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20 10:42:56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集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内化、积累课文中的经典语言和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震资料,音乐,李博士的照片及行程安排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走过生命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有一种桥是用爱心、用骨髓建造的,今天我们要一起用心了解这座桥。

  这座生命桥是怎样建起来的呢?我们一起去课文寻找答案。

  1、找骨髓(十分不易)

  (1)课件出示句子“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①读通句子。(指名读)

  ②理解“凋零、含苞、绽放”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自由读,回答。)

  (2)课件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合适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血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 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①大家看看这三句话都是在说什么?

  ②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 适合移植的骨髓?找到了吗?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最后,在哪里找到了?像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

  ③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句子。

  (用心体会“十万分之一”,用心体会寻找过程的“几经辗转”,才能体会寻找骨髓的“谈何容易”。)

  2、献骨髓(遭遇地震)

  (1)课件出示“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①指名朗读后再谈感受。

  ②看课件(播放地震片段),体会当时的.台湾是一种什么情形,练读“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还在余震中摇 晃。”联系自己谈感受。

  ③让我们的心贴近青年的心,一起来到大陆,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配乐,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④此时此刻台湾青年想得更多的是海峡的彼岸,一个18岁的大陆同胞正 满怀着生的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

  ⑤运用文中词语练习说话“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 ( )。”

  ⑥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认识吗?是啊,在海峡的另一边,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竟如此牵挂,这真是海峡两岸心连心。

  ⑦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语句子。

  ⑧如果是你,你会捐献骨髓吗?

  3、取骨髓——(遭遇余震)

  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

  ①就在小钱等待骨髓的同一时刻,还有谁在为小钱的生命而奔波呢?(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回答)

  ②在这同一时刻,李博士在做什么呢?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指名读)

  ③我们来看一看突如其来的余震是怎样的情形。(播放地震的片断)

  ④想像一下,当时手术室里的情景?

  ⑤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博士是怎样表现的,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⑥说说李博士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动?(抓住“沉着”“突如其来”“空旷”“一次又一次”“涓涓”等词语体会李博士博大的爱心。)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

  ⑦从身躯里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4、送骨髓(连夜奔波)

  ①出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刻表,体会“奔波”和“连夜”等词语表达出的李博士的爱心,引读第六自然段。

  ②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课件出示行程时刻表(问学生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③课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表达的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艰辛、紧张与漫长,快找一找是哪一个?(指导读出艰辛、紧张与漫长的三种语气)

  5、植骨髓(成功)

  ①出示:22:5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第二天凌晨2:00整,手术顺利完成!

  二、升华情感之桥 ,抒颂血脉亲情,理解生命桥 ,总结全文

  1、品读第 7 自然段

  师: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出示“这真是一座用 架设的生命桥啊!”让学生发散填空)

  生:这真是一座用骨髓架设的生命桥啊!(师板书:骨髓)

  生:这真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啊!因为台湾青年是满怀爱心捐出骨髓的,所以我说是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师板书:爱心)

  师:小钱得救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使小钱得救了!让我们和作者一道用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倾吐我们的心声!(全班齐读第 7 段)。

  2、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知道是台湾青年用骨髓救了自己,他会如何感谢台湾青年呢?你替小钱写一封感谢信给台湾青年。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为川端康成。故事发生在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的轮船上。一位贵夫人要领养一对穷夫妻的孩子,并答应给一笔可观的酬谢。初始,为生活所迫的穷人把大儿子交给贵夫人领养。后来又三次反悔。最后一个孩子也没放手。贵夫人也被感动了,把那笔酬金送给他们作为做生意的本钱。故事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品格。

  〔结构分析〕

  故事共19个自然段,依发生、发展与结局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讲贵夫人要领养穷人的孩子。先交代故事的主人公———贵夫人与穷人。贵夫人很富有,但却无子嗣;穷人很穷困,却有4个儿女。贵夫人产生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的念头,穷人答应了。这是故事的发生。

  第二部分(第8~18自然段),讲穷人一开始答应了贵夫人领养孩子的要求,后来却反悔的过程。穷人先把大儿子送给贵夫人,继而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接着用小女儿换回二儿子,最后把小女儿领回,决定一个孩子也不放手了,退还酬金。这部分生动地描述了穷人在获得金钱与保持亲情之间的矛盾心理。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写了穷人夫妇最后的决定,一个孩子也不送人。贵夫人也深受感动,把酬金送给穷人当做做生意的本钱。这是故事的结局。

  〔语意理解〕

  “轮船从神户开往北海道。”

