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17 12:07:38 教案 我要投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产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2.能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黑旋风李逵鲁莽刚猛,是个大孝子;齐天大圣孙悟空神通广大;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多愁善感……这节课,就让我们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走近这些人物,品读精彩故事。

  二、忆经典,说感受。

  1.猜一猜。

  事事齐全说汉高。(打《三国演义》一人名)谜底:刘备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红楼梦》一人名)谜底:探春

  我有心得。(打《西游记》一人名)谜底:悟能

  绿化北京。(打《水浒传》一人名)谜底:燕青

  2.读课题。

  同学们,文学的经典王国里有那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让我们一起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三、读经典,习方法。

  (一)读《西游记》节选。

  1.默读《西游记》节选《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小组讨论:(1)铁扇公主和牛魔王不肯借扇子的原因是什么?(2)各用一个字概括三次借扇的方式方法,并说出每次的结果。(3)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全班交流,总结概括。

  (1)不肯借扇子的原因。

  铁扇公主:孙悟空坑害了自己的儿子红孩儿;牛魔王:害子之恨(次要),欺妻之恨(主要)。

  (2)第一次借扇:逼;结果:假扇越扇火越大。第二次借扇:骗;结果:被牛魔王变猪八戒骗回。第三次借扇:打;结果:自愿送出扇子灭火。

  (3)人物形象总结示例。

  孙悟空:机智、聪明、变化无穷、有法力。

  提示: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概述感受人物形象。

  (二)拓展阅读《西游记》节选《大战红孩儿》。

  思考: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以得逞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西游记》以奇妙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无比的世界。

  (三)了解《西游记》。

  1.看封面,了解作者。

  师:刚刚我们读的文章来自《西游记》,从这本书的封面上可以知道,它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谁能说说自己对吴承恩的了解?

  全班交流反馈。

  2.读目录,了解内容。

  师:我们一起翻开书,看看目录,这本书总共有多少回?哪位同学能把这本书的内容概括一下?

  3.学生交流。

  (《西游记》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的故事。)

  师:是啊,他们一共经历了八十一难,最终“径回东土,五圣成真”。同学们读完后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奇、妙等)

  总结:西天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大都是由动物变化的妖怪带来的。性格各异的`师徒四人克服重重困难,与这些妖魔鬼怪作斗争,最终取得了真经。这部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

  四、用方法,爱阅读。

  1.阅读《红楼梦》节选。

  2.写读后感。

  当我们读到精彩的内容,感想比较深刻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来把读书的情况记录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写好读后感。

  五、爱阅读,伴成长。

  1.推荐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学生交流反馈。

  2.说说自己的读书计划。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阅读技巧,学生能更顺畅地阅读名著,更深入地了解其语言表达特点,能真正融入其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2

  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谈话双方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他机敏聪慧,回答别人时语言更是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吧。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诣、为、曰、应、禽。

  (2)引导学生读准节奏。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中间要停顿。)

  (3)反复读课文。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放,摆设。

  (3)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的尊称。

  (4)未闻:没有听说过。未,没有。闻,听说。

  (5)夫子家禽:先生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君平。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来应答,妙趣横生。杨氏之子才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可见他聪明机智,应对能力强。)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相比,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这个意思,反映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3.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杨氏之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1.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处。

  2.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如歇后语、谚语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等。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中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杨氏之子

  智慧

  语言的艺术

  本课从读入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弄懂文言文意思,品读对话体会语言的巧妙,并且通过拓展环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的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语文要素)

  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快的内心体验。

  4.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5.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教学重难点]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3.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重点)

  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快的内心体验。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回顾《田忌赛马》和《跳水》的主要内容。

  2.让学生回顾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孙膑和船长是怎么想的?

  3.学生自读“交流平台”的内容并展开交流。

  (1)指名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孙膑的思维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当船长看到高高的横木上的孩子两条腿已经在发抖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

  4.小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记住的不仅是两个经典的故事,更认识了两个充满智慧的人——孙膑和船长。当面临问题时,他们善于观察,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实施了正确的应对措施,这就是思维的力量。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引导学生读第一题的题干,明确要求。

  (1)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加点的字与旁边的词语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①加点字的意思与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一致。

  ②文言文中用一个字表达的意思,有的对应现代汉语中的双字词语。

  (2)组织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如:

  冀复得兔( ) 有过则改( ) 掩耳盗铃( ) 杞人忧天( )

  2.引导学生读第二题的题干和例句,教师展开指导。

  (1)让学生说说两句话中加点部分表达的意思。

  预设:

  ①第1句表示:时间很短,却让人觉得漫长——焦急地期盼、等待一个结果。

  ②第2句表示:时间很长,却让人觉得短暂——回顾已经过去的时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是否有过同样的体验。

  预设:

  ①第一种情况:比赛完等待结果时;考试完等待成绩时;在机场迎接亲人时;在手术室门口等候消息时……

  ②第二种情况:回顾即将结束的小学生活时;学习某种技艺时;翻看自己婴幼儿时的照片时……

  (3)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体验写一写。

  (4)学生写完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难点)

  2.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难点)

  一、学习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1.教师简介叶圣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借助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学习这位大师修改作文的方法。

  2.让学生读文章标题和第1自然段,说一说:叶圣陶先生对哪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为什么这样改?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归纳。

  预设:

  (1)用词不准确,如“一张”应该是“一幅”。

  (2)删去重复、多余的词句,如“那”“我越看他”“越”。

  (3)增添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如增加“教室”。

  (4)内容衔接不顺畅,调整语序。

  (5)改正用法不当的标点符号。

  3.指名读修改后的内容,并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

  4.学生分小组,讨论第2、3自然段和第4-6自然段,说一说叶圣陶先生还对哪些方面进行了修改、怎么改的。

  5.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归纳。

  预设:

  (1)使表达更准确,如“书皮”改成“课本的包书纸”。

  (2)合理划分了段落。如,把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合并。

  (3)改正错别字。

  6.指名读改后的内容。

  7.小结:叶圣陶先生运用修改符号,对文中的错别字、用词不当、标点遗漏、内容缺失等方面进行了修改,还对语句的表达、文章的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使修改后的文章内容更合理,语句更生动,条理更清楚了。

  8.补充:叶圣陶先生的修改,使这位中学生——肖复兴,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后来,他成了我国著名的作家。

