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3 11:30:4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合集8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活动名称我们都是好朋友

  活动目标1. 加深友谊,了解一些交朋友的方法,增强交往能力。

  2. 初步形成热爱集体的情感。

  环境创设班级集体照片。

  活动过程

  一、说说我的好朋友

  开学已经一个月了,我们现在是大班的孩子了,我们从小班到中班已经两年了,现在小朋友已经越来越喜欢到幼儿园来了,幼儿教案《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我们都是好朋友》》。除了我们要学本领之外,还因为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朋友,请你们说说你最好的朋友。

  幼儿自由讨论。

  二、情感激发

  你们是怎样交到好朋友的呢,老师先告诉你们我和我最好朋友的故事,然后请你们来说说你们是怎样交到好朋友的。

  教师总结,原来可以有很多交朋友的方法。

  三、为朋友画像

  (1) 现在,请你们仔细地看看你的好朋友,他长得有什么特别让你一眼能够认出他?

  (2)

  现在你们已经熟悉朋友的'长相了,去为你的朋友画张相吧,我们的墙上有很多照片,还有我们的集体照,你们可以看着画,也可以看着朋友画。

  四、在区角展示

  猜猜他们是谁?

语文教案 篇2

  1、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自然段的方法,读懂课文,明白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这个道理。

  3、指导看图,培养观察能力及以图促进理解语言的能力。

  4、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在预习时能找出本课生字的形近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懂得本课讲的道理,看懂图画。

  2、多种识字方法的运用,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3、理解词句,理解老牛的话,学会全面地看问题。(难点)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多幅图的看图学文,共有三幅图。课文的第二、三、四段分别与之对应,显得生动、形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时,首先可从图入手,了解故事梗概。接着,边读边思,理解第一自然段。然后,图文对照,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注意抓住重点词语加以理解。最后,观察图画,突出重点段。通过看图、学文,思考提问,理解课文含义,并反复诵读,练习背诵。

  教学准备:

  1、挂图三张。

  2、剪画,骆驼、羊(两面可用,骆驼腿能弯曲脆下)。

  3、生字、词卡片。

  4、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我们在第六课曾经学过了《坐井观天》,它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回答,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骆驼和羊》(板书课题)也是讲通过它们之间的一场争论,明白了一个道理的故事。

  二、指导看三幅图,每幅图上讲谁在干什么?(第一幅图讲骆驼在吃墙上面的树叶,羊趴在墙上怎么也吃不着;第二幅图……)提问:课文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呢?

  三、初读。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看图的内容分别是由哪几个自然段叙述的.。

  2、有几个自然段?指名轮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完评议。

  3、三幅图各讲哪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精读,分段理解。

  1、出示骆驼和羊剪画。骆驼和羊它们相比之下有什么突出的不同?(板书高、矮)看课文怎么说?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骆驼和羊为什么事争论起来?画出有关句子,指名答(板书:好好)。

  (2)这两句和第一句有什么关系?(因为骆驼长得高,他就说长得高好……)

  (3)他们要各做一件事证明自己说得对,他们说这些话时语气是怎样的?读一读,读出来。

  3、指导读出重音。

  4、这一自然段写什么?

  五、作业:自学骆、驼、俩三个字,注意读准“俩”的音,给生字找形近字。

  第二课时

  一、继续精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写什么?他们各自怎么证明的呢,读二、三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讲什么?(骆驼做了一件事证明高比矮好,羊不服输。)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出示小黑板)骆驼和羊来到什么地方,怎样做、怎样说。

  (1)骆驼和羊来到什么地方?(板画围墙、墙头伸出茂盛的树叶。)

  (2)他们怎样做?贴出骆驼和羊的剪画,理解“一……就”(指导读出轻松语气),理解“老长,还是”(指导读出费劲语气)(看图对比理解)这几个重点词、句说明什么?

  (3)他们怎么说?争论有结果了吗?

  (4)指导读自然段,读出重音。

  (5)小结:学这一自然段,我们用了带着问题读,通过理解重点词从而理解重点句的方法,是否可以这样学第三自然段?

  3、自读、画重点词、学习第三自然段。这自然段讲什么?

  (1)他们来到什么地方?板画围墙的另一段。

  (2)他们怎么做?读句子,移动翻转骆驼和羊的剪画,贴在相应位置。理解汇报重点词:“大模大样、怎么也”(我画的重点词是大模大样,这个词的意思是……说明……)(我画的重点词是怎么也……)(结合图对比理解)。

  (3)他们怎么说:结果怎样?

  (4)有语气读,评议。

  (5)小结:他们各自证明了自己的看法,但都不肯认输,怎么办呢?(去问老牛)。

  4、看图3,再读第四自然段。老牛怎么说:出示字条“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

  (1)“只看到自己的长处”,“长处”是什么意思?是针对前面哪两句话说的?也就是针对谁和谁说的?

  (2)请自己理解“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3)为什么说“这是不对的”?

  5、小结:我们也和骆驼、羊是一样的,有长处,也有短处,条件不同,长短处也可能互相变化,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

  二、作业:自学情、围、枝三个字,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第三课时

  一、熟读全文,思考: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样想?指名背课文最后一段。

  二、学习生字。

  1、读词卡、字卡,检查是否认识。

  2、听写六个自学的生字。检查:写得对不对?2。写得好不好(有没有按田字格写)。

  3、重点指导字教学:

  (1)“事”,看老师怎样写(板书在田字格中),边写边说:“一”,下。

  (2)“事”字怎样记?答后在本上书写。

  (3)“墙,茂盛、腿”逐一教学,过程同“事”。

  4、课堂自学“摇”,汇报。

  5、用卡片开火车给本课生字组词口头造句。

  三、完成作业:课后二、四题,默写最后一段。

  四、总结:学《骆驼和羊》这课,我们明白了“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个道理。学习课文时,我们是图文对照,找出骆驼和羊是怎样做的、说的,老牛是怎样说的的句子,通过重点词理解。这个方法可以用在学习写人物故事的课文中。

  五、作业:

  自读《自读课本》第14课,画出天鹅、梭子鱼和虾是怎样做的句子,读一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动物是以怎样的运动方式赶来开会的。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渗透遵守时间的品德教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会认13个字,会写4个字。

  4.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字,会写4个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各种动物赶来开会的方式,受到遵守时间的教育。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语卡、动物图片、课文插图、朗读课文的音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导入

  1.(出示老虎图片)小朋友,瞧,谁来了?你知道的老虎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对了,今天老虎大王到这儿来是想召开动物大会呢!(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2. 学生质疑。

  3.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大家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

  4.听课文录音,标出自然段。

  (二)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1. 自读课文,教师巡视,看看哪些同学需要个别指导。

  2. 学生读完课文后,再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边读边在文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三)检查反馈、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卡,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

  (1)开火车读。

  (2)请小老师带读。

  (3)去掉拼音直接读生字。

  2. 识字方法。你用哪些方法记住这些字?

  3. 游戏巩固。

  (1)给动物挂牌:出示老虎、乌龟、大象、牛的图片,指名上台在图片下贴上相应的生字卡。

  (2)猜字游戏。老师和学生互相出字谜考考对方。如:竖横横钩撇,七几下面藏。猜猜这是哪个字?

