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整理和复习》教案

《整理和复习》教案

时间:2024-07-03 18:37:36 教案 我要投稿

《整理和复习》教案14篇【优】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整理和复习》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整理和复习》教案14篇【优】

  《整理和复习》教案 篇1

  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4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①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立体图形的投影片;

  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立体图形?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我们学习过五种立体图形(如果没有选学球就说四种立体图形)。它们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

  教师出示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立体图形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

  教师:这些立体图形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一说每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分别说出每一种图形的组成部分及名称,如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几个底面、底面的形状、高、曲面等。

  教师:我们还学习了求这些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谁能说一说每一种图形的表面积和它的体积有什么区别?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说明:什么是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什么是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

  教师: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教师: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

  指名让几个学生分别说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的方法和公式。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学习得很扎实。这些立体图形除了各自的特点以外,有的图形还有与其他图形共同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动动脑筋,给它们分分类,把有共同特点的图形分成一类。先自己试着分一分,然后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分类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试着分,然后让学生发言说自己的分法、分类的理由。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可以有几种分法。如: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没有曲面。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

  圆柱、圆锥和球都有曲面。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是上下一样大。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都是底面积高。

  教师:很好2我们不但掌握了这个单元学习的新知识,还会把新学习的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理解,这使我们掌握的知识更丰富、运用起来也更灵活。

  二、课堂练习

  教师:现在.我们还要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还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做练习十三的第4题。

  读题后,让学生讨论这道题的题意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解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求这个底面直径是2米、高是3米的圆柱的侧面积,加上这个圆柱的底面面积。)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三的第5题。

  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根据高与半径的比,求出高的长度。)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第(1)小题的得数需要取近似值,注意取近似值的方法。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三的第6题。

  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

  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求这个底面积是12.56平方米、高是1。2米的圆锥的体积:)

  再求什么?(再求已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又知道它的宽是10米、高是2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长。)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整理和复习》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理解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及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的记忆。

  过程和方法:通过复习2-6的乘法口诀,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看算:(卡片)4×5= 12÷4= 2×6= 6×6= 18+5=

  20÷4= 15÷3= 6÷1= 3×2= 30÷5=

  师:太棒了,同学们不但熟练地掌握了乘法口诀,而且算起题来又快又准确。可见,大家都知道乘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 ,我们也不难体会到除法的应用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同等重要的。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对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进行一次统一的整理和复习。板书: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 建构网络

  (课件)自学提示:

  1.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阅读7-25页,回顾一下,在这一单元里,我们都学习了哪些除法知识?

  2. 小组内讨论交流。

  3. 时间:6分钟

  (师引导)

  (一)学习“平均分”

  在这一单元里,我们首先学习了“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①什么是“平均分”?(生答)

  ②(课件):大家请看,我们的好朋友小丽和小刚在做“平均分”,大家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做到“平均分”的?(生答)

  ③除了这两种分法之外,谁能再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呢?(学生举例说“平均分”)

  (二)认识除法

  师:我们在解决“平均分”时用什么方法?(生答)板书:除法

  1.除法算式

  师:(课件)谁能看图用“平均分”的方法列出算式?板书:算式

  2.读法

  师:我们在列算式的同时,已经读出了除法算式,大家再来齐读一遍。板书:读法 指名读另一个算式

  3.名称

  师:在(9÷3=3)这个算式中,9、3、3,它们分别叫什么? 板书:名称 谁来说说其他两个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生答)

  小丽有个疑问,她说:“为什么我的平均分只能列一个算式?(生答)

  4.意义

  师:真聪明!那么,你们还知道它们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吗?板书:意义(生答)

  师总结:所有的这些知识,让我们初步认识了除法。我们在计算除法时离不开什么?(生答)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又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三)复习2-6的乘法口诀

  师:(课件)我们的好朋友小猴子这节课又溜号了,谁能帮它将上面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生答)

