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时间:2024-07-01 13:30:57 教案 我要投稿

理想的风筝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顽强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培养学生品读词句,触摸人物内心的方法,培养学生词句解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1重点句子的课件。2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理想的风筝》。谁愿意把课文读一遍?

  2、课文写了刘老师哪几件事?

  (板书: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

  3、你能用文中的词语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刘老师吗?(板书:生命顽强 热爱生活)

  4、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老师的故事中,去感受刘老师的这些独特人格魅力吧。

  二、精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文中许多地方写得生动细腻,请大家仔细品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读一读,画一画,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读完后同位交流交流。

  2、指名交流。

  重点句子(1)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a“泛”意思是冒出,透出。这里是说同学们心中不由自主产生对老师的同情,感到心酸,难受。学生的表现由笑声——酸涩——尊敬,衬托出老师的坚强乐观,风趣幽默与学生亲密无间。

  b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学生这种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2)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a“年过半百”、“不知道”、体会到老师意志顽强,“激动”说明学生被老师感动,尊敬心疼老师,衬托了老师的高尚人格。

  b指导朗读。老师也被感动了,让我们一起通过动情的朗读记住这平凡而伟大的一幕吧。

  (3)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a“漾”在句子中指心中的快乐与甜蜜从脸上往外流溢,使人们看到一个乐观,富有活力,对生活充满追求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

  b指导朗读。

  (4)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a从“笑着,叫着,蹦跳着”感受到刘老师不畏困难、乐观自信;忘我、欢快。

  多么感人的画面,身体的残疾则能阻挡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求?此时,你认为刘老师撒脱手是为了什么?他抓住的仅仅的线绳吗?他放飞的仅仅是普通的风筝吗?

  a现在你就是那挑战命运战胜了困难的刘老师,请你自信地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a同学们品读得真切深刻,你们读懂了作者,读懂了刘老师。

  文中的刘老师放飞的是心情,送上的是快乐,留给学生的是灿烂的春天是追寻理想的信念。所以在作者心中“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b让理想的风筝伴着希冀带着我们一起自由飞翔,飞上广阔的天空,领略生活的春光……

  c播放《又是一年三月三》课件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

  1、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讨论法 情景法 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

  一、导语激趣

  二、学生质疑

  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我会对您说————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 理想的风筝

  讲课 放风筝

  身残志坚

  收集感想: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力求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谊。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课前准备

  1.(实物)风筝一只

  2.简单的PPT课件

  3.布置学生放一次风筝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我们已前放飞过风筝,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学生自由说。

  3.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22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学生各自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开始自学。

  3.交流。

  (1)请学生谈读后的感受,深浅不论,能谈就好。

  (2)按小节指名读课文,随机正音。

  (3)读自认为读得不错的地方。

  (4)把认为很值得好好读读的地方推荐给大家。

  (3、4要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5)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适时板书: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

  4.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说出这篇回忆性文章的结构。

  一(1~3)写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二(4~9)回忆刘老师笑谈腿疾、认真上课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三(10~11)抒发对刘老师的深深思念之情。

  (此环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不拘一格,要求不能太高。)

  5.读文(不拘形式),请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三、默读全文,进行质疑。(学生自由谈,浅层次的解决,深层次的存疑,留待下一课时解决。)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深情导入

  1.读题。

  2.我们知道这是著名作家苏叔阳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苏先生回忆了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说残腿写板书放风筝、追风筝)

  3.同学们,通过昨天的初读课文,刘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好,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苏叔阳先生回忆往事一幕又一幕,走近这位让人难以忘怀的刘老师。

  二.逐层渐进,走近人物

  (一)学习第4自然段

  1.请指读第4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你认为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知道的?

  2.交流。预:(1)慈祥忠厚的(2)幽默的(3)乐观的

  3.相机映示: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wā)”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所掉一条腿的。”请一两名学生读讲故事的部分,适当提醒读的语气及动作,读完谈谈感受。

  4.听了这个故事,生接读——,映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将关键字变红(泛、酸涩、尊敬),问:这是为什么呀?(笑是因为刘老师的幽默风趣,泛起、酸涩是为刘老师遭遇的不幸而悲伤、同情,尊敬是因为刘老师化悲苦为快乐,乐观地面对不幸)

  5.请齐读这个部分,再一次感受刘老师幽默与乐观,读出孩子们复杂的心情。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学生交流。预:

  (1)刘老师写板书很累。映示: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请你圈圈其中的动词。

  A、找出关键的动词(撑、离、转、写、转)。读一读,说说感受。

  B、请一生读,其他同学闭上眼想象一下画面。再请学生谈谈感受。

  C、所以,生接读——映示: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2)刘老师有着顽强的毅力。

  A、主要从“站上好几个小时”“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体会,请说说自己生活中长时间站立的感受。

  B、所以,生接读——映示: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3)刘老师是敬业的。

  A、问:我们都觉得刘老师为我们上课好累,那刘老师的内心是否和我们想得一样呢?(生自由回答)

  B、是的,刘老师是这样的爱着工作,爱着我们,真是让人感动。所以,生接读——映示: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3.是啊,这心跳里包含着多少钦佩、感动、感激、尊敬、爱,这真是一种别样的心情。齐读第5自然段。

  (三)学习第6——9自然段

  1.师述: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以述读的方式带过第7自然段。

  2.请同学们默读第8、9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想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开始吧,别忘了圈圈画画,写写批注。

  3.交流第8自然段。预:

  (1)心灵手巧的人。(各式风筝,以读带过。)

  (2)热爱生活的人。(做风筝有情趣,放风筝努力为生活添乐趣)

  (3)有童心的人。(笑得那么天真,风筝放得那么好)

  理解点一:刘老师放风筝时是快乐的

  映示图文: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A、看图感受快乐。

  B、理解“漾”字。(发自内心的,十分快乐)

  C、为什么他放风筝时是那么快乐?