  9.组织学生尝试用叶圣陶先生的办法修改自己以前的习作。

  二、学习“日积月累”

  1.让学生读一读教材中提供的几组别称及其释义。

  2.全班交流,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教师相机指导难点并正音。如:

  (1)“笄”读作jī,是簪子的意思,“及笄”就是用簪子把头发挽起来。古代女子满十五岁时就可以嫁人了,所以要开始挽发。

  (2)“弱冠”的“冠”指的是冠礼,是把帽子戴在头上的仪式,往往在男子二十岁时举行,表示已经成人,“冠”在这里取动词义,所以应读作guàn,“弱冠”的意思是已经举行了冠礼,但还比较年轻,没有达到壮年。

  (3)“豆蔻年华”“而立”“不惑”“花甲”“古稀”“期颐”等别称,可以结合相关资料,大致了解其由来,从而记住其指代的是哪一年龄段。

  3.让学生说一说了解了这些别称后,有什么感受?在什么地方能用到它们?教师适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交流,如:形容一位男性很年轻,可以说什么?说一位老人已经六十岁了,可以说什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

  听到这首曲子,大家想到了什么?(西游记)说起西游记,我们都知道《西游记》讲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孙悟空本领高强,大家对他一定非常了解。本文中的“石猴”就是指孙悟空。那么,石猴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猴王出世》。(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和作者。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为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石猴第一个跳入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众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3.再次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第一部分。

  (1)说一说,石猴是怎么来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仙胞,一日迸裂,产一个石卵,因见风,化作了一个石猴。)

  (2)石猴出世之后是什么样的?(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喜好交友而又顽皮可爱的石猴形象。

  2.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石猴的生活,使他摇身一变,成了猴王,发生了什么呢?(一天,群猴发现一个瀑布。)和石猴成为猴王有什么关系?(有猴子说谁能进去找到源头且不伤身体,就拜谁为王),听到这句话,石猴的表现如何?(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石猴的性格(争强好胜)。

  3.说完,他是怎么做的呢?后面又发生了什么?齐读相关片段,找出问题答案。

  (1)发现了这样一个好地方,石猴很高兴(喜不自胜),连忙出来告诉其他猴子,又把其他猴子带进了水帘洞。

  (2)群猴进洞,发现了此等好地方,都兴奋得不得了。这时,石猴提醒群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于是,群猴拱伏无违,称其“千岁大王”。从中可以看出石猴(聪明、机敏、爽朗、坦率,做事有计谋,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现在大家知道,石猴是怎么成为美猴王的了吗?(发现洞天—敢于挑战—被拜为王)

  4.思考:作者是怎么塑造出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方法,把猴王写得非常生动。

  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个性鲜明、形象饱满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恰当运用这样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敏、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石猴。《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能读一读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经典魅力。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

  教学反思

  教学时,以各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讨论探究;接着再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遗憾的是没有为学生拓展《西游记》中的其他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膑、讥”等5个生字,会写“丧、瞪”等8个字,会写“依次、等级”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描写人物神态等的词语,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了解人物想法。

  3.读懂课文内容,推测孙膑的思维过程。

  4.知道用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田忌就转败为胜的原因。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纸牌小游戏。

  老师拿出六张扑克牌,分为两组,分别是红桃的4、8、10,梅花3、7、9。老师和学生各选一组,然后比大小。老师依照田忌赛马的思维跟学生玩两盘,把输和赢的两种情况都体现出来。

  2.在历史上,像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故事还真不少,你知道哪些?

  官渡之战曹操2万人战胜10余万敌军

  赤壁之战周瑜、刘备5万人战胜20余万敌军

  淝水之战谢玄8万人战胜80多万敌军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轻蔑(qīng miè)、孙膑(bìn)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瞪、耀、蔑、赢”,并在黑板上示范。

  (“瞪”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右上方的笔顺是横撇、点、撇、撇、捺。

  “耀”是左右结构,部首是“”,右下方是“隹”,而不是“住”。

  “蔑”是上中下结构,中间是“罒”,不是“四”,下面是“戍”,不要少写一点。

  “赢”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月”,下面是“月、贝、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写了什么?

  (课文以“赛马”为线索,写了田忌和齐威王的两次赛马。)

  2.自由读“两次赛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这两次比赛各是怎么赛的?画出两次赛马的对阵图。

  3.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1)学生自学、讨论。

  (2)小组汇报:

  ①第一次赛马第二次赛马

  齐威王田忌齐威王田忌

  上上上下

  中中中上

  下下下中

  ②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

  a.两人的马没换。

  b.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c.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后中等,再下等。

  ③两次赛马的不同之处:

  a.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后上等,再中等。

  b.比赛结果不同。

  c.齐威王前后心情不一。第一次齐威王胜,得意扬扬。第二次齐威王败,目瞪口呆。

  四、课堂小结。

  朗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只要多思考,以弱胜强也不是不可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两次赛马的比赛结果。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初赛失败后,孙膑与田忌的对话和表现。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1~2自然段。

  (1)田忌为什么都失败了?

  本段中写“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这说明彼强我弱。而比赛的时候却是“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所以田忌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2)体会“垂头丧气”是写田忌初赛失败后的情绪。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在课文中是写田忌失败后情绪颓丧,非常失望的神情。

  (3)你认为田忌要怎样才能赛过齐威王?(实力或技巧方法)

  组织学生议论,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带着求知欲望学习第3~12自然段。

  2.有感情地朗读第3~12自然段。

  要求:(1)找出描写田忌情绪的三句话。

  ①“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是写田忌初赛失败的情绪,认为好朋友孙膑也看不起他。

  ②“你是说另换几匹马”是写田忌只看到马力的强弱,没有认识到比赛方法的重要。

  ③“那还不是照样输”是写田忌没有信心,缺乏求胜的精神。

  (2)找出描写孙膑神态的四句话。

  ①“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哇”是写孙膑当朋友失意时,热情鼓励。

  ②“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是写孙膑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之后找到了取胜的可行办法。

  ③“摇摇头”是否定田忌的想法,“一匹也不用换”初次表露出马力强弱不能决定比赛的胜负。

  ④“胸有成竹地说”是写孙膑早已思考成熟,“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是写孙膑具有必胜的信心。再三用必胜的语言鼓舞田忌的斗志,终于使田忌鼓起勇气,充满信心再次比赛。表现在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3.体会三个人的对话。默读13~18自然段。

  提问:(1)第二次比赛,马还是原来的马,田忌为什么能战胜齐威王?

