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5 09:59:53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优选[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语文教案优选[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3、情感目标: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关系。学会与他人、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

  1、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里写写自己进入中学后在家庭中的变化,准备在班里交流。

  2、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

  1、查阅指导朗读的资料,教师参与分角色朗读。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已半个学期了,如春天的小树在慢慢长大,有的同学在练笔这样写:

  (大屏幕投影出示,请作者读一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发育、长大。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过渡)是的,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教师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初步感知课文:

  1、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2、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要感知课文,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自由回答问题并明确上述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三、精读赏析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2、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四、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五、作业

  1、与父母一起读这篇课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一生。

  2、想象“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4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4、了解教师工作既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难点:学懂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通过角色朗读,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3、根据课文内容,合理想象,以《许小燕流泪了》为题,写一段“我”妈妈冒雨赶到学校,将衣服带给许小燕时,老师和同学们的言语和神情。

  二、教学准备:

  录音、灯片、课外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与学生一起欣赏《春雨沙沙》一歌。

  一、揭题,激发学习兴趣。

  1、课前,我们一起欣赏了《春雨沙沙》这首歌。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课文的题目与这首歌很相近。

  出示课题《蒙蒙细雨》,齐读课题。

  2、你是如何理解“蒙蒙细雨”这个词语的?

  自由发言:雨很小,很细;几乎没有声音

  在第4课《春》中,是怎样描写春雨的?

  指名说: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薄烟

  3、大家都已预习过课文了,文中是怎样描写这蒙蒙细雨的?请大家打开课本,用“~~~~~~~~~”划出描写雨句子。指名读(有2句)。

  比较:(投影出示)

  那雨小得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

  那雨很小,很细。

  这两句话,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第一句,从视觉、听觉上,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雨下得很小。

  4、你能不用朗读读出雨下得细、下得小的感觉,注意节奏控制。(指名读,范读,齐读)

  这么美的一句话,在课文中还有什么别的意思吗?下面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下去。

  二、初学课文,了解内容,感受教师品质。

  1、听录音,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反馈。板书:妈妈 我

  2、这件事虽小,但很感人,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表现了妈妈什么品质?在书中作出记号。

  先个人再小组讨论,给充足的时间。

  交流,板书:

  冒雨小跑

  无私奉献 患过肾炎

  关心学生 借制服

  要上课

  同时引导理解:

  A、冒雨路上折回来取制服。请大家估算一下妈妈这天早晨共在雨中行了约多少时间?(约55分钟 说50分钟也可以,因为今天妈妈小跑)

  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第8自然段)

  在雨中,行了30分钟,会怎样?(身上会淋得很湿)

  书中有没有描写?指名读。

  假如妈妈的行走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再计算一次,妈妈这天早晨共走了多少路?20×3÷60×5=5公里

  连续走5公里路会怎样?(人很累)

  B、妈妈既走得很累,又淋了雨,而且患过“肾炎”,会怎样?我们从课前补充材料的阅读中了解到对妈妈的身体有什么危害?从这个地方可看出妈妈怎样的品质?

  全身心扑在教育上,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用一个词归纳一下。(无私奉献)

  3、朗读训练

  A、正因为妈妈曾患过肾炎,所以“我”对妈妈特别关心,请大家仔细读课文,“我”心情有哪些变化?板书

  担心 放心 惊奇 (抱怨) 关心

  B、先请学生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再指名读一读相应的段落,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结合比较: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

  这两句有什么差别?启发想象,假如是你,你会说哪一句?为什么?

  前一句有层次,有轻重,强调了天下雨这层意思,较后一句更有气势更有说服力。

  小玲对妈妈的埋怨对不对?从中可以看出什么?(看似埋怨,实为关心,衬托出妈妈忘我工作的精神。

  读读这个句子。读出既抱怨又关心的语气。

  C、而妈妈的语气该是怎么样呢?读读看。

  D、分角色朗读第4至15自然段。同桌读读,指名读,分组读。

  4、再次理解重点句。

  听了妈妈的话,又看着她在雨中小跑渐渐远去的身影,小玲心里会想些什么?

  启发学生想象,说话训练。

  再次出示:那雨小得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

  这句话不但写出了雨下得小而且细,这里“听不见沙沙的声音”和把雨比作春蚕吐出来的丝还有什么更深的意思呢?

