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12 11:50:59 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雏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30-20)÷5=72÷(18-9)=65-8×5=20+7×5=

  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小兔采了20个蘑菇,送给小猴8个,小兔又采了10个蘑菇,小兔现在有多少个蘑菇?

  (2)小明剪了37颗星星,小红剪了45颗星,他们送给幼儿园50颗星,现在还剩多少颗星?

  指生列式计算,然后订正。看来简单的混合运算都会了,那今天我们学习比较难的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出示例题:面包师傅要烤面包,一个师傅说:我们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了。另一个师傅说:每次能烤9个。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问题:

  1.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90-36=54(个)54÷9=6(次)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问题:

  1.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90-36)÷9=54÷9=6(次)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第一题.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25+15)÷8=40÷8=5(只)

  3.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4.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第二题.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60-15)÷5=45÷5=9(米)

  3.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第三题.

  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6×3÷9=18÷9=2(排)

  3.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4.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5.解答正确吗?

  四、课堂小结: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五、课堂作业:

  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

  第56页练习十二,第5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提出数学问题。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

  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3.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4.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 趣味练习,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习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下册三、生活中的大数《有多少个字》教材30页到31页

  2、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结构特点:教材首先呈现主题情境--关于祖冲之的故事,将我国数学的历史文化自然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鼓励学生凭直觉估计字数,出现估计结果的巨大差距,引导学生寻找帮助估计的“单位”,小组合作,估一估,说一说,找到估计单位,再根据“部分”估“整体”的策略,进行估计的练习。

  (2)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大数之后,运用大数进行估计,让学生初步体会估计策略,发展数感,并为四年级的估计做铺垫。

  3、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基础:初步会用参照标准圈一圈,认识万以内的数,感受数的大小。

  (2)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一些简单的数目较小的事物进行过估计:如抓一把小棒估计有多少根,估计物体的长度等。会利用数一数,圈一圈,比一比等体会估计方法的多样化。

  (3)学生学习新知遇到的困难: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少,对这种数量较多的事物缺乏感性认识,估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包括核心素养):经历估计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估计策略,积累估计经验,并在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开展估计活动,利用数一数,圈一圈,比一比等体会估计方法的多样化,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从故事中感受我国数学的历史文化。

  5、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估计的策略,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难点: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6、教学方法(体现出个性化的教学):

  1、合作探究法

  2、讨论法

  3、直观演示法

  7、媒体资源(网络白板ipad手机移动终端镜像投屏PPT课件flash课件):白板投影课件

  8、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1、白板出示由浅入深的两道数数题,并追问数数的方法。

  2、呈现主题情境图--图文结合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小故事

  要求:阅读小故事,说说祖冲之是个怎样的人?

  1、利用数一数及乘法口诀等方法计算有多少个字?

  2、学生带着问题小声朗读

  1、白板出示简单的数数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基础解决问题,并为接下来的寻找估计“单位”打下基础。

  2、祖冲之的故事将我国数学的历史文化融合到学习过程之中。

  新小结(我由简单的数数活动,一步一步由浅入深,既巩固了旧知又为获取新知铺下知识基础,引领学生探讨今天的主题)

  探究新知

  一、思考一:估一估这个故事大约有多少个字?(要求学生不要一个一个地数,凭直觉进行给出答案。)

  问: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引导学生理解“大约”

  怎样来大约数学上叫做估计板书--估计

  过渡语:快速估计的结果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到底哪个结果更合适呢?

  引导学生探讨估计的方法:要求学生拿出资料一(祖冲之的小故事)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办法。

  教师倾听学生的汇报展示并给予评价,并用课件演示给予验证。教师随学生的汇报板书:

  1、一行多少字(几行)

  2、一段多少字(几段)

  3、部分相加

  教师让学生总结板书。

  比较凭直觉估计的结果和依靠估计策略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二)思考二:估一估,填一填,有多少粒黄豆?(课件出示图文)

  学生直觉判断的结果:

  1、估得太少,2、估得太多。

  学生探讨大约的相关问题

  1、什么是大约?

  2、怎样来大约?

  学生齐读“估计”

  学生拿出资料一,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利用展台或白板汇报小组的估计办法。

  生发言:估计的方法。

  生总结不同:依靠估计策略得出的结果快而准确,凭直觉的估计结果不可靠。

  (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找到估计的“单位”根据3个杯子中黄豆高度的倍数关系得出答案。

  有助于引导学生探讨估计的方法,寻找可以用于特定情境下帮助估计的“单位”。

  此处齐读意在使学生明确探索的方向

  通过“估一估,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估计,在自主探究,动手画一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白板的使用使学生的想法得到科学准确地验证,有效地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反思,一方面帮助学生体会估计策略的价值,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二)、在新的情境下,运用部分估整体的策略进行估计的练习,对发展学生的数感非常有益。

  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猜测得意验证。

  小结(我为学生创造充分探索交流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及汇报,让学生经历估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进而掌握估计的基本策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得以有效清晰地验证。)

  巩固应用

  要求学生选择恰当估计策略完成课后练习题

  1、(课件出示练习题)以资料二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习题4以资料三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

  课外延伸题:

  1、教师课件出示学生广播操队列图,提问:全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做广播操?有什么好办法来估计?

  2、提问学生:生活中你经历过估计这样的事情吗?教师追问学生举的事例是对哪方面的估计?

  3、教师请学生依据本节课所学,估计“一根大头针”的重量的办法。

  4、教师总结:

  (1)以多估少(2)以少估多

  完成数学书31页2、3、4(资料三)题。

  学生思考回答:

  1、圈一圈。

  2、一行大约多少人看看大约有几行。

  3、一个年级大约有多少人乘以6个年级。

  4、一个班级大约多少人乘以班级数。

  2、学生思考后举例并总结:高度的估计、数量的估计……

  3、学生思考后发言让学生经历观察,推理,画一画,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巩固估计的经验,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得以有效清晰地验证。

  通过身边的素材练习,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借助直观图片(课件)的展示,进一步熟悉关于估一估的各种类型的题目。

  将估计归类使学生思路明确

  通过逆向思维的估计(以多估少),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估计的方法。

  小结(二年级学生对这种数量较多的事物估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结合现实生活安排了一些生活中需要估计的素材,按由易到难的坡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逐步体会估计的方法,也使学生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1)学会了什么

  (2)怎么学会的加深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与能力。

  板书设计有多少个字

  估计

  一行多少字几行

  一段多少字几段

  部分多少字相加

  以少估多

  以多估少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的结果。

  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交流开展统计活动的体验与技巧,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练习统计表的有关知识。

  二、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张力在班上调查的原始材料。

  提问:张力同学调查了自己班级中的同学的什么情况?一共调查了多少位同学?

  根据这个调查表,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怎样进行分类?出示书中的两个统计表。

  让学生独立分类,并填写。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如画“○”或画“正”字等。

  组织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在这两张统计表里分别知道了什么,回答菜椒先生的问题,回答第一个问题要看第一张统计表,回答第二个问题要看第张统计表。

  :同样一张调查表,但根据不同的分类,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分类后的数据比原始数据更清楚地反映相关的信息。

  2.“想想做做”第4题。

  根据张力同学的调查,我们了解了他班同学的一些情况,我们也来进行一个类似的调查。

  以小组为单位,先调查组内每位同学的年龄及出生月份。

  全班汇总,算出合计数,请学生完成第97页上的统计表。

  3.“想想做做”第5题。

  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按图片颜色分为彩色和黑白两类,可以按图片上动物的只数分为1只、2只和3只三类,也可以按拍摄照片的方式分为横拍和竖拍两类。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填写统计表,并正确算出相应的“合计数”。

  三、课堂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学会了分类统计并填写统计表格,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千克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低年级己经认识了克的纂础上进一步认识和学习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要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估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千克”这个重量单位并不陌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也容易掌握。只是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重录单位一般用斤”表示。因此课上如果出现这个问题。应首先向学生说明。

  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分组活动。小组内的成员要分工合作。

  密切配合。最终达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会知识。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可采用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变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认识质录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建立起1千克的质录概念。

  2.在实际运用中掌握称物体的各种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物体重量的过程。掌握称物体的方法。并能估计物体的重量。

  2.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意识。

  3.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

  发展合情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1.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激发起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活动过程中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善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4.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2.学生准备:

  (1)课前布置同学们到商店里看一看有哪些重录单位。到菜市场亲自体验一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小组准备各种秤、物品若干(苹果、梨、熟鸡蛋等等)。

  (3)小组准备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豆四袋。

  (4)每人都称一下自己的体重。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入新知识

  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知识,知道比较轻的物品重录用“克”作单位来计量,然后检查老师布置的任务。并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

  有的同学在报体重时可能会说自己多少斤。这时。教师就告诉学生,“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重量单位。“千克”才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为了便于和国际交流。我们国家也把千克作为法定的计最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千克”这个重录单位。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一)感知1千克有多重1.“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食盐的质量。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先掂一掂1千克的食盐。彼此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称一称”,通过称录具体感知1千克表示的质录。

  如何知道某种物品是1千克。需要用秤称一称。秤有很多种。教师首先在电脑上出示各种秤。让学生说出名称。其次。让学生观察。认识台秤的使用方法。教师用课件演示称出1千克苹果,2千克苹果的方法。第三步是分组实验操作。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物品随便称出 1千克,然后每个同学都掂一掂。看看有多少(苹果、梨、鸡蛋、大豆……)。

  3.“看一肴,比一比”,同样1千克的物品个数有什么不同。

  4.“试一试,拿一拿”,让学生试着拿出接近1千克的物品。

  要求:每个小组试着拿出1千克物品,最后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拿的物品最接近1千克。并评选出感觉最好的小组。

  5.自由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任意称录不同质录的物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充分感知一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过程。体验建立重量单位“千克”的观念。】

  (二)探索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每个桌上放有4袋不同的大豆。分别重1克、10克、100克、1000克。让同学分别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然后。让每个小组报告1千克重的人豆是由多少个1克重的大豆合起来的。或者说多少个I克大豆合在一起就是1千克大豆。

  板书:1千克二1000克【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推断等数学活动,得出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巩固练习。拓宽视野

  (一)基本练习教科书第44页第5题、第6题。

  (二)游戏1.比一比。谁是我班的‘。铁杆秤”?

