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12 09:43:03 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经典)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说明

  〔解题〕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启示”。“启示”是受某种事物的触发,引起联想或有所领悟。本文用《滴水穿石的启示》作题目,表明本文是议论文,人们引起的联想或领悟是由滴水穿石现象引起的。“滴水穿石”,即水滴经久不息地滴落在坚硬的石头上,最终把石头穿透。这是大自然中常有的现象。本文介绍这种现象,并列举事例,论证这个现象给人们的启示,即做事应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结构分析〕

  本文的结构是提出论点———摆出事例进行论证———得出结论。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文章从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滴水穿石现象,引出本文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会使事业成功。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摆出事例进行论证。文章采用例证法论证本文论点,例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3位中外名人的故事,论证本文论点的正确性。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得出结论。由分析天上雨水不能穿石的原因入手,从反面证明论点正确。进而归纳出本文的结论,回应了开头。

  〔语意理解〕

  “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使之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这句说明太极洞中石头上圆洞的形成原因。“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日雕月琢”,每日每月都在雕琢,比喻长时间不间断地做一件事情。“锲而不舍”和“日雕月琢”是滴水穿石的原因。水滴中含有一定的化学元素,滴落石面,能引起些微化学反应,再加上重力的冲撞,日久天长,就可能使石头出现圆坑或圆洞。“太极洞”,指安徽广德的太极洞,是道家修炼的场所。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头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这句讲的.是滴水穿石现象给人们的启示,点明了课题,也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任何事情。第1句分析滴水穿石的原因:第一要目标专一,就是关注一个目标,不分散注意力,这样获取成功的几率就大。这是从目标选择策略上讲的。第二,持之以恒,就是长久地坚持下去,有毅力,有恒心。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劲儿地坚持做下去,一定能赢得胜利。这是从工作态度与人的品格上讲的。第2句是反问句,指出滴水穿石启示了人们,只有具备滴水穿石精神,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这个反问句是对前面三个事例的总结,指出,全世界一切成功人士,都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古今中外”,指包括一切时间,一切空间。“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滴穿”指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工作过程。“顽石”,坚硬的石头,这里比喻艰苦的工作或事业,许多工作或事业都十分有难度,不是轻而易举能干好的,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与代价。要获取工作的成效与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前文例举爱迪生的事例中,提到“孜孜不倦”和“专利”。“孜孜不倦”,形容勤勉,不知疲倦。“专利”,法律保障创造发明者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创造发明而独自享有的利益。在例举齐白石的事例中,提到“挥毫”“条幅”和“炉火纯青”。“挥毫”指用毛笔写字或画画。动物身上细长而尖的毛叫“毫”,毛笔是用“毫”做成的,人们便用“毫”指代毛笔。“条幅”,指直挂的长条的字画,单幅的叫单条,成组的叫屏条。“炉火纯青”,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或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写作特点〕

  论证过程严密。

  作为议论文,讲究分析与论证。本文尽量减少理论分析,而强化事例论证,即采用了例证法。开头用事例引出论点,中间举3个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印证论点的正确性。在归纳结论前,又引反面事例,从另一角度论证论点。这样,正面论,反面论,“事实胜于雄辩”,论点就在大量事实印证下牢牢地立了起来,让人信服。作者之所以采用例证法,主要考虑读者的特殊性。本文是写给儿童读的。少年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抽象思维不强。采用例证法,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

  本文例证很周密、严谨,举的3个名人事例都很典型。李时珍是中国明代医药学家,爱迪生是美国19世纪大发明家,这两位是历史上的杰出人才,应“古今中外”中的“古”;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应“古今中外”中的“今”;李时珍与齐白石是我国的名人,应“古今中外”中的“中”;爱迪生是美国的名人,应“古今中外”中的“外”。3个名人中有医药学家、、发明家、书画家,概指各项事业。文章用这些事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都凭“滴水穿石精神”而获成功,进而证明了论点。

  教学建议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

  2、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3、向课余生活安排得好的同学学习,安排好自己今后的课余生活,且认真执行计划。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教学过程:

  1.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认真执行计划,这一阶段的课余生活充实而又有乐趣,许多同学都想把这乐趣与大家分享。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在组内展示各自的课余生活记录本,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a.可以讲讲课间课后同学间开展的游戏、娱乐活动;

  b.可以讲讲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调查考察活动;

  c.可以讲讲自己读了什么好书,完成了多少万字的读书量,摘了多少卡片,增长的见识和受到的教益;

  d.可以讲讲自己在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功夫,有多少长进;

  e.可以讲讲自己随同学伙伴或家人外出游览、休闲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新见识;

  ……

  全班交流。

  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3.共同评议。

  a.就刚才几位同学们交流的来看,他们的课余生活安排有何不同?我们评比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是不是就看谁的课余生活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课余生活项目记录得多?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看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不是看谁的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记录本上记录得多,而是要看谁的计划安排得切实可行,课余生活计划中的各项安排得到真正落实。

  b.评选出活动新颖、有趣,开展得认真深入,收获丰富、感受深刻、对大家启发大的同学,教师颁发“课余生活之星”奖章。

  c.谈谈了解了他人的课余生活之后自己的打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发现一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准确区别。

  3、 读“认”,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读不准的字可同桌相互请教。

  2.指名朗读,要求横着逐行读。

  师生共同正音,再指名几位后进生读读,然后齐读巩固。

  3.比赛:谁的眼力准,发现独特正确。

  交流各自的发现。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思考深入的学生还会发现,这同一个字在读音不同的情况下意思也不一样。如有这样的`发现该大力加以鼓励表扬,并且引导其说说不同的读音情况下的字义。

  4.齐读巩固。

  读读认认

  1.各自轻声读本题中的各组字,读不准的借助注音拼读。

  2.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

  3.谈谈这一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一题中除了后两组“穷——穴”外,其余的每组中两个字读音都相同或相近。此外,这一题中每组右边的字都是左边的字的一个偏旁。4.齐读巩固。

  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熟读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3、积极参与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积极参与展示活动

  教学过程:

  读读背背

  1.古代的孩子玩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读一首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教师范读

  2.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准韵律。3.朗读比赛。指名朗读,看谁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4.师生合作,表演古诗短剧。

  教师准备荷叶、渔竿、竹篓等道具。学生演稚子垂钓,教师演路人,诗句作台词,师生演练后可再请学生合作演练。

  5.竞赛背诵。为先背出的学生发奖品。

  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小组内交流各自展示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展示;共同讨论,互相协作,考虑本小组采取何种最好的展示形式,能否搞出特色。协商统一后分头准备。

  2.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3.举行“多彩的课余生活”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4.评选最佳展示组,视情况评选“惜时奖”、“毅力奖”、“才艺奖”、“创造奖”、“能手奖”、“勤劳奖”等个人奖,教师颁奖。

  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二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三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设想:

  从第五册开始,文言文集中编排单元。这给学习文言文带来了方便,也提出了问题。方便的是,集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以新带旧,学起来比较容易些;问题是,前面四册教材的文言文数量较少,而且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说,学生对文言文还比较生疏,这又给集中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前面的准备不足。

  因此,五六册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由浅入深,遵循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按照教材的规定,从诵读训练开始,在“读”上下功夫。然后,再逐渐的深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去。

  读文言文,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停顿,主要指句中的停顿。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不该连在一起读,就决定了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读好句中的停顿,句子的意思也就大致明白了。

  熟读能够成诵。背诵文言文的篇或段,也是五六册教学的重点。所以,加强读的训练,有益于背诵。

  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按照教材规定,能够领会文句的大体意思,懂得文章的主旨就行了。因此,教学中,不一定要直译课文,大体意思知道了,就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

  课文中遇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意义不同的词,一词多义的词,以至通假字、虚词等,选择重点的',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所谓重点,一般来说,限于课后练习所列的词语。

  本课教学目的,依照以上的认识而制定。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乃至作业,都从教学目的出发,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读准下列字音:

  仞惩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荷叩箕畚龀匮亡(亡以应)厝朔

  二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借助教材上的注释。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教师不予指导。