  结尾也用相近的一句话写雨景有什么作用呢?(与开头呼应,照应课题,语言优美)

  赞美了教师无私奉献的春蚕精神

  听不见沙沙的声音:春雨默默地下着。

  妈妈正像这雨,无声地培育着下一代;妈妈又像春蚕吐丝,无私奉献,平凡而伟大。

  ……

  齐读描写雨的两句话。

  三、感情深化

  1、联系学校实际,说说自己的老师这样的事例。

  2、让学生念念收集的赞美老师的诗歌(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音乐,无歌词)

  3、教师总结:这一首首诗凝聚着学生对老师的爱,多么的感人啊。今天,我们已是一位六年级的学生了,快要毕业离开母校,你能不能写一首小诗,献给即将告别的母校教师。

  学生写作

  交流发言。

  四、作业:

  作业本1、2、5题

  附板书:

  蒙蒙细雨

  我

  冒雨小跑 担心

  无私奉献 患过肾炎 安心

  工作负责 借制服 惊讶

  要上课 关心

  《蒙蒙细雨》第一教时说课稿

  新仓乡中心小学 沈海生

  一、教材理解:

  《蒙蒙细雨》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14课,课文记叙的事是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那当老师的妈妈冒雨去学校上班,在快到校门时,突然想起忘带那件准备借给班里学生穿的蓝制服。为保证班级能正常参加歌咏比赛,学生上课不被耽误,妈妈不顾路远体弱,匆匆冒雨赶回家来,来不及换下淋湿的衣服和带上雨伞,匆匆取了衣服,又赶往学校。从这件不起眼的小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而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的感人形象。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对于雨小、雨细的描写别有深意,它是对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春蚕精神”的热情赞颂。

  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至3自然段),主要写妈妈身体不好,冒雨上班,“我”很为她担心。第二段(第4至15自然段),主要写妈妈发现忘了带歌咏比赛要用的蓝制服,赶回家来拿了衣服,又冒雨匆匆走了。第三段(第16自然段),写雨继续下着,还是那么小,那么细。

  本文语言朴实,作者笔下的妈妈,既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细细品读之下,仍能给人以一种强烈的震撼。

  二、教学目标:

  1、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4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4、了解教师工作既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课时安排:

  第1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通过角色朗读,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

  3、根据课文内容,合理想象, 妈妈拿了衣服走后,我会想些什么。

  第2 课时

  复习旧知,再次训练感情朗读,质疑问难,理解破折号用法,并展开合理想象,以《许小燕流泪了》为题,写一段“我”妈妈冒雨赶到学校,将衣服带给许小燕时,老师和同学们的言语和神情。当堂交流。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1、欣赏音乐,引入课题。由于六年级第二学期音乐的第一课中,学生已经欣赏过《春雨蒙蒙》这首童声合唱,这首歌旋律优美,和声丰富,且歌词简单,很具美感,与本文写小雨极其相似,“春雨蒙蒙地下,沙沙沙,绿了河边的杨柳,红了村前的杏花……”由欣赏音乐引入课题,会给学生以新鲜的感觉,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气氛。揭题后,马上让学生找书中描写雨的句子,学生的劲头也会很高。然后,比较句子,“那雨小得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和“那雨很小,很细。”充分相信学生的辨别能力,两句话的不同之处,理解到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从视觉上、听觉上写出了雨的小、细,为学习本篇课文认识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打下了基础。然后教师提出疑问“这么美的一句话,在课文中还有什么别的意思吗?”明确了本堂课的重点。

  2、学习课文,了解内容,感受教师品质。由于本文内容比较简单,几乎不存在难懂的句子,所以,在听了一遍课文录音后,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里不要求学生说得很全面很具体,基本内容有了就可。接下来,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并思考表现了妈妈什么品质,也可以同桌讨论,给予充足的时间保证自学,再反馈,反馈中,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计算妈妈这一天早晨在雨中步行的时间和路程,使学生了解到妈妈淋得湿,又非常劳累,再辅以参考资料《医学常识》,使学生明白肾炎是怎么回事,妈妈淋湿非常劳累会对她的身体有什么影响,从而感受到妈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工作的负责。本篇课文的写作上也很有特色,第一段主要写了“我”,第二段写了“我”和妈妈的对话,特别是“我”的心情变化非常明显,且在文中有提示,这些提示,本身就提供了感情朗读的“提示”,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找出并体会文中提示语所蕴含的情感,然后练读,有助于学生读出韵味。通过自由读、同桌读,分角色读,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妈妈的精神。这时,再次拿出课文中描写雨的句子,让让学生说说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就显得有坡度,学生容易回答。

