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爬山虎的脚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爬山虎的脚教案1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课后评析: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案2
学习目标: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的这件事中,感受到老一辈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培养写后要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好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学习重点:
从叶老对中学生作文的修改中,感受叶老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并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课件准备:
1、《一张画像》修改的原文。
2、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课文写了什么有关叶老的什么事?
2、指名交流。
三、自读自悟,学习修改方法,感受老作家人品。
1、自读1-4自然段,思: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深的感受,画出句子,并在句中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
2、指名交流。
预设:
(1)句子: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学生可能感受到:作文修改方法、叶老修改的很认真、我们也要修改作文等。
(2)句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我从中感受到叶老修改得非常认真。
学生可能感受到:叶老修改的非常认真。
教师趁机拿出修改稿原稿,学生看在让学生谈感受。
(3)句子: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学生可能感受到:文学事业的艰巨,要认真,要一丝不苟,叶老对文学事业的认真,对我的平和、温暖。
指名读句子。
(4)句子: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我从这里感受到肖复兴同学的作文写的很好。
学生可能感受到:作文写的好,写作要写具体事实,要写感动的事,自己写作也要这样写。
(5)句子: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儿,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学生可能感受到:叶老对我的影响大,我自己写作的信心,叶老名气大。
教师趁机归纳总结。
四、教师总结质疑。
肖复兴能走上文学之路,与叶老的指点与鼓励是分不开的,这样一位对文学事业认真,对普通中学生平和、温暖的老作家,深深的感动了作者我,可是,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要这样用题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叶圣陶老先生:认真、平和、温暖。
爬山虎的脚教案3
教学案例
长沙市芙蓉区燕山小学崔妍《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社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老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地方,从中学习怎样写好片断,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片断1:品味美读
1、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写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两部分。
板书:叶子
脚
2、师:我们先来看一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看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3、师引导学生边看边观察:(1)刚长出来的叶子是什么样子?(2)再看看长大的叶子又是什么样子?(3)你再仔细观察叶子的生长方向?
4、师: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谁来读?谁来说说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
5、师:书上说爬山虎的叶子绿得那么新鲜?(板书:绿得新鲜)
新鲜这个词我们平常用来形容什么?
在这里用新鲜这个词来形容爬山虎的叶子,你有什么感觉?这告诉了我们叶子的什么?
生1:叶子的颜色。
生2:叶尖朝下是他的生长方向。生3:叶子在墙上排列得顺序。铺得均匀)
6、师:老师这有一句话。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出示“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1)请一名同学来美美的读读。
(2)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课件:叶动的样子)
(3)瞧,叶儿动了,风轻轻地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般轻轻漾起。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我们一起来试试?男生?快让我听听女生们动听的声音?
“新课标”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提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生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我和学生一起欣赏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营造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瞧,叶儿动了,风轻轻地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般轻轻漾起。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此时,美读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师生对比读,男生女生比赛读等各种形式,进行了充分朗读。
教学片断2: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师: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三、
四、五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交流话题一:
1、生:爬山虎脚的样子吸引了我。
2、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自己读一读,然后用笔划一划。
3、生自己边读边找边划。
4、师:谁来说说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上?形状呢?是什么颜色啊?)
板书:长叶柄的反面、枝状细丝、嫩红
5、师: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爬山虎脚的样子(出示课件)
6、师简笔画爬山虎的茎、叶子。
师:老师想画爬山虎的脚,你们说应该画在什么地方?有小画家来帮帮我吗?
7、生上台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8、师:能看着你画的脚来说说爬山虎脚的样子吗?
9、根据生的回答师问: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了什么啊?(蜗牛的触角)蜗牛的触角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发现是枝状的,还数了有六七根,叶圣陶爷爷观察得真是仔细具体啊。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决定巧用简笔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在教学课文本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我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先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再指名学生上台作画,画后一起评价画得像不像,请同学们根据画的脚来说说爬山虎脚的样子。这一设计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
交流话题二:
1、师:爬山虎的脚还有什么地方吸引了你们?
2、生1:爬山虎的脚会爬墙吸引了我。生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吸引了我。
3、师:现在我们进入同桌互助学习时间,请每组同桌按以下三点学习,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学得最快。(1)读一读:描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2)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的词语;(3)谈一谈:你体会到了什么?
4、师: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5、生:我读懂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6、师:现在老师让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脚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谁观察到了?
7、生:爬山虎的脚变弯了。
8、师:你们还学懂了什么?谁来补充?