  教师准备不同的水果放在一个箱子里。推选4个学生代表到前边来。让他们每人搭配一个2千克的兜。谁最接近2千克谁就获胜。

  2.猜体重(看谁估计的最准)。

  在班里找一个同学上来。再选几个人上来分别背一背这个同学。感觉一下他的重录。然后让学生把估计的重录记录下来。最后验证。看谁估计的最准。

  (三)动脑筋1.电脑出示:想一想。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比较。哪个重?

  2.电脑出示:

  1只鹅=2只鸭2只鸭=3只鸡1只鹅=6千克1只鸭=?千克一只鸡=?千克(四)实践活动1.学校里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安装了饮水机。并每人发了一个折叠杯子,让学生思考如何称出一杯水的重录(方法越多越好)。

  教师告诉大家。水是我们身体不可缺少的东西。科学证明,我们每人每天大约需要喝8杯水。才能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行。因此。建议大家每天多喝水(一杯水大约210克)。

  2.学生知道了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又知道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让他们估计一下。1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练习题的设计。满足学生不同学习要求。让不同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充分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对于低年级比较抽象的内容的教学。必须依靠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快乐中掌握知识。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 对学 生进行安全教育。

  二、重点难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通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准备:

  学生准 备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

  ( )×6<25 8×( )<38 7×( )<40

  2、列竖式计算(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48 ÷5= 36÷6= 53÷7=

  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每条船 每时3元、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 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1÷4=5(条)……1(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 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1人。4×5+1=21。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 船,一条2人,一条3人。4×4+5=21。

  (3)其中3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3条船,每条船3人。3×4+ 9=21。

  4、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 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 简单 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三)巩固练习

  P11-P12“练一练”。

  (四)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 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图形平移和旋转的特征的感知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合作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 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生活中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例子。并参照教材第46页、47页示意图试剪出图形。

  2. 活动用具:作好教科书上第129页、第133页、第135页的学具。写有记分统计表的小黑板、铅笔、彩纸、剪刀、五种颜色的牌子。

  3. 以分组形式摆好桌椅。

  活动过程:

  一、激趣引人

  玩具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玩的了,现在拿出你们做好的教科书上第129页的玩具,我们跟老师一起玩,大家在玩的时候要注意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纸片上的红、黄、蓝三种颜色变成白色的了!你们知道吗,这是图形旋转形成的奇妙现象。数学就是这样神奇,今天的活动课,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图形变换的奇妙吧。

  二、分队发牌并介绍活动规则

  1. 按班级人数分5队,发五种颜色的牌并由牌的颜色给每队命名。

  2. 活动规则:在记分统计表上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各队的成绩。没进行答题的学生都可做裁判,老师是主裁。

  三、活动内容

  活动1:感知平移和旋转---举例比赛

  1. 各队以开火车形式进行比赛,每人各举一个生活中平移、旋转现象的例子。要求不能重复,语言叙述要严密、准确,说对一个得1分。

  2. 各队选一名代表,做出一个平移和一个旋转的动作。要求只能利用现场的实物,边做边说介绍。(如:我把窗户向左推是平移)做对一个得1分。

  活动2:体会平移和旋转---玩学具回答问题

  1. 拿出作好的教科书上第133页、第135页的学具,队内合作,拉一拉,转一转。并思考共有几种搭配方案。把答案写在纸上。限时一起亮答案,按接近准确数的程度给5~1分。

  2. 各队选一名代表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个组合?是怎样得到的?喜欢的理由是什么?根据说的情况评5~1分。

  活动3:实践平移和旋转---剪纸

  下面我们进入剪纸活动,老师知道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但一定要注意安全呦。

  1. 上学期我们剪过对称图形,剪一个小人怎样剪又对又快呢?抢答并能演示剪出者得2分。

  2. 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剪出2个或更多的并排排列的小人呢?队内合作,参照教材第46页示意图剪。剪成功的展示给大家并说出方法者得3分。

  3. 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剪出围成一圈的小人呢?队内合作,参照教材第47页示意图剪。成功的展示给大家并得3分。

  4. 设计比赛:请每位同学充分发挥想象,剪出一幅最漂亮的带有平移和旋转特征的图案。我们来评选今天的“小小设计家”。

  1) 队内交流,各队先自评出本队最有创意的最佳设计图案。

  2) 各队轮流上台展示,由设计者介绍创作思路,队代表说推荐的理由。

  3) 学生评论它好在哪儿,并共同欣赏。

  4) 评出最佳者获“小小设计家”称号同时其所在的队得2分,其余队各得1分。

  四、为优胜队发奖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感知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体验了图形变换的奇妙,领略了数学的美。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显露出了你们的.智慧和才华。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你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数学的魅力所在。

  教学反思:

  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新教材的特色也是亮点之一,但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不重视它的教学,更有甚者几乎将其一带而过。这是教学上的一大失误。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根基。” 数学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发展。象本节课就达到了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长,各尽所能,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不仅加深了对平移和旋转特征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教后的效果可以证明这一点。本班学生做此内容的习题时正确率为100%,并且课后又自发的继续着剪纸活动,交上来许多好的作品,我将这些作品在学校橱窗展出,收到良好的效果。本课记分表的设计,也让学生体会了统计知识的运用。所以我们教师要重视活动课,精心设计和上好活动课。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3、使学生学会倾听并能够和同学进行有效交流。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学情分析:

  学生认读时间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出错,所以这节课要多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

  1、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快乐学数学的时间了。今天,老师把我们的一位老朋友青请到了课堂上。走,一起去微课视频里和它见见面吧。

  (播放微课视频。)师:看完了这段视频,老师想问问你们的老朋友时钟在生活中都有什么用途啊?设计意图: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2、师:聪聪也是一位会记录时间的孩子,上个星期天,聪聪过得非常快乐,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他都做了些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每张照片,看看他们什么时刻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知道图中聪聪在干什么。

  师:你们很会描述图片中的时刻和活动,那你能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时刻的先后顺序。

  二、新授。

  1、师: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信息,如果老师想知道聪聪玩碰碰车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需要知道事件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那“用了多长时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开始时刻到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聪聪玩碰碰车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到底怎么求出来呢?请大家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一,自学这部分内容。

  学生自主尝试根据提示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问题。

  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数法:从开始时刻往后数时间,一直数到结束时刻,分针走过3大格,每大格表示5分,一共经过15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9时45分-9时30分=15分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相同才能相减。

  师:求出来的15分也是时刻吗?师生共同探讨时刻和时间的区别:时刻是指一天中某一特定的时间点;

  时间是指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的.间隔。

  2、师:通过自主学习,我们知道了聪聪玩碰碰车用了15分。如果老师还想知道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学生找出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同样我们可以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这个问题。先来试试数数法吧。

  先让学生尝试数出分针走了几大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师:大部分学生没有数出来,没关系,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小妙招:先找出一个中间时刻,把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数,再相加。我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想不想试一试?请学生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二自学这一部分内容。

  在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一数:从开始时间9:10数到中间时刻10:00,经过50分,在从10:00数到结束时刻10:30,经过30分,一共经过80分。

  还可以从9:10数到10:10,经过60分,再从10:10数到10:30,经过20分,一共经过80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10时30分-9时10分=1时20分师:为什么数数法和计算法得出的结果不一样?是算错了吗?引导学生推导出80分=1时20分。

  3、师:你们真聪明,老师想考考大家,如果聪聪和爸爸因为堵车9:50才进入公园,还是10:30离开,你能用计算法求出来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吗?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吧。

  10时30分-9时50分=40分分不够减,要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小结:我们通过自学探讨了计算法的两种情况,当结束时刻里的分够减,直接相减;

  当结束时刻里的分不够减,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3、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习,你们肯定对时间有了一定的概念。接下来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聪聪做下面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吗?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

  1、生自主完成练习单上习题1。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2、师:请你们当时间小管家,安排一下自己的时间吧。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时间安排。

  四、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货?你有什么想对时间说的吗?生自由回答。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会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用具: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多媒体课件等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课件显示)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1、师:哦,原来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课题)齐读一遍吧。

  2、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补充板书)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2、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

  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

  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

  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 = 1000克

  用字母表示是1kg=1000g(齐读一遍)

  5、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出示秤:师:你见过哪几种秤?在哪见到的?(一一介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二十第1题,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可使学生借助熟悉的生活素材,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达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

  2、练习二十第2题,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克与千克的适用情况,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建立的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3、练习二十第3题,让学生读取秤上数值,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的本质。 4.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4、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107页练习二十第1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小结:看来生活中克和千克的作用可真大,学不好还真不行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一、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1、谈话引入,拉近距离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同学们,上一节课全班同学表现很棒,我们一起去到喜洋洋的家作客,受到了他热烈的欢迎。那么,这一节课喜洋洋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拿出喜洋洋,并把它放在讲台上面。)他要在我们的同学里面,表现最好的同学,做它的老师。愿不愿意成为它的老师?

  生:愿意。

  师:好。你想成为它的老师,很简单。在这一节课里面,我们以组为单位,看看那个组的同学表现最棒。老师给每个组都贴了一个喜洋洋(拿出喜洋洋贴图,并把它贴在黑板的比赛图上)。表现好的、回答积极的,老师把它往上跳。谁组的喜洋洋跳得快,那么你们组就赢出来了,就能成为喜洋洋的老师。等一会,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很好看的图片,要送给我们的同学。当然,是最先算出的组才有机会。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2、复习旧知

  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在上一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

  生:笔算乘法。

  (老师在黑板写出两道复习题)

  师:谁愿意来黑板上面做?

  (学生积极举手)

  师:我叫到那一组,如果他们组没有错,他们组就往上跳一格。假如他们组错了,其他组就有机会。我从第一组,你们来帮我找,你们愿意找那个去做?

  生:罗俊杰。

  师:好,罗俊杰,同学们都相信你。那你来。(师走到该生面前,请他上来黑板。罗俊杰到黑板板演)

  师:第二组,你们帮我找一个,找谁?

