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习作春天的景物,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乐于表达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习作,把春天的景物特点写具体而生动。
过程与方法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新课:
春天正在悄悄的来到,它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慢慢地向我们走来。它不华丽、不浓妆艳抹,却是那么的清新美丽。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用你手中的笔记录下你眼中这美丽的春天呢?那么现在谁先来说一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
那么我们该如何把你眼中的春天写的生动而美丽呢?
一、 出示习作要求
1、 把春天的`景物或者人们在春天的活动详细地写下来。
2、 观察要细致,叙述要真实。
3、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注意句子要通顺,比喻要恰到贴切。
二、 学生习作
1、 写完后自己通读两遍,注意句子通顺、错别字、标点符号。
2、 同桌、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3、 修改后抄写在大上。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春天的主要变化——
植物、动物、人物、天气等方面
把自己说的写下来,教师个别指导。
把自己写的在小组内读一读。
板书设计
春天
春天来了,你发现你的周围有哪些变化?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可以再挑选几描写春天的好文章让同学们先赏读一遍,借鉴一下别人好的方法。这样可能同学们在下笔的时候就能有所借鉴了。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二)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1)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以上问题让其他生来回答)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生:(略)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3)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4)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1)分角色试练表演。(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3)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 背诵并默写古诗。
2.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帘、女”等14个生字,会写“女、太”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有体贴、照顾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帘、女”等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教师直接揭示课题。
2、鼓励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便于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二、读文、识字
1、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请把你愿意读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学生圈出本课要认的生字,读准字音。(先独立阅读,然后小组成员互读正音)
4、这些生字中你已经认识了哪些,是怎样认识的,请把你的方法和伙伴交流。
5、投影随机出示生字,指名读字,在文中找相应的词、句子。
[将识字、读文融合在一起,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了语言,提高了认识能力。]
三、创设情境,读好课文。
1、展示第一幅图
(1)学生边看图,边读与图内容有关的课文。
(2)感悟句子的意境,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用朗读告诉大家吗?
2、展示第二幅图
(1)学生边看图,边读与图内容有关的课文。
(2)感悟句子的语境,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用朗读告诉大家吗?(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语气。)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两人小组互读、表演读、分角色朗读)
4、再次通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读了课文,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学生互相释疑,教师加以点拨。)
[让学生在情境中自读感受语言,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并且能够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对于理解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四、拓展结课
1、谈谈本节课的新收获。
2、说说自己的心愿。
[培养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学习知识、体验生活,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
板书设计
8、月亮的心愿
月亮 孩子们一起去郊游
心愿
珍珍 照顾妈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写9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灵顿将军最后取得胜利的原因;体会勇于战胜自我、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词卡。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3、识记4个生字,并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蜘蛛,认读,同学们见过蜘蛛吗?说说你对蜘蛛的了解。
2、教师再板书:将军,认读。“将军”和“蜘蛛”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将军和蜘蛛》,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2、自由朗读课后的生字,注意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3、小组合作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准。
4、教师检查生字读音:注意“蜘、蛛、胜、战”是翘舌音,“遭”是平舌音。
5、小老师带读词:战役遭受打击取胜希望失败毁掉编织夺取胜利
6、把生字和词放回课文再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
7、指名合作读文,教师指导难读的地方。
8、整体感知: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段,说说告诉我们什么?(板书:沉重打击)
2、想象当时遭受什么样的“沉重打击”?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
3、将军的部队还有取胜的希望吗?理解“几乎”,体会将军当时绝望,心灰意冷的心情。
4、从这一自然段里你能体会到将军此时此刻的心情吗?指导朗读。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并认读:战击取胜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区别形近字“站’’和“战。
3、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怎样摆?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取",左右两部分要写紧凑。
4、学生练写牛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7自然段,懂得永不气馁,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2、识记5个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快速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了威灵顿的部队由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几乎没有取胜的希望。这节课我们接着往下读。
二、引读课文,读中感悟:
1、默读第2——7自然段,找一找威灵顿将军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想法?边读边画,把威灵顿看到的用“()”标出来,想到的用“——”标出来。
2、当将军几乎陷入绝境时,他是怎样想的?书上怎样写的?指名读句子。(板书:再努力也不可能成功)
3、这时他看到什么?指名读第2自然段第3、4句。(板书:六次都失败)
4、这时将军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3自然段,将军看到蜘蛛六次失败,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你能体会将军说这话时的心境吗?指导朗读,读出悲凉无奈的语气。
5、当将军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时,蜘蛛在干什么?自由朗读4自然段。
6、读了第4段,你觉得这只小蜘蛛怎么样?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7、眼看蜘蛛又一次陷入绝境,努力又一次白费,将军又是怎样想的?指名读第5自然段。
8、为什么将军觉得小蜘蛛比他还倒霉?
