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8-27 18:10:47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2、能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科学知识:

  1、知道心跳、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运动可以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恢复到正常状态。

  2、了解自己正常情况下 1 分钟心跳、呼吸的次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意识到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学重难点: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教学准备:手表、记录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师:每当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兴奋、紧张……

  师:你的这种心情从身体状况的哪方面表现出来的?

  生:心跳加快,脸红……

  师:相对于体育课来说,我们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下?

  生:安静状态。

  2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一位男生一位女生),他们现在都处于安静状态下,如果让他们运动起来,你猜测他们会有什么变化?

  生: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气粗……

  3 、师:你们体育课上做过原地高抬腿运动吗?怎么做的?

  生:大腿和身体呈 90 °夹角。

  师示范动作。

  4 、师:请男生准备好,随着老师拍手的节奏做原地高抬腿运动,动作要做标准了,女生站立不动。(计时 1 分钟)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他们的表情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男生脸上有汗、脸变红了、气喘粗了……

  师:你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问男生)

  师:你有这样的感觉吗?(问女生)

  5 、师:为什么他们的感觉会不同?(请他们下去)

  生:男生做了高抬腿运动,而女生没有做运动。

  6 、师:为什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就会变粗呢?

  生:我们的心跳加快了,同时使呼吸加速。

  7 、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比安静时的呼吸和心跳次数快多少呢?怎样知道呢?

  生:进行测量。

  8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呼吸和心跳”,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

  1 、测量在安静状态下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 1 )师:要想准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谁知道怎样计算呼吸的次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测量呼吸时要注意,一吸一呼算一次呼吸(示范)。这儿老师是用夸张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看到,但在实际测量的时候就是按照平常的呼吸情况进行。每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一做。心跳的次数可以怎样测量的呢?

  生:用手摸、听、测脉搏……

  ( 2 )师:我们今天用测量脉搏的方法来测量心跳次数。用我们的右手搭在左手手腕的内侧偏上的地方,找到脉搏(示范),每个人试试,要准确地找到你的脉搏。

  ( 3 )师:测量呼吸和心跳次数的方法我们已经学会了,为了能进行数据分析,我们要把测到的数据记录在表格里面。(出示表格)这张表格你们知道怎么记录吗?

  生:讲述表格的看法、写法。(师适时补充)

  ( 4 )师:现在我们要开始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了,先测量哪种状态下的?

  生:安静状态下的。

  ( 5 )师:表格里面要求我们填写同一时间内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我们第 1 次先测量 1 分钟呼吸的次数,第 2 次再测量 1 分钟心跳的次数。

  师:注意呼吸次数的计算方法,找准自己的脉搏。准备好了吗?开始(计时 1 分钟,测量两次)。

  学生各人自己测量数据,并记录,算出平均值。

  生:汇报所测数据,计算平均值。

  2 、测量自己在运动结束时,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 1 )师:安静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有了,接下来要测量什么数据了?

  生:运动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师:运动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在我们的运动一结束就要进行,等到休息后再测量数据就不准了。还有,老师在这儿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记录同一时间内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尝试说。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一、三大组只记录测量呼吸的次数,二、四大组只记录测量心跳的次数。

  ( 2 )师:我们仍旧用原地高抬腿的方法进行测量运动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测量时要注意,请你按照老师拍手的节奏做原地高抬腿运动。每位同学一定要把动作做标准了,否则就不能准确测量出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了。(计时 1 分钟,老师调整好学生所站的位置)

  ( 3 )测量呼吸和心跳次数。(计时 1 分钟)

  学生各人自己测量数据,并记录,计算出平均值。

  学生汇报所测数据。

  ( 4 )师:安静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以及运动结束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我们都有了,有了这两组数据我们能做什么事?

  学生进行比较。

  师:你们比较一下,发现什么?