9、生:我找到了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的词语。(触、变、巴、弯、拉、贴)
10、师:找的可真准确。我们一起来读读。抓住了这些重点词,我们就可以更清楚的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啦。
11、师:从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12、生1:爬山虎的脚不像别的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组织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2:触到墙就变成小圆片,这里说明速度很快。
生3:从巴这个字,看出爬山虎的脚紧紧的抓在墙上,相当的牢固。生4:我体会到这段描写用词非常恰当,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爬得非常辛苦。
13、师:爬山虎这种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精神真是令我们感到佩服。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像:爬山虎正在墙上缓缓地爬行着。看哪边的同学读得最棒!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师生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通过看课件、讨论,让学生不但理解“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段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运用肢体演示,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教学片断3:
1、师: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什么启发?你认为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2、生:观察要细致全面、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观察、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师:老师希望大家向叶圣陶爷爷学习,做个观察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课后请同学们以《我发现的小秘密》为题写个观察片段。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重视拓展文本,延伸课堂,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了以《我发现的小秘密》为题的作业。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学习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2、学习作者巧妙地利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来具体描写周围的事物。
3、让学生们在体会作者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感受发现的乐趣,激发他们细心观察的兴趣,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在读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时你有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多媒体展示原文)
原文: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画出相关的语句,把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2)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3) 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4)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5)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学生汇报时,教师随机板书:
刚长出的叶子——嫩红
长大的叶子——嫩绿
绿得新鲜——看着舒服
叶尖朝下——铺的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静态)
一阵风拂过——漾起波纹(动态)
三、学习写法,练习仿写
引导学生分析写法——动静结合。然后就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进行仿写。那如果让你来观察“牵牛花”,你是不是也可以做到这样呢?(课件出示一些牵牛花的图片,让他们尝试着再次将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内容融合到一起)
四、作品展示,给予表扬
1、指名读一读自己所仿写的关于植物的片段
牵牛花有着一根根青绿色的茎,犹如一条条穿着绿装的手臂,绿得像碧玉、像翡翠。那茎伸展到旁边的树上,把树缠了一圈又一圈,好看极了。茎上又伸展出一片片叶子,叶子绿极了,让人看着舒服,绿叶如春,一副生机盎然的样子;叶子的柄和树干都是红色,这给牵牛花的绿点缀得更加耀眼夺目……一阵风吹过来,牵牛花随风摇摆,像风铃在丁当作响。蝴蝶舞过来,告诉我昨夜的好梦;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的故事。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牵牛花,我是在欣赏着牵牛花呢! (周畅)
每天清晨,当悠扬的歌声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姥姥家的小院里那千朵万朵喇叭花也竞相开放了,你看,红的、紫的、粉色的……真是五颜六色,非常好看啊,一阵风拂过,一个个小喇叭就吹响了,随着“滴滴滴哒……滴滴滴哒”的声,它们昂着头,张着嘴,象在为我们加油呢,又象是鼓舞我们在新的学期大步向前。(赵家)
2、指名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老师总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收获很大,学会了如何观察周围事物,还写出了自己的作品,学会了利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自己观察的事物,虽然,仿写的痕迹比较重,但说明学生真的掌握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我特别喜欢。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再练习写一些小片段。好吗?
爬山虎的脚教案5
一、教师导入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本课是围绕哪一个意思写的呢?(围绕爬山虎的脚写的)从哪儿看出来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哪几段是围绕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
二、总结“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1、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呢?作者首先确定了“要写的是什么”。(板书)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国各地都有,为绿化祖国,美化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一般看到的只是那满墙碧绿的叶子,从小到大,从红到绿,又从绿到红,最后掉光。有人也曾感到奇怪,不知它们为什么能那样牢固地铺在垂直的墙壁上,不管多大的暴风雨也不会把它们打落下来。但却很少有人扒开那密密的叶子仔细观察研究一下。本文的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写出了这样生动有趣的文章。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不光要想好自己要写的是什么,还要根据要写的意思选择好内容。(板书:选择好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要写爬山虎的脚,选择了哪些内容呢?
请三个同学分别读3、4、5自然段,大家想:每段主要说了什么?
⑴ 分小组讨论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⑵ 请各组选派代表说一说:
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什么样;第4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第5自然段写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⑶ 作者选择好了要写的内容,还要安排好写的顺序,这样才能表达得更清楚,更有条理。本文的作者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6句)
2、这6句话分别说了哪几个意思?
(一、二句写了作者发现爬山虎有脚;三、四句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和形状;第五句写了爬山虎脚的颜色。)
3、指导朗读:
当作者发现爬山虎是有脚的,知道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在墙上爬的秘密后,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非常惊喜。)
⑴ 学生小声练习读出惊喜的语气。
⑵ 教师范读:
第一句中“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要读出疑惑的语气。第二句中“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尤其是“有脚的”三个字语气更要强烈。
4、在书上画出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注意要画准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要通过看图或投影让学生清楚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地方。弄清“茎”、“叶柄”、“反面”这几个关键词语的意思。要给学生直观印象。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加上手势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5、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在书上画下来。(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学生看图加深理解,产生直观印象。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换句话说:爬山虎的脚就像六七根蜗牛的触角;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什么样。
6、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的?
(像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7、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8、再请两个同学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语气。
(第二句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后面几句要读得像解说员一样,介绍要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请一个同学读第4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往墙上爬的。)
2、读这段中的第三句话:“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中的“这样”指的是怎样爬?从上文找答案,划在书上。(前面的两句话。)全班一齐读一读。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请两个同学用动作演示:
面向黑板站好,用手巴住黑板,然后十指弯曲,手臂和身子慢慢贴到黑板上。再用同样的动作一下一下往上爬。全班同学齐读(或背诵)这一部分。说说“手指、臂、身子、黑板”在演示中好比是什么。
5、每个同学都要边背边演示动作。
6、齐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为什么看到那些细小的脚就会使人想起蛟龙的爪子?(太像了。)当两种事物很相像的时候,就可以用比喻句来形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改成比喻句。(爬山虎那细小的脚就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把比喻句中的“就像”换一个词,句子内容不能变,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练习说句子。(“好像”、“像”、“犹如”、“如同”、“像……似的”)
五、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一人读,其它同学说说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和没触着墙的结果不同。)
2、看投影:
⑴ 填空。
⑵ 回答问题:
① “灰色的脚”指什么?原来是什么颜色?
② 从哪儿能看出爬山虎的脚扒在墙上相当牢固?