  “神户”,日本第二大港(次于横滨)和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北海道”,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和第二大岛。从神户到北海道直线距离约长1000千米以上,从海路乘船更远,需几天时间。因时间很长,本故事反复曲折的情节才能展开。

  “当船驶出濑户内海时,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年近40岁、气质高雅的贵夫人格外引人注目。有一个老女佣和一个侍女陪伴在她身边。”

  “濑户内海”,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三岛间的内海。与太平洋和对马海峡相通。它是日本近海航运的要冲。神户是濑户内海北岸的港市。从神户到北海道须先驶出濑户内海。“甲板”,轮船上分隔上下各层的板,本文指船最上面的一层板。乘客可以在上面观望、散步或作其他活动。“华丽”,美丽而有光彩。“衣着华丽”,本文指贵夫人的穿戴漂亮、贵重。“气质”,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高雅”,高尚,不粗俗。“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女佣”,女仆人。“侍女”,有钱人家雇用来使唤的年轻妇女。“女佣”和“侍女”都是有钱人雇用的做服务性工作的人。这两句描绘出一个十分富有、颇有教养的贵夫人,这为下文迫切要领养子提供了条件。“年近40岁”仍无子嗣,才知道自己不可能生儿育女,只能领养;十分富有,才领养得起;“气质高雅”,才知书达理,才可能有后来的对穷人关爱的.行为。

  “父亲抽泣地说:‘对不起。昨晚我们一夜没合眼,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狠了。我们愿意把钱还给您,请您把孩子还给我们。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

  在送养孩子这件事上,穷夫妻前后三次反悔。每次反悔都找出了不同的理由,这段话是第三次反悔时父亲陈述的理由与解决办法。第1句是表示歉意,反映父亲很有礼貌。第2句解释领回小女儿的理由:孩子太小,舍不得。第3句进一步说明,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表现出做父母的心太狠了,这是用批评自己的方式表达不忍割舍亲骨肉的情感。第4句提出解决办法:退还酬金,领回孩子,即解除领养与送养的口头合同。第5句表白不送养孩子的决心,宁肯一起饿死,也不送养孩子。经过三次反复,这对夫妻终于明白了,送养孩子,表面看似乎减轻了经济负担,得到了金钱,但却背上了“情债”,父母的良心将一辈子受到谴责。得到一笔大酬金,可以生活一段时日,但这是以父母永远心痛为代价的。“一夜没合眼”,足见他们对这件事经过了反复思考,权衡利弊,认识到送走孩子,得到酬金,这简直是一笔可耻的交易。所以最后选择了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生活重压远不如精神重压可怕……这段话揭示了故事主题的一个方面:赞美了父母对子女的爱。

  “都是我不好。我虽然没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我真羡慕你们。孩子应该还给你们,可这钱要请你们收下,这是对你们父母心的酬谢,当做你们在北海道做生意的本钱吧!”

  这段贵夫人对穷夫妻说的话,宣布了对领养孩子与送养孩子事件的最终解决办法。贵夫人自我检讨,不该引发这件令人伤心的事。接着阐明对父母怜爱子女的理解。再接着赞扬父母那博大、深沉的亲子之情。最后提出具体解决办法:退回孩子,酬金照旧留下。贵夫人的解决办法,表达了她对穷人的关爱。当然这也是在穷父母的浓重亲情的感召下产生的结果。实质上是借贵夫人之口说出了世上稍有同情心的人对这件事的态度,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件事的处理态态度———出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3

  一、 导语:你知道古罗马吗?你去过斗兽场吗?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参观古罗马斗兽场吧!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段意是什么?

  2、 在课文中划出我们一家参观的顺序。先写参观前,我的心情,再写远看斗兽场的总体印象,接着写近看斗兽场的样子,又写我在斗兽场的联想,爸爸的`讲解,最后写我们离开了斗兽场。

  3、 我参观斗兽场前后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在斗兽场的广场前,看见几个武士打扮的人,我高兴极了,为什么参观完后我却对他们失去了兴趣?参观前,我心里急得要死,参观后,却觉得斗兽场的残垣断壁显得有些狰狞可怕呢?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对平等、自由、生命的热爱与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什么变化?(轻松—沉重)

  4、 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吧!