  师:现在老师任意说一句乘法口诀,你能说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吗?(生答)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生答:口诀最后一句只能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师:这么多的难题都没难倒大家,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喽!那么,我们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继续我们的整理复习,回想一下,我们所学习的内容,不论是认识除法,还是计算除法,最终都是为了用除法去解决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三、生活应用 解决问题

  师:现在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出示(课件)

  1.列式计算

  2.辨析练习

  3.解决问题

  4.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带你们去果园摘苹果,好吗?(课件: 游戏 巧摘智慧果)

  四、全课总结

  师: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生总结 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六第2题。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教案 篇3

  预设目标: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教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两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圆锥,知道了它们的特征、学会了如何求出它们的体积等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圆柱

  1、圆柱的特征。

  ⑴圆柱有什么特点?⑵做第91页第1题的上半题。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⑴教师: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⑵做第91页第2题的第⑴、⑵小题,第3题上半题求圆柱表面积部分。

  3、圆柱的体积。

  ⑴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底面积×高)计算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⑵做第91页第3题的上半题求圆柱体积部分。

  二、复习圆锥

  ⑴圆锥有什么特点?

  ⑵做第91页第1题的下半题和第2题的第⑶小题。

  2、圆锥的体积。

  ⑴教师问: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⑵做第91页第3题的下半题。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看清题目后括号里的要求。

  四、创意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3题。

  《整理和复习》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页整理和复习及第34页~35页练习七的第3,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回顾和整理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过程,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整理能力。

  3、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境选择有效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整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境选择有效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任务,导入复习

  第二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你在这个单元中理解了什么,掌握了哪些有关除法的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

  二、回顾整理,提炼概括

  1、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

  (2)看看每小节有几道例题,例题之间有哪些联系?

  (3)根据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教师将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

  3、提炼计算方法:“高位除”“商对正”“余数小”。

  三、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1、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教材第33页整理和复习(1)(2)(3)题)

  2、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三道题你选择用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小组讨论:你选择用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第(1)题根据数据特点,用口算的方法就可。第(2)题根据问题需求,用估算的方法解决。

  第(3)题需要通过笔算得出精确的结果。

  5、小结: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需求和数据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内化提升

  在本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对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五、自主简评,完善提高

  1、完成下面各题:645÷3  323÷4  796÷5

  584÷8  843÷6  417÷7

  先确定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出准确值。

  2、商店运来8筐苹果,每筐35千克,运来的苹果的质量是梨的质量的4倍,运来多少千克梨?

  3、完成教材第34页~35页练习七的第3,5,6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

  高位除、商对正、余数小

  估算要灵活,解决问题选策略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引导学生用关键词进行提炼概括。在学生回顾、总结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用关键词进行提炼概括,使计算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关键“触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不足之处]学生在选择计算方法上仍存在一定困难,对于理解略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快速准确地选择计算方法,解决策略的选择只停留在固有思维基础上,得不到更好地延伸。

  [再教设计]在学生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笔算和估算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理和复习》教案 篇5

  复习内容

  百分数的意义、纳税、利息百分数应用题课本第127至128页整理和复习,练习三十四。

  一、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纳税、利息百分数应用题特征,能较熟练地理解这一类应用题。

  2。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2。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合作学习,掌握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

  百分数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

  百分数有关知识

  (一)百分数: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写法:90% 108。5%

  与分数在定义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比,不能写单位名称。

  (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小数互化

  百分数分数互化:

  (三)百分数的应用:

  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发芽率出粉率合格率出勤率┉┉(结合133页3题)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关键:确定单位“1”与分数应用题类同。

  纳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结合133页5题)

  利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百分数有关知识:百分数、小数、分数互化133页整理和复习2题。练习三十四1、2题分组练习,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三十四3、4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七、板书设计

  (略)

  《整理和复习》教案 篇6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和复习

  黄娅

  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能正确进行体积单位的互化,在实际应用中能合理地运用好单位。

  3.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理解本单元知识,能够理解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规律与方法,从而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复习重难点