  生:陈汉荣

  (陈汉荣到黑板扮演)

  师:那么你们呢?你们愿意成为喜洋洋的老师。那么现在就学会做他们的老师。

  (两名学生板演,老师拿出尺子给学生。其余学生认真看黑板。)

  师:好了,小老师们,看看你找出来的同学,怎么样?第一组罗俊杰做的23乘3做对了没有?

  生:(齐答)对了。

  (老师在题旁边打钩,并走到比赛图旁边)

  生1:错了。

  师:有问题吗?

  生:(齐答)数位没有对整齐。

  师:哦,数位没有对齐。这个数对这个数,是吗?(一边说,一边指着竖式)。但是我觉得,也不是差很远。我知道你们找他的原因。因为罗俊杰平时在教室里面或者在成绩上与你们有一点点差距。你们就先考他,对不对?那么你觉得这个同学进步了没有?

  生:(齐答)进步了。

  师:数位这里差了一点点。但是我们的老师要求很严格,我告诉你这只喜洋洋也会像你的要求这么高。(边说边指喜洋洋)等一会,如果你们的要求,你们做的题目,不认真的话,那么喜洋洋可不会挑你做老师。那么这个同学既然有进步,我们先表扬他。好不好?

  (生齐鼓掌并说棒棒,你真棒。)

  师:那么第一组,你们先跳。(把第一组的喜洋洋贴纸往上跳一格)再来看第二组,同学做的。你们找的是陈汉荣。这个同学有没有代表你们组完成任务?

  生:(齐答)有。

  师:对了没有?

  生:(齐答)对了。

  师:这个同学也很棒,表扬他。(师把第二组的喜洋洋贴纸往上跳一格,生鼓掌表扬)你看这两个同学都过关了,难道你们不能吗?

  生:(齐答)能。

  3、小结

  师:好。那么这节课学习的笔算乘法要注意那些问题?看找谁来补充?这一组(指这第三组)公平一点,你们来找,找谁来回答?

  生:(齐说)

  师:好,你来。

  生1:数位对齐,画线用尺子,从个位算起。

  师:同不同意?

  生:(齐答)同意。

  师:表扬他。(师把第三组喜洋洋贴纸往上一格,生鼓掌表扬。)

  师:说得非常好。有一点漏了?你补充什么?

  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

  师:加上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他同不同意?

  生:(齐答)同意。

  师:那么第四组既然你们也这么积极,喜洋洋也跳起来了。(师把第四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没问题。一起把笔算乘法要注意的问题一齐说。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对了,非常棒。那么第一关没有掉下来了。我告诉你,等一会在听课的过程中,如果哪个组同学回答问题错了,刚才是你们找的,等一会我会找。如果你错了,不好意思,你们组就掉下来。但是有一个给你拯救的机会。如果是你们组错了,给一个机会你们组的同学来拯救他。如果答对了,还是跳上去,如果答错了,不好意思,就留在下面了。明白了没有?

  生:(齐答)明白。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

  师:那么接下来要做它的老师,接着跟我走,接着考你们。请看黑板。我们先去书店走一趟。(出示幻灯片)买一些书送到羊村去。请看情景图。在这里边你找到那些信息?你不举手我也会叫的。如果叫到你,你没有回答,那么组就会……

  师:欧贤宗,请你来。找到了那些信息?

  生1:一套书有18本。

  师:一套书有18本,有没有找对?

  生:(齐答)有。

  师:还有吗?这一组,你来回答。你找到了那些信息?

  生2:一套书有18本,共有3套。

  师:好。这个同学比他多了一个,看谁能说得更完成一点。你来回答。

  生3:那里写着买3套。

  师:还有谁愿意补充完成一点。好,请你来说。

  生4:王老师到书店买连环画,一套18本。王老师说要买3套。

  师:这同学说得特别完成。表扬她。(师把第一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好了,王老师到书店买书,买3套,每套18本。那么小精灵问我们,你能算出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吗?(幻灯片同时出现问题)怎样列算式呢?你先说式子给我听就行了。好,请你来。

  生5:18乘3

  师:同不同意?(幻灯片出现式子)

  生:(齐答)同意。

  师:非常棒。这个同学也为他们组争光荣了。(把第二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

  2、估算

  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请后面的李泽富同学。

  生6:50本。

  师:估算她买了50本。你们觉得对不对?

  生:不对。

  师:不对,你们是第三组,先掉一格。给你们一个拯救的机会。你们组如果再错的话,就错过这个机会了。你来回答。

  生7:60本。

  师:同意没有?

  生:(齐答)同意。

  师: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生:18接近20,3乘20等于60。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这个李泽富也很乖,他能举手回答问题。请坐。虽然错了,不要紧。有错,等一会认真点就行了。

  师:估算她有60本。18接近20。这里有几个20呢?

  生:3个20。

  师:估算就是60。

  3、尝试计算,探究算理

  师:好,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练习本。准确地算一算18乘3到底等于多少?也就是王老师到底买了多少本?看看你用什么方法算出它的得数。(生计算,师巡视。)

  师:做完的同学轻轻地举手。(师找出有代表性的计算方法)

  师:好了,做完的同学,先来看看黑板。(出示学生的计算方法)看看张亮同学做的。他先算3乘8等于24,那你知道他的3乘8先算那里的吗?(板书)

  生:我知道。

  师:一齐说。

  生:先算个位。三八二十四。

  师:再算3乘10的等于多少?再算那位?

  生:十位。

  师:再把个位和十位的积加起来等于?

  师、生:54。

  师:可不可以这样算?

  生:可以。

  师:那么再看一个同学做的?这个同学是杨振华同学的。你看,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连加。

  师:用了连加的方法,结果也是等于54。那么再看这两个同学的,你们来比较一下,他们用的都是相同的方法,什么方法?

  生:笔算的方法。

  师:观察一下,你认为他们谁对?谁错呢?这个对还是错?

  生:错。

  师:这个呢?

  生:对。

  师:有没有同学找出原因?错在那里?要先给个机会第四组。欧贤宗,你来。

  生8:第一个同学没写横式。

  师:你认为他错在横式。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好,再给你一个机会。

  生8:个位写错了。

  师:个位怎样写错了。你说?

  生8:……

  师:好了,机会应该给第三组了。叶海璇,你来回答。

  生9:进位错了。

  师:第几个同学进位错了。

  生9:第一个。

  师:怎么错了?

  生:3乘8等于24.

  师:这里该怎么样?

  生:进2。

  师:那么它是满20,这里写2。再看十位,1乘3再加2应该等于多少?

  生:

  师:叶海璇一次过关,为第三组争光荣。(把第三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那么这个同学呢,你看18乘3,先算那里?一齐说。

  生:个位。8乘3等于24,再算1乘3,3加2等于5。

  师:在这里个位满的是20。个位满20向十位进2,个位写4,然后算十位1乘3加2等于5。结果等于54。(边说边板书)还要进行答题。一起来答题。

  生:王老师买了54本连环画。

  4、小结新知

  师:那么请同学观察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的笔算乘法跟我们上一节课学习的笔算乘法有什么不一样呢?看看那个组最积极,我先把机会给你们。还是第四组最积极,好,那我先把机会给你们。

  生:乘2的。

  师:为拯救你们组,还要不要机会?

  生9:上次学的是没有进位的,今天学的是有进位的。非常棒,表扬他。(把第四组的喜洋洋往上贴一格)

  师: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有进位的笔算乘法。观察一下有进位的笔算乘法和没进位的笔算乘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你来回答。

  生10:去掉进位就相同。

  师:再想想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生10:……

  师:刚才是找不同,现在是找相同的地方。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0:……

  师:那说不出来怎么办?

  生:先掉一格。

  师:谁来拯救这个同学?

  生11:从个位算起,相同数位对齐。

  师:对了,刚才那个同学也很乖,虽然一下子没有想出来,没有问题。那么接下来呢,所有组都跳到了第三格。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师:下一题又是你们往上跳的机会。看看哪一组领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76页。有3道做一做的题目。(幻灯片出示题目)请你把它完成在书本上。

  (生独立完成做一做,教师巡视,批改。)

  师:我找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把你的算式写出来,带上尺子。

  (3名学生上台板演,教师继续批改。)

  师:做完了要做什么?

  生:检查。

  师:对了。

  师:好了,我知道同学做完了。请同学们放下笔。看黑板,看这三个同学有没有做对了?第一题27乘2,先看它的得数对了没有?

  生:对了。

  师:怎么样计算的'?谁告诉我?

  生12:2乘7得14,个位满十向前进一。2乘2等于4,4加1等于5,等于54。

  师:对了没有?

  生:对了。

  师:那么第一组同学往上跳一格。接下来第二题,15乘5这个同学做对了没有?

  生:对了。

  师:又是怎样做呢?后面这个同学,请你来。

  生13:先算5乘5等于25,满20向前进2,再算1乘5等于5,5加2等于7,等于75。

  师:对不对?

  生:对。

  师:第二组同学做对了,也讲得非常好。(把第二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

  师:接下来这题呢?黑板上的同学做对了没有?

  生:错了。

  师:那谁来拯救?第三组给你们一个机会。请后面这个同学。你来这里改是吗?好,来。

  (生到黑板上修改)

  师:看她改对了没有?

  生:对了。

  师:原来进的是2,这个同学帮她改了1。为什么要进1不进2?(把第三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第四组的同学很棒,你来说?

  生14:因为三四十二。满十进一。

  师:十位呢?

  生14:1乘3得3,3加1等4。

  师:再算那位?

  生14:百位2乘3等于6。

  师:第四组真棒!(棒第四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好紧张啊!都是这么积极的组。还要加油。请同学跟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像这样笔算乘法,有进位的要注意那些问题?能不能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把他们计算要注意的问题补充得更完整。

  (生小组讨论)

  师:好,123。

  生:我坐好。

  师:谁来向大家讲讲,有进位的笔算乘法,要注意那些问题?举手最积极的组,我先叫。最爱动脑筋的组,我先叫。第四组最积极,我先叫第四组。

  生15: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师: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有补充吗?你先坐下来,听听别人怎么讲。

  生16:个位满十要向前进一。

  师:还有同学说得更好的吗?一定向前进一吗?我这里就没有进一。(师指着个位满20进2的题目)

  生17:满十向前进一。

  师:那你看这里是那位满十呢?