(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六、再读课文三、四、五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爬山虎的脚的
七、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来写的,但为什么还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爬山虎的叶子(分小组讨论)
原因有三:
1、因为平时人们看到的都是爬山虎的叶子,课文就从人们的认识规律入手,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熟悉。
2、爬山虎这种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和对人类最有贡献的部分就是叶子。
3、用叶子来衬托爬山虎脚的重要,如果没有爬山虎的脚,就不会有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那样舒服,铺得那样均匀,荡漾得那样好看的绿叶。
爬山虎的脚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初读和研读,掌握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修辞手法,并且能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篇爬山虎的学习,一方面建立起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建立起对身边大自然的喜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三、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玩猜一猜游戏,大家想不想玩啊?
生:想......
师:好,那大家可都看仔细了啊,老师手上有一些图片,同学们来猜猜这是什么?(教师模拟第一张图片)大家看看这个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呀?我们来看看那个同学平时最善于观察了。
(这时学生思考,纷纷举手想要回答)
就这样通过小猫脚图片、小鸭子脚图片、小狗图片和爬山虎脚的图片,引出脚这个话题。
师:同学们,其实不光是我们的动物有脚,我们的植物也有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脚,看看它怎么走路的,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拉朗读,勾画出不会、不懂得字词,同座之间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相互帮助学习。
2、再度课文,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勾画出爬山虎脚的描写句子,然后四人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得出爬山虎的特点?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如何爬的这四个方面去寻找)。
3、深入研读课文
整体阅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例如: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要这么仔细的描写爬山虎啊?)感知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以及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在这过程中,通过分析句子来介绍文中所用到的一些新的修辞手法。
(三)你说我演,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通过一个游戏来加深学生对课文描述的爬山虎的脚的爬行方式的理解。
游戏一:一个同学说爬山虎的脚样子以及运动方式,一个同学根据同学的叙述一步一步的做出相应的动作。
游戏二:贴纸游戏,在黑板上展现课堂开始的图片,让学生把对应的图片上脚的特点贴在对应的图片中来。
(四)巩固提高
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回忆字词。
从第一小组的同学开始:
师:爬山虎爬呀爬,爬到…同学
生:我是爬山虎,这个是我的脚,它读….,它可以这样来造句,我身边有这样的….植物,它的脚是这样的…..。
通过爬山虎脚移动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起来分享自己这篇课文学习到的字词和修辞手法以及身边的其他相似的.有脚植物。
(五)小结和作业
1、课堂小结采用发散式+收束式,通过提问的方式完成: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呀?
生:《爬山虎的脚》
师:那有那个善于总结的同学能告诉老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那些新本事呢?
生:我学到新的生字和新的修辞手法
师:这个同学非常棒,还有哪位同学能起来和大家分享吗?
………..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认识了我们的一个新朋友-爬山虎,一起了解了植物爬山虎的脚,知道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如何的爬,在这之中呢,我们也学到了新的生字宝宝和新的修辞手法。最后,让我们再次的自由朗读课文,去再一次感受爬山虎的神奇运动脚步吧!
2、同学们下去后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有哪些植物是有脚的,用今天新学到的修辞手法来描述出来,明天上课的时候我们一起来分享,看看哪位同学观察最仔细,描述的最生动。
爬山虎的脚教案7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两株爬山虎
教学设计
导入( )分钟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并从课文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大声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新课教学( )分钟
二、研读第2自然段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教师板书:位置 颜色 样子)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____________。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____________。
长大了叶子的颜色:____________。
叶子的样子:____________。
(教师板书:墙上 嫩红 嫩绿 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指导朗读:读出美感来。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
三、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
汇报交流。
师: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1)结合插图,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b: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师板书:茎上 如新叶 细丝 像触角)
c:过渡:来,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
d:出示画面: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老师引读)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a: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b:“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2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读……
c:想看到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请你睁大眼睛来看)
d: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教师板书:触、变成、巴住、拉、贴)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受爬山虎脚的美。】
生齐读。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
师:老师上课前在校园的东墙边采集了两根爬山虎,你来说说从它们的颜色去观察可以推断什么?老师这里有道作业练习,需要大家去探索。小组结合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论。
(3)爬山虎“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总结。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设计意图:有助于学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把意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板书内容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语。
隙( ) 嫩( ) 舒( ) 茎( )
占( ) 瞧( ) 柄( ) 叠( )
二、说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
我会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风中柳树正在向人们展示那美丽的腰肢。
我会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会填。
嫩绿的' 嫩红的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____________,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____________。
【答案】
一、空隙 占有 嫩绿 瞧见 舒展 叶柄 茎叶 重叠
二、 比喻句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拟人句 鸟儿们在欢快地歌唱。
三、嫩红的;嫩绿的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让我收获颇多,首先我从中感受到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和自xx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小练笔,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与学生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找准时机恰当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案8
一、教材解读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第七单元是第七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除了要从读到学写,训练围绕一个意思写片断之外,还要复习巩固本学期学到的读和写的基本功,使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得到提高。《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担负着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的任务,因此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很少有见过爬山虎的,对课文可能就理解不好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学中通过抓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研究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同时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就更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演示,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兴趣。
【德育目标】通过体会作者对事物观察的仔细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动词,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师: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知道了这是一篇写植物的文章,谁见过爬山虎这种植物?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简单介绍)
师:说的不错,假期时,老师去了千山在沿途看到住户的房子上、公路大桥的墙上、山壁上,到处是一片片绿绿的爬山虎,就像一匹匹绿色的绸缎一样,老师告诉你们,它小的时候,也只是一根小茎,有了充足的水分,适合的温度,它就爬呀爬呀,爬的满墙都是,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我们就在课文中去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解开这个迷的。
师:请同学们把书轻轻打开到16课,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爬山虎的哪些特点?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边读边作上记号,开始吧!(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研究发现
师:现在请仔细结合课文内容在小组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助你解决,如果在小组内不能解决年在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解决,好不好?(学生研究讨论)
3、合作成功
师:刚才同学们都学的很认真,讨论的也很激烈。现在请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注意抓住重点词来说。
学生汇报第一自然段的收获,包括:⑴ 爬山虎生长在墙上。⑵ “满是”看出长得很多、很茂盛。⑶ “占了一大片”看出生长的快。⑷ 爬山虎的生长离不开墙等等。
师:这部分还有问题吗?