  1.理解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如何正确用好棱长、表面积或体积方面的知识。

  2.掌握应用棱、表面积、体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律与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棱,面,点基本知识,并展示长方体拆开成平面图的过程。

  二. 回顾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高×长)×2

  S表= (a · b + b · h + a · h) ×2

  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V= abh

  底面积×高 V= Sh

  正方体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 ×6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2×6 S=a2×6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 × a × a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3 V=a3

  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对比,三. 体积与容积

  立方米(m3)

  立方分米(dm3)----升(l)

  立方厘米(cm3)----毫升(ml)

  体积(容积)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0。

  四. 巩固练级

  练习分为基础篇,提高篇,填空,判断。

  《整理和复习》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取材于人教版(20xx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平均分和除法含义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1、通过让学生自己举例的方式,结合分学具、画图等活动,对平均分的概念进行回顾。

  第2、根据自己举的例子,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巩固除法的含义。

  第3、结合除法算式,指出被除数、除数和商。

  二、对用2到6 的乘法口诀求商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1、将乘法口诀补充完整,体现出对用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回顾。

  第2、根据补充口诀,说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巩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熟练除法的计算。

  三、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1、进一步巩固运用除法解决文字运用题。

  第2、运用除法解决把24本练习本平均分给6人,每人几本?每人4本,可以分给几人?

  学情分析: 因新田教学点学生口语表达,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学习基础等,各方面相对滞后。故本节课本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原则。整理和复习环节,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构建,而是结合三道题目进行构建,回忆本单元所学内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重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归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思维方式,灵活应用,达到系统巩固复习的目的。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复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熟练运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3.能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回忆、归纳、整理本单元知识,并在练习中运用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体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加深对平均分、除法含义的理解。

  2、熟练掌握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读写除法算式及计算。

  3、运用所学知识解诀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的过程,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诀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约5分钟)

  1、我说你接游戏:老师说一到六的乘法口诀前半部分,学生快速接后半部分。先学生一起接,之后老师指谁就来接。

  2、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才背的乘法口诀就是为乘法和这个单元学的除法服务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问题就需要平均分,这样分才公平合理。比如:老师奖励我们一些水果,我们就要平均分给每个同学,不能多吃多占。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你们来快速阅读7至23页进行梳理,老师来板书。

  二、加深除法含义的认识(约8分钟)

  (一)、举例说明平均分的含义,什么是平均分? 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

  1、9根小棒分3份,每份3根,是平均分。

  2、我画了两组圆,每组6个,是平均分。

  3、请学生也试着说一说!

  (二) 写除法算式,说出各部分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1、根据所举例子写出除法算式,并指出被除数、除数和商。

  2、9÷3=3

  为什么只有一个算式?引导回答:被除数和处数相同,或两个因数相同。

  3、12÷2=6 12÷6=2

  试着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整理用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算式(约8分钟)

  (一) 回顾2~6 的乘法口诀

  (二) 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

  1、根据乘法口诀说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2、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指出只能说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的乘法口诀和可以说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乘法口诀。)

  (三) 应用口诀求商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6×2= 18÷6= 54÷9= 6×5= 4×8= 24÷8=

  21÷3= 16÷4= 30÷6= 30+6= 12÷3= 48÷6=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诀问题(约14分钟)

  (一) 列式计算

  1、14个 三角形 ,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14÷2=7

  2、被除数是30,除数是5,商是几? 30÷5=6

  3、25里面有几个5? 25÷5=5

  (二) 解诀问题有24本练习本,平均分给6个人,每人几本?如果每人分4本,可以分给几人?

  24÷6=4(本) 24÷4=6(人)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2、能列出算式吗?

  3、为什么用除法算? 怎样求商?

  4、解答正确吗?