  (他放的是亲手制作的风筝;以残疾的身体放起了风筝是很不容易的;他觉得放起的风筝自由自在,自己仿佛也自由自在……)

  理解点二:喜爱放风筝,实际是热爱生活。

  映示: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A、从“决不肯”中你感受到什么?(一种执着,执着地爱着生活)

  B、他不肯失去的到底是什么?(学生自由谈)

  (4)是啊,刘老师不肯失去的是为生活增添快乐的机会,由此可见他是多么热爱自己的生活啊!板书:热爱生活

  4.交流第9自然段

  (1)最让我难忘的`是——出示: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2)谈感受。

  ①刘老师是个充满自信、勇于挑战自我的人。变红字: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故意说明在挑战自我、[更显示出他要用残疾之身为学生作出榜样,去影响去教育学生]笑着即不怕困难乐观、叫着即表示心中的快乐、蹦跳着是一种忘我、喊着是一种自信,虽然我有残疾但我能做得很好……)每说一种感受读一次。

  ②你能体会到他喊出的是什么吗?(快乐!幸福!激动!)所以,当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时,生接读——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③难怪我想,生接读——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其实,能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也完会相信,生接读——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3)师述:是的,刘老师就是这样热爱生活,那么自信,时常挑战自我,让生命发出最强音。板书:生命的顽强

  四、整合提升,理解题义

  1.师述:不见刘老师已经三十年了,可是刘老师的音容笑貌,一举手一投足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再回想起刘老师放飞风筝的画面,你觉得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理想)

  他的理想是什么?(自由、快乐、和常人一样地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培养学生、让自己的生命充实……)

  从刘老师的风筝中我得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预:热爱生活,挑战自我、挑战人生;

  笑对坎坷,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对生活要有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要做有理想的人,要有凌云壮志,要志向高远

  …………

  2.师述:是的,慈祥忠厚、心灵手巧的刘老师他是那样的幽默乐观,意志是那样的顽强,对生活是那样的热爱,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在我们的心田播种下一颗颗理想的种子,使我们的心中升腾起一只只理想的风筝,在广阔的天地中,我们越飞越远,大有作为。

  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柳枝染上了嫩绿,连翘花唱起生命之歌,风筝漫天飞舞的时候,我依然轻轻呼唤————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思念您————————

  思念您————————

  思念您————————

  思念您————————

  请学生说说思念的内容。

  五.积累表达,拓展延伸

  从以下两项练习中任选一项完成。

  1.从第2、5、6、9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

  2.将上面说的内容写成小诗或优美语段。

  板书:22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残

  热爱生活

  跳写板书

  生命的顽强

  争放风筝

  第三课时(略)

  教学点:

  1.品析三处省略号的作用。

  2.品读第1、2两节,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既然写“理想的风筝”,是否可以就写放风筝,其它不要写了?

  4.文中几次提到圆木拐?你有什么想法吗?

  教学反思:

  一、取与舍

  《理想的风筝》是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对孩子们来说这真的是一篇“长课文”。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是要和初中的内容相衔接,为初中的学习作准备。教长课文就有一个取舍的过程,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这是一个教师解读教材、体现理念的过程。上了课,又听了专家的指导,对“取舍”有一点理解。我以为到了高年级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文本真的很长,所以要挑最重要的教。二是学生的学情,会的少教、不教,要挑学生不会的教。再说“痛苦”。就以《理想的风筝》来说吧,篇幅长不说,就纵观全文其内容丰富,生动细腻,叙事抒情融合在一起,写作方法又蕴含其中。可以说全文既直白又含蓄,处处是抓手,又处处无抓手。想放又怕散,想收又怕牵,还真的是痛苦!在课上正是因为不肯“舍”,前面的时间花得较多,导致后面的课堂不能掀起高潮,甚至最后的练笔部分草草而过。听了导师朱丽春老师交流时的话,我想要真正解读文本把握教材不仅仅限于读、想,还在于不断地将全文上勾下连,尝试、比较、调整,将文本的真正内涵捏在手中,不断打磨头脑中现有的理念,将“取舍”成为联系后的“取舍”,只有这样舍了才能得。