  生17:个位。

  师:还有谁说得更完整?

  生18:个位满十向前进位。

  师:还有没有同学说得更好?

  生19: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要向前进位。

  师:差一点点。这个同学说得比较完整。(把第四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但是还差一点点,看谁说得更好。马上开动你的脑筋。

  生20:个位满十要向前进一。

  师:个位满十要向前进一?全都是进一的吗?你看清楚啊。还有没有补充?

  生19:那一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师:还有吗?

  生:个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师:好,请坐。没有问题。你看这题,个位满几十?(10)就向前一位进几?(1)这题个位满几十?(20)就向前一位进几?(2)如果是满30呢?(进3)那么用一句话来说?那位满几?

  生:那位满几十就进几十。

  师:你看这里是进几十还是进几?

  生:进几。

  师:非常棒,表扬他。(板书,并把第四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哇,第四组,领先了。那么表扬下第四组。那么第四组的同学你们有机会做喜洋洋的老师了。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个位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师:对了,要进几。满10就进1,满20就进2,明白了没有?接下来,看看谁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请看下面几题。这些题目,请你看看它有没有错?(幻灯片出示题目)有机会给你了,看是那一组同学。

  师:第一道题17乘4。第三组很好,我找第三个男生。对的还是错的?

  生20:错。

  师:错在那里?

  生20:没有进位。

  师:没有进位,应该进几?

  生20:进2。

  师:然后十位的 4改为多少?

  生20:改为6。

  师:改对了没有?(把第三组的喜洋洋往上贴一格)

  生:对了。

  师:第二小题错在那里,发现了没有?请你来说。

  生21:没有进位?

  师:那位没有进位?

  生21:个位没有进位。满十进1。

  师:这个1应该放在这里。十位应该改为多少?十位几乘几

  生21:2乘4等于8,8加1等于9。

  (把第二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

  师:还有一题,最后一题,错在那里呢?你发现了没有?第三个男生,请你来。

  生22:3应该写在个位上。

  师:对了没有?(对了)有进位的笔算乘法要注意的问题,清楚了没有?(把第一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

  生:清楚了。

  师:第四组别骄傲,等下错了要掉下来啦。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练习本。

  2、笔算

  师:打开书本77页,第一题,有6个小题。男同学做第一排,女同学做第二排。

  (生独立做题目)

  师:做完的举手,我找一些同学到黑板做。把机会给一、二、三组。(请6名学生到黑板板演)

  师:第一题对了吗?第二题呢?……

  生:对了。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笔算乘法,是有进位的。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要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五、作业

  师:作业就在77页2、3、4题,做在书本上。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把第1、第2和第3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

  等下班长到我这里,我给同学们都送一份礼物。下课啦。

  生:谢谢老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图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再说一说作息时间表中一些活动所用的时间,从而体会和建立一些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提问题的意识。并且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良好习惯。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要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难度控制在分针指的时间是5分的倍数,如,10:05到10:40经过了几分?9:00到9:30经过了几分?不要求列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时、分、秒时间单位的基础上,学习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定作息时间表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探究。

  难点: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整合思路

  教材通过图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从而让学生体会和建立一些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并且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动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弥补了普通常规教学的不足。

  学情分析

  学生对时间有了初步的认识,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会容易。通过制作作息时间表,学生的兴趣会充分调动起来,参与意识增强,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选自己喜欢的作息时间来安排。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音乐课上都学习过一首歌叫《时间是小马车》,大家还记得吗?

  齐唱《时间是小马车》。

  是啊,时间匆匆而过,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珍惜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今天,我们就共同制作作息时间表,做爱惜时间的小模范。

  对话平台。

  二、玩中学

  (一)做一做。

  请你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

  要求:可制作上学时间的作息时间表,也可制作休息时间的作息时间表,学生自主选择。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因此学生的兴趣浓厚,以此为切入点,教育学生要遵守作息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说一说。

  (1)第一节课用了多长时间?

  (2)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

  (3)上午10:00同学们在干什么?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把完成的作息时间表在小组内展示、交流,然后结合上学的作息时间表,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不要求列出算式,只要结果正确就可。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可让学生借助钟面算出经过的时间,通过想一想、拨一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一场足球比赛进行了80分,到10:10结束,这场足球赛是什么时间开始的?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小丽1秒跑7米,跑了9秒,小红8秒跑了60米。小丽和小红共跑多少米?

  (2)小强6:00起床,6:30上学,7:10到校,小强上学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解决这两道题要让学生弄清楚哪个已知条件是解题所需要的,哪个已知条件与解题无关,不要盲目用上所有的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儿童游泳队测试100米蛙泳成绩,小强2分28秒,小刚3分5秒,小强比小刚快了多少秒?

  (4)动脑筋,回答问题。

  ①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②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一条直线?

  ③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④从12:00开始,时针走一圈,分针和时针重合多少次?

  (这道题学生一定会十分感兴趣。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拨一拨,学生能独立完成。)

  2、实践应用。

  (1)实践活动。

  你上学时,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在小组内说一说。

  (意图是让学生体验上学时间的长短。可先引导学生估计大致时间,然后再实际记录出发时间、到校时间。最后讨论出经过的时间。)

  (2)一天共营业几小时?

  建设银行门口挂着营业时间的牌子,上午8:00-12:00,下午1:30-5:30,算一算:该银行一天共营业几个小时?

  (这道题的设计是知识的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是从7时40分上的,到几时几分下课?从上课到下课经过了多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你增长了哪些本领?

  以后,我们要按照自己做的作息时间表,按时上学、按时上、下课,并帮助一年级的小朋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教学反思:

  只有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数学课堂焕发出应有的魅力。如果我们的课堂仍像传统那样讲究师道尊严,而没有平等民主的氛围,不容学生异议、不注意让学生表达,孩子的自由天性将受到压抑,在长期压抑的环境中,学生就仅会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试想,前面几个片断,如果没有在长期的平等宽松的课堂培育起来的心理安全状态,学生将不敢大胆的发表意见,新的教育资源就不可能生成;就做不出生动的、饱含童真的动作。因而,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发言、敢表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多姿多彩。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要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数学的学习,必须顺应他们好玩的天性,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组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乐中学,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中来,这样的学习状态才是最佳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快乐,共享阳光,其乐融融。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答这些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倍数关系和份总关系简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份总关系的应用题

  第19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说说有什么不同。

  (1)求总数

  (2)求每份数

  (3)求份数

  二、复习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第20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说说有什么不同。

  (1)求谁是谁的几倍。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

  三、第21-25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26题注意:不是平均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全册教材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从上学期的期末学习检测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经过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课堂学习方式,有小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认真练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倾听他人发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会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独立思考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90%学生都掌握了10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以及表内乘除计算,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体上的估算意识较薄弱,同时个别学困生计算速度较慢,出错率也比较高。对于空间与图形的这一大部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而统计方面的知识,学生已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会收集数据、简单处理数据,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对统计活动具有较浓的兴趣。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 2

  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3、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4、第六单元《加与减(一)》、第八单元《加与减(二)》。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第五单元《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第七单元《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

  第九单元《统计》,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分苹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苹果的实际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难点:理解和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四、课前准备:

  每组学生18张苹果图片、每人一张题单、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老师口述谜语学生猜谜底: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红红脸,圆又圆,亲一口,脆又甜。

  2、师:今天我们就来分苹果。(板书课题:分苹果)

  老师还为你们请来了几个可爱卡通人物和我们一起分苹果,你们喜欢他们吗?(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创设学生喜欢的学习情境,让孩子们与喜欢的卡通人物一起学习,激发孩子们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操作体验

  1、师:树上有这么多又红又大的'苹果,快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吧?每篮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篮?(课件出示主题图)

  2、动手操作,讨论算法,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四人小组讨论。

  要求:①可以先独立动脑筋想一想,也可以利用每组的苹果图片代替苹果,边说边摆,关键要说清你分的过程。②想完或摆完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几种算法,然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最聪明,找到的算法最多。

  【设计意图:明确具体、层次分明的要求,让学生操作起来有的放矢,又尊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层次性。】

  (2)学生动手分,小组讨论算法,师巡视、指导。

  (3)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播放对应课件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摆学具、小组合作探究等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多层次思考,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利用生动的课件演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推动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渗透算法多样化,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横向思维能力。】

  3、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1)教师直接出示除法竖式,请同学们与横式比较,发现有什么问题?

  (2)分小组说说你的发现。

  (3)集中交流,老师分别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讲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4)学生自己写除法竖式,并说说除法竖式中各数分别表示什么的含义?

  【设计意图: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除法竖式每一步表示的实际含义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我开始没有采用通常直接讲解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与横式的比较中找出他们不同之处的基础上,再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究性学习过程,又为教师下一步为了突破重难点的讲解铺垫了认知基础。教师讲解中结合分苹果的过程,直观形象地把数和形,形和式结合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构建除法竖式的雏型,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和除法竖式的算理,掌握算法和写法;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抽象出除法竖式的完整模型,又感悟位值制的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趣味练习,拓展运用

  1、智力开门:(P2练一练3道题)

  师:小猴子把桃子运到了家,糟了,妈妈不在,大门紧锁着。怎么才能进去呢?小猴子着急的都快哭了,小朋友,快来帮帮它吧!

  这3道题的得数连起来就是密码,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最先得到密码?

  (课件出示除法竖式的形式,要求孩子自己补充完整)

  师:大家算完后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如果同桌有分歧时,可以小组内探究解决。

  师:大家响亮地把密码说出来吧,全班一起核对得数。

  2、智慧屋(课件演示大门开启,漂亮的天使小姑娘出来迎接小猴子了。你看小猴子高兴地谢谢大家呢!有12根萝卜,4只小兔来背,每只小兔平均背几根才能运走?