  (下对上,上对中,中对下。调换出场顺序。突出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深入分析的品质。)

  (2)齐威王为什么失败?

  ①齐威王正在得意扬扬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这段话是写齐威王根本没把田忌放在眼里,充分表现出骄傲自满的弱点。

  ②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来吧!”

  这段话是说齐威王认为自己有必胜的把握,毫无失败的思想准备。

  讲解以上两句话,要充分突出齐威王盲目骄傲自满,只凭马力、不善智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孙膑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安排了田忌赛马的出场顺序才取得胜利的。

  ③齐威王有点儿心慌了。

  田忌胜了第二场,齐威王稍有觉醒但已经晚了,已无调整余地了,所以到第三场比赛下来,“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突出思维的重要性。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心句)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除了田忌赛马里面两种比赛匹配的办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有,但只有孙膑说的那种是取胜之道。再次突出了孙膑的聪明机智。)

  2.让学生各选一个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演一演。

  演完并让学生再次说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你还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是智力的比赛,不是力量的比赛,田忌的胜利是孙膑智慧的胜利,齐威王的失败是不善于动脑思考的失败。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这样才能取胜。)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策

  教学反思

  1.从游戏切入课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历史上,包括我们现实生活中,都有很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事例,靠的就是多思考,用发散性思维统筹各方面。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6

  15、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4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根据楚人的言行表现推测其思维过程,发现其思维的混乱,深入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领悟故事的寓意。(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楚人的言行表现推测其思维过程,发现其思维的混乱,深入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说起寓言,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往往通过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大家都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借学过的课文《守株待兔》引入对《韩非子》的介绍。今天我们学习的《自相矛盾》就选自《韩非子·难一》。(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指导理解“矛”和“盾”。

  (1)提示学生书写时注意“矛”的笔顺,最后一笔是长撇。“盾”是半包围结构。

  (2)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矛”和“盾”:矛和盾是古代用来进攻和防御的武器。矛多用来进攻,盾则用来防御。

  二、把握停顿,朗读课文

  1.联系已有的文言文朗读经验,学生尝试自主朗读,教师针对难读的句子予以重点指导。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借助句式“……有……者”和注释(鬻:卖)了解大意,读好停顿——“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于物无不陷也”,在“于物”后停一下,停顿的时候注意声断气连。

  (3)最后一句,“夫”读“fú”,放在句首的“夫”字,表示将发议论。

  2.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指导学生朗读。

  (1)第一、二句是卖东西的楚人夸耀矛与盾,结合上下文猜测“誉”是夸耀的意思(“誉”比较难写,结合字形进行记忆和书写指导),读出为了招揽生意极度自夸的语气。

  (2)第三、四句,读出诘问的语气,在对楚人张口结舌样子的想象中读出故事的讽刺意味。

  (3)最后一句以沉稳平和的语气读出议论的味道来。组织小组合作读、分组读、师生共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熟悉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三、理解故事,讲述故事

  1.理解故事。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点拨:对比较难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注释来理解,如“陷”的意思,也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猜测,如“弗”的意思,再在故事语境中进行验证。

  2.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第一次要求讲清楚,抓住两个问题:楚人是怎么吆喝的?生意做得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讲清故事的主要内容。

  (2)第二次要求讲具体,着重把握人物角色,能用自己的话把人物的语言(吆喝的话和问话)讲好。

  (3)第三次要求讲生动,引导学生加上合适的动作、表情等,把故事讲得有吸引力。

  提示: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一个学生用原文来讲(建构语言,运用语言),其他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

  四、推测楚人思维,领悟道理

  1.通过上面的讲故事与听故事,你怎么评价这个楚人?学生结合具体情节有理有据地交流。

  2.推测楚人的思维过程,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1)要想深入地理解一个人、理解一个故事,我们就要走进他的思维过程,看看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能“看”到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呢?就是要根据他的言行举止、神态表情等来推测他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自主交流。

  ②学生交流后明确楚人大体的思维过程:要想东西卖得好,就要使劲夸,于是他就使劲夸自己的东西,说自己的盾坚固无比,天下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又说自己的矛无比锐利,天下没有它刺不破的东西。

  (2)组织学生探讨“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引导学生推测楚人回答不上来时是怎么想的:无论是说矛刺破还是刺不破盾,自己前面说的话都互相抵触了。

  3.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第一步,讨论楚人的问题出在哪里。宣传自己的东西好,这个出发点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两个地方:一是过度夸耀,把自己的东西夸到顶了,太极端了;二是同时卖矛与盾这两种对立的东西。这样就造成了自我抵触,闹了笑话,其根本原因是思维错乱。

  第二步,理解作者的议论。作者对这个故事是怎么看的?理解“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结合上下文猜测“立”的意思,进而理解整句话的意思——什么东西也刺不破的盾牌与什么东西都能刺破的长矛是不能共同存在的。

  第三步,联系生活,深入理解寓言故事。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交流类似“自相矛盾”的事情。教师引导,发现这些事情的共同点: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这是“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喻义。(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相矛盾》。

  2.阅读《郑人买履》,说一说郑人“遂不得履”的原因。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教学板书]

  15自相矛盾

  矛——利(无不陷)

  盾——坚(莫能陷)

  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

  [教学反思]

  16、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会写8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

  3.能借助图示,推想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语文要素)

  4.拓展阅读谋略故事。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并借助图示,推想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会写8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重点)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让学生齐读课题,并结合预习情况交流:田忌是谁?从课题中,你知道了本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情?

