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绝句》教案

《绝句》教案

时间:2024-06-19 17:29:10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绝句》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绝句》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集合)《绝句》教案

《绝句》教案1

  一、教材内容简析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第一句是草堂前成对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第二句一行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这两句从时间上、空间上给人宽阔的现象余地。

  全诗随着视线转移,一句一景,由低到高,由远及近,景物不断变化,诗人愉悦的情感贯穿其中,四种景构成一个和谐统一、鲜明优美的意境。这首诗对仗工整,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佳作。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绚丽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心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

《绝句》教案2

  师:春天在同学们的眼里是怎样的?

  生:春天有五彩斑斓的花。

  生:春天一到,大家的衣服就越穿越少。

  生:春天树叶长出了新芽,像是换上了一件新衣服。

  生:春天来了,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

  ……

  师: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师:简介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写作背景。

  (评析:以谈谈“春天是什么样的?”这一话题导入,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说春天,带领着孩子们进入到春天的情境中,并引导学生介绍知识点“绝句”及杜甫资料、写作背景,这样不仅使学生拓宽了语文知识面,也能锻炼学生的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生:想。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生自由读。

  师,出示生字“鹂”“鹭”。这两个字你读准了吗?

  指名读。

  师:谁来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略。描红。

  (评析:引导学生学生按“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这三个要求自学,在初步感知全诗的情况下,学会两个生字“鹂”“鹭”,并指导学生描红,做到读写合一。之后让学生把全诗朗读准确,为理解诗意做好铺垫。)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两只黄鹂鸟在枝头欢唱。

  生:我看到天空中北归的白鹭。

  生:我看到远处的江边停着远道而来的船。

  生:我看到远处的高山,山顶那经年不化的积雪。

  师相机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读懂了诗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是一幅生趣盎然的图画。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生交流,读。同桌互相评析。指名读。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评析:首先,让学生默读古诗,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再让学生结合所理解的诗意,上台按古诗内容贴一贴意境图,让学生动手又动脑,可以监控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他们把探究中取得的'收获体现出来,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最后,让学生看着拼贴完整的意境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既体现了合作性,又让他们有一个自我阅读的空间,更关注到本班中理解与朗读水平不高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朗读都能再上一个层次。)

  师: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生背诵。

  师: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生:创作诗歌。

  (评析:在这一教学步骤中,让学生先背一背曾经记过的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古诗,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其鉴赏能力,再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写法,出示相关春景图,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关于春天的诗。)

《绝句》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了解祖国山河的壮 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9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境,认识生字。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我们以前曾学过杜甫的诗,你们给大家背一首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他的`诗。板书课题。

  二.品读感悟

  1.师范读古诗,听字音,听语调和停顿。

  2.自由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3.指名读诗,听听谁读得好。

  4.再读。

  5.指名读,分行读,齐读。

  6.看图上的景物,结合诗句,想想古诗的意境。

  7.说说每一行诗的意思,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自己的理解,不足之处教师点拨指导。

  8.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体会意境美。

  9.认读生字,介绍“舟”字旁,指读生字,开火车读,扩词。

  三.总结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希望有一天同学们能走出去,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大好河山壮美。

《绝句》教案4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4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习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学习第一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鹂)

  (3)介绍黄鹂。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

  (4)学习“翠”、“鸣”。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5)读第一句诗。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2、-2、-3)的节奏。

  (6)说句意。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2、学习第二句诗

  (1)描绘情境。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贴白鹭。

  (2)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讲“一行”、“青天”。那是一只白鹭吗?(不是)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

  (4)说句意。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5)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黄、白、青、蓝)

  (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独特鲜艳的色彩特征。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就觉得仿佛有这样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于我们眼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美好语言描绘画面,同学们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两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

  (1)读着读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莺歌燕舞,生机勃勃,到处绿柳垂丝,春意融融,诗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拔动了诗弦,不禁在心中吟诵,斟酌诗句,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诗人被远处的西岭雪山给吸引住了)贴西岭

  (2)讲解“千秋”、“含”。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诗人说:“西岭千秋雪”,可以怎样解释?(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里的“千秋”是指什么?(时间长久)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覆盖积雪的西岭山的?(诗人从窗口向远望),画(囗),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我们不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我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可是,我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满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让我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3)说诗句大意。(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衔在窗框里一样)

  5、学习第四句诗

  (1)诗人凭窗远眺岷山雪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赞叹不已,不知不觉,笔已经拿在手里很长时间了,诗人想起要写下诗句,一低头,却又看见门前的什么?(门前停靠在岸边的船只)边贴船只边叙述:船只不在航行吗?你从哪个字知道的?(泊),泊就是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长江下游,江苏一带建立东吴政权,所以诗又用东吴指代长江下游,江苏一带的地方。