  五、课堂小结(约5分钟)

  根据板书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

  1、除法的初步认识

  (1)平均分-----每一份都分得一样多。

  (2)除法计算(被除数÷除数=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解决问题: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因新田教学点学生口语表达,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学习基础等,各方面相对滞后。本节课本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原则。整理和复习环节,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构建,而是结合三道题目进行构建,回忆本单元所学内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重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归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思维方式,灵活应用,达到系统巩固复习的目的。

  本节课效果不是很理想,应围绕“对表内除法的整理,掌握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发现表内除法算式间的规律。”这一主题设计了有趣的活动及练习,让小朋友们找出解决的方法,并考虑有规律的除法算式,在这样的活动中,使小朋友感觉到数学学习既有趣又有探索性,让小朋友们在活动中不只收获的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加深,更是学会了一种学习数学的方法,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些。

  《整理和复习》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练习十七的第1一7题。

  教学目的:通过对本单元所学内容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学生对小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具准备:投影片或小黑板若干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数的意义。

  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

  什么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谁能从大到小地说出小数的数位顺序?

  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第72页的第1题,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用小数表示的具体含义,并写出这两个小数。

  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做练习十七第1题。做完以后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填写的小数,集体订正。

  二、复习小数的性质

  教师:想-想,小数有什么样的性质?

  整数有没有相同的性质?

  整数的末尾添0,大小有没有变化?

  指名让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想一想,怎样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两个小数的大小又怎样比较呢?

  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名让学生回答]二述问题后,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第73页第2题的3组小数,先让学生做,做完以后,分别让学生说-说每一题比较的方法。

  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做练习十七的第2题,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三、复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师:想--想,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第73页第3题中的4道小题,指名让学生回答,每回答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做练习十七的第3题,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四、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师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第73页第4题中的第4小题,指名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结合具体的题目,教师提问:

  这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通过上面的改写,再想一想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复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这个方法与以前学的名数的变化有什么联系?

  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做练习十七的第4、5两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五、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师:想--想,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怎样求?

  与求整数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取近似值时,小数末尾的。能不能去掉?

  保留壤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

  指名让学生回答了上面的问题之后,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第73页第5题中的第(1)题。指名让学生做,并说一说傲时是怎样想的。

  教师接着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第73页第5题中第(2)题,先指名让几位学生说一说: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应该怎样改写。然后请另一名学生具体说一说这一题应怎样做。

  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做练习十七的第6题,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如发现错误,就请同学说一说做这一题应该怎样想,怎样做。

  六、做练习十七的第7题

  先让学生做,然后指名提问做的结果.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判断的,有没有不同意见,为什么这样想,理由是什么。

  《整理和复习》教案 篇9

  教学内容:小学教科书第33页。

  教学目标:

  1.本教学设计主要使学生通过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小组交流,知识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和复习,现在一段时间,把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情况。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师: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指名答,教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提醒同

  学们注意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老师发个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题,就

  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法、减法个4题)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反馈:得到8面小红旗的请举手。

  第二题:啄木鸟诊所(4道有错误的竖式)

  比一比谁的小医生当得好又快。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3.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

  (2)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列式计算:41-13=28(岁)

  紧接着出示“10年后”这一条件,让学生思考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或许会出现两种答案:一种是大38岁,一种是大28岁。

  放手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解决矛盾。

  达成共识:10年后,爸爸仍比儿子大28岁,因为爸爸长10岁,儿子也长10岁。

  三、课堂

  师: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

  《整理和复习》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程度。

  3、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在学习讨论和交流中,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2、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并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我们学校为丰富同学们的文化体育生活,准备再买一些排球、足球、篮球。买之前,老师打听了两个商店同样品牌球类的价格:(出示)

  A商店B商店

  排球120元3个215元5个

  足球582元6个330元3个

  篮球707元7个824元8个

  这是在A文体商店和B文体商店的价格情况,从表中你了解到那些信息?

  现在老师遇到一个问题,在哪个商店买合算呢?怎么解决?

  学生列出算式:120÷3 215÷6 582÷6 330÷3 707÷7 824÷8

  小结:观察这些算式的除数,你有什么发现?今天我们一起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进行整理和复习。(揭题: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这里的数据要根据搜集的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设计,不应仅仅为了整理知识而出现数据,这样复习的针对性才会更强,而且对于学生学习的能力提升有更大的帮助。)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你在本单元学到了哪些以前学过的内容呢?翻开书本,看一看,读一读。关于计算,有哪些知识值得我们注意?