  二、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三、订正读音。

  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万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不能遂荷担者叩石

  箕畚始龀穷匮亡以应一厝朔东

  四、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说明]至此,学生已经读了三遍课文,听读了一遍;加上正音(并有释词),可以说,教师借助“读准字音”这一要求,基本上实现了熟读课文的目的。在反复的朗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这就为完成后边的教学环节打好了基础。但这并不算完全达到了“读”的要求,下一步,通过指导“读好句中停顿”,再读课文的重点语句,并为完成“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进一步做铺垫。

  五、读好停顿。

  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制成卡片,或写在小黑板上),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对为什么这样读作一点解说。其间,随时提示学生会借助注释来读,慢慢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六、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七、集体讨论。

  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待学生没有问题再提,教师提出下列语句,指定学生说出大意,以检查刚才学生们自译的效果,也是将重点突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下列有的语句,学生们已提出,此时教师不必再检查。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叩石垦壤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八、听读课文。

  教师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不看书。

  [说明]这个环节,是在前面读、译、议的基础上,通过听读,回忆强化学生对课文文意的了解,也是对前面施教内容的小结。

  以上,可安排一课时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理解本文深刻的喻意。

  二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过程:

  一、研究内容。(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3、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4、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5、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6、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说明]这6个讨论题,旨在理解全文深刻的喻意。有两点注意:①学生的回答,不必如教案所写参考答案一样,重要的是看他们的理解。②第5题,学生可能答出反映了“封建迷信”或“作者的思想局限”这一类内容,教师注意引导。

  二、词语练习。

  学生做课后练习三、四。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文言常识。先个体做,后全班订正。

  有条件的,可适当补充以下内容: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

  一厝朔东(厝——措)

  无陇断焉(陇——垄)

  三、背诵课文。

  背诵教材指定的段落“河曲智叟笑……亡以应”。

  方法:给2—3分钟自己背;然后,教师读这段话,学生随之默读(不看书);请若干学生站起来试背,全班背。大约5—7分钟完成。

  四、扩展研讨。

  读练习五第1题。讨论“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为什么?”

  [说明]此题旨在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深化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研讨时间不要过长,注意把握讨论的话题。

  布置作业。

  1、再背课文要求的段落,直至记牢。

  2、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题目:愚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总体说明】

  学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课文读得不顺畅,像字音读不准,句中停顿读得不恰当,是不利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

  读课文的方法很多。齐读、自读、互读等等,根据课文实际和学生实际选择方法。但是,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我们编写这课教学方案以及其他文言文教案的重要原则之一。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介:

  《画风》一课讲述了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个小朋友在画画时,宋涛提出画风的想法,在赵小艺的启发下,他们互相激励,用不同的方法描绘出了风的样子。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本文对话较多,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

  教学目标:

  1、会认七个生字和与生字有关的词语。会写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画一幅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巧设悬念

  1、孩子们,你们喜欢画画吗?请把你课前画的一幅画拿出来,我们一同欣赏,好吗?

  瞧,这朵花真美,你怎么没把香味画上?这只小鸟一定叫得很动听,你怎么忘了把声音画出来?

  学生质疑:声音、气味看不见怎么画?

  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能画,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不能画呢?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几位会画风的小伙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问题与伙伴共同研究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1)电脑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式认读。

  (2)电脑出示生词,指名读。

  (3)游戏《找宝》,学生一人读字音,其他人从字卡中迅速找出生字。

  3、这些字真调皮,它们又都跑到课文里去了,请你再读一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围绕字的音、形、意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阅读能力。

  三、抓住重点,精读课文

  过渡:三个小伙伴正画得起劲,这时,宋涛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画风?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经过动脑思考,他们都想出了自己的办法。

  1、你喜欢谁画的风?选你喜欢的小朋友仔细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2、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

  (1)课件演示图画:飘动的红旗

  赵小艺在飘动的红旗上画出了风,此时她的心情怎样?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写赵小艺的句子吧!

  (2)宋涛看到赵小艺的画,恍然大悟,因为他看到了风,陈丹也会画风了,他们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高兴地读一读写宋涛和陈丹的句子吧!