  3、深化感悟,引起共鸣。在朗读训练后,启发学生想象,听了妈妈的话,又看着她在雨中小跑渐渐远去的身影,小玲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有了以上的情感体验,想象的翅膀也随着打开。再让学生说说古往今来还把教师比作什么,念念收集的赞美老师的诗歌,联系学生六年级实际,即将离开母校,让学生写一首小诗献给母校教师,从而把情感的激发推向高潮。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理念

  1、 同学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在“对话”、“积累”、“诵读”、“感受”、“体验”以和“兴趣、习惯和语感培养”中具体落实,教师要把更多时间留给同学,引导他们当演员,当课堂主角。

  2、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同学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主要通过与文本的对话。重点发展自身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低年级只要求发展自身的感受和理解。)

  二、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启发同学联系实际,说说对小伙伴的理解。接着,让同学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再分节读课文。图文结合学习第一自然段。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先复习生字,再指导看图,让同学连起来说说这一两幅图。在看图的基础上指导同学读课文。图文结合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又由最后一个自然段设置疑问引导同学朗读,培养朗读兴趣。接下来教师指导学习课文,指导读课文。并且完成练习。让同学试演三个小动物,由此让同学更好体会课文,受到教育。最后,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并完成课本剧的扮演。完成作业。

  总之,整节课都在有图文、课件、扮演等手段下进行学习文本上的知识。让同学有感受和理解的过程。

  三、教学实施过程: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才干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识字、写字、理解和读背课文。

  三、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水、小水桶,头饰等。

  四、板书

  14 三个小伙伴

  小野猪(图) 小袋鼠(图) 小象(图)

  用嘴巴 用皮口袋 用鼻子

  挖树坑 运肥料 吸水,浇水

  五、教学时间: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初读课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种过树吗?(种过),小动物是怎样种树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一个关于三只小动物种树的故事。

  板书课题:14 三个小伙伴

  2、 读题,讲解:伙伴就是同伴、好朋友。

  3、 提问:你有好朋友吗?你们经常一起干什么?

  4、过渡:故事里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呢?它们是怎样种树的呢?

  〖评:由课题引入生活,既是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感受了课文,理解了生活。又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1)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自由回答,初步学会自学。)

  (2)出示生字词:栽树锄头箩筐挖坑施肥培土浇水嘴巴鼻子拱

  (3)指名读生字词。

  (4)指名分节读课文。

  〖评:充沛调动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同学尝试自主地完成掌握生字词的发音和字形,读通课文,并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 出示挂图,指名回答三个小伙伴是谁。(小野猪小袋鼠小象)

  课件先后出示下列词语:

  yě zhū dàishǔ xiàng

  小野猪 小 袋 鼠 小 象

  指名读,齐读。

  ②看图 练说:()有()。

  ③ 它们去干什么呢?请你说说这幅图。

  ④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好句中停顿。

  ⑤它们为什么要一同上山栽树呢?(环保,绿化)

  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多高兴啊!咱们来高高兴兴地读这句话。

  〖评:低年级的小同学处在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但他们由于知识与年龄所限,往往“辞不达意”或“杂乱无序”教师应和时给予他们协助,教给他们说话的方法。在这里教师不只让同学理解了课文,而且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提高了听说能力。

  四、 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1、 出示生字, 反复指名读:伙伴同没要巴就把拉

  运用已有识字方法自身学习生字。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根据笔顺集体书空。

  口头组词。

  教师范写生字,同学观察字形结构、笔画。

  左右结构的有:“伙伴没把拉” 写时左窄右宽。“就”写时要两边相等。

  上下结构的有:“要”上下局部写扁些,要紧凑。

  同学在书上描红,在《习字册》上练写。

  〖评:生字的教学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它既是学习课文的基础,又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前提。教师怎样有意识让同学去学是教育的思想问题,我认为“实践中能悟出道理,发现规律。” 让同学听、说、读、写是必要的。这是获得学习方法的主要源泉。其次,教师的`示范起到了“身教”的作用。最后要保证足够的时间让同学去练习。

  作业:你能试着把三个小动物怎样种树的故事讲出来,扮演出来吗?