  (2)你会解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吗?(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那“万里”在这里是指什么?(路途遥远)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句诗的大意吗?(门前的岸边停靠着千里迢迢航行而来的船只),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平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会是怎样的?(欢快、愉悦、舒畅)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读第四句诗。

  6、体会诗情

  (1)此时杜甫重返草堂故居,已是“安史之乱”得以平定的第二年,诗人心情愉悦,才会有闲情逸致抬头远眺西岭雪景,俯首感受鸟语花香的明媚春色。所以诗三/四句就写了诗人远望近观的情形,同学们能不能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诗人抬头向远处看,只见,低头看近处,只见,看到这番情景,诗人心中。

  (2)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把三、四两句联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表演情境

  1、刚才通过想象画面,我们理解了每句诗的大意,走近了诗人,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做大诗人杜甫,把诗人作诗的情景给大家表演表演。现在黑板上的这幅画,正无限的扩大、扩大……于是,我们这儿成了杜甫草堂,屋外的春色真是美如画。此时,正是阳春三月,阳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听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循声望去,诗人看到草堂附近怎样的一幅春景图,可以先向我们介绍介绍,而后诗人挥毫泼墨,并为我们高声呤诵所作的诗。先请大家在座位上讨论讨论,练习练习。

  2、学生表演

  3、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呤诵呤诵。

  4、齐诵全诗。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抄写一遍。

《绝句》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同学们准确的读写古诗绝句,并大概的了解诗句的意思。

  2、让同学们准确阅读需要认识的'字,准确写出需要记住的字。

  3、能背诵本课古诗词。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和开阔胸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请同学们听歌曲《春天在哪里》,并说一说,自己所找到的春天。

  2、揭示课题,板书作者和课题。

  二、学生介绍诗人,一起解读诗题。

  三、小组合作,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四、师范读古诗,学生读;多种形式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读出节奏感。

  1、师打节拍范读古诗,生学着打节拍读古诗。

  2、生打节拍个人展示读古诗。

  3、分小组打节拍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五、结合图片,读诗句;抓住字眼,说诗意;根据诗意,感悟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生说师画。

  2、抓住字眼,理解诗意,重点理解“含”、“千里雪”和“万里船”。

  3、带着理解,再次读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拍起小手填诗句,背一背古诗。

  六、提升拓展

  1、如此美丽多彩的古诗,让我们来一起演唱一番吧。师演唱古诗,生听并学唱。

  2、大自然的景色是如此的多彩美丽,让我们善于发现身边春天景色的美丽,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些关于春天的诗句读一读,去写一写,画一画自己身边春天的美丽景色。

  谢谢大家。

《绝句》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认“绝、迟、江、泥、燕”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点:

  1.识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课时数:1课时

  授课时间: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挂图,教师描述:同学们,你们看,春天悄悄地来了,江山显得格外秀美,春风吹拂,送来了花草的香味。泥土酥软,燕子双双飞来飞去,那边暖和的沙滩上,一对一对的鸳鸯静睡不动。唐代诗人杜甫欣赏着这迷人的春色,提笔写了一首的诗篇《绝句》。

  2.板书课题:绝句,认读生字“绝”。

  二、自读古诗,认识生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个字的`音。

  2.在读古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给要求会认的字作记号。

  3.同桌合作,互相认读生字。

  4.多种形式巩固认读。

  三、借助画面,感悟朗读

  1.春天是多么美好呀,让我们再一次随着诗人一起走进这美丽的春天,用眼睛、用鼻子、用耳朵、用心去感受一番吧!

  (1)出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图文,请同学们说说看到了什么?

  (2)请结合画面,再读读第一、二行诗。学生自由读,师重点引导学生读出江山的美和春风吹来时阵阵花香的舒畅感觉。

  (3)学生练读,再指名读,齐读。

  1.出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小组合作学习,说说看到了什么。该怎么样读好这两行诗?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画面上的景象,并自主尝试朗读第3、4行诗句,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形式朗读第3、4行诗,师生共同评价。

  1.同学们读得可真美啊!老师也被这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我也想读给大家听,行吗?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四、熟读古诗,背诵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诵读比赛,同学们练一练,还可以给诗配上动作。

  2.分小组表演。

  3.师生评议。

  五、拓展训练,课外延伸

  1.我会背:你还会背诵杜甫的其他古诗吗?