  生:运动结束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要比安静状态下的速度快。(说出具体数据)

  ( 5 )师:我们除了用表格进行数据比较之外,还可以用图形进行数据比较。这儿有一个坐标,横线表明在什么状态下,竖线表示呼吸或心跳的次数,我们现在就要把表格中的数据转换成图形,看老师是怎么做的。(以某一学生为例说明条形图的画法)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图形中的一种,叫条形图,大家看用这种方法比较数据有什么优点? (明显、清楚、一目了然…… )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太阳钟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认识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以及其他计时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教学材料】

  硬纸板、双面胶、铅笔

  【教学过程】

  集中话题

  出示几种影子,让学生估计当时的时间为后面做铺垫。探索和调查

  1、刚才你们是如何根据影子来推断时间的呢?

  2、你们知道哪些用影子来推断时间的例子?全班交流。

  3、如果让你自己制作一个太阳钟,你打算怎么做?小组讨论。

  4、制作太阳钟。回顾和解释

  1、用自己所做的太阳钟进行实际检测时间。

  2、课后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推断时间。

  【教学后记】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小学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三大领域: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本节课所讲的心脏与血液循环属于生命世界这一领域。本单元前两课已经研究了呼吸与心跳之间的关联关系,呼吸和肺之间的关系,本课重点研究血液循环系统,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在全身不停的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带给身体各部分所需的氧气和养料,带回二氧化碳和废料,明白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知道其循环不息的动力来自于心脏有规则的搏动,进而认识到保护心脏的重要性和心脏保健的常识。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在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的: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本课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过程与方法:能准确地测量自己的脉搏和心跳;学习心脏与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科学知识:知道心脏的形态与功能;认识血液循环器官及其作用;知道心脏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健康饮食、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的健康。

  3、教学重点:测量心跳与脉搏并发现两者之间的'关联,知道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血液在人体内循环的路径。

  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因为本课概念繁多,知识点密集,加上认识的对象在人体内部,无法直接观察,学生感知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本课采用先从谜语入手来认识心脏,再让学生握拳结合视频模拟心脏的跳动,感知心脏在不断地跳动。接着让学生认识心脏跳动的作用。用小塑料瓶在水盆里有节奏地挤压水瓶,水会进出,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让学生明白心脏就像泵,推动血液在遍布全身的血管里循环流动。然后让学生认识静脉血和动脉血。

  在学生找到自己的脉搏之后,我就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测量脉搏和心跳。明白一分钟心跳和脉搏的次数相同。接着通过视频让学生认识血液循环的意义。

  在学生明白心脏非常重要之后,要求学生关爱自己的心脏,让学生说说有哪些损害心脏。最后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一些心脏保护的知识。

  在全课中学生动手实验与研究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依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全员、全程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借助于电教教学手段主动探究,自主完成所学知识的建构。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主要设计,在课堂中还有许多,还望各位领导和同行提出宝贵建议。谢谢。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道树木的横截面上有年轮,观察年轮可以知道树木的年龄。

  2、知道树木的年轮可以告诉我们树木生长情况,年轮的变化可以反应树木生长的环境、气候等多方面的信息。

  3、能对观察对象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能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学习。

  5、具有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愿意与人合作。

  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纹路的木版,每组三种不同的树的横截面,观察记录表,有关年轮的图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带纹路的木版,提问:你们从木板上看到了什么?这些纹路从哪儿来?你还在哪儿看到过树木中的纹路?我们把树木中的这种纹路叫什么?(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交流学生已知经验的过程,通过交流导入新的探究过程。)

  二、观察树干横截面,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1)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块用树干锯成的横截面,学生分组观察。要求小组在观察中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和疑问。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记录表发给小组,也可以让学生直接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2)交流发现,提出问题。

  三、观察其他树的横截面。

  (1)给每个小组再提供两块树的横截面,小组观察:有什么新发现?你还有什么疑问?