  课件分别演示: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转动的风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读为主,在多样式、多次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理解了宋涛、陈丹在赵小艺的启发下,也学会了画风的过程,认识了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了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造。

  四、分角色朗读,锤炼语言

  1、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朗读28自然段。

  2、指一组较好的在全班表演,其他同学从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方面评价,教师适机点拨。

  设计意图:在分角色朗读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对课文内容理解更深,课堂的气氛更活跃。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⑵了解胡适的生长经历,理性考虑母爱和其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

  ⑴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⑵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掌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⑶感悟胡适和其作品所包括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3、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中国保守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引导同学充沛诵读,掌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和其深远影响。

  2、延伸拓展:

  本文选自《胡适自传》。引导同学延伸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如其中的《先母行述》,全貌性地感知胡适和其作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打印好的讲义资料。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分析母亲的形象。品味语句,掌握自传的`语体特点。拓展延伸,理性考虑母爱和其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常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就是儿女心泉的自然流淌,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念、祝福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多媒体显示)

  烛光里的妈妈

  妈妈,我想对你说话到嘴边又咽下

  妈妈,我想对你说眼里却点点泪花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你的黑发泛起了霜花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你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你的腰身变得不再挺拔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妈妈呀,孩子已长大

  不愿牵着你的衣襟

  走过春秋冬夏

  噢,妈妈,相信我

  孩子自有孩子的报答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鹿”和“狼”

  1、谁能说说你对狼的认识?你对鹿的了解呢?

  (鹿:温柔善良,让人喜欢。狼:凶恶狡猾,让人憎恨,如《会摇尾巴的狼》、《狼和羊》。

  2、板书《鹿和狼的故事》,看了题目后你想说些什么?

  温柔善良的鹿和狡猾凶恶的狼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3、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做什么?(读书)

  二、学生读课文。

  1、自己将全文正确流利地读出来。

  2、你想读哪一自然段就读哪一自然段。

  三、课文中哪一部分给你印象最深你就读哪一部分,边读边想你为什么选择这一部分。

  四、读你印象最深的段落,说一说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部分。

  1、罗斯福总统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消灭狼,目的是为了保护鹿,让鹿繁殖得更多一些。

  2、经过25年的猎捕,鹿没有了天敌。

  3、鹿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4、鹿吃光了森林中的植被。

  5、鹿病死了无数只,还有一些饥饿而死。

  五、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选择大家找出课文中的不同观念,用自己的观念及想法进行一次辩论赛。

  正方罗斯福是对的,他杀狼是为了保护鹿。

  反方罗斯福是错的.,他违犯自然界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规律。

  六、总结

  在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上动物和动物之间、植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植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一种生物的存亡或数量发生变化,常常会通过这种错综复杂的依存关系影响到其他生物和整个自然界。这就是鹿和狼等动物带给我们的启示。

语文教案 篇7

  一、设计的僵化和“反设计”

  反思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失落。教学设计由教师主观指令,并千方百计在每一个事先规定的详尽的细节上迫使学生就范,不留一点儿空间让学生自由支配和发挥,形成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独自主宰课堂的格局。这种状态由于应试教育的扭曲而愈演愈烈,导致课堂教学设计的僵化,并由此衍生出冗繁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设计和呆板的章法讲解的课堂教学程式,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老大难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对此必须形成一个针锋相对的“反设计”冲击波。

  “反设计”不是不要设计,而是不要那种由教师单向主观指令的传统的僵化设计,无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闭门造车”式设计,过分“急功近利”式设计。“反设计”要把课堂教学设计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要以生为本,始终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体现素质教育的本真。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应当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他们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充满激情和活力、有待点燃的“火炬”。“设计”应当是为了如何去点亮这些“火炬”,使他们自己发光,从而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硬设计”和“软设计”

  传统的僵化的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的全盘授予为途径。这样的设计必然体现着以教师的主观指令为基础,并以“一言堂”为权力主义的刚性机制驱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强行灌输的“硬设计”。它严重缺失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痊。教师的“教”应当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设计要能够充分地按照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现场生成性的基本规律而作相机诱导、即时处理,并为此留下最大的弹性空间和应变预测。它应当是一种“软设计”。如果说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是必须实行的教学步骤,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无多大伸缩性可言的话,那么,达到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当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应变,现场处理,让其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所以,教学设计应当以具有高度弹性的“软设计”为主。