  2.我会找:找其他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3.我会画:我心中的春天。

  板书设计: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白鹭、西岭、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写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自学。

  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和插图,理解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查阅字典待工具书或请教别人。

  三、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提出学习内容:

  1.将刚才自学的`情况在小组内汇报。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四、汇报学习情况。

  1.汇报朗读和生字掌握情况。

  (1)指名朗读,看看是否能读得正确、流利。

  (2)“鹭、含、岭”这三个字的读音和字形好记吗?

  (3)集体朗读。

  2.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的大意。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句的意思。

  (4)你能说说三、四两行诗句的意思吗?

  (5)这两行诗句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

  (6)大家再认真读读古诗,想一想,诗人在描写这些景物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3.你认为诗人杜甫在写这首诗时,心情怎样?从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1)学生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

  (3)指导背诵。

  五、感受诗的对仗工整。

  1.这首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是数量对数量,“黄鹂”对“白鹭”是鸟对鸟名。诗人将它们对得多么工整啊!这首诗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对子,你能试着将它们找出来吗?

  2.注意这些地方,再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六、总结。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画面有声有色,充满生机,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

  第二课时

  一、汇报课后自学的古诗《绝句》。

  二、导入新课。

  三、介绍诗人。

  四、解题。

  五、指导自学。

  提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这首诗,要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这首诗。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查阅字典等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六、小组合作学习

  提出学习要求:

  1.将刚才自学的情况在小组内汇报。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七、汇报自学情况。

  1.汇报朗读和自学生字的情况。书写生字。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讲了行船之快。指导朗读。

  八、体会诗人心情。

  1.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

  2.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

  3.试想: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怎么欣喜呢?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5.背诵。

  九、总结。

  这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把行船写得惊心动魄,表达了诗人重新获得自由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十、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早 发 白 帝 城

  黄鹂 千 一 闻猿声啼 山河壮美

  白鹭 ↓ → ←

  绝句 → 千秋雪 ← 生机勃勃 里 日 见万重山 心情愉快

  (热 爱) 万里船

《绝句》教案8

  一、教学目标

  观察1、2句和3、4

  句,看看它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2)理解1、2句,重点理解“翠、青、青天”

  (3)比一比,看谁说得好:先默读诗句,再闭眼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先小组讨论;

  再全班交流。

  (4)了解作者的叙述顺序及在颜色上的捕捉、铺设的精妙。

  (5)学习3、4句,重点理解“千秋、含、泊、万里船”(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

  (6)说说诗句的意思

  (7)理解作者蕴涵于诗歌中的感情(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

  (8)欣赏体会这首诗歌的美(以讨论形式进行)

  A、色彩美:黄、翠、白、青

  B、声音美:鸣

  C、动静相衬美:前2句与后2句的动静相衬

  D、远近搭配布局美:第一联与第二联,第三联与第四联的结合

  E、寓情于景美:

  二、朗读古诗,背诵。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解题《早发白帝城》

  〈二〉、了解李白的

  有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四〉、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2、记字形,理解词义

  朝辞、白帝、彩云间、还、啼、猿、轻舟、万重山

  〈五〉、理解诗句意思

  1、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讨论,可以向“邻居”请教。

  2、每小组汇报一句,其他小组可以补充,重点理解“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3、指名学生将诗歌大意串讲一遍,力求做到流畅通顺

  〈六〉、欣赏诗歌,说说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看法

  (1)景色之美

  (2)作者心情的畅美

  (3)节奏韵律美

  (4)用词之美:彩云间、轻舟、一日还、万重山

  〈七〉、指导朗读

  (1)关于本诗的韵脚与押韵

  (2)本诗的节奏与停顿划分

  (3)学生试读,老师范读,比较点评

  (4)比赛朗读

  〈八〉、布置作业

《绝句》教案9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赏析古诗的方法,懂得如何赏析古诗。

  2、能模仿课文的写法,对古诗进行赏析,初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赏析能力。

  ▲教学思想设计

  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不仅学习课文之文本,而且学习分析一首诗的方法。

  因而从课文文本分析入手,首先进行现代文——文艺评论的阅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而学习课文所展示的分析一首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抓住关键字词、如何展开丰富想象来赏析古诗。

  ▲教学难点:

  模仿课文的写法对古诗进行赏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从期中考的一篇阅读理解引入

  1、出示《清明》绝句,学生自由诵读一分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这首诗可谓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那么有哪位同学能来解释一下这首诗呢。

  (学生来讲自己对此首诗的理解。自己也谈谈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并结合鉴赏词典来解释这首诗)