那好,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高,收获也很大,我们就按这种方法继续汇报。
(学生汇报1、叶子杂成长中的变化。2、叶子的颜色、形状分布情况。
4、理解“漾起波纹”这句话体会作者用比喻写出叶子的好看。)指导朗读。
师:请一名同学带有感情地朗读大家看画面。(多媒体:叶子随风浮动的画面)
这部分描写你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后继续汇报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抓住:“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及“颜色是嫩红色的”来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师:好!现在请大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你怎样理解的就怎样画,谁愿意到前面来画?(一生板演)
(大家评议脚的位置对不对)
出示多媒体画面,谁愿意说说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边看画面边说爬山虎的脚样子)
师:你除了读懂了脚还读懂了什么?(生继续汇报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门看 这一自然段把表示爬山虎爬墙的动词画出来。(生边读边画)
师:说说看,(动词有:触、巴、拉、贴、爬教师点出)
谁能理解一下这些词?(就是说爬山虎的脚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把茎相上拉一把,让它紧紧地挨着墙。)指名几个同学说。
师:现在我们来一起做个游戏,把你们的手当做爬山虎的脚,手掌当做小圆片,在桌子上试着做一做爬山虎爬墙的动作。谁愿意到黑板来演示一下。
(请一名同学来边演示边说)
师:这部分还有一句话你读懂了吗?说说看。
(“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就会想起它像蛟龙的爪子”这是说,爬山虎的脚……有力量,像蛟龙的爪子一牢牢巴住墙。)
师:刚才大家共同研究的这部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没有了请大家继续汇报。
(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墙”对于爬山虎的重要)
这说明爬山虎离不开墙,稳重还有哪些地方提到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密切?(第一自然段)像作者这样开头写,结尾也写的方法叫做首尾呼应。这篇课文大家读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小结师: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个片段描写的最精彩?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师:现在就带着感情把你喜欢的段落美读给同学听,并试着背下来。
总结:这篇课文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一事物展开描写,这一片段不仅使我们了解了有关爬山虎的脚的知识,而且好象亲眼看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是怎样巴住墙,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我们同学在今后的文章中也要学习作者这样的写作方法,通过细致的观察,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好一个片段。
下面,把这节课你学到的知识概括性的写在纸上,讨论把一下板书写完。
(学生把爬山虎的叶子及爬墙动词填上)
六、开发课程资源
老师给大家留个作业,请你回家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抓住植物的特点,围绕茎呀、叶呀、花呀、或者是果实等写一个片段。
附板书:
叶子 : 新鲜 均匀 尖朝下
脚 触 巴 拉 贴 爬
爬山虎的脚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1、2自然段中的相关句子。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叶子的静态美与动态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难点:体会叶子的静态美与动态美。
了解爬山虎叶子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释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板贴课题)
2、指导写字:虎是我们要学的生字,一起来写一下。
3、质疑:看了这样的课题,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
4、解疑:(出示图片)这就是爬山虎,它是一种植物,但它不像葡萄一样要搭个架子才能往上爬,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评价
2、检查反馈:听一听你的同桌生字读得怎么样?同桌间相互检查读音;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你愿意读哪一段?其他同学听听这几位同学读得是否正确。
3、开展互评:同学们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有哪些优点和不足?评价
4、生字教学(小集中):刚才从读中看出大家朗读的本领特别高,老师这儿也有两个字:均匀。你会读吗?我们来写一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
(三)默读思考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默读并思考:课文哪几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3、
4、5三个自然段)评价:同学们挺会抓重点的!那课文
1、2两个自然段又分别写了什么呢?
2、及时板书:生长的地方,叶子,脚
(四)分段教学
1、教学第一段
A、跟随作者的目光,我们先来到爬山虎生长的地方。谁来读一读B、从他的朗读中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茂盛、能爬)C、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D、再来读读看??
2、教学第二段
A、接着我们和作者一起来看看爬山虎的叶子长得怎样?
B、指名读第2段。想一想: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课文重点写什么时候的叶子?评价朗读:我仿佛都看到爬山虎的叶子了。C、反馈:刚长大——嫩红
嫩绿
长大了——绿得新鲜
一顺儿朝下
D、你能找到叶子颜色变化的句子并读一读吗?谁来试一试。
E、指导朗读:1人读完后,你读的真美!谁还能美美地读一读??
F、引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我们来看铺字怎么写?没有重叠起来的——我们来看这个叠字写的时候该注意什么?
结合图片,组织讨论。爬山虎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G、这时候,一阵风吹来,爬山虎的叶子又是怎样的一幅模样?
波纹原指什么?漾起波纹是怎样的情景?