  〖评:作业要着眼于同学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注重提高同学的语言素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第二到第三自然段,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才干把事情做好的道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一、 谈话导入

  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8课《三个小伙伴》,学习了它的生字,现在请看屏幕:

  伙伴 一同 没有 不要紧 嘴巴 就 是把 手拉着手

  2、 指名读,师生评议。小火车读。

  二、 新授

  〈一〉引入课文

  1、 指着图片问:“小朋友,这是谁?”(贴图片当作板书):小野猪小袋鼠小象

  (课件出示图2):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去栽树,栽好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

  a。 小伙伴们在干什么?(手拉着手,又跳又笑,唱歌又跳舞)

  b。 看出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十分高兴)

  c。让我们用高兴的心情来读这段话。(指导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导言: 它们手里带了栽树的工具吗? (没有) 没有工具它们怎么栽好树的呢?请你去课文中找答案吧。

  同学自身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绘的画面。

  〖评:插图既能提高同学的兴趣又形象的展示了课文,它是发展同学语言的有利条件。教师应该充沛让同学结合图进行一系列的语言练习。如:看图说话等。其次,充沛利用课文内的句子、段落来提高同学的阅读兴趣是十分有用的。

  <二>感知课文

  问:小动物们种树遇到了哪几个困难? (同学回答,教师课件出示句子。)

  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

  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

  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

  2、当遇到了困难,小动物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 着急 难过 )

  (指名读): 谁来读第一句?

  (指导读)

  注意语气。读到怎么办”这个地方时,告诉同学要往上仰。)

  自身练习读, 指名读,小组读。

  3、 小动物们想出了方法,小野猪,小袋鼠,小象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回答的内容)

  不要紧, 不要紧, 我有硬硬的嘴巴。

  不要紧,不要紧,我有一个皮口袋。

  不要紧,不要紧,我有长长的鼻子。

  a。 指导读,(读出自信,一点儿也不把困难放在心上)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4、 最后小动物们就用自身的身体解决了困难。让我们口头完成练习:

  小野猪把( )当成( ),挖出( )。

  小袋鼠把( )当成( ),运来( )。

  小象把( )当成( ),吸来( )。

  〖评:同学说话既可以练习说话,又把知识进行了学习和整理,同时让同学在说话的同时动眼,动脑,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5、 让我们自身把下面这几句话读一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不一会儿,小野猪就用嘴巴拱出了一个树坑。

  不一会儿,小袋鼠就用皮口袋运来了一堆肥料。

  小象跑到小河边,用长鼻子吸足了水,把树坑浇得湿湿的。

  〖评:引导同学学习语言、发展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必需以培养同学的语感为核心。必需坚持“重语感、重积累、重运用。教师必需让同学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并且潜心品读课文,领悟语感。教师要抓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品味。如:“怎么办?”这个地方就要注意语气、声调、速度的配合。

  6、 感知动作,扮演。

  自身在下面扮演小野猪用嘴拱树坑的动作。

  谁来扮演小袋鼠去运肥料?

  谁来用嘴和吸管代替小象的鼻子,把树坑浇得湿湿的。(小象从山上跑到河边,一定很远,还要把长长一鼻子的水运到山上,多不容易呀!)

  7、 看了他们的扮演,你喜欢书中的小动物吗?为什么?<同学回答>

  (1.各有各的身手 2.不怕困难 3.知道一起合作解决困难 4.从小懂得植树造林 )

  <三>小结课文:

  三个小动物不只从小就懂得植树造林,美化我们的环境。 而且知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怕困难,知道一起合作解决困难。它们真让人喜爱啊!