  3、教师鼓励性评价学生的发言,激发兴趣。

  我们刚才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好象这首诗已经没有什么疑难的问题了,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很通俗易懂,而且历来的解释也很多,而且基本都统一。那么,其中真得是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清了,其中有没有我们所忽略的东西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看看对这首诗有什么新的理解。

  浅说:既表明了文体属于议论性,同时表明作者谦虚态度。

  是肤浅或简单谈一谈的意思。因为《清明》是一首名作,杜枚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为人所共知,许多间评价赏析过这首诗。因此,作者用谦虚、委婉的说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整体阅读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速读第2至第14自然段,了解“说”的顺序。

  第二段 清明时节

  第三、四段 雨纷纷

  第五、六段 路上行人欲断魂

  第七段 雨纷纷

  第九段 借问酒家何处是

  第十、十一、十二段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深入探究,感悟写法。

  从课文的第三段开始赏析这首诗,作者赏析这首诗是从何入手的,是一句句分析还是抓住了几个重点的词语。

  明确:作者抓住了重点的词语。

  “纷纷”“断魂”“遥”“杏花村”

  (一)研读第2-8自然段。速读第2-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第2-8自然段具体赏析《清明》诗的前两句,在赏析时,周汝昌先生首先抓住了《清明》绝句中的哪个词对该诗进行赏析的。

  赏析过程中采用了什么方法?

  讨论交流:

  作者抓住“纷纷”这个关键词语,运用比较法细细辨析“春雨”与夏雨、秋雨、冬雪的不同,引导人们体会清明雨那种“凄迷而又美丽”境界。

  比较:

  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

  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揭示了清明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2、 在这里,作者认为除了这一层的理解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

  明确:不但景色凄迷美丽,也是行人在当时环境中孤寂心情的体现。

  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明确:“诗眼”即诗句关键处,乃全篇“神光所聚”,能使全诗境界全出,开阖变化而一动而万随者。

  请学生例举含“诗眼”古诗词名句。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

  “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等。

  “云破月来花弄影”

  “弄”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随之舞动的`美景描绘得生动细致营造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字,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沟通了视觉和听觉,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仿佛看到了到花丛中蜂蝶飞舞,听到了春鸟和鸣,渲染出一种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

  3、对于这种理解作者的根据是什么。

  为什么“纷纷”不但是写雨也写人的心情呢。

  明确:证据就在第二句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断魂”二字。

  4、“断魂”是什么意思。找出作者对“断魂”的理解。

  明确:“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5、为什么人会在春雨中容易“断魂”呢。

  明确:因为春雨纷纷,容易使那些感情丰富的人产生联想。景与自己的心情互相交融。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再碰上阴雨绵绵的天气,更加容易使人陷入哀伤之中。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诗的第一、二句是相互结合的。

  第一句是景而第二句是情。景中有情,情中现景,情景交融。这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特点,一种胜境。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就象作者在文中所说的“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作者对“纷纷”的理解,比较新颖独特,也是大多数读者所没有想到的,一时也很难理解和接受。

  作者将诗歌前后结合,总体找寻依据和理由,使观点更为全面准确,更具有说服了,令人更容易接受。

  6、周汝昌先生对“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进行赏析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比较法及通过想象再现图景之法。

  “行人”一词则用比较法从行人特定的情境上加以品味;

  “断魂”则从情感、心绪上通过想象再现图景之法加以品味。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研读第9-14自然段。

  根据第2-8自然段的学法,小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讨论题目:

  1、第9-14自然段具体赏析《清明》诗的后两句,在赏析时,作者抓住了哪些关键词进行赏析。用了什么手法进行赏析的。

  2、赏诗,跟写诗一样,也需要联想和想象。

  作者是如何在评析中展开想象的。

  全班交流,明确:

  1、抓住“遥指”一词,运用联想法——把动作进行定格处理,将无形化做有形,由抽象的文字化做生动的画面,引导人们想像客人与牧童的问答,体会诗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既然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断魂”的,那么他有没有想到一个排遣的方法呢。

  明确:有,那就是古人常用的用酒来消愁。所以就有了第三、四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没有诗人与回答人的对话的声音,完全用一个动作“遥指”来代替,虽无声,但却蕴涵着声,无声胜有声。)

  “遥”我们一般的理解是“遥远”,这里作者认为是“遥远”的意思吗。

  明确:作者认为不一定就是“遥远”。

  而是说明一种不远不近,若隐若现。这让人们想到诗人真得能找到消愁的地方吗。

  也许近在咫尺,马上可以寻到解脱,也有可能是“遥不可及”只是一种虚幻。

  这个“遥”字之所以这样理解也是由于受到前面两句的影响,同样与前两句诗人的心情结合起来。

  看似与前二句不着边,但从深层分析,其实,作者是告诉我们二点读诗的方法:一是要挖掘关键词的内涵;二是要把诗句连贯成整体来分析,而不能一句一句地解释,割裂其中的隐秘的联系。