  三、思考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四、练笔:自拟题目,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

  1、出示一件运动衫的图画,观察后,学生说说是怎样的一件运动衫。

  2、学习一篇有关运动衫的小故事。

  二、读课文预习提示,明确问题。

  三、默读课文。

  解决预习提示第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人公是谁。(板书:换)

  四、再读课文,画出小男孩喜爱和购买运动衫的过程。

  1、学生自由说。

  2、师引导整体回忆喜爱和购买的过程。

  板书:注意看“问”“想”“说”“买”“穿”。(注意引导学生回忆小男孩是怎样看的?怎样问的?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他对这件衣服的喜爱之情)

  3、问:为什么喜欢还要把运动衫换掉?你喜欢的东西在什么情况下会去换呢?(体会小男孩对老人的关爱)

  4、写法引导:课文没有直接地写小男孩怎样关爱老人,而是通过写小男孩对运动衫的喜爱去表现他对老人的关心,这种以一种事物突出表现另一事物的方法叫做衬托。

  5、拓展:你以前见过这样的写法吗?

  五、解决问题3。

  1、课文的结尾你想到了?你原来是怎样想?

  2、看到文章的结尾,你有什么想法?

  3、文章对小男孩换鞋的过程进行了描写,但却没有写老人的做法,你能想象一下康威老人的行为吗?

  4、当男孩看到运动衫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

  六、拓展思维。

  1、从换字你体会到了?

  2、谁能再说说这是一件什么样的运动衫?

  3、再看看文章中涉及到的妈妈,售货员,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

  4、面对一群这样善良的人们,你心里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册书的最后一课。(板书课题)这个题目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由这个词,你一定会联想到——【预设:非洲那里是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彩斑斓……

  3、带着你的联想与感受,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明确阅读要求。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学习要求。请一位同学来读学习提示,其他同学边听边画,看看“阅读提示”中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

  明确:

  (1)阅读课文,想一想,“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课文和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非洲的印象。

  2、这篇课文比较长,请大家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除了“阅读提示”中明确的两个要求,大家在读书时还要注意本文的生字词语。课后的生字比较多,希望大家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认准生字,不大熟悉的生字词语要反复读几遍。我们约定一下时间,3分钟,可以吗?

  三、检查生字,把握主要内容。

  3、 我们先来看一下文中的生字词语,大家是不是能够读准确?

  出示:色彩斑斓、炽热、充沛、硕大、火炬、巨蟒、渗透、奥旺多省、聆听、木薯、红沙瓤、强悍、粗犷、篝火。指导“炽”“犷”的读音。在语境中初步理解感受“炽热、聆听、强悍、粗犷”的意思。

  4、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边交流边板书)

  总起: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

  总写:蓝天、骄阳、绿树、红土、鲜花,以及皮肤油黑发亮的非洲人,构成了七彩的非洲。

  分述:自然景观——骄阳、蓝天,植物,动物。

  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艺术)。

  总结: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5、刚才,我们的交流主要是分部分来说的。现在,你们能不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彩色的非洲的?

  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考虑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概括:比如,这篇课文把我们带到了色彩斑斓的非洲,首先,我们感受到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文章分别写了那里的骄阳、蓝天、植物、动物;接下来,我们又了解了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更是色彩缤纷的。跟随着作者游览了非洲,我们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四、交流感受,解说印象非洲。

  6、让我们闭上眼睛,在音乐中再次走进彩色的非洲,是哪些景物在乐曲声中再次浮现在你的眼前呢?

  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老师可以适当地启发想象:(节奏优美舒缓)

  这是怎样的.五彩缤纷的花海呀!就在我们身边,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节奏轻快跳跃)

  听到了吗?辽阔的原野上,奔跑着的斑马,低吼的雄狮?(节奏粗犷欢快)

  此时,我们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情景?载歌载舞,欢腾跳跃的人群?

  7、哪些画面已经印在你的脑海中,给你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

  此处交流对非洲的印象,切忌交流留下深刻印象的语言。否则,学生就从才刚的情境中走出来,去关注那些所谓的比喻、拟人去了。关注画面,关注感受,是此环节教师引导的关键。

  因此,在点拨时应以这样的语言为主:多神奇的景象呀!真是太美妙了!是呀,多么壮观呀!的确,这是一个另人向往的地方……这时,可以适当地读一读相关语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即可,同时也为下面的环节做铺垫。

  8、如此绚丽多彩的非洲,怎能不令人心生向往呢?如果请你为彩色非洲的某一方面做介绍,写一段解说词的话,你最想选择哪一部分?又会如何介绍呢?