  鉴于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时代性的认识,“软设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从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弊端着眼,应当大力克服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力主义和命令作风,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亟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情为依归,以相机诱导为手段的“软设计”。

  其二,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共时空群体活动,主体、客体、媒体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转换之中。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场性。如果教学设计完全是刚性机制,教学活动必然只能是单向的强行灌输,上课就成了教师演示主观编制得十分细密的教案的单边活动。

  其三,课堂教学还极富创造机制。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师生双向合作过程创新的不确定性。所以教学设计只能是一种“预测”,如何付诸实践,还得充分根据学情来灵活应变,现场处理。这样,就赋予课堂教学“软设计”以特别重要的意义了。

  语文课堂教学“软设计”的内在机制可归结为以下对照图式:

  当然,以“软设计”为主,决不是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一位优秀教师执教《观潮》一课的教学设计,颇能说明这一些:出示课题“观潮”之后,教师先问学生,“观”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看’的意思。”教师穿针引线,再问:“课文中还有一个‘观’字又是什么意思呢?”有学生回答:“课文中有‘天下奇观’,这里的‘观’应该是‘景象’的意思了。”“那你能用两个‘观’的不同意思合起来编个课文标题吗?”学生结过一番思考,有人提出这篇课文的题目也可以叫“观天下奇观”。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直奔中心,抓住“奇”字,要学生再仔细读课文,这钱塘江大潮,奇在哪里?经过一番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归结出“潮来形奇”(第3—5小节)“潮去景奇”(第6小节),并且再深入一步要学生深思“那么第2小节与‘奇’又有什么关系?”大家认为有关系,钱江潮“奇”的原因与这里(海宁县盐官镇)的特殊环境(时间、地点)有密切关系。这样就不难归结出:“潮前境奇”。而且,教师单刀直入,很快就帮助学生理出了一条精炼明晰的主线,找到了一条认识课文的“最短程”。如果说,这一步是以教师的组织引导为主的话,那么顺着这条思路让学生具体的揣摩、品赏课文的语言材料,激发情意、调动想像,交流阅读心得等,就应当让学生因人而异地去主动探究。这一部分无疑应当是以“软设计”为主,教师根据具体学情去临场处理,即兴挥洒。最后,以这样一个提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好,课文按顺序先写‘潮前境奇’,再写‘潮来形奇’,最后写‘潮去景奇’,写得非常生动传神。现在,请你再仔细读课文,挑一处最能吸引你,你觉得写得最传神的地方讲给大家听。要把怎样写出了‘奇’,好在哪里讲清楚。”于是,课堂教学就不再按传统的“硬设计”去迫使学生顺着教师的小步子提问,亦步亦趋地应答,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发现,从各人的的差异出发,只挑体会最深的,最能显示自己潜能的那一些作课堂交流,为浓度成功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步步扣“奇”,不离中心。而通过课堂交流各展所长,全体学生所能获得的成果,也足以涵盖课文的全部。这样的“软设计”,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去随机诱导、现场处理、及时调适,并在学生的课堂交流中去灵活点拨,有机渗透。

  三、新理念指导下的“弹性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世纪之初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航向,“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一系列新的教学理念。这都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高扬主体性教育的大旗,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当是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弹性设计”:

  1.体现探究学习的弹性

  由传统的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一场极为深刻的变革。所谓“探究”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索研究方式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必须形成问题情境。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应当在尊重学生质疑、求疑的基础上,组织、帮助学生澄清问题情境,尔后放手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自主处理课文信息、感受语言文字和联系生活积淀中去主动探究。