  通过这个方法,我也想到了一个字的理解,就是“牧童”,作者为什么偏问“牧童”呢,而不是“儿童”或其他的人呢。我想,用“牧童”一方面与诗的整体和谐,我们知道《清明》描写的是清明时节乡村的情景,所以用“牧童”与整个氛围协调。另一方面从诗人“纷纷”的情绪,“断魂”的忧愁来看,他是希望找到派遣之法,而牧童恰好象征了一种与世无争,归隐田间的愿望。

  而且“牧童”也照应了下面“杏花村”的“村”。下面我们来分析第四个词“杏花村”。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象。

  “杏花村”一般的理解是什么。

  作者认为应怎样理解。

  杏花村——作者认为那应是杏花深处的一个村庄,那里有一家小酒店正等着雨中行路的客人。

  是虚名不是实名,就像山水画里的远山,朦胧是一种别样的美丽。

  就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那样,似有似无,你真得去寻它,可能就找不到了,而你无意去寻就有可能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体现了诗人此时那种似有似无的忧愁之情,而正是“纷纷”心情的体现,不同于伤心欲觉,象滂沱大雨似的大悲。也正是对“断魂”这种心情的一种解释。如果没有前面对“纷纷”和“断魂”的理解,我们可以轻易地把“杏花村”理解为是一座村庄的名字,那里有酒家。但“纷纷”和“断魂”告诉我们诗人此时的心情是不明朗的,不确定的,那就不能把“杏花村”简单地理解为村名了。──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运用了联想:《红楼梦》:“杏帘在望”、 民间戏曲传统剧目《小放牛》中“用手儿一指……”是联想。

  《红楼梦》中“在望”的神情应是“遥指”的最好注脚;而“小放牛”的动作则声情并茂,传神鲜活地注释了“牧童遥指”的绝妙意境。接下去,文章写小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剩下的行人之心情、动作、神态的描写全是赏析者的想像;丰富的想像把雨中行路人此时此地此境的心情表达得细致入微,极有艺术感染力。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三)复习:联想与想象的主要区别何在。联想一般而言有哪些种类。

  明确:想象无须触媒;联想则必须有触媒。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因果联想。

  (四)想象与联想在古诗词赏析中的作用何在。

  明确: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将想象与联想称之为“神思”,作家凭借想象和联想,可以“思接千载”(超越时间),“视通万里”(超越空间),形象是诗歌的生命,诗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画面的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古诗词作品,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画面形象进行还原,如能理解作者是怎样凭借想象与联想来描绘生活画面,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思想感情,阐明人生哲理,那么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作品脉络,更深刻理解作品意蕴。

《绝句》教案10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构思精致,感悟细腻,文笔优美,充满着一种淡淡的抒情意味和对人生的感悟。教学时,应以朗读、讨论、想像等为主,在朗读中品味,在讨论中体会,在想像中感悟,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夏天是什么样子的,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是什么。由此导人新课的学习。

  二、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散读全文,并疏通字词障碍。

  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骈俪

  褶裙 涟漪 炫耀 喧嚣 天籁

  聆听 攫走 胸臆 帐惘 寂寂寥寥

  2.学生自行摘抄优美词语。

  请参照“教学设计(A)”。

  3.要求学生从自己所摘抄的词语中选取三到四个说一段话,进一步体会其中某些词语的用法。

  要求学生尽量说得生动优美。

  4.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划分结构请参照“教学设计(A)”。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在文章第2、17两段,两次写到了现代文明的声音,其用意何在?

  2.迅速默读文章第二部分,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捉蝉之乐的?其中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这些联想的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3.听蝉的时间不同,其乐趣也不同,看看:在不同时间听蝉,各有什么乐趣?

  4.作者为什么说夏天“像一首绝句”?

  5.为什么说蝉声“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6,美是瞬间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而文章说:“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这当中包含了一种什么心态?

  明确:包含了一种豁达爽朗的心境。

  四、寻读课文,品味其中的精华之处

  1.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2.思考:这篇文章并不是想告诉我们社会百态、人生万象,吸引我们的是作者那细致人微的感受。请默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表现出作者这种细致入微的感受。

  明确:这样的段落相当多,只要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谈得合理,不强求答案的一致。

  3.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放声朗读,体会其中新颖而优美的意象及妩媚的文句。

  五、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篇《夏之韵》,看看这篇文章与课文所写的夏天的风味是否一样?