  (2)交流与质疑。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随堂板书,引导学生整理问题:看一看,这些问题中,哪些我们可以在刚才的观察中找到答案?哪些可以同学们互相解答?把已经解决的问题做上标记。然后给剩下的问题进行分类。

  四、了解年轮的形成。

  (1)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思考:年轮是怎样形成的?年轮跟树木的生长情况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段资料中又解决了哪些疑问?

  (2)交流。

  (3)为学生补充一些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五、了解更多的来自年轮的信息。

  (1)观察年轮图,估算树的年龄。(五年级的学生一般都知道通过数年轮的圈数可以知道树的年龄,如果只是简单地去数数意义就不大了,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怎么数、为什么数出圈数就是树的年龄。)

  (2)观察:同一个年轮的`宽窄都是一致的吗?不同年轮的宽窄、颜色一样吗?

  (3)讨论:同一个年轮的宽窄不同,不同年轮的宽窄、颜色不一致可能与什么有关?

  (4)记录讨论结果并交流。

  (5)你还知道年轮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六、课外拓展。

  (1)继续观察伐木留下的树桩或者锯下的树干截面上的年轮。

  (2)收集有关树木年轮的资料,读一读,把学到的知识与同学交流。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

  一、教学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清清的溪水》。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既有时代感,又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课文里有11个自然段落,分为“溪水变黄---变黄的原因---溪水变清”三部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毁掉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就会使溪水受到污染,变浑,要使水变清,就要多栽树。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比、赛、负”等14个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3、自己观察图画,理解图意,能从图中找出溪水的特点。

  4、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溪水由清变浑,想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五、教具准备

  大象、棕熊和白兔的头饰、图片,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及奖品。

  六、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单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积实验。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请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物、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圆柱形玻璃瓶、镊子、小棍、水、牙签。

  教师演示:小黑板几块。酒精灯、石棉网、玻璃片。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师: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猜测一下,我们今天会研究什么?(研究土壤)

  师:“土壤”我们在三年级研究过,四年级学习岩石时也提过,你们知道土壤中有什么?

  板书:“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我们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翻看课文,读课文第一段。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土壤中究竟有什么?

  [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对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欲望。]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师:这是一份刚从地里挖来的新鲜土壤,把它倒在一张白纸上。材料员拿出白纸放在桌子中间,再把新鲜的泥土倒在白纸上,同学先用肉眼仔细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书本第3页的表格中。

  学生分组研究土壤。

  汇报: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有水分、动植物活体或残体、沙子、黏土、腐殖质等)。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推测,并说明依据。

  2.能自主设计方案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检验,并记录研究情况。

  3.知道物体有的是容易导电的,有的是不容易导电的;

  4.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与物体导电性相关的安全用电常识。

  5.体验探究过程,在研究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愿意交流与合作;体验到物体导电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教学重点:能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习了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各种物体放到电路中去检验其导电性能,从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本课主要教学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制作一个检测物体导电性能的检测装置,学会用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能,认识人体和大地以及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发现他们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用电知识,规范自己的用电行为,注重用电安全。

  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是按照科学认识的方法,组织学生对“物体是否容易导电”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将先作出大胆的猜测,然后设计验证性的实验方案,再用简单的闭合电路检验各种物体的导电性,最后分析、总结出结论,以此形成自己的能力,进而解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导电性问题。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剪刀、钥匙、硬币、橡皮、瓷调羹、干木棒、纸片、石块、铅笔芯、尺子、钥匙、梳子。

  课时:一课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师:在我们身边,有的物体能让电流通过,有的物体不能让电流通过。来看这根电线:哪部分能让电流通过?哪部分不能让电流通过呢?(师演示:用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小灯泡不亮;用电线里面的铜丝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

  2.师: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只有把里面的铜丝连起来,灯泡才会亮。

  生:我发现了铜丝能传电。

  师:也就是说电线里面的材料和外面的材料是不一样的,里面的铜丝是容易导电的,外面的塑料是不容易导电的。

  3.引出课题:师: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物体,有的容易导电,有的不容易导电,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容易导电的物体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都有哪些。(板:容易导电不容易导电)

  二、对所带物体进行预测

  1.师:我们桌面上都有一大堆的物体,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呢?我们先进行预测(全班做手势,教师记录)

  2.师:到底你们的预测正不正确呢,我们要进行验证,怎样验证?

