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时间:2024-07-08 07:08:00 教案 我要投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

  【教学目标】

  1、我初步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声音的传播则需要通过介质来进行。

  2、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和观察物理现象来归纳出简单的科学规律。这种方法要求我们能够仔细观察物理现象,并且根据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推理。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模式或关系。然后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证实我们的推理是否正确。这种方法帮助我们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进而深入理解和探索更复杂的科学规律。

  【重点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时】

  1课时

  【教材】

  琴音叉、透明钟形罩、软泡塑料球、橡胶绳、手鼓、金属支架、电脑多媒体。

  【教法】

  启发、讲解、实验、讨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身处于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美妙的音乐声、路上喧嚣的汽车声和孩子们的玩耍声不断回荡在我们的耳边。很难想象,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声音,人类将如何生存下去。假设时间倒流,画面逐渐模糊,音乐声悄然消失,在街头巷尾沉寂无声,孩子们不再畅快奔跑,整个世界好像失去了生机。我们无法感受到音乐给予我们的情感共鸣,无法准确判断汽车行驶的方向与速度,而孩子们也将失去表达自己的方式。没有声音,我们将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交流方式。语言、歌唱和音乐是人类传递情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工具。通过声音,我们可以分享欢乐、传达关心和思念,建立起深厚的人际关系。此外,声音也帮助我们发现并解决问题。想象一下在海滩上,没有海浪拍打着岸边,我们将错过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好体验;在火警发生时,没有警报声和人们的呼叫,我们将无法及时逃生。声音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让我们能够意识到周围发生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另一方面,没有声音也让我们更容易陷入孤独、焦虑和无助的状态。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社交、互动和共享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通过声音,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人的存在并建立联系。而在无声的世界中,我们将失去与他人的连接,感到孤独并且变得难以忍受。此外,听觉也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失去声音,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周围环境的状态,可能陷入危险甚至无法自救的境地。因此,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予我们欢乐、传达情感,帮助我们建立联系,同时也提醒我们周围的变化和潜在的危险。正因如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声音,认真倾听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并用声音来丰富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问:声音是通过物体震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空气分子的振动。这些分子的振动通过相互碰撞传递能量,形成了声波。声波沿着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传播,以波动的形式向外扩散。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声音是我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发出声音来表达想法、感情和需求。此外,声音也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听觉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变化,警觉潜在危险,并获得信息和指导。同时,声音也可以给我们带来愉悦和放松。音乐、歌唱和自然的声音都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提供舒适的听觉体验。此外,声音还可以用于娱乐和艺术创作,例如电影、广播和戏剧等。总而言之,声音不仅是一种物理现象,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连接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并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触摸自己的喉咙部位,轻声发出一声"呵",你会感受到什么样的感觉?(声带在振动)

  (2)学生活动2:每组两人,一人拉长橡皮筋并使其紧绷,另一人用手指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和发出的声音。

  (3)进行实验二:用力敲击音叉,然后迅速将它插入水中。观察结果,发现音叉会激起水花四溅。

  (4) 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5)学生活动3:每组两人,一人拉长橡皮筋并使其紧绷,另一人用手指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和发出的声音。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由声带的震动产生的,动听的鸟鸣声则是来自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振动。而蟋蟀发出的叫声,则是通过左右翅膀相互摩擦所产生的振动。

  问:乐器的发声原理各不相同,这决定了乐队中各种乐器所产生音响效果的差异。例如,吉他发声是通过琴弦的振动产生的,鼓则是通过鼓面的振动发声,而笛子则依靠空气的'振动来发声。正因为如此,乐队中的弦乐、管乐和打击乐器等所产生的声音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学生举例,并说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

  我们身处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而这些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并引起听觉的呢?当有物体振动或移动时,它们会产生声波。声波通过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传播,并以特定的频率和振幅传达信息。当声波到达耳朵时,首先会被外耳捕获。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其形状和结构帮助集中和导向声波。接下来,声波穿过外耳道,撞击鼓膜。鼓膜是一个薄膜,类似于一个筛子,能够将声波转化为震动。这些震动然后通过中耳传递,中耳由听骨组成,包括锤骨、砧骨和副鼓室。当鼓膜震动时,它会引起听骨的运动,从而将声能转化为机械能。接下来,听骨的运动使得副鼓膜内的液体也开始振荡。液体中的振荡被称为内耳。在内耳中,听觉神经细胞通过毛细胞将振荡转化为神经信号,并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听觉皮层。在听觉皮层中,这些神经信号被解释和理解,我们才能够意识到并感知到声音。

  2.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

  学生实验:两个人站在房间的两边,一位同学将耳朵贴在墙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面墙轻敲,然后两人互换。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

  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

  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

  学生回答。

  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再观看一个现象,看录像。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总结上面的现象及结论我们可知:

  声音是通过振动物质传播的,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当物质受到震动时,其颗粒之间会相互传递能量,从而将声波传递出去。然而,在真空中由于缺乏物质,无法传播声音。

  看图3-13人耳的结构。

  观看录像,观察并注意说明。

  原来,振动通过介质传播产生了波动,我们称之为声波。声波由发出声音的源头向周围空气传播,当它们进入人耳时,会引起耳膜振动,从而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3.声音传播的快慢

  有一种现象,要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声音传播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慢是因为两者在传播介质中的方式不同。在空气中,声音是以分子振动的形式传播的,而光是电磁波在真空或介质中的传播。分子振动需要时间来传递到相邻的分子,使得声音传播速度较慢。而光作为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以299,792,458米/秒的速度传播,比声音快得多。

  你有没有留意到空气传声和固体传声之间的不同呢?