  2.体现合作沟通的弹性

  合作是儿童重要的亲社会行为品质,因而是儿童社会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最新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课标”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因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富有个性化的语文学习同时也需要群体合作,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对儿童进行合作的教育,促进他们的社会性,使他们获得积极、健康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合作沟通,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客观因素。教师的教学设计,只能在组织引导上作一些有限的策划,而很难全部预测其细节,自然就需要“弹性设计”。一位教师导读《闪闪的红星》一课,在指导朗读时融入了合作沟通机制。她说:“现在我们把四个组作为四个公共汽车车厢,每个车厢请一位同学当老军人,一位同学当年轻的母亲,其余同学当乘客,读‘让座’这一部分。逐组表演读,读后互评,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现在,请大家先自读这部分课文,派好角色,想想应该怎样演读。”同学们分组合作的情绪很高,一南精选角色,议论怎样互相配合,都想争演读第一。这里,教师的深入引导和评价,只能按课堂进行的实际情况来操作,教师的设计就只有设想一些注意点,而总体上是一种粗线条的组织引导。

  3.体现交流对话的弹性

  在以自学探究为主的课堂里,“交流”成了提升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在接受式课堂里所没有的一种全新教学行为。请看《麻雀》一课的一组交流镜头:

  师:当猎狗张开大嘴要吃小麻雀时,老麻雀奋来顾身地从树上飞下来,想拯救小麻雀。假如你是老麻雀,你会这样做吗?为什么?

  生甲:不会,因为……我害怕……怕死。

  师:你很诚实,其他同学呢?

  生乙:我也不会。因为那样做,不但救不了小麻雀,还多搭上一条性命。

  师:你是觉得不要增加不必要牺牲,对吗?

  生丙:我也不会,反正孩子注定没命了,我去白白送死,还不如回去再孵一只小麻雀。(众哄然大笑)

  师:你挺会保存实力啊!

  生丁:我会像老麻雀那样做。因为以弱胜强是常有的事,不去试试就输定了;去试试,才有可能战胜对手。

  生戊:老麻雀虽然不是猎狗的对手,但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它没想那么多。

  生己:老麻雀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骨肉被吃了。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死也值得。

  师:说得多有道理啊!

  ……

  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交流活动中,教师就这样以片言只语或点击要旨,或引出疑窦,或启发补充,或拨疑解难,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了心灵之歌。然而这往往也是教学设计难以企及的细节,教师只能以“假设”来猜度学生可能交流的要点,而如何对话引导则全凭临场的灵活应变。

  4.体现个体感悟的弹性

  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高度以个性化的行为,对同一篇课文,每个学生都可能因为各人生活经历、认识水平和个性差异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悟。教育应当十分尊重学生精神生命的自由展示,不应以统一的答案来压抑学生的个性和灵气。这种感悟的个性化就必然会带来教学过程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并作现场的因势利导,就必须为“设计”留出空白,赋予更多的可塑性。教学《寒号鸟》这一课,学生的感悟多种多样,多数小朋友认为寒号鸟懒惰,冻死是自找的。但也有小朋友说:“喜鹊缺少爱心,它为什么不帮助寒号鸟搭个窝?”老师就临场启发:“这个想法很特别,好,再读读课文,想想寒号鸟对喜鹊的劝说为什么不耐烦?如果喜鹊帮它搭窝,寒号鸟会一起来做吗?”有的小朋友说:“寒号鸟也太傻了,要冻死的那个晚上,干吗不飞到喜鹊窝里去挤一夜。”教师就灵活点拨:“这个话有意思,实际上懒惰就是傻的表现。如果寒号鸟躲过了那一夜,第二天太阳出来暖和了,寒号鸟会去垒窝吗?

  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弹性设计”,应当走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沿。因为“设计”是回应理念、凝聚智慧、纵横信息的创造性活动。语文教学在前进,语文课堂设计也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去攀升新高!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秋天景象之美和勤劳的人们对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课件:

  秋天的风光。

  3、苹果等教具。

  【教学重点】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8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感受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许多描写秋天景色的词语,大家还记得吗?现在赶快去秋天的果园里摘苹果,谁能准确而且大声地读出苹果后面的词语,这个苹果就属于你啦!