  3、作业:森林医生(备用练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面的练习,希望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期望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四)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伴们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学生既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还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11-23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2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5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版01-2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6-20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角07-2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2-2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2-2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雏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30-20)÷5=72÷(18-9)=65-8×5=20+7×5=

  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小兔采了20个蘑菇,送给小猴8个,小兔又采了10个蘑菇,小兔现在有多少个蘑菇?

  (2)小明剪了37颗星星,小红剪了45颗星,他们送给幼儿园50颗星,现在还剩多少颗星?

  指生列式计算,然后订正。看来简单的混合运算都会了,那今天我们学习比较难的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出示例题:面包师傅要烤面包,一个师傅说:我们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了。另一个师傅说:每次能烤9个。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问题:

  1.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90-36=54(个)54÷9=6(次)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问题:

  1.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90-36)÷9=54÷9=6(次)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第一题.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25+15)÷8=40÷8=5(只)

  3.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4.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第二题.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60-15)÷5=45÷5=9(米)

  3.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第三题.

  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6×3÷9=18÷9=2(排)

  3.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4.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5.解答正确吗?

  四、课堂小结: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五、课堂作业:

  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

  第56页练习十二,第5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提出数学问题。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

  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3.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4.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 趣味练习,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习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下册三、生活中的大数《有多少个字》教材30页到31页

  2、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结构特点:教材首先呈现主题情境--关于祖冲之的故事,将我国数学的历史文化自然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鼓励学生凭直觉估计字数,出现估计结果的巨大差距,引导学生寻找帮助估计的“单位”,小组合作,估一估,说一说,找到估计单位,再根据“部分”估“整体”的策略,进行估计的练习。

  (2)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大数之后,运用大数进行估计,让学生初步体会估计策略,发展数感,并为四年级的估计做铺垫。

  3、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基础:初步会用参照标准圈一圈,认识万以内的数,感受数的大小。

  (2)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一些简单的数目较小的事物进行过估计:如抓一把小棒估计有多少根,估计物体的长度等。会利用数一数,圈一圈,比一比等体会估计方法的多样化。

  (3)学生学习新知遇到的困难: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少,对这种数量较多的事物缺乏感性认识,估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包括核心素养):经历估计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估计策略,积累估计经验,并在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开展估计活动,利用数一数,圈一圈,比一比等体会估计方法的多样化,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从故事中感受我国数学的历史文化。

  5、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估计的策略,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难点: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6、教学方法(体现出个性化的教学):

  1、合作探究法

  2、讨论法

  3、直观演示法

  7、媒体资源(网络白板ipad手机移动终端镜像投屏PPT课件flash课件):白板投影课件

  8、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1、白板出示由浅入深的两道数数题,并追问数数的方法。

  2、呈现主题情境图--图文结合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小故事

  要求:阅读小故事,说说祖冲之是个怎样的人?

  1、利用数一数及乘法口诀等方法计算有多少个字?

  2、学生带着问题小声朗读

  1、白板出示简单的数数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基础解决问题,并为接下来的寻找估计“单位”打下基础。

  2、祖冲之的故事将我国数学的历史文化融合到学习过程之中。

  新小结(我由简单的数数活动,一步一步由浅入深,既巩固了旧知又为获取新知铺下知识基础,引领学生探讨今天的主题)

  探究新知

  一、思考一:估一估这个故事大约有多少个字?(要求学生不要一个一个地数,凭直觉进行给出答案。)

  问: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引导学生理解“大约”

  怎样来大约数学上叫做估计板书--估计

  过渡语:快速估计的结果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到底哪个结果更合适呢?

  引导学生探讨估计的方法:要求学生拿出资料一(祖冲之的小故事)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办法。

  教师倾听学生的汇报展示并给予评价,并用课件演示给予验证。教师随学生的汇报板书:

  1、一行多少字(几行)

  2、一段多少字(几段)

  3、部分相加

  教师让学生总结板书。

  比较凭直觉估计的结果和依靠估计策略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二)思考二:估一估,填一填,有多少粒黄豆?(课件出示图文)

  学生直觉判断的结果:

  1、估得太少,2、估得太多。

  学生探讨大约的相关问题

  1、什么是大约?

  2、怎样来大约?

  学生齐读“估计”

  学生拿出资料一,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利用展台或白板汇报小组的估计办法。

  生发言:估计的方法。

  生总结不同:依靠估计策略得出的结果快而准确,凭直觉的估计结果不可靠。

  (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找到估计的“单位”根据3个杯子中黄豆高度的倍数关系得出答案。

  有助于引导学生探讨估计的方法,寻找可以用于特定情境下帮助估计的“单位”。

  此处齐读意在使学生明确探索的方向

  通过“估一估,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估计,在自主探究,动手画一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白板的使用使学生的想法得到科学准确地验证,有效地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反思,一方面帮助学生体会估计策略的价值,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二)、在新的情境下,运用部分估整体的策略进行估计的练习,对发展学生的数感非常有益。

  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猜测得意验证。

  小结(我为学生创造充分探索交流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及汇报,让学生经历估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进而掌握估计的基本策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得以有效清晰地验证。)

  巩固应用

  要求学生选择恰当估计策略完成课后练习题

  1、(课件出示练习题)以资料二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习题4以资料三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

  课外延伸题:

  1、教师课件出示学生广播操队列图,提问:全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做广播操?有什么好办法来估计?

  2、提问学生:生活中你经历过估计这样的事情吗?教师追问学生举的事例是对哪方面的估计?

  3、教师请学生依据本节课所学,估计“一根大头针”的重量的办法。

  4、教师总结:

  (1)以多估少(2)以少估多

  完成数学书31页2、3、4(资料三)题。

  学生思考回答:

  1、圈一圈。

  2、一行大约多少人看看大约有几行。

  3、一个年级大约有多少人乘以6个年级。

  4、一个班级大约多少人乘以班级数。

  2、学生思考后举例并总结:高度的估计、数量的估计……

  3、学生思考后发言让学生经历观察,推理,画一画,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巩固估计的经验,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得以有效清晰地验证。

  通过身边的素材练习,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借助直观图片(课件)的展示,进一步熟悉关于估一估的各种类型的题目。

  将估计归类使学生思路明确

  通过逆向思维的估计(以多估少),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估计的方法。

  小结(二年级学生对这种数量较多的事物估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结合现实生活安排了一些生活中需要估计的素材,按由易到难的坡度进行设计,引导学生逐步体会估计的方法,也使学生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1)学会了什么

  (2)怎么学会的加深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与能力。

  板书设计有多少个字

  估计

  一行多少字几行

  一段多少字几段

  部分多少字相加

  以少估多

  以多估少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的结果。

  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交流开展统计活动的体验与技巧,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练习统计表的有关知识。

  二、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张力在班上调查的原始材料。

  提问:张力同学调查了自己班级中的同学的什么情况?一共调查了多少位同学?

  根据这个调查表,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怎样进行分类?出示书中的两个统计表。

  让学生独立分类,并填写。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如画“○”或画“正”字等。

  组织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在这两张统计表里分别知道了什么,回答菜椒先生的问题,回答第一个问题要看第一张统计表,回答第二个问题要看第张统计表。

  :同样一张调查表,但根据不同的分类,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分类后的数据比原始数据更清楚地反映相关的信息。

  2.“想想做做”第4题。

  根据张力同学的调查,我们了解了他班同学的一些情况,我们也来进行一个类似的调查。

  以小组为单位,先调查组内每位同学的年龄及出生月份。

  全班汇总,算出合计数,请学生完成第97页上的统计表。

  3.“想想做做”第5题。

  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按图片颜色分为彩色和黑白两类,可以按图片上动物的只数分为1只、2只和3只三类,也可以按拍摄照片的方式分为横拍和竖拍两类。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填写统计表,并正确算出相应的“合计数”。

  三、课堂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学会了分类统计并填写统计表格,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千克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低年级己经认识了克的纂础上进一步认识和学习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要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估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千克”这个重量单位并不陌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也容易掌握。只是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重录单位一般用斤”表示。因此课上如果出现这个问题。应首先向学生说明。

  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分组活动。小组内的成员要分工合作。

  密切配合。最终达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会知识。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可采用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变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认识质录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建立起1千克的质录概念。

  2.在实际运用中掌握称物体的各种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物体重量的过程。掌握称物体的方法。并能估计物体的重量。

  2.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意识。

  3.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

  发展合情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1.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激发起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活动过程中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善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4.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2.学生准备:

  (1)课前布置同学们到商店里看一看有哪些重录单位。到菜市场亲自体验一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小组准备各种秤、物品若干(苹果、梨、熟鸡蛋等等)。

  (3)小组准备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大豆四袋。

  (4)每人都称一下自己的体重。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入新知识

  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知识,知道比较轻的物品重录用“克”作单位来计量,然后检查老师布置的任务。并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

  有的同学在报体重时可能会说自己多少斤。这时。教师就告诉学生,“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重量单位。“千克”才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为了便于和国际交流。我们国家也把千克作为法定的计最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千克”这个重录单位。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一)感知1千克有多重1.“掂一掂”。初步感知1千克食盐的质量。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先掂一掂1千克的食盐。彼此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称一称”,通过称录具体感知1千克表示的质录。

  如何知道某种物品是1千克。需要用秤称一称。秤有很多种。教师首先在电脑上出示各种秤。让学生说出名称。其次。让学生观察。认识台秤的使用方法。教师用课件演示称出1千克苹果,2千克苹果的方法。第三步是分组实验操作。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物品随便称出 1千克,然后每个同学都掂一掂。看看有多少(苹果、梨、鸡蛋、大豆……)。

  3.“看一肴,比一比”,同样1千克的物品个数有什么不同。

  4.“试一试,拿一拿”,让学生试着拿出接近1千克的物品。

  要求:每个小组试着拿出1千克物品,最后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拿的物品最接近1千克。并评选出感觉最好的小组。

  5.自由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任意称录不同质录的物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充分感知一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过程。体验建立重量单位“千克”的观念。】

  (二)探索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每个桌上放有4袋不同的大豆。分别重1克、10克、100克、1000克。让同学分别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然后。让每个小组报告1千克重的人豆是由多少个1克重的大豆合起来的。或者说多少个I克大豆合在一起就是1千克大豆。

  板书:1千克二1000克【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推断等数学活动,得出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巩固练习。拓宽视野

  (一)基本练习教科书第44页第5题、第6题。

  (二)游戏1.比一比。谁是我班的‘。铁杆秤”?

