生了解骨的特点

  质疑

  总结

  师:同学们,每天,除了睡觉,我们总在不停地活动。你知道我们的身体是如何活动吗?

  生:同学们都来摸摸我们皮肤下面那些硬邦邦的东西就是骨头,骨头合在一起就是骨骼。

  师:知道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指出每块骨的作用都不相同,他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

  生:联系人体的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想一想人体的骨骼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师:手是我们身体最灵巧的'部分,刚才大家说我们的手是由(借助学生回答)块骨构成。现在让我们来看手的X光照片,数一下共有几块骨?

  生:汇报交流。

  师:手骨共有27块,成人全身的骨头共有206块,这些骨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人体骨架,人体的骨架就叫做骨骼。

  观察骨骼模型。

  生:游戏“看谁说得快”。

  老师指骨骼模型,学生说出骨的名称;

  学生对照骨骼模型,摸一摸自己骨骼的各个部分;

  教师说出骨的名称,学生在自己身上指出。

  生拼成一副完整的人体骨骼。

  师:同学们来观察下面的图片?

  生:小组讨论: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师:谈话:人能站得住,坐得稳,靠什么?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具有什么作用?(板书:支撑)

  讲述:头骨里面装有人体的什么器官?胸骨、肋骨、脊柱围一个笼子,里面装有什么?脑、心、肺等都是人体内部重要器官,想一想,骨骼起着什么作用?(板书:保护)

  师:提问:这说明骨骼还具有什么作用?(板书:运动)

  请一名学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两侧、向前弯曲自己的躯干,讨论还有哪些骨头参与了运动。

  师:这节课,我们对运动的主要实体-----骨骼进行了学习,你还有问题想继续研究吗?

  生:学生提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

  复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对骨骼的探究欲望。

  对手骨形成感性印象

  拼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温习了骨骼的位置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骨骼的作用。

  运动直观教学法,活学活用知识,达到知识内化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布置导学问题,以先学后教的形式,让学生独立阅读,再小组交流,之后汇报,讲解,组员再统一接受组长的检测,最后让学生说看书后还知道什么。在学生说出手有27块骨头时,我让学生摸手上的可以摸到的骨头。

  不足之处:由于剪子准备不充分,学生不能分成小组拼书上63页骨骼。

  再教设计:剪子充足,可以分小组剪拼。让学生简单画一画骨骼的结构图。让学生分组到前面摸骨骼模型的四个部分。

  资源应用: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2-27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5-15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1-29

(热门)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3-28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3-22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5-21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必备)02-24

四年级下册科学电课件02-03

科学下册教学总结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