  二、牵与引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学生的感知可能贫乏,感悟可能肤浅,第二课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让学生的感知丰富起来,感悟更深刻到位。所以今天这堂课主要的目标是感受人物形象,进而感悟人物品质,最终理解“理想的风筝”真正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了从感性提问到带着主线问题研读的方式进行,将“说残腿”“写板书”“放风筝”三个板块置于“你认为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这根主线上,让重点分散于课中,让课趋于散而不乱,逐层渐进,走近人物。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当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我的引导略显生硬,语言也不够简洁,使得课堂在某些地方显得牵强,不够流畅。其实细细品味,无论是牵还是引,教者心中都有一个方向,但质是不同的。牵,心中只有那个要的答案。引,是将学生、文本、课堂三者联系起来,教师像舵手,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将课堂引向文本真正的内涵。对于“引”我还有这样的理解:教师应该依着学情引导孩子学有层次,学有深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注重了层次的体现。在认识刘老师这个主人公的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三个层次:初识刘老师(看插图,说容貌,读句子);走近刘老师(体会故事中的风趣与乐观、感受板书背后的顽强);走进刘老师的内心深处(体会放飞风筝的快乐与幸福,感悟其生命的顽强与对生活的热爱)。在学习第5自然段中,体现了“写得累(感知)--意志顽强(感受)—敬业爱生(感悟)”的过程。也有意识地将教师的引导着重放在最深的那一层上,力求恰到好处而不是多余。

  三、课内与课外

  一提到这样一组词,不禁联想到一串内容。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作业(联系紧密而不过于宽泛),课内文本学习与课外拓展阅读(做到有效而有情趣),教师的课外备课与课内指导(大量涉猎又精挑细选),教师的课外修养度与课内影响力(内外兼修以外养内),刘老师的课内与课外(形成了知识与人格的合力),朱老师谈的课堂教学与她的课外生活(他山之石可经攻玉)……这一切都让我内心有所触动。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着联系二字。在为期两天的学习中,朱老师一再地强调联系的思想。她将语文课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许对于我来说有难度,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是认同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多读书,不苦钻于课堂,要时常抬头看方向,融于生活这个广阔的世界,善思考,巧联系,从而让广阔的世界为我们的课堂服务。

  导师诊断意见:

  四位老师都很有思想、很有见地、很有理念、很有功底。

  对我的印象:优雅、沉着、示范性强,追求的是润物无声的个人风格。

  (1)把握教材要抓“联系”

  四位老师对教材都有比较深透的把握。把握教材、把握课堂是教语文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当教材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是参与者。教师读教材,就是一个和作者对话的过程。把握教材有三个层次(1)文字层面;(2)文学层面;(3)哲学层面。只有到了第三个层面,才能真正挣脱枷锁,才可以真正在教材中游刃有余地徜徉。在备课时,千万不能把教材看成一个个分割的部分,如标点、生字、词语、开头、结尾,如重点、难点等。要用哲学的眼光来看,世界万物都是有联系的。我们不能把教材割裂,而要用哲学的高度,用联系的目光来把握教材。一篇课文应该是“课题”与“文本”的联系。如《理想的风筝》,风筝是重点,做的、放的、看的、追的、想的都是,生命之歌才是主题。只有将这些全联系起来,文章才不空洞,才有血有肉,才是捏起来的文章而不是拆散了的。

  (2)教法要讲究“实事求是”

  要承认学生的现有水平,他们的理解能力不弱,弱在表达上。所以在课堂上,要珍惜时间,讲究效率。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完成作业的时间。纵观四节课,教学手段稍显单一。作为教师,要想法设法让学生读出“花腔”,读得巧妙,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

  (3)认清文章的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教法。

  处理教材不能忽略教材本身,不同的体裁上出不同的风格,这不影响个人风格的溶入,这是体现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让教材呼唤教法。

  (4)抓住文章的线索,成串成串地解决问题,防止零敲碎打。

  教语文也可得出一个数学概念: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应该抓反复出现的东西,这就是线索。然后采用适当的方法,恰当的手段与文本的重点难点联系起来,用学习语言文字的方式学习语文。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

  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

  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 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附: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重难点: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疑点是对结尾句的理解。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 教师点拨疑点。引导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6

  课前欣赏

  播放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的是放飞风筝的快乐,而作家苏叔阳,每当看到天空中放飞的风筝时,不由自主就会想起他敬爱的刘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质疑

  (一)回忆略读方法

  意图:1、树立自学信心。

  2、激活知识储备。

  过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要同学们运用常用的学习方法,自己就可以读懂课文,说说你都积累了哪些学习课文的方法呢?(学生汇报)

  师梳理并制定学习这篇课文所运用的方法——“给自己提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都是读书的好方法,阅读这篇文章,咱们主要运用“给自己提问题”的方法来学习。课件出示:“阅读方法提示:给自己提问题”

  (二)初读质疑

  意图:1、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2、继续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快速捕捉文章重点做铺垫。

  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捕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出标记。

  (1)速读课文

  (2)学生汇报。例:1、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看到风筝就想起刘老师?

  3、刘老师的哪些事让学生们难忘呢?

  4、题目为何是“理想”的风筝呢?

  5、作者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二者有何关系?