  出示要求:

  (1)选择印象最深的某一部分,试着写一段解说词。

  (2)可以从课文中选择相关语句,可以改写,也可以结合自己对非洲的其它了解进行创编。

  在学生改写或创编时,要求不宜过高,能够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说清楚即可。老师应及时表扬并帮助修改。

  五、总结。

  结合学生解说进行总结即可。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理解杜甫此诗的风格了解诗人闲居生活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2.体会诗人客至后的情感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闲居生活之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关键词分析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讲,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

  二。评讲诗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1.释“群鸥”。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2.此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

  3.赏析“皆”字。“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释“缘”。因为。

  2.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3.体味作者的情感。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1.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

  2.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A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

  B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三、课堂小结

  1.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2.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馀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

  四、作业布置

  1赏析“皆”字。

  “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2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五、板书设计

  客至

  首联:草堂环境清幽,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

  颔联:由外转内,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颈联: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

  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7

  (一)导入新课。

  1.放《刘三姐》选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2.谈话: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大家知道它出自哪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谈)

  对,这是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唱的一支歌,它传唱了近半个世纪,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电影《刘三姐》就是根据壮族民间故事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课文《刘三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读准生字表中的会认字,并记住它们。

  2.思考: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重点部分写了刘三姐的哪几件事?

  第一件:莫怀仁的管家仗势要抢阿牛射中的'野兔,刘三姐路见不平,用歌声大灭了管家的威风。

  第二件事:是刘三姐用山歌揭穿了莫怀仁想霸占茶山的。阴谋,莫怀仁恼羞成怒想用“提亲”的鬼主意陷害刘三姐,刘三姐提出要想结亲就对歌摆擂台。

  第三件事:写“对歌”的情景。这部分重点描写了刘三姐和乡亲们在对歌中击败了财主和秀才们。

  3.以上两项内容在小组或全班交流。

  (三)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1、结合课文说一说刘三姐的机智勇敢和莫怀仁一伙儿的蛮横和愚蠢表现在什么地方。

  刘三姐:敢于揭露财主及其走狗的伎俩,敢于仗义执言,敢于用智慧来讽刺和斥骂财主及其走狗。莫怀仁一伙儿:想霸占别人的劳动果实,想霸占茶山,诬陷刘三姐的哥哥欠债,想要强娶刘三姐。

  2、结合具体的歌词,想一想刘三姐的机智有哪些具体表现,你是怎么理解刘三姐山歌内容的。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山歌中所说明的道理,引导学生体会山歌中所运用的夸张、比喻、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运用语言斥骂和讽刺莫怀仁一伙儿的巧妙之处。不必向学生讲述修辞知识,只需要引导学生明白这些修辞表达了什么内容和取得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即可。

  (四)整体感悟课文。

  1.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2.刘三姐和乡亲们唱的山歌中你喜欢哪些?可以给同学们读一读,也可以唱一唱,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3.读了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巩固练习。

  按下面要求从课文中找出成语。

  描写刘三姐和乡亲们的:(疾恶如仇、仗义执言、扬眉吐气)

  描写土豪劣绅和秀才的:(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狼狈不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幸灾乐祸)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交流本单元课文中关于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能用排比句式从不同方面描述一种情景,从不同角度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能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3.积累记背古诗《游子吟》。

  教学重点

  1.交流本单元课文中关于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积累记背古诗《游子吟》。

  教学难点

  能用排比句式从不同方面描述一种情景,从不同角度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能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借助教材中4位小伙伴的话,回顾本单元学过的4篇课文,总结归纳关于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

  自读例句,引导学生发现例句在句式、表达方法上的特点,在仿写中加以运用。

  3.日积月累

  多种形式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本单元课文中关于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能用排比句式从不同方面描述一种情景,从不同角度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交流,习得方法

  1.回顾单元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梳理阅读方法。

  (1)教师引导: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是怎么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

  课件出示

  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时,我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读到《祖父的园子》时,我从课文对园子里的花草、虫子、鸟儿等事物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我”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2)指导梳理:小伙伴用了哪些方法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回顾课文中学到的方法。

  (1)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指名学生读,老师归纳:第1课《古诗三首》都是运用想象来体会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课件出示《祖父的园子》第16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学生归纳:读第2课《祖父的园子》时,从课文描写园子里的花草、虫子、鸟儿等事物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我”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3)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指名学生读,学生归纳:读到第3课《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怀乡之情。

  (4)课件出示《梅花魂》第13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学生归纳:读第4课《梅花魂》,通过有感情地朗诵外祖父赞美梅花精神的这段话,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4.全班交流汇报。