  <四>品读课文

  选择自身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

  把你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教师指导朗读。(语气,节奏,停顿等方面。)

  指名读。同桌互相读。(给同学有表示的机会。)

  指名同学背自身喜欢的自然段。

  〖评:兴趣是阅读的基础,加强朗读训练对培养同学的语感形成奠定基础。语感的强弱与语言资料积累的多少密切相关,让同学背诵有利于同学贮存语言,积淀语感。

  〈五〉排演课本剧

  1、 招募演员,同学自身试演。

  2、 带上头饰,同学扮演。

  3 、 集体点评。

  〖评:学贵在于用,在此过程中,同学的主体作用充沛得到了发挥,这样的过程,是理解文本的过程,更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同学语文的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三、总结全课

  1、 我们今天学了课文?三个小伙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同学回答)

  是的,小朋友在一起学习,一起玩,就应该像这三个小伙伴一样,发挥自身的身手,

  一起努力,才干很好地完成任务,得到快乐。

  2、 让我们有感情的读一遍课文。(齐读课文)

  四、课堂作业

  1、书写生字,并组一个词。

  2、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炙热、秀姿天成、心驰神往”的意思,积累描写郁金香形状与颜色的好词佳句。

  2、继续学习通过提问来理解句意的方法;通过变换句式的练习,体会使用反问句可以使句子所表达的语气更加强烈,感情更加真挚。

  3、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课题的理解,从中感受荷兰人对土地的挚爱、对花的执着以及花在荷兰人生活的重要性。

  4、能仿照课文第3节或第4节的写法介绍一种中国的花。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通过提问来理解句意的方法,并运用方法理解——郁金香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典型事物描写方法,并仿照课文介绍一种“中国的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

  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炙热、秀姿天成、心驰神往等;

  2、查找资料,了解荷兰、郁金香等资料;

  3、收集“中国的花”相关资料,积累描写花的词语八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荷兰具标志性代表图片——郁金香、风车、木屐等,一定知道这是什么国家?通过课前的预习及收集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荷兰。

  2、学习课文第一节,自由轻声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荷兰,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沿海边,有一望无际的洼地。海风轻鼓起波浪,海水就会漫过浅滩,把荷兰成片成片的洼地淹没。于是,荷兰人在大海边,筑起了一道宏伟的堤坝,像万里长城一样,把汹涌的海水挡在堤坝外,让泥土完完整整地显露出来。就这样,荷兰人从海里掏出了千顷土地。

  交流并板书:沧海——桑田

  就这样,荷兰人从海里掏出了千顷土地。

  1顷=100亩,千顷=10万亩,荷兰人向大海要土地,可见

  媒体出示:荷兰人对土地有种很深沉,很执著的感情。

  3、交流补充关于荷兰的资料,荷兰人从大海里掏出了这千顷土地,因此对于这片土地有着一份深沉爱。在这片新垦的土地上,荷兰人中满了自己心爱的花儿,

  补全课题:8、荷兰的花 齐读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己的语言大胆的表达出来,促进他们大胆说,认真听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在课外阅读、收集、筛选信息的兴趣。然后选择与学生交流最相关的内容简单的学习,为重点段落的学习留足时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正因如此,他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种满了鲜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课文中。有一种花被誉为荷兰的国花,你们知道是哪种花吗?(郁金香)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几方面介绍郁金香的?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姿态、种类

  荷兰人对它的痴迷

  由来与栽培

  [说明: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初读课文不仅让孩子在合作中读正确课文,与此同时,让学生们整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以简单的讲述理清课文的主线,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细读课文,互动交流。

  1、荷兰人为何如此喜爱郁金香?读读第三节,找找答案。

  生交流,媒体出示:在茫茫花海中,荷兰人最迷郁金香。那花有光滑碧绿的长叶,叶间伸出一梗壮实的花茎,上面托了朵柔美的花,活脱脱像只典雅的高脚酒杯。郁金香花色缤纷,而且每种颜色有个美妙动听的名字:像烈焰般炽热鲜红的,叫“斯巴达克”;像黑夜般神秘幽深的,叫“夜皇后”;镶有浅红花边的白花,被誉为“中国女性”,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

  2、指名朗读,交流:形状、颜色

  随后媒体出示郁金香的图片

  同学们这就是秀姿天成的郁金香,请大家再看着图来读一读郁金香的秀姿天成。

  3、师生配合朗读,师引语:句中运用了比喻和想象将郁金香的形状、颜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你们看文中将郁金香的外形比作(典雅的高脚酒杯),有一种叫“斯巴达克”的郁金香像(烈焰般织热鲜红),有一种叫夜皇后的郁金香像(黑夜般神秘幽深)被誉为中国女性的郁金香(镶有浅红花边的白花),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荷兰人的想象多妙,同时也看出荷兰人对郁金香的痴迷。