  3.追问:课文主要写了田忌跟谁赛马?结果如何?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田忌跟齐威王赛马。比赛过程中,田忌在孙膑的建议下合理安排不同等级的马的出场顺序,从而在对阵中获胜。

  二、学习词语,理解词义

  1.课件出示三组词语:孙膑、田忌、齐威王;把握、输赢、出谋划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动声色

  2.学习第一组词语。(指名读,正音)

  (1)厘清人物身份与关系:齐威王是战国时齐国的国王;田忌是齐国的大将;孙膑原为田忌的门客,后成为齐国军师。

  (2)引导学生交流历史背景,教师适当补充资料,重点介绍孙膑的经历。

  3.学习第二组词语。(指名读,正音)

  运用部件识记、结合字义等方法重点掌握“赢、策”的字形;注意从构词法的角度指导学生理解词义,如反义词构成的“输赢”,近义词构成的“出谋划策”“把握”,由“把握”还可以拓展理解“胸有成竹”。

  4.学习第三组词语。

  (1)自由读第三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都与谁有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与田忌有关,感受到田忌的胸有成竹)

  (2)理解词义。第三组词语都是成语,可以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进行理解。其中“不动声色”描写的是田忌在比赛中的反应,表现了他对孙膑才干的充分信任。可以从这个词梳理出三场比赛中田忌的表现(不动声色——微微一笑——满意地笑了),从侧面表现孙膑的'谋略之高。

  三、角色讲述,理解故事

  1.以赛后齐威王的询问为语境,学生在孙膑与田忌中选择一个角色来讲故事。

  (1)先同桌或小组合作,再推选同学讲述。

  (2)点拨:在以田忌的身份讲述时,教师适时插入采访,揭示田忌比赛中的心情变化,点明故事的线索。

  (3)评价。对讲述故事要抓住三个标准进行评价,用评价促进学生的讲述:是否抓住了事情发展的顺序?是否把握住了人物身份?是否用自己的话来讲的?

  2.理解田忌对孙膑的信任,以及孙膑的谋略是田忌赛马成功的关键。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借助图示,推想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难点)

  2.拓展阅读谋略故事,交流并体会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与价值。

  一、复习旧知,提问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过渡:我们知道在孙膑的出谋划策下,田忌在赛马时赢了齐威王。孙膑的谋略是田忌赛马成功的关键,他的计策是从何而来的呢?

  二、图示对阵,领悟智慧

  1.聚焦出场顺序。

  (1)出示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对阵图,先连一连,说一说赛马的过程;

  (2)再出示田忌的心情变化,学生参照填写齐威王的心情变化,在对比中领悟小小的出场顺序变化带来的结局的巨大变化。同时进一步体会侧面描写“不写之写”的功效,看似没写孙膑,其实处处在写孙膑。

  2.推想孙膑的思维过程。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推想孙膑的思维过程。

  (2)引导学生结合与齐威王、田忌思维过程的比较。

  (3)讨论孙膑的思维妙在哪里,领悟孙膑打破出场顺序的创造性思维与缜密分析、综合判断的谋略。

  三、名著阅读,发现智慧

  1.关注课文出处,教师介绍《史记》,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四面楚歌”“完璧归赵”等故事中选择一个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推测思维过程,发现其中的谋略及高妙之处。

  2.联系第二单元的名著阅读体验,交流名著中运用谋略取胜的故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火烧赤壁,周瑜的反间计,黄盖的诈降等,《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智赚玉麒麟等。

  四、布置作业

  1.重读名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谋略故事,与同学或家人交流分享。

  2.阅读文言文《田忌赛马》,与课文对比,找找课文中增加了哪些内容,想想增加的内容有什么根据。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教学板书]

  16田忌赛马

  齐威王:上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田 忌:上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创造性思维

  [教学反思]

  17、跳水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字,会写12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3.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2.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字,会写12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一、质疑课题,了解作者

  1.学生齐读课题,思考:谁跳水?为什么跳水?结果如何?

  2.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图片,简介作者。

  二、学习词语,交流感受

  根据生字词的安排和本课的文本特点,词语学习安排以下三组。

  1.第一组:一艘、船舱、桅杆、航行

  (1)本组词语与船有关,引导学生把学习词语与认识帆船的主要结构结合起来,借助简笔画标示出船舱、甲板、桅杆、横木等,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最高横木的位置及高度,感受站在上面的高度危险性。

  (2)对于“艘、航、舱、桅”等字,引导学生从形声字造字法的角度进行识记,注意“艘、桅”重点笔画的书写指导。

  2.第二组:放肆、摘帽子、钩住绳子、龇牙咧嘴

  (1)这一组词语都是描写猴子的,结合上下文理解后,引导学生连起来说说猴子是怎么逗孩子的。

  (2)重点指导“肆、帽”的书写。

  3.第三组:哭笑不得、吓唬、发抖、心惊胆战

  (1)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组词语都与孩子有关,联系上下文理解。

  (2)让学生连起来大体说一说随着情节的发展孩子心情的变化。

  三、概括情节,讲述故事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与同桌交流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师出示起因,进行示例教学,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句或小标题概括故事的经过和结果:

  水手拿猴子取乐(起因)  (      )(经过)  (  )(结果)

  2.再让学生把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设置情境,讲述故事。

  (1)情境预设:危机过去了,船长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你是那个孩子或者船上的一名水手,你会怎样向船长讲述?

  (2)请你选择一个身份练习,同桌互评,再指名讲述。

  点拨:①以孩子的身份讲述,评价的关键在于是否讲清了情绪的变化(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发起抖来——心惊胆战——吓得赶紧跳);②以水手的身份讲述,评价的关键在于是否把“取乐——又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了——吓呆了——吓得大叫了一声”这条心理变化的线索讲清楚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重点)

  2.能自主运用思维导图等图示法来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难点)

  一、根据情节图示,讲述故事

  1.引导学生借助情节图示,讲述故事的起因和经过。

  (1)讲清在什么情况下,猴子怎么样(怎么做),孩子怎么样(怎么做),水手怎么样。

  (2)讲故事时,要注意语句通顺,表达连贯。

  2.结合提示,师生共同评价。

  二、聚焦情节,揣摩表达

  1.“询问”水手,领悟情节发展。

  (1)与同桌讨论:船长事后会问水手哪些问题?