  5.本单元的重点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交流平台告诉我们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很多,除了以上4种方法外,你还学会了什么方法?(同桌互相交流)

  6.教师总结: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很多,只要大家用情朗读,从字里行间慢慢体会,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就一定能体会到作者心里想要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让学生畅所欲言。读交流平台,明确交流的主题,围绕交流主题回顾本单元课文学过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想的碰撞,掌握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板块二句段运用,学习表达

  1.读中悟写。

  课件出示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1)指名学生读,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

  (2)引导发现:这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预设:

  ①围绕一个中心词写。

  ②采用排比句式。

  ③从几个不同方面来写同一情景。

  ④从不同角度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

  2.仿说练习。

  观察这两个排比句,它们有什么特点?(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写排比句,就是把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因此,排比句一定是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句子组成的,而且每个分句都有一部分字词相同。

  课件出示

  选择下面一种情景仿照着说一说。

  冷静辣忙吵快

  4.我们以“冷”这种情景为例,要有三个相同的句式,要有一部分字词相同。

  课件出示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___________。冷得___________,冷得____________,冷得___________。

  5.指名学生用“冷”这种情景说排比句。(学生自由发挥)

  6.请同学们在剩下的5种情景中选一种情景说一个排比句。先同桌相互说一说。(同桌交流)

  7.全班交流汇报。(指名学生说排比句)

  8.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运用排比句说一种情景。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学以致用,在自己的习作中恰当使用排比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读例句,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使学生了解排比句。抓住排比句的特点,以“冷”这种情景为例仿说一个排比句,再放手让学生用剩下的5种情景说排比句,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2.积累记背古诗《游子吟》。

  教学过程

  板块一聚焦表达,学会运用

  1.自由读下面的语句,想一想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2.全班齐读,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这3段话在表达上的特点。(同桌自由交流)

  3.指名学生回答。(这3段话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这段话除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4.第一段话的仿写最难,要运用对比和排比的手法。

  课件出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之下,_________,无论如何比不上__________。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并照样子说一说。(同桌自由交流)

  5.把交流好的句子写在语文练习本上。(学生自由练写,老师相机指导)

  6.全班展示写得好的句子。

  课件出示

  在奶奶家吃饭也好,在外婆家吃饭也好,在酒店吃饭也好。对比之下,我觉得这些饭菜,无论如何比不上我妈妈做的饭菜香。

  7.请同学们再选择剩下3句话中的一句,照样子写一写。

  课件出示

  ____________,也比不上________________。

  虽然_____________,远比不上______________,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再没有________________,——也不再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在语文练习本上自由练写对比句。(老师相机指导)

  8.同桌互相交流写好的对比句,听取同桌意见并修改写得不够好的地方。(学生自由交流并修改)

  9.展台上展示写得很好的对比句。(指名学生上台展示)

  10.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写对比句。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学以致用,在自己的习作中恰当地使用对比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例句,观察语句在表达上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对比句,以第1句话为例仿写一个对比句,再放手让学生仿照剩下的3句话写对比句,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

  板块二熟读成诵,积累古诗

  1.谈话导入诗题。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出门在外,最牵挂儿子的就是母亲。下面我们就跟随唐代诗人孟郊去感受那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板书古诗题目,齐读古诗题目。(板书:游子吟)

  2.理解诗题。

  “游子”是指出门在外远游的人,游子吟是指出门在外的游子有感而发写下的感叹。这首诗写的是长年出门在外的孟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师范读古诗。(课件出示《游子吟》及节奏划分)

  4.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5.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解题目、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6.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

  7.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古诗的情况。

  8.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老师相机指导。

  9.老师在配乐中诵读古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随着诗文中的情景展开想象。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指名学生回答)

  10.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1.同桌间比赛朗诵古诗。

  12.学生背诵古诗,积累古诗。

  【设计意图】

  以读为主,自读自悟。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朗诵,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诵古诗。熟读成诵,背诵古诗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9

  一、故事导入、兴趣揭题

  1、导语:师:(饶有趣味地)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兴奋地)喜欢!

  师:(声情并茂地)从前,有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他们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他们到郊外去玩,忽然一头熊向他们逼过来。那个瘦子手脚非常麻利,迅速地爬上了一棵大树。而胖子怎么也爬不上去,他急忙向瘦子求救:“朋友,快拉我一把!快拉我一把!”这时,只要瘦子停下来拉他一下,他就可以爬上去。可瘦子好像没听见一样,只顾自己往上爬。眼看着危险一步步逼近,胖子在情急之中忽然想起熊是不吃死人的。于是,他马上屏住呼吸。倒地装死,终于躲过了这场劫难。当危险过去之后,胖子对瘦子说了一句话:__________。

  师: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胖子会对瘦子说一句什么话呢?