H、指导朗读: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五)全课小结
课文又是怎样细致的描写爬山虎的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爬山虎的脚》反思
全课伴随着铃声结束,一切还是按设计进行着。常听人说教学设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这么说来我苦思冥想的过程设计还是预则立的,这样才会发现自己的问题。既定的目标也有条不紊的完成了,自己感觉按这个设计还是挺一气呵成的。之后,指导老师及其他听课教师也给了很多建议,感受如下:
1、语文老师一定要定个规范,比如说在设计中要求学生写生字,只要求循声快速的`写一个,并未说明写在哪里?这个细节是听课老师指出的,是啊,语文教学不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嘛,而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不停的规范,加上练习养成的。而新手的我似乎忽视了这一点。
2、在教学过程中免不了有很多的评价语,而这个度也需教师在不断地实践中把握。哪些评价能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哪些评价能激励学生?哪些能说到学生心坎里去?换位思考,我常常坐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整个教学过程,我这样说可以吗?这个评价是否妥当?怎样说才最贴近学生?想的多了,有时灵感也来到自己的身边,有个好点子,我便及时记录。收集更适合我这个班级的评价语。
3、在教材分析上,在第一课时字词是重点,加上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默读、感悟着读??在导入时,应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宗旨,而我则选择直接导入,我是这样想的:在导入时用一句话“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这有趣两字在某种程度上是起了一定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的。这是这节课我说的第一句话,学生的注意力是百分之百的。或许有失偏颇,但任何的尝试都要实践来证明,如果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那是永远会落入某个套子中的。
4、在导入时的一段谈话:“看了这个课题,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老师指出改成“看了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而这在教学中也凸显出来,当我问出: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时,学生举起了手,我想当时他们一定知道: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只是对于一些细节不太了解。教师身为引导者,在此时只需静静地倾听学生回答,把学生引入到课文中即可。而我的处理却有种包办的意味??是我阻碍了学生的畅所欲言。以致后来说到爬山虎不像葡萄一样要搭个架子才能往上爬,在探究其原因时,学生的状态比较茫然,没有一点想要一探究竟的兴趣。那一刻,我深深知道自己的导入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起一定作用的。我俨然成了一个发号施令的命令者,而非组织教学的引导者。
小感
语文是一门复杂的、综合学科,它存在我们周围每一个角落,学生一般都是带着已有的语文基础来到课堂,我们要将他们的已知化为未知,探究更深的,通过课堂再将未知变为新的已知,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
爬山虎的脚教案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两株爬山虎
教学设计
导入()分钟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并从课文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大声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新课教学()分钟
二、研读第2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教师板书:位置颜色样子)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____________。
b、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____________。
c、长大了叶子的颜色:____________。
d、叶子的样子:____________。
(教师板书:墙上嫩红嫩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3、指导朗读:读出美感来。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
三、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师: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1)结合插图,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b: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师板书: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c:过渡:来,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
d:出示画面: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老师引读)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a: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b:“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2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读……
c:想看到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请你睁大眼睛来看)
d: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教师板书:触、变成、巴住、拉、贴)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受爬山虎脚的美。
生齐读。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
师:老师上课前在校园的东墙边采集了两根爬山虎,你来说说从它们的颜色去观察可以推断什么?老师这里有道作业练习,需要大家去探索。小组结合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论。
(3)爬山虎“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1、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总结。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设计意图:有助于学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把意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板书内容
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读通课文,感知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
3、读懂第一部分,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及它的叶子。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叶子的。
一、 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一) 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3、对课题质疑。
(二)提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5、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6、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均匀、重叠等词语,明白了均匀、痕迹、牢固、休想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均匀、休想等词语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等)
4、我会自主完成课后思考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我会悟。
(1)悟文本
生1:从第一自然段中,使我知道了爬山虎喜欢在墙上生长。
生2: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中,我明白了"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和顺序。这两句话概括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绿、整齐。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的变化:刚开始是嫩红的,后来变成嫩绿的。
生4:我知道"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是静态描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是动态描写。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作者是通过细心观察的,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三) 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写植物叶子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仿照第二自然的写法写一种植物的叶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3--5自然段。
2、提出学习目标
(1) 把课文通顺,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主要讲了些什么?