  学生讨论回答。

  在古代,战士们在休息时经常会选择枕着箭筒入眠,这样做有一个巧妙的好处,就是能随时听到敌军的动静。这是因为大地和箭筒都属于固体材质,固体传声速度快的缘故。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声音的传播速度还受到压强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

  25℃的水中,大约是1500m/s;

  钢铁中,大约是5200m/s;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介绍回声

  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或障碍物反射后返回的现象。比如当我们在户外大声喊叫时,声音会被周围的山峰、建筑物等反射,所以我们能够听到多次回音。

  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三.课堂练习:

  看“请提问”讨论回答。

  四.小结(让学生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并完成以下实践活动和作业:课文2:在课本上认真阅读第37页,然后进行实践活动3。接着,将答案写在作业本的第372页上的三个题目上。请

  【板书设计】

  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振动物质传播的,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当物质受到震动时,其颗粒之间会相互传递能量,从而将声波传递出去。然而,在真空中由于缺乏物质,无法传播声音。

  3.声音传播的快慢: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促进学生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达到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时,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来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会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来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验过程中,他们会收集数据和观察结果,并进行记录和分析。接下来,他们会根据所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并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给予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模式:

  “活动——实验”的探索模式。

  教学仪器:

  1)教师演示实验的全套器材

  2)学生实验的器材

  3)多媒体、图片、模型

  【教学过程 】

  现象:

  振动:物体的来回运动

  一、声音产生的条件:

  振动

  打击乐器:搞击面的振动

  1、固、游、气都能振动发声

  乐器

  管乐器:空气柱的振动

  弦乐器:弦的振动

  2、发声体一定是在振动,然而物体的振动并不一定能够被人类听到(人耳的'听觉范围大约为20赫兹到20千赫兹)。

  3、振动停止,发声(不能是声音)也停止 “余音未绝”

  二、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

  1、声音传播需介质,固、液、气都能传播

  2、传播形式:声波(类比水波)

  3、声速: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记)

  4、固体中声音传播速度最快(钢:5200m/s,水1500m/s)、气体最慢。

  三、人耳构造:

  人耳是听到声音的重要器官,其听觉过程可简述为声波通过外耳传入内耳,最终被大脑解读成声音信息。具体而言,当声波进入耳朵时,首先会被外耳捕捉,并经过耳道传至中耳。在中耳中,声波会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会传递给耳小骨(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进而增强声音的振幅。随后,耳小骨的振动将声能传递到内耳的耳蜗中。在内耳中,声能会进一步转化成电信号,以便被神经系统理解。更具体地说,耳蜗内部有许多毛细胞,这些毛细胞上覆盖着微小的纤毛。当耳小骨的振动引起耳蜗液体的波动时,纤毛就会受到刺激从而产生电信号。这些电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听觉皮层,然后被大脑解码成我们熟悉的声音。总结而言,人耳通过接收和转化声波的方式,使我们能够感知并理解所聆听到的声音。这一过程涉及到外耳、中耳、内耳以及大脑的协同工作,并最终让我们体验到丰富多样的声音世界。

  双耳效应

  四、回声及其利用

  (1)条件:0.1s以上

  (2)应用s=vt/2

  五、作业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3

  教学目标:

  1、声音源于物体的振动,它需要介质来传播。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中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世界

  学生阅读图3-1~3-4,(或播放此类声音),让学生感觉声音的世界。

  补充一例:大家知道吗,有一种笑树,风一吹,笑树就能发出声音?

  原来笑树果实的外表上布满了微小的气孔,当微风吹过时,果实内部的种子与果壳相互碰撞,发出像人类的笑声般的声音。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大家先来做个实验: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地飞舞着,它们迅速地扇动着透明的翅膀。随着翅膀的快速扇动,周围的`空气也随之振动起来,发出一阵阵嗡嗡的响声。这种嗡嗡声如同小小的共鸣器,传达着蜜蜂的存在和它们勤勉努力的状态。

  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青蛙鸣叫中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雄蝉的鸣叫是因为它们腹部下方具有一层特殊的发音膜。当雄蝉的发音肌肉收缩时,这层发音膜会产生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作用,这些振动最终形成了非常响亮的声音。

  总结: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所引起的。

  各种乐器在演奏时均通过特定部位的振动来产生声音。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提问: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演示实验“声音的传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同学们在观察图3-11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他们潜入水中游泳时,依然能够听到各种声音。这说明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水具备传声的能力。

  学生小实验3-12:

  说明:木头可以传声。

  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支持。通常来说,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递声音,而真空却无法传播声音。这表明声音传播必须借助介质进行。

  声音是一种由振动物体产生的波动现象,它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当声波达到我们的耳朵时,鼓膜会因为声波的振动而产生相应的振动。这些振动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最终我们就能够听到声音。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较高,在液体中稍低,在气体中最低。

  v固>v液>v气

  在1标准大气压下,15o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m/s。

  四、回声

  学生阅读信息窗——“天坛回音壁”,介绍,若要体验到回声效果,所需时间间隔至少为0.1秒。

  回声可加强原声,或测量距离。

  五、本节小结,作业:

  1,2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成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七、教学后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相关文章: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02-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09-0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03-3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06-14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5篇03-0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02-13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2-23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06-13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11-0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9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