  夏之韵

  夏,是春洒下汗水之后的跋涉,是萧瑟秋风之前的温馨和热烈,是严冬肃杀之前的人们挽留的一种心境。于是,开始酝酿一串串希冀的结晶,同时也唤来了夏风娓娓的细语,夏雨绵绵的情思,夏云袅袅的漂游。

  春太奢华,秋太凄凉,冬太寂寥,只有夏是多姿多彩的,仰望,天像蔚蓝的海水倒悬,又像江南蚕丝织就的蓝缎,滑滑的,让人忍不住有想去触摸的冲动;俯着,锦绣河山,处处葱茏,花盛开,树丰满,阵阵轻风吹过,绿树红花摇曳多姿,山水之间,任你眺望,任你鱼跃;任你在夏风中放歌,夏雨中沐浴,夏光里站立,夏夜中留恋。

  独自漫步于校园中,处处充满了绿,鲜绿、黄绿、浅绿、深绿,各种绿色连接着、交错着、波动着、变化着,绿意无限。草坪,又恢复了它昔日的风姿,平平的,绿绿的,风吹草动,似一块圆形的地毯;花池中,五颜六色的不知名的花,都在绿草坪上,用它们娇艳的.身姿,展示着自身的魅力。

  咦,一片绿,闪光的绿,似渲泄的绿色的瀑布。噢,牵牛花!它长得那样旺盛,爬满了一堵暗灰色的墙,仿佛一件美丽的外套。

  它更像是一幅巨画,流水平缓而亮丽,色彩单纯而使人爽心。上上下下,找不到它的发端,也看不见它的终极,只有那一片常常青翠欲滴的绿,在我的视野里自由地蔓延,流动……

  它是一幅画,可又不是静止的画——它充满了勃勃生机。

  微风轻拂,茎开始抖动,叶开始抖动,不时如钻石般闪亮的光点,跳跃着,舞蹈着。这时,一个个牵牛花从绿叶中探出头来,像是无数蝴蝶,挨挨挤挤,重重叠叠地驻足在灰色的墙上,它们扇动着翅膀,它们炫耀着美丽。它们与绿叶互相推挤,互相紧紧簇拥着,在阳光下打闹着,’叫嚷着.....

  每一片叶,每一束花,都是一个生命,它们这样的活泼自由,它们是闪烁着智慧的花,绽放着自信的花,凝视着它,仿佛看到一个个跳动的绿色生命。

  拿着书,穿梭于绿树红花之间,那感觉,有说不出的温馨。

  暮色悄然降临,夏夜很浪漫,亦很多情,月光倾泻着缠绵,使夜的思绪奔放着憧憬,今夜的景色弥漫着遐想,令大自然的情爱无比醉人。

  夏如一位佳人,它将绿色的发髫高高挽起,小河是它顾盼的明眸,盛开的鲜花是它浓艳欲滴的朱唇,远处的山峰是它蹙起的黛眉。读着宁静,拥着清风,所有情怀似一丝游云察过“圆盘”,擦亮夏的静谧。

  春华秋实,都在于夏的精心呵护,夏是一个新的起点,成长着新的希望和期待。

  噢,夏之韵!

  参考评价:这篇文章写得文采飞扬,很有感染力,除了构思、选材等诸方面的因素之外,也得益于作者语言运用技巧。一是注意了词语的选用,把静的景物写得生意盎然,特别是叠音词的运用,使文句音韵整齐,恰当地表现出了文章的情调,读来生动舒缓,富有抒情意味。二是注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比喻、排比、拟人、拟物、对偶等,使文句整散结合,有节奏感,细腻地描绘出夏天的诗情画意。

  六、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绝句》教案11

  【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代表作有《相和歌辞放歌行》《杂曲歌辞少年行二首》《塞下曲四首》等,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诗。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其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名句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出塞》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格律】

  本诗格律为: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依然是一首五言绝句。但是近体诗两句之间平仄相对,叫“对”;两联之间平仄相似,叫“粘”。这首诗第一联二、四字平仄相同,但上下仍相对,属于近体诗中的“拗救”现象。同时,第二联平仄依然相对。但是邻联失粘。应该属于折腰体的五言绝句。吟诵时相对比较难一些。调式应该重新组合,不能用一般的平起五言绝句调式。另外,对“拗救”现象的处理,吟诵时要注意修改第四字的音高和旋律。[押韵]

  本诗押的是“一东韵”,一个很开阔雄浑的韵。诗歌的主旋律是豪迈雄浑的,然而入声字比较多,显得有些决绝。[声韵]