  教师准备不同的水果放在一个箱子里。推选4个学生代表到前边来。让他们每人搭配一个2千克的兜。谁最接近2千克谁就获胜。

  2.猜体重(看谁估计的最准)。

  在班里找一个同学上来。再选几个人上来分别背一背这个同学。感觉一下他的重录。然后让学生把估计的重录记录下来。最后验证。看谁估计的最准。

  (三)动脑筋1.电脑出示:想一想。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比较。哪个重?

  2.电脑出示:

  1只鹅=2只鸭2只鸭=3只鸡1只鹅=6千克1只鸭=?千克一只鸡=?千克(四)实践活动1.学校里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安装了饮水机。并每人发了一个折叠杯子,让学生思考如何称出一杯水的重录(方法越多越好)。

  教师告诉大家。水是我们身体不可缺少的东西。科学证明,我们每人每天大约需要喝8杯水。才能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行。因此。建议大家每天多喝水(一杯水大约210克)。

  2.学生知道了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又知道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让他们估计一下。1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练习题的设计。满足学生不同学习要求。让不同的学生都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充分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对于低年级比较抽象的内容的教学。必须依靠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快乐中掌握知识。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 对学 生进行安全教育。

  二、重点难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通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准备:

  学生准 备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

  ( )×6<25 8×( )<38 7×( )<40

  2、列竖式计算(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48 ÷5= 36÷6= 53÷7=

  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每条船 每时3元、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 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1÷4=5(条)……1(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 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1人。4×5+1=21。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 船,一条2人,一条3人。4×4+5=21。

  (3)其中3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3条船,每条船3人。3×4+ 9=21。

  4、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 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 简单 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三)巩固练习

  P11-P12“练一练”。

  (四)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 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图形平移和旋转的特征的感知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合作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 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生活中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例子。并参照教材第46页、47页示意图试剪出图形。

  2. 活动用具:作好教科书上第129页、第133页、第135页的学具。写有记分统计表的小黑板、铅笔、彩纸、剪刀、五种颜色的牌子。

  3. 以分组形式摆好桌椅。

  活动过程:

  一、激趣引人

  玩具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玩的了,现在拿出你们做好的教科书上第129页的玩具,我们跟老师一起玩,大家在玩的时候要注意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纸片上的红、黄、蓝三种颜色变成白色的了!你们知道吗,这是图形旋转形成的奇妙现象。数学就是这样神奇,今天的活动课,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图形变换的奇妙吧。

  二、分队发牌并介绍活动规则

  1. 按班级人数分5队,发五种颜色的牌并由牌的颜色给每队命名。

  2. 活动规则:在记分统计表上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各队的成绩。没进行答题的学生都可做裁判,老师是主裁。

  三、活动内容

  活动1:感知平移和旋转---举例比赛

  1. 各队以开火车形式进行比赛,每人各举一个生活中平移、旋转现象的例子。要求不能重复,语言叙述要严密、准确,说对一个得1分。

  2. 各队选一名代表,做出一个平移和一个旋转的动作。要求只能利用现场的实物,边做边说介绍。(如:我把窗户向左推是平移)做对一个得1分。

  活动2:体会平移和旋转---玩学具回答问题

  1. 拿出作好的教科书上第133页、第135页的学具,队内合作,拉一拉,转一转。并思考共有几种搭配方案。把答案写在纸上。限时一起亮答案,按接近准确数的程度给5~1分。

  2. 各队选一名代表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个组合?是怎样得到的?喜欢的理由是什么?根据说的情况评5~1分。

  活动3:实践平移和旋转---剪纸

  下面我们进入剪纸活动,老师知道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但一定要注意安全呦。

  1. 上学期我们剪过对称图形,剪一个小人怎样剪又对又快呢?抢答并能演示剪出者得2分。

  2. 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剪出2个或更多的并排排列的小人呢?队内合作,参照教材第46页示意图剪。剪成功的展示给大家并说出方法者得3分。

  3. 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剪出围成一圈的小人呢?队内合作,参照教材第47页示意图剪。成功的展示给大家并得3分。

  4. 设计比赛:请每位同学充分发挥想象,剪出一幅最漂亮的带有平移和旋转特征的图案。我们来评选今天的“小小设计家”。

  1) 队内交流,各队先自评出本队最有创意的最佳设计图案。

  2) 各队轮流上台展示,由设计者介绍创作思路,队代表说推荐的理由。

  3) 学生评论它好在哪儿,并共同欣赏。

  4) 评出最佳者获“小小设计家”称号同时其所在的队得2分,其余队各得1分。

  四、为优胜队发奖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感知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体验了图形变换的奇妙,领略了数学的美。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显露出了你们的.智慧和才华。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你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数学的魅力所在。

  教学反思:

  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新教材的特色也是亮点之一,但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不重视它的教学,更有甚者几乎将其一带而过。这是教学上的一大失误。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根基。” 数学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发展。象本节课就达到了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长,各尽所能,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不仅加深了对平移和旋转特征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教后的效果可以证明这一点。本班学生做此内容的习题时正确率为100%,并且课后又自发的继续着剪纸活动,交上来许多好的作品,我将这些作品在学校橱窗展出,收到良好的效果。本课记分表的设计,也让学生体会了统计知识的运用。所以我们教师要重视活动课,精心设计和上好活动课。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3、使学生学会倾听并能够和同学进行有效交流。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学情分析:

  学生认读时间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出错,所以这节课要多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

  1、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快乐学数学的时间了。今天,老师把我们的一位老朋友青请到了课堂上。走,一起去微课视频里和它见见面吧。

  (播放微课视频。)师:看完了这段视频,老师想问问你们的老朋友时钟在生活中都有什么用途啊?设计意图: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2、师:聪聪也是一位会记录时间的孩子,上个星期天,聪聪过得非常快乐,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他都做了些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每张照片,看看他们什么时刻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知道图中聪聪在干什么。

  师:你们很会描述图片中的时刻和活动,那你能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时刻的先后顺序。

  二、新授。

  1、师: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信息,如果老师想知道聪聪玩碰碰车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需要知道事件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那“用了多长时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开始时刻到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聪聪玩碰碰车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到底怎么求出来呢?请大家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一,自学这部分内容。

  学生自主尝试根据提示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问题。

  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数法:从开始时刻往后数时间,一直数到结束时刻,分针走过3大格,每大格表示5分,一共经过15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9时45分-9时30分=15分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相同才能相减。

  师:求出来的15分也是时刻吗?师生共同探讨时刻和时间的区别:时刻是指一天中某一特定的时间点;

  时间是指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的.间隔。

  2、师:通过自主学习,我们知道了聪聪玩碰碰车用了15分。如果老师还想知道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学生找出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同样我们可以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这个问题。先来试试数数法吧。

  先让学生尝试数出分针走了几大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师:大部分学生没有数出来,没关系,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小妙招:先找出一个中间时刻,把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数,再相加。我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想不想试一试?请学生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二自学这一部分内容。

  在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一数:从开始时间9:10数到中间时刻10:00,经过50分,在从10:00数到结束时刻10:30,经过30分,一共经过80分。

  还可以从9:10数到10:10,经过60分,再从10:10数到10:30,经过20分,一共经过80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10时30分-9时10分=1时20分师:为什么数数法和计算法得出的结果不一样?是算错了吗?引导学生推导出80分=1时20分。

  3、师:你们真聪明,老师想考考大家,如果聪聪和爸爸因为堵车9:50才进入公园,还是10:30离开,你能用计算法求出来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吗?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吧。

  10时30分-9时50分=40分分不够减,要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小结:我们通过自学探讨了计算法的两种情况,当结束时刻里的分够减,直接相减;

  当结束时刻里的分不够减,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3、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习,你们肯定对时间有了一定的概念。接下来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聪聪做下面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吗?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

  1、生自主完成练习单上习题1。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2、师:请你们当时间小管家,安排一下自己的时间吧。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时间安排。

  四、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货?你有什么想对时间说的吗?生自由回答。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会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用具: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多媒体课件等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课件显示)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1、师:哦,原来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课题)齐读一遍吧。

  2、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补充板书)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2、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

  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

  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

  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 = 1000克

  用字母表示是1kg=1000g(齐读一遍)

  5、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出示秤:师:你见过哪几种秤?在哪见到的?(一一介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二十第1题,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可使学生借助熟悉的生活素材,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达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

  2、练习二十第2题,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克与千克的适用情况,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建立的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3、练习二十第3题,让学生读取秤上数值,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测量的本质。 4.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4、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107页练习二十第1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小结:看来生活中克和千克的作用可真大,学不好还真不行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一、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1、谈话引入,拉近距离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同学们,上一节课全班同学表现很棒,我们一起去到喜洋洋的家作客,受到了他热烈的欢迎。那么,这一节课喜洋洋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拿出喜洋洋,并把它放在讲台上面。)他要在我们的同学里面,表现最好的同学,做它的老师。愿不愿意成为它的老师?

  生:愿意。

  师:好。你想成为它的老师,很简单。在这一节课里面,我们以组为单位,看看那个组的同学表现最棒。老师给每个组都贴了一个喜洋洋(拿出喜洋洋贴图,并把它贴在黑板的比赛图上)。表现好的、回答积极的,老师把它往上跳。谁组的喜洋洋跳得快,那么你们组就赢出来了,就能成为喜洋洋的老师。等一会,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很好看的图片,要送给我们的同学。当然,是最先算出的组才有机会。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2、复习旧知

  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在上一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

  生:笔算乘法。

  (老师在黑板写出两道复习题)

  师:谁愿意来黑板上面做?

  (学生积极举手)

  师:我叫到那一组,如果他们组没有错,他们组就往上跳一格。假如他们组错了,其他组就有机会。我从第一组,你们来帮我找,你们愿意找那个去做?

  生:罗俊杰。

  师:好,罗俊杰,同学们都相信你。那你来。(师走到该生面前,请他上来黑板。罗俊杰到黑板板演)

  师:第二组,你们帮我找一个,找谁?