  生:做实验

  师: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33页,阅读第二段话,并注意观察图中那位同学的做法。

  师: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个演示,比如这根钉子,你认为它容易导电吗?

  好,那我们进行检测(师演示)

  三、学生实验

  1.师:谁能说说刚才老师是怎样检测钉子的?

  生:把电路检测器的接头接到钉子的两端,发现灯泡亮了,就说明钉子导电。

  2.师:实验步骤大致是这样,具体的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出示,生齐读)

  师:第一步,你认为有必要做吗?为什么?

  生1:有必要,如果这个电路检测器是坏的,那实验就不准了,所以要先接通电路,看看灯泡是否亮,亮了就说明检测器是可以用的。

  师:你有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真棒!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实验前必须对检测器进行检测。那么检测的时候检测一次就行了吗,干嘛还那么浪费时间,检测那么多次?

  (全班悄然无声)

  师:比如说我检测的时候,第一次发现它不亮,第二次亮了,那我们能说它是容易导电的还是不容易导电的了吗?

  生:不能,肯定有一次操作是有误的,所以还要再检测,如果亮的多就说明它是容易导电的

  师:你的想法真好!对,科学就是要有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发现第一第二次的检测结果不同时,要进行第三第四次的检测,直到检测出来为止。

  1.师:现在你会做了吗?好,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挑选6种你最想研究的物体进行检测,开始。

  2.(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组,发现有的组已经检测完。)

  师:如果你们小组已经测完了6种,还可以测其你身边的其他物体。

  四、汇报实验结果

  1.师、哪个小组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几个小组汇报)

  2.通过这几个小组的汇报,我们发现有些小组认为剪刀是容易导电的,有些认为是不容易导电的.,那我们请这两个小组上来做实验。(生演示)

  3.师:谁来说说这两组实验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小组接的是剪刀的塑料部分,所以灯泡不亮;而第二个小组接的是剪刀的铁的部分,灯泡亮了。

  师:还有疑问吗?我们掌声谢谢他们。

  1.通过我们的实验,发现容易导电的物体有(师随生答板:硬币、钥匙),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有(橡皮、纸片、塑料)

  2.师:像硬币、钥匙这些容易导电的物体,我们把他叫做(板:导体),像橡皮、塑料这些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板:绝缘体),请同学们打开书本33页,把这两句话画下来。

  3.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导体和绝缘体各有哪些特点?

  生:导体是铁做的,绝缘体是不是铁做的

  4.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凡是金属制品都是导体,而另一些物品,如塑料尺、橡皮、干木棒是绝缘体。

  过渡:

  师:水是金属吗?

  生:不是。

  师:它是不是导体呢?

  生:是

  生:不是

  五、检验不同液体的导电性

  1.师:到底是不是呢?老师这有两杯水,一杯是纯净水,一杯是盐水,我们分别对他们进行检测。(师实验演示)

  师:我们先检测电路检测器,灯泡亮了,可以检测了。好,先来检测这杯盐水,灯泡亮了吗?(亮了),再检测一次,(亮了),说明它是(容易导电的)。同理检测纯净水。

  2.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有的水容易导电,有的水不容易导电,在我们生活中,纯净的水是不容易导电的,而不纯净的水是容易导电的,大自然中的水,一般都是容易导电的。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找找看我们教室周围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六、寻找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生1:电风扇是导体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是铁做的

  生2:窗帘是绝缘体

  生3:挂屏幕的那根链子是导体,因为它是铁做的

  师:你的眼睛真雪亮!