9、这时的小蜘蛛放弃了吗?将军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自由朗读最后两段。
10、蜘蛛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板书:认真编织结结实实的网)
11、教师引读:看到眼前的情景,威灵顿将军感动了,他想……(板书:我也要再一次尝试!)朗读此句。
12、男女生、师生合作读课文,齐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威灵顿将军的部队几乎没有取胜的希望了,为什么最后取得了胜利呢?
2、从将军和蜘蛛的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3、小结:其实真正的敌人是我们自己。当你放弃了自己的时候,你就放弃了成功的机会。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坚持不懈的努力,你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希、败、织、夺、利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
3、观察这些生字在田字格里怎样摆?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败”,左右两边写紧凑。
4、学生练写生字。
将军和蜘蛛
遭受沉重打击坚持六次都失败
再努力也不可能成功没有灰心更加心
又被毁掉
我也要再尝试!还是认真编织
夺取胜利结结实实的网
胜利
第三课时(练习课)
一、比一比组词:
站()击()取()希()织()夺()
战()出()敢()杀()只()奔()
二、从每组句子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写在括号里。
商店的柜台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商品。
教室里的课桌椅排列得整整齐齐()——()
天寒地冻,冬冬一点也不觉得冷。
战士们站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冻得牙齿格格地响。()——()
三、读一读,把意思相反的词连起来。
宽穷善
富败强
贵窄内
胜贱加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过程:
一.知识反馈:
默写
二.导入并介绍孟浩然:
我们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他是孟浩然的作品,从诗中“欲渡无舟楫”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三.题解:
鹿门,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阳汉江东岸,在河对岸鹿门山开辟一住处,以追随东汉隐士同乡人庞德公隐逸之志。所以,鹿门是诗人归隐之处。夜归鹿门山是说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四.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
① 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白天。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 余:我。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 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 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
唯有:独有,只有。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请学生回答诗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山寺黄昏的钟 渡头争渡 月照烟树 岩扉松径
2.文章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
村民归家 我去鹿门 幽人独行
.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要求大家展开想象,接下来请大家: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
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
月开烟树:明朗冷清 岩扉松径:幽静冷清(总孤寂清幽冷寂) 渡头争渡(热闹嘈杂,充满凡尘气息)-- 喧哗嘈杂
4.刚刚我们得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境,现在请大家在诗歌中找出一个恰当的动词将这两个意境联系起来。 明确:归。
5.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个归字的含义及此字中所包含的作者情感
“归’一指回鹿门山,一指归隐。体现了作者从世俗到隐逸之路。同是也表现出作者的孤寂,冷清之情。
6.于是我们归纳出整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内容
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态度,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受挫后的弃世隐居思想,同时又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六、小结:
同学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知识迁移 (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这首诗歌,师略加点拨)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⒈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幻灯片,收集与本课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二、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揭题讨论: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⑴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正音:正音:间、数、重、还。
⑶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⒈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语文教案 篇7
课前交流
师和几个学生小声交流:来啦,昨天睡得好吗?看到你在这。好像很紧张,紧张吗?看到我不要紧张。
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打个招呼
生打招呼
师:没声音呀,愿意跟我打招呼吗
生:愿意
师:大点声啊,伸出你们的小手
生大声
师:没听到啊
生更大声
师: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小猫
师:小猫要是听到肯定很高兴
生:我喜欢小鸡
生:我喜欢乌龟
生:鲤鱼
生:白鹅
师:哦
生:我喜欢小狗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可爱
师:哦,你家有只聪明的小狗儿
生:我喜欢乌龟
师:为什么
生:它很可爱
师:它也能成为你兄弟
生:我喜欢小白兔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可爱
师:哦,可爱的小白兔。看来啊,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我家养了一只小狗,这次我到武汉来呀,它好像看出我要出远让,咬住我的裤腿不松口,我说你这讨厌的小东西快走开,过几天我就回来了,同学们我讨厌我家小狗吗
生全说不讨厌
师:哦,明白了,你们真会听,听出我的言外之意,听出了我的话外之音。读书也应该这样,可以上课了吗
生:可以
上课
师:同学们,请坐。丰子恺先生就养过一只白鹅,他把它画了下来,就是他们家的鹅(课件)同学们注意这个鹅字,我在上鸟在下,好像人骑在鸟身上对鸟很不尊重,人和鸟儿是平等的,已经被废除了,规范写法是法是这样的,伸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板书:鹅)
师:丰子恺不仅把它画下来,还专门为他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题目就是白鹅
板书
一起读
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打开书,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这些生字还认识吗?自己读一读
生自读生字,师指导读音
出示
窥伺、大模大样、供养不周
指名学生读词相机指导字音
师:差不多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指名读(特别指导供养不周,供的读音)
出示:
净角 脾气
师:谁来读
指名读
师:真好,都读对了,知道净角是什么吗?