  “生—当——作!人—杰!”,“当——”字拖长,是一种强调,确信、肯定。“作!人—杰!”,三个字中用了两个仄声字“作”“杰”,改换音韵,并且起强调作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我们,是男子汉就应该活着做人中最杰出的人。

  “死-亦!为—鬼-雄————”,“死亦”与“生当”相对,一个去声字和一个入声字“亦”连用,声如破竹,造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和声韵铿锵的发誓的感觉,同时,拉长“鬼雄———”,让人感觉豪气万丈自胸中发出。即使死了,也要在地狱里做一个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至今——”拉长述说从一千多年前遥远的汉朝到南宋的今天,我依然在想着那位叫项羽的英雄。

  “不-肯-过-江——东————”,一个入声字“不”和去声字“肯”“过”,连着一个拉长的平声字“江”,一个押韵的,可以无限延长的字“东”,仿佛再现出那个战败后,不肯苟且偷生、宁死不屈的英雄项羽自刎的画面。让人肃然起敬。

  【用典】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绝句》教案12

  知识与技能:

  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字,认识“舟字旁”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反复诵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感受古诗的魅力,产生热爱古诗词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中的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2、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设疑导思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借助情景引入课文。

  二、解诗题

  板书诗题,领读。解释题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配乐)

  生自由读。(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指名读。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读。

  (一)学习第一句(课件:“两个黄鹂鸣翠柳”。)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两个黄鹂在树梢上鸣叫。)

  2、文中哪句诗描写了这个情景。(指读)

  3、学习“鹂”、“鸣”、“翠” “鹂”怎么记住、造字法、图片

  “鸣”怎么记住、字谜鸟儿把口张,叫声真响亮两只黄鹂站在柳枝上会说些什么。

  “翠”怎么记住、绿的意思、观察上半部分的羽你发现了什么?(书空)

  4、看吧,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梢间鸣叫。他们是春的使者,给人以希望和向往。谁愿意用朗读表现这种春的生机呢?(指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句(课件)

  1、正当诗人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你猜,这白色的弧线会是什么?(白鹭)

  2、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指读)(行的多音字)

  3、学习“鹭”,讲一讲这个字、造字法、图片

  4、白是表示颜色的词,诗中还有表示颜色的词吗?(翠、白、黄、青)青是什么颜色。

  5、真美啊!仰望青天,一行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又是一幅多么高远而开阔的美呀!谁愿意读读这句诗?(指读)

  6、谁能把前两句诗一起来读?(指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句

  1、到处莺歌燕舞,满眼绿柳垂丝,怎不令诗人陶醉,此时他透过窗户,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被远处的西岭雪山吸引住了。)

  2、谁知道这是哪句诗?谁愿意把这句诗读给同学们听?(指读)

  3、瞧,又有两个生字朋友跳出来了,看看这两个小淘气谁认识呢?(字卡:“岭”)

  “岭”去掉“山字旁”,你还认识它吗?为了更好的学习岭我们先学习令字。

  认识“令”字,怎么记住、字理图(古人端坐在大伞下面,用手指着前方,他向下面的人发布命令)

  课件出示“今”,再贴上“、”,变成“令”字,让学生认读添加部首,教给方法,巧引“岭”等一串字

  4.那这个“令”字加上“山字旁”就念??,很显然这个字的造字法是??。令是它的??,山是它的??山是它的形旁说明它的意思和什么有关。组词。对这就是山岭的岭。

  5.如果是“金字旁”加“令”字,与什么有关,念什么?如果是“羊字旁”加“令”字,与什么有关,念什么?如果是“令”字加“页字旁”,与什么有关,念什么???(相机出示:岭铃羚领等一串字)

  7.小结:看来汉字的构字是非常有规律,学习起来也是非常有趣的。

  那我们再学一个字,出示字卡“含”字。怎样记住它?8.教师再出示“令”字,让学生观察它是怎么变成“含”字的。

  引导学生分析“含”字——令字一点被咬下,放在口中不咽下。

  9.借助道具“窗框”,引导学生讲诗中“窗含”是什么意思。 10.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谁能读一读这句诗?

  (四)学习第四句

  1、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船,我们看诗人还看到了什么?(万里船)

  这是要开往哪里的客船呢?