  方法:

  (1)看小标题:对照课本中的小标题,总体上分为哪几个小节?

  (2)再看例题:看看每小节有几个例题,具体有哪个知识点?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

  (3)同桌合作,用自己理解的方式用文字、表格、框图等适当的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2、选择整理得较全面、有条理性的学生作品班内展示。

  3、师生评价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后,并在学生完成课前知识整理的基础上稍做点拨即可以完成复习知识梳理,把所学内容归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提高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复习口算

  这六道算式你准备用什么计算方法,哪道最简单,为什么?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这几道口算题,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360÷9= 426÷7≈

  3500÷5= 6400÷8=

  2、复习笔算

  (1)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棒。还有几道题需要笔算,笔算之前,为了使计算更准确,我们首先要判断商的位数。

  □76÷6,如果商是两位数,□里可以填几?

  如果商是三位数,□里可以填几?

  (2)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判断的结果,对剩下的几个题进行计算。

  (3)每种球的价钱都算出来了,看一看,比一比,你对老师买球有什么建议?

  (小结: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货比三家,这样买到的东西就更经济实惠。)

  3、判断正误

  ①193÷3商一定大于60。()

  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一定是两位数。()

  ③被除数末尾有两个0,商末尾一定也有两个0。()

  ④☆÷8=13……□,余数最大是7。()

  (4)改错:

  250÷3=80 612÷6= 1 2 680÷2=34

  你怎么判断它是错的?(过程商的位数验算)看了这些错题,你在做题目是有什么想跟同学们说的?

  4、解决问题

  ①毛毛的`爸爸带了386元钱,买了7个玩具,一个玩具平均约多少元?

  ②用一根长是204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③有340个杯子,一个箱子能装6个,至少要多少个箱子来装?

  5、探究题

  计算5√5□□,如果商的末尾有0,被除数可能是几?

  如果商的中间有0,被除数可能是几?

  (设计意图:练习由易到难,使全体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尤其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来说,增长了学习自信心,并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孩子发挥了特长,挑战了自己,达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这样分层练习,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四、自主评价,完善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说一说自己哪些方面表现的比较好,还有哪些方面的不足?

  板书设计: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从被除数最高位除起,除到哪位商哪位,余数要比除数小,一位不够看两位,不够商1就商0。

  除式中的零: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整理和复习》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20以内退位减法进行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比较熟练的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2.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23页

  教学设计

  揭示课题

  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

  1.找规律,填表。

  出示下表。

  要求:仔细观察,从已有的算式中找到规律,把所缺的算式填出来。

  (自由发言,想填哪格,就填哪格。)

  2.说说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么想的?

  3.讨论(出示已填完整的减法表)。

  a.竖着看,第一列的得数有什么规律?算式有什么规律?

  b.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

  (酌情启发:横看,有什么规律?竖看,有什么规律?)

  4.小组活动,动手操作,重排退位减法表。(见课本第23页。)

  (提供每组一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

  小组合作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地排成一个表。

  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

  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课本第24页的第1题。)

  a.差是6的减法算式有哪几道?想不出的可以看减法表。

  学生可能说出:6-0=6、7-1=6、8-2=6……20-14=6……引导他们分类:其中哪些是上学期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新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哪些是以后要学的?

  b.差是7的一组退位减法算式你能都说出来吗?

  c.你还能说出一组差是几的退位减法?