  (3)给生字娃娃找朋友。(用线连字组词)

  开怎迟虎

  么会王到

  (四)指导书写、细致到位

  1.请学生认真观察4个范字,说一说每个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个别字先指导学生整体观察,然后再说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如“分”是上下结构,“八”要写在横中线上,撇、捺伸展开,盖住下面的“刀”。“乌”字和“鸟”字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提出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3.学生临写。

  4.反馈纠正、评议。

  5.学生在写字本上书写两个。

  6.展示作业。

  (1)谁觉得自己的字写得好看?请把你写的字给同学们看一看。

  (2)评选出本课的“小书法家”,将名字写在黑板上。

  第二课时

  (一)图文结合、学习课文

  1.创设情境: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生活着许多动物,它们的大王是老虎。这天,老虎大王准备在八点零五分召开动物大会。通知一发出,各种动物纷纷赶来了。

  2.刚八点,就来了一些动物。大家看看图,来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来到的?小朋友们看得真仔细!八点零三分,又来了一批动物,它们是谁?猜猜它们是怎样来的。八点零四分,最后一些动物也匆匆赶来了,大家想知道吗?

  3.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4.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批画。(用数字标出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哪些动物来开会了,用三角形画出它们来的方式。)

  5.同桌交流:哪些动物来开会?怎样来的?

  (二)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1.当配音员比赛。

  (1)下面我们来给课文的插图配音,谁有信心当好配音员?

  (2)你想读哪一自然段?

  (3)评价朗读。

  2.角色换位,指导朗读。

  (1)体验老虎的心情。

  ①引导体验。师:如果你是老虎大王,那么多动物都准时到达,而小小的蜗牛却没有来,你会怎样想、怎么说?

  ②(投影课文中老虎的话)你能读读老虎的话吗?

  ③指名朗读,适时评价。(如:“我听出老虎生气了。”“我听出老虎担心了。”“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读吗?)

  (2)体验小蜗牛的心情。

  ①如果你是小蜗牛,听到老虎大王的话,你又会怎样说?

  ②(投影课文中蜗牛的话)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蜗牛的话?

  ③指名朗读,适时评价。(“我听出了蜗牛害怕。”“这只蜗牛还很得意呢!”)

  3.配上适当的动作朗读课文。

  4.借助板书,试着背诵。

  (三)创设情境、引导交际

  1.幸亏碰到了袋鼠,小蜗牛才没有迟到。请同桌分别扮演袋鼠和小蜗牛进行对话练习。

  2.指名上台表演。

  3.小结:小蜗牛真聪明。它知道自己爬得慢,就请袋鼠阿姨帮助它,终于在八点零五分之前赶到了会场。它真遵守时间。

  (四)拓展延伸

  你还希望哪些动物去开会?它们会怎样去呢?

  (五)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将《虎王开会》的故事说给爸妈听。

  板书设计:

  20虎 王 开 会

  八点零五分开

  燕子 乌鸦 啄木鸟 飞

  八点:狮子 豹子 狐狸 狼 跑

  大象 熊猫 走

  八点零三分

  袋鼠(蜗牛)青蛙 蹦

  鲤鱼 小虾 游

  八点零四分

  乌龟 鳄鱼 蛇 爬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感受水乡美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美好的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指导朗读,感受意境。

  教具准备:水乡美景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熟诗歌,了解大意,学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学习书写生字:荡、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词,引入课文。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21课的生字词,孩子们能把他们的名字叫出来吗?(读词语卡片)

  2、读读课文。读后老师说:“这首诗里出现了三次‘水乡什么多?’李老师也想用这句话来问你们,你读了课文给我们介绍了水乡的什么多?谁能用一句话来说出?”

  二、学习课文。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请一个孩子来读读这首诗歌,其他孩子思考:这首诗告诉了我们水乡的什么多?

  (二)师:是啊,水乡的水多,船多,歌也多。李老师忍不住画了一幅水乡图,看,清清的水,绿绿的山,我们再让片片帆船飘荡在水面吧,让美妙的歌声也飘荡在水乡的上空好吗?(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贴画:水多、船多、歌多。)

  (二)、逐节学习,体会意境。

  1、教师指图描述,创设学习氛围。

  2、你喜欢哪一节就好好地读一读,读后来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节:水多

  1、喜欢这一节的孩子读一读(多抽几个孩子读)

  2、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水多——千条渠万条河一个连一个处处)

  3、谁来读一读,读出水多的情景。

  4、师:“处处绿水荡清波”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加深体会水乡的美)

  5、师描述指出水乡不但水多,而且因水而美。所以读的时候不但要读出它的多,还要读出它的美。

  6、抽生读,齐读。

  第二节:船多

  1、自己读第二节,读完后把自己的感受读给你的好朋友听一听,并问问他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2、抽生读,其他学生谈听的.体会。

  3、齐读

  4、师:我想知道船里都装着什么呢?你们能告诉我吗?(引导学生说到水乡的美吸引着许多人。)

  5、把第一二节连起来读一读。

  第三节:歌多

  1、听,水乡的孩子们正在唱歌呢!(播放歌曲《采菱》)

  2、师:划着小船穿行在如诗如画的水乡,一定不止这么一首好听的歌曲。不信,我们来读读第三节。

  3、如果你也是一个水乡的孩子,你想唱点什么呢?还想说点什么呢?

  (三)、齐读全文,升华感情。

  1、在风景秀丽的水乡,人们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读读全文,祝愿水乡人们的幸福生活更上一层楼。用我们美美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祝福好吗?

  2、联系背一背。

  3、听了孩子们的朗读,水乡绿水荡清波的样子,白帆片片飘满河的情景已经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来,美美地读读这两个词。

  二、学习书写生字:荡、飘

  三、学生写字练习。

语文教案 篇5

  一、 学习目标:

  1、 能表演哥哥和弟弟争论的经过。

  2、 领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3、 能恰当使用提示语说写一句话或一个片段。

  二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都已经了解这个争论的故事了。这节课,我们又该学到哪些知识呢?谁来把学习目标大声朗读一遍?

  (二)、表演

  1、哥哥和弟弟想射下一只大雁充饥,他们是怎样争论的呢?(出示句子),请你认真读一读,能不能读出争论的语气?同桌能不能演一演他们争论的经过?

  2、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演一演。

  3、出示:哥哥认为大雁应当 ,他的理由是 。

  弟弟认为大雁应当 ,他的理由是 。

  4、出示填空题。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想 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而 ,并跑到村里找人 ,结果是他找到了一个 的办法,可大雁 。

  5、指名填空后自由读。

  6、师:象这样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以后在文时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三)、明理

  1、听了这个故事,大家一定有很多感想吧!(指名说)

  2、书上也有四句话,先试着读一读,再分别请四位同学读出不同的语气。

  3、你最支持哪种观点?为什么?

  4、最后用上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5、:同学们各自说着自己的想法,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各抒己见。

  6、这时,盛老师又是怎样做的.?“赞许”是什么意思?