  (3)师梳理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只要解决了“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便不攻自破了。)

  三、自读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要求先认真读文章做批注,然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四、品读体验

  (一)阅读交流

  意图:

  抓住重点语句,借助想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师生接读等)体会刘老师热爱工作、生活的完美品质。

  过程:

  我们一起谈谈到底是哪些事,将近过去三十年了,还让作者记忆犹新。

  工作方面:

  1、学生自由谈“板书、讲课、提问”三方面给作者和自己留下的印象或体会。

  2、品读“写板书”。课件出示指名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学生为老师担心,同时也被老师认真的态度所感动)——配乐指名读——

  师小结:我们怎能忘记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还毅然地站立在三尺讲台上,认真地板书每一个字,慷慨激昂地讲每一堂课,视生如子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读读那激动人心地旋转和跳跃吧。齐读。

  生活方面:

  刘老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足以让我们为之感动了,然而,更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他居然——(放风筝)

  1、找到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2、课件出示指名读,并谈体会。

  3、配乐指名读。

  4、师生合作读(刘老师残疾了,可他没有灰心丧志,他甚至比正常人还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我们仿佛看到了:操场上刘老师笑着,学生接读“叫着”,拄着拐杖,学生接读“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二)情感升华,畅谈感悟

  意图:

  升华学生的情感,留时间让学生回味,思考。

  过程:

  1、出示配乐图片,学生回味思考。

  刘老师就象像一首激情澎湃的诗,也像一曲催人奋进的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那灿烂的笑容吧。课件播放音乐图片。

  2、学生畅谈感悟。

  师总结:

  风筝带着刘老师的理想和追求越飞越高,刘老师顽强、执着、热情的完美品质在作者和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

  五、拓展延伸

  意图:

  1、回忆学习方法,梳理学习过程;

  2、拓展阅读,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过程:

  (一)领悟写法

  “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个问题,让我们了解到他工作上认真负责、生活中乐观向上的完美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才让学生难以忘怀,才使我们深受感动、倍受鼓舞。作者是运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刘老师的呢?

  1、同位讨论作者运用什么写法

  2、汇报

  3、小结: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怎么能不热爱他的工作?所以作者抓住工作、生活两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细节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敬的刘老师。正是这样的描写,打动了我们,震撼了我们。

  (二)阅读:《吾家有弟未长成》、《一件珍贵的衬衫》

  请同学们运用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来阅读材料,看看作者是怎样抓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特点的呢?

  (三)自读交流

  (四)汇报交流

  材料一《吾家有弟未长成》

  a、谈人物特点(读这篇文章时你是否给自己提出问题了?例: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小弟弟?)

  b、谈作者写法

  c、读具体描写典型事例的句子

  材料二《一件珍贵的衬衫》

  谈作者抓住什么事,来反映周总理的?

  (五)练习写作

  今天我们所读得文章都是运用抓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方法。你能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你身边的人吗?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

  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题。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但残疾人也是上个坚变的解体,

  他们用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生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个人。(板书课

  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试着自己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3.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

  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

  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了他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并通

  过风筝向上,在蓝天飞翔的特点,含蓄地说明了刘老师对生活、对理想的美好追求。

  (2)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对生活充满了爱,

  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3)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

  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四、学生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读后谈感受。

  可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谈咸。

  1. 课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 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练习。

  用一两件事来描述一个人,在写事的过程中可以写人物的外貌。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上课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刘老师

  放风筝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积累·运用四

  第一课时

  1、

  读一读,背一背

  1)、读对。佞ning

  2)、读懂。

  A、读名句,谈理解。

  B、你在哪篇课文或课外读物中,在哪部影视剧或其他途径中见到、听到过这些名句,是怎样运用的?

  2、赏句。

  你喜欢这些句子吗?为什么?

  3、过程。

  A、个人读、理解。

  B、小组互读互评,交流理解。

  C、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4、背句。

  A、同桌互背互评。

  B、全班齐背。

  二、阅读——风筝

  1、读文思考:

  说说你对“风筝是理想的翅膀”这句话的`理解,说说你昨发读懂的。

  你读这篇短文,学到了哪些表达方法?

  2、过程:

  个人阅读思考。

  小组交流理解。

  指名答、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介绍一种家用电器或农机、家具。

  1、阅读理解:怎样选择介绍物?怎样介绍?

  2、指名回答:

  选了解得比较多,感兴趣的哪一种介绍;介绍它的外形、功能、使用方法等;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评议谁说得清楚、具体。

  3、组内交流、评议,推荐优秀。

  4、各组优秀说,全班评议。

  四、巩固练习

  把名句抄在“名言佳句本”上。

  第三、四课时

  习作——我成功了

  一、阅读理解“习作”

  1、读文思考

  A、写什么,怎么写?

  B、成功后的感受指什么?

  C、怎样写清楚写具体?

  D、在这次习作中,哪些文章的表达方式可以应用?

  2、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A、写什么——学会了一项本领,解出了一道难题,做成了一件小制作,取得了一次竞赛的胜利等。

  B、怎样写——结构完整,记叙有顺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情、神态、心理活动等。

  二、完成习作

  1、组内说文交流。

  2、书面完成习作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0

  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08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08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

  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附:板书设计

  上历史课 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顽强执着、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回忆,深刻反映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来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品质。内外通过朗读、品读来更深层次的感悟文中的人情美。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刘老师四个事例的理解,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2、5、6、9自然段中自选一段背诵。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渗透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课文中的四件事,品悟刘老师的精神境界,体会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目。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我们爱老师》

  3、作者苏叔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说说课文所讲事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结合初读印象,说说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些事例?(笑谈残疾、讲课很好、课堂提问和放风筝,请四位同学板书)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领悟人物品质

  (一)直奔重点段,学习“放风筝”这件事

  1、找到重点:从课题上看,哪件事是课文的重点呢?