(2) 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其中的意思。
(3) 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 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学会了叶柄、触角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某个词语说一句话。(如:叶柄、触角、痕迹等)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4、我会做每课一练中的题目。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这三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分三个方面,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巴住墙的不同结果。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它的含义。
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以蜗牛的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
生2: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咬龙的爪子。(作者准确地用上“触、变、巴、拉、贴、爬”这六个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细节,爬得那样科学合理,那样姿势优美,那样柔韧有力。
生3: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这两句话是用对比的方法,写出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碰着墙便茂盛地生长。)
生4:我知道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有:变、巴、弯、拉、贴等。(师板书)
(三) 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草本植物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按照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一则连续观察日记。
爬山虎的脚教案12
一、情境导入,预习交流(3)
1. 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了吗?(指名:爬山虎)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题目,齐读)
2.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什么?(生答:叶子)有什么特点?(生答:绿 均匀)。(师随机板书)
3. 这一墙的爬山虎美不美?(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齐读第二自然段)
1.你们知道爬山虎的叶子长得这样茂盛,这么美是因为爬山虎哪个部位的功劳吗?(爬山虎的脚)是的,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是如何写爬山虎的脚的。
二、自主阅读,导学问难(6-8)
1.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一读。教师讲解自学方法及要求。(a.带着问题默读课文3-5自然段。b.找出相关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并在空白处用简练的话进行概括)
2.生默读课文,进行自主学习。
3.同学们刚才自学的非常认真,下面咱们就来小组讨论讨论。(小组讨论,综合答案)
三、互动研究,精读体验
(一)第三自然段(12)
师: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小组代表汇报
1.(1)交流脚的位置,相机板书: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同时强调“反面” (a.你从哪句话找到的?(你能读读这句话吗?)B.再读这句话,继续寻找答案b.其他组补充)
(2)(师板书)注意“茎”和“柄”的写法,茎字为上下结构,捺要变为点,“柄”是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师板书,生注意观察并练写:“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2.(1)交流脚的样子,相机板书: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同时强调“枝状”“细丝”(学法同上)
(2)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说)说明此时爬山虎的脚(很柔软)
3.交流脚的颜色,相机板书:嫩红
4.师总结: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征。谁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爬山虎的特征。(随学生复述,师指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5.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生答: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现在他能把爬山虎的脚描写的那么形象、准确是因为他这次(认真观察)了。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15)
1.师:下面咱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呢?(指名小组代表读描写往上爬的句子)
2.师:请同学们自己也读一读这个句子,在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下面画“▲”,体会爬山虎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请一生反馈(触、巴、拉、贴),相机板书:触、巴、拉、贴。
4.你是怎样理解“触 巴 拉 贴”这几个动作的呢?还记得我们帮助理解词语的几个方法吗?(结合上下文、查字典、结合生活实际,位置互换进行比较)现在就请每个小组选取一种方法再来体会体会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
5.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1)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
(2)阐述小组的理解(体会触、巴、拉用力的程度逐渐加深,“拉”用力向上的状态)
(3)从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用词的精准,爬山虎的脚的重要作用,爬山虎顽强向上的生长状态)
(4)带着理解读一读这几句话。
教师小结:是呀,从爬山虎向上爬墙的过程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准,更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重要作用以及它顽强向上的生长状态。狂风大作阻挡不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脚步,他的脚——(接读),暴雨来临依然阻止不了它,它的脚——(接读)。看着这样坚韧的爬山虎的脚,你们佩不佩服?让我们读出对它的敬佩 。
6.(1)作者开始将爬山虎的脚比作了蜗牛的触角,现在它比作了什么?他们有什么不同?(体会爬山虎的脚有力,能紧紧的抓住墙壁,一脚一脚向上爬),所以它才能(牢固)地紧贴在墙上。
(2)谁愿意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爬山虎脚的坚韧、有力!(指名读,男生读)
7.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1)现在,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怎么爬墙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老师能不能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呢?(不能)为什么?
结合壁虎向上爬的样子体会: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2)师总结: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的用词多妙呀,既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又写出了它坚韧向上的精神。
8.你们喜欢这样的.爬山虎吗?请你自己再充满感情的读一读,争取把这段积累下来(生自主背诵)
9.结合板书一起背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同学们,爬山虎能够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前提是?(触到墙),那么没有触到墙的呢?(生答:不几天就“萎了”)
师:是的,本来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植物。但叶圣陶陶爷爷却写的那么生动形象,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观察细致,抓住事物的特征)
四、拓展延伸,综合实践(2)
同学们,文章主要写的是爬山虎的(脚),题目也是爬山虎的脚,可是作者为什么先写它的叶子呢?一墙令人看着舒服、好看得很的叶子与脚有什么关系呢?(指名说说)
师小结:这是一种由远及近的描写顺序,作者在这里先写了叶子,不仅给下文写脚做了铺垫,二这一墙美丽的爬山虎叶子,更加衬托了爬山虎的脚起到的重要作用。你们看,叶圣陶老先生不愧是个名家,他含蓄得自然,铺垫得巧妙,你们写文章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啊!
五、反馈总结,感悟收获(3)
1.通过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说)
2.师总结:叶圣陶先生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3.请你带着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对爬山虎的脚的敬佩之情再来美美的读一读课文。(机动)
六、作业设计
1.再次读一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2.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或花卉,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写一写。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颜色:嫩红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案13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
2、启发学生看图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三分钟说话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生字新词;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出示图片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1、自由读,遇到生字,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自己圈划出来的生字。
2、检查生字词语
出示词语引人注意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休想
牢固
①自由认读;②请小老师读。
3、读文
再读文,遇到生字、词语,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当小老师,如果读错了,请及时提醒他,读好了,夸夸他。
5、展示读,读正确。①指名分段读;②逐段指导。预设:
1、二段中读懂“拂”注意“舒服”“空隙”
2、三段中读好“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3、读好爬山虎的动作的词语。
4、读流利、同桌轮读(正音)。
5、自读自悟:
三、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出示课件)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板书
6、爬山虎的脚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出示词语
爬山虎
引人注意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休想
牢固指名领读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蛟(jiāo yiǎo)龙蜗(wuō wō)牛痕迹(ji jì)波(bō pō)纹爪(zhuǎ zhǎo)子茎(jing jìng)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学法指导。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略)过渡: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板书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爬山虎的脚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课文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具体明确的语言写出内容。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流利朗读课文,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归纳课文叙述顺序,获取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第三、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通过本文,学生能了解如何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出好的文章。
【教学难点】
介绍爬山虎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⑴ 上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 上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从中了解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在种植丝瓜和葡萄时需要搭架,否则它们就无法向上生长。然而,爬山虎是一种软软的藤,却能够不依靠架子,爬上墙、爬上屋顶、爬上岩石。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有脚。)有多少同学看到过真正的爬山虎?你们通常看到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部分呢?(叶子)那么,你们注意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将自己和作者进行对比,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质疑课题:
当我们读一篇新的文章时,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可能会关注哪些方面,比如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如何爬以及脚的变化。那么在叶圣陶爷爷描述爬山虎的时候,他关注了哪些方面呢?我们一起来探究。
通过质疑课题,我们不仅能够激发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线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⑴ 圈出生字和新词。
⑵ 每个自然段都讲述了什么关于爬山虎的知识?