  7、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拓展。

  1、《争论的故事》学完了,哥哥和地点争论的经过还深深地记在我们心中,尤其是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提示语,请学生再次读。

  我们也要学着使用提示语,比如说,今天下午看电影,印浩岚知道了这个好消息,他一定是欢蹦着走进教室。

  出示句子:印浩岚( )说:“ 。”

  指名学生用多种表示人心情高兴的词语说。

  2、作业:

  留心周围的人物对话,如《饭桌上的对话》、《电视机前的谈话》、《课堂上的争论》任选一题或自己写一个题目,重点写对话,要根据任务的动作、神态适当使用提示语。

  (五)、

  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时间的可贵。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发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偷”指的是谁。

  2.指导学生明白时间可贵的道理。

  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讨论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

  学案、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生字词。

  ( ) ( ) ( ) ( ) ( ) ( ) 作家 摇动 猜猜 舍不得 浪费 懒觉 ( ) ( ) ( ) ( ) ( ) ( ) 警察 厉害 宝贵 知识 贪玩 成绩 ( ) ( ) ( ) 影子 惊奇 睁大眼睛 (课前让学生给生字注音,组内交换批改。小老师帯读)

  二、 自读课文,质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了课文后,我会思考提出问题:

  三、 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学习,解疑。

  1、找出小明和爸爸的对话,用“ ”划出,并选择其中的一次对话在小组内分角色有感情地读读。

  2、请小组展示读,老师适时引导理解感悟句子。

  ①您是怕妈妈说您懒,还是怕爷爷拧耳朵呢?(指导用“是还是”说话)

  ②在你睡懒觉的时,它偷走你宝贵的时光;在你上课不专心的时候,

  它偷走你就要得到的知识;在你贪玩的时候,它偷走你应该取得的`成绩(引导学生明白:当我们睡懒觉的时候,时间就白白的浪费了;因为我们上课不专心听课,时间就又浪费了,知识就没有学好;因为我们贪玩,学不好知识,成绩就跟不上了。)

  ③总是悄悄地来,悄悄地去,看不见影子,也听不到脚步声。

  3、小组讨论归纳小结。

  ①这厉害的“小偷”偷走了我们什么“东西”呢?(时光、知识、成绩)

  ②这厉害的“小偷”是谁?(睡懒觉、不专心、贪玩)

  4、明理悟情(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间)

  四、巩固练习

  1、仿写句子。您是怕妈妈说您懒,还是怕爷爷拧耳朵呢?

  2、我会查找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

  五、整理与评价

  1、自我评价:认真,自我奖励( ) 还行( ) 需加油( )

  2、小组内评价:积极参与讨论( ) 团结协作( )大胆表现( )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对促动今后更大的进步)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3.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学习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罪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人人都有幸福而美好的童年。在家里,得到爸爸、妈妈的亲切爱抚;在学校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心。一年四季都有漂亮的衣服穿。天天生活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而小珊迪没有幸福的童年,在饥饿和痛苦中挣扎,但他却有纯洁美好的心灵。小珊迪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学习课文。

  (二)指导预习。

  1.认真读课文,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

  (1)正音:

  本课中的“缠、侍、质”是翘舌音,要读准。

  还有些字声母读起来易错,或因字形相似易读错,教师应给予提醒。如:

  珊:sh1n不读s1n,裸lu%不读k8。

  (2)课文中有的生字是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便bi4n,轧y4。讲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练习。

  (1)填下表

  (2)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质”,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有的字可以用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纠”字是旧字“叫”把“口”字旁换成“纟”旁。“侍”字,把旧字“待”的“彳”旁换成“亻”旁就是“侍”。“掏”字,旧字“淘”把“氵”换成“扌”旁。

  还有的字是旧字加偏旁。如:“几个”的“几”加上“饣”就是“饥饿”的“饥”字。“轧”字是“ ”加上“车”旁,就是“轧断”的“轧”。

  (3)扩词

  柴:柴草、柴垛、火柴、木柴。

  纠:纠正、纠察、纠缠。

  乞:乞食、乞讨、乞怜。

  猜:猜迹、猜测、猜想。

  (4)组词

  (5)近义词

  乞求--请求 诚恳——真诚

  3.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以“猜想”和“断定”为例,分以下几步完成。

  ①感知课文的用法。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带有“猜想”和“断定”的句子,并思考“我”根据什么猜想自己可能上当了,又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②理解词义。让学生明确“断定”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判断,排除其他可能性;“猜想”则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估计、猜测,不排除其他可能性。

  ③变换词序。课文原句中,“猜想”和“断定”都在后半句,要求学生把它们放在前半句。说成:“我猜想可能上当了,因为我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因为我想到他那诚恳的面容和使人信任的神情。”

  ④课内迁移。出示下列句子,评议“猜想”、“断定”用得是否正确。

  a 天很冷,小男孩的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我断定他一定是冷极了。

  b 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到我,难受地哭了,我断定他已经快死了。

  ⑤补充句子。

  c 老师今天没来给我们上课,我猜想( )。

  d 我断定体育课在室内上,因为( )。

  通过以上五步训练,以感知、理解到运用,由易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训练过程。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乞求:请求给予。

  饱受饥寒:形容饱受饥饿寒冷的折磨。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2.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脉络。

  1.老师范读课文,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从而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听完老师范读后,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和初步的了解,可以归纳出:

  (1)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他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

  (2)全文一共有17个自然段。

  教师小结:全文17个自然段写出了小珊迪的悲惨的命运,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哪些事情体现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这样教师通过谈话,引入下一步骤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的1~10自然段。

  1.引导学生小声地读课文,思考:

  站在“我”面前的小男孩什么样?说明他的生活处境如何?

  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重点词句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对比品读。

  投影:

  ①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穿着一件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脚冻得通红。

  ②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教师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在文中的作用。当学生读后,发现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只”、“又薄又破的”、“瘦瘦的”、“赤着的”这些词语后,一个饥寒交迫、生活境遇艰难的穷苦孩子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语言的感情色彩也更加强烈了。这也是下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珊迪要“我”买他火柴的那些话,这些话语又说明了什么?

  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小珊迪卖火柴时由“请”到“请求”再到苦苦哀求的话,体会此时小珊迪已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从小珊迪的外貌,可以见其“寒”,从其卖火柴时“请”、“请求”、“乞求”的语气可以见其“饥”,而且不是一般的`“寒”和“饥”,而是“饱受饥寒”。

  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此一个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的孩子,此时换零钱没有回来,“我”会产生什么想法呢?

  投影出示重点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让学生讨论、思考:

  (1)“断定”是什么意思?

  (2)“那种人”指的是什么人?

  (3)“我”怎样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学生经过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为理解和概括小珊迪的品质搭了一座桥。

  “断定”是下结论的意思。

  “那种人”指的是用行骗的方法得到别人的怜悯,品质低劣的人。

  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小珊迪的外貌和他卖火柴时的语气理解:

  “我”是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让学生理解到:“我”是根据他的面孔和神情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联系上文,他的面孔是“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再联系他的穿着,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紫,靠劳动谋生的孩子,不是那种靠欺骗诈取钱财的人;他的神情从请求到乞求,迫不及待地要把火紫卖给“我”,并且不惜降低价钱,也说明了他不是那种人。

  4.总结第1~10自然段的段意。

  白天,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

  5.指导学生复述第1~10自然段。

  课文第1~10自然段写了三点:①从小珊迪的外貌说明他极其寒冷;②从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时的语气说明他极其饥饿。③从小珊迪换零钱没有回来,引起“我”的种种猜想。按照这个顺序学习复述课文的第1~10自然段。

  (三)一个先令,引起了“我”对小男孩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他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学习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

  小珊迪是在什么情况下叫弟弟给“我”送来买火柴找回的零钱的?

  通过学生读课文,自己思考,集体讨论,让学生知道小珊迪是在被轧伤,帽子、火紫和另外几个便士丢失,而且在自己面临死亡的情况下,还让弟弟前来,把保存下来的四便士送还给“我”。

  再读课文,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这表现了他什么美好的品质?