  (2)梳理出关键问题后,分别指名扮演船长、水手进行问答。

  (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水手的语句(哈哈大笑——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了——吓呆了——跳进大海),关联前面的情节梳理和故事讲述。

  水手哈哈大笑/猴子放肆摘帽/男孩哭笑不得

  水手大笑起来/猴子逗孩子生气/男孩气得脸红追猴

  水手笑得更欢/猴子将帽挂横木/男孩气急走上横木

  (4)学生尝试去掉描写水手的语句,发现没有水手们的哄笑逗乐就没有了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

  点拨:正是水手们的表现一步一步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2.聚焦孩子,体会生动的描述。

  课文主要从神态、动作两个角度对孩子进行了描写,语言精彩细致,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细节,运用批注的方式进行品味。

  点拨:“气得脸都红了”的神态描写,“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的连续动作描写,引导学生揣摩表达,积累表达经验。

  三、推测思维,领悟智慧

  1.聚焦船长,推测思维过程。

  (1)回顾《田忌赛马》以及第二单元的阅读经验,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图示法来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并交流。

  办法1如果继续往前走可能失足摔到甲板上有生命危险;

  办法2如果往回走无法转身有生命危险;

  办法3如果不动等人来救站不稳,时间来不及有生命危险;

  办法4如果往海里跳海面风平浪静,水手多可能得救。

  (2)再安排学生交流对船长的评价和获得的启发,推测、交流过程要紧密联系文本细节,做到有理有据。

  点拨:“立刻”一词突出了船长思维敏捷、果断迅速。

  2.问题探讨,领略小说谋篇艺术。引导学生讨论:既然船长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为什么6个自然段中写到船长的只有第5自然段?

  点拨:小说情节层层推进,在孩子处于危险、大家全都吓呆了的关键时刻,船长出马,处置果断、利落,成功化解了危机,展现出非凡的创造性思维与冷静、果断的优秀品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鲨鱼》)

  1.推测老炮手的思维过程,交流对老炮手的评价。

  2.思考《鲨鱼》中是什么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与同学交流。

  [教学板书]

  17跳水

  水手取乐/猴子/逗追/孩子/救/船长

  哈哈大笑

  又大笑

  笑得更欢

  吓呆

  焦急担心/钻来钻去

  跳摘戴

  爬坐摘

  咬撕爬

  钩挂扭/笑得开心/立刻瞄准

  哭笑不得/命令跳海

  气得脸红

  气极了

  心惊胆战

  [教学反思]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提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一个探险故事。

  2.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等写具体。(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等写具体。

  [教学课时]

  1-2课时

  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发创编任务

  1.多媒体导入:你喜欢探险吗?你看过哪些有关探险的书或影片呢?(结合学生交流,出示探险类书籍封面、影片宣传页或播放探险类游戏短视频)

  2.揭示任务:最近,某游戏公司要开发一款探险类游戏“神奇的探险之旅”,正在征集游戏方案。这节课我们就来当一回游戏设计师。(出示任务:设计游戏方案——神奇的探险之旅)

  二、规划探险历程,指导创编构思

  1.组建小队。

  作为游戏设计者,首先得有探险的经历。那么,你要去探险,打算组建一支怎样的探险小队?请从这两列角色中各选一个,组好队。(出示人物候选表,学生自主选择,交流选择的搭档及理由,并思考其合理性)

  2.构想“险境”。

  现在,你得好好规划一下探险游戏的场景、装备、可能遇到的险情,简要填写在“规划单”里。(教师相机点拨:相应装备是否齐全,险情设想是否合理;学生自主修改完善)探险规划单场景装备险情

  3.设想“求生”。

  (1)你的规划中,哪一栏是探险最重要的部分?

  (2)你来设计一份“险境求生设想图”。简要写明自己处于怎样的险境中,求生的方法是什么(可以写一种或多种办法),求生过程中心情有什么变化。

  (3)组内分享,修改设想图。

  现在,请每位同学在组内轮流展示自己设计的设想图,把险境求生的过程讲一讲。组内成员可以提建议,也可以提出疑问,由设计者解答。交流过程中,每位同学可补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

  (4)班内分享,展示评判。

  请两位同学来分享自己的设想图,大致讲述险境求生的过程。大家评价其想象是否丰富合理。其他同学可以对照,取长补短,修改完善自己的构想。

  三、体验“惊险”一刻,聚焦“过程”创编

  1.根据要求,创写求生过程。

  (1)请大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还要尝试写出心情的变化。(结合教材习作要求,教师提示习作要点;学生独立创写片段,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阅读自己写的片段,根据习作要点进行初次修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创作中的困惑和难点。(出示学生习作片段)

  教师小结:这个片段,把险境求生的过程写清楚了。但是,如果想吸引游戏玩家,求生的方法和过程还要描述得更具体,惊险刺激的效果也要更强烈,这样玩家才能始终沉浸在游戏中。

  2.再次体验“惊险”,解决创作困惑。

  怎样把求生的方法和过程写具体,怎样体现惊险与刺激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写法,去体验大作家笔下的“惊险”。

  (1)默读《跳水》片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把孩子险境求生的过程写具体的?(出示:孩子气极了……把他救上了甲板)

  学生默读思考,交流想法。教师相机标记关键语句,点拨描写人物和环境的方法:作者抓住孩子摇晃、颤抖的动作,抓住周围人的反应(周围环境),营造千钧一发的险境;救人时,着力描写船长的动作和语言,配上孩子的反应,具体刻画救人的过程,烘托刻不容缓的情势。

  (2)在写具体的同时,作者又是怎样写出了惊险和刺激感的?

  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交流惊险瞬间。教师点拨写法:整个险境求生过程,孩子从摇晃取帽到下望腿抖,再到被父亲瞄准,被迫跳海,步步惊险,这样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能带来惊险感。

  3.自我修改习作,加工“惊险”一刻。

  4.作品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评价提示:①故事是否完整;②能否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③想象是否丰富、合理;④是否写出心情的变化)

  四、完善故事创编,交流方案设计

  1.给片段加上开头、结尾、题目,把探险游戏文案写完整;也可以改换人称写,或以游戏中其他人的角度写。

  2.分类举行“游戏文案挑战赛”(冰川世界、热带雨林、地宫古墓……),按照“评价提示”进行自评和互评。

  小结:用上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心情变化这三种方法,能把险境求生的过程写具体;创编时设计一波三折的情节,能让探险过程更惊险刺激,会更吸引人眼球。

  [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设想:

  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化的平台,提供一些有利学习的资源,如听课教师的指点、网络社区资源的利用、学生特长资源的开发等,让学生开心快乐的学习。在学生已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外补充材料,让学生感悟乡村生活之美。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道具:

  大黑板,大型音箱,每人一份表格,一个网络交流社区“资料室”栏目下的《村晚》

  教学设计: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

  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李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善加积累

  《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乡村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课前,老师曾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样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并发到了社区中,现在派上用处了,让我们一起来瞧一下吧。(打开相关网页浏览)请同学们分成小小组进行交流:

  A、选取你们组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你从中感受到

  了怎样的美景?再完成表格。诗题季节描写的景物感

  想

  B、尝试着吟诵好这首诗。

  (如果学生来不及做,就将它留作课外作业)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胚、祸”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楚“我”发现的过程。

  3.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谈感受,并体会作者童年时善于提问、乐于探索的精神。

  4.说说自己有过的“发明与发现”,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时节,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今天,让我们走进童年,去回忆童年的发现吧!(板书:童年的发现)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课文,去寻求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生字词你们都认识了吗?谁来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生字词?你们都会了吗?让我们开火车来读好不好?看来大家预习得非常好,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

  2.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发现的呢?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句段,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三、理解发现。

  1.大家读完课文了吗?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找到的句子?指名答。

  课件出示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正好是九个月。

  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这几句话,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再次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指名说。

  课件出示句子: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请大家把这两句话分别朗读一下,看看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我们在平时写作时,就应该注意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四、了解过程。

  1.“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呢?老师拟定了学习计划,请大家按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

  2.课件出示:(1)找出有关的句段。(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个四字短语。(3)在白纸上画出四字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师:刚才大家的合作学习真是热火朝天呀。现在请每一组用一个词来概括发现的过程。

  一组,梦见会飞。(板书:梦见会飞)

  二组,请教原因。(板书:请教原因)

  三组,痴迷研究。(板书:痴迷研究)

  四组,发现原理。(板书:发现原理)

  师:大家真会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家的合作探究进行得非常棒!

  4.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根据板书回答: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

  5.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有没有什么想对作者说的呢?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是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给自己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你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说不定,你还会成为未来的发明家、科学家呢!

  2.课后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并把它写出来。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见会飞 请教原因 痴迷研究 发现原理

  敢于提问 不断探究 大胆想象

  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一文,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才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学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思想感情,并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这个故事。

  4.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5.能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知道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1.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这个故事。

  2.能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知道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图片引入:你知道这是什么体育活动吗?(跳水)

  你们喜欢看跳水吗?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2.走近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作家。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这个故事。(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课文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8.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航:舟字上撇要短、下框窄长、中横稍向上提,亢字横稍长、弯钩的钩向上提。

  帽:巾字下框窄小、中竖要长,上边日字扁宽,下边是目字要窄长、里边是两横。

  逗:先写豆字、再写辶。豆字要窄、下横稍长,辶的横折折撇要窄、捺要长。

  钩:左右匀称,钅的竖提不能连接上横,勾字横短折竖要长、注意里边别写错。

  咧:列字是左右结构、上横要短、上撇短下撇要长,右边竖钩的竖要长。

  鸥:区字右框短窄、里边的点稍长有力,鸟字横折钩要小、竖折折钩要长些。

  9.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事物之间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四、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事物间的联系,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重点)

  3.能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知道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难点)

  二、品读释疑

  1.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2.讨论交流:船上的`水手在干什么?

  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无所事事,才有时间逗猴子玩。

  3.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猴子和人熟悉,人们心情很放松。

  4.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1)“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第一段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2)不可以。因为这一段给后面提供具体的活动场所、活动环境,写出了人们的心理状态等,为下文做铺垫。

  5.拓展:说说水手在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开始有了水手取乐猴子,才会有猴子摘撕孩子的帽子,再加上水手的大笑,更让孩子觉得没面子,所以追猴子,爬到了横木的最高端,处于危险的境地。

  6.孩子是怎么一步步踏入险境的?

  (1)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猴子找了个年龄小的孩子逗乐。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哭笑不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看着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而无可奈何。

  (3)“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猴子为什么这么放肆地气孩子?

  因为它和大家很熟悉,又知道大家在拿它取乐,不会对它怎么样,还觉得逗引一个小孩更能取乐,所以就放肆了。

  (4)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①点明孩子和水手的不同表现。

  ②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哪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因为猴子放肆撕咬他的帽子,任凭他怎么喊叫都不听,水手们笑得更欢了,猴子的逗弄和水手的笑让孩子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要去追猴子。从“气得脸都红了”可以看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5)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猴子把帽子挂在最高横木的一头。

  (6)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①孩子气极了,不顾后果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②水手们为什么全都吓呆了?此时他们可能会想什么?

  因为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有生命危险。

  玩笑开大了,怎么光顾拿猴子取乐了,没有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没有保护好孩子呢?

  7.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从“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你体会到了什么?

  “不由得”是“不禁”的意思,孩子往下一看,这么高,也感觉到害怕了,吓得两腿发抖了。

  8.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船长看到儿子有危险,立刻想到让孩子跳水。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2、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遇到危险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船长的智慧,冷静的处事方法。

  教具准备: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谈话导入

  1、师: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阅读了《跳水》这个故事,你对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已见)

  2、课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呢?老师要请同学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理一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1)个人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小组内交流,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学习第4D6自然段。

  (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不知同学们能否找出来?

  老师相信你们,请行动吧!快速浏览课文。

  (板书:孩子猴子水手船长)

  (2)师:(出示课件1。边放课件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们正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出来了,正和水手们取乐,可事隔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3)(出示课件2: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站在桅杆的顶端)

  师:同学们,你们的神态、语言已经告诉我,你们都感到这个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师: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里哪几个自然段描写这个孩子处境很危险,找到了可以大声告诉同学们。

  (4)师:现在请大家小声读文,边读边画出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孩子处境危险,找到后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师:找得十分准确,请再读课文中描写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试一试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句子。

  (5)师:思考好了,请找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讨论。

  (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的二、三个小组学习讨论)

  (6)师: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1: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放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感受到孩子处境十分危险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联词“只要……就”这段话,更深层的'感悟到“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更体会到孩子处境的危险,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

  预设2:若学生只抓住了正面描写的句子,没有发现“这时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全都吓呆了”这个侧面描写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7)师: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

  (生朗读师引导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生练读文。)

  师: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8)师:我知道此时你们非常想救这个孩子,谁有好办法?