  生4:人是导体

  师:哎呀,老师不得不佩服你,敢于大胆的猜想,你有未来科学家的潜质。这个问题我们等下再来研究。

  生5:桌子是绝缘体

  生6:防盗网是导体

  过渡:同学们真聪明!能够学以致用,一下子从我们教室找出这么多的导体和绝缘体,那刚才有同学说人是导体,到底是不是呢?

  七、师实验,推测人是导体

  1.师:好,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实验。这是一支电笔,是电工用来检测用电器是否带电的,注意看,如果老师这样拿着电笔插进这个插座,是不能检测出插座是否带电的,如果老师用手指按住电笔顶端的金属片,你会发现(电笔里面的小电珠亮了),插座是带电的。这也就证明电路连通了。

  师:是谁接通了电路?

  生:老师

  师:对,通过老师这个人体接通了电路,让电笔的电珠发光,这个实验间接证明了人是导体。

  过渡:因为人是导体,所以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的用电器和电工具都是由导体和绝缘体组成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实物投影),像这些物体,他们的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各起什么作用?

  (师举起插座),插座的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各起什么作用?

  生1:插座的里面是导体,用于通电的,外面是绝缘体,防止触电的。

  师:真棒!导线?

  生2:导线里面的铜丝是导体,外面的塑料是绝缘体。

  师:对,像这个螺丝刀、钳子等这些都是一样的

  八、安全教育

  过渡:导体和绝缘体具有不同的作用,导体是让电流通过,而绝缘体是阻止电流通过,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那么我们怎么用电才是安全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做法对吗?

  5个学生判断5幅图片,并说为什么。

  过渡:我们懂得了怎样安全用电,但万一我们触电了该怎么办?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播放触电及急救的短片,生观看。

  九、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我们只研究了一些物体,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物体等着大家来研究。比如湿的木头、水果、石头等等,我们可以用今天我们学到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并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反思:

  日期: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

  【教材分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课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5课内容。这一课在本单元中既是对前面四课内容的延伸,也是为下一课《做一个生态瓶》的铺垫,因此本课的地位尤其重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知道一片区域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

  2. 知道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在一起形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正确书写完整的食物链,并应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2. 能够按照食物链,将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到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

  2. 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树立动植物保护意识,认识到和谐自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难点:能正确书写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意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复习旧识:依据前面四课的学习,回忆生物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水、阳光、空气等)。

  2.新知导入:其实,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课件展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图片)

  3.谁能用成语来描述这两幅图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生物之间的一种什么关系?(捕食关系)

  5.我们就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来认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吧!

  二、新授

  (一)谁被谁吃(食物链)

  1.(课件展示农田中生物谁被谁吃):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说一说,在这个视频里,你发现这些动植物谁被谁吃呢?

  2.语言小结:在自然界里,同一区域里往往生活着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它们有时候彼此合作,有时候相互竞争,食物关系把这些不同种类的生物连接在一起。(展示农田中的食物关系)

  ※小结(一):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展示课题——第5课 食物链

  3.(根据农田中的食物链由课件演示这些食物链中生物的分类——生产者、消费者)根据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你能说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特点吗?

  ※小结(二):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你能举出哪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例子呢?(生产者:各种绿色植物——花、草、树木等。消费者: 各种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

  5.食物链练习

  (1)请你判断这几条食物链正确吗?为什么?

  A.毛毛虫→小鸟……………………………………………………(×)

  B.草→田鼠→老鹰…………………………………………………(√)

  C.青蛙→蛇→老鹰→蚯蚓…………………………………………(×)

  D.草→蚯蚓→鸟……………………………………………………(√)

  E.稻田→蝗虫→青蛙→狼…………………………………………(√)

  (课件演示分析原因)

  ※小结(三):食物链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食草动物,最后是凶猛的食肉动物。注意箭头方向要向着强者的那一方。

  (2)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中,包含的食物链是怎么样的?