  2、学习“吴”怎样记住它?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

  3、吴与吞对比。

  4、东吴远不远啊,从那个词看出来的。

  4、同学们,战乱过后江河畅通,万里航船再不受阻而行于其中,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心里高不高兴啊?(愉快)

  5、让我们读出作者愉快的心情吧。(指读)

  6、后两句诗指读齐读。

  四、诗画一体,配乐朗读,感悟诗意

  五、巩固识字认读生字

  六、拓展讲解押韵、对仗。

  七、熟读成诵,这首诗你被下来了吗?(试背)

《绝句》教案1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

  3。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鸣”、“上”、“含”、“泊”的含义。

  活动准备:

  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图片、字卡:鸣、上、含、泊。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幼自由交流认识的飞禽引入课题。

  2。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幼儿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

  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3。师幼一起或请个别幼儿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二、展开

  1。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老师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2。后两句采用看大挂图的形式,理解其诗句的内容。

  (1)“窗含西岭千秋雪”。西岭: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从窗户里向外望去,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幼儿用手势当作“小窗户”,看一看西岭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户”里了。

  (2)“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

  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泊”;门外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的船。

  3。老师示范朗诵并演示操作活动教具,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

  4。教师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鸟的叫声;上:飞上;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泊:停泊、停靠。

  5。知识拓展: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

  从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

  三、结束

  幼儿自由朗诵学过的古诗。

《绝句》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和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古诗中的生字,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春天的色彩明丽和勃勃生机。

  【教学准备】

  有关本课的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30分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唱首春天的歌吧!(课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春天来了,你们高兴吗?恩!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心情和你们一样,也很高兴。有一天,他坐在屋里,透过门窗,看见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放眼望去,远处的高山上,竟还有千年没化的积雪。多美的`景色呀!杜甫高兴地写下了这首《绝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

  1、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诗句读流利;边读边用笔划出古诗中的生字。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3、现在,谁来试着把古诗读一读?小朋友听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教师随机评价)

  三、学习生字

  小朋友们,古诗你们都会读了,诗中的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了吗?现在,赶快睁大你们明亮的眼睛,因为有几个调皮的生字宝宝从古诗里跑出来了,它们想和你们交朋友呢!第一个跑出来的是谁呢?(课件出示生字鹭柳窗鸣)

  四、再读古诗

  生字都认识了,古诗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现在,谁再来读读古诗。

  1、指名读。

  2、齐读。

  3、老师读。

  4、齐读。

  五、感悟古诗

  小朋友,刚才我们反复地读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

  1、两个黄鹂鸣翠柳:

  大家仔细听,仿佛听到了什么?再仔细看看,你好象看到了什么?翠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在欢快地歌唱、嬉戏,多开心呀!它们可是春天的小使者,为春光增添了不少色彩!

  2、一行白鹭上青天:

  读着这句诗,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蓝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正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是多么美妙的春光啊!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来了,树儿、鸟儿都焕发了勃勃生机。人们也开始繁忙起来,你能从诗中哪一句看出人们忙起来了?这船只停在江边,他们在等待什么呢?虽然,远处的山上还有终年没融化的积雪,可山下,已经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4、小结:

  同学们,杜甫诗中的春天多美呀!绿的柳、蓝的天、白的雪,还有那欢乐的黄鹂,自在的白鹭,江边停泊的船只,一切都是那样生机勃勃!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还可以配上你的动作、表情呢!

  六、拓展延伸

  杜甫诗中的春天多美呀!他还有一首写春天的诗呢!(课件出示《绝句》)。

  他还有一首诗写的也是春天。(课件出示《春夜喜雨》)

  杜甫是多么喜欢春天呀!你们呢?课后,(课件出示作业选选选)大家也可以用你们的笔,象杜甫这样,写写身边的春天,画一画春天,还可以翻翻课外书籍,找一找还有哪些诗人写了春天。

《绝句》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习李清照高尚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同学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同学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同学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同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前准备

  通过阅读、上网查资料,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和项羽的有关资料,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流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同学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严酷的战争局面给同学以强烈的震撼)

  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同学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同学介绍不完整,可补充:

  李清照:(1084~约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保守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太同学赵明诚结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羞耻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由于本课涉和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安排同学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同学理解全诗大有协助,同时也培养了同学的自学能力。)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浸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同学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同学读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同学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同学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考虑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酷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身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假如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同学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同学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考虑题让同学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4、配乐朗读全诗,让同学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同学们对着大屏幕上的诗句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六、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只能促进同学理解诗意,更能协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绝句》教案】相关文章:

绝句教案《绝句》11-11

绝句的教案05-08

《绝句》教案03-03

《绝句》教案06-19

(优选)《绝句》教案01-31

《绝句》教案[合集]12-22

绝句教案范文11-13

关于绝句教案02-26

古诗绝句教案03-19

绝句的优秀教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