生:净角是京剧里一个角色
指导角的读音
师:净角就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也叫花脸,多指一些性格豪放,说话声音很大的的男子
出示净角画面
师:这就是净角,浓重的色彩,夸张的画面,也是我们国萃之一,喜欢吗
生:喜欢
师:脾气的脾这个字好读不好写,伸出手来,一起写。
指导脾字的写法(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中间一撇是从白中撇出来的)评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陈老师对基础知识,特别是字词教学的重视,学语文先学字和词,这里的生字教学扎实到位,词语理解扎实,在这样的大赛中尚能如此重视基础,这体现了陈老师扎实的教学风格。)
师:写好了吗?我们把这些字再读一遍
齐读所有词语
师:真好,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在文中还会读吗?
生:能
师:谁愿意读读课文
指名几个学生轮读课文
师:其他同学跟我一起听他们听,听他们把字音读准了没有。一边听一边想,这篇课文里的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读。
师:真好,尤其是感叹号,你注意了标点符号
生2读
(指导读音及句子)
生3读
指导局促不安
生4读
指导读音
生5读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很长,不好读,能读成这样不简单,相信多读几遍你们一定会读得更好,有信心吗
生:有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很长,读完之后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想一想
生1:读完之后我觉得这个白鹅很高傲,课文写了它三个特点
师:哦,写出了三个特点,你很会读,这只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说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白鹅
生:说了白鹅的高傲
生:他是一只高傲的白鹅
生:这只白鹅有老爷的脾气
生:这只白鹅架子十足
师:还有吧?说的不错,其实文中用了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动物,说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一起说
生读。
师:一起读,好一个
生齐读
师:聪明的孩子可以把它读成一个词语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读成词语,这是句子聪明的孩子可以把它读成一个词语
生:高傲评(教师没有说抓住关键词,但实际上就是在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老师用“聪明的孩子可以把它读成一个词语”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这样无声、无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
师:一起读
看清了吗?知道什么是高傲吗,不知道,你知道,你说
生:就是傲慢的意思
生:就是说白鹅很骄傲
生:高傲就是架子十足
师:对,看不起别人,自以为了不起,特别骄傲,就是高傲,把这个词用在你身上愿意吗
生:我觉得我不愿意
师:都不愿意,那作者把这个词用在白鹅身上他讨厌白鹅吗
生:不讨厌
师:哦,真是这样,再读读书,把你最感兴趣的画一画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思路:
文章的人文气息和抒情色彩很浓,如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感情是本课的难点,因为现在的学生比较缺乏人文气息。
初步设计以情境导入,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贯穿于教学始终,力求做到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课时:
拟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流露的真挚感情。
2、理解标题的双关含义。
3、掌握本文的结构。
难点:第3点
多媒体:PPT制作歌曲《送别》夹竹桃图片电影《城南旧事》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送别》,询问学生听完后有什么感觉?
歌曲用音乐的语言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离愁别绪,离别的惆怅和失去亲人的悲伤,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失意怅惘尽在不言之中,而课文使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而已。
(程度高的班可以全班先学唱这首歌,程度差的班较困难)
只要学生领会到这层感情基调,就进行课文赏析了。
二、 标题的解读,运用讨论的方式。
1、 双重含义
质疑:重音应放在哪里?落了——花儿凋谢了爸爸的生命之花凋谢了
询问: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2、 花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线索的作用,类似学过的课文《紫藤萝瀑布》。
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3、 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讨论得出的结论大概几点:
a、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b、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c、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d、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由上述几点阐发出来的观点点到为止即可。
三、 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问题a,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即可。
回忆爸爸的事:
1、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
2、爸爸爱花的情形
3、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
问题b,有四处:
1、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
2、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
3、“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
4、“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问题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作业:采访爸爸,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作为父亲的感想,写成小作文,明天交。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教案[精选]10-12
语文教案(精选)07-25
语文教案(经典)08-31
【精选】语文教案09-02
【经典】语文教案08-19
(经典)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11-28
语文教案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