  从他换零钱、受伤、还钱的一系列动作行为表现了他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个事情说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有道理的。

  2.品读重点词句:

  投影出示: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学生读句子,思考讨论:

  “目不转睛”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小珊迪为什么会这样看着“我”,他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知道了:“目不转睛”的意思是不转动眼珠地看。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珊迪在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他的弟弟。联系上文理解:小珊迪和他的弟弟是孤儿。小珊迪惨遭车祸,在那个社会里,无人过问,足见社会的冷酷和不平等。小珊迪临死前担心的是他弟弟将来的生活。他的话,表达了他对弟弟的爱、深深的担忧和绝望。珊迪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决心照顾小利比。当小珊迪听了“我”的回答后,“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说明他对“我”寄予无限的希望。“目不转睛”体现着一种托负,一种信任,一种感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思考:小珊迪临死最牵挂的是弟弟,而不是病危中的自己,看出了他的什么品质?

  4.总结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

  通过晚上发生的事:小珊迪的弟弟替他把换来的零钱交给买主,并且交待了没及时送钱的原因,在伤势严重濒临死亡时还想着这件事,说明他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他临死还在牵挂弟弟,看出他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课文写了晚上发生的事,“我”对珊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5.练习复述,指导复述第11~16自然段。

  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写了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复述时要强调:从其换零钱、受伤、还钱的一系列动作行为显其诚实;从其临死前对弟弟的关心显其善良。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难点

  理解珊迪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饱受饥寒的小珊迪死了,但他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是对全文的总结。

  (二)带领学生在弄懂每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投影三段的段意,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写下面的内容?

  (1)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

  (2)小珊迪换好零钱往回跑,发生了车祸。

  (3)小珊迪的美好品质永远给人以教育。

  2.根据三段的段意内容,归并目然段分段。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第1~10自然段):小珊迪要“我”买火柴,“我”没有零钱,小珊迪去换零钱,却没有回来。

  第二段(第11~16自然段):小珊迪受了重伤,派他弟弟来送找的零钱,“我”对珊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珊迪的悲惨遭遇令人同情,他的美好品质永远给人以教育。

  3.指导学生找一找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分: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

  第一段表示时间的词:有一天。第二段表示时间的词:晚上。第三段表示时间的词:直到今天。

  (2)按地点转移:找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旅馆门前和旅馆里。

  (三)指导复述课文。

  在一段一段复述的基础上,进行全文复述,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把整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要求要怀着对小珊迪的深切同情,用被他的美好品质深深打动的心情,来讲这个故事。让每一个听故事的人也受到教育。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投影出示文章的中心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启发学生思考:

  1.文章为什么要先写饥寒,再写其品质?

  2.为什么要把这两者放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中写?

  让学生理解:这是事情发展的顺序决定了的。因为家里穷,所以才饱受饥寒;因为饥寒,所以才卖火柴;因为急于卖火柴,所以才发生了被车撞倒的灾祸;因为发生惨剧,所以才让弟弟去找“我”交还零钱;因为“我”被其诚实的行为所感动,所以才亲去探望,才亲睹了小珊迪临终嘱托的感人一幕。这些情节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一环扣一环地写下来的,先后有序,层次井然,不能颠倒。另外,写饥寒交迫的处境更能突现其高尚美好的心灵,小珊迪的诚实和善良正是在残酷的现实、巨大的惨痛中放射出更加美丽的光彩。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意思,并能欣赏有关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从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道德行为。

  4、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通课文,讲述故事。

  1、检查预习

  (1)昨天要求大家读一个小故事——《我不是最弱小的》,都读熟了吗?有不认得的字词需要帮助吗?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2、讲述故事

  谁对这个故事感兴趣,愿意来讲一讲。

  (稍作准备后请两位学生讲述并简评)

  二、细读品析,积累词句。

  1、说说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哪些词句比较欣赏。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引导体会花的美:多,娇嫩,颜色鲜艳,香气浓。并指导朗读。

  老师读句子,学生闭眼想象,然后看插图,再感情朗读。

  (2)“大雨如注”引导从课文中找个近义词,帮助理解。

  (3)“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引导体会野蔷薇花在大雨中柔弱无援的样子,并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每部分讲的是什么?

  2、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萨莎一家在假日里到森林玩,点明萨莎是最弱小的。

  第二段(第2-8自然段):写最小的萨莎在家人的影响下,学会了保护弱小者,表明萨莎不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

  四、精读第一段。

  1、自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讨论:时间:假日地点:森林天气:闷热人物:一家人

  3、小结。

  五、指导写字

  “蔷薇”两个字上小下大,草字头占整个字长的四分之一;“附、聊、滂、沱娇、纤”要写得左窄右宽,注意“垂”的笔顺。

  六、作业

  1、钢笔描红。

  2、抄写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4课《我不是最弱小的》(读题),这是一篇很有人情味的课文。先来复习一下生字词。

  (1)开火车读词语。

  闷热弱小旷地掀起低垂附近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几滴雨点在雨如注滂沱大雨野蔷薇娇嫩纤弱萨沙托利亚

  (2)导入:这是发生在一个外国家庭的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人物。(指名说)

  二、精读课文第二小节

  1、过渡:在一个假日里,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郊外度假。(放音乐)引读第二小节的前两句话。听着这么美的音乐,读着这么美的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森林的美好)

  2、萨沙一家人分别在做些什么呢?

  3、多么详和的画面啊,拿好书一起来读第2小节的前3句话。

  4、突然(放音乐)描述:雷声大作,先是—,接着—,什么叫大雨如注,你还知道哪些词是形容雨大的?(倾盆大雨狂风暴雨滂沱大雨)

  5、过渡:一场大雨打乱了一家人的度假计划,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可贵。大雨中,一家人的表现是怎样的?(相机板书)

  6、雨下得这么大,爸爸、妈妈却把雨衣给了萨沙,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学习第3—8小节。

  1、导入:萨沙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这样做,他是怎样问妈妈的?他妈妈又是怎样回答的?

  2、学习第一次对话(3—4小节)

  (1)引读:萨沙问道—

  (2)理解重点句子(出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3)读读、想想、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联系上文说说:萨沙的父母在大雨到来时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

  (5)指导朗读。(肯定的语气)

  3、学习第二次对话(5—6小节)

  (1)听了妈妈的话,萨沙的表现怎样?

  (2)妈妈的话应该怎样读?

  (3)比较句子(知道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更能表明妈妈的意思)

  (A)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人。

  4、指导朗读出反问的语气。

  5、学习7—8小节

  6、听了妈妈的第二次答话:萨沙是怎么做的?

  7、看图想像:萨沙会说些什么?爸爸、妈妈和姐姐会说些什么?

  8、书上是怎么说的?(出示小黑板:用笔画出描写萨沙动作的词语;用曲线画出表示蔷薇花弱小的词语;联系上文说说萨沙为什么要这样做;把这小节读好)

  9、讨论交流

  10、给蔷薇花盖好雨衣的萨沙,会说些什么呢?(出示: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11、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现在我保护了比我弱小的蔷薇花,我应该不是最弱小的了)

  12、指导读好反问句(自豪的语气)

  13、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3—8小节。

  14、讨论反馈

  四、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大雨来临时,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最后萨沙将雨衣盖在了蔷薇花的上面,这么做是为了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指板书)学了课文,作为萨沙的同龄人,你有什么体会呢?