  生:你真是一个绝情的家伙,我再也不会和你交朋友了!

  生:危险之时见真情!只顾自己逃命,你真不够朋友!

  生:唉,刚才太危险了!不过,现在我懂得了交错朋友更危险啊!

  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胖子说的是“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呢?今天,我们来学篇新的课文,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会对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会有更深刻的理解。2、2.师板书课题:《她是我的朋友》,指导生读好课题。

  3.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请生根据课题质疑。(预设:“她”是谁?“我”又是谁?“她”和“我”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课题中的“她”指的是谁?“我”又指的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3.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再次读文,整体感知

  小组开火车读文,其他生认真聆听并思考:

  1.想想阮恒献血的经过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画出描写他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作标记。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用你喜欢的记号标记。

  3.交流:

  (1)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请读一读,再说说你觉得它为什么感人?

  (2)课文中5--11自然段讲的是阮恒献血的经过。请你读出描写他献血时神态、动作的语句。

  (3)指名生读1----4自然段、12----14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休克输血迫在眉睫阮恒草垫擦拭抽泣捂住呜咽竭力等词。(指名生读、小老师领读、全班齐读,其他生认真聆听,是随机纠正字音。)

  四、学师:这篇课文非常感人,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想象一下。

  (教师读课文1-4自然段并配小姑娘伤势严重的画面)

  (二)交流汇报,体会小姑娘伤势的严重。

  交流汇报: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让学生在汇报交流时明白:

  1.一个小姑娘受伤了,伤势很严重,甚至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输血能够救活她,因此需要立刻给小姑娘输血。(相机理解“迫在眉睫”一词,读准字音,明白意思。)

  2.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有几个未受伤的孤儿可以给她输血。

  (意图:结合对以上几个要点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小姑娘伤势的严重:如果不及时输血,就会有生命危险。

  3.交流:

  (1)“迫”的部首是{ },再查{ }几画,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逼迫;b急促;c接近“迫在眉睫”中的“迫”的意思应为{ }。

  (2)用“如果。就。说话。

  (3)小姑娘的急需输血的这种情况还可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呢?

  (4)指导朗读。

  4、小结:阮恒正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主动献血的。他是怎样献血的呢?阮恒具有怎样的品质?这正是我们下一节课要学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小姑娘伤势严重,如果不能补足她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的。输血迫在眉睫啊。那是否有人愿意给她献血呢?请大家用你喜欢的方式读5—14自然段,找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老师充满哀伤和渴求的朗诵,激发学生用心朗读,用心感悟。)

  二、探究表现,体味内心

  (一)、有人愿意献血吗?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1、出示句子“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2、看到这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提问,归纳三个问题,其他随机解决。

  (1)“一阵沉默之后”说明了什么?

  (2)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

  (3)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3、重温读书方法: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当我们产生疑问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联系上下文读书找答案;小组组讨论;请教老师或同学等等)

  4、请大家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先试着自己运用读书方法来解决,解决不了,再用其他办法。(学生自主选择方法学指名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从同学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男孩输血前的害怕,犹豫却又非常勇敢。你能边做动作边读吗?在座位上试一试。

  愿意读的站起来边做动作边读。

  (二)由表及里,洞识内心。

  1、终于有个孩子愿意为小女孩输血了,他就是(板:阮恒),他害怕过,犹豫过,但仍然数他最勇敢。在输血过程中,他又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呢?请大家再把6~10自然段读一读,把阮恒的神情、动作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

  2、提问,出示4个重点句。

  ★重点句1

  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重点句2

  出示“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重点句3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重点句4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3、刚才我们学请同学们看屏幕,边听边仔细观察小男孩的神情、动作。(配乐)

  (3)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哭了好几次,在这些句子中写他哭的。词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吗?

  (4)“啜泣、呜咽、哭泣、抽泣”

  你能把阮恒献血的过程演一演吗?老师来读句子,大家演一演,体会他内心的变化。

  师读,生演。

  (设计意图: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问:你为什么这样哭呢?

  (6)如果你们是医生,你怎么用轻柔声音安慰他?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他以为把所有的血都献给那个小姑娘,让她活下来,自己就要死了,但他为什么还愿意这样做呢?