  (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师: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呀,为什么呢?我现在不替你们作评判,因为学习原本就是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请再读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师: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

  2、理解文中第7、8自然段。

  师:谁救了他?请同桌一起读7、8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划下来。

  (同桌读书讨论,生汇报。)

  师:请自己读读描写父亲和水手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能把你们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吗?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师: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生交流)

  2、拓展练习: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跳水》作者介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列宁对他的评价是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对他的评价是“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探险短视频)同学们都看过有关探险的书籍或者电影吧?(看过)

  里面有哪些有趣的情节?你觉得有趣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

  没错,里面的情节能抓住读者的心,有一定的险情,而在最关键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聪明的人带着大家脱险,配上独特的画风和夸张的情节,让我们觉得惊险又有趣。

  2.你想不想去探险呢?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探险。(板书:神奇的探险之旅)

  二、启发思路。

  1.各位探险爱好者们,探险需要组队一起的哦,那么,你们想跟什么样的人成为队友呢?

  读图表及要求,理解题意,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参考:探险无小事,如果几个人都是不专业的,都是没有相关经验的小孩子,在发生危险之时,很可能难以脱身;如果其他人都是探险专业户,只有一个小孩子,怕没有人可以交谈,大人们甚至可能会帮忙挡掉所有的危险,那就达不到探险的目的`。)

  2.探险的团队十分重要,从两列人物中各选一位,和你组成一个探险小队。你选择的是哪两位?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想要结伴而行的伙伴是谁,原因又是什么。)

  3.确定探险小队的成员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去哪儿探险。

  是茫茫大漠、热带雨林、海中荒岛、幽深洞穴,还是南极冰川……(引导学生讨论探险的相关地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选择你想要去的探险地点,思考可能遇到的险情有什么?(遭遇猛兽、暴雨来袭、断水断粮、落石雪崩、突发疾病……)

  5.了解这些之后,你还有决心继续探险吗?(有)那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交流)

  三、习作指导。

  (一)在整个想象的过程中,可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气氛。

  1.经过漫长的奔波,我们终于来到了魂牵梦绕的探险之地。(板书:入险地)

  2.想要遇到更有趣的事物,探寻没有人知道的秘密,需要走到险地的深处,小队走进了……突然……(板书:遇险情)

  3.探险小队的某个人说出了某个点子,全队齐心协力、互帮互助,脱离了险境。(板书:脱险境)

  多媒体呈现:

  怎样写探险内容的作文?

  (1)把探险过程写完整。

  到哪里去探险?和谁去探险?探险的过程是怎样的?结果如何?这些内容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要完整。

  (2)要写出具体内容。

  把探险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每个人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变化等,都要写出来,这样文章的内容才会具体。

  (3)写出感受。

  探险的过程往往是神秘而紧张的,要把这种特点表现出来,就需要时时关注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及心理变化。这样,人物心理的变化,也印证了探险过程的紧张气氛。

  (二)开始写作。

  听起来咱们的探险之旅非常有意思啊!下面我们就拿起笔,一起记录探险过程中难忘的时光吧。

  写的时候要把过程写具体,结合人物的心理描写。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探险的过程,能使读者身临其境,语言通顺恰当等。

  五、小结。

  学生由自己感兴趣的探险活动开始想象,到达探险之处,接着发生险情,最后脱险。文章由此三部分组成,把事写具体,也注意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延伸。

  提议全班同学相互交换作文,哪些写得不具体的,把它补充具体,哪些可以写得更有吸引力的,可以运用修辞手法的,再改一改。把全班同学的作文集成一本书叫《神奇的探险之旅》或《探险日记》等。

  板书设计

  神奇的探险之旅

  入险地

  遇险情

  脱险境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习作,让学生懂得了写作文是十分有趣的事情,把自己喜欢的、想象的事情具体地写下来,再进行修改,修改成能吸引人的文章,就算完成了。通过这节课的点评,同学们受益匪浅。

  2.我也发现学生们对探险很感兴趣,也看过相关电影、漫画,但读文学作品的较少,应注重对学生读文学作品的培养,进而使其积累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掌握更多阅读名著的方法与技巧;能猜出古代名词的意思,结合前后文描写猜出词语的意思,以及通过描写猜出人物,并从中掌握一定的技巧。

  2.通过朗读,理解古诗《鸟鸣涧》,想象其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本单元,我们走进四大名著,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梳理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

  (出示“交流平台”内容)

  1.本组课文不同于现代文,所以一些语句我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我们能掌握一些技巧,就能使阅读更加顺畅。大家回顾一下,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我们都用到过哪些方法来理解?(猜读、略读、跳读)

  2.通过“交流平台”了解猜读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如何略读和跳读?(遇到较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只要知道大概意思就好)

  3.除了猜读、略读和跳读三种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理解课文。(借助资料了解历史背景;结合电影、电视剧等影视资料)

  掌握了以上几种方法,相信大家以后再阅读这类文章时,一定会更加顺畅。

  三、词句段运用。

  1.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我们还遇到了不少难以理解的词语。

  (出示“榜文、客官、印信”等词语)你能说说这些词语的大致意思吗?

  榜文:古代指文告。

  客官:旧时店家、船家等对顾客、旅客的尊称。

  印信:官府的印章。

  驿站:古代人们外出,中途供人短暂停留休息的地方。

  伙计:旧时指店员或长工。

  郎中:古代的医生。

  店家:古代的店主人。

  客舍:古代的旅馆。

  货郎:古代指卖东西的人。

  墨客:古代指文人。

  2.(出示第二题句子)读句子,想一想,如何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1)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伤害自己。

  (2)喜不自胜:高兴得自己都觉得受不了。

  (3)瞑目蹲身:闭上眼睛,蹲下身子。

  (4)拱伏无违:伏在地上,向上朝拜,没有违抗的。

  (通过联系前后文可猜出词语的意思;先理解某一个字的意思,再放回词中整体理解。)

  3.(出示第三题句子)猜猜这三个句子描写的都是谁,并说说理由。

  (1)孙悟空。(重点词:金箍棒)

  (2)诸葛亮。(重点词:头戴纶巾)

  (3)武松。(重点词:万夫难敌)

  四、日积月累。

  1.(出示相关资料)走近作者王维。

  2.齐读古诗,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鸟在山涧中鸣叫。)诗歌题目直接给我们提示了答案。(板书诗题)

  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桂花,春山,月,山鸟,春涧)从诗的描写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夜深人静,桂花飘落,空山中升起了一轮圆月,被惊飞的鸟儿在这里鸣叫着。)这个意境美不美?(美)若你此刻身处其中,你觉得享受吗?(享受)

  4.(播放纯音乐)让我们随着这悠扬婉转的曲调,一起朗读古诗,感受这美丽的夜晚,聆听鸟儿的.歌声吧!