  2、指名说说

  3、小结: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自觉保护弱小者,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伸出援助之手,同学们之间更应和睦相处,对一些比自己弱小的人或是小动物以及花草树木应该爱护、关心,这样世界才会更美好。

  五、作业:

  1、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或感受最深处写下来。

  2、抄摘自己欣赏的词和句,并试着运用其中的一、二个词语。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小朋友听。

《语文教案合集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教案12-12

语文教案12-12

语文教案12-13

语文教案12-11

语文教案12-11

语文教案12-11

语文教案12-09

语文教案12-09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语文教案合集8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活动名称我们都是好朋友

  活动目标1. 加深友谊,了解一些交朋友的方法,增强交往能力。

  2. 初步形成热爱集体的情感。

  环境创设班级集体照片。

  活动过程

  一、说说我的好朋友

  开学已经一个月了,我们现在是大班的孩子了,我们从小班到中班已经两年了,现在小朋友已经越来越喜欢到幼儿园来了,幼儿教案《幼教大班语文教案 《我们都是好朋友》》。除了我们要学本领之外,还因为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朋友,请你们说说你最好的朋友。

  幼儿自由讨论。

  二、情感激发

  你们是怎样交到好朋友的呢,老师先告诉你们我和我最好朋友的故事,然后请你们来说说你们是怎样交到好朋友的。

  教师总结,原来可以有很多交朋友的方法。

  三、为朋友画像

  (1) 现在,请你们仔细地看看你的好朋友,他长得有什么特别让你一眼能够认出他?

  (2)

  现在你们已经熟悉朋友的'长相了,去为你的朋友画张相吧,我们的墙上有很多照片,还有我们的集体照,你们可以看着画,也可以看着朋友画。

  四、在区角展示

  猜猜他们是谁?

语文教案 篇2

  1、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自然段的方法,读懂课文,明白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这个道理。

  3、指导看图,培养观察能力及以图促进理解语言的能力。

  4、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在预习时能找出本课生字的形近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懂得本课讲的道理,看懂图画。

  2、多种识字方法的运用,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3、理解词句,理解老牛的话,学会全面地看问题。(难点)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多幅图的看图学文,共有三幅图。课文的第二、三、四段分别与之对应,显得生动、形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时,首先可从图入手,了解故事梗概。接着,边读边思,理解第一自然段。然后,图文对照,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注意抓住重点词语加以理解。最后,观察图画,突出重点段。通过看图、学文,思考提问,理解课文含义,并反复诵读,练习背诵。

  教学准备:

  1、挂图三张。

  2、剪画,骆驼、羊(两面可用,骆驼腿能弯曲脆下)。

  3、生字、词卡片。

  4、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我们在第六课曾经学过了《坐井观天》,它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回答,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骆驼和羊》(板书课题)也是讲通过它们之间的一场争论,明白了一个道理的故事。

  二、指导看三幅图,每幅图上讲谁在干什么?(第一幅图讲骆驼在吃墙上面的树叶,羊趴在墙上怎么也吃不着;第二幅图……)提问:课文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呢?

  三、初读。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看图的内容分别是由哪几个自然段叙述的.。

  2、有几个自然段?指名轮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完评议。

  3、三幅图各讲哪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精读,分段理解。

  1、出示骆驼和羊剪画。骆驼和羊它们相比之下有什么突出的不同?(板书高、矮)看课文怎么说?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骆驼和羊为什么事争论起来?画出有关句子,指名答(板书:好好)。

  (2)这两句和第一句有什么关系?(因为骆驼长得高,他就说长得高好……)

  (3)他们要各做一件事证明自己说得对,他们说这些话时语气是怎样的?读一读,读出来。

  3、指导读出重音。

  4、这一自然段写什么?

  五、作业:自学骆、驼、俩三个字,注意读准“俩”的音,给生字找形近字。

  第二课时

  一、继续精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写什么?他们各自怎么证明的呢,读二、三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讲什么?(骆驼做了一件事证明高比矮好,羊不服输。)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出示小黑板)骆驼和羊来到什么地方,怎样做、怎样说。

  (1)骆驼和羊来到什么地方?(板画围墙、墙头伸出茂盛的树叶。)

  (2)他们怎样做?贴出骆驼和羊的剪画,理解“一……就”(指导读出轻松语气),理解“老长,还是”(指导读出费劲语气)(看图对比理解)这几个重点词、句说明什么?

  (3)他们怎么说?争论有结果了吗?

  (4)指导读自然段,读出重音。

  (5)小结:学这一自然段,我们用了带着问题读,通过理解重点词从而理解重点句的方法,是否可以这样学第三自然段?

  3、自读、画重点词、学习第三自然段。这自然段讲什么?

  (1)他们来到什么地方?板画围墙的另一段。

  (2)他们怎么做?读句子,移动翻转骆驼和羊的剪画,贴在相应位置。理解汇报重点词:“大模大样、怎么也”(我画的重点词是大模大样,这个词的意思是……说明……)(我画的重点词是怎么也……)(结合图对比理解)。

  (3)他们怎么说:结果怎样?

  (4)有语气读,评议。

  (5)小结:他们各自证明了自己的看法,但都不肯认输,怎么办呢?(去问老牛)。

  4、看图3,再读第四自然段。老牛怎么说:出示字条“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

  (1)“只看到自己的长处”,“长处”是什么意思?是针对前面哪两句话说的?也就是针对谁和谁说的?

  (2)请自己理解“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3)为什么说“这是不对的”?

  5、小结:我们也和骆驼、羊是一样的,有长处,也有短处,条件不同,长短处也可能互相变化,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

  二、作业:自学情、围、枝三个字,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第三课时

  一、熟读全文,思考: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样想?指名背课文最后一段。

  二、学习生字。

  1、读词卡、字卡,检查是否认识。

  2、听写六个自学的生字。检查:写得对不对?2。写得好不好(有没有按田字格写)。

  3、重点指导字教学:

  (1)“事”,看老师怎样写(板书在田字格中),边写边说:“一”,下。

  (2)“事”字怎样记?答后在本上书写。

  (3)“墙,茂盛、腿”逐一教学,过程同“事”。

  4、课堂自学“摇”,汇报。

  5、用卡片开火车给本课生字组词口头造句。

  三、完成作业:课后二、四题,默写最后一段。

  四、总结:学《骆驼和羊》这课,我们明白了“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个道理。学习课文时,我们是图文对照,找出骆驼和羊是怎样做的、说的,老牛是怎样说的的句子,通过重点词理解。这个方法可以用在学习写人物故事的课文中。

  五、作业:

  自读《自读课本》第14课,画出天鹅、梭子鱼和虾是怎样做的句子,读一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动物是以怎样的运动方式赶来开会的。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渗透遵守时间的品德教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会认13个字,会写4个字。

  4.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字,会写4个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各种动物赶来开会的方式,受到遵守时间的教育。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语卡、动物图片、课文插图、朗读课文的音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导入

  1.(出示老虎图片)小朋友,瞧,谁来了?你知道的老虎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对了,今天老虎大王到这儿来是想召开动物大会呢!(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2. 学生质疑。

  3.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大家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

  4.听课文录音,标出自然段。

  (二)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1. 自读课文,教师巡视,看看哪些同学需要个别指导。

  2. 学生读完课文后,再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边读边在文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三)检查反馈、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卡,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

  (1)开火车读。

  (2)请小老师带读。

  (3)去掉拼音直接读生字。

  2. 识字方法。你用哪些方法记住这些字?

  3. 游戏巩固。

  (1)给动物挂牌:出示老虎、乌龟、大象、牛的图片,指名上台在图片下贴上相应的生字卡。

  (2)猜字游戏。老师和学生互相出字谜考考对方。如:竖横横钩撇,七几下面藏。猜猜这是哪个字?