  几名同学讲这句话:“她是我的朋友。”

  阮恒说的时候,他是怎样想的?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阮恒的这种爱心、对朋友的这种友情(板书)把我们深深感动了。(音乐起)小姑娘得救了,她会对阮恒说些什么呢?小伙伴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因素,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十分有益。)

  结束语:

  让朋友间的这种爱心和友情永远留在我们心间,衷心地祝愿大家友谊地久天长!

  四、作业设计

  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布置作业:

  1.小姑娘得救了,阮恒也安然无恙,他们一起在孤儿院里生活、游戏,还会发生什么事。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一个小故事,要写清楚她们的神情、动作、语言等。(难度较大)

  2.观察生活中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的事例,写在自己的作文或日记里,注意写清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

  五、板书设计:

  18她是我的朋友

  阮恒献血

  爱心友情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归航》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些渔民最黑时归航时与凶险的大海顽强,斗争,最终平安归来的故事,歌颂了渔民不畏艰险,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勇敢战斗,执着前行和精神。

  3.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重难点:体会渔民不怕艰险的精神。

  教具:多媒体

  教程:

  一、 导入新课

  1.利用课文前的导语,揭示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在课文中进行批注。

  二.朗读精彩段落,体会课文内涵。

  1.学生选自己喜欢玩的.段落,自由的朗读。

  2.学生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讨论:是什么使渔民们战胜了困难,顺利归航。

  四.积累内化。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日记里。

  四. 积累好词好句。

  五. 作业:朗读课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3、介绍桂花: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2、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五、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学会沟通的方法,知道沟通的重要性。

  2、通过活动,掌握沟通的原则。

  3、通过活动,能够用沟通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交往。

  活动重点:

  通过“听”“问”“看”“说”这些活动,掌握沟通的方法和原则。

  活动难点:

  活动后的感悟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的运用:制作ppt、参考《初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

  主要教学过程:

  一、寻人游戏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以各种方式找到符合其中的一个特点的其他学校的同学请他签名,看谁签的多。

  二、生日接龙:

  三、盲龙扑珠游戏

  理解肢体语言

  四、闭眼撕纸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3

  一、教材分析

  两篇精读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威尼斯小艇》,略读课文两篇《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口语交际·习作八,回顾·拓展八。

  精读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季羡林老先生回忆自己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并生动地描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作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威尼斯小艇》:介绍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及小艇的作用,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略读课文:《与象共舞》: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彩色的非洲》:描述了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及艺术风采,多方面展示了非洲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这组课文描写的内容不仅有景有物,还包括人物的活动,在描写风情时,把景、物、人都融合在了一起,在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样的写法,体会作者怎样把内容写具体。本组精读课文注重朗读和感情的投入1、关注朗读。朗读教学建议(读有要求,读二、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人文价值目标:欣赏异国风情画卷,陶冶审美情趣。胸怀天下,开阔视野,尊重吸收世界多样文化。

  2、语文本体追求目标:通过阅读能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怎样把风情景物写具体。积累优美的语言。

  3、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

  4、揣摩、学习、运用作者描写景物及风情特点的写作方法。

  5、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6、多种途径收集材料,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可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将感情注入到课文之中,掌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四、学情分析

  七个组元的学习,学生们有一定的预习、阅读及收集资料能力。因此,本组元学习,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写景状物类课文的阅读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单元课时安排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课时

  26.威尼斯的小艇2课时

  27.与象共舞1课时

  28.彩色的非洲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八3课时

  回顾.拓展八2课时

  机动4课时

  总计15课时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4

  哥伦布竖鸡蛋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记叙文,写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回到西班牙后,受到达官贵人的藐视,他巧妙地予以回击的事,表现了哥伦布超人的聪明才智,赞扬他在成功面前不骄躁,在讥讽面前不自卑,始终坚定地去探索未知的可贵品格。

  哥伦布(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曾向葡萄牙建议向西环航以探索通向东方印度和中国的海上航路,未被采纳。1485年移居西班牙。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奉西班牙统治者萨伯拉和斐迪南之命,携带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船3艘,水手87名,从巴洛斯港出航。历时10个星期,于1492年10月12日,星期五,清晨两点,他与水手发现了新的陆地———美洲大陆。以后,他又3次西航(1493年、1498年、1502年),先后到达牙买加、波多黎各诸岛及中美、南美洲大陆沿岸地带。晚年贫病交加,抑郁而死。