  课堂独立练习

  1.看图列两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第24页的第2题。)

  2.口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第24页的第3题)

  教学设计说明

  这是一节复习课,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学过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整理。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没有直接出示已整理好的减法表。而是让学生看不完整的减法表,根据已出示的算式找出内在的规律,尝试填出所缺算式。说理由时也不必很完整,就题论题,只要有道理就行。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整体的观察,从结构出发,找出一系列的规律。最后,通过利用减法卡片重建表格的活动,进一步巩固知识。这样安排,不仅使学生清楚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第二部分是利用这张20以内退位减法表,找出差是6、7、8、9等的算式。在引导学生找规律时,横着看、竖着看,减数和被减数的变化规律都较容易找到。所以这里的引导重点放在从得数着手,看表找出结果相同的算式,学生会发现得数相等的算式总是排在一条斜线上的。

  第三部分是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特别是口算,熟练的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是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

  专家评析

  这节复习课的.重点是整理和寻找规律。教学设计的重大特点是充分考虑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加以适当的处理。

  其一,为了突破规律的概括、表达这一难点。教师先出示一张有空缺的减法表,让学生根据已知的算式寻找规律把表填完整,使每个同学都能参与,积极投入。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填的理由。先描述出一列或一行的具体规律,进一步再引导他们由发现列或行的得数规律入手,去寻找、去归纳列或行的算式规律。这样,填表说理由→看表说规律→重新构建表格,螺旋反复,逐步递进,学生印象更为深刻,且能有效强化对整个表格的认识。

  其二,对教科书练习六第一题的处理也比较细腻。顺应学生的思考特点,因势利导,使整个练习过程由开放、发散(不限制得数是6的减法算式范围)到集中、略有收敛(把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限定在20以内退位减法范围内),然后再略加开放、发散(“你能想出一组差是几的退位减法?”)。从而充分发挥这道习题的功能,同时也使斜行的规律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整理和复习》教案 篇12

  学习内容

  教材第68页和复习,练习十七

  学习目标

  1、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形成知识体系。

  2、能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3、会归纳乘法计算方法。

  自主预习

  1、看看教材第68页“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2、这文章大概有多少字?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

  3、本单元我们学会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交流合作

  1、本单元我们学会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小组内交流自己知识的方法和方式。

  2、你是做口算乘法的?

  (1)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可以先把它看作来算,再扩大()倍、()倍、()倍……。

  (2)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3、估算乘法怎么算?

  (1)估算时可以将一个或两个因数看作整()整()数来算。

  (2)你能举一个估算乘法的例子吗?

  4、笔算乘法怎么算?

  (1)笔算不进位乘法

  32

  ×13

  ———

  □□﹍﹍32和()的积

  □□﹍﹍32和()的积

  ———

  □□□

  (2)笔算进位乘法

  78

  ×26

  ———

  □□□﹍﹍()和()的积

  □□□﹍﹍()和()的积

  ————

  (3)你发现了什么?

  5、阅读短文,猜一猜这文章大约有多少个字?

  (1)算一算,说出你的方法

  (2)()×()≈()

  ()×()≈()

  ()×()≈()

  (3)你为什么这么算?说出你的依据。

  (4)哪一个结果最接近准确值?

  艳置

  展示提升各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纠正。

  反馈测评

  1、小组比赛:练习十七第1题

  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估算:23×4938×6279×6842×51

  3、笔算练习

  24×3259×2732×2864×7545×6237×28

  拓展延伸

  学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整理和复习》教案 篇13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主要围绕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整理和复习:

  一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二是用乘法和除法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回顾、梳理构建知识网络、练习巩固等形式,完成对本单元的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情境来分析思考,让学生自主回顾,分析知识的形成过程,总结计算的方法,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教学难点:

  选择和判断算法、灵活运用算法。

  教学准备:课件、研究材料、有wifi的环境下,设置电脑与手机的联系,使用“希沃授课助手”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图片,想看吗?(算式下面放置中国汉城图片)

  师:请看大屏幕。哎,这可不是老师带来的图片,老师带来的图片就藏在拼图的后面,只有打开这些拼图才能看到这张图片的真面目。想要打开拼图很简单,看(出示算式)拼图上有什么?