  (3)给生字娃娃找朋友。(用线连字组词)

  开怎迟虎

  么会王到

  (四)指导书写、细致到位

  1.请学生认真观察4个范字,说一说每个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个别字先指导学生整体观察,然后再说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如“分”是上下结构,“八”要写在横中线上,撇、捺伸展开,盖住下面的“刀”。“乌”字和“鸟”字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提出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3.学生临写。

  4.反馈纠正、评议。

  5.学生在写字本上书写两个。

  6.展示作业。

  (1)谁觉得自己的字写得好看?请把你写的字给同学们看一看。

  (2)评选出本课的“小书法家”,将名字写在黑板上。

  第二课时

  (一)图文结合、学习课文

  1.创设情境: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生活着许多动物,它们的大王是老虎。这天,老虎大王准备在八点零五分召开动物大会。通知一发出,各种动物纷纷赶来了。

  2.刚八点,就来了一些动物。大家看看图,来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来到的?小朋友们看得真仔细!八点零三分,又来了一批动物,它们是谁?猜猜它们是怎样来的。八点零四分,最后一些动物也匆匆赶来了,大家想知道吗?

  3.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4.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批画。(用数字标出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哪些动物来开会了,用三角形画出它们来的方式。)

  5.同桌交流:哪些动物来开会?怎样来的?

  (二)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1.当配音员比赛。

  (1)下面我们来给课文的插图配音,谁有信心当好配音员?

  (2)你想读哪一自然段?

  (3)评价朗读。

  2.角色换位,指导朗读。

  (1)体验老虎的心情。

  ①引导体验。师:如果你是老虎大王,那么多动物都准时到达,而小小的蜗牛却没有来,你会怎样想、怎么说?

  ②(投影课文中老虎的话)你能读读老虎的话吗?

  ③指名朗读,适时评价。(如:“我听出老虎生气了。”“我听出老虎担心了。”“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读吗?)

  (2)体验小蜗牛的心情。

  ①如果你是小蜗牛,听到老虎大王的话,你又会怎样说?

  ②(投影课文中蜗牛的话)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蜗牛的话?

  ③指名朗读,适时评价。(“我听出了蜗牛害怕。”“这只蜗牛还很得意呢!”)

  3.配上适当的动作朗读课文。

  4.借助板书,试着背诵。

  (三)创设情境、引导交际

  1.幸亏碰到了袋鼠,小蜗牛才没有迟到。请同桌分别扮演袋鼠和小蜗牛进行对话练习。

  2.指名上台表演。

  3.小结:小蜗牛真聪明。它知道自己爬得慢,就请袋鼠阿姨帮助它,终于在八点零五分之前赶到了会场。它真遵守时间。

  (四)拓展延伸

  你还希望哪些动物去开会?它们会怎样去呢?

  (五)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将《虎王开会》的故事说给爸妈听。

  板书设计:

  20虎 王 开 会

  八点零五分开

  燕子 乌鸦 啄木鸟 飞

  八点:狮子 豹子 狐狸 狼 跑

  大象 熊猫 走

  八点零三分

  袋鼠(蜗牛)青蛙 蹦

  鲤鱼 小虾 游

  八点零四分

  乌龟 鳄鱼 蛇 爬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感受水乡美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美好的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指导朗读,感受意境。

  教具准备:水乡美景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熟诗歌,了解大意,学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学习书写生字:荡、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词,引入课文。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21课的生字词,孩子们能把他们的名字叫出来吗?(读词语卡片)

  2、读读课文。读后老师说:“这首诗里出现了三次‘水乡什么多?’李老师也想用这句话来问你们,你读了课文给我们介绍了水乡的什么多?谁能用一句话来说出?”

  二、学习课文。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请一个孩子来读读这首诗歌,其他孩子思考:这首诗告诉了我们水乡的什么多?

  (二)师:是啊,水乡的水多,船多,歌也多。李老师忍不住画了一幅水乡图,看,清清的水,绿绿的山,我们再让片片帆船飘荡在水面吧,让美妙的歌声也飘荡在水乡的上空好吗?(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贴画:水多、船多、歌多。)

  (二)、逐节学习,体会意境。

  1、教师指图描述,创设学习氛围。

  2、你喜欢哪一节就好好地读一读,读后来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节:水多

  1、喜欢这一节的孩子读一读(多抽几个孩子读)

  2、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水多——千条渠万条河一个连一个处处)

  3、谁来读一读,读出水多的情景。

  4、师:“处处绿水荡清波”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加深体会水乡的美)

  5、师描述指出水乡不但水多,而且因水而美。所以读的时候不但要读出它的多,还要读出它的美。

  6、抽生读,齐读。

  第二节:船多

  1、自己读第二节,读完后把自己的感受读给你的好朋友听一听,并问问他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2、抽生读,其他学生谈听的.体会。

  3、齐读

  4、师:我想知道船里都装着什么呢?你们能告诉我吗?(引导学生说到水乡的美吸引着许多人。)

  5、把第一二节连起来读一读。

  第三节:歌多

  1、听,水乡的孩子们正在唱歌呢!(播放歌曲《采菱》)

  2、师:划着小船穿行在如诗如画的水乡,一定不止这么一首好听的歌曲。不信,我们来读读第三节。

  3、如果你也是一个水乡的孩子,你想唱点什么呢?还想说点什么呢?

  (三)、齐读全文,升华感情。

  1、在风景秀丽的水乡,人们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读读全文,祝愿水乡人们的幸福生活更上一层楼。用我们美美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祝福好吗?

  2、联系背一背。

  3、听了孩子们的朗读,水乡绿水荡清波的样子,白帆片片飘满河的情景已经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来,美美地读读这两个词。

  二、学习书写生字:荡、飘

  三、学生写字练习。

语文教案 篇5

  一、 学习目标:

  1、 能表演哥哥和弟弟争论的经过。

  2、 领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3、 能恰当使用提示语说写一句话或一个片段。

  二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都已经了解这个争论的故事了。这节课,我们又该学到哪些知识呢?谁来把学习目标大声朗读一遍?

  (二)、表演

  1、哥哥和弟弟想射下一只大雁充饥,他们是怎样争论的呢?(出示句子),请你认真读一读,能不能读出争论的语气?同桌能不能演一演他们争论的经过?

  2、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演一演。

  3、出示:哥哥认为大雁应当 ,他的理由是 。

  弟弟认为大雁应当 ,他的理由是 。

  4、出示填空题。

  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想 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而 ,并跑到村里找人 ,结果是他找到了一个 的办法,可大雁 。

  5、指名填空后自由读。

  6、师:象这样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以后在文时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三)、明理

  1、听了这个故事,大家一定有很多感想吧!(指名说)

  2、书上也有四句话,先试着读一读,再分别请四位同学读出不同的语气。

  3、你最支持哪种观点?为什么?

  4、最后用上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5、:同学们各自说着自己的想法,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各抒己见。

  6、这时,盛老师又是怎样做的.?“赞许”是什么意思?