  生:陈汉荣

  (陈汉荣到黑板扮演)

  师:那么你们呢?你们愿意成为喜洋洋的老师。那么现在就学会做他们的老师。

  (两名学生板演,老师拿出尺子给学生。其余学生认真看黑板。)

  师:好了,小老师们,看看你找出来的同学,怎么样?第一组罗俊杰做的23乘3做对了没有?

  生:(齐答)对了。

  (老师在题旁边打钩,并走到比赛图旁边)

  生1:错了。

  师:有问题吗?

  生:(齐答)数位没有对整齐。

  师:哦,数位没有对齐。这个数对这个数,是吗?(一边说,一边指着竖式)。但是我觉得,也不是差很远。我知道你们找他的原因。因为罗俊杰平时在教室里面或者在成绩上与你们有一点点差距。你们就先考他,对不对?那么你觉得这个同学进步了没有?

  生:(齐答)进步了。

  师:数位这里差了一点点。但是我们的老师要求很严格,我告诉你这只喜洋洋也会像你的要求这么高。(边说边指喜洋洋)等一会,如果你们的要求,你们做的题目,不认真的话,那么喜洋洋可不会挑你做老师。那么这个同学既然有进步,我们先表扬他。好不好?

  (生齐鼓掌并说棒棒,你真棒。)

  师:那么第一组,你们先跳。(把第一组的喜洋洋贴纸往上跳一格)再来看第二组,同学做的。你们找的是陈汉荣。这个同学有没有代表你们组完成任务?

  生:(齐答)有。

  师:对了没有?

  生:(齐答)对了。

  师:这个同学也很棒,表扬他。(师把第二组的喜洋洋贴纸往上跳一格,生鼓掌表扬)你看这两个同学都过关了,难道你们不能吗?

  生:(齐答)能。

  3、小结

  师:好。那么这节课学习的笔算乘法要注意那些问题?看找谁来补充?这一组(指这第三组)公平一点,你们来找,找谁来回答?

  生:(齐说)

  师:好,你来。

  生1:数位对齐,画线用尺子,从个位算起。

  师:同不同意?

  生:(齐答)同意。

  师:表扬他。(师把第三组喜洋洋贴纸往上一格,生鼓掌表扬。)

  师:说得非常好。有一点漏了?你补充什么?

  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

  师:加上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他同不同意?

  生:(齐答)同意。

  师:那么第四组既然你们也这么积极,喜洋洋也跳起来了。(师把第四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没问题。一起把笔算乘法要注意的问题一齐说。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对了,非常棒。那么第一关没有掉下来了。我告诉你,等一会在听课的过程中,如果哪个组同学回答问题错了,刚才是你们找的,等一会我会找。如果你错了,不好意思,你们组就掉下来。但是有一个给你拯救的机会。如果是你们组错了,给一个机会你们组的同学来拯救他。如果答对了,还是跳上去,如果答错了,不好意思,就留在下面了。明白了没有?

  生:(齐答)明白。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

  师:那么接下来要做它的老师,接着跟我走,接着考你们。请看黑板。我们先去书店走一趟。(出示幻灯片)买一些书送到羊村去。请看情景图。在这里边你找到那些信息?你不举手我也会叫的。如果叫到你,你没有回答,那么组就会……

  师:欧贤宗,请你来。找到了那些信息?

  生1:一套书有18本。

  师:一套书有18本,有没有找对?

  生:(齐答)有。

  师:还有吗?这一组,你来回答。你找到了那些信息?

  生2:一套书有18本,共有3套。

  师:好。这个同学比他多了一个,看谁能说得更完成一点。你来回答。

  生3:那里写着买3套。

  师:还有谁愿意补充完成一点。好,请你来说。

  生4:王老师到书店买连环画,一套18本。王老师说要买3套。

  师:这同学说得特别完成。表扬她。(师把第一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好了,王老师到书店买书,买3套,每套18本。那么小精灵问我们,你能算出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吗?(幻灯片同时出现问题)怎样列算式呢?你先说式子给我听就行了。好,请你来。

  生5:18乘3

  师:同不同意?(幻灯片出现式子)

  生:(齐答)同意。

  师:非常棒。这个同学也为他们组争光荣了。(把第二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

  2、估算

  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请后面的李泽富同学。

  生6:50本。

  师:估算她买了50本。你们觉得对不对?

  生:不对。

  师:不对,你们是第三组,先掉一格。给你们一个拯救的机会。你们组如果再错的话,就错过这个机会了。你来回答。

  生7:60本。

  师:同意没有?

  生:(齐答)同意。

  师: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生:18接近20,3乘20等于60。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这个李泽富也很乖,他能举手回答问题。请坐。虽然错了,不要紧。有错,等一会认真点就行了。

  师:估算她有60本。18接近20。这里有几个20呢?

  生:3个20。

  师:估算就是60。

  3、尝试计算,探究算理

  师:好,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练习本。准确地算一算18乘3到底等于多少?也就是王老师到底买了多少本?看看你用什么方法算出它的得数。(生计算,师巡视。)

  师:做完的同学轻轻地举手。(师找出有代表性的计算方法)

  师:好了,做完的同学,先来看看黑板。(出示学生的计算方法)看看张亮同学做的。他先算3乘8等于24,那你知道他的3乘8先算那里的吗?(板书)

  生:我知道。

  师:一齐说。

  生:先算个位。三八二十四。

  师:再算3乘10的等于多少?再算那位?

  生:十位。

  师:再把个位和十位的积加起来等于?

  师、生:54。

  师:可不可以这样算?

  生:可以。

  师:那么再看一个同学做的?这个同学是杨振华同学的。你看,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连加。

  师:用了连加的方法,结果也是等于54。那么再看这两个同学的,你们来比较一下,他们用的都是相同的方法,什么方法?

  生:笔算的方法。

  师:观察一下,你认为他们谁对?谁错呢?这个对还是错?

  生:错。

  师:这个呢?

  生:对。

  师:有没有同学找出原因?错在那里?要先给个机会第四组。欧贤宗,你来。

  生8:第一个同学没写横式。

  师:你认为他错在横式。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好,再给你一个机会。

  生8:个位写错了。

  师:个位怎样写错了。你说?

  生8:……

  师:好了,机会应该给第三组了。叶海璇,你来回答。

  生9:进位错了。

  师:第几个同学进位错了。

  生9:第一个。

  师:怎么错了?

  生:3乘8等于24.

  师:这里该怎么样?

  生:进2。

  师:那么它是满20,这里写2。再看十位,1乘3再加2应该等于多少?

  生:

  师:叶海璇一次过关,为第三组争光荣。(把第三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那么这个同学呢,你看18乘3,先算那里?一齐说。

  生:个位。8乘3等于24,再算1乘3,3加2等于5。

  师:在这里个位满的是20。个位满20向十位进2,个位写4,然后算十位1乘3加2等于5。结果等于54。(边说边板书)还要进行答题。一起来答题。

  生:王老师买了54本连环画。

  4、小结新知

  师:那么请同学观察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的笔算乘法跟我们上一节课学习的笔算乘法有什么不一样呢?看看那个组最积极,我先把机会给你们。还是第四组最积极,好,那我先把机会给你们。

  生:乘2的。

  师:为拯救你们组,还要不要机会?

  生9:上次学的是没有进位的,今天学的是有进位的。非常棒,表扬他。(把第四组的喜洋洋往上贴一格)

  师: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有进位的笔算乘法。观察一下有进位的笔算乘法和没进位的笔算乘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你来回答。

  生10:去掉进位就相同。

  师:再想想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生10:……

  师:刚才是找不同,现在是找相同的地方。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0:……

  师:那说不出来怎么办?

  生:先掉一格。

  师:谁来拯救这个同学?

  生11:从个位算起,相同数位对齐。

  师:对了,刚才那个同学也很乖,虽然一下子没有想出来,没有问题。那么接下来呢,所有组都跳到了第三格。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师:下一题又是你们往上跳的机会。看看哪一组领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76页。有3道做一做的题目。(幻灯片出示题目)请你把它完成在书本上。

  (生独立完成做一做,教师巡视,批改。)

  师:我找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把你的算式写出来,带上尺子。

  (3名学生上台板演,教师继续批改。)

  师:做完了要做什么?

  生:检查。

  师:对了。

  师:好了,我知道同学做完了。请同学们放下笔。看黑板,看这三个同学有没有做对了?第一题27乘2,先看它的得数对了没有?

  生:对了。

  师:怎么样计算的'?谁告诉我?

  生12:2乘7得14,个位满十向前进一。2乘2等于4,4加1等于5,等于54。

  师:对了没有?

  生:对了。

  师:那么第一组同学往上跳一格。接下来第二题,15乘5这个同学做对了没有?

  生:对了。

  师:又是怎样做呢?后面这个同学,请你来。

  生13:先算5乘5等于25,满20向前进2,再算1乘5等于5,5加2等于7,等于75。

  师:对不对?

  生:对。

  师:第二组同学做对了,也讲得非常好。(把第二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

  师:接下来这题呢?黑板上的同学做对了没有?

  生:错了。

  师:那谁来拯救?第三组给你们一个机会。请后面这个同学。你来这里改是吗?好,来。

  (生到黑板上修改)

  师:看她改对了没有?

  生:对了。

  师:原来进的是2,这个同学帮她改了1。为什么要进1不进2?(把第三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第四组的同学很棒,你来说?

  生14:因为三四十二。满十进一。

  师:十位呢?

  生14:1乘3得3,3加1等4。

  师:再算那位?

  生14:百位2乘3等于6。

  师:第四组真棒!(棒第四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好紧张啊!都是这么积极的组。还要加油。请同学跟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像这样笔算乘法,有进位的要注意那些问题?能不能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把他们计算要注意的问题补充得更完整。

  (生小组讨论)

  师:好,123。

  生:我坐好。

  师:谁来向大家讲讲,有进位的笔算乘法,要注意那些问题?举手最积极的组,我先叫。最爱动脑筋的组,我先叫。第四组最积极,我先叫第四组。

  生15: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师: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有补充吗?你先坐下来,听听别人怎么讲。

  生16:个位满十要向前进一。

  师:还有同学说得更好的吗?一定向前进一吗?我这里就没有进一。(师指着个位满20进2的题目)

  生17:满十向前进一。

  师:那你看这里是那位满十呢?