  (课件演示分析原因)

  答案:树→蝉→螳螂→鸟

  (二)田野中的生物(食物网)

  1.田野中的食物链:在这片田野中生活着水稻、蝗虫、鸟、蛇、鹰、青蛙、猫头鹰。(事实上,稻田里除了这些生物外,肯定还有其他的许多生物的)老师已经标示出了一条食物链:水稻→蝗虫→鸟→蛇→鹰。大家看看,在这张图中还有哪些食物链呢?请小组讨论交流,并完成田野中的食物链记录表。(讨论开始之前请一位同学朗读活动要求)

  2.(讨论结束,组织教学)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3.从这些食物链中,我们发现一种生物可能同时被几种生物吃。因此,生物之间就存在很多条食物链。(根据提示:如果两种生物间已经有箭头连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再画箭头了。)我们把这些食物链在图中标示出来就形成了一张网状结构。

  4.在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很多,它们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也很复杂。这些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网状,生物学家把他们叫做食物网。

  ※小结(四):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完成课题——第5课 食物链和食物网

  过渡语:科学的学习,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生活,在这节课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学习中,你能把它们和我们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吗?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

  (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4、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5、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七、板书设计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凸镜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光的路线图

  潜望镜的制作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9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气球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

  2、教师: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

  3、教师: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现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一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一说)

  4、教师: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湿了没呀?(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气原理。

  1、教师:老师再来变一个魔术,这是什么?(毛巾)这是什么?(杯子)我们也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哦。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没有湿呢?(请你说说看)

  2、教师: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会湿了呢?

  3、教师: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跑出来了,小朋友说一说什么跑进去了?(水)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刚才老师给小朋友变了两个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

  (三)身边捕捉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1、教师:那么空气它在哪里呢?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气,看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用袋子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气,你们说一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

  2、教师:老师捉了一袋子的空气,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老师帮你们每人准备好了一个袋子,都有了吗?现在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空气又多又快?(表扬幼儿)

  3、教师:现在我们把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你能看得见里面的空气吗?(看不见)对,空气是看不见的。那么袋子里的空气有颜色吗?(空气是没有颜色的)

  4、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来捕捉)袋口张开,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是有没有味道的呢?(对,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气吗?(空气是摸不到的)

  (四)周围捕捉空气,加强对空气的认知。

  1、教师:我们到别的地方去捉空气好不好?试试能不能捉到空气?(带领幼儿到各个地方捉空气,播放背景音乐)

  2、教师:好,请小朋友把袋子收回来,我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你告诉旁边的小朋友在哪里捉到空气的,自由发言)

  3、教师:好了,你们刚才是不是在各个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气啊?那么你们说空气能看得见吗?有颜色吗?有味道吗?摸得着吗?

  教师总结:原来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的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流动的。

  (五)与空气宝宝做游戏。

  1、教师:小朋友们玩过气球吗?(玩过)今天老师也请你们来玩气球,高兴吗?不过,你们先想一想,怎样让气球变大呢?

  2、教师:如果气球小说明我们吹进去的空气是多还是少呢?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个气球。(幼儿操作,个别指导)吹好了以后捏紧你的气球。

  3、教师: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气球最大,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多。谁的气球最小,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少。好了,气球宝宝累了,我们让它在边上休息一下。

  (六)保护空气,争做环保小卫士。

  1、教师:现在老师和小朋友来做一个实验,把你的嘴巴闭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来,我请小朋友来说说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觉呢?为什么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教师小结:因为我们把嘴巴闭上,把鼻子捂起来,空气就不能进入我们的嘴巴和鼻子里,我们就不能进行呼吸了。所以我们就会感觉喘不过气来,非常难受,你们说我们人需不需要空气呀?