  2、出示自学建议,自学课文7——10自然段。

  1、细心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触动了你的心灵,把它画下来2、反复朗读所画的语句,用简单的词语写出自己的感受。3、和同学交流,准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

  3、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重点引导:

  (1) 教师随着同学的交流出示文字投影一,说说自己的理解,最好能抓住具体的词语帮助理解、体会,想想当风筝越上蓝天的一瞬间,刘老师忘记了什么?从中体会到刘老师的什么。

  (2) 指导学生朗读

  (1)出示文字投影二,抓住“故意、得意和满足” 等词体会老师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想象一下画面,简直就是一个“老顽童”)

  (2)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师深情引入:虽然我的腿不便于奔跑,但是我绝不肯放弃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快乐,当纸糊的风筝飞入蓝天的时候,我很幸福。有一次,我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向前飞跑。我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我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心中满是得意和满足。这一天,我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我感到我生命的力量。

  询问孩子有什么想和我说的?(生可能问:您为什么那么高兴?您为什么故意放线?您累吗?您为什么不用我们去帮忙?等)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作答

  (3) 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最后的一句。

  过渡: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出示文字,学生朗读)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刘老师对生活的态度……刘老师对我们的影响……)

  追问: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应该怎样呢?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出来呢?(一个反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引入课外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情况:

  苏叔阳:生于1938年,当代著名作家。1960年毕业于人民大学历史系,曾经做过大学教师,后来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创作过多部作品。

  苏叔阳曾遭到过不公正待遇,还和癌症抗争了14年。1994年,他先后切除了部分胃、左肺和脾脏,他多次手术,在69岁的年龄仍笔耕不辍,积极乐观地过着每一天。

  3、自由读课文7——10自然段,体会刘老师在放风筝中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4、小结:刘老师是个热爱生活,乐观向上,让我们走进刘老师的课堂,进一步领略他的魅力。

  (二)学习课文其他三件事,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刘老师

  1、选择三件事中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用心去读,把触动你心灵的语句画出来,简要的写出自己的感受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笑谈身体残疾一事:

  (1) 学生读自己所画语句,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当点拨

  (2) 出示文字投影四:

  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a、自由读,说说自己感受

  b、教师引导思考:刘老师是笑着谈到自己残疾的身体,在场的每一名同学听后,他们的情感是怎样的呢?(让学生体会到刘老师笑对人生的乐观精神)

  C、出示文字投影五:

  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 。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

  D、三十年过去了,我还清晰的记得刘老师的样子,你们还记得吗?

  讲课好一部分,采取师生合读的方式,渗透刘老师为我们埋下了理想的种子。

  提问学生部分:

  (1) 学生自由谈体会,教师适时引导

  (2) 出示文字投影六,填空:

  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 )地伫立在教室一侧,( ),( ),( ),仿佛在( ),然后,又好像( ),( ),( )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 )地说:“( )”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 )地瞪大眼睛,( )同学,一边( )说:“( )”一( ),好像那( )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 )。

  (3) 填空之后再认真读一读,想想括号里填写的内容,是描写刘老师的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 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刘老师的样子,小结用具体的事例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指出在以后的习作中也可以这样去描写人物。

  过度:刘老师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我们,因此

  (三)、整合提升,理解课题的含义

  1、出示:

  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现在,你能说说“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了吗?“理想的风筝”仅仅是在放飞刘老师的风筝?(学生感到困难时安排讨论)

  2、该怎样读呢? 指名读 齐读

  3、整合对刘老师的认识:刘老师放飞的是自己充满理想与乐观精神的风筝,他用自己的言行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在学生的心田播种下一颗颗理想的种子。

  三、总结,升华,下课

  过渡:虽然已经三十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但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教师又怎么能不让人怀念呢,让我们把自己对刘老师的思念一起表达出来吧!

  请学生起立,大屏幕出示:

  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

  深深地思念你……

  师生齐读(气势),然后宣布下课

  四、拓展延伸:

  1、推荐《我们爱老师》这篇文章,和课文进行比较

  2、背诵

  3、有一天,我听到了刘老师的`消息,想想会怎么做,请你给刘老师写一封信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事例 谈残疾 讲课 提问 放风筝

  品质 乐观 爱事业 爱学生 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刻画了他乐观助人、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阅读提示指出:阅读本篇课文,可以用给自己提问题的方法帮助思考。我一直认同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传授掌握知识的方法,从而提高被教育者终生学习的能力。于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运用给自己提问的方法,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为了使教学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以《理想的风筝》为例,教给学生——给自己提问,自学课文的读书方法,因此,我率先详细示范了如何根据句子提问思考;接着以阅读提示为例,让学生明白如何根据段落提问;最后启发学生如何根据篇章提问。

  二、让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开篇就让学生大声朗读,做到读准确读流畅。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提问边思考,一节课,光是朗读课文便占了五分之二的时间。难怪有老师课后对我说:“开始看你这样让学生读书,都不知道你后面还有什么内容可以讲了。”

  其次,对于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这节课开书朗读,我下位巡视检查,发现很多同学读过一遍课文之后,却并不认识“贮”这个字,针对这种读书走过场的现象,我当即指出问题,并要求同学们回过头借助工具书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严肃指出这样读书的危害。

  另外,重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一种新的读书方法。那么学生方法掌握如何?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最重要、也是我个人认为最成功的教学环节:师生、生生间的相互提问。这其中有个人提问个人答;有个人提问好友答;有小组提问小组答;有老师提问学生答等。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一可及时了解同学们对课文了解情况;二可学生是否学会提问学习;三可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勇于发表个人见解的优秀品质;四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乃至最后无法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任务。这我就不得不谈谈本次教学的失误:

  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足。仔细读读这篇课文,就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篇幅很长,意蕴深刻,作为一个小学生,他们是很难理解成人世界的种种作为,而我,在这里又恰恰犯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之大忌,不仅没有给学生减轻负担,反而将一种新的读书方法渗透进来,其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

  灵活使用教材情况:

  在教学课文中涉及刘老师的四件事的时候,有所侧重,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理想的风筝”的含义,为突破课文的难点做准备。另外在教学中引入作者的相关资料,为学生理解刘老师做了补充。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本课六年级下册第7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腿有残疾的刘老师课上笑谈残疾、转写板书、课下和学生一起放风筝这三件事,在对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之中,在作者叙事后的议论中,表现出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思想品质,同时体现出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春景导入,引发阅读

  1.出示古诗《村居》,配乐朗读。

  2.春天可是一个放风筝的好时节,你喜欢放风筝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3.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还寄托着不尽的思念呢。课文预习了,你知道他思念的是谁呀?(板书:刘老师)。那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啊,使得作者难以忘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在离开刘老师近三十年后写下的文章——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强调风筝中“筝”的读音,在词语中读轻声,单独时是一声,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生字,词语。(出示)

  你能读准它们吗?谁想来试一试?(圆口韵:蜈蚣;多音字:翘)

  2.生字解决了,那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在作者的思念里,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

  板书:笑谈腿疾 转写板书 放、追风筝

  3.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你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总结一下课文内容吗?

  指导总结方法:将各部分的内容弄清楚,再将他们连起来,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刘老师的第一个故事——笑谈残腿。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细的品读第四自然段,用心的感受:哪些词语或者是句子让你怦然心动?从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乐观、幽默)

  1.这些外貌描写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是一个慈祥、忠厚的人。还让我们知道的他身有残疾。

  2.真不简单,一个笑字,你读出了幽默的刘老师;你读出了开朗的刘老师;你读出了乐观的刘老师。

  总结: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他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

  你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读读这些语言吗?(试读、指读)

  【师评:真好,你读出了一位乐观幽默的刘老师!】

  3.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是什么反应呢?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指名读)

  同学们笑,是因为——(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那“酸涩”的感情是以一种怎样的情感?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吗?【酸是(辛酸)涩是(难受)】“泛起”一词说明这种感情是怎样产生的?(从内心深处,这样的感情更为深刻)同学们的心中为什么会泛起一股“酸涩”之情呢?(同情、理解)。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4.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能读好吗?(齐读)

  过渡: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同样,他在课堂上所特有的板书姿势也永远的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刘老师

  1.孩子们,默默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将它们圈画出来,并边读边想象着刘老师写板书时的样子,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一写批注。(学生默读,边画边写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2.【转】

  这段话中连续多次用到了同一个字——“转”,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敬业、顽强的精神)

  过渡:多么敬业顽强的老师啊!

  3.指导读好这段话。

  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一年、一辈子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想来读?

  【评价:你的朗读也激起了我激动的心跳】

  孩子们,相信那一次次的跳跃旋转已经成为每一位学生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过渡: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时的情景。

  1.用心读第七、八、九自然段,和同桌一起交流一下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说一说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体会心灵手巧)

  (2)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自然——不便于——决不肯失去——亲手——送——快乐等词体会出身体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的放风筝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

  (3)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Z

  这句话写出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深情,也就是神态描写。

  “漾”就是……(水纹荡漾开来)这里用“漾”你感受到什么?(体会刘老师的快乐满足)这依然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4)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出示这段文字)

  师:这段话写出了刘老师在追逐风筝时一连串的——(动作),(教师重复:这是动作描写),还写出了刘老师叫喊时的——(话语)(教师重复强调:这是语言描写)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啊?(我被刘老师的自信,顽强不屈、对生活充满了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的品质打动了)

  “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困难,自信,挑战自我,

  师:怎么喊?你来喊(生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还不够,你再来(生读)

  师: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情景,然而对于一位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人来说是何等的不易。咱们一起来读(齐读) (相机板书:自信)

  3.整合: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所以,作者记忆中永远留着刘老师放风筝的样子

  写作指导: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刚刚我们品读过的这两件事是选取了一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写刘老师的,哪个方面(工作方面)?那每年春天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又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生活方面)

  选取两个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补充苏叔阳的资料)

  2.那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将永远飘飞于作者的世界里。(齐读 )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过渡:春天又到了……(配乐朗读)孩子们,作者仅仅是在这儿写景吗?(板书:借景抒情)

  此时此刻,让我们与苏叔阳一起默默地对刘老师说——刘老师您在哪里?(出示)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五、作业设计:

  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数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多个方面,选取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写一写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吧!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 幽默

  转写板书 坚强 敬业

  放、追风筝 自信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3

  一、词串复习,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教师谈话导入,课件出示词串。

  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意满足

  2、指名读词语,概括每组词语所描述的事件及全文主要内容。

  3、师:对了,课文就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伴乐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作家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教师深情朗读,学生倾听中进入文本情境。

  4、师引入: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刘老师仅仅放飞的是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让我们深入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咱们先来学习刘老师放风筝的内容(第8、第9自然段),去感受刘老师放风筝的快乐。

  二、学习第8、9小节,感受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8、9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词句,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学生圈画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3、指名学生交流所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味重点语句

  句子1: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

  师:刚才有同学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刘老师的不肯放弃。哪个词最能给你们这种感受?