  (玩游戏:摘苹果,复习上一课学过的词语。)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哎呀,看到果园里的果子都熟了,大家都知道,秋天来了。你还能从哪些地方发现秋天来临了呢?(指名学生发言)

  2、师述:

  有一位神奇的画家,他用手中的画笔为我们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就是秋天的图画,同学们想去看看吗?让我们一起乘坐红叶号列车开始一次愉快的旅行吧!大家检查一下,该带的4样法宝(眼、口、耳、心)都带齐了吗?

  (师)会学习的小朋友会带上自己的眼──(生)仔细看。

  (师)带上自己的耳──(生)认真听。

  (师)带上自己的口──(生)大声说。

  (师)最重要的是带上自己的心,去体会秋天的美丽,好啦,老师要带领小朋友们出发啦!

  3、出示课题,齐读,出字谜:

  四四方方一间房,里面住着冬姑娘。

  出示图字的卡片(苹果状),反复读后组词。

  三、初读感知

  1、播放相关课件,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娃娃,读准字音,不会认的字做上记号。

  3、小组学习:

  ⑴ 组长安排活动:

  抽查生字读的准不准,课文读得顺不顺,还有哪些字不会认,互相帮助。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

  ⑵ 组长检查后给组员记成绩:

  表现最好的用绿色在书上课题旁画一个笑脸,有进步的画一个黄色的笑脸,还要努力的用红色画一个笑脸。(小组自学红绿灯)

  ⑶ 教师四处巡视,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帮助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据组长的表现来发出笑脸。(标准与上面相同)

  ⑷ 组交流:

  ① 小组擂台赛,如:

  1组组长随意挑战另一组组员的生字认读情况。

  2组组长挑战7组组员读书情况,两组学生一人读一句开火车,看哪一组的同学读得好?

  3组同学交流自己觉得很棒的记忆生字的好办法。

  4组同学可以挑战他,说说自己觉得比他更好的方法。

  ② 梨、笼、浪、燃都是形声字,启发学生根据形声字的规律来记忆:

  梁──粱高粱本是粮,米字底下藏。桥梁应是梁,木头来帮忙。

  勤、劳──都有个力字,说明要想做一个勤劳的人,就要多出力。

  ③ 小结:

  自编儿歌帮助学生记忆:

  梨树是木,灯笼有竹,波浪是水,高粱为米,燃烧要火,勤劳靠力。

  ⑸ 教师重点检查几个能力较差的学生读生词卡图画梨树脸颊波浪高粱燃烧勤劳。

  ⑹ 再次播放课件,学生朗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

  四、再读理解

  1、出示图片,图上画了没结果的树、光秃秃的庄稼地、高粱杆,

  老师画的'这幅图画名字叫做《秋天的田野》,你们觉得怎么样?少了些什么呢?

  2、自己读读第二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3、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苹果、梨、稻子、高粱。谁能上来贴一贴,帮老师完成这幅画?

  4、他贴的对吗?要求学生抓住挂起、露出、翻起、举起四个词贴一贴、评一评。

  5、梨树上怎么会挂起了灯笼?苹果为什么有红红的脸颊?

  稻田里怎么会像大海一样翻起波浪?难道高粱上燃起了大火?

  这是怎么回事?启发学生体会比喻句。

  师小结:

  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梨树上的梨又大又黄,好像挂上了灯笼。

  6、指导学生有感情得朗读,提示朗读课文四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边读边想像秋天田野的美景。

  7、出示课件,提示相关景物,指导学生背诵。

  8、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呢?自读第四句,指名读。

  思考:

  勤劳的人们指的是哪些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五、学写生字4个生字

  波、浪、灯、作: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四个左右结构的字,是哪四个字呢?

  2、指名读,说偏旁,组词。

  3、自由读贴,说说你的发现。

  (怎么记,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等。)

  4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灯字的火字旁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作字右边上面第一横较长,二、三横较短。

  4、师应学生要求范写其中两个字。

  (是学生感觉到比较难写的字。)

  5、生仿写。

  6、指名演板,大家来评一评。

  7、生练写这四个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教案[精选]10-12

语文教案(精选)07-25

语文教案(经典)08-31

【精选】语文教案09-02

【经典】语文教案08-19

(经典)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11-28

语文教案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