  5.从诗的描写中,你发现了什么?(诗中有静态景,也有动态景。)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描绘了春夜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

  6.这首诗中,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

  (想要表达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以及陶醉其中的心境。)

  7.带着这种感情,让我们再一次朗读古诗,感受诗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小结。

  从古典名著到古诗文,无不展示着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化的长河中,还有许多珍宝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有效交流,使学生掌握了更多阅读名著的方法与技巧,为学生进一步阅读名著打好了基础。

  2.分析了名著的语言特点和人物形象,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名著的魅力。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13

  课题:

  杨氏之子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按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意图导入(8)分钟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学生自由阅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互相交流:

  以上句子具有什么特点?(都是文言文,也叫古文。)

  3.交流古文:

  (1)古文中“曰”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的意思。)

  (2)“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吾)

  (3)那么“你”在文言文中怎样说?(汝)

  (4)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怎么说?(孺子可教也。)

  4.谁能完整地背诵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指名多个学生背诵《自相矛盾》。)

  5.谈话导题: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学生齐读课题。

  6.理解课题:“氏”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之”的。“子”儿子。“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7.了解《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8.简介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9.教师范读课文。

  交流文言文名句,联系以前的学习的文言文,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回忆以前了解的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教学重点生字。

  (1)“曰”不能写成“日”,“惠”和“禽”不仅要把结构写匀称,还要注意把笔画写正确;

  (2)有两个多音字要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为”读“wèi”,二是“应声”的“应”读“yìng”。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可以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节奏。

  2.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3.教师领读,学生再读。

  4.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现阶段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能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学生首先遇到的困难。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给学生以停顿、语气、语调上的暗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朗读,为理解文本铺开道路。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习与人交谈的礼仪,懂得如何围绕主题与他人交流,并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2.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记者采访的视频)看完这段采访视频,大家认为采访需要注意哪些技巧?(要有礼貌;提出有用的问题;认真听别人说完;提出新的问题,并耐心等待别人回答。)嗯,看来大家都明白了!今天,我们也要来当一回小记者,不过,我们不是去采访同学,而是去采访我们的父母、邻居等大人,采访的主题就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

  1.个人展示,明确交际要求。

  老师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介绍自己采访所用的“问题清单”,说说采访内容。如果其他同学认为他的采访内容符合主题,而且对其采访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请鼓掌表示支持。如果听完以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是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可以大胆举手提问。

  2.评价交流,提高口语水平。

  (1)鼓励上台展示的同学,大方表达,讲的时候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其他同学更好地了解采访内容。

  (2)请同学说一说支持的理由。

  (3)在评价交流中进一步肯定采访的重点: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问,也可以围绕一个话题提出更多的问题。

  (4)思考总结。

  小结:最好给大家介绍内容全面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不要只局限于一两个方面。

  三、规范语言,有序表达。

  1.回顾教科书提供的信息,明确采访时的技巧:要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追问。

  2.照顾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句式辅助。

  四、模拟演练。

  1.现在大家手中都有了问题清单,请以老师为采访对象,来模拟一下采访的情景吧!

  生:老师您好!请问您小时候在哪里上小学?

  师:××学校。

  生:那您最喜欢哪个学科呢?

  师:我最喜欢的学科是××。

  生:为什么呢?

  师:因为这个学科的老师很和蔼,上课很有趣。有一次……(老师讲起小时候的故事来)

  生记录。

  2.现在,大家了解采访的流程了吗?(了解了)刚刚老师所说的信息,大家有没有记录呢?(有)那么,对于老师所说的童年记忆,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自由模拟练习。

  五、小结。

  想要了解别人的故事,就必须先了解与人交流和倾听故事的技巧。作为小记者的同时,不要忘记你也是一名倾听者。大家今天回家之后,去采访一下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家里其他长辈吧!记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认真倾听

  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反思

  在整个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样的评价,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评价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只有鼓励学生大胆评价,积极营造民主、宽容、和谐的交际氛围,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身心的解放与自由。这样,他们在交流时才会毫无束缚,畅所欲言,进而迸发出智慧与创造的火花。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明确自己想要描写的是哪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了解其突出的特点。

  3.使学生学会收集、归类资料,并能够从中挑选出最典型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它又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有没有同学参观过中国的某个世界文化遗产呢?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吗?

  长城、颐和园(北京)、天坛(北京)、故宫(北京)、敦煌莫高窟(甘肃)、秦始皇陵兵马俑(陕西)、九寨沟(四川)、泰山(山东)、黄山(安徽)……

  二、启发思路。

  怎样写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类的作文?

  截至2019年7月,中国已有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这些遗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怎样把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介绍给大家?可参考下面的介绍。

  例如: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72万平方米,周围有10多米高的城墙和50多米宽的护城河。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层次分明,主体突出,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1.确定要写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哪一处。有目的地查阅相关资料,如搜集历史资料,了解基本现状。把资料来源记录下来。(板书:查阅资料)

  2.这些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板书:整理资料)

  (1)引导学生先说出要描写的是哪一处文化遗产。

  (2)这处遗产有什么突出特点?比如,外观、结构等。(此处可引用,或运用修辞手法。)

  (3)历史上有何变化?(如修缮、毁灭等)

  (4)归纳完这些细碎的信息之后,引导学生选择一两个相关故事。(注意:故事最好能够体现文化遗产的特点或由来等。)

  3.撰写成文。将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引用要注明资料来源。注意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准确。(板书:撰写成文)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想想其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相关故事。

  学生整理思路,列提纲。

  2.教师以长城为例,从功能、建造、故事等角度展开介绍。

  3.结构安排:如果选择两个故事来表现文化遗产的特点,可以写得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4.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介绍清楚中国的某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资料准确无误,能体现其特点,有相关历史故事,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景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写出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章,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

  六、延伸。

  将你的作文与同桌的交换,互评,看看你的介绍是否清楚通顺,再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

  板书设计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查阅资料

  整理资料

  撰写成文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习作,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生学会自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多问为什么,多研究探讨。

  3.我发现学生对于国家的历史、文物等方面接触较少,对于古诗词的积累也很少,以后要重视这方面知识的积累。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7-25

五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教案02-28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案03-15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05-05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10-12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夜色》教案11-20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彩虹》教案11-21

三年级部编版下册教案15篇03-27

三年级部编版下册教案(15篇)03-27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荷花》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