  2、教师:我们人需要空气,动物呢?花草树木呢?它们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呢?会无法生存。

  3、教师:我们虽然离不开空气,我们需要怎样的空气呢?是干净的空气还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呢?如果我们吸进了不干净被污染的空气就会生病,对我们的身体就不好,所以小朋友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空气,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垃圾能不能乱扔,能不能随地吐痰,爸爸抽烟了,我们应该怎么对他说?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好不好?小朋友说说他们在做什么?(幼儿说一说)他们在做环保小卫士,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干净,我们吸入干净的空气,我们的身体才会棒棒的,身体才会健康。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

  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重点】

  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

  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教学准备】

  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

  (推、用绳子拉)

  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

  二、安装小缆车

  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

  说说看怎么改?

  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

  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

  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

  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3、学生交流讨论:

  ①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

  ②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5、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

  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

  提示:

  (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

  7、学生实验

  8、交流汇报

  四、小结

  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感。

  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二、教学准备 :

  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的,你的.观察怎样?

  2、 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理下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

  1、 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 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 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 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 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 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 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 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3、 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 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 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 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 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2

  验证:

  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效能评价表

  效果及原因

  一、知识展示台(30分,每空2分):

  三、谨慎选择区(20分,每题2分):

  (2)升温和保温的措施:(4分)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第三课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⑶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⑷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试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试验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试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重点:在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试验中体验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木材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谈话;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家中的家具吗?一般的家具都是用什么做的?学生自由回答,从而导入新课。

  活动二

  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同学们带来了哪些木材,知道哪些品种的木材,让学生谈谈搜集过程中的`体会。

  探究过程;

  1、提出关于木材的问题

  (1)学生自由提出问题:你想研究关于木材的哪些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讲问题一一板书出来。

  (3)让学生根据研究方向进行分组,研究兴趣相同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3。对所选的问题尽心分组研究

  (1)小组同学共同制定研究计划。

  (2)汇报研究计划,其他小组提出有效计划

  (3)各小组在其他小组建议的基础上,对原有研究计划进行适当修改,形成新的探究方案

  (4)教师进行试验前的指导,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提醒学生注意试验安全,出示“研究提示”。

  (5)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各小组进行实验成果展示

  (1)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记录、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

  (2)教师、其他组同学进行适当补充。

  5、进行二次交流,获得认识。

  (1)教师提出要求;对各组同学的研究进行汇总,有哪些收获?

  (2)总结;木材的共同特点。

  6。认识木材是天然材料,要珍惜木材

  (1)展示一棵树长到成才的时间材料。

  (2)认识到木材是天然材料。

  (3)展示生活中对木材的浪费情况。

  (4)小结;木材生长期长,来之不易,要珍惜木材。

  7、创新想象有什么材料可以代替木材?

  (1)学生自由想象

  (2)20年后木材的展望

  (三)自由活动

  1、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两组;一组观点是提倡使用一次性木制品,另一组观点是不同意使用一次性木制用品。

  2、学生充分展开辩论活动

  3、教师针对同学的辩论进行总结

  (四)拓展活动

  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规模的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照这样计算,一年会用掉多少木材?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研究透镜》,教材安排循序渐进,以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究光的折射现象以及透镜的奥秘,为以后学习光学的其他知识做好准备。

  设计理念:

  这节课以《三毛流浪记》里的情节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希望主动探究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知识,通过目测和手摸的方法,先了解透镜镜片的形状特点,之后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进一步发现有关透镜的奇妙现象,进而引起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光线通过透镜就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在寻找到原因就是光的折射之后,进一步的疑问就会出现: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折射?通过利用自制教具“黑盒子”的演示,学生就能直观的观察到折射的实际情况,从而为学生对光的折射方面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提供帮助。甚至可以激发起学生自己制作教具学具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探究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目标: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

  制作简易望远镜

  准备器材:

  凸透镜、凹透镜、烧杯、水、铅笔、实验报告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前几天老师看了一部老电影《三毛流浪记》,其中有一个情节非常有意思:三毛流浪到一条小河边,正好肚子很饿,抬头看见河水里有几条鱼,三毛就决定捉几条鱼烤着吃,正好小河边有一根鱼叉,三毛就拿起鱼叉向水里的鱼叉去,但是三毛左叉叉,右叉叉,前叉叉,后叉叉,结果连一片鱼鳞都没叉到。

  2、提问:三毛为什么叉不到鱼?他犯了什么错误?要想叉到鱼,三毛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3、学生回答。

  4、讲解:三毛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鱼叉叉的位置不对!(出示幻灯片)当光线经过鱼身体的反射进入到三毛眼睛里时,光线在水和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了弯折现象,但是三毛不知道啊,他还是用鱼叉顺着直线方向向鱼叉过去,结果可想而知,鱼是肯定叉不到的'。所以三毛应该做的是在看到的鱼位置的后方一点的位置用鱼叉迅速的叉下去,这样才能叉到鱼。

  5、讲解:其实,三毛叉鱼这件事讲到了我们科学上一个有关光的特别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那什么叫光的折射现象呢(出示幻灯片)?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我们现在就可以体验一下光的折射现象。(展示装水的烧杯和铅笔,将铅笔插进水里,从上面和侧面观察水中的铅笔,体验光的折射现象)

  6、学生操作,体验光的折射现象。

  7、讲解: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还有很多,但是最典型的是透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出示幻灯片:课题),了解透镜的知识。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谈话:透镜一般分为两大类:凸透镜和凹透镜(出示幻灯片)。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请大家经过目测和手摸的方法,观察它们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并将观察结果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4、小结:凸透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出示幻灯片);凹透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出示幻灯片)。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透明(出示幻灯片)。但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却并不是唯一的,只要符合上面所说的特点,就都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出示幻灯片)。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大家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谈话: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找到。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4页,仔细阅读这三组实验的操作方法(出示幻灯片),并且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同时,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完成实验,我还有几点小提示给大家(出示幻灯片)。

  4、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实验3:尝试用透镜聚光。

  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的幻灯片,并出示结果)。

  6、提问:光线通过透镜产生的现象奇妙吧!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

  7、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光线通过透镜时发生了弯折。

  8、提问:发生了怎样的弯折呢?

  9、演示实验:揭示光线通过透镜时的弯折现象。(自制教具)

  四、制作望远镜

  1、谈话:透镜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

  2、学生讨论交流:近视眼镜、老花镜、放大镜、望远镜等(出示幻灯片)。

  3、谈话:同学们好像对望远镜最感兴趣嘛,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制作一个简易的望远镜(出示幻灯片)。

  4、指导学生制作望远镜(阅读课本第25页,出示幻灯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位置)。

  5、谈话:如果凸透镜和凹透镜位置反掉了,或者是透镜拿错了,两个都是凸透镜或者两个都是凹透镜(出示幻灯片),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这次校际教研的主题是“自制教具提升课堂活力”,我就从自制教具这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反思吧。

  本课中使用到自制教具的地方是在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找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之后,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光线通过透镜就能产生这些奇妙现象呢?为什么穿过玻璃就不行呢?如果能够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行进路线(穿过凸透镜会聚,穿过凹透镜发散),学生就能一下子发现最根本的原因。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黑盒子”的教具,(介绍“黑盒子”的构造以及各个位置的功能),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教具的使用,使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尤其是光线通过透镜时的折射现象的理解有所帮助。

  这次自制教具的使用其实也是一种尝试,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通过不断的尝试,我们一定能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自制教具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xxx

  科学概念: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

  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1.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教学反思:

  xxx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2-23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03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9-07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教案01-31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选[10篇]03-20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06-27

中班上册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磁铁03-06

五年级上册教案03-16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范文11-23

五年级上册的科学教学计划05-25