2、检查交流:
⑴ 请一位同学当小老师,领读下列单词:嫩绿、舒服、堆积、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⑵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都讲述了什么关于爬山虎的知识吗?
第一自然段描述爬山虎生长茂盛。第二自然段描述爬山虎叶子美丽。第三自然段描述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和形状。第四自然段描述爬山虎如何爬。第五自然段描述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和二自然段
1、阅读第一自然段,你感受到“满是”和“一大片”传递了什么信息?
爬山虎茂盛生长,并且能够攀爬。
2、欣赏爬山虎攀爬到岩石、屋顶甚至墙上的图片,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描述的内容。
四、布置作业,注重语言积累
1、抄写生字和新词。
2、背诵课文第三和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深入探究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麻烦谁能告诉我们,课文中讲述了哪些关于爬山虎的知识。
(叶子的美丽、脚的样子、爬山虎的攀爬方式以及脚的变化。)
二、自主阅读,交流总结
1、爬山虎的美
选择对爬山虎叶子的描述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可能会对爬山虎的美感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叶子的描写中,可以感受到它们既有动态的美感,也有静态的美感。在描述叶子颜色的变化时,叶圣陶爷爷也描绘了一种美感。通过阅读和绘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种美感。与同伴交流,探讨你对爬山虎美感的理解,一起学习和探索。
(通过自主阅读,激发学生自我探究和思考的习惯,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2、汇报交流
1) 交流话题一:叶子的美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在第二自然段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叶子的动态美感,通过风拂过叶子的描写,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同时,叶子的静态美感也通过墙上排列整齐、绿得新鲜的描写展现出来。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可以更好地理解叶子的美感。读完之后,你是否能够感受到这种美感呢?
(通过交流话题,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2)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与叶子的美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通过对爬山虎脚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十分细致的观察力。通过观察图片,你是否能够说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呢?课文中将脚的形状比作蜗牛的触角,这样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观察力。通过交流,我们可以一起探讨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通过图文结合,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3)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的动作
在第四自然段,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爬山虎的爬行过程。通过“触、巴、拉、贴”四个动词,可以感受到爬山虎的姿态和动作。通过观察演示,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同时,作者将“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也体现了作者对文字语言的运用和思考。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不同说法的差别和优劣。
(通过体验、观察和探讨,让学生在交流中锻炼思考和创新能力,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把自然现象与人文熏陶融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展现,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以下是对《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的总结与拓展:
一、文章概述
本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包括它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爬行方式等方面,并通过对触着墙和未触着墙的情况进行比较,强调了爬山虎的脚的牢固性和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此外,作者还在文章中提及了爬山虎的叶子,认为人们更注重的是爬山虎的叶子,而非它的脚。
最后,文章引导读者总结了作者观察爬山虎的具体方法,包括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观察以及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等方面,同时拓展到其他植物,并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文章收获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了解到了爬山虎的脚具有牢固和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感受到了在自然现象中渗透的人文熏陶。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观察植物的方法,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和发现美。
三、总结写法
作者在本文中除了介绍爬山虎的脚,还涉及到了爬山虎的叶子,这是因为人们更注重的是植物的美观,而非某一局部的特点。观察植物要细致,抓住特点,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这是学习本文的重要启示。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我们可以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去观察其他植物,并尝试将其具体描述出来,练习写作能力。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多关于植物和作者叶圣陶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稳固 VS 弛缓
【评析课后】
一、授课主动权回归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借助趣味谜语、亲切交谈和课题挑战的形式,引导他们自我探究、热情追求知识。通过让小助教带领读新字、鼓励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进行学习,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思考空间,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朗读声音装饰中文授课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文字、让朗读音成为主旋律。开学时,学生先阅读,消除生字难题,理清文章纲要。然后让学生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段落,阅读、思考和体会。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之后,伴随着配乐和图像美,朗读培养了语感,阅读中获得了情感熏陶。在注重了解爬山虎脚爬行精神之后,再读,学生将会感受文字的生命力,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信息技术的无缝贯通
本节课程的授课充分结合了信息技术和对内容的理解。如果演示工具过早使用,直观的影像容易代替学生的思考,替代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我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多媒体提升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
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的美丽之后,为进一步激发情感,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满山坡、墙头和岩石爬满爬山虎的景象,朗读时有表情、有节奏,使形象和情感融为一体,获得美的浸润。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
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爬行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学生自己阅读、描绘和讨论的同时,我在恰当的时机出示了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形态和上升的过程,这些直观的画面,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深刻领悟到了相信学生的重要性,不仅要将课堂交予学生,更要将阅读、讲话和选择的权利交予学生,让他们能够自由地阅读、思考、质疑、解答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不再是被动学习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通过使用多种媒体创造情景来突破难点,以便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写作的技能训练,使观察和写作技能能够迁移,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案15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就一块儿来认识一种植物的脚,看看它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有的同学还去观察了爬山虎。通过这些预习,你对爬山虎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通过查找资料知道了爬山虎也叫巴山虎,是一种落叶藤本植物,有浆果,可以入药。
师:对!查找资料也是预习课文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这些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解决问题。
师:那通过读课文,你们对爬山虎还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上长有细丝。(板书:脚)
师: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反复读书都是预习的好方法。通过预习,同学们对爬山虎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们还有哪些疑问呢?先把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看能不能借助小组的力量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我们一块解决。
(生小组交流讨论,师巡视学生交流情况)
)
师:通过交流,你们又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师:那你们还有哪些疑问呢?