  师:你从“决不肯”感受到什么?

  师:请你带着快乐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指名朗读。)

  句子2: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

  1)师:你们注意到没有,刘老师快乐地仰望着白云,久久地注视着风筝,此时的他没说一句话,但他一定在想着什么。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生想象回答。

  师:也就是说,刘老师把他的理想与愿望寄托到这风筝中去了。

  2)、师:想着想着,刘老师的脸上怎么样?(体味“漾”字的用法妙)

  师:我们平时用哪些动词刻画笑容?

  师:作者为什么用 “漾”字,你体悟到什么?

  生:我读到一个童心未泯的刘老师。(无忧无虑、人老心不老、心中充满阳光、快乐的刘老师、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句子3: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一蹦一跳地飞跑。、

  1)师:刚才我听你们读这句话时很投入,这句话震撼着大家,能说说为什么吗?

  师:读这句话你们最想强调哪两个词?

  师:你能把你的感动读出来吗?

  2)指导个别读、齐读

  句子4:他笑着,叫着,……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1)、动画课件展示刘老师追风筝情景。

  师:从他追逐中的笑容,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从刘老师的叫声中听出了什么?

  师:是啊,他像孩子一样天真,一个老顽童形象,笑出了他的乐观,叫出了他心中的快乐,天真,叫出了挑战困难的决心。

  2)请喊出他的心声来。

  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喊出他的忘我与自信来。(指名读)能喊得更自信点吗?

  指导男女生读 、齐读,赞赏评价。

  3)(品味刘老师的动作,指导读书)师:这句话中哪个词最使你们震憾?

  生: “蹦跳着” ,我从这个词看到了刘老师超乎寻常的毅力。

  生:刘老师蹦跳着,他却全然不顾自己,他完全沉浸在放风筝的快乐中了。

  师(指导再读):读出你的震撼,读出刘老师的执着来! (指名读,齐读)

  4)(品评追逐结果)师:这样蹦跳着的结果怎样?

  引读“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师:他脸上流淌的是得意和满足,得意是因为什么?

  生:刘老师觉得我终于战胜了困难,证明了自己的力量。

  生:那是追风筝胜利后的喜悦!

  4、小结:刘老师坦然地面对人们的目光,执着地追逐着,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他用强大的生命的力量,证明他的自信自强

  三、品读第4、5节,感受幽默、敬业

  1、过渡:生活中自信坚强的刘老师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难忘,作者难以忘怀的还有哪两件事?

  生:谈腿疾 、写板书

  师: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3、指名学生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汇报读到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4、引导品味朗读第4自然段句子:

  1)从谈腿残疾感受幽默坚强:

  师:刘老师是怎样谈他的腿疾问题的.?

  师:你们觉得故事怎么样?

  师:其实,刘老师丢腿肯定不是故事中所说的那样的,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师:痛苦是他一个人扛着,却把悲伤化作趣事, 而且你们发现没有,刘老师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注意他的神态。

  2)指导读书:你从这个“笑”看到刘老师的什么?

  生:乐观幽默

  师:老师的笑,刘老师的幽默也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有什么反应?

  句子5: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刘老师的尊敬。

  师:笑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什么?又为什么泛起酸涩?为什么更增加尊敬?

  课件出示填空补充题,学生填空。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______;泛起酸涩,是因为______;更增加对刘老师尊敬,是因为______。

  学生练习,练后讲评师:刘老师以他坚强乐观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个学生,30年过去了,刘老师的这个故事仍在作者耳畔回响,作者会永远不会忘记刘老师那灿烂的笑容

  5、品悟刘老师写板书的艰辛。

  1)过渡: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

  2)指名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句子6: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再转向讲台。

  师:看到这段文字,如果我要转身写板书,那是件容易的事,可刘老师呢?容易吗?找到关键词,你感受到什么?

  (生找出关键词,课件红色字体显示)

  生:刘老师板书艰难、板书很累,刘老师很坚强、刘老师的敬业

  师:谁能用动作演示一下?

  (同学读文,指名学生动作演示理解,教师采访刘老师扮演者。)

  师:刘老师板书是这样不容易,甚至很吃力,但他却竭尽全力,因为什么?

  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仅仅是靠那根圆木拐杖吗?还靠什么?

  6、师小结:30年过去了,刘老师上课时的笑容以及写板书的情景一直浮现在作者眼前,他用圆木棍撑地、跳跃旋转,成了同学们心中最美的舞蹈。

  四、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过渡: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请快速浏览第10、11自然段,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2、生带问题自读后谈感受,指导体会作者对刘老师的赞美与思念。

  3、品味“风筝”:

  师:读到这里,这“理想的风筝”究竟指什么呢?在作者的眼里,刘老师放飞的仅仅就是一只只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生:刘老师希望自己的生命充实有意义。

  生:他还放飞了放飞自己的理想。

  生:他放飞了自己的快乐与信念。

  ……

  师:是啊,一只只风筝寄托了自己对事业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与不懈追求。风筝就是他乐观坚强、自信自强的标志。

  4、拓展延伸,深化风筝:

  1)师: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

  2)教师介绍苏叔阳如何坚强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资料

  3)课件出示苏叔阳作家感慨,学生齐读

  作家感慨:热爱生活,挑战自我,挑战人生;笑对坎坷,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对生活要有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要做有理想的人,要有凌云壮志,要志向高远……

  师:这正是刘老师一生的写照、正是刘老师借理想的风筝告诉我们的。

  5、指导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回顾开头,升华情感。

  1、师:30年的不见,30年的思念绵延,正因为这份浓浓的思念,所以每逢春天,每逢人们放风筝时作者就会怎样?(引读)

  生(齐读)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2、师:学到这里,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师: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疾病、灾难来临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也就是另外一种风景,另外一种境界。

  3、伴乐课件出示小诗(小诗是由课文中刘老师的几件事改编而成),学生诵读。

  4、师:我希望刘老师放飞的一只只理想的风筝,飞入你们的心中,希望你们树立信心和理想,努力拼搏,飞向你们更广阔的蓝天,去实现你们的理想和志向。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体会“我”对刘老师的爱戴和感激,以及“我”内心深处难掩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课文具体语句,认识刘老师是个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

  教学难点: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内在含义,体会“我”对刘老师的爱戴和感激,以及“我”内心深处难掩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小风筝5只

  学生:读课文并搜集苏叔阳的生平,了解作者。

  课型:新授

  课前谈话:放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谈话:听到歌曲,你想说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放过风筝吗?当时什么心情?作家苏叔阳每逢看到放上蓝天的风筝就会想起——(他的刘老师)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理想的风筝》。学生齐读课题。

  二、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认识,刘老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交流。

  三、讲读课文7—9自然段

  过渡:“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文中哪里写刘老师放风筝?(课文7—9自然段)

  出示自读要求:

  1、画出感动自己心灵的句子,写出感悟。

  2、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一读。

  放轻音乐,学生自读自悟,师巡视

  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预设:

  A、交流第8自然段。(送出第一只装满勇气的风筝)

  (1)心灵手巧的.人。(各式风筝,以读带过。)

  (2)热爱生活的人。(做风筝有情趣,放风筝努力为生活添乐趣)

  (3)有童心的人。(笑得那么天真,风筝放得那么好)

  适时指导朗读

  理解点一:刘老师放风筝时是快乐的

  映示图文: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我常常站在他的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

  A、看图感受快乐,指导读。

  B、理解“漾”字。(适时送出第二只装满快乐的风筝)

  C、为什么他放风筝时是那么快乐?他在想什么?

  理解点二:喜爱亲手放风筝,实际是喜爱亲手放飞理想。板书:放飞

  B.交流第9自然段

  (1)指名读

  (2)谈感受。

  ①刘老师是个充满自信、勇于挑战自我……的人。(适时送出第二只装满智慧的风筝

  每说一种感受读一次。

  ②体会刘老师喊出的是什么?

  所以,当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时,生接读——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③理解“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过渡:这样一个生命力旺盛,对生活时刻充满激情的老人,在分别近30年后,会是什么样呢?

  四、讲读第10—11自然段,升华主题

  指名读第10自然段前半段两个“倘若”。

  理解“……”的含义。

  过渡:是啊,这样一个热爱生活、自信乐观的刘老师,是永远年轻的。

  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1、指名读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送出第四只风筝——装满哲理的风筝

  2、表面刘老师放飞的是“风筝”,在我的心中,他放飞的是什么?(理想、自信、快乐、童心……)

  其实,刘老师放飞的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就是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也绝不言弃,微笑着面对生活。

  过渡:正是刘老师的(对照板书)放飞理想、追逐理想的过程中所表现的乐观自信、永不言弃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作者,所以作者由衷的呼唤:

  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2、指导朗读,注意两个“深深地”,读出这句话表达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缓、低沉)

  理解最后一个省略号的含义。(思念无止境)

  过渡:作者用最普通的语言,最深情的呼唤,道出了对老师的感激、崇敬和怀念。我们一齐再来用心读一读,读出作者心中的话。

  五、小练笔:写回贴

  我在网上搜索了《理想的风筝》一文,意外地发现,作者竟将这篇文章放在百度里,并有无数个跟贴。更让我意外的是,这一篇小学课本上的课文,竟然引来了那么多深情的回复。让我们拿起笔,也给作者跟一个回贴吧。

  学生写回贴在书本插图空白处,师巡视。

  交流。

  我相信作者看到你这深情的跟贴,一定会把你当作知己。送出第五只风筝——装满感恩的风筝

  四、延伸

  让我们也跟着刘老师理想的风筝去放飞自己的理想、追逐自己的理想,并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自己的理想吧!送有关理想的名言。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俄】

  美满的人生,是在使理想与现实两者切实吻合。

  ——劳伦斯【英】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古希腊】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德莱塞【美】

  五、板书设计:

  放飞

  理想的风筝

  追逐

【理想的风筝教案】相关文章:

《理想的风筝》教案03-07

《理想的风筝》 教案优秀08-22

《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10-14

《理想的风筝》教案(优)03-27

《理想的风筝》教案(推荐)03-28

理想的风筝教案(精选12篇)11-22

理想的风筝教案(精选17篇)10-28

《理想的风筝》 教案优秀【推荐】10-18

《理想的风筝》教案2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