  生17:个位。

  师:还有谁说得更完整?

  生18:个位满十向前进位。

  师:还有没有同学说得更好?

  生19: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要向前进位。

  师:差一点点。这个同学说得比较完整。(把第四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但是还差一点点,看谁说得更好。马上开动你的脑筋。

  生20:个位满十要向前进一。

  师:个位满十要向前进一?全都是进一的吗?你看清楚啊。还有没有补充?

  生19:那一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师:还有吗?

  生:个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师:好,请坐。没有问题。你看这题,个位满几十?(10)就向前一位进几?(1)这题个位满几十?(20)就向前一位进几?(2)如果是满30呢?(进3)那么用一句话来说?那位满几?

  生:那位满几十就进几十。

  师:你看这里是进几十还是进几?

  生:进几。

  师:非常棒,表扬他。(板书,并把第四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哇,第四组,领先了。那么表扬下第四组。那么第四组的同学你们有机会做喜洋洋的老师了。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个位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师:对了,要进几。满10就进1,满20就进2,明白了没有?接下来,看看谁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请看下面几题。这些题目,请你看看它有没有错?(幻灯片出示题目)有机会给你了,看是那一组同学。

  师:第一道题17乘4。第三组很好,我找第三个男生。对的还是错的?

  生20:错。

  师:错在那里?

  生20:没有进位。

  师:没有进位,应该进几?

  生20:进2。

  师:然后十位的 4改为多少?

  生20:改为6。

  师:改对了没有?(把第三组的喜洋洋往上贴一格)

  生:对了。

  师:第二小题错在那里,发现了没有?请你来说。

  生21:没有进位?

  师:那位没有进位?

  生21:个位没有进位。满十进1。

  师:这个1应该放在这里。十位应该改为多少?十位几乘几

  生21:2乘4等于8,8加1等于9。

  (把第二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

  师:还有一题,最后一题,错在那里呢?你发现了没有?第三个男生,请你来。

  生22:3应该写在个位上。

  师:对了没有?(对了)有进位的笔算乘法要注意的问题,清楚了没有?(把第一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

  生:清楚了。

  师:第四组别骄傲,等下错了要掉下来啦。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练习本。

  2、笔算

  师:打开书本77页,第一题,有6个小题。男同学做第一排,女同学做第二排。

  (生独立做题目)

  师:做完的举手,我找一些同学到黑板做。把机会给一、二、三组。(请6名学生到黑板板演)

  师:第一题对了吗?第二题呢?……

  生:对了。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笔算乘法,是有进位的。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要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五、作业

  师:作业就在77页2、3、4题,做在书本上。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把第1、第2和第3组的喜洋洋往上跳一格)

  等下班长到我这里,我给同学们都送一份礼物。下课啦。

  生:谢谢老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图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再说一说作息时间表中一些活动所用的时间,从而体会和建立一些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提问题的意识。并且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良好习惯。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要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难度控制在分针指的时间是5分的倍数,如,10:05到10:40经过了几分?9:00到9:30经过了几分?不要求列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时、分、秒时间单位的基础上,学习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定作息时间表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探究。

  难点: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整合思路

  教材通过图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从而让学生体会和建立一些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并且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动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弥补了普通常规教学的不足。

  学情分析

  学生对时间有了初步的认识,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会容易。通过制作作息时间表,学生的兴趣会充分调动起来,参与意识增强,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选自己喜欢的作息时间来安排。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音乐课上都学习过一首歌叫《时间是小马车》,大家还记得吗?

  齐唱《时间是小马车》。

  是啊,时间匆匆而过,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珍惜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今天,我们就共同制作作息时间表,做爱惜时间的小模范。

  对话平台。

  二、玩中学

  (一)做一做。

  请你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

  要求:可制作上学时间的作息时间表,也可制作休息时间的作息时间表,学生自主选择。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因此学生的兴趣浓厚,以此为切入点,教育学生要遵守作息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说一说。

  (1)第一节课用了多长时间?

  (2)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

  (3)上午10:00同学们在干什么?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把完成的作息时间表在小组内展示、交流,然后结合上学的作息时间表,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不要求列出算式,只要结果正确就可。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可让学生借助钟面算出经过的时间,通过想一想、拨一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一场足球比赛进行了80分,到10:10结束,这场足球赛是什么时间开始的?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小丽1秒跑7米,跑了9秒,小红8秒跑了60米。小丽和小红共跑多少米?

  (2)小强6:00起床,6:30上学,7:10到校,小强上学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解决这两道题要让学生弄清楚哪个已知条件是解题所需要的,哪个已知条件与解题无关,不要盲目用上所有的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儿童游泳队测试100米蛙泳成绩,小强2分28秒,小刚3分5秒,小强比小刚快了多少秒?

  (4)动脑筋,回答问题。

  ①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②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一条直线?

  ③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④从12:00开始,时针走一圈,分针和时针重合多少次?

  (这道题学生一定会十分感兴趣。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拨一拨,学生能独立完成。)

  2、实践应用。

  (1)实践活动。

  你上学时,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在小组内说一说。

  (意图是让学生体验上学时间的长短。可先引导学生估计大致时间,然后再实际记录出发时间、到校时间。最后讨论出经过的时间。)

  (2)一天共营业几小时?

  建设银行门口挂着营业时间的牌子,上午8:00-12:00,下午1:30-5:30,算一算:该银行一天共营业几个小时?

  (这道题的设计是知识的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是从7时40分上的,到几时几分下课?从上课到下课经过了多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你增长了哪些本领?

  以后,我们要按照自己做的作息时间表,按时上学、按时上、下课,并帮助一年级的小朋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教学反思:

  只有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数学课堂焕发出应有的魅力。如果我们的课堂仍像传统那样讲究师道尊严,而没有平等民主的氛围,不容学生异议、不注意让学生表达,孩子的自由天性将受到压抑,在长期压抑的环境中,学生就仅会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试想,前面几个片断,如果没有在长期的平等宽松的课堂培育起来的心理安全状态,学生将不敢大胆的发表意见,新的教育资源就不可能生成;就做不出生动的、饱含童真的动作。因而,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发言、敢表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多姿多彩。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要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数学的学习,必须顺应他们好玩的天性,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组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乐中学,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中来,这样的学习状态才是最佳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快乐,共享阳光,其乐融融。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答这些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倍数关系和份总关系简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份总关系的应用题

  第19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说说有什么不同。

  (1)求总数

  (2)求每份数

  (3)求份数

  二、复习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第20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说说有什么不同。

  (1)求谁是谁的几倍。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

  三、第21-25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26题注意:不是平均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全册教材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从上学期的期末学习检测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经过前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课堂学习方式,有小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认真练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倾听他人发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会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独立思考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

  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90%学生都掌握了10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以及表内乘除计算,初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体上的估算意识较薄弱,同时个别学困生计算速度较慢,出错率也比较高。对于空间与图形的这一大部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而统计方面的知识,学生已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会收集数据、简单处理数据,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对统计活动具有较浓的兴趣。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 2

  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3、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4、第六单元《加与减(一)》、第八单元《加与减(二)》。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第五单元《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第七单元《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

  第九单元《统计》,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分苹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苹果的实际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难点:理解和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四、课前准备:

  每组学生18张苹果图片、每人一张题单、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老师口述谜语学生猜谜底: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红红脸,圆又圆,亲一口,脆又甜。

  2、师:今天我们就来分苹果。(板书课题:分苹果)

  老师还为你们请来了几个可爱卡通人物和我们一起分苹果,你们喜欢他们吗?(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以猜谜的形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创设学生喜欢的学习情境,让孩子们与喜欢的卡通人物一起学习,激发孩子们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操作体验

  1、师:树上有这么多又红又大的'苹果,快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吧?每篮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篮?(课件出示主题图)

  2、动手操作,讨论算法,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四人小组讨论。

  要求:①可以先独立动脑筋想一想,也可以利用每组的苹果图片代替苹果,边说边摆,关键要说清你分的过程。②想完或摆完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几种算法,然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最聪明,找到的算法最多。

  【设计意图:明确具体、层次分明的要求,让学生操作起来有的放矢,又尊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层次性。】

  (2)学生动手分,小组讨论算法,师巡视、指导。

  (3)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播放对应课件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摆学具、小组合作探究等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多层次思考,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利用生动的课件演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推动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渗透算法多样化,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横向思维能力。】

  3、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1)教师直接出示除法竖式,请同学们与横式比较,发现有什么问题?

  (2)分小组说说你的发现。

  (3)集中交流,老师分别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讲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4)学生自己写除法竖式,并说说除法竖式中各数分别表示什么的含义?

  【设计意图: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除法竖式每一步表示的实际含义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我开始没有采用通常直接讲解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与横式的比较中找出他们不同之处的基础上,再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究性学习过程,又为教师下一步为了突破重难点的讲解铺垫了认知基础。教师讲解中结合分苹果的过程,直观形象地把数和形,形和式结合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构建除法竖式的雏型,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和除法竖式的算理,掌握算法和写法;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抽象出除法竖式的完整模型,又感悟位值制的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趣味练习,拓展运用

  1、智力开门:(P2练一练3道题)

  师:小猴子把桃子运到了家,糟了,妈妈不在,大门紧锁着。怎么才能进去呢?小猴子着急的都快哭了,小朋友,快来帮帮它吧!

  这3道题的得数连起来就是密码,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最先得到密码?

  (课件出示除法竖式的形式,要求孩子自己补充完整)

  师:大家算完后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如果同桌有分歧时,可以小组内探究解决。

  师:大家响亮地把密码说出来吧,全班一起核对得数。

  2、智慧屋(课件演示大门开启,漂亮的天使小姑娘出来迎接小猴子了。你看小猴子高兴地谢谢大家呢!有12根萝卜,4只小兔来背,每只小兔平均背几根才能运走?

  3、作业:森林医生(备用练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面的练习,希望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期望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四)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同伴们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学生既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还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