生:我们组的问题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板书:脚向上爬?)
为什么说它是一脚一脚向上爬,而不说一步一步向上爬呢?(板书:一步一步?)
为什么说爬山虎的叶子会漾起波纹,美丽极了?(板书:叶子?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有关爬山虎脚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生:我会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决。我会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解决。
我会跟小组的同学讨论交流来解决。
师:(指问题):对!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好方法,另外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也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些方法,重点探究大家提出的问题。看通过进一步的读书学习,对预习中读懂的内容有什么新的理解,不懂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读书解决。
三、自主探究,读书感悟
(一)边读边想象,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丽
师:刚才,同学们提了有关爬山虎叶子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的,请大家把第二自然段读一读,边读边找出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爬山虎叶子的语句)
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生边读句子边想象)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我们就应该这样学习。那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这美丽的爬山虎的叶子呀?
生:想!(学生看多媒体,再次感受)
师:学到这里,你对爬山虎的叶子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师:对!正是因为长大的叶子很绿,在墙上排列得那么均匀,被风一吹还漾起满墙的波纹,非常美丽,所以它才那样引人注意。
同学们这么喜欢爬山虎的叶子,我们就试着读一读课文,把这种喜爱的感情读出来。放开声音,自己先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感情朗读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然后师指名感情朗读)
师:(小结)通过预习课文,我们了解了爬山虎叶子的生长特点,而刚才通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我们又感受到了叶子的美丽与可爱。这就是我们新的理解,新的感受。
(二)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探究有关爬山虎脚的问题师:在交流预习的时候,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关爬山虎脚的问题,那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像刚才这样读一读课文,自己找一找答案吧!
(生读课文找句子)
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谁能读读课文中的句子?(指名读)
师:请大家再把这几个句子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试着在本子上画一画。如果有的同学带来了爬山虎,也可以边对照实物边读课文,再仔细地观察一下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师:谁愿意把你的画拿给大家看一看?
师:我们一块儿来看看他画的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呀对不对。先看位置,他画的对吗?
师:对!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地方的反面。我们再来看看脚的样子,画的对吗?
生:对!
师:谁带来了爬山虎呀?拿过来让大家看一看。请这位同学读着课文中的句子,我们再来仔细地观察一下爬山虎的脚。
师:下面,我们一块儿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再来认识一下爬山虎的脚。(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一段,学生齐读)
师:(小结)我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像刚才这样抓住重点句子认真读书,边读边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师:刚才有的同学还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为什么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向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向上爬?先请同学们继续读一读课文,自己试着找找答案。
(生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师: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把你的理解跟同桌说一说。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师:同学们通过读书想象,对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一块儿来观察一下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课件演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样子)
师:你们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了吗?
生:知道了。
师:那请大家再把课文中的句子多读几遍,联系刚才我们所观察到的,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师:说得真不错!那还有的同学问:为什么说它是一脚一脚向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向上爬呢?谁能谈谈自己的看法?
师:你是这样理解的,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师:(边总结边演示)对!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当爬山虎的脚巴住墙以后,这只脚就不会再动了。随着不断地生长,它又长出了新的脚,这些脚再巴住墙,使爬山虎向上爬。不像人走路那样,两只脚来回交替,所以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向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向上爬。
师:有的同学还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爬山虎的脚触不到墙就萎了?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师:是的,爬山虎之所以能够巴住墙往上爬,是因为它有带吸盘的脚。如果爬山虎的脚触不到墙,它对爬山虎的生长没有了作用,所以随着爬山虎的不断生长,这只脚就会萎掉。
(三)再次质疑,加深认识
师:好,下面请大家把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看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生读课文)
师:谁还有疑问呀?
生:为什么爬山虎的脚有六、七根细丝,而不是三、四根细丝?师:可以看出你非常喜欢爬山虎,想进一步了解爬山虎,那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查找有关爬山虎的资料,我们再互相交流交流,好吗?
师:这个问题谁能帮助他解决?
四、回顾全文,深化认识
师:下面,请大家朗读全文,想一想,爬山虎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自由朗读全文)
师:谁还有不同的感受?生说
五、课外拓展,发展认识
师:刚才同学们谈出了自己对爬山虎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我们知道,爬山虎是一种很平常的植物,作者为什么能将它写得这么好呢?
师:谁还有补充?
师:对!因为作者用心观察了爬山虎。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恰当的语言写了出来。遇到这样好的语言,我们应该把它积累下来。有了这样好的语言,我们的作文水平也会提高。下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些优美、生动的语言,把它们读一读、背一背、抄一抄。另外,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篇描写植物的文章读一读,下节课,我们再一同去欣赏那篇文章。
【爬山虎的脚教案】相关文章: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03-13
爬山虎的脚教案06-09
《爬山虎的脚》教案08-12
《爬山虎的脚》教案12-21
爬山虎的脚教案03-07
人教版爬山虎的脚教案02-25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06-20
【热门】爬山虎的脚教案06-10
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07-16
《爬山虎的脚》教案【精】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