  7、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拓展。

  1、《争论的故事》学完了,哥哥和地点争论的经过还深深地记在我们心中,尤其是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提示语,请学生再次读。

  我们也要学着使用提示语,比如说,今天下午看电影,印浩岚知道了这个好消息,他一定是欢蹦着走进教室。

  出示句子:印浩岚( )说:“ 。”

  指名学生用多种表示人心情高兴的词语说。

  2、作业:

  留心周围的人物对话,如《饭桌上的对话》、《电视机前的谈话》、《课堂上的争论》任选一题或自己写一个题目,重点写对话,要根据任务的动作、神态适当使用提示语。

  (五)、

  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时间的可贵。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发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偷”指的是谁。

  2.指导学生明白时间可贵的道理。

  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讨论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

  学案、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生字词。

  ( ) ( ) ( ) ( ) ( ) ( ) 作家 摇动 猜猜 舍不得 浪费 懒觉 ( ) ( ) ( ) ( ) ( ) ( ) 警察 厉害 宝贵 知识 贪玩 成绩 ( ) ( ) ( ) 影子 惊奇 睁大眼睛 (课前让学生给生字注音,组内交换批改。小老师帯读)

  二、 自读课文,质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了课文后,我会思考提出问题:

  三、 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学习,解疑。

  1、找出小明和爸爸的对话,用“ ”划出,并选择其中的一次对话在小组内分角色有感情地读读。

  2、请小组展示读,老师适时引导理解感悟句子。

  ①您是怕妈妈说您懒,还是怕爷爷拧耳朵呢?(指导用“是还是”说话)

  ②在你睡懒觉的时,它偷走你宝贵的时光;在你上课不专心的时候,

  它偷走你就要得到的知识;在你贪玩的时候,它偷走你应该取得的`成绩(引导学生明白:当我们睡懒觉的时候,时间就白白的浪费了;因为我们上课不专心听课,时间就又浪费了,知识就没有学好;因为我们贪玩,学不好知识,成绩就跟不上了。)

  ③总是悄悄地来,悄悄地去,看不见影子,也听不到脚步声。

  3、小组讨论归纳小结。

  ①这厉害的“小偷”偷走了我们什么“东西”呢?(时光、知识、成绩)

  ②这厉害的“小偷”是谁?(睡懒觉、不专心、贪玩)

  4、明理悟情(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间)

  四、巩固练习

  1、仿写句子。您是怕妈妈说您懒,还是怕爷爷拧耳朵呢?

  2、我会查找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

  五、整理与评价

  1、自我评价:认真,自我奖励( ) 还行( ) 需加油( )

  2、小组内评价:积极参与讨论( ) 团结协作( )大胆表现( )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对促动今后更大的进步)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3.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学习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罪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人人都有幸福而美好的童年。在家里,得到爸爸、妈妈的亲切爱抚;在学校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心。一年四季都有漂亮的衣服穿。天天生活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而小珊迪没有幸福的童年,在饥饿和痛苦中挣扎,但他却有纯洁美好的心灵。小珊迪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学习课文。

  (二)指导预习。

  1.认真读课文,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

  (1)正音:

  本课中的“缠、侍、质”是翘舌音,要读准。

  还有些字声母读起来易错,或因字形相似易读错,教师应给予提醒。如:

  珊:sh1n不读s1n,裸lu%不读k8。

  (2)课文中有的生字是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便bi4n,轧y4。讲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练习。

  (1)填下表

  (2)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质”,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有的字可以用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纠”字是旧字“叫”把“口”字旁换成“纟”旁。“侍”字,把旧字“待”的“彳”旁换成“亻”旁就是“侍”。“掏”字,旧字“淘”把“氵”换成“扌”旁。

  还有的字是旧字加偏旁。如:“几个”的“几”加上“饣”就是“饥饿”的“饥”字。“轧”字是“ ”加上“车”旁,就是“轧断”的“轧”。

  (3)扩词

  柴:柴草、柴垛、火柴、木柴。

  纠:纠正、纠察、纠缠。

  乞:乞食、乞讨、乞怜。

  猜:猜迹、猜测、猜想。

  (4)组词

  (5)近义词

  乞求--请求 诚恳——真诚

  3.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以“猜想”和“断定”为例,分以下几步完成。

  ①感知课文的用法。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带有“猜想”和“断定”的句子,并思考“我”根据什么猜想自己可能上当了,又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②理解词义。让学生明确“断定”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判断,排除其他可能性;“猜想”则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估计、猜测,不排除其他可能性。

  ③变换词序。课文原句中,“猜想”和“断定”都在后半句,要求学生把它们放在前半句。说成:“我猜想可能上当了,因为我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因为我想到他那诚恳的面容和使人信任的神情。”

  ④课内迁移。出示下列句子,评议“猜想”、“断定”用得是否正确。

  a 天很冷,小男孩的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我断定他一定是冷极了。

  b 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到我,难受地哭了,我断定他已经快死了。

  ⑤补充句子。

  c 老师今天没来给我们上课,我猜想( )。

  d 我断定体育课在室内上,因为( )。

  通过以上五步训练,以感知、理解到运用,由易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训练过程。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乞求:请求给予。

  饱受饥寒:形容饱受饥饿寒冷的折磨。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2.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脉络。

  1.老师范读课文,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从而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听完老师范读后,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和初步的了解,可以归纳出:

  (1)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他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

  (2)全文一共有17个自然段。

  教师小结:全文17个自然段写出了小珊迪的悲惨的命运,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哪些事情体现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这样教师通过谈话,引入下一步骤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的1~10自然段。

  1.引导学生小声地读课文,思考:

  站在“我”面前的小男孩什么样?说明他的生活处境如何?

  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重点词句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对比品读。

  投影:

  ①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穿着一件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脚冻得通红。

  ②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教师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在文中的作用。当学生读后,发现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只”、“又薄又破的”、“瘦瘦的”、“赤着的”这些词语后,一个饥寒交迫、生活境遇艰难的穷苦孩子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语言的感情色彩也更加强烈了。这也是下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珊迪要“我”买他火柴的那些话,这些话语又说明了什么?

  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小珊迪卖火柴时由“请”到“请求”再到苦苦哀求的话,体会此时小珊迪已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从小珊迪的外貌,可以见其“寒”,从其卖火柴时“请”、“请求”、“乞求”的语气可以见其“饥”,而且不是一般的`“寒”和“饥”,而是“饱受饥寒”。

  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此一个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的孩子,此时换零钱没有回来,“我”会产生什么想法呢?

  投影出示重点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让学生讨论、思考:

  (1)“断定”是什么意思?

  (2)“那种人”指的是什么人?

  (3)“我”怎样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学生经过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为理解和概括小珊迪的品质搭了一座桥。

  “断定”是下结论的意思。

  “那种人”指的是用行骗的方法得到别人的怜悯,品质低劣的人。

  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小珊迪的外貌和他卖火柴时的语气理解:

  “我”是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让学生理解到:“我”是根据他的面孔和神情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联系上文,他的面孔是“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再联系他的穿着,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紫,靠劳动谋生的孩子,不是那种靠欺骗诈取钱财的人;他的神情从请求到乞求,迫不及待地要把火紫卖给“我”,并且不惜降低价钱,也说明了他不是那种人。

  4.总结第1~10自然段的段意。

  白天,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

  5.指导学生复述第1~10自然段。

  课文第1~10自然段写了三点:①从小珊迪的外貌说明他极其寒冷;②从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时的语气说明他极其饥饿。③从小珊迪换零钱没有回来,引起“我”的种种猜想。按照这个顺序学习复述课文的第1~10自然段。

  (三)一个先令,引起了“我”对小男孩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他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学习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

  小珊迪是在什么情况下叫弟弟给“我”送来买火柴找回的零钱的?

  通过学生读课文,自己思考,集体讨论,让学生知道小珊迪是在被轧伤,帽子、火紫和另外几个便士丢失,而且在自己面临死亡的情况下,还让弟弟前来,把保存下来的四便士送还给“我”。

  再读课文,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这表现了他什么美好的品质?