  生:有算式,有需要解决的问题。

  2、揭示课题。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或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乘法算式。(也有用除法解决的算式。)

  师:是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生:两位数乘两位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和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整理和复习。(读课题。)

  3、回顾练习

  师:完成拼图上的计算,图片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师:有信心打开这些拼图吗?生:有。师:一组1、2、3题,二组4、5小题,三组6、7小题。

  学生做后,请学生分享:你能分享一下你的计算结果或计算心得吗?

  (设置触发器,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删除学生回答后的习题,揭开习题后的底图。)

  问:同意他的意见吗?

  4、背景介绍:看到了吗?这是“中国汉城”。它是以汉代刘秀的事迹为原型,打造的一处景观,是我们枣阳的一处地标性建筑。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过渡语:刚才大家已经“小试牛刀”,无论口算、笔算、解决问题,完成得都非常好。那么,书中关于本单元的例题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1、借助学习单,自主复习

  看书41—59页,将本单元的典型例题填写在下表中。

  (1)想一想,每个例题主要学习的是什么?

  (2)根据你的感受,为例题标出难度等级。

  (3)哪些题在什么地方容易出错,请你用彩笔标一标,写一句话提醒自己。

  2、分析交流,梳理口算。(想设计成:对比发现两种口算类型的不同,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同时,用希沃授课助手,收集学生的典型习题,上传并引导学生研究。)

  (1)师:你例举了哪些典型例子?(借用学生举的典型例子开展研究)

  生:5×10 9×10 40×20 30×200 310×30

  师:为什么例举这样例子?

  生:比较简单,直接口算就可以。

  板书:口算

  师:结果是多少?

  生:

  师:对吗?

  师:像5×10、9×10这类“一位数乘10”的口算题,直接在一位数的后面添上一个0就得出了积。

  (2)师:再找例子40×20、30×200、310×30这一类型

  师: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

  师:像40×20、30×200、310×30这类“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题,用因数0前面的数和另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最后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第三类型:12×20 170×4

  师:这一类的口算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生:

  师:像15×6、230×4这类“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题,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另一个乘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交流类型,梳理笔算(想在此环节设计:1、借用点子图,说明计算原理;2、在此环节之后,将书中58页计算题,让学生区分用口算,还是用笔算(设计一帧,有此表,只在相关行或列中出现标注口或笔)

  (1)师:归纳完口算的例题,那剩下的例题设计了什么计算?

  生:笔算板书:笔算

  (2)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点子图,画一画,再和同桌说一说笔算23×12的计算方法。边做,边思考:竖式计算中用到的四句口诀(二四得八、一二得二、一四得四、一一得一)计算的是哪部分?为什么第二层的积要错位写?能在点子图上找到竖式计算的过程并说明道理吗?

  14×12=1 4× 1 2

  学生做题,教师巡视。请生展示。

  学生陈述,老师在陈述结束后,将点子图抽象成矩形,并用数形结合表示计算的过程和道理。

  (3)师:谁来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生:

  1、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

  3、把最后的'两个积相加。

  (4)师:回想一下,在计算过程中,你觉得哪一类题是最难?

  生:48×37最难,板书:48×37

  师:说一说它难在哪里?出现了进位。

  生:进了好几次位

  师:在计算时不仅出现了进位,而且出现了连续进位

  师:是的,这是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中连续进位的乘法。它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拦路虎”。

  师:你能说一说在计算这种连续进位的题目时需要注意什么吗?

  生:从个位乘起,每次进位的数都要加上…

  师小结:像这种连续进位的题目计算时要更加细心,计算每一位时记得加上进位来的数。

  (5)不用计算,直接说出以下表格中各题的计算方法(口算还是笔算)(插入书58页图)(课件展示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算的快,还能把计算不同类型的笔算乘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分析的这么透彻,其实同学们说的这些就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4、理清思路,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老师在你们的学习单上看到还有一个学习内容,是什么?

  生:解决问题

  师:学习了哪些解题思路?(使用的P59页练习十三的第4、5题)

  生: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邮递员叔叔真的很辛苦啊!)

  5、以知识树的形式再次呈现知识。

  师:看到了这张图片,开心吗?