  [说明:此节的教学还是以“读”代讲,通过同桌合作读,教师的引读、学生合作读感悟 、加深郁金香在孩子们脑海中的印象,充分领略它的美艳,进而理解“秀姿天成”的意思,水到渠成。]

  4、其实在鲜花王国中还有许多娇艳美丽、值得夸耀的花。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花的姿态、种类;出示花文字介绍,了解各类花的讯息;请大家模仿这一节的写法也来写一写其他的花,写出它的形状和颜色。

  学生写段,交流,评点与指导要素:表达方式、语言组织等。

  5、沉浸在花的海洋中,心情是舒畅的、愉悦的,荷兰人陶醉在这花的海洋中,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引读第4节,了解两个具体事例,这事例的选取是为了说明?

  6、那么多的花为何荷兰人独独喜欢郁金香呢?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

  媒体出示:其实,郁金香原生长在我国的青藏高原,现在那儿还有野生的郁金香。很久以前,这花被荷兰人发现,便小心翼翼地捧回家,用那双能变沧海为桑田的神奇的手,轻轻抚弄暗淡柔弱的小花朵。一年、两年……好多年过去了,人们再也辨认不出它那小而可怜似的模样了。郁金香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请男生读好.这段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对郁金香的.热爱)哪些词可以看出?(小心翼翼、轻轻抚弄)

  7、引导质疑,对这段话,你还有什么疑惑?

  预设:为何形容这花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

  引导解疑:联系上文内容,对于这郁金香姿态的介绍,完成填空

  郁金香艳丽夺目,_________________;

  郁金香秀姿天成,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后指导朗读。

  8、了解郁金香的由来,引读,体会荷兰人对花的热爱。

  9、爱花的荷兰人,用神奇的手,创造着美,媒体出示:荷兰鲜花图片及句子

  荷兰城市到处是这双神奇的手所创造的美。

  谁能将这句话用另一种形式表达。

  10、处处是美,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呢?读读7、8、9小节,说说你的理解。

  师:多美的一座城市啊!不同的地方,甚至每个角落他们都会用鲜花装饰,你们说荷兰人的生活能不美吗?媒体出示:荷兰人用鲜花装饰了生活,让生活显示出令人心弛神往的美. (理解“心驰神往”,体会荷兰人对花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11、学到这,能说说荷兰人与荷兰花的关系吗?

  交流要点:是荷兰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土地,进而培育了这美丽的鲜花,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说明:本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对郁金香姿态、种类、由来等方面的学习、朗读、交流与讨论,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体味着作者对于荷兰人与荷兰花的赞美。]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怎样理解“郁金香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这句话?请你写出自己的看法。

  3、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抓典型事物描写的方法,以《中国的花》为题,完善课堂练笔,学以致用,以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末-未的区分;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媒体资源:视频范读《我不是最弱小的》,视频《做勇敢的孩子》,动画课件《我不是最弱小的:生字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现在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爸爸妈妈的眼里,很多时候你们却是弱小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不是弱小的》这篇课文。

  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说自己不是弱小的?

  2、看视频《我不是最弱小的》,听课文范读,并标记出本课的生字词。

  3、出示生词认读。

  周末萨沙托利亚铃兰花野蔷薇簇拥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聊天倾盆大雨递给垂着头显得娇嫩掀起雨衣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4、老师把熟字去掉,你还认识这些生字吗?

  5、这些生字藏到句子中了,你还会读吗?