  从他换零钱、受伤、还钱的一系列动作行为表现了他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个事情说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有道理的。

  2.品读重点词句:

  投影出示: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学生读句子,思考讨论:

  “目不转睛”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小珊迪为什么会这样看着“我”,他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知道了:“目不转睛”的意思是不转动眼珠地看。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珊迪在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他的弟弟。联系上文理解:小珊迪和他的弟弟是孤儿。小珊迪惨遭车祸,在那个社会里,无人过问,足见社会的冷酷和不平等。小珊迪临死前担心的是他弟弟将来的生活。他的话,表达了他对弟弟的爱、深深的担忧和绝望。珊迪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决心照顾小利比。当小珊迪听了“我”的回答后,“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说明他对“我”寄予无限的希望。“目不转睛”体现着一种托负,一种信任,一种感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思考:小珊迪临死最牵挂的是弟弟,而不是病危中的自己,看出了他的什么品质?

  4.总结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

  通过晚上发生的事:小珊迪的弟弟替他把换来的零钱交给买主,并且交待了没及时送钱的原因,在伤势严重濒临死亡时还想着这件事,说明他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他临死还在牵挂弟弟,看出他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课文写了晚上发生的事,“我”对珊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5.练习复述,指导复述第11~16自然段。

  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写了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复述时要强调:从其换零钱、受伤、还钱的一系列动作行为显其诚实;从其临死前对弟弟的关心显其善良。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难点

  理解珊迪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饱受饥寒的小珊迪死了,但他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是对全文的总结。

  (二)带领学生在弄懂每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投影三段的段意,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写下面的内容?

  (1)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

  (2)小珊迪换好零钱往回跑,发生了车祸。

  (3)小珊迪的美好品质永远给人以教育。

  2.根据三段的段意内容,归并目然段分段。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第1~10自然段):小珊迪要“我”买火柴,“我”没有零钱,小珊迪去换零钱,却没有回来。

  第二段(第11~16自然段):小珊迪受了重伤,派他弟弟来送找的零钱,“我”对珊迪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珊迪的悲惨遭遇令人同情,他的美好品质永远给人以教育。

  3.指导学生找一找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分: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

  第一段表示时间的词:有一天。第二段表示时间的词:晚上。第三段表示时间的词:直到今天。

  (2)按地点转移:找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旅馆门前和旅馆里。

  (三)指导复述课文。

  在一段一段复述的基础上,进行全文复述,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把整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要求要怀着对小珊迪的深切同情,用被他的美好品质深深打动的心情,来讲这个故事。让每一个听故事的人也受到教育。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投影出示文章的中心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启发学生思考:

  1.文章为什么要先写饥寒,再写其品质?

  2.为什么要把这两者放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中写?

  让学生理解:这是事情发展的顺序决定了的。因为家里穷,所以才饱受饥寒;因为饥寒,所以才卖火柴;因为急于卖火柴,所以才发生了被车撞倒的灾祸;因为发生惨剧,所以才让弟弟去找“我”交还零钱;因为“我”被其诚实的行为所感动,所以才亲去探望,才亲睹了小珊迪临终嘱托的感人一幕。这些情节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一环扣一环地写下来的,先后有序,层次井然,不能颠倒。另外,写饥寒交迫的处境更能突现其高尚美好的心灵,小珊迪的诚实和善良正是在残酷的现实、巨大的惨痛中放射出更加美丽的光彩。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意思,并能欣赏有关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从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道德行为。

  4、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通课文,讲述故事。

  1、检查预习

  (1)昨天要求大家读一个小故事——《我不是最弱小的》,都读熟了吗?有不认得的字词需要帮助吗?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2、讲述故事

  谁对这个故事感兴趣,愿意来讲一讲。

  (稍作准备后请两位学生讲述并简评)

  二、细读品析,积累词句。

  1、说说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哪些词句比较欣赏。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引导体会花的美:多,娇嫩,颜色鲜艳,香气浓。并指导朗读。

  老师读句子,学生闭眼想象,然后看插图,再感情朗读。

  (2)“大雨如注”引导从课文中找个近义词,帮助理解。

  (3)“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引导体会野蔷薇花在大雨中柔弱无援的样子,并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每部分讲的是什么?

  2、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萨莎一家在假日里到森林玩,点明萨莎是最弱小的。

  第二段(第2-8自然段):写最小的萨莎在家人的影响下,学会了保护弱小者,表明萨莎不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

  四、精读第一段。

  1、自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讨论:时间:假日地点:森林天气:闷热人物:一家人

  3、小结。

  五、指导写字

  “蔷薇”两个字上小下大,草字头占整个字长的四分之一;“附、聊、滂、沱娇、纤”要写得左窄右宽,注意“垂”的笔顺。

  六、作业

  1、钢笔描红。

  2、抄写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4课《我不是最弱小的》(读题),这是一篇很有人情味的课文。先来复习一下生字词。

  (1)开火车读词语。

  闷热弱小旷地掀起低垂附近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几滴雨点在雨如注滂沱大雨野蔷薇娇嫩纤弱萨沙托利亚

  (2)导入:这是发生在一个外国家庭的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人物。(指名说)

  二、精读课文第二小节

  1、过渡:在一个假日里,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郊外度假。(放音乐)引读第二小节的前两句话。听着这么美的音乐,读着这么美的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森林的美好)

  2、萨沙一家人分别在做些什么呢?

  3、多么详和的画面啊,拿好书一起来读第2小节的前3句话。

  4、突然(放音乐)描述:雷声大作,先是—,接着—,什么叫大雨如注,你还知道哪些词是形容雨大的?(倾盆大雨狂风暴雨滂沱大雨)

  5、过渡:一场大雨打乱了一家人的度假计划,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可贵。大雨中,一家人的表现是怎样的?(相机板书)

  6、雨下得这么大,爸爸、妈妈却把雨衣给了萨沙,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学习第3—8小节。

  1、导入:萨沙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这样做,他是怎样问妈妈的?他妈妈又是怎样回答的?

  2、学习第一次对话(3—4小节)

  (1)引读:萨沙问道—

  (2)理解重点句子(出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3)读读、想想、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联系上文说说:萨沙的父母在大雨到来时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

  (5)指导朗读。(肯定的语气)

  3、学习第二次对话(5—6小节)

  (1)听了妈妈的话,萨沙的表现怎样?

  (2)妈妈的话应该怎样读?

  (3)比较句子(知道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更能表明妈妈的意思)

  (A)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人。

  4、指导朗读出反问的语气。

  5、学习7—8小节

  6、听了妈妈的第二次答话:萨沙是怎么做的?

  7、看图想像:萨沙会说些什么?爸爸、妈妈和姐姐会说些什么?

  8、书上是怎么说的?(出示小黑板:用笔画出描写萨沙动作的词语;用曲线画出表示蔷薇花弱小的词语;联系上文说说萨沙为什么要这样做;把这小节读好)

  9、讨论交流

  10、给蔷薇花盖好雨衣的萨沙,会说些什么呢?(出示: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11、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现在我保护了比我弱小的蔷薇花,我应该不是最弱小的了)

  12、指导读好反问句(自豪的语气)

  13、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3—8小节。

  14、讨论反馈

  四、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大雨来临时,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最后萨沙将雨衣盖在了蔷薇花的上面,这么做是为了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指板书)学了课文,作为萨沙的同龄人,你有什么体会呢?

  2、指名说说

  3、小结: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自觉保护弱小者,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伸出援助之手,同学们之间更应和睦相处,对一些比自己弱小的人或是小动物以及花草树木应该爱护、关心,这样世界才会更美好。

  五、作业:

  1、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或感受最深处写下来。

  2、抄摘自己欣赏的词和句,并试着运用其中的一、二个词语。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小朋友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