  课题“哥伦布竖鸡蛋”是一个主谓句,点明本文的主人公、主要事件。鸡蛋是椭圆形的,无法竖着立住,但是,哥伦布却办到了。这使读者产生疑惑与好奇,进而激发出阅读期待。这就是作者拟此题所要追求的引人入胜的奇效。

  〔结构分析〕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受到达官贵人的忌妒、藐视与讥讽。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一次酒会上,面对讥讽,哥伦布与达官贵人比赛竖立鸡蛋,获得胜利。这是本文的重点,写了三个层次。其一,酒会上,达官贵人讥讽哥伦布。其二,达官贵人都不能把鸡蛋竖立住。其三,哥伦布稳稳当当地把鸡蛋立了起来。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写对哥伦布竖立起鸡蛋的议论。议论有两类,达官贵人讪笑,认为这样竖立鸡蛋太简单;哥伦布认为,简单的事也需要人去发现、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

  〔语意理解〕

  “他是干什么的?他不是从意大利来的穷海员吗?像他这样的人,能穿洋过海?真是天大的笑话!”

  这是达官贵人藐视、讥讽哥伦布的恶毒语言。上文交代了故事背景。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穿越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踏上美洲大陆的航海家。鉴于他的功勋,哥伦布晋升了高官,并且受到国王与王后的重视。于是引起达官贵人的忌妒,有了藐视、讥讽的恶语。“达官贵人”,指职位高的官吏和地位尊贵的人物。达官贵人都属于上流社会,这些人长年吃喝玩乐,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养成严重的歧视贫民的畸形心理。面对哥伦布的出身、功绩与地位变化,自然升起极强的忌妒之心。讥讽的话共4句,3个问句,1个感叹句。第1句是明知故问,意在藐视哥伦布的低微出身。第2句用疑问口气回答第1句的问题,强调哥伦布是外国人,又是穷困的海员。第3句质疑哥伦布航海的业绩的可靠性,在他们看来,这么大的业绩应出自出身高贵的'西班牙航海家。第4句是感叹句,污蔑哥伦布航海成功是谎言,是“天大笑话”,表达达官贵人的气愤与强烈的忌妒心。

  “哥伦布沉默了一会儿。他从盘子里拿起了一个鸡蛋,对他们说:‘太太们,先生们,你们谁能把这个熟鸡蛋立起来?’”

  这是哥伦布对达官贵人的还击。他面对达官贵人的藐视、嘲笑、讥讽,没有采取一般的做法———用愤怒、有力地语言去反击,或愤而拂袖离席。他反击的方法很巧妙,先“沉默了一会儿”,平静一下心绪,思考采取的态度与策略。他的沉默只“一会儿”,说明哥伦布非常聪明、成熟、有涵养,能迅速沉静并拿出对策。接着提出将熟鸡蛋竖立起来的挑战。熟鸡蛋是不可能立起来的,他知道达官贵人必败。以“挑战”对“讥讽”,让他们以简单的事都做不好的惨败而自取其辱,实在是高明。哥伦布说话,既有礼貌,不失一个有修养的“上将”,又有挑战性;既平静,又充满自信和对达官贵人的蔑视。

  “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谁能够最先突破。”

  这两句话极具哲理性,是哥伦布的传世名言。第1句讲出这样的道理:创造不单指对重大问题的解决,发现并证实简单的未知,也是创造,也是对人类的贡献,因此,也是值得赞扬的。第2句说明只说不做,即或头脑再聪明,也毫无意义,有意义的是大胆而积极地去探索,并力争最先成功。第1句讲明创造的本质,第2句承接第1句鼓励人们率先实践对未知的探究。哥伦布用简单的问题抨击了达官贵人的傲慢与藐视,又用这两句话阐述深刻的哲理,回击了达官贵人,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写作特点〕

  1.以简驭繁,以事说理。

  本文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但作者却仅写了一个极平常又简单的事例:竖立熟鸡蛋。达官贵人面对一个小小的熟鸡蛋,束手无策,哥伦布却轻而易举地立了起来。最后从这个简单的事例中总结出了一番大道理。以简驭繁,以事说理,容易使人理解与信信服。

  2.对比的反衬作用。

  本文写两类人,一类达官贵人,一类是哥伦布。前者傲慢无礼,愚蠢无能;后者谦和沉稳,聪明机智。前者浮躁妒嫉,后者冷静高雅。两相对比,达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

  天:清鲜、明朗

  景美天底下:小丘平地、羊、马、牛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01

五年级语文下册《跳水》教案08-26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6-13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6-20

五年级语文精彩教案下册03-15

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02-23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2-09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1-09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29

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教案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