  出示: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

  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

  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的花瓣,花儿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

  6、再读一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字,请你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怎样用,比一比谁的记法最巧。

  2、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3、范写,重点指导:

  弱:提示两个点、提的写法。

  末:先与未比较再写

  芬芳:草字头的横不要太长,两竖下方略向内斜,写出呼应感,芬字的撇捺要舒展,芳字的中横要写长。

  以上教学环节利用动画课件《我不是最弱小的:生字学习》辅助教学。

  4、学生练习,把字写规范、美观。

  5、展示,交流评价。

  四、作业:

  1、默写生字词语。

  2、练习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上的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影《鲁滨孙漂流记》片断。听说过这个故事吗?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2.板书课题并解题。

  二、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

  1.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写的是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种种困难,历尽磨难,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一件事。)

  2.记下疑难问题。

  三、深入理解课文

  l.默读课文,思考:鲁滨孙漂流到荒岛,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同座交流。

  3.全班交流。

  (遇到困难:冷、饿、野人的威胁。

  解决办法:搭起帐篷、打猎捕鱼、养羊种麦。住所前空地插树桩,羊群分养,救下“星期五”为伴。

  从中体会:鲁滨孙有智慧、很勇敢、不怕困难,有顽强斗争求生存的精神。)

  4.朗读课文。(读出鲁滨孙当时的艰难和他在困难面前的勇敢。)

  5.质疑、解疑。(随机解决,教师穿插背景知识及简介相关细节)

  四、总结

  1.鲁滨孙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你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启发联系实际谈)

  2.你想详细了解鲁滨孙吗?可读一读原著。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

  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教学难点: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课时:2课时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开展式。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了解作者,通读课文。

  教师:制作课件。

  设计思路:

  通过联系生活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初读与朗读品析两个教学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勤思考,善提问,会探究的学习品质,在领悟文章本身及大自然的美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同学们,竹子是大家熟悉和热爱的植物,在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几乎处处都能见它的身影,你能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谈谈你对竹子的感受吗?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小结:说到竹子,同学们的话就多拉,竹子不仅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而且与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着当代画家兼散文家黄蒙田,一起去江南竹乡走走。(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晾(liàng) 沏(qī) 隧道(suì) 竹箬(ruò)

  屏风(píng) 密密匝匝(zā) 山麓(lù) 山岚(lán)

  2.理解词语

  (1)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

  (2)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情况相符

  三.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也可听课文录音,(出示课件1:图--竹林、山、水、乐--清脆的鸟鸣。)

  教师要尽可能地注意到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以此来感染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课件2)

  想一想: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几部分?各段的段意是什么?

  (2)作者是臬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

  说一说:

  (1)竹林深处的人家,生活上有什么特点?

  (2)作者用了过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不切文题吗?为什么

  (3)你觉得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自由朗读,交流发言,相互评判(出示课件了)

  按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行踪,课文分五个部分,简单如下:江南竹乡--走入竹海--来到竹坞--来到竹海山村->

  留下深刻的印象(竹子多) (感受独特) (所见所闻)(百姓生活)并形成板书:竹林深处人家--远看:多、广淳朴、恬静、和谐 深入竹林:密、美

  画家:束手无策,画不出一幅画来

  作者情感:喜爱、赞美

  (本步着眼于使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发言,相互评判的形式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最基本的信息:内容、情感、谋篇布局)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文章结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等方面,整体感知了课文,明白了这是一篇以游踪作线索,移步换景,描述了江南竹海和竹海深处人家安适生活的散文。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竹林深处人家》这篇课文,对它的内容和主题都比较熟悉了。今天,我们来细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写景艺术和语言艺术。

  通读课文,合作探究

  (方法:全班分为6组,每组7-10人,进行研读、讨论,最后由一位同学总结,全班交流。)

  投影显示问题:

  本文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你觉得文中的哪些语句特别精彩?画出来作些批注并交流。

  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能找出来并归结出本文抒情的特色吗?

  学生圈点、批注、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知、体会、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等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因而即使是相同的语句也会有不同的见解,但这正体现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判能力,评议时要尊重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有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增加体验的深度与广度。)

  质疑探究

  师:在读了本文后,也许你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答,现在把这些不明了的地方向大家提出来,看看大家能否帮助你到解答。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竹林深处进行描写的?

  描写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哪些句子景中有情、融情于景?

  (质疑问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及问题意识。学生不一定能充分理解课文所示背景,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再读深化

  请大家自由朗读

  把你认为优美的句段朗读出来。

  拓展延伸,多思多说多写

  请大家考虑,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然后学习作者的写法,给自己插上想像的翅膀,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2-12

语文的教案10-17

语文教案04-15

语文教案04-15

语文教案04-15

语文教案04-15

语文教案04-15

语文教案04-16

语文教案05-11

语文教案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