  生:开心。

  师:有些同学可能觉得有些遗憾,看到的只是一棵大树,可别小瞧了这棵树,它可不是一棵普通的树,如果我们把刚才整理的这些知识移到这棵树上来,它就变成了一棵知识树,想想看,我们可以用树干表示什么?

  生: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指树枝):那这三块又表示什么?

  生:口算乘法、笔算乘法、解决问题

  师:口算乘法上面的小树枝又表示什么呢?

  生: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不进位);

  师:笔算乘法包括哪些内容?

  生: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师:解决问题包括哪些内容?

  生:连乘问题;连除问题。

  师:整理成知识树也是整理知识的一种好方法,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用整理成知识树的方法整理学过的知识。好吗?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一)摘智慧果。

  师:通过刚才的梳理和交流,你们觉得这些知识掌握得怎样?

  师: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谁能摘下这些智慧果?

  1、口算

  24×3= 17×5= 160×5= 180×3= 32×30=24×10= 20×240= 40×230= 25×300= 400×12=

  师:这种类型的题目比较简单,同学们做熟了,也能直接口算出来。谁来算?

  2、笔算

  2 3 5 4 2 8

  ×2 1 ×3 7 ×6 7

  (1)师:(指23×21)这个智慧果,同学们不用计算只要答对老师的问题也能摘下来,请听题:这个算式的积是几位数?

  生:三位数。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2×2=4,师:这个4表示4个百,也就是400多。那么积就是三位数。

  (二)神机妙算选算法。

  你能用我们复习的知识来解决以下问题吗?试试看。(又换了两道题目)

  (1)学校进行广播体操比赛。已经每个方队有5行,每行8人,3个这样的方队有多少人?

  (2)三年级4个班128人去参观科技馆。如果每班人数相同,每8人一组,每班可以分成几组?

  那就赶紧笔算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师小结:同学们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合适的算法,真厉害。

  接着练习,完成数学书第59页第1、2、3、6题。

  师:时间关系,没有完成的同学课下完成后交给小组长检查。

  四、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复习,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要养成及时整理和复习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

  (2)师:这个智慧果(指54×37)积是几位数?

  生:四位数。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5×3=15,师:这个4表示15个百,也就是1500多。那么积就是四位数。

  (3)师:还剩最后一个智慧果,你能估算一下结果大约是多少吗?

  生:1800(30×60,一个估大些,一个做小些)或有生做成2100(两个都估大)

  师:准确结果比1800大,还是小?比2100呢?

  生:小。

  师:为什么?

  生:把28估乘了30,把67估成了60,少算了7个28,30×60=1800,估小了;(把28估成30,把67估成70,两个都估大了,乘完后是2100。所以实际结果应该比2100小。

  师:看来笔算前可以用估算对计算结果进行预测,赶紧算一算准确结果是多少?

  师:笔算后可以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估算的作用可真大呀!

  《整理和复习》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

  p51-p53第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流程

  一、回顾与整理

  1、问:这一单元,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分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1、第51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第5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可指导在直线上表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方法。

  3、第3题,口答

  4、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

  重点讲解第3小题:小明从家到学校,1/6小时正好走了全程的2/3。

  1/6小时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时间相当于其中的一份。

  5、独立完成第5、6题

  评讲总结方法

  6、做第7题

  让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填写。

  指导1.7的填法:一、可以把1.7看成1和0.7的和。0.7是7/10;二、把1.7直接看成是17/10,从而得出结果。

  7、做第8题

  引导:前两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后两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改写成小数。

  8、做第9题

  (1)试做

  (2)分析小结:要将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

  (3)讨论怎么样将带分数化成小数

  三、课堂总结

【《整理和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整理和复习的教案08-28

《整理和复习》教案07-03

整理和复习人教版新课标教案08-26

《整理与复习》教案02-26

整理与复习教案03-18

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教案08-26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教案范文08-26

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教案2篇08-29

五年级数学教案《整理和复习》04-04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